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语句排序题秒杀技巧
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语句排序题秒杀技巧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出现了2道语句排序题,做为语句衔接题的升级形式,语句排序题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地方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重要性也逐渐彰显。同时,语句排序题往往耗时较长,影响考生整体做题速度。是否有技巧能在语句排序题达到“秒杀”的境界?科信教育以国家公务员考试和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真题为例揭秘语句排序题的秒杀技巧。
一、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语句排序题解题步骤
1、从选项入手,确定发语词(首句)和尾句
四个选项中,如果有2个或者3个选项标示的段首句同为一句,则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可能性较大。
2、代词指代
代词一般不直接出现在句首,其前方需要有指代的内容出现。
3、关联词语的搭配
如果一些语句的开头有关联词的话,一定不会是段首句,而是应该通过关联词表示的关系,寻找其他几句中与之想匹配的一项。
4、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遵循事物发展的时空顺序。
5、主体的一致性、连贯性
文段的主体要保持一致,或者如果文段的主体不断变化的话,这些主体之间要有关系,同时保持连贯性。
6、例子
例子一般不是段首句,但是一定可以通过例子证明的内容找到与之相匹配的一句,这句话一般在例子的前面。
7、行文脉络
行文脉络分为: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这几种格式。总——分——总格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般解决问题的部分由关联词“只有„„才”、“只要„„就”,或者关键词“应该”、“需要”、“必须”等词引导。
二、真题揭秘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语句排序题秒杀技巧
例1:①在丹麦、瑞士等北欧国家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头、箭头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用树干造于的独木舟便是遗证
②陆地上的积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现了苔藓.地衣和细草,这些冻土原始植物引来了驯鹿等动物
③又常年受着从西面和西南面刮来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很适合生物的生长
④动物又吸引居住在中欧的猎人在夏天来到北欧狩猎
⑤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
⑥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的中石器时代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⑥⑤③②④①
B.⑤②③④①⑥
C.⑤③②④⑥①
D.⑥②④①⑤③
【秒杀技巧】
1、首先通过选项可以确定⑤或⑥一定是文段的首句。而⑥在开头部分出现代词“这”,代词出现是为了指代前文出现的内容,所以一般除了文学作品以外,代词很少直接出现在段首,故⑤是段首句,排除A和D选项。
2、BC选项的第二句和第三句分别是②和③,阅读后可以确定③与⑤的联系更为紧密,符合事物发展的顺序,逻辑关系正确。
3、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
例2:①单纯罗列史料,构不成历史
②只有在史料引导下发挥想象力,才能把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③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史学家通过史料发挥合理想象
④所谓合理想象,就是要尽可能避免不实之虚构
⑤这是一种悖论,又难以杜绝
⑥但是,只要想象就难以避免不实虚构出现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④⑤⑥③②①
B.③①②④⑥⑤
C.⑤⑥②①④⑥
D.①③④⑥⑤②
【秒杀技巧一】
1、此题四个选项的第一句分别是④③⑤①,由于代词出现在句首的语句一般不为段首句,所以排除⑤为首句。
2、③提出了“合理想象”,而④对其进行解释,可以确定③和④相连,而且③在④之前。
3、所以,D是正确选项。
【秒杀技巧二】
利用行文脉络
1、①属于提出问题类型的语句
2、②出现“只有„„才”,属于解决问题类型的语句,应该在文段的末尾部分,所以很可能是文段的最后一句,D选项中②为最后一句,①为段首句。所以正确答案是D。
语句排序题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希望考生多加练习,熟能生巧,取得好成绩!
