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

时间:2019-05-13 06:5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

第一篇:试论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

试论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

摘 要: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也是利用杂文开展现实斗争的人物典范。本文从前后两个时期对鲁迅先生的杂文艺术性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鲁迅 杂文 艺术性

鲁迅先生的杂文无疑是一座艺术宝库。其美如辽阔天空如浩瀚海洋。但专家学者的研究往往不够全面,本文仅从鲁迅先生杂文的艺术性角度进行赏析,望能借一斑而窥知全豹。

一、鲁迅先生前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对其杂文的自我评价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从“不留面子”上可知其爱憎分明,有“诗”一般的浓烈感情;从“常取类型”上可见其形象性和典型性,有“诗”的特质。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需要经常性地思考问题,然而,同时也是文学家的鲁迅在论及时事进行思想表达时,怎会满足于一般说理和程序推论?其会通过形象思维,捕捉艺术形象,开创生动感人表达方式,寄情理于其中。鲁迅的杂文有运转自如的辩论和得心应手的擒纵,其逻辑思维能力极强。并且逻辑力量不单是罗列理论,更有诗情画意的文字表达。所以说,鲁迅先生前期杂文在艺术性上拥有“诗”的因素和形象性特征。

比如,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其表达阶级对立思想时语言形象而不抽象。“因此在我们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殍;有吃烧烤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由此可见语言的形象性和写实性。对比鲜明强烈,并可借以突出矛盾的典型化特征,通过热烈爱憎惊醒读者,为下文将“中国的文明”比作“人肉的筵宴”做好铺垫。

可见,鲁迅先生前期杂文艺术性的最大特点就是寄道理和感情于具体形象之中。

二、鲁迅先生后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后期杂文愈加全面和深刻有力。在《三闲集·序言》中,其提出“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然而1927年血的事实却让其思路“因而轰毁”,之后1928年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其阅读了“科学底文艺论”,并对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进行了翻译,“以救正我——还因我及于别人——只信进化论的偏颇。”由此可见,鲁迅后期杂文的艺术性主要体现为辨证地看待问题。

鲁迅先生针对当时一些人片面性理解陶潜、钱起等人始终持批评态度。

当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世人所欣羡时,鲁迅却写道:“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啊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仪’,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六)》)当钱起的“曲终人不见”被人们认为“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表现的是永恒”,推此一联为诗美的极致时,鲁迅却说从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全诗分析,是不好证成“醇朴”或“静穆”的。该诗为应诗而作,自然无法在考卷上大发牢骚。但如再读钱起的《下第题长安舍》,“一落第,在客栈的墙壁上题起诗来,他就不免有些愤愤了。”(《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七)》)

鲁迅先生认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正如李白会做诗,就可以不责其喝酒。如果只会喝酒,便以半个李白,或李白的徒子徒孙自命,那可是应该赶紧将他‘排绝的’。”(《且介亭杂文二集·“招贴即扯”》)“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其末一点,画起像来,挂在妓院里,尊为性交大师,那当然也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岂不冤哉!”(《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六)》)

鲁迅先生后期杂文在知同代之人论当今之世时,更多地显示出了全面、辨证地看问题的艺术性。比如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忆刘半农君》里,鲁迅在肯定刘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的同时,客观地指出了刘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并且“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但鲁迅仍承认刘的为人,“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纵然后来两人因思想差异弄得“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激动的。”

可见,鲁迅先生后期杂文艺术性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待事物全面分析,一分而二,区别对待。

总之,我们要按照前后两个时期对鲁迅先生杂文艺术性进行赏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能够相互印证其艺术性。

参考文献 《伪自由书前记》。

2、《灯下漫笔》。

3、《三闲集·序言》。

4、《且介亭杂文》。

第二篇:浅谈鲁迅杂文

浅谈鲁迅杂文

刘毅

杂文是从战斗里成长起来的,战斗是杂文的生命。

——题记

鲁迅特别重视杂文,正如他在美术上努力提倡木刻一样,对于杂文,他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因此他把杂文比做匕首和投枪。一切战斗的艺术,对当时中国革命来说,是极其需要的。鲁迅首先服从于革命的需要,并从这点出发,教导着所有的年轻的文学工作者。

杂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杂文指文艺性短评,即杂感;广义性的杂文则包括各种文体。杂文古已有之,但是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则是由于鲁迅的倡导和实践。当时剧烈的社会斗争,作家对现实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为人生”的文学使命感,杂文反应灵敏、灵活犀利的特点,是鲁迅倡导杂文的重要原因。

