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归去来兮辞并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②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③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重点: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7~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生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① 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②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
为谋生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职归
隐。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加之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又厌倦官场世俗,常常是“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他29岁开始出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年。
二、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自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土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三、参考译文:
我家境贫困,仅靠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甚多,粮缸里通常没有粮食能储存下来,我找不到什么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有这种想法,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差使,各地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的贫苦境况就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还没有平息,我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而彭泽县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我就在彭泽县担任职务。但没过多久,我思念田园,也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不愿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挨冻受饿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违背自己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挨冻受饿更痛苦。我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迫;于是感到烦恼不已,觉得这实在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想着等到秋收以 1
后,就收拾行装日夜兼程地回去。不久,嫁入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急切地要赶着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到冬,我只做八十多天的官。我想对这件事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就写了这篇文章,并命名为《归去来兮》。乙巳年十一月。
归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志受到形体的役使,那又为什么还要如此伤感失意而独自悲哀呢?我认识到过去所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弥补。我确实已走入迷途但还不算太远,现在已经觉悟到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船在水中轻快地漂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朦胧,天还不亮。
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经长满了荒草,松树和菊花还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带着孩子们进入屋里,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院子里的树木,我感到非常愉快。倚着南窗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这简陋狭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门经常关闭着,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兴味无穷,自有乐趣。拄着手杖走走停停,到处游息,不时抬头眺望远景。云气自然而然从山洞飘浮而出,倦飞的鸟儿也知道回到巢中。日光渐渐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还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不愿离去。
归来吧,我要与世俗断绝交游。既然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的情志相违背,再出游又能追求些什么呢?跟亲人们谈谈知心话使人愉快,弹琴读书又能够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小篷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曲折幽深的沟壑,又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地生长,泉水涓涓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时、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人寄身世上,一生又能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随着自己的心意,任其自然,或去或留呢?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荣华不是我所追求的,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游览欣赏,或者放下手杖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山岗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澈的溪流我吟咏歌唱。姑且顺其自然了结一生吧,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犹豫彷徨的呢?
四、文章主题探究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佳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 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来的决心。
五、文章体裁探究
文章的主体是一篇有韵的“辞”。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故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 变,全篇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宇内(复)几时”等。“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做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思考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明确: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难以忍受,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3)余家贫,„„
(4)“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最根本的。
2、我们已经通读全文,同学们也已经大致把握了全文的内容。那么我们现在再来明确 疏理一下全辞的叙事脉络。学生相互讨论。
明确:
第一段:辞官——归途(思想斗争)。
第二段: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家庭生活)。
第三段:纵情山水(社会生活)。
第四段:安度余生(反思与感悟)。
3、陶渊明想象自己从辞官回家一直到如何悠游生活,大家觉得他的情感是否也有一个随之变化的过程呢?那这个情感线索又是怎样的?
明确:
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旷达、悠然。归纳:自责---自悔---自觉----自醒
二、研读第1段。
(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渊明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在课文的小序里陶渊明已经明确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做官的原因。那么,辞中第一段哪些词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心愿?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三、研读第2段。
讨论三个问题: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
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四、研读第3段。
本段中, 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 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 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 一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的隐士情怀之表露。
五、研读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渊明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3段结尾处两句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六、师生探究
本文的语言亦是非常有特色的,我们一起来翻译、品读。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明确: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回家为是而做官为非。
说“觉”一一开篇破空而来喊出久郁心中之志一“归去来”一吐为快,顿觉自在坦荡。昨日之“非”,今天之“是”,中有一个大写的“觉”字,千百年来又几人能够?作者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的“自然”,所指是人的返璞归真、率性而行的大性情。作者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但求保存自我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字里行间我们似不难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