第二篇:2015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语句排序题5大思路
科信教育公考研究院
2015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语句排序题5大思路
一、根据首尾句
从首尾句入手是解答语句排序题的通常思路。
文段首尾句的两大特征(1)文段首句一般不含指代词,以免指代不明。据此可排除包含指代词的句子放段首的选项
(2)文段首句常是引论型的内容,而尾句常是结论型的语句。当句子内容是介绍背景时,可考虑此句为首句;当句子内容为得出结论时,可考虑为尾句。
【例】 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①单纯罗列史料,构不成历史
②只有在史料引导下发挥想象力,才能把历史人物和时间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③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史学家通过史料发挥合理想象
④所谓合理想象,就是要尽可能避免不实之虚构
⑤这是一种悖论,又难以杜绝
⑥但是,只要想象就难以避免不实虚构出现
A.③①②④⑥⑤ B.④⑤③⑥②①
C.①③④⑥⑤② D.⑤③②①④⑥
【解析】⑤以指示代词“这”开头,一般不放段首,排除D。⑤句中的“悖论”对应的是④、⑥句,故这三句应是紧密相连,且顺序为④⑥⑤,排除B。①②③句之间的关系是:③为概括句,①②是对③的补充说明,由此可确定这三句的顺序为③①②。本题正确答案为A。
二、根据关联词语
科信教育公考研究院
关联词语提示了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关联词语也可确定句子之间的顺序。
通过关联词语确定语序:(1)关联词语通常配对使用,且有固定的搭配习惯,据此可确定含有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的两个句子的前后顺序。(2)单独使用的关联词语,可通过句子意思寻找与其逻辑关系相符的前后句子顺序。
【例】 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①它们没有超过一千年的家谱
②金鱼是世界上养殖最普遍的宠物鱼类
③不过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
④却没有多少证据证实它们是什么时候被驯养的 ⑤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还没有引进
⑥尽管我们知道金鱼原产于中国
A.②⑤⑥④③① B.②⑤③⑥④① C.②⑤③①⑥④ D.⑥④③①②⑤
【解析】②句是对文段的论述对象“金鱼”总括性的介绍,故应为首句,排除D项。由“尽管„„却„„”的关联词语可知,⑥、④应紧密相连,且顺序为⑥④。④句的“没有多少证据证实它们是什么时候被驯养的”意为金鱼的驯养时间不确定,③句以“不过”开头,说明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故③应紧接④后,表示虽然金鱼的具体驯养时间不确定,但是大概的范围不会超过一千年。据此可排除B、C项。本题选A。
三、根据指代词
指代词是表示指示概念的代词,常用来代替前面已提到过的名词。根据指代词也可确定句子之间的顺序。
根据指代词确定语序关键:(1)句子中的指代词一般跟在其指代的对象之后,故根据句子中的指代词可以确定其前句的内容。(2)指代词有近指、远指之分,“这”表近指,常指代目前的或较近的或刚刚提到的人、物、事或想法;“那”表远指,常指代较远的人、物、事或想法。
科信教育公考研究院
【例】 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①在这里,人们已经从浮躁的、高速的城市发展中沉淀下来,希望获得内在的平衡
②二十多年以来,从外表上看,那里的变化并不是非常巨大
③整个城市显得平和恬静
④每年,我仍旧有机会飞往硅谷,参加各种年会
⑤包括节能减排的新举措
⑥但是生活在那里的人正在源源不断地为它注入各种生机
A.④②⑥⑤①③ B.②④⑤⑥①③
C.②④①③⑤⑥ D.④①③②⑥⑤
【解析】②中有代词“那里”,若放首句则指代不明,由此排除B、C。②中的“那里”表远指,①中的“这里”表近指。由“飞往硅谷”可知,我不在硅谷,硅谷对于我而言是远指。故④后接②更贴切。因此本题答案为A。
四、根据逻辑顺序
文段在表情达意时,都要遵从一定的逻辑顺序。根据文段中的逻辑关系也可确定句子之间的顺序。
语句的逻辑顺序:(1)时间顺序。当几个句子中都出现时间词时,句子之间的排列应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2)事物发展顺序。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其固有的规律,句子之间的排列不应违背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
【例】 将下列句子按语序先后排列,最连贯的一项是()。
①直到1757年,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已经确立很久
②1882年,教皇才被迫承认地动学说
名师超精细化申论批改 让您的申论成绩再提高30分
科信教育公考研究院
③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压抑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④1616年,教皇宣布《天体运行》列入****
⑤地动学说成了天经地义,这才解除了禁令
A.①③②⑤④ B.④②①③⑤ C.④①⑤②③ D.①④⑤②③
【解析】五个句子中出现了三个时间,根据时间顺序,出现年份的句子①、②、④的正确顺序应该是④①②,由此即可快速得出答案为C。
五、根据承启关系
承启关系指的是句子与句子之间上承下启,前后勾连的关系。根据句子间的承启关系也可确定句子的顺序。
语句的承启关系