鲁迅杂文内容丰富广博:有对旧社会和复古派的批判,对封建性的反动政权及其反动政策的猛烈抨击;有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揭露、斗争;有对文化、文学战线上错误倾向的批评;有对社会病态心理和国民弱点的暴露针砭;还有歌颂新生力量和革命斗争的篇章。

从革命的需要出发,着眼于为现在而抗争的社会效果,这就使鲁迅的杂文具备了强烈的色彩,明确的目的性。艺术家的鲁迅和革命家的鲁迅是分不开的,正是他的高度的政治热情和深厚的思想活动,赋予了他的杂文以如此动人的感染力量,成为艺术上的杰作。

鲁迅的杂文,有一部分是抒情散文。在这些文章中,作者经常借形象以抒情,鲜明的形象与真切的情思合而为一,强烈地吸引着读者,激动着读者。如《夜颂》这样描写了黑夜和白天:“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复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这两幅形象,寄托着作者深刻的感触,他对比黑夜和白天,憎恶光天化日之下的“真的大黑暗”,憎恶一切人造的面具和衣裳。在一些纪念文章里,作者也经常运用这种手法来表达对于死者的感情,如《忆刘半农君》,写“五四”时期刘半农的战绩时,提到当时有些人批评他“浅”,但作者却赞美这“浅”:“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彻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最后又说:“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在这里,形象的描写,真挚的友情,严正的历史评判,取得了和谐的统一,给予读者以回味无穷的感受。

随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锐,鲁迅后期的杂文也有了发展。首先,政治斗争和时评的文字增多了,《而已集》以隐讳曲折的笔法,揭露了国民党的清党

大屠杀。其次,鲁迅后期的杂文对旧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文学进行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批判,对革命文学发表了更为广泛的建议。《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对左翼文学提出了众多宝贵建设性的建议。鲁迅后期的杂文,由于娴熟的掌握了辩证法,所以更为深刻有力。

同时,鲁迅的杂文具有以下特点:

一、概括性强。读鲁迅杂文的时候,总觉得他的文章非常深刻、精辟,放得开,收得拢。这固然是思想内容的问题,但也和他的善于集中、勤于洗练有关。他的一篇杂感,往往抵得上人家万言长文,因为他总是抓住要害,从问题的本质上去立论。

二、形象化。鲁迅是不发空头议论的,凡有论述,又往往通过形象,使读者看得更具体,更完整。时或取喻,也无不确切而又有趣。自然,这应该首先归功于他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经验。

三、语言的丰富。鲁迅对中国语文的理解非常正确,语汇又极丰富,应用起来不但恰当,而且变化极多,即使偶用成语古典,也使人有新鲜的感觉

鲁迅的杂文,是时代的战斗纪录,是丰富的思想艺术宝库,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他为中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体裁形式,并影响和造就了一大批杂文作者。

第三篇:鲁迅杂文 文档

《读鲁迅杂文有感》

读了鲁迅的很多书,且不说精彩与否,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先生的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立意深刻,言辞犀利,言语中充满了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对世人的警醒。

学过历史的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它是在中国反封建,反旧思想的斗争中产生出来的,是鲁迅先生为了更好的剖析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思想表现的艺术需要而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新文化运动发生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便写了一些类似杂文的文章,并在《新青年》上开辟了“随感录”栏。从1918年起,鲁迅开始在《新青年》“随感录”栏发表杂感文章,以后又在多种报刊上发表杂文,并开辟专栏。杂文便逐渐以一种独立文体的面貌出现在社会公众的面前,而鲁迅则是公认的写杂文最多、最好的作家。

先生一生多用杂文。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顽强不屈与封建旧势力战斗到底的斗士形象。他的杂文大多收于《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中。鲁迅先生的杂文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广度,从他的杂文之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果就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论述的虽大都是微小,平常之事,但是所有集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面貌。因此,他的杂文很有概括代表性。二是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睡狮之醒”问题,所以他要借助杂文这把“宝剑”来“斩妖除魔”,故他的杂文充满了“剑气”锋利无比。

鲁迅先生的杂文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艺术性,他的杂文相当精悍,文风犀利,叫人读了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在我读过的杂文里有这么一两篇是我至今也不会忘记的,一篇是《拿来主义》还有一篇则是想必大家都熟知的《论雷锋塔倒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经典的警世杂文,针对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一味崇洋,西化的论调,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拒绝借鉴盲目排外的错误态度,他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又要分清精华和糟粕,要批判吸收,来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的新文化。

