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眼中的鲁迅
我眼中的鲁迅
鲁迅无疑是近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者,他的话语被人比作投向敌人的标枪,他的言行无不为残暴的统治者感到恐慌,是他一直在呐喊,喊醒沉睡几百年的自高自大麻木的中国人,是他一直在揭露中国人腐朽的思想,催进中国的觉醒。
也许没有什么鲁迅不敢批评的,也许没有什么威胁鲁迅怕过,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又被国民党政府列入黑名单,难道他怕过的吗?不是依然在为改变国民精神而奋斗,奋斗二字说来容易,要知道改变几千年国民精神中的糌粑,谈何容易,但鲁迅有着那样的信念。
但也许人无完人,一点的缺点就招来了无数人的谴责,如王朔等人,是嫉妒,还是本身就对鲁迅反感,我们无从了解,但是谴责也该找出所谓别人的把柄,难道指出他人的缺点也是一种罪吗?鲁迅一直揭露中国人的短处,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缺点然后改正,难道我们真想变成一个个孔乙几或阿Q或那一群麻木不仁看日本人杀死中国人的观众呀。我们当然不希望自己成为21世纪的孔乙几,新型的阿Q。但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因止鲁迅精神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仍实用,怎么能批评呢,难到非得鲁迅对当时中国人虚伪的夸赞一番吗?我想鲁迅不会做出这种事的。
鲁迅的伟大不仅仅伟大在过去,同样也伟大在现在,未来也许更加伟大,鲁迅虽已离我们69年,但他的精神在人们心中仍活69年,他的伟大的精神,高贵的品质仍指导我们在社会的长河中前进,现代社会,文明的社会,和平的社会,美好的社会,鲁迅当时的人们是不敢想的,但在这和谐的社会背后也隐藏了丑恶的一面,贪污,受贿,违法犯罪,等等。给文明的社会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若鲁迅在,早已向他们投向锋利的标枪,有人评价鲁迅是喜怒哀骂皆成文章,可是现在鲁迅离开了,难道鲁迅的的精神也已离开了吗,难道就没有后起之秀了吗,我们渴望鲁迅的精神得到继承,鲁迅的思想永远光辉,社会的丑恶被彻底消除,鲁迅他一生奉献在改变国民精神上,我们也该投身与改变社会丑恶现象上,我们呼吁更多的鲁迅出现。社会将更加美好。鲁迅无疑是中国是史上的一位伟人。郁达夫在鲁迅死后曾说,一个不知道尊崇伟大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难道我们是可悲的民族吗?既然不是,就让我们把鲁迅永远记在心中吧。
至尊红颜武则天
中国的女人是水,集温柔妩媚于一身,中国女人是山,坚强而又勇敢,女人不是弱者,她们同样可以强与男人,男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她们同样可以做到,包括作为一代帝王。而武则天就更是中国女人的骄傲。
当我们还沉醉在父母的怀抱之中,背着书包上学的时候,年轻的武则天已经因美貌出众被召进宫中做了才人这时的她只有十四岁,从此这样的遭遇就注定了一颗花样的心灵要去面对勾心斗角的后宫争宠。古代的女人尤其是宫中的女人,她们的一生中只有一个男人,一年四季只能面对着一张男人的脸,还要去争去抢,她们被三从四德束缚着不能去议论政事,即使她们中哪个野心再大不过只能局限于母仪天下,而至尊红颜武则天却以超乎常人的智慧与勇气去触摸那金光闪闪的帝位。这一点我想大家都是应该承认的。
武则天的性格决定了她不甘于居人之下,她的性格给人的感觉让我几乎想象不出她还是个女人,她的性格刚强、好胜心有极强。她的大胆我想应该是没有人不敬佩的。就是在这种性格的逐步引导下使他慢慢的登上了成功之颠。
高宗的软弱性也是武则天一步步登上女皇宝座的客观原因,在她为高宗生下子女后武则天虽然让小儿子继承了皇位,但不许他处理朝政,一切大事都由自己来决定,逐渐地,武则天就产生了做女皇的愿望。高宗曾经想过将皇位让给武则天,但是由于大臣的极力反对最终没有成功。但是并没有这样就让她放弃做女皇的梦想,她还是动用了一切手段登上了帝位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这样也可以看出她的意志有多么的坚强,她的那种不怕失败的精神也是她能登上帝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只有不怕失败的人才能够获得成功。
武则天在用人方面也是坚持决不失去任何一个有用之才的原则.著名的大臣狄仁杰,后来“开元盛世”时的一代名相姚崇、宋像都是她一手栽培的就连把她骂得一蹋糊涂的骆宾王她也坚持认为人才难得。有一个叫沈全交的人做了这样一首打油诗。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 棹推侍御史,怨脱校书郎。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不仅公开诽谤朝政,连武则天本人也一齐被骂在内不料武则天却笑眯眯地说:“这算不了什么。”可见她对用人的、博大的胸襟。一般来说女人的报复心理极强,可是她为了可用之才,既然不顾一切。
曾经电视上播放红了一时的至尊红颜我个人认为他写出了武则天的妩媚但没有他的心狠毒辣,上面的武则天太过矫情。
后来武则天也影响到了下一代人,例如慈喜尽管他费尽心思想做女皇但最终还是丢了大清。她的美梦终究还是破灭了。
武则天中国女人的骄傲。
第二篇:我眼中的鲁迅
我眼中的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我们所熟知的鲁迅,但这并不是完全的鲁迅。