(1)顶真手法的适用。顶真又叫联珠法,是将前一句的尾字作为后一句的首字,使两个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当两个句子中出现某一句的宾语作另一句的主语的情形时,可考虑此处适用了顶真手法,此两句应相连。
(2)前后句内容相关。当两个句子中出现后一句开头与前一句末尾内容相同或相关时,基于此两句之间联系的紧密性,此两句常相连。
(3)前后句句式一致。当两个句子采用相同句式时,基于表达通畅性和增强语势的要求,此两句常相连。
【例】 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①在丹麦、瑞士等北欧国家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头、箭头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用树干造出的独木舟便是遗证
②陆地上的积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现了苔藓、地衣和细草,这些冻土原始植物引来了驯鹿等动物
③又常年受着从西面和西南面刮来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很适合生物的生长
科信教育公考研究院
④动物又吸引居住在中欧的猎人在夏天来到北欧狩猎
⑤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
⑥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的中石器时代
A.⑥⑤③②④① B.⑤②③④①⑥
C.⑤③②④⑥① D.⑥②④①⑤③
【解析】⑥有指示代词“这”,一般不放段首,由此可排除A、D。②句末尾的“动物”与④句开头的“动物”互相呼应,形成顶真结构,故④句应紧跟在②句后面,排除B。本题正确答案选C。
第三篇:行测语句排序解题技巧总结
行测语句排序解题技巧总结
语句排序是行测言语里的一种常考题型,一般是给出5到6句话,按照正确的顺序重新排列。很多考生对这类题有些发怵,觉得很难。其实,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是可以快速解决这类题型的。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给大家介绍解语句排序题的一些技巧。
一、抓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即段首句,其往往起到总领全文或引出话题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做题时,你会发现有些句子明显不适合作为首句,可以根据首句去排除错误选项。具体来说,以下几种句子一般不放在段首。
1.指代词或人称代词开头的句子一般不作首句,如这些、那些、他们、他等。
2.成对关联词,后者开头的句子不作首句,如虽然„但是„,“但是”开头的句子。
3.含总结性词的句子一般不作首句,如可见、总之、综上所述等。
4.具体分析、描述的句子不作首句,如分析原因、影响等。
有些题目通过观察首句,可以排除错误选项,直接选出正确答案。有些题目即使不能直接选出,也通过排除,提高了我们选出正确选项的可能性。以下面这道题为例来说明。
例:①草原上大量的事例已经证明这些帝国都是昙花一现
②这些民族在历史上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③这种压力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地区历史的发展
④世界上的游牧民族大都生息在欧亚大草原上 ⑤他们的历史重要性在于他们向东,向西流动时,对中国、波斯,印度和欧洲所产生的压力
⑥他们的历史重要性主要不在于他们所建立的帝国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④⑥⑤③② B.①⑥⑤③④②
C.④②⑥①⑤③ D.③⑥⑤①②④
答案【C】。中公解析:先观察首句,有①③④,①中有个指代词“这些帝国”,其前面应该有指代的内容,不适合作首句,排除A、B。③中有个指代词“这种压力”,其前面应该也有指代的内容,也不适合作首句,排除D,故答案选C。
除了抓逻辑起点外,我们常用的方法还有抓关键词,合并同类语句。这两种方法往往结合在一块用,因为更多时候我们只凭逻辑起点还无法选出正确答案,需要借助关键词。
第四篇:公务员行测秒杀题目及技巧 秒杀答案题目总结后的版本
秒杀有几个定律,第一28定律,就是说秒杀正确率只在80%左右,不会全部秒对 第二共性法,要从答案看有共同个性的。
第三大数原则,就是答案中出现的次数多的就为大数。(注意并不是数字大就叫大数)第四象棋原则,周围两个选项是保护中间那个正确选项的。12 36 80()
A 100 B 125 C150 D175 这题第一看奇偶性AC BD,在看题干全是偶数,所以在AC里面选,再通过象棋原则,这题秒C 153
179 227 321 533()A789 B919 C1079 D1229 这题看尾数3 9 7 1 对数字敏感的话看得出是3的幂次增加的位数,注意答案D为什么会增加到1229,肯定是为了保护C选项的,所以这题选C
4,6,10,14,22,()。
A.30 B.28 C.26 D.24 这题核心的是倒序,答案就很可能在CD里面选,再通过象棋原则,然后选C 要注意倒序规律,为什么会倒序 2,3,10,15,26,()。
A.29 B.32 C.35 D.37
这题三奇一偶,要先考虑单独的这个,就是偶数,看偶数,与前面的数成等差,所以不选,排除B,然后AC里面选,通过象棋原则选C.注意,三奇一偶这种情况,要先考虑单独的那个,如果与前面没有任何关联,那么就选那个,如果有关联,就排除,后面有题可以结合这弄懂这个问题 0,9,26,65,124,()。
A.165 B.193 C.217 D.239
这题我都没懂咋秒,但是简单,可以算出来,如果要讨论秒的办法,那么有时间大家在讨论下吧,不好意思
-1,0,4,22,118,()。
A.722 B.720 C.718 D.716
这题首先倒序CD里面选,然后象棋原则C
一种溶液,蒸发掉一定量的水后,溶液的浓度为10%;再蒸发掉同样多的水后,溶液的浓度变为12%;第三次蒸发掉同样多的水后,溶液的浓度将变为多少?
