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试卷
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
B.孔子“兴观群怨”说 C.司空图“韵味”说 D.严羽“妙悟”说
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
C.诗法
B.诗体
D.诗评
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
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
C.《宋元戏曲考》
D.《人间词话》 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A.科学性
B.理性
C.感性
D.目的性
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声音
B.画面
C.形象
D.历史
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
A.泰纳
B.伊瑟尔C.孔德
D.拉封丹
10.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 识、()。
A.理性意识
B.无意识C.感性意识D.潜意识
二、简答题(每小题l2分,共36分)
1.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简单阐释司空图的“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3.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但是在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简要说明。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教材中关于刘勰的“通变”说,有这样一部分论述,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认识。
刘勰“通变”说对今人的文章写作,究竟留有怎样的启迪?笔者以为至少有如下三点值得后人借鉴:
首先,把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在质素分为“有常之体”和“无方之数”两方面,这就告诉我们要“因”、“革”结合,在写作时要学会用因袭与革新两条腿走路。前面引文已清楚表明,所谓“有常之体”不仅指诗、赋、书、记等各种体裁样式,同时也包括各种文章的体制规格及写作原理,两者是“明理相因”的关系。各种文体及其体制规格、写作原理都是在发展进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刘勰主张“体必资于故实”,即学习过去的作品,以既有的成例和成法为凭借,也就是赞语中所说的“参古定法”。所谓“无方之数”,则是指作品的文辞和风格,那是随时而变、无规则可循的,所以刘勰提出“数必酌于新声”,即无妨参考新兴作品的新鲜经验,以便有所酌取,这也就是赞语中所说的“望今制奇”。前者渊源于传统、重在“因”,后者植根于现实、主于“变”,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学创作“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此不可谓不是一种很好的写作策略。
其次,刘勰“通变”说不仅
是写作策略,同时也是写作者对文学传统、文学遗产的一种态度和方法。文学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代文学的繁荣,固然首先与特定的时代社会相关,但在文学本身,也有其相承相续、递变革新的规律„„
事实证明,文学传统、文学遗产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必须加以学习和钻研,有所继承,有所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因”与“革”的关系,则势必对文学创作造成危害。为此,刘勰批评刘宋之后的“讹滥”文风,认为其症结在于“竞今疏古”,是片面地追求“新变”、抛弃优良传统的恶果。针对这一时弊,刘勰提出“矫讹翻浅,还经宗诰”。与此同时,刘勰也反对因
袭传统而不思革新的思想,在他看来,“因”与“革”是辩证统一的,“因”是“革”之前提,而“革”乃是“因”的目的,不可为继承而继承,继承的目的在于求变革求发展。刘勰讲“通变”之术,就是讲“参伍因革”,正确地处理好文章创作中古与今、因与革的关系。
最后,刘勰提出,作家要贯彻通变思想,就应当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作家是自由的创作主体。如同时代社会等外部条件必须内化为作家的审美个性,才能进入创作过程一样,尽管通变讲的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刘勰认为也需把它落实到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实践当中,才能发挥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勰对作家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宜宏大体”,即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钻研,掌握各体文章的规格要求和写作原理;二是“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即按照表达情志的需要和根据作家的才性特点贯彻通变的原则。文学既不能背离优良传统,又要求应时适变,这中间关键靠人、靠作家。无数创作实践证明,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作家个性的发展和文学风格的多样化——文学的恒久生命力,正在作家不断提高人文修养和写作技术的过程中,唯其“通变”,作家才能在历史境遇的不断挑战下与时俱进,并最终站在优秀的文章写作者之列。
2.教材中关于“本文和读者进行交流活动之基本结构的‘空白”’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
伊瑟尔谈道:空白是用来标示“存在于本文自始至终的系统之中的一种空位,读者填补这种空位就可以引起本文模式的相互作用。换句话说,在这里,完成作品的需要被联合本文模式的需要代替了。只有当本文的图式被读者联系起来时,读者才开始构造想象性客体,正是空白使这种联结性运作得以进行。这些空白表明,本文各不相同的部分应当被读者联结起来,尽管本文并没有这样说明。空白是本文看不见的结合点,因为它们把本文 的图式和本文的视野互相区分开来,同时在读者方面引起观念化的活动。理所当然,当读者把本文图式和本文视野联结起来时,空白就‘消失’了”。
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A
3.A
4.D
5.B6.C
7.C 8.A
9.A
l0.D
二、简答题(每小题l2分,共36分)
1.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近而不浮”;(4分)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尽”。(4分)结合作品4分。
2.第一,题材的通俗性。(3分)第二,曲文的通俗性。(3分)第三,科诨的通俗性。(3分)第四,舞台的通俗性。(3分)
3.区别主要有三点:第一,文学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更加用心而有系统性。(4分)第二,文学语言的实用意义较为淡薄。(4分)第三,文学语言呈现的是虚构的、想象的世界。(4分)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1.视学生问题回答的程度与表述给分。
2.(1)调动和激发读者的想象;(2)空白是潜在于本文中的结构模式;
(3)空白在文学交流活动中发挥着自我调节的结构作用;
(4)空白是存在于本文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成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A.四义 B.四情 C.四学 D.四教
2.《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习B.质
C.识 D.力
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是全书的理论核心。A.诗辨 B.诗体 C.诗法 D.诗评