《拿来主义》全文贯穿一种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巧妙运用比喻,借代等手法。那些“孱头” “昏蛋”“废物”“鱼翅”“鸦片”“姨太太”都各有所指,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而《论雷峰塔倒掉》则是一篇典型的反对封建压制和封建礼教的战斗檄文。雷峰塔倒掉白娘娘出来,预示着封建势力的垮台,劳苦女性得以翻身做主。整篇文章极具穿透力,将封建主义的画皮毫不留情的撕毁殆尽。在《论雷峰塔倒掉》中我认为最为大快人心的便是“活该”二字,它不仅寄托了对“白蛇娘娘”重见光明,封建之塔倒掉的欢喜之情,还体现了对所谓的得道高僧法海的鄙夷痛恨的情感。其中之意实在显现出了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

鲁迅先生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满目疮痍,最艰难困苦的时期,所以通过他的杂文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那个时期的种种情景。正是因为生活在那个时代,所以鲁迅后来说他写杂文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醒起来,一起“改良这人生”。

先生曾说过:“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这种广义上的杂文,的确如鲁迅所说,是“古已有之”的,但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却是在这种广义杂文基础上发展起来是先生自己独创的具有自己独特意义的中国现代杂文。是鲁迅先生赋予了杂文一种新的内涵,使其有了完全独立的思想艺术特征,具有了引领社会潮流,揭露社会阴暗,打开民众思想,促进社会发展的新功能,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留下了一道霞光异彩。这就是我所知道的鲁迅先生的杂文,一座矗立在中国历史上永垂不朽的丰碑。,.

第四篇:文段摘录 鲁迅杂文

后殖民时代的女性抗争——简评美国小说《我母亲的自传》遥远的中美洲加勒比海岸,先后被英、法两国占领、现为英联邦成员国的多米尼克岛国,热带雨林气候下潮湿的空气„„《我母亲的自传》(fie者:牙买加·琴凯德(美),翻译:路文彬,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12月第1版)的故事便在这儿发生。“我母亲”与“自传”已形成一个悖论,“我母亲”在“我”出生时已亡故,“自传”是“我”70余年生命的记录。“我母亲”象征着被打压的弱势群体——加勒比民族,而“我”的一生不过是在重复“我母亲”在殖民文化中所受过的欺凌与侮辱。“我”在叙述时又保持着“局外人”的冷静,审视不平的生活,同时流露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抗争。‘《我母亲的自传》以第一人称叙事。“我”自幼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父亲再婚,继母刁钻,弟弟、妹妹受尽宠爱,“我”则被冷落一旁。15岁,“我”被父亲送到拉巴特先生家,在得悉自己沦为“生育工具”之后,我毅然决然地流掉孩子,从此,“我将自己的生命抓在了自己的手里”。“我”最终嫁给了自己的情夫之

一、英国后裔菲利普医生。即使生活改善,“我”却始终没有过“让你死或者让你永生的爱”。说《我母亲的自传》“如《洛丽塔》般炫目”,还是“堪与《局外人》媲美”也罢,我读《我母亲的自传》最初的感觉,更接近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我母亲的自传》和《情人》同是具有散文

乔宗玉著.忧伤的河流:乔宗玉文艺评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8.

第五篇:鲁迅杂文

《鲁迅杂文》读后感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顺口溜一言道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让师生闻“鲁”色变。其实鲁迅的作品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读懂的,每个人每个阶段的体会都不同,有时必须融合当时的大背景才能解读这些文学作品。特别是鲁迅的杂文对根植于中国历史的中国现实、中国文明的批判,从“具象”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批评,号称“是匕首、是投枪”。中国现代文学开端的一代文学宗师鲁迅惯用他犀利的语言和幽默讽刺手法,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的事物,加以精练、夸张,给予辛辣的讽刺,使他的文章很有感情力量,常常能制强敌于死命。

这样的文章确实耐人寻味,读懂它们是要费些功夫的。只有反复咀嚼那些艰涩难懂却又十分宝贵带有点拨与启发性的文字,才能感到鲁迅先生文风的亲切和富有“怕被它诱过去”的魅力。透过字里行间,我还是能隐约体会到其深刻意义蕴涵的辛酸和眼泪、痛苦和悲愤等强烈的爱憎感情。就拿选入苏教版必修教材的《记念刘和珍君》这一篇说说吧。

