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孟浩然的故事

时间:2019-05-13 06:5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人孟浩然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人孟浩然的故事》。

第一篇:诗人孟浩然的故事

诗人孟浩然的故事

责任与荣誉

古人有语云:福至心灵。

是依佛法阐明的因果道理所立不刊之论。一个众生,如果他有享受福报的善因,自然在福报来临之际,显现出相应的聪明、机智、才干、声望、威势来。那么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享受福报的善因,则即使是机会到了鼻子底下,也会因福不至心不灵而眼睁睁地丧失掉。这样的例证,在历史上也有记载。就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亲身经历。

孟浩然是襄州襄阳人,盛唐早期的著名诗人,与李白同时而年长。李白这些晚辈大诗人都对这位前辈尊敬有加。李白还曾有诗篇赞美孟浩然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全篇或有过誉,但字里行间则无不透露出对孟浩然的景仰之情。

古代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诗人并非一种职业,读书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当权者,所谓“学成申鲍术,货与帝王家”是也。这样做,公而言之,能够为国为民尽一份责任感;私而言之,则能为自己博得功名、富贵,乃至青史流芳。孟浩然当然尚未超脱其外。但他出身门第不高,难有腾达机会,自己也不是很喜欢投机钻营,故直到五十来岁,尽管诗名动天下,却始终还是一介布衣。后来,他禁不住朋友的劝说,也来到长安希图求得一进身之阶。当时诗人王维在朝廷任重职,他接待了孟浩然,但一时还未得到机会把他推荐给皇帝(就是那位与杨贵妃风流惹祸的唐玄宗)。

一天,孟浩然正在王维官署时,皇帝突然驾临。因为事先没有通报,孟浩然不免有点慌乱。他平生没有同官场打过交道,不知道该怎么样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氛围中与皇帝相处,竟爬到床底下躲了起来。

皇帝进来后,一观察室内环境,就知道官署里还有客人。王维瞒不过,只好把孟浩然叫了出来。这种情势下君臣相见,两边都非常尴尬,气氛自然就无法融洽起来。

毕竟皇帝见人多,经验多,便主动化解这种尴尬场面。对孟浩然说:你的大名我也早就听说过了,不知道你最近可有些什么新作?

本来,这是孟浩然一辈子都难得的好机会。皇上亲自索求诗作,如果被看中,那荣华富贵不是唾手可得么!但孟浩然却不知怎么的,一辈子写了那么多好诗,这回见了皇帝,却偏偏哪壶水不开提哪壶,献上这么一首诗道: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蔽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老大不高兴。说道:先生你算了吧。君为大才,我非明主。不是我不用你,是你从来都没有找过我。现在你在诗中却言我抛弃你,这叫人如何说起?你还是归你的南山(唐人好隐居长安郊外的终南山,以此作为升官捷径,故南山有隐居之义)去好了!就这一句话,把孟浩然一辈子的仕途都给堵死了。

因果之事,在吾等凡夫众生眼中,难以完全明了,但借助圣言量,由果推因,可知孟浩然有聪明智慧之善报,但应无富贵之业因。以此因感应人生,故其性格也不喜仕进,唯一的一次机会也因献诗不当而丧失。吾人能从此事中有所明悟,则当知穷通得失皆由命,何苦钻营,何苦谋求!谋而不得,反折命中已有之福。不是大不智么!若孟浩然,虽无富贵,终有才智,以其才智发挥于田园山水诗歌创作,成就斐然,竟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先贤之一。一得一失之间,于孟浩然或为不幸,于中华民族文化则为大幸也。众生无不各有宿世业因,招感人生际遇俱不相同。此即佛经中所谓定业难转。但能善用,也成圣贤!

李连杰学佛开智慧

责任与荣誉

佛法僧三宝,在宇宙法界中至尊至贵。依佛经教言,一个人能披上哪怕短暂时间的袈裟都有不可思议功德,能灭无始以来无量罪业。或许有人说这是佛教自吹自擂。末学可以举出几个事例来进行证实。佛教经典决无妄语。

众所周知,游本昌出演过《济公》,六小龄童出演过孙悟空。孙悟空虽是神话中的猴子,但也是出家形象;徐少华等演过唐僧(玄奘法师)。濮存忻在电影《清凉寺的钟声》中主演一位出家为僧的日本孤儿。他们后来的福报都大为增长,此乃有目共睹之事,非我作假。尤其六小龄童在演出《西游记》电视剧时,曾有一次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几乎掉进悬崖,幸亏扮演杨二郎的演员手疾眼快,将其托住,故而免遭横祸,有惊无险。苟非三宝加持,何能如此?

