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语文下册12.半截蜡烛(一课时)doc
11《半截蜡烛》(一课时)
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解释、负责、无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学习目标:1.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品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
(一)(1)快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和同桌交流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2)思考: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3、检查学习效果。
(1)开火车读词语:“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解释、负责、无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
(2)指名结合课文理解词语。如:“厄运:困苦的遭遇。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凝视:聚精会神地看。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静。”
(3)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
1、出示学习要求
(二)(1)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2)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最欣赏谁的语言,勾画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3、检查学习效果。
(1)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2)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伯诺德大人。a、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b、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c、学生准备演(揣摩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d、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评价。
(2)预设二:杰克。a、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b、学生交流:聪明、十分镇定。c、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
(3)预设三:杰奎琳。a、机智b、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天真、纯洁。c、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d、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学完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自学指导
(三)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一下,和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后,同桌交流看法。3.全班交流。
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小结: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有兴趣的找些剧本来读一读,进一步感悟一下剧本的特点。
四、当堂训练
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
2、布置作业:(选做题)片段练习——
校运动会上,我获得了800米长跑金牌。我兴奋极了(„„)一个劲儿地往家奔,想让妈妈也开心开心。可是,妈妈正忙着做饭,没时间搭理我。我(„„)妈妈听了后,开心地笑了,还说要多做几样小菜犒劳犒劳我呢!
五、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六、板书设计。
12、半截蜡烛
点燃————熄灭
重新点燃——端走
夺回————拿上楼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下册│12.半截蜡烛(课堂实录)【2019新人教版】
12.《半截蜡烛》课堂实录
一、铺垫定向
学习课文前,先组织学生默写词语:半截、蜡烛、绝密、绝妙,其中“绝密”“绝妙”由教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写词语。默写完毕后教师进行评点,强调“蜡”是“虫”旁,“绝密”的“密”是“山”字底。
师: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生:这半截蜡烛藏有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这是伯诺德夫人想出的一个绝妙主意。
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
师:你把“绝妙”放到了前面。同一个意思常常有不同的说法。那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吗?(生:不是)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它存在着什么隐患。(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教师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师:这情报也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计划,也许是敌人的又一个阴谋行动。现在,蜡烛已经被敌人点燃!(引读)万一蜡烛──(生齐读: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这样──(生齐读: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播放课
文3~7自然段配乐朗读录音。)
二、研读探究
师: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听了这个故事的感受,你们选择哪个词?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惊险”。生:我选择“紧张”。师:换个角度再想想。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机智”。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沉着”。
师:同学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惊险。请边默读边体会。
(学生读书、体会,读后教师重点引导交流“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一句。)
师:“发出微弱的光”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蜡烛就要燃烧到金属管了,就要自动熄灭了。生:意味着秘密就要暴露了。生:意味着情报站就要遭到破坏。
生:还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要结束了。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注意了联系上文思考。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生答略)
师:能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险情吗?
生:千钧一发。生:危在旦夕。生:万分危急。
师:火焰吞噬着蜡烛,也炙烤着伯诺德夫人的心。谁能读出当时的“险”呢?
(生朗读该句,师指导用虚声表示险情,着重指导读好“微弱的光”“最可怕的东西”“提到了嗓子眼上”。)
师:面对险情,母子仨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周旋。看起来方法不一样,但“不一样”中是否也有着某些“一样”呢?默读课文,仔细想想。
生:他们的目标一样,就是保住蜡烛。
生:他们一家人的心情是一样的。(师追问:怎么一样?)他们当时心里都很着急。
生:课文中说两个孩子“脸色苍白”,“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这些都可以看出他们当时心里很紧张。
师:他们的紧张心情表现在神情举止上了吗?默读课文,口头填空。
出示: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伯诺德夫人 把蜡烛吹熄。在斗争的最后时刻,杰克___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___地坐待着。
小女儿杰奎琳___地对德国人说完,得到同意后,___
_地端起烛台上楼去了。
(学生口头填空。)
师:看看他们仨人的表现,有一样的地方吗? 生:他们都表现得很镇定,不慌不忙。师:请选择一个人物说说。
生:儿子杰克的表现给我的印象最深。(读第5自然段描写杰克的句子)杰克在自己的计谋没有实现的情况下,能够随机应变。尽管厄运即将来临,可他仍是那样“从容”,“默默地坐待着”,一点都没有反常的表现。
师:杰克默默地坐待着什么“厄运”?请“瞻前顾后”思考。生:杰克默默坐待的厄运是蜡烛熄灭,秘密暴露,情报站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很从容,“默默地坐待着”。(教师指导朗读)
生:我特别欣赏小女儿杰奎琳。在当时那样紧张的情况下,她小小的年纪竟然表现得如此机智。
师:请大家“瞻前顾后”,联系第7自然段想想,得到的体会会更深。大家一齐读第7自然段。(生读)读到这儿,你在想什么?