文章是从鲁迅独自徘徊在为遇害的刘和珍君与杨德群开追悼会写起的,然后自然而然的回忆起刘和珍毅然订了全年《莽原》的事。文章开头的几段便让我感受到一种灰暗的色调,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重的悲伤与苦痛,还有一种失望。四十多青年的鲜血,文人的阴险论调无一不让鲁迅感受到一种“非人间”的苦痛,所以他才会想“以 1

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多么无奈啊,我甚至能听的到他在写下这段文字时所发出的叹息声。

刘和珍是他的学生,她的那些壮举着实让鲁迅感到应该“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鲁迅第一次见到她的名字是在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时。第二次则是在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这次才把姓名与实体联合起来。这两次的情景可以窥见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然而在见到她本人后,这名女生却出乎了作者的意料,没有桀骜,而是人如其名,温和可亲,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也许这抹微笑是当时黑暗世界中的一缕阳光,是黎明前的一丝曙光。这种反差更加突出以后刘和珍之死的悲剧性效果与鲁迅所处的那个社会的悲哀。

当刘和珍被冠以暴徒的罪名被残忍射死后,鲁迅愤怒了,悲哀了,甚至有些绝望了,他感慨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显然那时的中华民族是后者。读到这,我仿佛感受到当时社会浓黑的未来,血色的悲哀。当好不容易有希望时,又被扼杀,这样“沉默”的民族怎能“爆发”?勇士们淋漓的鲜血,惨淡的境况,抹去不了社会的污浊,有人反抗自然有人镇压。然而更悲哀的是,在那些卫队把枪对准那三个勇敢的女学生后,两条生命的消逝却仍然唤醒不了人们麻木的神经,而仅仅提供了人们饭后的谈资。

正如鲁迅所说“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使用大量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是的,中国前行的历史,不正是浸透无

数战士献血吗?从血红到绯红,再由绯红到微红,“纵使时间的流逝”,“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刘和珍中枪倒地时的震撼与悲壮,我仿佛看得见;那片绯红中的美丽微笑,我也看得见。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读到这,我心中热血全部沸腾了,也许鲁迅文章的魅力就在此吧,能深深唤醒心底久藏着的热血与感动,与他的文字一起回到那个时代,同愤同怒,同悲同哀。

纵观鲁迅一生,仅留下了两本小说集,却留给了后人十九本杂文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祖国,为了实现他改造国民性的梦想,鲁迅先生用自己来唤醒中国人的意志、为中国人的革命思想、改造旧人、重建新人而努力奋斗,把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倾注在了杂文创作上,在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罕见的丰碑。我们要经常读一些鲁迅的杂文,感受鲁迅先生的那颗“中国的民族魂”。

下载试论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迅杂文精选[5篇]

    读《鲁迅杂文精选》有感 世上有两种战士,一种扛枪,一种握笔。鲁迅就是后者,用有极强穿透力的笔墨,号召爱国份子,抨击判国汉奸。于是便自然而然的有了这样的一句话“鲁迅的笔如战......

    品鲁迅杂文

    品鲁迅杂文 从古至今,对于鲁迅杂文的否定与辱骂从未间断,对于此我深感遗憾,于我的心中鲁迅是一个伟岸的人,有着铮铮铁骨的为人。 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

    鲁迅杂文读后感

    鲁迅杂文读后感 看完了鲁迅杂文集,心中有许多感悟,鲁迅的文字果然非比寻常,嬉笑辱骂皆成文字,某些论点上更有一针见血的犀利,一口气下来,读了十多篇,要不是中间打断,定要接着读下去......

    浅谈鲁迅小说农村题材的艺术性

    浅谈鲁迅小说农村题材的艺术性 [摘要]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鲁迅作品几乎是作为第一批现代白话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

    鲁迅《自嘲》赏析

    鲁迅《自嘲》赏析 自 嘲①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②,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③。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④。 躲进小楼成一统⑤,管他冬夏与春......

    鲁迅《秋夜》赏析

    鲁迅《秋夜》背景 时代背景: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

    鲁迅故乡赏析

    鲁迅故乡赏析 故乡 (一)回忆中的"故乡” "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 它的"美”,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感受得出来: 1.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这里......

    鲁迅作品赏析

    《鲁迅作品赏析》读后感 鲁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思想深邃,还十分含蓄,但都揭露着一个个另人痛心的事件,有时夸奖着那些为中国做出贡献的人。今天,我读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