2.舟摇摇以轻yang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明确: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恨晨光朦胧天不亮。小舟飘荡,轻风拂衣,这种欢愉是何其的强烈。这种急迫,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雀跃一一“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尽一派践行弃官归隐的率真。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明确: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由居室、庭院,而郊野、山溪,至于万物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显示作者归隐后内心是多么和乐与从容。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明确: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
“出岫之云”“倦飞之鸟”有喻义,比喻做官之本无心。“诗言志”,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能如是,居陋室、归自然可“安”。
七、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生讨论)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明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所表现的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对此我们应有完整的认识。
八、关于练习
(一)、参考答案:
1.词语含义见课文注释。作者辞官的原因是他看穿了官场的污浊,也认识到了仕途即迷途,他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屈心抑志。当他意识到仕宦生涯是“深愧平生之志”之后,痛苦之余又庆幸自己陷入泥潭还不算深,还来得及从迷途走出以踏上正确的道路。因已决计归去,作者又有些解脱后的欣喜。因此在归途中就显得快乐而急切,他水陆兼行,归心似箭,又恨天亮得慢,“舟遥遥以轻yang,风飘飘而吹衣”表现了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又表现了作者归家的急切之情。
2.中间部分作者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大致分为四个方面:初进家门一居室之乐一庭园之乐一户外之乐。在第2段写到初见家门之时,“载欣载奔”,一派狂喜之态。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从“引壶觞以自酌”到“审容膝之易安”几句,写饮酒自娱之乐与傲然自得之情。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写居室转到了写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抚孤松、出岫之云、知还之鸟等几个画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第3段中作者听亲人说知心话,以琴书为伴,乐以忘忧。接着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从出游方式到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触景抒怀,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
3.作者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之句收束全文,乐天安命,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 5
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直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二)、参考答案:
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正如前人所说:‘‘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
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
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已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
(三)、参考答案:略
(四)、参考答案:
如对陶渊明的认识可以有: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是魏晋风度的代表等,但要注意到陶渊明曾有远大抱负和壮志,只是很难有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抱负,注意陶渊明对待仕和隐的矛盾。学生对归隐现象的看法只要能把握某一方面言之成理即可,可联系社会的**、玄学的影响等方面作答,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灵活掌握。
九、教学反思:
7、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落实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大约在公元前369年,“天崩地坼”(李泽厚语)血雨腥风的战国,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当时叫“蒙”的小国,一位思想家带着他的第一声啼哭诞生了,他,就是我国历史上与老子并称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周。
对于庄子我们并不陌生,高一时就拜读过庄老先生的《秋水》,我想请教的是出于《秋水》的成语及其意义是否还有同学记得?(望洋兴叹:看到别 人的伟大方知自己的渺小;后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被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笑话了;现表示被内行人笑话。)
既然并不陌生,我们是否能够遥想一下庄子的形象呢?(答案具有开放性,大致要点:曾垂钓于濮水,曾向监河侯贷粟,曾以卖草鞋为生,著《庄子》“十余万言”[《史记》语],是一位被褐怀王的隐士高人。)
可以让学生多介绍相关的故事。
明确知识:
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 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 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 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 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4、《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鲁迅: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再一次接触庄子,我们要通过《逍遥游》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二、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断句: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坳堂(āo)草芥(jiâ)夭阏(â)
蜩蝉(tiáo)舂粮(chōng)蟪蛄(huìgū)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泠然(líng)万仞(rân)蓬蒿(gǎo)
三、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相关存在的疑难问题(字词)。
四、选三个学生读,随时正音,纠正错误,学生初步理解内容即学生谈本段讲了什么。
五、学生再读课文,看图说话。(等于翻译课文)明确:
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如?
明确: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彭祖——众人;鹏鸟——斥鴳。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明确: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六、附录,以下内容最好在课文梳通中加以落实。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说这只鸟在海翻腾激荡的时候,就乘风迁徙到南海。
2、《齐谐》是书名,齐国的志怪之书。文章是引此为证,说明鹏之高翔奋飞是有根据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巳矣。”意思是说: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不过这样的罢。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通“智”。年,寿命。本句意思是说:小智不能理解大智,小寿命不能理解大寿命。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知道是如此呢?
6、“而彭祖乃公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特,独。匹,比。彭祖,名铿,尧臣,封于彭城,历虞、夏到商,年八百岁,故以久寿见闻。全句大意:然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现在却独以长寿闻名。众人还都希望同他齐寿,不是太可悲了吗?
7、“汤问棘也是巳。”汤,商朝的建立者,亦称成汤。棘,汤时的大夫。汤曾向棘询问有关宇宙的道理。原文是:
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汤王有“物各有极,任之则条畅”的话,与《逍遥游》所持的思想一 致。庄子肯定性重述其问,也是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运用鹏举万里而图南与斥 的“彼且奚适”之问对照,进一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8、“此亦飞之至也” ––—这样也就达到了飞翔中最得意的境界。
9、“此小大之辩也” ––—这就是小智与大智的区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诸子散文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庄子。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 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 暗现实,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由于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 杀人如麻,他的志向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是怎样的“自由”呢?希望我们能够在《逍遥游》中能够窥见其中的 点滴。
二、理解文章内容。
1、听读全文前,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
斥鴳笑之
宋荣子犹然笑之。
2、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
三、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明确: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
明确: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 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 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遥。
3、本段中其实有一句话可以证明以上的内容,而且这句话是作者写鹏如何大,如何飞至九万里的目的,是哪一句?