这里,要特别提到武打明星李连杰。他出生于1963年,幼年习武,曾代表中国出访美国。1981年主演电影《少林寺》时,年仅十八岁,一炮打响,红遍天下。

《少林寺》这部电影,虽然它的表面是一部打打杀杀的功夫片,但里头蕴涵了不少除恶兴善、济世利生的道德观以及一些佛教观念,并向世人展示出了佛法僧三宝形象,使经过“文革”、大破封资修四旧后的众生耳目为之一新。由此引发出武侠热、气功热,最后转化为宗教热。尤其是被文革破灭的佛法借此机缘,恢复和发展的势头大为加快。这些,都有着巨大的功德利益。故李连杰后来事业发展一直都非常兴旺。更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大明星。李连杰更因当初拍摄《少林寺》的因缘,成熟佛种,渐入佛门,修习密法。

前几年,他与台湾的圣严法师共同出现在电视上,向大众交流学佛的心得。末学也看过这片光碟。最有感触的是:李连杰并未读过多少书,但他学佛修行以后,智慧大大增长,言谈中自然就具有了一种博大的胸襟和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他早就想退出演艺圈,一心学佛,但上师认为他的名字有着不可替代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能接引众生亲近佛法,所以没有允许。

虽然武打片中有血腥杀戮场面,但李连杰表现出的更多是除暴安良、仗义扶危的侠士精神,有助于众生明辨善恶是非,相较之下还是功德多于过患。他在拍片中经常受伤,但至今为止,都依然非常健康,若按医生预言,他早就该“休矣休矣”了。这不能不说是三宝的功德善力加持所致!

第二篇:古诗人故事之孟浩然

古诗人故事之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便隐居起来,从此以后便写出了大量的诗篇。孟浩然的诗歌多为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好友王维并称“王孟”。其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就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却落得个“浪情宴谑,食鲜疾动”而死。史书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公元740年,即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南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此时患有痈疽(一种皮肤和皮组织下化脓性炎症,局部红肿,形成硬块,表面有脓包,有时形成许多小孔,呈筛状,严重时,可能还会诱发败血症)。此时孟浩然病将痊愈,郎中嘱咐他千万不可吃鱼鲜,要忌口,否则以前的辛苦治疗不光白费了,而且还可能会有生命的危险。

孟浩然与王昌龄是好友。既然是老友相聚,孟浩然自然会特别设宴款待,一时间,觥筹交错,两人相谈甚欢。宴席上有一道菜历来是襄阳人宴客时必备的美味佳肴——汉江中的查头鳊,味极肥美。浪情宴谑,忘乎所以的孟浩然见到鲜鱼,不禁食指大动,举箸就尝。

结果,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孟浩然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时年五十二岁。孟夫子让王昌龄这么一访,竟然永诀红尘,又岂可怪罪?有句古话说的好:“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对于孟浩然的死,想必王昌龄定会愧疚一辈子的!

第三篇:关于古代诗人的故事

关于古代诗人的故事

刘禹锡一生生活不幸、仕途坎坷。他结婚九年后便丧妻,对他感情上的打击很大。因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于公元805年从监查御史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返京,再出为连州刺史;六年后转夔州刺史;三年后转和州刺史;两年后罢官还京,公元831年出苏州刺史;835年转同州刺史;一年后升为太子宾客,六年后去世。

刘禹锡的修炼道路和他的生活道路一样地坎坷不平。他开初对佛教的认识比较浅,甚至把它与养生相提并论;他不同意陶渊明抛官不仕的作法,认为在官场中也可逍遥自在。他是个勤于思考的人,但把思考限制在常人感官所及的范围,势必不能看到更高层次的理。因此他在自己的《天论》三篇里不接受“因果报应”和“天人感应”的理,而自己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说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这实际上反映了他对自己“远大政治抱负”放不下,希望时来运转,还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这也为他自己在修佛的道路上设下了一个极大的障碍。他这种因执著而妨碍自己真修的情形,也被他的高僧朋友指出过。