很久以来,鲁迅在我眼中是一个将手中的笔杆化作一柄冰冷锋利的匕首,毫不留情的直插入社会阴暗的勇士,是身披盔甲,手持利剑的斗士。于是,脑中出现的是正义凛然,从容地说着:“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鲁迅。
当最后一缕阳光被吸入山下,凉风开始撩拨树梢,我逐渐安静下来,犹如水边静默的一根水草。静静地,翻开《笑谈大先生》。书名正如此刻的心境,轻松却不喧闹。跟随着陈丹青先生轻松的讲诉,渐渐地,了解一个不同的鲁迅。原来,一直,鲁迅那张方方正正,瘦削的脸并不总是像照片上所看到的那样,满脸严肃,不苟言笑,似乎很凶。原来,鲁迅是很“好玩”的一个人。正如所有的史书典籍都忽略了、抹煞了孔子善于自嘲,幽默的一面,书籍总是代表个人的观点,所以不可能完全如实或是全面。我也忘记了,鲁迅也有可爱幽默的一面。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鲁迅的文章见发现这个真相。鲁迅说:“我佩服会用拖刀计的黄汉生,但我爱莽撞不顾利害而被部下取了头的张翼徳;我却憎恶张翼徳型的不问青红皂白,抡板斧排头砍去的李逵,我因此喜欢张顺的将他诱进水里,淹的他两眼发白。”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智慧幽默。而另一方面,生活中的鲁迅同样是妙趣横生。北大教授川岛大部分时间用在谈情说爱上,他留了个学生头,绰号“一撮毛”。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后,送给川岛,鲁迅在扉页上这样写道:请你从“情人的怀抱”里,暂时伸出一只手来,接受这干燥无味的《中国小说史略》,我所敬爱的一撮毛哥哥呀。呵呵,这也是鲁迅先生哦。
鲁迅不只是严肃的,还是幽默的;不只是拘谨的,还是开朗的。是会爽快的坐在桌子上与朋友开玩笑话,和刚打完笔仗的对手畅谈的人。鲁迅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他就是有爱有恨,真实的人。夜幕中,合上书。我似乎闻到鲁迅的气息,如晚风送来的草木气息一样真实。
第三篇:我眼中的鲁迅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要根根显示着与恶势力的不调和。每读完鲁迅的文字,眼前便会出现这样的一个面部特写。这形象与那不朽的文字一起,随岁月的增长由模糊而清晰,终于画出了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
在众多的作家群中,鲁迅是突出的一个,也是特殊的一个。与其他举世瞩目的文豪相比,人们不禁要发出疑问,仅仅写些短小的杂文、小说的鲁迅,何以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放出夺目的光彩?是的,鲁迅没有莎士比亚的累累巨著,没有卢梭的长篇自传,也没有屠格涅夫的清新,优美的诗一般的笔调,没有雨果那曲折动人的圣母情节。然而,一切的一切都能够证明,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第四篇:我眼中的鲁迅
我眼中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他的文章大多是描写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情感深愤忧广,风格辛辣讽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精神与思想无情的摧残与迫害。谈到鲁迅,就不得不说说他弃医从文这件事。
鲁迅在仙台医专就读时,看了一些中国人欢庆自己同胞被杀害的片子,这引发了他对中国现状的无尽思考。他清醒的意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是啊,医学也许可以挽救中国人的身体,但却无法拯救中国人堕落的灵魂。于是他的想法发生了改变。他觉得,只有提倡文艺运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精神。他审时度势,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选择了弃医从文这条道路,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以纸笔为刀枪,与封建迷信作斗争,使他的拳拳爱国之心落到了实处。
然后再谈谈鲁迅的文章。
总的来说,鲁迅文章的语言简洁、生动、直白露骨,却十分具有艺术表现力,他的文风刚劲雄健,朴实无华,从未有娇柔做作之态,却十分容易吸引读者。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毫不留情的批判了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谈到: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最后还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因为鲁迅明白,只有
自己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打响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才会有更多的国人幡然醒悟,与自己一起拯救已经奄奄一息,风雨飘摇的祖国。这也正体现了鲁迅“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荣誉感,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的勇气,更主要的是他那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与难能可贵的报国之志,都是当时麻痹落后的国人没有的。