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
5.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时代。A.明清 B.宋 C.唐 D.汉
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 C.《宋元戏曲考》 D.《人间词话》
7.黑格尔的《美学》是对其“绝对理念”运动到“精神阶段”早期的表现形态的论述。在他看来,“()”(艺术)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初级形式,“善”(宗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中期情状,而“真”(哲学)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最后完成。A.表现 B.模仿
C.美 D.形状
8.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基本区别中,韦勒克、沃伦将“()”、“创造性”、“想象性”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A.虚构性 B.形象性 C.画面性 D.符号性
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A.泰纳 B.伊瑟尔 C.孔德 D.拉封丹
10.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
A.理性意识 B.无意识 C.感性意识 D.潜意识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简要说明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的大致内容。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3.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但是在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简要说明。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1.金圣叹提出史传和小说在本质特性上有着不同,一个是“以文运事”,一个是“因文生事”。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
事;因文生事却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根据这段文字描述,阐释小说的虚构特质中的“因文生事”。2.请阐释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A
3.A
4.D
5.A
6.C
7.C
8.A
9.A
10.D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简要说明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的大致内容
其诗歌意境理论大体又可分为三大块:
(1)“思与境偕”说——诗境构成论,明确了诗歌意境是“思”与“境”偕亦即主客谐和、情景交融而产生的一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美;
(2)“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诗境特征论,细致周全地探讨了诗歌意境所特有的“韵味”的方方面面;
(3)“二十四诗晶”说——诗境风格论,在皎然等的诗歌意境风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诗境风格分出二十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用一首四言诗来形象、扼要地描述其特征。
(每个要点4分)
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题材的通俗性。(3分)
第二、曲文的通俗性。(3分)第三、科诨的通俗性。(3分)第四、舞台的通俗性。(3分)3.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但是在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简要说明。
区别主要有三点:
第一,文学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更加用心而有系统性。(4分)
第二,文学语言的实用意义较为淡薄。(4分)第三,文学语言呈现的是虚构的、想象的世界。(4分)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1.小说是“因文生事”,其所写之“事”全是出于美文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它可真可假,可以是历史的事实也可以是作家在概括生活材料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来的。小说的虚构特质可以从“因文生事”中的“文”和“事”两点来谈。先说“事”。小说所写之事属于艺术真实的范畴,它不同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要求作者根据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的需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发挥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去虚构和编织故事情节。这是第一层意思:事为虚构;
再说第二层意思,即事:为文生。小说的“事”是手段,“文”是目的,作者的虚构之“事”实际上是为审 美之“文”服务的。
(每个要点8分,阐述6分。)2.请阐释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一方面,其对于艺术家创作动机的研究,潜意识的探讨,对于艺术作品的心理分析,拓宽和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发生、艺术创作中的“受动”作用和艺术的意义的理解认识,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浪漫主义批评或传记批评的发展。后来在西方出现的“原型批评”、“神话批评”亦与之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其提出的“症候”论,可谓是在“反映”论和“表现”论之外的一种新见,开启了人们分析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的新思路。兴起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批评”,无不能说是将其推广和运用于对社会生活、历史运动的观照认识而发展起来的。(12分)另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偏颇、荒诞和乖谬之处也是明显可见的。其将艺术创造一律看作是艺术家的白日梦,将一切艺术家统统视为受原始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支配和控制的人,这不仅是无视艺术家具有在后天环境中生成的互不相同的个性存在,把他们从心理上抽象化了,而且更是否定了艺术家(以及一切社会的人)具有相对独立于其肉体欲望的精神追求,将他们还原为了森林动物,或在本质上是极端自私、仇视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罪犯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情感特征。()A.模仿 B.表现 C.审美 D.认知
2.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A.”天籁” B.”物籁” C.”神籁” D.”灵籁”
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诗体 B.诗辨 C.诗法 D.诗评
4.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下面()属于创作对象论范畴。
A.”理、事、情”说 B.”才、胆、识、力”说
C.”师法自然”说 D.”妙造自然”说
5.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说著名。