A.14%
B.17%
C.16%
D.15% 这题答案的顺序有问题,为什么15%不在14%之后,所以秒D
猎犬发现在离它9米远的前方有一只奔跑着的兔子,立刻追赶,猎犬的步子大,它跑5步的路程,兔要跑9步,但兔子动作快,猎犬跑2步的时间,兔子跑3步。猎犬至少跑多少米才能追上兔子?()
A.67
B.54
C.49
D.34 这题大数选择尾数为4的出现了两次在BD里面选,然后象棋原则B
已知甲乙两人共有260本书,其中甲的书有13%是专业书,乙的书有12.5%是专业书,问甲有多少本非专业书?
A 75 B 87 C 174 D 67 这题大数原则尾数为7出现了两次BD里面选,然后看C答案很奇怪,要敏感,174为87的倍数,所以选B。
注意:相关原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出现某个数的倍数或者平方数的话,那么就选这个
甲、乙两队同时从山的两侧挖一隧道,甲队每天挖进12米,乙队每天挖进10.5米,两队相遇挖通隧道时,距离隧道中点3米,则隧道全长()米。A.45
B.48
C.90
D.96 这题又是三偶一奇,首先看奇数,发现与其他选项没有任何的关联,幅度不等,所以果断秒A 某单位今年新进3个工作人员,可以分配到3个部门,但是每个部门至多只能接收2个人,问共有几种不同的分配方案()
A.12
B.16
C.24
D.以上都不对
这题通过相关原则,12与24,答案AC里面选,然后看象棋原则,为什么会增加到24以上,然后有有个以上都不对,所以秒C
甲杯中有浓度为17%的溶液400克,乙杯中有浓度为23%的溶液600克。现在从甲、乙两杯中取出相同总量的溶液,把从甲杯中取出的倒入乙杯中,把从乙杯中取出的倒入甲杯中,使甲、乙两倍溶液的浓度相同。问现在两倍溶液的浓度是多少()
A.20%
B.20.6%
C.21.2%
D.21.4% 这题象棋原则秒B 小刚从A点开始向前走15米,然后向右转60度,他再向前走15米,向右转60度。他继续这样的走法,最后问到A点。问:小刚总共走了多少米?()A.40
B.50
C.60
D.90 这题重点是相关原则了,D很特殊,A+B=D,所以秒D 注意,看答案的相关性,如果数很大那么相加原则,如果数很小就是相乘原则,下面一题可以结合起来学习这个。
市场上买2斤榴莲的价钱可以买6斤苹果,买6斤橙子的价钱可以买3斤榴莲。买苹果、橙子、菠萝各1斤的价钱可以买1斤榴莲。买1斤榴莲的价钱可以买菠萝()。
A.2斤
B.3斤
C.5斤
D.6斤
同上一个题的原则,小数相乘,所以选B
一批零件,如果第一天甲做,第二天乙做,这样交替轮流做,完成的天数恰好是整数。如果第一天乙做,第二天甲做,这样交替轮流做,做到上次轮流完成时所用的天数后,还剩40个不能完成,已知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3。则甲每天做()。
A.30个
B.40个
C.70个
D.120个 这题同上原则,选C
某公司去年有员工830人,今年男员工人数比去年减少6%,女员工人数比去年增加5%,员工总数比去年增加3人,问今年男员工有多少人? A.329
B.350
C.371.D.504 这题一眼看D答案很特别,比较个性,然后看与前面三个数之间没有什么关联,所以排除,在看出题人出一个差距这么大的D想在这里,有蹊跷,看题干,今年总共833,然后329+504=833,所以选A
已知某人在某年1月1日出生,他在2009年的年龄恰好是他出身年份的各位数字之和,2011年元旦,他个人的年龄是()A 19
B21
C27 D31 这题首先通过大数原则尾数为1出现了两次,BD里面选,题干中年份相差2年,然后AB里面选,综合选B
某地劳动部门租用甲、乙两个教室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计划。两教室均有5排座位,甲教室每排可坐10人,乙教室每排可坐9人。两教室当月共举办该培训27次,每次培训均座无虚席,当月共培训1290人次。问甲教室当月共举办了多少次这项培训? A.8
B.10
C.12
D.15 这题三偶一奇,D与前面三个无关联,不等福,所以D
某中学初中共780人,该校去数学奥校学习的学生中,恰好有8/17是初一学生,有9/23 是初二学生,那么该校初中学生中,没有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A389
B391
C463
D478 甲、乙有数量相同的萝卜,甲打算卖1 元2 个,乙打算卖1 元3 个,如甲、乙二
人一起按2元5 个卖全部的萝卜,总收入会比预想的少4 元,问两人共有多少萝卜?()A.420 B.120 C.360 D.240 这个共性看相关联选项BC,在其中选,整合选项,象棋原则D
看图题的原则为在共性里面找个性的那一个!这个我意会了,但是不知道咋表达,大家还是慢慢除按摩吧,不好意思啦!