鲁迅为中国,甚至世界文学的发展都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算得上是文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虽然现在已经撒手人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消亡,他那一身浩然正气万古长存。
第五篇:我眼中的鲁迅
学生小论文:学生写作部分——
探 究 鲁 迅
刚上小学,爸爸向我介绍鲁迅的作品,我不喜欢,因为鲁迅的文章艰涩难懂,缺乏优美流畅的语言和丰沛的感情,就像脱了水的蔬菜,反复咀嚼却还是难以下咽,总觉得他太严肃,太冷漠,像个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甚至有点尖酸刻薄。虽然也有热闹的百草园增添依稀情趣,毕竟生冷异常。后来慢慢长大,随着思想的逐渐成熟和对鲁迅了解的进一步深入,却发现自己竟越来越喜欢他了。他犀利的笔锋,他的尖锐的语言,他泼辣的讽刺,他超前的思想都是别人所无法企及的。
鲁迅的笔锋极其犀利,他的文章如投枪匕首一般直刺中国的旧社会。《孔乙己》中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灯下漫笔》中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批判以及对中国人身上奴性的批判。尤其是《藤野先生》中鲁迅到日本仙台学医,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自从在学堂看了电影后,看见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那些中国人看见自己的同伴被枪毙,还拍手欢呼的情景,鲁迅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创伤,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从个人到整个社会,他揭露了种种丑恶。在那样一个众人皆醉的时代,鲁迅清醒着,他以深刻的洞察力,看透了一切的假恶丑,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逃不过他锋利的笔刀。
鲁迅的语言看似平静,但却总是一针见血,极其尖锐,其间蕴藏的强烈感情总能让人产生共鸣,看似无情却有情。他憎恶统治者,他
怜悯广大群众,他爱护进步青年,他批判过去,他憧憬未来,这一切都表明了鲁迅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那种宽厚、博大、热烈而真挚的爱,正是这种爱使他始终关注着中国的民生,使他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面对愚弱的国民,他既感到无比痛心,却又十分愤怒,“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两种交织的感情深深埋在鲁迅心中。面对衰落的国势,他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试图改变中国的国民性。他曾奋力呐喊,也曾独自彷徨,他说整个社会就像一间密不透风的铁屋子,里面是熟睡的人们,当熊熊大火将要烧来之时,是该唤醒麻木的群众还是让他们从此永远停留在睡梦中,他害怕大火吞噬一切,但他更怕一旦被唤醒的人逃不出被困的牢笼,那么他将要承受更大的痛苦,但最终鲁迅还是相信只要有清醒者的存在,就会有拯救大家的希望。他再也不是百草园里的昔日顽童,而是一个充满着对现实的思考,对人民的同情并关心着的人。他在矛盾中依然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所以说鲁迅是伟大的。他对中华民族的爱是种大爱,正是这种爱使他更加理智。理性使他不得不再次揭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都未愈合好的伤疤,露出血淋淋的骨肉,重新包扎、治疗。
所以鲁迅的语言更具有讽刺意味。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他讽刺中的幽默不是轻松愉快的玩笑,而是在表面诙谐甚至滑稽之下的深沉悲哀。在小说创作中,他善于运用诙谐这一更具喜剧色彩的讽刺去表现悲剧的内容,让人物在喜笑和泪水的情感的激荡中显示出特有的喜剧性讽刺魅力来。《阿Q正传》的大部分章节都充满引人发笑的喜剧色彩。但在这喜剧外表下潜存着的却是催人泪下的悲
剧。在作品中,往往一个艺术细节同时呈现出极强烈的喜剧性和悲剧性,最末一章《大团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阿Q无端被捉,糊里糊涂被人押着画押,他不但不申述自己的冤枉,反倒羞愧自己画押时圈画得不圆,这种惊人的麻木和愚昧是何等可笑,又是何等可悲。鲁迅就是这样用讽刺的火光去照见人物心灵深处的腐烂,用幽默的笔尖划破社会上的肿瘤。
鲁迅的思想是超前的。18岁的鲁迅,阅读了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1902年的日本留学,让他对中国国民性有了深刻的思考,正是有了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1918年《狂人日记》的发表,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正是这种超前使他无论是身前还是身后都不可避免的陷入孤独和寂寞中。他曾有过“置身荒野”感受,也曾发出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慨叹。鲁迅是深刻的,深刻者有比常人更多和更尖锐的痛苦,也有着比常人更顽强的意志,鲁迅就是在中国的废墟之上,高举起思想的大旗,指导着中国青年的革命。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充塞天地之间的黑暗和寂静。在他身后,有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污、苦难、彷徨与觉醒……