A.滋味 B.品味 C.食味 D,气味
6.李渔论及戏曲时说到:”„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重机趣》)。这里”机趣”所指的是()。
A.格局 B.结构 C.情节 D.词采
7.在《美学》中,黑格尔将——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一个具体类别。”戏剧体诗”除了悲剧之外还有正剧和喜剧,——被看作是时间上最早出现的剧种。()
A.悲剧 B.喜剧 C.正剧 D.悲喜剧 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形象 B.画面
C.声音 D.历史
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
A.泰纳 B.伊瑟尔 C.孔德 D.拉封丹
10.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
A.理性意识 B.无意识 C.感性意识 D.潜意识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简单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
2.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这样描述到:
作为一个整体,诗艺的产生似乎有两个原因,都与人的天性有关。首先,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摹仿,并通过摹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可资证明的是,尽管我们在生活中讨厌看到某些实物,比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形体和尸体,但当我们观看此类物体的极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却会产生一种快感。这是因为求知不仅于哲学家,而且对一般人来说都是一件最快乐的事,尽管后者领略此类感觉的能力差一些。因此,人们乐于观看艺术形象,因为通过对作品的观察,他们可以学到东西,并可就每个具体形象进行推论,比如认出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是某人。
由此,我们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关于文艺所具有的价值,请简要说明。
3.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哪些内容?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从下面三段王国维的相关著述,简单分析境界说的理论内涵。
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
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界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宋元戏曲考》)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人间词乙稿叙》)。
2.请阐释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C 2.A 3.B 4.A 5.A 6.D 7.A 8.C 9,A 10.D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答题要点:
1.简单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
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4分)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4分)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4分)
2.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关于文艺所具有的价值,请简要说明。
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4分)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4分)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4分)3.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哪些内容?
第一,包容性或多样性。(4分)第二,连惯性。(4分)第三,建立在经验事实上的世界观。(4分)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⑴“境界”之本质在“情景交融”
“境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诗学所一贯强调的一个核心话题:情景相生及情景交融。
⑵“境界”之特征在”真”,审美效果在于“不隔”
“境界”不仅是要情景交融,而且必须是“真”情“真”景的交融与表现,而要能写“真”景物“真”感情,作者必须“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不隔”的含义,那就是指诗人之言情写景能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作品之”境界”所以能产生这样的审美效果,根源在于诗人面对生活而能“入”能“出”,故此“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因而能够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总之,正是由于“境界”生成的基本特征在于“真”,从根本上决定了“境界”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但是在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赏的篇幅当数《 知音》篇。批评方简要说明。法有“六观”,即:一观位体,二观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置辞,三观(),四观奇正,分)五观事义,六观宫商。1.结合文学的通俗化问题,谈谈
A.通变
B.高远
李渔的“浅处见才”说给我们的理C.情致
D.美善
论启示。
4.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2.谈谈对伊瑟尔关于阅读过程的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直觉的、概描述与阐释的理解。
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而四种类型所代表的价值属性也不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 20同:直觉(),概念求真,分)经济求利,道德求善。
1.A
2.D
3.A
4.C
A.求美
B.求实
5.D
6.A
7.C
8.B
的审美效果必定在于“不隔”。
(每个要点8分,阐述6分)2.请阐释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一方面,其对于艺术家创作动机的研究,潜意识的探讨,对于艺术作品的心理分析,拓宽和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发生、艺术创作中的”受动”作用和艺术的意义的理解认识,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浪漫主义批评或传记批评的发展。后来在西方出现的”原型批评”、”神话批评”亦与之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其提出的”症候”论,可谓是在”反映”论和”表现”论之外的一种新见,开启了人们分析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的新思路。兴起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批评”,无不能说是将其推广和运用于对社会生活、历史运动的观照认识而发展起来的。(12分)另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偏颇、荒诞和乖谬之处也是明显可见的。其将艺术创造一律看作是艺术家的白日梦,将一切艺术家统统视为受原始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支配和控制的人,这不仅是无视艺术家具有在后天环境中生成的万不相同的个性存在,把他们从心理上抽象化了,而且更是否定了艺术家(以及一切社会的人)具有相对独立于其肉体欲望的精神追求,将他们还原为了森林动物,或在本质上是极端自私、仇视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罪犯