明确:“天之苍苍,„„亦若是而已矣。”就是说,人们仰而观天,苍苍而无所至极;殊不知九万里高空的鹏俯而下视,也如人们仰视苍天一样。在 九万里高空的鹏把地面的人、物看得很渺小,但地面的人或其他小生物看远在至极的高空的大鹏不是一样的渺小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完全泯除了事物的大 小。在他看来,世间的万物都是一律平等的。鲲鹏之大,尘埃之小,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
4、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
板书:蜩与学鸠 否定以突出 大鹏
四、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1、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明确: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2、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
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 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 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鴳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 “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 地笑了。
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
庄子为何用斥鴳来喻自己呢?这是由于庄子的时代背景所限。他常常托别人或别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今人物,禽兽鱼虫无一不成为他借用的对 象。他之对己、对人、对物根本就没什么分别,只不过他有时在明处,有时在暗处,有时当场导演,有时幕后指挥,但是“每 10
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张默生)
板书:蜩与学鸠、斥鴳 否定以突出
五、最后看第三板块,齐读朗读第三节。
1、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蜩鸠与大鹏都是有所待,蜩鸠却去讥笑大鹏,这不可取;同样,如果大鹏去讥笑蜩鸠的话,是否可取?
人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强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国的人,虽然他们都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是有所待,所以与消遥的境界来说实在相差太远了,理所当然要被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
但庄子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宋荣子尽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但却“未数数然也”。他仍是始终“未树”消遥境界。
再如比宋荣子更高一筹的列子,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但和宋荣子一样也是“未数数然”的。他能御风而行,虽说免去步履之劳,可是没有风,不是也无能为力了吗?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所待也”。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板书:“知效一官”等四种人 否定以突出 宋荣子、列子
六、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1、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明确:也都作了否定。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 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 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 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 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板书:“知效一官”等四种人 否定以突出 宋荣子、列子 惋惜以突出
蜩与学鸠 否定以突出 大鹏 惋惜突出
2、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3、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 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庄子进而提出了 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 11
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
板书:蜩与学鸠 否定以突出 大鹏惋惜突出
“知效一官”等四种人 否定以突出 宋荣子、列子 惋惜以突出 “至人、神人、圣人”
七、小结: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
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板书:
蜩与学鸠 大鹏
“至人、神人、圣人”
远胜世俗依然“有待”的绝大自由
世俗很感满足的极小自由
惋惜突出
否定以突出
天人合一的绝对自由
“知效一官”等四种人 宋荣子、列子
八、学生讨论: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何看法?
1、明确: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世上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于“有己”,“有己”则“有 待”,只有做到“无己”才能进而达到“无功”“无名”。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得道而生,形体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于形 体,必然会受到外物的束缚,达不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只求保身全生养亲以尽天年而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 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俯仰随我,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便是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 合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现实的绝对自由。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而超现实地在精 神上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 主义的世界观。
庄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在庄子看来,“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的活动总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 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从自我中提升一级,达到无待的自由。
2、专家的看法:
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的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起 发出来的;同时,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没有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 来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认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有人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庄子的 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群众听的,他的声音有如来自高山空谷。
读庄子书确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 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 12
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 来”。
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的透视。
九、课文小结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 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 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 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 周
第二篇:《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 【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2.辞的体裁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解决办法
1.从朗读全辞的内容,把握题的意思。2.结合本文看辞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 2 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一、课前预习,包括
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3.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章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把握辞意。
(2)理清辞的行文脉落。2.导入新课
(1)介绍作家、作品。