生:我想说,好险啊!生:我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师: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这些想法再读。(生齐读第7自然段。)师:我们来看看伯诺德夫人的表现。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
自试读)
生:(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是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得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
师:我们体会到了一家三口的紧张心理,又感受了他们临危不惧的从容神情。从他们与敌人的反复周旋中,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感受?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人都很有智慧。他们想的方法都很巧妙,没有引起敌人的怀疑。
(指导学生分别体会杰克、杰奎琳的表现。)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
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师:有不同观点吗?(同学们开始沉思)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和母亲也功不可没。要想说服对方,就必须有充分的根据。想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生摇头)对,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阅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还有妈妈,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就“轻轻”地把蜡烛吹灭。
生: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
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受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情报站能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综合想象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闭上眼睛想想。
生: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着大家的心。
生: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听着钟声,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越来越紧张。
生:我眼前总是闪过德国军官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
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觉得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生:我们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生:我们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现人物的紧张心情。师:蜡烛在燃烧,火苗在跳动,烛油在流淌,屋子里是那么安静,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然而,他们一家三口的内心却像风暴一样。接下来,咱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好吗?(生:好)我先说还是你们先说?
(有学生说老师先说。)
师:好,那我就试着说说当时伯诺德夫人的心理。……这可怎么办才好?……两个孩子脸色苍白。杰克、杰奎琳,你们可千万不能慌。……得赶快想个法子,不管怎样,一定要镇定,不能让敌人瞧出破绽。哎呀,杰克,你干嘛站起来,你要干什么?杰克,真是好样的。……蜡烛呀蜡烛,你烧得慢一点儿……怎么,强盗们恶狼般的眼睛正盯着蜡烛,难道他们发现了什么?就要烧到金属管了,快想法子,决不能让情报落到敌人手里!杰奎琳的眼睛在发亮,哦,她说话了。谢天谢地,敌人没怀疑,情报保住了。狗强盗,你们要完蛋了!(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看来还比较成功,请你们给我总结总结吧。
生:周老师想象的内容很合理,是有根据的想象。
师:你真了解我,我想象时就注意了“瞻前顾后”。
生:我觉得周老师把伯诺德夫人心情表演得声情并茂,想象紧张但不慌张。
师:谢谢夸奖,我一定再接再厉。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杰克、杰奎琳中任选一个说说,当然也可以挑战我,选择伯诺德夫人。说时,要“瞻前顾后”,想象一下他们的心理。
(学生在小组里热烈想象描述,师指名数人全班交流。)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下册│12.半截蜡烛(优质教案)【2019新人教版】
12.《半截蜡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读记记“解释”“负责”“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了如指掌”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过程与方法:
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
酷迫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时间约5分钟)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课题),从中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设计意图:了解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间约10分钟)
1.自由读剧本,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想一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
2.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剧本与我们平常学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集体交流。
(1)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2)整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师:这是一种新的文体—剧本。电影、电视剧等,都是根据剧本拍出来的。
3.检查预习情况,检查生词的意思。
(1)检查文中的生字生词是否认识且读准。自由读,只读,齐读
(2)出示难读的长句子,指导练习读。
(3)同学们在自学时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没有去查阅资料?(小组交流二战资料)
(4)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设计意图:掌握字词,扫除文字障碍,为朗读和理解课文做铺垫。质疑,提出不懂的地方,激发学习的欲望。
三、阅读表演,感受形象。(时间约20分钟)
(一)师生互动
1.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根据剧本来演演这一家人巧妙地与德国周旋的这一幕呢?可是要想把它演好,就先得认真地研究剧中人物的形象,怎么来研究呢?