一、单选题(每小题2 分,共 20 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是()。
A.兴
B.观
C.群
D.怨
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A.言有尽而意无穷
B.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文已尽而意有余
D.“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
C.求深
D.求象 5.叶燮所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的能力,以及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是“才胆识力”中的()。
A.“识”
B.“胆”
C.“才”
D.“力”
6.“境界”一词,早在汉代郑玄为《诗经·大雅·江汉》作笼注时已经用到,在那里是指()。
A.地域的范围
B.教义的造诣修炼层次
C.诗歌的内涵
D.诗人的精神情怀
7.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 离骚》、《庄子》、《史记》、《 杜工部集》、()、《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8.如果我们将()的美学理论看作一个逻辑体系,那么作为其出发点、本体或内核的东西,就是一个简单的定义“直觉即表现即艺术”。
A.康德
B.克罗齐
C.黑格尔
D.泰纳
9.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
A.理性意识
B.无意识
C.感性意识
D.潜意识
10.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声音
B.画面
C.形象
D.历史
二、简答题(每小题 1 2分,共 36分)1.简单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2.简要说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定义“完整”的解释。3.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4
9.D
10.A
二、简答题(每小题 1 2分,共 36分)1.简单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
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4分)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4分)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4分)2.简要说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定义“完整”的解释。
⑴情节的完备;(4分)⑵情节的整;(4分)⑶情节的严密。(4分)3.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但是在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简要说明。区别主要有三点:第一,文学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更加用心而有系统性。第二,文学语言的实用意义较为淡薄。第三,文学语言呈现的是虚构的、想象的世界。(每个要点4分)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 44分)1.结合文学的通俗化问题,谈谈李渔的“浅处见才”说给我们的理论启示。首先,从戏曲创作本身讲,理想的戏曲应该是“雅俗同欢”、“智愚共赏”的,“才”与“浅”、高雅和通俗理应和谐辩证地统一于同一作品当中。其次,从戏曲本位观来看,真正的戏曲应该是“观众本位”的,“浅”也好,“才”亦罢,观众是最后来衡量戏曲优劣的唯一尺度。最后,从戏曲通变观来讲,健康的戏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它需要在“才”、“浅”相谐、高雅与通俗两不偏废的前提下,既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同时警惕个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自己熟悉的文学典型形象为例,阐述文学典型的基本特征。(每个要点8分)2.怎样理解和认识伊瑟尔关于阅读过程的描述和阐释? 答案要点: “游移视点”是将本文分解戚相互作用的结构,也就是发现本文中各种不同的意义成分; “建立连惯性”是对各种意义成 分作出一致性的整理集合,形成关于意义的完形认识; “卷入事件”是因为本文意义的多种可能性存在而要求读者进入本文之中依据自身的知识进行一种选择,从而将本文不是作为一个认识的对象而是作为自己参与其中的事件来体验和领会; “建构意象”则是将本文由语言符号构成的含有意义的图式形成感性具体而又具有理性意味的“想象性客体”。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件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的一种“放大”研究。
A.孔子“兴现群怨”说
B.庄子“言不尽意”说
C.司空图“韵味”说
D.严羽“妙悟”说
2.《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质
B.习
C.识
D.力
3.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 卷第3 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
C.《宋元戏曲考》
D.《人间词话》 4.司空图的“韵味”说,提出了一系列卓越的创见,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譬如苏轼的“()”说就是例证。
A.形神
B.妙悟 C.神韵
D.境界 5.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问类型:()、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A.想象的B.诗意的 C.意象的D.直觉的 6.鲁迅先生前将()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并举而论道:“篇章既富,评骘自生,东则有刘严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解释神质,色举洪纤,开源导流,为世楷式。”
A.《诗的艺术》
B.《判断力批判》
C.《美学》
D.《诗学》
7.从求美与求真、求善、求利具有根本性区别的认识出发,提出审美活动是超功利、非认识、无
目的而合主观目的性、且具有像知识判断一样的普遍有效姓的理论的是()。
A.康德
B.黑格尔
C 泰纳
D.克罗齐
8.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A.科学性
B.理性
C.感性
D.目的性
9.如果我们将()的美学理论看作一个逻辑体系,那么作为其出发点、本体或内核的东西,就是一个简单的定义“直觉即表现即艺术”
A.康德
B.克罗齐
C.黑格尔
D.泰纳
10.接受美学强调()阅读与体验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
产生及最后完成具有重要作用。
A.读者
B.作者
C.评论者
D.主人公
二、简答题(每小题12 分,共 36 分)
11.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简单阐释司空图的“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
12.简要说明李渔的戏曲结构的四点具体主张。
13.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哪些内容?
