第一篇:让包容伴随左右
让包容伴随左右
德阳市一小 刘德平
怎样理解包容呢?包容其实是人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一种美德。因为包容包含着人的心灵,因为包容可以超越一切,因为包容需要一颗博大的心。包容自己则是一种豁达、冷静与理智;包容别人是对别人的理解,是一种放得下的大度,是一种与人为善的观念释然。人应该学会包容。多一些包容就少一些心灵的隔膜;多一份包容,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友爱。世界都会变得更美好。
包容自己。当今社会,很多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事情做起来都是那么不顺心。不知不觉中,也会得罪一些同事和朋友,难道是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渐渐地让我们呈现出疲惫的事态,以至于对生活产生困惑。人无完人,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多时候,很多人却做不到包容自己。对于自己做过的错事一直耿耿于怀,好像就是在拿自己的错误,伤害自己。其实,无论我们活得多么累,我们的生活还是得继续。有时,不是我们不能过得轻松一些,而是我们不想让自己过得轻松,总是为了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心乱,为了生活中的一点小烦恼悲愁。只要你懂得宽容自己,前面就会有安宁和欢乐的。对自己不要太过于苛刻,否则到最后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生活本来是快乐的,没有人愿意过着忧烦的生活而放弃追求快乐的生活,不要跟自己过不去,让自己活得更逍遥自在一些。
包容别人,在处世中,我们要学会包容,不搞惟我独尊。对不同的观点、行为要予以理解和尊重,即使自己有理,也不能咄咄逼人,得理不让,把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强加给别人,要尊重他人的自由选择。记得有这样一句话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是啊,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包容别人,才会给自己带来广阔的天空。社会中,我们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不可能都有一颗包容人之心。因此,先学会去包容别人,别人也才能去包容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心情烦躁,但是我会学着选择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深呼吸给自己时间缓解心中的愤怒,过一会也就没有什么了。也能够很好地去解决事情了。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两匹马同行,一匹将另一匹的脖颈咬伤了,结果被咬的反而主动安慰因咬伤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马。故事虽小,却揭示了天地间动人的品德,那便是包容。所以,不管我们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学着包容。包容伤害自己的人是困难的,但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是高贵的。包容他实质上意味着一个人的自爱达到了能够使自己做到诚实、开朗,在生活中保持乐于进取的程度,那包容就是善意的理解和理解之后的爱和关怀;所以说,包容的伟大在于发自内心,真正的包容总是真诚的、自然的;只要告诉自己吃亏是福,误解、谩骂、忘恩负义,都不去计较。那这种吃亏,就是一种包容的智慧,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和真诚的态度包容别人,就等于送给了自己一份神奇的礼物。
包容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当把包容变成你的一项美德时,所有的人都会尊敬你,关心你,包容你。当你面对困难就不会害怕,勇敢地去挑战。包容会帮你避免一再的失误,真情会帮你融化别人心
头的坚冰,灵活会使我们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你的让步给双方带来了广阔的天地,你的赞美得到了公众一致认可,人们便会更加理解你、信任你。那时的你与所有人都能够和平相处,所有人也都与你真诚相待。
包容确实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只有领略到了其中的滋味,行包容他人之举,真正地拥有那份广阔的心胸,那份坦然,那份自然,才是活出了真正的人生!