2.引导学生可抓住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心理等研究人物形象。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4.集体交流,尝试表演。
(二)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伯诺德夫人(板书:伯诺德夫人)
(1)语言: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要说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关键读好哪个词?为什么?(学生各自试读后,指名朗读,评价。)
(2)动作:(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吹熄了蜡烛)。(板书:吹熄了蜡烛)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
思考:你认为是急速吹灭还是轻轻吹灭? 为什么要轻轻吹灭?(3)神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怎样才是“不动声色”?为什么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学生自由发言。(板书:镇定)
(4)揣测心理:在敌人面前,伯诺德夫人是如此镇静,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可回顾前文伯诺德夫人说的“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来理解她的爱国思想。指导朗读这句话。)
(5)尝试表演,评价。2.杰克(板书:杰克)
(1)(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升个火吧!”(板书:端起烛台去柴房)
(2)引导思考:杰克的言行巧妙在哪里?
“若无其事”才能避开敌人的怀疑,“天真冷”是“去柴房生火”的理由,这样才可能拿走蜡烛。突出了杰克的“勇敢”。(板书:勇敢)
(3)揣摩心理:杰克为什么能这样勇敢呢?(学生说感受)(4)尝试表演,评价。3.杰奎琳(板书:杰奎琳)
(杰奎琳打了一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宝蓝石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我实在太困了。
(1)引导学生思考:她的说话、动作、神态有什么巧妙之处?(2)揣测心理:杰奎琳是怎样想的呢?(小组讨论)(3)尝试表演,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悟人物的语言。学生研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思考讨论、集体交流,通过表演,体会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课堂小结。(时间约2分钟)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设计意图:积累巩固。
五、布置作业。(时间约3分钟)
1.给家长讲述《本截蜡烛》的故事。(必做)2.请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活动课上演一演。(选
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
六、板书设计:
12*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 杰克 杰奎琳
吹熄了蜡烛—镇定 端起烛台去柴房—勇敢 端着蜡烛走上楼—机智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人教版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导语: 同学们,60年前那一场几乎席卷整个人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无数国家染上战火,人民饱受煎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课文中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一天晚上,他们为了半截蜡烛与闯进屋子的德国强盗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板书:半截蜡烛)
师: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请同学们认真读阅读要求,看看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 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作出简单批注。
学生学习汇报。课件演示字词。
课文主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汇报
有同学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师:当德军点燃蜡烛时,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会想些什么?
(蜡烛就这么点着,情报很快就会暴露,怎么办呢?不行,我得赶快想个好办法!)
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才怪呢。谁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她是怎么做的?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强调哪个字眼。(学生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怀疑,保住那半截蜡烛。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指名演。)
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小结: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板书: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危机有没有过去呢?
交流杰克。
有同学认为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
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师:同学们,杰克能有这么镇定自若的神情、动作、语言,你们能知道他站起来前,心里想了些什么?
生:过不了多久,蜡烛就会烧到金属管的!妈妈已经做了努力,可是没有成功。我该怎么办,总 不能坐着等„„有了!生:可恶的法西斯,又把蜡烛抢去了!怎么办?跟他们吵吗?不行!妈妈说过:越是危急的关头越要镇定,不能慌。我要装着没事一样,把蜡烛拿走。
过渡:
(1)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紧张的情节的呢?指导朗读
(2)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她是怎么做的?