三、论述题(每题22 分,共44 分)
14.金圣叹提出史传和小说在本质特性上有着不同,一个是“以文运事”,一个是“因文生事。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
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却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根据这段文字描述,照释小说的最构特质中的“国文生事”。
15.教材中关于“本文和读者进行交流活动之基本结构的‘空白’
”有这样一段文字,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
伊瑟尔谈道:空白是用来标示“存在于本文自始至终的系统之中的一种空位,读者填补这种空位就可以引起本文模式的相互作用。5
换句话说,在这里,完成作品的需要被联合本文模式的需要代替了。只有当本文的图式被读者联系起来时,读者才开始构造想象性客体,正是空白使这种联结性运作得以进行。这些空白表明,本文各不相同的部分应当被读者联结起来,尽管本文并没有这样说明。空白是本文看不见的结合点,因为它自把本文的图式和本文的视野互相区分开来,同时在读者方面引起观念化的活动。理所当然,当读者把本文图式和本文视野联结起来时,空白就‘消失’了”。
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一、单选题(每小题2 分,共20 分)
l..A
2.B
3.C
4.A
5.D
6.D
7.A
8.C
9.B
10.A
二、简答题(每小题12 分,共36 分)
11.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近而不浮” ;(4 分)
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尽”(4 分)
结合作品4 分。
12.简要说明李撞的戏曲结梅的四点具体主张。
第一、“立主脑”。(3 分)
第二、“减头绪”。(3 分)
第三、“脱窠臼”。(3 分)
第四、“密针线”。(3 分)
13.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哪些内容?
第一包容性或多样性。(4 分)
第二连惯性。(4 分)
第三建立在经验事实上的世界观。(4 分)
三、论述题(每题22 分,共44 分)14.小说是“因文生事”,其所写之“事”全是出于美文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它可真可假,可以是历史的事实也可以是作家在概括生活材料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来的。(6 分)小说的虚构特质可以从“因文生事”中的“文”和“事”两点来谈。先说“事”。小说所写之事属于艺术真实的范畴,它不同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要求作者根据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的需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发挥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去虚构和编织故事情节。这是第一层意
思:事为虚构;(8 分)
第二层意思,即事为文生。小说的“事”是手段“文”是目的,作者的虚构之“事”实际上是为审美之“文”服务的。(8 分)
15.⑴调动和激发读者的想象; ⑵空白是潜在于本文中的结辑模式;
⑶空白在文学交流活动中发挥着自我调节的结构作用;
⑷空白是存在于本文和读者之坷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成分
第二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 2012 学第二学期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 2012 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基础写作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 1 2分)
1.言之有物
所谓“言之有物”,就是要求写作成果含有丰富而具体的思想内容,能够反映出写作者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或人自身的某种独特体验或认识。
2.言之有序
所谓“言之有序”,就是要求文本的结构安排能够符合语言表达的线性特征所体现的本质
要求,是文本思想内容的表现过程具有严密而又灵活的线性表达秩序,其目的在于使阅读者能够循此而实现与作者的精神交流。
3.文采
文采是文本语言表达形式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特征。从语言表达的媒介手段而言,文
采表现为声韵美和词灌美;从语言表达与思维内容表里相融而言,文采表现为感性美与理性
美;从语言表达的风格特色而言,文采表现为朴素美和华丽美。
4.场面描写
所谓“场面描写”,使将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描写。它是对特定时间
和地点中人物的特定活动的一种总体性描写,要求把环境因素与人物活动具体结合起来,写景与写人达到有机融合。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 1 8分)
5.从写作的一般属性来看,写作主要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写作的个体性特征:
(2)写作的实践性特征;
(3)写作的创造性特征。
6.简述写作过程中对典型材料进行选择的要求。
(1)材料要具有代表性;
(2)材料要最有精神启迪效果;
(3)材料要具有可读性。
7.简述散文文体的基本特征。
(1)选材自由,题材广阔;
(2)手法灵活,形式多边;
(3)结构独特,形散神聚;
(4)文笔优美,个性鲜明。
三、分析论述(20分)
8.分析并论述新闻写作、理论文章写作、实用文体写作在材料选择中的主要不同之处。(每个要点4分,文字阐述8分。)
(一)在新闻写作中,除了特别强调材料的真实性之外,还特别强调材料的时效性;
(二)在理论文章的写作中,除了特别强调材料的真实性、典型性之外,还特别强调材料的真理性和权威性;
(三)在实用写作中,材料的选用则要特别讲究实用性和针对性。
四、写作(50 分)
9.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要每天去开拓生活与自由,然后才能做生活与自由的享受。几一一歌德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一-康德
”人最要紧的是耕种我们自己的园地。“一一伏尔泰
请就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1)自选角度,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2)文体特征突出,表达方式恰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选材合理;结构完整,言流畅;书写规范,文面整洁;
(3)不少于 1000 字。
语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
2012 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基础写作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 1 2分)1.言之有物
所谓”言之有物“,就是要求写作成果含有丰富而具体的思想内容,能够反映出写作者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或人自身的某种独特体验或认识。
2.言之有序
所谓”言之有序“,就是要求文本的结构安排能够符合语言表达的线性特征所体现的本质