第二篇:让师德伴随一生
教育立国,科学救国,科教兴国,关键在教师。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很显然,在总书记对教师的要求中,其核心是师德。可以说,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你是一本书,我愿用一生来读。
你是一株参天的树,永远牵着我的路。
美好心愿的全部,是燃烧生命的红烛。
人们是这样赞美教师的,我也是一名老师,虽然我面对的是年龄很小的孩子,但我也需要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因为在他们的面前,我是老师也是妈妈。老师可以教给他们知识,妈妈则要用爱心来包容他们,爱护他们。
观看《师德启思录》后,我想了很久,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老师是很不容易的。这使我想到了在我小学时的一位语文老师,现在想起她来,满脑子都是她的好,她慈祥的目光,她对我们的爱,那无私的爱。因为当时年纪小,会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或毛病,但是老师却没有批评指责,而是循循善诱地给我讲道理。显然这样的老师是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喜欢的,每每想到她,心中便会有一股暖流。
一切师德要求都是基于教师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表现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与上一位老师相比,我又遇到另一位老师,说起她来,心里便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甚至在街上看到她后都会躲得远远的。其实也没有什么,只是不愿看到她罢了。想想她以前对我们做的一些事情,再和《师德启思录》里介绍的老师相比较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我清楚的知道,她并没有发自内心的把我们当作她的学生,她一点也不爱我们,只是把知识一股脑的灌输给我们。遇到学生犯错误,不是批评就是挖苦,甚至还讽刺,再急就开始动手了。总之她给我的印象简直坏透了,想到她就会浑身不舒服。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就是履行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则更困难,我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因为这种爱在本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教师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进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拓展。教师的心灵是由爱筑起的一道独特“风景”我想,在多年以后,孩子们想到我的时候,可能不会记得我的名和姓,但是看到我不会躲得远远的,在他们的心中我还算是个爱他们的好老师就足够了。
第三篇:让诚信伴随你我
让诚信伴随你我古往今来,诚信友爱,都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在古代,人们因讲诚信而成了社会公认的偶像,大家学习的楷模,也成了行走四方的金字招牌。所以,从古到今,诚信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诚信,就等于失去了最宝贵的财富。
我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大教育家孔子就告诉国我们:“人无信不立”是啊,人无信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就从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就泯灭了诚信:如小商小贩,贪小便宜,短斤少两而被别人揭发;一些好吃懒做的人,不讲诚信小偷小摸,而把自己陷入了被别人唾弃、甚至被送进监狱的境地;某些商家,为了所谓的经济利益,发表虚假广告、弄虚作假,最后落得了公司的倒闭。这些事实都证明,人无信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曾记得,有好多讲诚信的故事,都被人们传为了佳话,也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财富。在宋朝就有一位商人,借了朋友的钱来做生意,后来朋友去世了,他就把借朋友的钱去还给他的儿子,但朋友的儿子根本不知道此事,无论怎么也不肯收下,又没有任何借条,所以朋友的儿子死活也不
信。而这位商却对朋友的儿子说:“借条在我心中,借你父亲的钱,你父亲不在了,理所还给你。”于是坚持把钱还给了朋友的儿子。就这样,这位商人的诚信举动感到了当时所以的人。后来这位商人也成了人们最信赖的商家,被人们当成最收尊敬的人。所以,作为人,只有讲诚信,我们在能在社会上立足。
讲诚信,不但是我们立足社会的必备条件,也是我们获得信任和友谊、共建和谐家园的首需应该做的事。德国诗人海涅就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是啊,幸福和谐的生活也不可能在欺骗中成长!所以,让诚信伴随你我,多一份诚信,让诚信点亮我们的人生,让诚信美好我们的家园!和谐就将会把我们拥抱!
第四篇:让包容走进心灵
让包容走进心灵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第十六小学 李成龙
包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它能使人格得到升华。一曲“优美”的下课铃声,结束了我一天紧张的学习。背着沉重的书包,我急忙跑出教室,想尽快跑到商店,喝上一口冰凉的汽水。但是造化弄人,我满头大汗地赶到商店时,商店挤满了人,前面一位阿姨的高跟鞋踩在我的脚上,由于疼痛加上糟糕的心情,我并没有扶住她,而是将脚猛地一收,差点将她放到。并且嘴里还一直小声嘀咕“真是的,站都站不稳……”
面对拥挤的商店中,人与人之间的磕磕碰碰。我并没有选择包容,而是故意制造矛盾,使双方心情都不愉快。然而一次篮球赛的经历,使我认识到了自身所缺少的东西。
“嘟——,篮球赛下半场比赛开始。”裁判一声哨响,两个班的队员又开始激烈的角逐,都想获得本次比赛的冠军。就在比赛还剩下一分钟就要结束时,我们班的队员由于迫切想赢得比赛,动作过大,将对方队员放倒在地,但是还没等裁判吹哨,我们班的队员就赶紧将他扶起来,并说了“对不起。”我本以为他会找我们班的队员理论,出乎意料的是,他只是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说:“大家下次都小心点就好了。”
这次恶意犯规事件之所以很快解决并不予追究,是因为那名同学有一颗包容心。从他身上我学会了包容,学会了面对生活中的事情,换一种态度去解决。
同样是刚放学,同样背着沉重的书包,同样是在商店里。一位手提蛇皮袋的外地人从我身边走过,差点将我蹭倒。然而这次我显得十分平静,说“商店里人多,难免会蹭到,没关系的。”我的耳边也纷纷传来了其他顾客表扬的话语。
这次在商店里,我并没有像上次那样不依不饶,而是避免了
矛盾,选择了包容。包容使我的人格得到肯定和升华。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例,使我懂得包容,学会以一颗包容心去面对生活。
让包容走进心灵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第十六小学
学生:李成龙 辅导教师:平会超
第五篇:让故事伴随成长总结
让故事伴随成长