(2)介绍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3)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具体指出全文的基本行文思路。[参考答案] 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②辞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心胸旷达,淡远潇洒的风格? [参考答案] 从该辞的背景及辞的第一部分,我们均清楚可见,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却只以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而不言官场的黑暗。对已往的居官求职,也只言“不谏”,“昨非”,决定不与达官贵人来往,反用“息交以绝游”轻轻带过,而在写回到田园生活的场景时,句句从心中流出家中景——有松,有菊,有幼,有酒,有樽,差足问慰;写涉园之景时—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处处显示作者“旷而真”的感情;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③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参考答案] “归去”就离开彭泽而言,可以说是“归去”。“来”就回乡而言,又可以说是“来”。文章从思归到归家,步步叙明,所以合起来就叫做“归去来”。辞,文体名,是一种抒情赋体,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格调与散文不同。
四、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佳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来的决心。
文章的主体是一篇有韵的“辞”。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故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内(复)几时”等。②“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明确本文的特点,把握古汉语分类常识。
二、整体感知
该辞运用对比,触景生情,卒章显志等形象化手段抒发自己“乐于安命”的情怀。另外,在古汉语常识的把握中,要注意通假字:“曷”通“何”的用法。注意古今异义词的理解。注意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如:生、怡、傲、容膝、流、棹、行等,及辞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讨论写作特点,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2.按座位四人一组讨论,推荐一人发言。3.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以出题训练为主。训练式,分类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1)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
(2)古今异义词
于时**未静(**,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景,日光。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
(3)一词多义 心
①因事顺心(心意)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夫
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②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事
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故
①故伎求之(所以)
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③四方之事(助词“的”)奚
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奔
①载欣载奔(跑去)
②情在骏奔(奔丧)
(4)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句意是,生活上需要的东西,找不到取得的办法。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句意是,观赏院里的树木感到喜悦。)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自足自待的心情。句意是,靠着南窗休息以寄托自得的心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句意是,深知住在容膝的小屋里也很安适。)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句意是,拄着拐杖走走,随地休息。)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划。句意是,有时划着小船。)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句意是,感叹我的一生就要终止了。)
(5)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句意——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
②倒装句
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求什么。句意是,还出去干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死亡。)
③省略句
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句意是:我心里急于去奔丧。)
四、总结、扩展
本课思路清晰,结构严整,文笔清新流畅,能够创造安乐闲适的意境来表现隐逸生活的可爱。文章写回家之后的情况,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起,一直到“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止,除了很少几句直接说明心情以外,写的都是具体的活动和景物。这些活动和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生活在画面中的人物是远离世俗的,是安乐闲适的。这样,作者创造的意境就更加透彻地阐明了自己的生活理想,更加深入地感染了读者。
另外,语言优美,音节和谐。这篇文章是“辞”,行文按照一般辞赋的习惯,有韵(如“归”“悲”“追”“非”等押一个韵,“奔”“门”“存”等押一个韵等),多用对偶(如“悟已往之不谏”和“知来者之可追”对偶,“舟遥遥以轻飚”和“风飘飘而吹衣”对偶等)。这样,使人感到抑扬顿挫,回环往复。
还有,词句精炼,表现力强,很少的文字就将厌倦了官场生活的恶浊,归家心情的焦急,隐居时的孤高自赏,田野景物的蓬勃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扩展
下边是本文的序,请为其断句并译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已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畏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其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即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终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参考答案] 《序》断句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已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畏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其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即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终,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序》的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乏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蒙江州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被委派到小县作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畏怕到远地当差。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在于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五、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
②自选一本书写“序”。
第三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一、单元说明
(学生齐读单元说明部分)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我国的抒情散文于先秦萌芽。在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都蕴涵着作者充沛的情感。其中,《庄子》最具抒情性,全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已经是较为成熟的哲理抒情散文。
汉代以后,抒情散文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名篇佳作。在整个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抒情散文的创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板书:先秦——萌芽
《庄子》
汉代——发展)
本单元编选的四篇古代抒情散文,包括了从先秦到唐代的作品,既有散体文,也有辞赋和骈文,很具有代表性。
《归去来兮辞》表达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滕王阁序》描绘了滕王阁周围的景色和宴会的情况,抒发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和不懈追求的凌云壮志。
《逍遥游》阐发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虽然富含哲理,却一点儿也不抽象枯燥,而是将深刻的哲理,融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激情澎湃,荡气回肠。