要求,是文本思想内容的表现过程具有严密而又灵活的线性表达秩序,其目的在于使阅读者能够循此而实现与作者的精神交流。
3.文采
文采是文本语言表达形式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特征。从语言表达的媒介手段而言,文
采表现为声韵美和词灌美;从语言表达与思维内容表里相融而言,文采表现为感性美与理性
美;从语言表达的风格特色而言,文采表现为朴素美和华丽美。
4.场面描写
所谓”场面描写“,使将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描写。它是对特定时间
和地点中人物的特定活动的一种总体性描写,要求把环境因素与人物活动具体结合起来,写景与写人达到有机融合。
二、筒答题(每小题6分,共 1 8分)
5.从写作的一般属性来看,写作主要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写作的个体性特征:
(2)写作的实践性特征;
(3)写作的创造性特征。
6.简述写作过程中对典型材料进行选择的要求。
(1)材料要具有代表性;
(2)材料要最有精神启迪效果;
(3)材料要具有可读性。
7.简述散文文体的基本特征。
(1)选材自由,题材广阔;
(2)手法灵活,形式多边;
(3)结构独特,形散神聚;
(4)文笔优美,个性鲜明。
三、分析论述(20分)
8.分析并论述新闻写作、理论文章写作、实用文体写作在材料选择中的主要不同之处。(每个要点4分,文字阐述8分。)
(一)在新闻写作中,除了特别强调材料的真实性之外,还特别强调材料的时效性;
(二)在理论文章的写作中,除了特别强调材料的真实性、典型性之外,还特别强调材料 的真理性和权威性;
(三)在实用写作中,材料的选用则要特别讲究实用性和针对性。
四、写作(50分)
9.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要每天去开拓生活与自由,然后才能做生活与自由的享受。“二一歌德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一一康德
”人最要紧的是耕种我们自己的园地。"一一伏尔泰
请就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1)自选角度,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2)文体特征突出,表达方式恰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选材合理;结构完整,语
言流畅;书
写规范,文面整洁;
(3)不少于1000 字。
46--50 分
构
41-4,5 分
完
30-40 分
偶
16-29 分
评分标准
达到试题所提出的各项要求。
文体特征突出,表达方式恰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选材合理;结完整,语言流畅;书写规范,文面整洁;其中有一项未达到要求。
文体特征较为突出,表达方式较为恰切;内容充实,选材合理;结构整,语句通jl院;书写规范,文面整洁。
基本具备文体特征,内容较为具体,结构较为完整,语句较为通顺,5
有病句和错别字。
文不对题,文体特征模糊,内容空洞,结构混乱,语病和错别字较多,分以下
1834
文面不够整洁;字数不够。6
第三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介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简称“中央电大”),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是教育部直属的,运用广播、电视、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课件和网络等多种媒体,面向全国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1978年2月开始筹建,1979年2月6日开学。1990年4月,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设在中央电大、1993年12月,原国家教委决定将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并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97年6月,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设在中央电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设置及其专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设文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学院、教育学院、外语学院、农林医药学院等六个教学学院和直属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以及八一学院、总参学院、残疾人教育学院、西藏学院、中央国家机关学院,专设中国电视师范学院、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任校长:杨志坚。国际代码(毕业证编号):5116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历任校长:
何东昌:(1984.9至1990.2,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谢新观(1990.2至1994.7,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韦钰:(1994.7至2001.11,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张尧学:(2001.11至2006.5,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葛道凯:(2006.6至2010.6,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杨志坚:(2010.6至现今,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第四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教专业
教育心理专题
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2分,共20分)
1.有资料表明西方直到()世纪还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
A.16
B.17
C.18
D.19
2.“一两遗传比一吨环境还重”的是()的代表性观点。
A.斯腾
B.鲁克森伯格
C.华生
D.霍尔
3.“发现学习”的概念是()提出来的。
A.皮亚杰
B.布鲁纳
C.维果茨基
D.柯尔伯格
4.相互性观点采择属于塞尔曼说的儿童观点采择发展的()。
A.阶段1
B.阶段2
C.阶段3
D.阶段4
5.在经典条件作用程序里,UR表示()。
A.无条件刺激
B.无条件反应
C.条件刺激
D.条件反应
6.桑代克在一项实验里划了3000条线段,结果表明()。
A.重复促进成绩
B.重复比反馈更重要
C.重复和反馈同等重要
D.反馈比重复更重要
7.提出“心理地图”概念的是()。
A.斯金纳
B.托尔曼
C.柯勒
D.班杜拉
8.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知识网络中的绝大多数命题都“休眠”着
B.“激活”一个命题就是把它从长时记忆调到工作记忆里来
C.任何时候,被激活的命题总是少数新知识
D.命题其实有不同的激活水平
9.在距离正态分布平均值的一个标准差里包括了()人口。
A.13.59%
B.34.13%
C.50%
D.68.26%
10.优.良。中,差的评定属于()。