但他毕竟是个佛缘中人。公元820年左右,他有过一次梦游,受到神人点化,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对以往自己给自己制造思想障碍感到后悔,并因得到点化而深感幸运。他一生中有过很多佛门中的朋友,甚至有来自日本、遍访名山而又悟性极高的僧人。他和这些朋友在一起谈经论道、研讲佛理;有些高僧讲的超常的经历,使他渐渐打破了眼耳的屏障,认识到单靠常人感官无法理解更高层次的真相。

有一次到一高僧山房留宿。禅房高入云端,向下一直看到清江如练。白天燃香听僧讲道,晚上听到山林中猛虎啸吼,秋涧里巨龟长鸣,令人胆寒。但坐禅者观心入静,各种音响也就悄然而逝;另一位禅师知他名心太重,为使他出迷而让他看到玄关开启,体悟到不可言状的理,明白了人世间这个身体不足为贵,慧性不能因此而受到任何障碍,并产生了要修成正果的希望。但想到自己一晃二十年,百思而无一得,最后才明白了出世间法是自己真正要追求的东西,又怕生命已不长久,力不从心,不免悲从中来。

刘禹锡另一方面的生活经历也使他修佛之心渐趋稳定。由于他是有名的文学家,又是大家都知道的修佛居士,因此有佛门中人请他写一些碑铭、塔记之类的文章。他曾为禅宗六祖慧能写过第二碑(第一碑是大文学家柳宗元写的),其中有 “无修而修,无得而得;能使学者,还其天识;如黑而迷,仰见斗极。”的认识;在为牛头山融大师新塔写的塔记中,他记述了这位高僧曾经坐在石室之中,运用神通使久旱的山麓涌出泉水,从皑皑白雪中生出莲花,制伏了一条巨蟒,以及群鹿都来听他讲法的种种异象。他还在一位高僧的碑文中记述到,这位高僧坐化以后,火化而得舍利子,晶莹如珠者竟有几千粒之多。

他和白居易是同年出生的,一次相遇使他们交上了朋友。公元826年,他从和州罢官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人在扬州相逢共饮。席间白居易赠他一首诗,对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为自己的类似经历而叹息。白居易在诗中说,“你为我添酒举杯来痛饮,我为你筷子敲着盘儿唱诗助兴。虽然是举国知名的诗人哪又有什么用啊,命运面前只得把头低。满眼风光遇上这寂寞的心,一大堆官儿站满朝也没你我的份。你也真该遭一点不幸,谁叫你才华和名声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也未免太过份!”对于白居易的安慰和委婉的赞扬,刘禹锡写了一首酬答的诗。他在诗中说,“在四川和湖南那一类偏僻荒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时光,好象被这世界抛弃了一样。回来后人事全非、恍如隔世,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我只能吟诵闻笛赋聊表思念。我自己虽如病树、沉舟没有了希望,但毕竟还能看到万木逢春、千帆竞发的境象。今天我听了你为我深情歌唱,又举杯共饮,我觉得精神多了,心情也大不一样。”他不为自己厄运而悲,能为他人成功而喜,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了十分豁达的胸怀。他诗中的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至今还被人们引用。到公元836年刘禹锡迁升为太子宾客以后,他和白居易更是往来频繁、互相唱和、情意深厚,世人把他们合称“刘白”。白居易晚年修炼很认真,把交游、宴饮都取消了,连剑佩等玩物都收拾起来,甚至酒也戒了,经常就是焚香打坐。有一次白居易持斋一月修禅,斋满后他写诗赞扬;另一次他说到白居易在家里试着炼丹,结果没有炼成。白居易认真的修炼态度对刘禹锡晚年的真修肯定是有积极影响的。

随着真修而来的是体悟的提高。他在一首诗的引中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因定而得景,„„由慧而遣词„„”,可见他于“戒定慧”的修持已到了较高层次了。他还多次在诗中提到一些高僧的前世,说一个高僧的前世是“雪山童子”,是“金粟如来”的弟子,另一高僧是释迦弟子阿难转世。值得一提的是,他哥哥也是归山隐居的修道人,他还希望与哥哥一同修成呢!