这题看答案,最特殊的就是D所以选这个。
同上,A为最个性的那个,其他三个都是封闭,A不是,所以秒A
C为分开的两个,其他的都不是,所以C
这题选A,只有他是封闭。
这题只有A圆圈在下面,所以A
这题B,这个我不知道咋表达,反正一看就是他最特殊!呵呵,大家不明白再讨论吧
这题C,封闭。
这题A,最特殊,最复杂就是他。
D为两个图
C,只有C是一笔画!一笔画的比较特殊!大家要注意
只看答案的话,D是封闭,其他都不是,所以选D
这题比较复杂,先要观察共性,发现BCD都有重复的,排除A,那么在看BC两两重复,C不是,C个性,所以选C
第五篇:公务员考试行测语句排序题答题技巧:先看“答案”
公务员考试行测语句排序题答题技巧:先看“答案”
语句排序作为公考的必考题在每一次的公考里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种选拔方式,对于考生的要求也比较“犀利”。能够阅读完整一段话远远不够,还需要在一定的言语基础之上能够理解和掌握语段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解和掌握语段所要描述的对象是通过哪种叙述形式展现出来。它既考查语句间的连贯,又考查对多个语言单位的排列组合,做题时必须找到体现语句顺序的那根线,然后才能进行合理排序。考生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选出最准确的答案,从而为公考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呢?中公教育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从形式快速“锁定”目标
纵观历年真题可以看到,所给选项的首句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首句的比例通常为2:
2、2:1:1,而正确选项往往在占比较高的选项里面。如果考生能够在选项的首句进行排除,将为我们做题赢得大量的时间。因此,拿到语句排序的题目先观察选项,从首句进行排除。
例题(2010—国考)①在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头、箭头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用树干造出的独木舟便是遗证 ②陆地上的积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现了苔藓、地农和细草,这些冻土原始植物引来了驯鹿等动物 ③又常年受着从西面和西南面刮来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很适合生物的生长 ④动物又吸引居住在中欧的猎人在夏天来到北欧狩猎
⑤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更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 ⑥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的中石器时代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A.⑥⑤③②④① B.⑤②③④①⑥ C.⑥②④①⑤③ D.⑤③②④⑥①
中公解析:答案为D项。观察选项,选项的首句为⑥、⑤两句,通过这两句即可排除两个选项,从而确定出要选的两项。第⑤句“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更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为一个总说性的语句,可放在句首也可放在句末。第⑥句“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
中公教育
前6000年的中石器时代”句子中出现了指示代词“这”即可确定这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不能作为首句,所要指代的内容在前文一定有所描述。因此排除A、C两项,把第⑤句作为首句既可以提高做题的效率也为我们提供了这个文段所要描述的主题和内容,为后文的排序提供一定依据。
二、从内容确定战果
通过首句排除两个选项之后,在剩下的两个选项里面进行推敲。根据上一道题目,在B、D选项里面不同的是②③、①⑥之间的顺序。第①句“在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头、箭头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用树干造出的独木舟便是遗证”证据所要证明的是第⑥句所提到的时间,所以⑥应该在①的前面。从而确定选项为D。
三、巧用修辞巧致胜
上题中第②句“陆地上的积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现了苔藓、地农和细草,这些冻土原始植物引来了驯鹿等动物”句末提到“动物”,而第④句句首也提到了“动物”,在修辞上叫做顶真结构,利用这个修辞手法也可以快速的确定正确选项为D。
总之,语句排序题在做题时先从总体把握,看选项,排除选项,对中间的语句进行排序需要从一些关键的信息点入手。运用以上技巧为做题赢得宝贵的时间。
中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