A.名义分数
B.顺序分数
C.区间分数
D.比率分数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少年往往强调友谊的——和——这两个特点。
2.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刺激。
3.“知识的——”一语讲的是知识在头脑是什么样子的。
4.桑代克的学习三律是——律,——律和效果律。
5.命题由论点和——两个成分构成。
6.陈述性知识学习分知识的——和——两个方面。
7.——分布的单位称为标准差。
三、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
1.基因的显性效应
2.依恋
3.程序性知识
4.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
四、简答题(从以下4个小题中任选3个小题完成,共24分)
1.托尔曼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实验确立了什么重要观念?(8分)
2.简述A类教学内容的特点(8分)
3.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8分)
4.简述大一统产生式的长处和短处(8分)
五,论述题(共30分)
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15分)
2.试论促进概化的基本做法。(15分)
试卷代号:117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教专业
教育心理专题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7年1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1.B
2.D
3.B
4.C
5.B
6.D
7.B
8.C
9.B
10.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亲密无间
忠诚可靠
2。五条件
3.表征
4.准备
练习
5.联系
6.获得
提取
7.正态
三、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
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
2.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3.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4.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是指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四,简答题C从以下4个小题中任选3个小题完成,共24分)
1。托尔曼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实验确立了什么重要观念?(8分)
答,(1)学习与表现(2分)是两回事(2分);(2)强化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2分),它只影响学习成果的表现(2分)。(文句表达1分)
2.简述A类教学内容的特点(8分)
答;(1)边界分明、单元小,是此即非彼。(2分)(2)对后续学习具有“致命基础性”的特点。(2分)(3)教学项目一定数量少。(2分)(4)教与学可在短时间里完成。(2分)
3.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8分)
答:例如父母都不近视(2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2分),则两人的隐性基因就可能组合起来(2分),从而决定生出来的特定子女是近视,这就产生了遗传造成亲子问在是否近视方面有差异(2分)。[文句表达1分]
4.筒述大一统产生式的长处和短处(8分)
答:合成后的——特别是大一统的——产生式有两个基本优点:
(1)激活速度比多个产生式的激活速度快。这是因为大—统产生式需要激活的对象少了。
(2分)
(2)具有“专长性”或“专家性”。表现为在大一统产生式,条件成分很“大路”,而行动成分很“专门”。这样的大一统产生式运作起来将显示为这样的现实景象:人们呈现一个很“大路”的现状,提出一个很“大路”的要求,而专家执行一系列“专门的”行动,结果很快解决了问题。这正是“专长”、“专家”的特征。(3分)
但是大一统产生式有潜在的弱点,那就是由于产生式里的诸行动可以顺流而下、一泻到底,中间无需思考,因此就容易成为“套路”,流为“僵化”,出现“定势效应”。(3分)
五、论述题(共30分)
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15分)
答;最初,为适应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要求(1分),学校教育从起码的知识技能方面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1分)。此后,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与国家的独立(1分),学校教育又从以价值观为代表的意识形态上缩小本国本民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1分)。这在中国的小学里就体现为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方面缩小我国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1分)。
再之后,以我国今天为例,学校教育又从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属于全人类共同财富的精神文明方面缩小我国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1分)。
显然,上述学校教育的3方面是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的(1分),于是学校教育在这些方面起着缩小个体差异的作用就是不可替代的(2分)。
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1分),因此如果完全由家庭来承担下一代教育的话,虽然如上所说,有的家庭教育的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那是极少数,于是全社会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相对而官是比较低的(2分)。学校通过义务教育(1分)来帮助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从而缩小了个体差异(2分)。例如我国政府动员全民力量兴办“希望工程”就在我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缩小儿童少年教育发展方面的个体差异(举1例可以补前面缺的1分,前面不缺的不加分)。
2.试论促进概化的基本做法,(15分)
答:所谓概化,即指以同样的方式来反映不同的对象(1分)。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1分)和呈现变式实例(1分)。
紧凑呈现实例的基本做法有1)同时呈现(1分);2)相继呈现(1分),3)同时—相继结合法
(1分)
呈现变式实例的基本做法是这样:就拟呈现的一组实例而言,它们应该在不属于某一概念的关键特征方面广泛变化,从而突出这一概念的关键特征(1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分)例如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常以学习“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来说明呈现变式实例的必要性。(1分)