鲁迅是难懂,但也是我们必须要懂的,因为随着对鲁迅的了解,我们的思想才能成熟起来,鲁迅是青年的伟大导师,不仅过去是,现在、将来也是。也许鲁迅的文字没有珍珠般晶莹圆润,也没有清泉般
鲜活灵动,但他的文字却像一棵千年古树那发达而又错综的根系,干皱丑陋的背后有着充足的养分,成为支撑生命之树的本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这养分中汲取精华,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喜欢鲁迅吧,因为他是黑暗中的明流,他是浊夜中的明灯,他是雪中傲立的松柏,他能给我们带来太多其他作家所不能带来的感受。
学生小论文:教师写作部分——
鲁迅确实是黑暗中的明流,浊夜中的明灯,雪中傲立的松柏。他用一支如椽的巨笔,筑就了一条崭新的文学之路。
鲁迅在我心中,奇伟、高大,绝无油滑、苟且、中庸和骑墙。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喻为中国的托尔斯泰。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正是中国人脊梁式的人物呀!
鲁迅先生过逝已久,但对于他的作品的研究和学习一直以来都没有停止过。在生活节奏十分迅速的现代,时间、效率、网络等冷冰冰的因素充满生活,商人们追求最大的利益,学生们追求更高的分数,功利已成为生活的全部。家庭的不恰当的管教和安于现状的思想让当下社会中的学生们出现并不和谐的画面:早恋、沉迷网络、吸烟、喝酒、打架等等,而这些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好的影响,他们对于信息并没有足够清醒的选择头脑。一个吸烟的镜头他们认为那是成熟的象征,模仿之;奇装异服他们会说帅气,模仿之,于是,在模仿中迷失了自我,在模仿中失去了自我,同时失去了辨明是非的大脑以及看问题的能力。
在当下学生中,鲁迅的地位是比较尴尬的。虽然在义务教育中,几乎每个人都学习过鲁迅的作品。但是结束义务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讲几乎就是对鲁迅说永别。对于一个被称为中国文人巨匠的鲁迅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幽默。不少的高中生不以为然说:“鲁迅尽管再伟大,他只是个过去的人罢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现代化社会,已经同鲁迅的精神脱轨了,所以我们不要浪费有限的时间,去学那过时的精神,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现代化的物质精神。”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现代社会我们所缺乏的素质正是鲁迅的作品所要教导我们的——批判、创新和自我。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朋友各门学科打基础的阶段,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所以,无论从提高学养的角度,还是从塑造品格的角度,鲁迅作品的学习都具有不容低估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春节前我班举办一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名人——鲁迅。让学生探究鲁迅,应该如何看待鲁迅作品,写出自己的学习研究和感悟。通过调查研究,提高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我指导学生五个方面进行写作:拟定论文题目、准备写作材料、大胆动笔实践、反复进行修改等,要学生领悟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主题好比一条红线,材料好比盘中的珍珠,要用巧手慧心把盘中五彩缤纷的珍宝串连起来,剪裁、组织拼配要得体。一篇优秀的小论文如同一件精品,展现在人们面前,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美不胜收。
看过学生的这篇文章,我感到震慑,惊喜。一个职高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如此透彻,对鲁迅把握如此到位,无疑得益于广泛的课外阅读和丰富的文化积累。这使本文首先具备了一种震慑人心的穿透力量。文中,作者以充满激情的笔调,引领读者感知鲁迅犀利的笔锋,尖锐的语言,泼辣的讽刺,超前的思想都是别人所无法企及的。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的精当运用,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5
解决问题的脉络思路去撰写,无不凸显出文章的中心和鲁迅先生的铁骨形象,永远的鲁迅!奇伟高大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