《陈情表》虽是给皇帝上的奏章,却因其中流露的强烈的天伦之情而感人肺腑。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应放在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味课文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上。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感情色彩浓郁的古代抒情散文名篇。在学习中要注意深入理解每一篇作品所抒之情的背景,不同的写作目的,以及不同的抒情方式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领会作品的深刻意蕴。
(二)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艺术
本单元的课文之所以会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与作品运用生动传神的语言进行抒情和描写具有密切的关系。除了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还应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运用之妙,体会不同课文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的语言风格,并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三)注重诵读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诵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课文的内容,体味其中的深挚情感,从而受到审美熏陶,培养文言语感。《归去来兮辞》在行文和抒情方式上,都继承了楚辞的传统,类似于长篇抒情诗,诵读时要注意课文中诗一样的节奏和韵律,将其中饱满的情感读出来。
二、朗读并初步体会
(请五位同学分别朗读小序、课文部分,注意正音)
策扶老:拄手杖。矫jiǎo首:抬头。岫xiù:山洞。翳翳yì:阴暗的样子。盘桓huán:徘徊不去。棹zhào:船桨,本文指划船。窈窕yǎotiǎo:幽深曲折的样子。皋ɡāo:高敞之地。乘化:顺应死生变化,听其自然。
三、作者介绍
人们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赏菊饮酒的隐居生活。他就是——陶渊明。
(一)生平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又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故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五柳先生:他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为什么要以五柳为号,而不以牡丹、百合为号?我们经常说柳絮飘飘,可见柳树是很飘逸、很洒脱的。诗人写柳树,其实是以柳树托物言志。诗人以五柳自居,借此来说明自己追求那种自由、飘逸、洒脱的境界。
靖节先生:“靖”有“显”的意思。如靖志就是显志的意思,靖节就是保守节操、显身之志的意思。他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足可以显示出他这样的节操。
少时陶渊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论语》,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 ”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前期(41岁以前)
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
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过起了“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失火,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但他安贫乐道。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借贷来的财物,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入仕,被他拒绝。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扔掉了。
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小结:
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年龄”才出仕为官,从此的13个年头,时官时隐,历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之类的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来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从此不再出仕。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二)诗歌创作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学生一起回顾《饮酒》、《归园田居》,齐读)
四、导入新课
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
——欧阳修
(一)解题 1.拆分解读 2.“辞”的相关知识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_____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句为一小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两句为一组;以_____字句为主,多用语气词“兮”,每句按三拍读。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例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压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骚长于言幽怨之情”。
(二)朗读体会(男生朗读序言部分,女生朗读正文内容)
(三)背景介绍
(成语引出:不为五斗米折腰)
同学们都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吧,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说的是谁啊?(陶渊明)
潜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深切、诚挚)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晋书·陶潜传》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二天县令的彭泽。并做了这篇《归去来兮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潜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五、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一)小序
1.学生自由朗读序言部分 2.字词串讲(说明)
辞前序言,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故便求之”,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第二层从“及少日”到“在官八十余日”,写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第三层从“因事顺心”至结尾,交代写作《归去来兮辞》的时间和原因。序是对前半生出仕道路的省思,以实录之笔叙之。
3.问题: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 A“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愿做的事情。
B“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不愿折节为吏,违背本性会身心都痛苦。
C“程氏妹丧于武昌”——妹妹过世,需要去奔丧。问题:其中哪条是根本的?
明确: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任性随情,做官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4.学生齐读序言部分
(二)第一段 1.朗读体会
(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标注字音)2.字词串讲(说明)
第1段写辞官归田时从出仕与归隐的困惑中解脱。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但真要辞官归田之时却“惆怅而独悲”。于是作者转入反思,在反省中觉悟“今是而昨非”,在悔悟与庆幸中获得解脱,最后想象将轻快地奔上归途。
3.问题: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当官不好吗?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句子)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问题: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
“田园将芜”“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责自悔 “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自恕自省
总的心情是:悲——乐。这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和“池鱼”恰反映出他“心为形役”的痛苦。
问题: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4.尝试背诵
(三)第二段 1.女生朗读 2.字词串讲(说明)
这一段写作者在解脱了出仕与归隐的困惑之后,想象归家的欢乐。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我们先来捕捉作者的叙事线索:
归途——抵家——居室——庭院
归途:“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一踏上归途,就露出了欢快之情。“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更表现出他在到达家园之时完全变成欢呼与雀跃,一派狂喜之态。
抵家:“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热烈欢迎。居室:“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象举家欢宴,开怀畅饮的情状。尤其是具有情味的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见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乐图啊!
庭院:主要写遐观之景,触景生情,引出对国事的焦虑。作者至此,在一阵狂喜的高潮之后,复又盘桓回思,念及国事,情调转为低沉。
3.问题:诗人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从归途到归家之后心情如何?