教师在教学生一个新概念时,会考虑到概念的关键特征,并下工夫去讲解之。但是任何概念的实例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们构成概念的无关特征(1分),因此尽管教师再三地讲一概念的关键特征(1分),个别学生还会不知不觉地把某些无关特征加入到识别概念的条件中去(1分)。所以从实质上讲,呈现变式实例就是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看一个新概念的教学(1分),了解或猜想学生可能会犯的加入无关特征的错误类型(1分),从而事先准备好有关的变式例子,以便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
第五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2004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
汉语言专业汉语专题(2)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每词2分,共10分。
1.四体二用:“四体二用”是清代学者戴震针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的新的看法。他认为只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二者是用字的方法。
2.等韵学中把若干韵系合并成更大的类,叫做韵摄。同韵摄内务韵系有相近的韵腹和相同的韵尾(入声韵的塞音韵尾与阳声韵的鼻音韵尾屈同样的发音部位)。
3.同形字:同形字是指字形结构相同而表示的却不是一个词,也就是为不同的词造出的形体结构相同的字。
4.钟鼎文:钟鼎文是金文的别称。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作钟鼎文。
5.同源词:同源词是指古汉语中一些在读音有着密切的联系,意义又都包含有所标示事物的共同特征,有共同的语源的词。
二、每题5分,共30分。
1.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章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所以隶书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2.春秋晚期以后,金文中出现一些美术字体。其特点一是故意将笔划拉长,甚或作曲折宛转之势。这种曲折宛转不是按物体的形态“随体诘诎”,增强形象性,而是故作姿态。二是在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的装饰品。这些字体主要流行在东方和南方的国家。
3.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声母里的全浊声母变成了清声母;
韵母简化,中古时期以[一p]、[一t]、[—k)为韵尾的入声韵母都变成元音韵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韵尾[一m]变成了[一n]。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人声调逐渐消失,明朝时人声字分别派人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
4.图画文字是文字的雏形,又称作原始文字。图画文字和文字画的区别是:图画文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文字画是通过画面表达画者的思想意图的,没有跟语言发生直接的对应关系,它没有固定的读音,看画的人可以用各自所操的语言去解读,有不同经历的人,对画面的意义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5.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七种:
(1)“主语+谓语+也”。
(2)“主语+者十谓语+也”
(3厂主语+者+谓语”。
(4)“主语+谓语”
(5)“主语+副词+谓语+(也)”
(6)“主语十为+宾语”。
(7)“主语+是+宾语”。
6.区别字表示的意义有三类: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三、每个1分,共4分。
博怪切 bai 之芮切 zhui
苦到切 kao 五劳切 ao。
四、每词2分,说明句中义和今义1分,说明古今变化或区别字(写出一项即可)1分。共12分。
1.禽:(句)走兽总名。(今)主要指飞禽。缩小。
2.官:(句)官职。(今)官职。没变化。
3.甚至:(句)指十分周到。(今)程度副词。句中是两个词,现在是一个词。
4.妻子:(句)妻子儿女。(今)今天是一个词,指男子的配偶。
5.反:(句)返回。(今)相反。返回的意义写作“返”。
6.谤:(句)议论批评过失。(今)诽谤。词义加重。
五、每个2分,说明不完整的扣1分。共8分。
1.祖:祖(屈原);依据:两个名词相连构成一个组合,这个组合既不是联合结构也不是偏正结构那么这两个名词中的一个一定活用为动词。
2.妻;依据:名词、形容词位于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3.甲:名词活用为动词;穿铠甲。依据:名词出现在副词后面,活用作动词。
4.馆: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名词位于介宾结构“于虞”前,活用作动词。
六、每词2分。指出1分,说明类型1分。共8分。
1.人:名词状语;表比喻。
2.日:名词状语,表时间。
3.师:名词状语,表示对人态度。
4.兄:名词状语,表示对人态度。
七、每词2分。说明词性、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各1分。共8分。
1.之:助词,组成“之”宇结构,充当主语。
2.相:副词,有指代动作行为对象的作用。
3.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4.莫;无定代词,没有什么。
八、本文共10个绐分句,每句1分,意思对了即可给分;重点词10个,每个1分;译文中标点符 号的错误和错别字酌情扣分。共20分。·
原文:
①天行有常,②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③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④强本而节用,则 天不能贫;⑤养备而动时,则不能病;⑥惰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⑦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 不能使疾,⑧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⑨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 全;⑩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参考译文:
①大自然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②不因为尧而存在,不因为桀而消失。③用合理的措施来 适应它就吉祥,用不合理的措施来对待它就凶险。④加强农业生产并且节约用度,天就不能使 人贫穷;⑤生活给养完备并且按季节活动,天就不能使人生病:⑥遵循正确的治国之道并且始
终如一,天就不能使人遇到灾祸。⑦所以水灾旱灾不能使之挨饿,严寒酷暑不能使人生病,⑧ 怪异事情不能使人凶险。农业生产荒废而奢侈无度,那么天也不能使人富裕;⑨衣食不足,活 动又少,那么天也不能使人保全:⑩违背正确的治国之道,胡作非为,那么天也不能使人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