临朐中学初中部 张志强 安 浩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背景下,校本课程似乎成为了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而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潮流,今后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校本课程开发在世界范围迅速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领域。由于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中学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不足,所以在进入90年代以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也在世界范围引起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先后制订并颁布了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进行富有成效的改革。在我国的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推行可以进一步增强历史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扩大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人们认识的不足和理论研究的缺乏,以及传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机制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蕴含着巨大的机遇。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客观形势,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巨大影响,我们必须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的新课改从一开始的嘴上说,到我们一线的教师实际去做,进行的轰轰烈烈。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实际情况是只要不改变评价机制,我们老师就难以放手大胆去突破。
事实上西方很多教育是不存在现成教科书的,或者说对于教科书的使用远没有我们中国的老师们那么依赖。他们的教育更开源,更注重教会学生什么方法而不是内容。这也正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的一种方向,我们教育所应追求的一种目标。
二、课程的构成要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实践,更加深切感受和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清晰的理顺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学会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进一步提高大家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加走进历史人物,走近他们的思想、生活、主要活动,帮助大家更好的汲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多的聪敏和智慧去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依据以上标准,把历史校本课程分成了如下构成:
1.校本课程开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各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中,有的学校开发德育课程,有的开发书法课程,有的开发活动课程,最多的是开发乡土课程(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在乡土课程开发中,很少发现是由历史与社会学科组来开发的,其实,在所有的学科中,与乡土教学关系最密切的首先是历史与社会,然后是语文和音乐美术。乡土资源首先应该成为《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对象,因此,乡土校本课程也应成为 《历史与社会》课程对乡土资源进行探究开发的产物。
2.课程标准指出:《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其最终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历史人才、地理人才、社会人才,而是通过对历史、地理、社会方面知识的学习,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具有全球意识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但爱国的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的。乡情教育可以使青少年了解家乡的过去,家乡的今天,进一步展望家乡的明天,从而培养他们爱国爱乡的情感和责任感使命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 “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 学生所具有的社会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他们所生活的周围环境。而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是学生的需要。因此,乡土校本课程充分体现着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总目标:在掌握乡土的人文、自然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②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课题组所进行的校本课程 开发也是以家乡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作为课程开发的资源和素材,首先由老师编写校本教材走进七都〉,使孩子们从总体上能够有一个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状况的载体;在此基础上,由历史与社会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和全校同学共同努力,共同围绕家乡的历史与社会问题作为研究性学习主题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开展社会调查、田野考察、访问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一个个相对完整的案例,而这些案例的汇编就是由我们师生共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分层次的,同时又是动态的,不断调整的,永远不会结束的开放的课程体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基础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深层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两个组成部分。
3.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个体以研究的方式来掌握新知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养成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当中实际问题的习惯,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和手段,培养优秀的学习和研究品质,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关心社会问题,学会思考现实社会,学会与他人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六重”来归纳,即重自由、重主动、重参与、重过程、重开放和重交流。
三、课程实施 1.本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共18课时,授课15课时,复习考试3课时。使用多媒体投影、录像资料等教学设备。
2.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授课和学习过程中对同学们进行参与度、作业完成等过程性评价,学期授课结束时通过纸笔测试或小论文、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3.选择本课程的同学应对历史学科有较高兴趣爱好和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限定人数50----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