(3)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师:恭维的话很多人都会感到很受用,又是这么一个可爱礼貌的小姑娘提出合情合理的一点不过份的小要求,让人实在无法拒绝,从而巧妙地化解了危机。
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让大家做个导演,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
生1:是那半截蜡烛。因为这半截蜡烛不仅关系着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贯穿了整个故事,也牵动着大家的心。
(师:所以文章以它作题,因为用“半截蜡烛”作题目一下子就把焦点展示给了读者,很吸引人。)
生2: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的心越来越紧张。
生3:我眼前总是闪过的是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生1:我们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生2:我们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现人物的紧张。
3.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他们的屋子里,一家三口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说?(板书: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课文依靠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也身处其境,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与法西斯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机智与勇敢取得了胜利。象他们这样的家庭,在和平年代本应该过着幸福安宁的日子;像杰克和杰奎琳这样的年纪,原应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丧失了这并不过分的权利呢?(战争)
(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小结:让我们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远离战争,拥抱和平!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3.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师: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例如《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四、作业
1.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2.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3.仿照剧本的文学特点,尝试写一个短小的剧本。内容自拟。截蜡烛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引读课题。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故事发学生在——引读时间,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家三口,他们分别是——引读人物(揭示头像),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为了情报安全,伯诺德夫人曾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引读第二小节最后两句话。
二、理清文章脉络
1、过渡:
可是,一天晚上,这绝妙的主意却经受了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揭示德军头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1名同学说说,再请其他同学补充。
4、教师边小结边板书:
围绕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敌人乘着夜色突然闯入,并顺手——引说:点燃了桌上的蜡烛,(板:点燃)伯诺德夫人巧妙地把它——引说:吹熄,(板:吹熄)可是敌人又——引说:重新点燃,(板:重新点燃)杰克借外出搬柴的机会想——引说:把蜡烛端走,(板:端走)敌人却一把——引说:夺回,(板:夺回)就在斗争的最后时刻,杰奎琳终于成功地把蜡烛——引说:拿上楼。(板:拿上楼)
5、故事一波三折(画上连接线),扣人心弦:
虽然没有炮火硝烟,却危机重重,险象环学生。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6、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从与敌人斗争的三个回合中划出能反映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从容镇定、机智勇敢的语句。教师巡回。
7、找到吗?(学生自由答)(教师随机出示三段话)过渡:下面我们再来细细的品读课文,从中领略她们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
三、品读第三节
1、夜幕降临,危险也接踵而来,随着敌人的突然闯入,原本绝妙的主意在这个特定的时刻却成了致命的危险。蜡烛被点燃了,伯诺德夫人知道——引读:万一„„结束。
2、师再次引读:秘密就会——,情报站就会——,同时也意味着——。在这危险的时刻,伯诺德夫人依然从容镇定,谁来读读她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出示句段)指1名学生读,师(用红线划夫人的语言)。
3、老师这里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读伯诺德夫人说的话来回答。出示:“瞧,先学生们,这盏灯亮些”
⑴ 伯诺德夫人要请德军看还是听? ⑵ 哪盏灯亮些? ⑶ 这盏灯怎么样? 读后问: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伯诺德夫人想法设法要转移德军的注意力)一齐再读这句话,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
4、(电脑出示第一段话)尽管事情危在旦夕(在“急忙”下加点),但是伯诺德夫人却不动声色(“轻轻”下加点)。让我们再读好这段话。(指出示的段落,齐读)
四、品读第五节
1、杰克同样是从容镇定的,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通过朗读来表现他的从容镇定。请同座两个同学分分工练读第四小节。(出示第四小节)
2、哪两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3、你们怎么分的?读读吧。