第四篇:冬天诗人的故事

冬天诗人的故事

问刘十九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

绿蚁:酒面上绿色的泡沫。古人常以此代称酒。醅:尚未滤过的酒。这首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富于生活气息的情趣,写出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唐诗三百首》云:“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诗家三昧,如是如是。”《唐诗评注读本》:“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诗境浅说续编》:“末句之'无'字,妙作问语,千载下如闻声口也。”

这首诗可以说是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词。给友人备下的酒,当然是可以使对方致醉的,但这首诗本身却是比酒还要醇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是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炉火又正烧得通红。这新酒红火,大约已经摆在席上了,泥炉既小巧又朴素,嫣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是那样地诱人,那样地叫人口馋,正宜于跟一二挚友小饮一场。

酒,是如此吸引人。但备下这酒与炉火,却又与天气有关。“晚来天欲雪”——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可以想见,彼时森森的寒意阵阵向人袭来,自然免不了引起人们对酒的渴望。而且天色已晚,有闲可乘,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呢?

酒和朋友在生活中似乎是结了缘的。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所谓“独酌无相亲”,说明酒还要加上知己,才能使生活更富有情味。杜甫的《对雪》有“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之句,为有酒无朋感慨系之。白居易在这里,也是雪中对酒而有所待,不过所待的朋友不象杜甫彼时那样茫然,而是可以招之即来的。他向刘十九发问:“能饮一杯无?”这是生活中那惬心的一幕经过充分酝酿,已准备就绪,只待给它拉开帷布了。

诗写得很有诱惑力。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这里显示了除物质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动人的精神因素。

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

塞下曲

卢纶的<<塞下曲>>一共六首,这是第三首,描写边疆的将士在一个没有月亮,大雪分飞的夜晚追击偷偷逃跑的敌人的情景.寒冷的夜晚,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在夜幕和风雪的掩护下,狡猾的敌人打算悄悄逃走.他们的行动惊动了已经栖息的大雁,大雁高高飞起,引起了将士们的警觉.发现了敌人的动向以后,将军当即决定率领轻骑部队追逐.部队整装待发,诗人没有正面描写铺叙将士的精神风貌,神武英姿,而是捕捉了一个不为常人注意的细节:士兵们手中的弓箭大刀上落满了雪花--诗人让镜头离开了勇士的面部,聚焦在落满雪花的武器上.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个画面中,我们虽然看不到英勇守卫边疆的将士,但是在漫天飘飞的雪花和寒光凛凛的兵刃的辉映中,他们的豪迈气概已经跃然纸上.

绝句

赏析: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幅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

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

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江雪

赏析:这首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璘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届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平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届的精神状态。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诗人张志和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

突出。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着“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1、小雪花

小雪花,小雪花,爱在空中来玩耍,翻个跟头飘呀飘,飘在树上和地下。

太阳出来把它瞧,眨个眼儿不见啦。

2、冬爷爷的胡子

冬爷爷的胡子:亮晶晶,硬梆梆,挂在哪?树枝、屋檐、山崖旁,风娃娃,很喜欢冬爷爷的胡子,吹呀吹,荡呀荡,吹得胡子响叮当。

叮当响,响叮当,掉下一根粗又长,送给爷爷做拐杖。

3、冰窗花

冬天到,天冷了,窗上结满冰窗花,有的像珊瑚,有的像树杈,有的像山,有的像塔,呀,画儿画得这么美,谁是巧手小画家。

4、下雪天

下雪天,真好看,房子变成胖老汉。

小树好像大白伞,地上铺了白地毯。

我也变成小神仙,嘴巴鼻子冒白烟。

6、堆雪人

堆呀堆,堆雪人,圆圆脸儿胖墩墩。

大雪人,真神气,站在院里笑眯眯。

不怕冷,不怕冻,我们一起做游戏。雪是天上的花 雪是天上的花,花在天堂里发芽,天神盼望着她长大,到了冬天 一朵一朵离开了家。雪是天上的花,天神是雪花的爸爸,天神亲吻着美丽的雪花,雪花也疼爱着爸爸。等到雪花一天天长大,长大的雪花离开了爸爸,只留下爸爸守着天上的家,爸爸的胡须盼白啦,天天还在迎接雪花 雪花!雪是天上的花,花在云海里长大,天使送她离开了家,到了人间 一朵一朵飞向天涯。雪是天上的花,天使是雪花的妈妈,天使守着可爱的雪花,雪花也爱恋着妈妈。等到雪花一天天长大,长大的雪花离开了妈妈,只留下妈妈守着天上的家,妈妈的黑发望白啦,夜夜还在念叨雪花 雪花!冬爷爷的戏法 冬爷爷,变戏法,大把大把撒雪花。雪花送吉祥,片片是贺卡。雪花雪花 洁白的雪花 飘呀飘飘呀飘 为大地披上银纱 雪花雪花 可爱的雪花 转呀转转呀转 伴随我一起玩耍 来吧来吧