明确:恨——迫不及待,归心似箭
欣、奔——欣喜若狂
怡、傲、安——自安自乐,闲适安娱,怡然自乐
盘桓——流连忘返
问题: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
明确:“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问题:“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慨。另外,“松”岁寒三友之一,刚劲有气节,菊洁净孤高。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灵魂的栖所。足见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的本性。
问题:从此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有着怎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4.尝试背诵
在作者的想象中,归隐后的家居生活愉悦恬静淡泊自在,那么归后的乡居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
(四)第三段 1.学生齐读 2.字词串讲(说明)
这一段写作者从“景翳翳以将入”而生出的忧虑中解脱后,想象农事生活之乐。诗人断然与污浊的官场断绝来往,再次唱出“归去来兮”的心曲,诗人的心灵也获得了自由与解放,他想象中的田园生活是诗化了的田园生活,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境界。3.问题: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
明确: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此番作者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
问题: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悦亲戚之情话——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乐琴书以消忧——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 告余春及,有事西畴——与乡邻交往之乐 窈窕寻壑,崎岖经丘——巾车孤舟出游之乐
乡间的生活自安自乐,既有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农人的劳作之欢,又有琴棋书画的文人雅士的休闲之乐。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的隐士情怀之表露。4.情感转折
作者在享受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幽雅闲适、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之时,面对欣欣草木、涓涓山泉,感慨油然而生,感情由愉悦欢快复转为自伤自悼,情调由高亢昂扬复转为低抑深沉。
可是饱受儒家熏陶的诗人怎么能消沉萎顿,怎么能让生命白白流逝?他需要再次寻求解脱,他需要找到新的精神支柱,于是文章自然地转入第4段。
(五)第四段 1.学生自由朗读 2.字词串讲(说明)
这一段写卓尔不群的心志,“乐天安命”的情怀,使作者从“吾生之行休”的伤感中解脱出来。
开头两句既是作者在抒发感慨,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他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荣华富贵,也不指望飞临仙境来逃脱人生苦难,他所追求的只是醉情山水田园,寻找人生妙趣,守住自己圣洁的精神家园。
作者终于大彻大悟,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发现了人生的另一坦途,找到了生命的又一种价值,于是伤感复转为欢乐,思想境界上升到新的高度,“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以反问的语气坚定地表明心志,与开头“归去来兮”遥相呼应。
(六)整体梳理
1.叙事脉络
第一段:辞官——归途(思想斗争)第二段: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家庭生活)第三段:纵情山水(社会生活)第四段:乐天安命(反思与感悟)
2.情感线索
陶渊明想象自己从辞官回家一直到如何悠游生活,大家觉得他的情感是否也有一个随之变化的过程呢?那这个情感线索又是怎样的?明确:
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
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旷达、悠然。归纳:自责——自悔——自觉——自醒
六、问题探讨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明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对此我们应有完整的认识。
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七、课堂总结
(一)(联系陶渊明的几次入仕和出仕)
陶渊明并非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本真。他本来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来就“不慕荣利”,凡事喜欢率性而为。仅仅是为了吃饭,才不得不去做官,而做官的日子对他来说仅仅是“心腹口役”,“心为形役”。做官之后,黑暗独裁、等级森严的官场生活和他的本性之间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辞官归隐,追求本我、本真,还是改变自己,学会阿谀奉承、谄媚求荣,得到一种立足于官场的所谓本领?陶渊明选择了前者。
因此,他的辞官归隐并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符合他天性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足够的对自己的真实、足够的务本求实的品质、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精神、足够的独立人格的支撑才能做到的。与此相反,如果为了在官场上取得一席之地,逐渐学会奉承求荣,逐渐丧失自我,失去骨头,那才真是看似进取,实则堕落。
陶渊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是一个不阿谀奉承、不谄媚求荣、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人格的鲜活的生命,是一颗不慕荣利、不受世俗羁绊,敢于追求本真与自我的率真的灵魂。他给我们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永远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被众说纷纭所困扰;永远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被世俗世相所牵引;忠于自己、把握自我,真实的面对自己的灵魂,以务本求实的品质,冲破世俗的勇气,追求自己真正倾心的事物。
(二)后世影响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当然我们在肯定陶渊明追求自由、不受束缚的个性的同时,也不必否认他的人生观中有一种消极的成份。我们当代青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整天想着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而应以积极的姿态去拼搏人生。
第四篇: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题
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怅然()
一稔()轻飏()熹微()
眄庭柯()
流憩()出岫()
翳翳()盘桓()棹孤舟()
寻壑()
耘耔()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乃瞻衡宇(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2)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园日涉以成趣()
(2)时矫首而遐观()(3)策扶老以流憩()
(4)或棹孤舟()(5)生生所资()
(6)幼稚盈室()(7)眄庭柯以怡颜()
(8)悦亲戚之情话()(9)乐琴书以消忧()4.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句中的意思。(1)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2)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泛指,范围扩大。(3)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①(女子)文静而美好,②(妆饰、仪容)美好。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复驾言兮焉求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乐夫天命复奚疑