4、谁来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 ⑴ 学生评:我觉得他们读得不错,表现出当时气氛的紧张。老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气氛的紧张? 学生:我从“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感受到了当时随着时间的流逝,危险在步步逼近。老师:是啊,蜡烛在一寸寸燃烧,厄运在一步步逼近,每一声滴答声都仿佛是一记重锤敲在杰克心上,你来读读这句话!你也来试试。
⑵ 学生评:我觉得他们“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读得不错,让我们感觉危险随时会降临。
老师:此时的蜡烛为什么会成为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呢? 学生:因为越烧越短的蜡烛随时会熄灭,蜡烛一熄灭秘密就会暴露。
老师:是啊,此时的蜡烛就像悬在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头上的利剑,就像会随时爆炸的炸弹,情况多么危急啊!你来读读看!再请你读读!⑶ 学生评:我觉得他们还能读出德军的凶恶。
老师:是的,敌人是恶狼一般厉声喝道,你来试试看!再请你!请男学生一起来!老师:敌人是多么凶恶!老师:你觉得他们还有那些地方读得不够好,给他们提点建议的? 学生:我觉得他们还可以把表现杰克动作的那些词语读得慢一些,稳一些,表现出杰克的镇定。老师:你听得很仔细,想得也很好。的确,如果我们能通过杰克的外在动作(词闪烁)来走进他的心灵世界,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我们怎样才能走进杰克的心灵世界呢?请你再读读杰克所说所做的,试着提几个问题问问他(学生读、思)。谁来问问? ① 当德国军官重新点燃蜡烛后,你在想些什么?你为什么慢慢的站起来呢? ② 什么在找借口想端走蜡烛失败之后还要从容的搬回木柴呢? ③ 杰克,你搬回木柴后在默默的坐待着,但是你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老师:你们很会思考,老师觉得你们提得这些问题主要集中的两点: A、他要去搬柴时在想些什么? B、他搬回柴时又想些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试着解答。
5、刚才的问题解决了吗?谁来说说。
学生1:杰克会想:妈妈想把蜡烛吹熄失败了,我得重新想个办法保护蜡烛,不过要做得自然些,不能让德国军官看出破绽。
学生2:杰克去搬柴时会想:如果我因为没有能端走蜡烛就不去搬柴了,那肯定会引起德国军官的怀疑,还是先把柴搬回来再想办法。对,这一切要做得不露声色。
学生3:杰克搬回柴后在默默的坐待着,他会想:我要保持镇定,不能慌张,让我再想想,办法总会有的。
学生4:他默默的坐待着,会想:即使蜡烛熄灭,秘密被发现了,我也要和敌人做最后的搏斗,我要拼死保护蜡烛。
6、杰克的从容镇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敬佩之情油然而学生。让我们分读这段话,再次体会体会。描写杰克的语句请一、二大排读,你们要突出他的——引说:从容镇定;描写敌人的语句请三、四大排读,你们要突出敌人的——引说:凶恶;描写紧张气氛的语句一起读。
五、品读最后一小节
1、指板书,师小结过渡:
夜晚,敌人突然闯入,危机顿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蜡烛越烧越短,厄运一步步逼近,我们不禁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担忧。但是故事的最终结局却是“峰回路转”,令人意想不到。同学们,是谁最终保住了秘密,保住了一家人?(齐答)
2、她的努力为什么能成功呢?大家先自己读课文想一想,看看能够找到几点理由。
3、指名回答,相机评价:
她的要求自然合理。她摆出娇弱的姿态,娇声请求,让人怜爱。插入发问:如果杰奎琳不是这样从容镇定,哪怕露出一点点破绽,那结果就会怎样?
4、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体会杰奎琳的机智勇敢:
男学生读少校的话,女学生读杰奎琳的话,老师来读旁白。
六、想象特写镜头,总结全文
1、一家人终于得救了,情报站安然无恙,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这个故事情节学生动,形 象鲜明,你们爱读吗?(齐)
2、如果老师请你们当小导演,把这个故事搬上荧屏,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指名回答。
3、总结:
特写镜头不一样,但突出的都是紧张的气氛,这样就能更好地衬托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
七、布置作业
下节课,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课后,同学们可以自愿结合,分工合作,先自行练习练习。
【板书】
12、半截蜡烛 点燃 重新点燃 夺回 ╲ ╱ ╲ ╱ ╲ ╱ 吹熄 端走 拿上
第五篇:语文五年级下册《12.半截蜡烛》导学案
12半截蜡烛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比较剧本和一般记叙文在写法上的不同。.2.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
3.通过读人物的的语言和剧本提示(即文中带括号部分),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说说。学习重点
通过读人物的的语言和剧本提示(即文中带括号部分),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学习准备:搜集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学习时间:一课时
一、预习导航: 课文导读:
同学们:看到“半截蜡烛”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会想:为什么会是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要想知道这些答案,你就读一读课文《半截蜡烛》吧!首先,通读课文,把剧本的基本形式或特点总结出来;细读剧本中带有括号的文字部分,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品质;反复读人物的对话。基础达标:
1.我能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填字、读通课文。我一定扫清文字障碍,能做以下试题:
(1)选择正确的读音下面画“√”
诺(nuòruò)嚼(jiáo jué)伯(bǎi bó)喃(nān nán)瞥(piě
piē)趣(qù qǔ)(2)我知道下列词语的意思是:
小心翼翼:凝视: 厄运:摇曳:
2.通过读,我还知道本剧围绕三位主人公、、、经过惊心动魄的周旋,最终。挑战自我:
1.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一般的记叙文有点不一样,通过读,我知道剧本和一般记叙文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是:
2.与同学合作,分角色读剧本。
二、拓展阅读:
《智取威虎山》(节选)人物表
杨子荣——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侦察排长。常猎户——常宝的爸爸。常 宝——猎户女儿。
【一九四六年冬季。东北某地。深山老林,皑皑白雪。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追剿队全副武装,红旗前导,急驰上。
【常猎户、常宝正在藏皮子,杨子荣走到屋前敲门。杨子荣 老乡!