小白兔快来吧

来滑雪来滑雪 让歌声一路挥洒 啦„„

拥有朋友多么快乐 转呀转转呀转

田野森林都是我的家 冬天的问答

问冬天的雪花 寒冷你怕不怕 雪花快乐地回答 我准备好了 问冬天的风儿 你要往哪里刮

风儿快乐地回答 我去追春天的步伐 我和冬天对话 冬天给我回答 自信融化冰雪 信心开出新芽 开出新芽 小雪花

小雪花,小雪花 飘飘洒洒在空中 一会转个小圈圈 一会翻个大跟头 小雪花,小雪花 飘飘洒洒在空中 我们跟着小雪花 一起转个大圈圈 再见吧!冬天 再见吧,冬天 再见吧,冬天 再见吧,冬天 希望你再来吧 冬天的故事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风儿吹开冰雪的窗帘,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风儿吹开冰雪的窗帘,睡梦中我轻轻睁开眼,冬爷爷来到我身边,带来满天小雪花,问我喜欢不喜欢,小雪花带我飞上天。小朋友,小朋友,快快来,冬爷爷啊打开了冰雪乐园。夜幕中我静静把书翻,冬爷爷来到来到我身边。摘下满天小星星,要把冰雪来装扮,小星星冰上眨眼睛,冰娃娃银河撑小船,小朋友,小朋友,快快来,冬爷爷啊点亮了冰雪乐园,这是一个冬天的故事,这个故事还没有讲完,这是一个冬天的故事,这个故事还没有讲完。

棉花和雪花

棉花白,雪花白,棉花像雪花,雪花像棉花,棉花不是雪花,雪花不是棉花,冷冰冰的是雪花,暖烘烘的是棉花。

数雪花瓣

小雪花,小雪花,你有几个小花瓣,我用手心接住你,请你让我数数看,一二三四五六,咦,小雪花怎么不见了?

哎呀,只留下一个圆圆的小水点。雪花

千朵花万朵花 盛开在天空下 飘飘飘洒洒洒 飞向大地那妈妈 温暖着地下的 许多嫰嫰春芽 九九歌(湖南)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 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 五九四事务,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 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 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 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雪娃娃画画

天上一片小雪花 藏着一个小童话 童话里有个雪娃娃 雪娃娃生来爱画画 画个小屋铺白瓦 画个小山白头发 画来画去全是白 原来忘带彩笔了

第五篇:唐代诗人张说故事

张说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下面整理了一些关于张说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不做伪证

张说入朝为官时,武则天的两个内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权倾朝野,多为不法。满朝官员中只有出名的硬汉宰相魏元忠不怕他们的淫 威。张氏兄弟对魏元忠恨得要死,千方百计想把魏元忠除掉。他们在太后面前诬告魏元忠,说魏元忠在背后议论:太后老了,不如跟太子靠得住。武则天一听就火了,把魏元忠打进了牢监,准备亲自审讯,并且要张昌宗他们两人当面揭发。

张昌宗恐怕辩不过魏元忠,就偷偷地去找魏元忠的部下张说,要张说作伪证,并且许诺说,只要张说答应,将来就提拔他。

第二天,武则天上朝,召集太子和宰相,让张昌宗和魏元忠当面对质。魏元忠说什么也不承认有这回事。两人争论了半天,没有结果。张昌宗说:“张说亲耳听到魏元忠说过这些话,可以找他来作证。”武则天立刻传令张说进宫,张说进了朝堂。武则天问他说:“你听到魏元忠诽谤朝廷的话了吗?” 魏元忠一见张说进来,就高声叫起来说:“张说,你想跟张昌宗一起诬陷人吗?”张说回过头来哼了一声说:“魏公枉做宰相,竟说出这种不懂道理的话来。”张昌宗一看张说的话不对头,就在旁边催促他,说:“你别去管他,快来作证。”张说向武则天说:“陛下请看,在陛下面前,他还这样胁迫我,可以想象他在宫外是怎样作威作福了。现在我不能不实说,我确实没听魏元忠说过反对陛下的话,只是张昌宗逼我做伪证罢了。”