(4)农人告余以春及(5)将有事于西畴
(6)既自以心为形役(7)遂见用于小邑
(8)稚子候门
(9)寓形宇内复几时
(10)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6.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奚惆怅而独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4)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善万物之得时,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一)阅读小序,完成1~5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会有四方之事()(2)家叔以余贫苦()(3)彭泽去家百里()(4)皆口腹自役()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亲故多劝余为长吏②故便求之
③寻程氏妹丧于武昌④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各句与“遂见用于小邑”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将有事于西畴
B.复驾言兮焉求 C.既自以心为形役
D.载欣载奔 4.下列选项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缘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D.陶渊明妹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5.翻译下列句子。(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2)求之靡途
(3)于时**未静,心惮远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B.景翳翳以将入
景:景色。C.乃瞻衡宇
瞻:看见。D.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知道。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B.乃瞻衡宇 乃设九宾礼于廷 C.策扶老以流憩 云无心以出岫
D.门虽设而常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8.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应该顺应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行止,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B.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既不愿到处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到皇帝的故乡游玩。C.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顺随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地享尽其余生。
D.最后一段文字虽不免消极,但确是发自内心的,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脱身引退后的痛苦反省与体验。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基础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舟遥遥以轻飏
遥遥:遥远的样子。B.景翳翳以将入
翳翳:阴暗的样子。C.泉涓涓而始流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策扶老以流憩
B.或棹孤舟 C.园日涉以成趣
D.乐琴书以消忧 3.对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舟遥遥以轻飏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木欣欣以向荣 ④家叔以余贫苦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B.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 C.既窈窕以寻壑
D.善万物之得时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何不委心任去留
D.复驾言兮焉求
答案与解析
基础积累
1.chàng rěn yáng xī miǎn qì xiù yì huán zhào hè zǐ 2.(1)衡 横 横木(2)景 影 日光
3.(1)名词作状语,每天(2)名词作状语,有时(3)名词作动词,拄着(4)名词作动词,用桨划(5)动词作名词,生活(6)形容词作名词,小孩(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愉快(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1)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2)指耕种之事(3)(宫室、山水)幽深曲折的样子
5.(1)、(2)、(3)是宾语前置句。(4)、(5)是介词结构后置句。(6)、(7)是被动句。(8)是省略句,“稚子”后省略“于”;(9)是省略句,“寓形”后省略“于”。(10)固定句,载……载……;一边……一边…… 6.潜 元亮 东晋 靖节 田园
7.(1)既自以心为形役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2)觉今是而昨非(3)云无心以出岫(4)泉涓涓而始流 感吾生之行休(5)登东皋以舒啸 文本研读
(一)1.(1)恰逢,正赶上(2)介词,因为(3)距离(4)役使 2.C 解析:①老朋友,②所以;③④不久。
3.C 解析:C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固定句,载……载……;一边……一边…… 4.A 解析:“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错误,概述不全面。5.(1)维持生活需要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2)求官找不到门路。
(3)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差。(二)6.B 解析:“景”通“影”,日光。
7.D 解析:D项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后者是连词,表修饰。A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副词,于是。C项,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8.B 解析:“皇帝的故乡”错,“帝乡”在这里应指仙境。
9.(1)(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2)云气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头,鸟飞累了也知道回到巢中。
(3)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能力提升 1.A 解析:“遥遥”应为“漂摇放流的样子”。
2.C 解析:C项,名词作状语,每天;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策:拄着;棹:用桨划;琴书:弹琴读书。
3.C 解析:①和③都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关系;②是介词“把”;④是介词“因为”。
4.D 解析:A项“亲戚”古义为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为有婚姻关系的人,不包含家人。B项“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农事;今义是泛指,范围扩大。C项“窈窕”古义指(宫室、山水)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5. C 解析:C项为一般疑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6.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7.“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8.白居易说,生活是“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 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
9.老师,关于“五斗米”的解释,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过,不过,与您的解释有些出入,它认为“五斗米”是日薪,是指薪俸高,这么高的薪俸陶渊明却不为之折腰,更能体现他的节操。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否有道理,您能帮我解释一下吗?