【常猎户示意常宝躲起,然后紧张地由屋内出来。
常猎户(打量杨子荣)你是……杨子荣 不认识啦?我就是前几天来过的皮货商啊!常猎户 皮货商? 杨子荣 啊。
【常宝闻声奔出,见身着军装的杨子荣,露出惊讶的神色。
杨子荣(对常宝)小兄弟,你爹认不出我了。那天不是我送你回家的吗? 常 宝(又仔细打量,点点头)…… 杨子荣 好聪明的孩子!
常猎户(细看杨子荣,认出)哦!你是杨掌柜的!杨子荣 啊。
常猎户 对,咱们还认过乡亲呢。杨子荣(微微点头)…… 常猎户 屋里坐,屋里坐。
【同进屋。常宝整炕让坐;杨子荣边脱手套,边环视。杨子荣(关切地对常宝)你好点儿了吧? 常 宝(欲语)……
常猎户(急忙把常宝拉在身后,抢过话头)她是哑巴。杨子荣 哦,对对对。
常猎户 你又做买卖又当兵,到底是干什么的?
杨子荣 我本来就不是买卖人。(摘下风帽,露出红星)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常猎户:(惊疑地)你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杨子荣 是啊。您见过?
常猎户(掩饰地)哦,没有,没……没有!
杨子荣(觉察到常猎户对自己的怀疑,坐在木墩上,亲切地)上次来,没跟您多说,我们就是从山东过来的,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队伍。
【杨子荣取斧欲劈柴。
常猎户 哦。可老远的,你们到这儿干什么来了?
杨子荣 打土匪!(有力地将斧剁于木砧上)
常猎户(惊讶地)打土匪?能行?
杨子荣(站起)我们的大部队都在后头哪!咱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打了好几个大胜仗,牡丹江一带全解放了。大股土匪已经打垮,剩下座山雕这些顽匪逃进了深山老林,我们一定尽快地把他们消灭掉!
常猎户(无限愤恨地)座山雕哇!……
杨子荣 老常,这一带叫座山雕糟蹋得够苦啦!你们爷儿俩躲进这深山老林,一定有深仇大恨哪!
常猎户(激愤地坐下,拔起斧头)……
杨子荣 老常,说吧!
常猎户(不愿触及伤心事)八年了,别提它了!(摔下斧头)
常 宝(情不自禁地)爹!(扑向常猎户)
常猎户(一惊)常宝,你……
【常猎户痛苦地坐在木墩上。常宝抽泣,紧依于常猎户膝下。
杨子荣(无限深情地)孩子!毛主席、共产党会给我们作主的,说吧!常 宝 叔叔!我说,我说!1.辨析词义。
(惊讶惊疑)都有的意思,二者的区别是(愤恨激愤)都有的意思,二者的区别是(觉察侦察)都有的意思,二者的区别是 2.故事的大意是:。
3.结合课文说一说,常猎户开始对杨子荣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他持这样的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4.“八年了,别提它了!”这句话的含义是:
三、相关链接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说的戏剧是指剧本文学。剧本是戏剧的文学因素,它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适合舞台演出是它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剧本的一般特点
(1)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的发展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剧本的情节结构—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时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在最后还有尾声。人物的性格在戏剧冲突中得到充分的揭示。
(2)集中性。由于舞台的空间和演出的时间限制,剧本的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它必须突出主要的线索、主要的事件。剧作者常常把几个月甚至几十年间发生的事件浓缩到两三个小时的演出中,把千变万化的生活集中到一个或几个场景中,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展示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
(3)语言精练和个性化。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开矛盾、发展剧情的,它要求人物的独白和人物间的对话,生动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