武则天是个聪明人,听了张说的答话,知道魏元忠的确冤枉,但是她又不愿张昌宗他们下不了台阶,就骂张说说:“你真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说着,就命令侍从把张说抓起来。以后,武则天又派人审讯张说。张说横下一条心,咬定他没有听到魏元忠说过谋反的话。因此,张说在朝廷大臣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剖疑护太子

从武则天末年,唐朝屡次发生政变。睿宗李旦登基以后,政局仍不稳定,潜伏着政变危机,太平公主党徒众多,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大臣,大半附之,严重威胁着太子李隆基的地位。传说睿宗景云年间的一天,皇帝早朝时对大臣们说:“最近有术士预言五日之内有军队进攻皇宫,大家说怎么办?”大臣们一听,大为震惊,纷纷要求皇帝调查此事,并加以警惕。张说出班奏道:“臣以为这是一些人散布的谗言,他们主要是想诬陷太子罢了。皇上如果以太子监国,处理朝政,加强太子的实权地位,则君臣名分就会固定下来,有利于稳定人心和政局。弄奸的小人就没有胆量再搞破坏,这样流言蜚语就不会再有人传播了。”

张说的建议,得到了其他大臣的赞同,睿宗皇帝立即下诏自即日起由太子李隆基监国执政,从而为太子李隆基地位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姚崇算计张说

姚崇是唐玄宗早期的著名贤相,死后葬于洛阳,姚崇曾与张说一起在朝中为相,但两人之间的政见多有不合,因而隔阂很深。

传说姚崇病危时,对守在身边的几个儿子说:“张说丞相与我政见不和,但他才华出众,文章妙绝天下。我死后希望能让他来给我写墓志。我们关系不好,但张丞相向来喜欢炫耀,爱好排场,尤其喜欢华美服饰,珍贵宝物。我死后,他一定会来吊唁。你们把我的服饰玩物中,宝贵值钱的东西放在床帐前。张说假如不看,你们就无希望了;假如他注意这些东西,就把他喜欢的玩物给他送去,乘机请他为我写篇墓志。拿到文章就镌刻,并把它送给皇帝过目。张丞相考虑问题常比我慢,几天后一定要反悔。假如他收回碑文,就告诉他皇帝已经同意,并领他看刻好的石碑。”

姚崇死后,张说果然来了。张说看到姚家陈列的服饰、玩物,眼露欲光,看了三四遍。姚家人按姚崇吩咐的那样去做,张说果然收下赠物,写了一篇祭文,叙述姚崇的生平,褒扬姚崇的政绩,详尽而生动。张说本来就是当时有名的诗人,故文章一出,就被大家称为杰作。姚家人连忙呈上皇帝过目并刻石。

几天后,张说果然派人来索要稿本,说文辞不够周密,想修改修改。姚崇的儿子们领来人看了已刻好的石碑,并告知皇上已过目同意。仆人回告张说,张说非常悔恨,抚着胸说:“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我今天才知道我的才能不如他的呀!”


下载诗人孟浩然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人孟浩然的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进诗人的故事手抄报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大量的诗词名人。李白、杜甫、王安石、李清照每个人都能说出无数个熟悉的诗人名字。本期,我们的主题是走近诗人,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作品......

    古代诗人的小故事

    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出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家乡在现在的湖北秭归,离长江三峡不远。这里风景奇美,山光水色,迷人动听。屈原......

    诗人

    诗人简介大全六、四班 補金慧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关于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关于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导读:据《史记》记载,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 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

    古代诗人的五则小故事(精选)

    古代诗人的五则小故事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故事(精选五篇)

    导语: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下面是关于他的故事,欢迎阅读:恩爱夫妻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

    端午节作文屈原诗人的故事[五篇模版]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端午节作文:屈原诗人的故事端午节是春末夏初最盛大的一个节日。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