第五篇:归去来兮辞 并序 经典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⑤ 必修 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
教案 A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3.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4.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一、导入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二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3.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⑤ 必修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一、复习导入
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生讨论。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明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文言知识归总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①之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他们,代江东父老。君将哀而生之乎,我。之子于归,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样的人,这类人。结构助词。悦亲戚之情话,定语中心词之间,的。感吾生之行休,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中心词与补语间。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音节助词。怅恨久之,无实义。② 以
词性 例句 释义
介词。既自以心为形役,让。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用。王语暴以好乐,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余船以次俱进,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带着。
连词。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同“而”,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同“而”,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表目的,来。中丞匿溷潘以免,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因为。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通“尔”,你的。连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假设,如果。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析。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4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⑤ 必修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 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①行
例句 出处 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行走
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走、离开、前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师表》实行,做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五人墓碑记》行为,品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将要 琵琶行 古诗一种体裁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háng)行列 ② 引
例句 出处 释义
引而不发 成语 开弓、拉弓
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举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率领、导引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游黄山记》 吸引
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召引、召请 令查出引入上谕中《谭嗣同》引用、援引 李凭箜篌引 诗题 乐府诗体名 ③ 乘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驾、乘车 乘虚而入 成语 利用、凭借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顺着
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涉江》登上、升 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冒着、顶着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shèng)辆,量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shèng)数词,四 ④ 策
例句 出处 释义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竹制的马鞭 策扶老以游憩《归去来兮辞》拄着 退而论书策《权书》写字用的竹简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计策、策略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第266页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⑤ 必修
教案 B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教学难点
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解决办法
1.从朗读全辞的内容,把握题的意思。
2.结合本文看辞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 课时。学生活动设计
一、课前预习
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
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鉴赏。
二、教学方法
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1.解题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做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80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崇未必恰当,但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章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把握辞意。
(2)理清辞的行文脉落。
2.导入新课
(1)介绍作家、作品。
(2)介绍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3)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具体指出全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 8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⑤ 必修
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②辞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心胸旷达、淡远潇洒的风格?
参考答案:
从该辞的背景及辞的第一部分,我们均清楚可见,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却只以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而不言官场的黑暗。对以往的居官求职,也只言“不谏”,“昨非”,决定不与达官贵人来往,反用“息交以绝游”轻轻带过,而在写回到田园生活的场景时,句句从心中流出家中景——有松、有菊、有幼、有酒、有樽、差足问慰;写涉园之景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处处显示作者“旷而真”的感情;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③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
参考答案:
“归去”就离开彭泽而言,可以说是“归去”。“来”就回乡而言,又可以说是“来”。文章从思归到归家,步步叙明,所以合起来就叫做“归去来”。辞,文体名,是一种抒情赋体,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格调与散文不同。
四、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佳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来的决心。
文章的主体是一篇有韵的“辞”。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故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两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3/4),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内(复)几时”等。②“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明确本文的特点,把握古汉语分类常识。
二、整体感知
该辞运用对比,触景生情,卒章显志等形象化手段抒发自己“乐于安命”的情怀。另外,在古汉语常识的把握中,要注意通假字:“曷”通“何”的用法。注意古今异义词的理解。注意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如:生、怡、傲、容膝、流、棹、行等,及辞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讨论写作特点,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2.按座位四人一组讨论,推荐一人发言。3.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以出题训练为主。训练式,分类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1)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2)古今异义词
于时**未静(**,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景,日光。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
(3)一词多义 心
①因事顺心(心意)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夫
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10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⑤ 必修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事
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故
①故伎求之(所以)
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③四方之事(助词“的”)奚
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奔
①载欣载奔(跑去)
②情在骏奔(奔丧)
(4)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句意是,生活上需要的东西,找不到取得的办法。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句意是,观赏院里的树木感到喜悦。)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自足自待的心情。句意是,靠着南窗休息以寄托自得的心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句意是,深知住在容膝的小屋里也很安适。)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句意是,拄着拐杖走走,随地休息。)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划。句意是,有时划着小船。)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句意是,感叹我的一生就要终止了。)
(5)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句意——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
②倒装句
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求什么。句意是,还出去干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死亡。)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③省略句
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句意是:我心里急于去奔丧。)
四、总结、扩展
本课思路清晰,结构严整,文笔清新流畅,能够创造安乐闲适的意境来表现隐逸生活的可爱。文章写回家之后的情况,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起,一直到“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止,除了很少几句直接说明心情以外,写的都是具体的活动和景物。这些活动和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在画面中的人物是远离世俗的、是安乐闲适的。这样,作者创造的意境就更加透彻地阐明了自己的生活理想,更加深入地感染了读者。
另外,语言优美,音节和谐。这篇文章是“辞”,行文按照一般辞赋的习惯,有韵(如“归”、“悲”、“追”、“非”等押一个韵,“奔”、“门”、“存”等押一个韵等),多用对偶(如“悟已往之不谏”和“知来者之可追”对偶,“舟遥遥以轻飚”和“风飘飘而吹衣”对偶等)。这样,使人感到抑扬顿挫,回环往复。还有,词句精炼,表现力强,很少的文字就将厌倦了官场生活的恶浊、归家心情的焦急、隐居时的孤高自赏、田野景物的蓬勃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扩展:
下边是本文的序,请为其断句并译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已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畏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其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即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终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参考答案:
《序》断句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已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畏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其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即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终,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序》的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乏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蒙江州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被委派到小县作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畏怕到远地当差。彭泽县离家100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12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⑤ 必修 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在于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自选一本书写“序”。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