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全国卷作文命题盘点
2017年全国卷作文命题盘点
今年全国卷三道作文题(以下合指简称“三道作文题”,分指简称“卷Ⅰ”“卷Ⅱ”“卷Ⅲ”),其命题思路有以下基本倾向:
[承袭任务驱动,创新打破僵局]
今年的三道作文题,虽然大体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但却不再局限于狭窄的“就事说理”,而是指向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可能需要的交际性写作。
卷Ⅰ的作文题,考查的写作能力符合现实交际需求,承袭了“任务驱动”的命题初衷。这道题的写作要求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这三个明确的任务指令,整合了“写作任务、写作环境、写作成果、写作对象的真实性”,要求考生在表达时有明确的读者意识,懂得针对性写作;要求考生帮助读者理性而辩证地了解中国,这与真实语境下的交流基本接近,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与“读懂”,既与预设的读者有关联,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与整合的难度,这不是简单强化应试写作所能做到的。这道题贴近现实,与真实的写作比较贴近,既给考生提供巨大写作空间,又有效防止套作宿构,从而极大提高了测试的区分度和效度。
高考的功能定位是选拔考试,今年的卷Ⅱ和卷Ⅲ也有相近的命题指向。三道作文题体现了“反套作、防宿构”的命题意识,承袭了以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些优点,更多地指向日常交际需求与生活化写作,可谓“任务驱动型”作文的3.0版。
[紧扣时代热点,贴近考生生活]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并不回避社会热点,体现了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贴近考生生活的命题思路。今年的卷Ⅰ采用12个关键词来整体表述中国、宏观介绍中国,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中国符号、中国名片、中国形象,以世界的视野关注中国,从中国的立场走向世界,很好地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紧跟时代,有利于引导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考生要写好作文,平时“两耳要闻窗外事”,对这些中国关键词的内容要关心关注,深入思考,才能写出好文章。卷Ⅱ聚焦“传统文化”,契合当下传统文化热的社会大趋势,符合新课标“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素养”的要求。卷Ⅲ作文题显然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同时,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
总之,三道作文题,素材选取紧扣时代脉搏,同时又彰显传统精神。不避热点,不怕猜题;不走偏锋,大气敞亮。
[创设开放空间,选择灵活自由]
今年的三道作文题,为考生自主选择最佳角度创设了开放空间,提供了选择契机,摒弃了具体时事作文材料的立意狭窄化,排除了“就事论理”型写法在素材运用方面的局限性,让“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获得了新的生命。
卷Ⅰ作文题的命制选取了12个“中国关键词”,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接地气加上有生气,现实感加上时代感,为考生创设了一个鲜活而真实的语境,打通了考场内外的限制。“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立意空间极其广阔,能够给考生足够的自由组合空间,有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还有,由于所提供的热词并非都只有单一角度的理解,甚至还提供了“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容易联想到社会存在不足的词语,意在引导考生要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这道考题的审题角度具有开放性,立意选择具有多向性,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充分发挥考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卷Ⅱ作文题,六句古诗名言任选两三句,立意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角度选择范围比较宽泛;材料的不同风格适合不同需求和水平的考生,命题形式十分人性化。而卷Ⅲ作文题,采用给副题拟正题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二选一的题目,体现了选择性。“我看高考”的命题指向是理性思考,“我的高考”则指向了感性体验。这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可以选择能体现思维特点题目,发挥自己的优势。
[关注理性精神,鼓励思辨表达]
互联网时代,自媒体风行,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改变,许多偏激、片面的语言和思维习惯正在大行其道。不少考生思维能力低下,写作思维混乱,有的甚至思想片面、偏激。三道作文题注重考查学生思辨能力,重视思维品质,注重论证层次,突出材料与观点间的逻辑关系,这是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
卷Ⅰ所提供的热词,纵通今古,横贯中西,将“中国”置于时空纵横坐标中来观察、考量,同时不回避发展中的矛盾、潜在的危机、阵痛中的嬗变。其中可以形成话题的多元对立,如“京剧”和“一带一路”可以写出我们中国的文化底蕴和西方的普世价值;“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容易联想到社会存在不足的词语,意在引导考生要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向外国友人传达,也可以体现考生的理性精神。“帮助外国友人读懂中国”的立足点,需要掌控好褒贬尺度,真正进行恰当思辨。思考这道作文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以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解读中国,更能彰显考生的理性精神;同时,考生的视角与视域也正代表了中国形象,我们还应思考在民族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中承担应有的责任。
卷Ⅱ要求考生透过诗歌名言的形象读出其内在的思想。不仅如此,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发掘出材料的深刻性,在立意中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或批判性,成为一种隐形要求。卷Ⅲ副标题“我看高考”暗含着对高考应试功能利弊的思辨,意味着不能剑走偏锋,流于少数人肆意诟病的片面化观点,而要站在更高远的位置上,廓清一部分人思想中的偏激观点和模糊?J识。
第二篇:2017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新变化及其教学启示
作文教学要走向开放
——2017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新变化及其教学启示 余树财
作者简介:成都市成飞中学高中语文老师,善反思,爱研究,笔耕不辍,多次执教区域公开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语文月刊》《学语文》《新作文·作文教学研究》《教育科学论坛》《基础教育研究》《语文报》等刊物发表4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
2017高考已落下帷幕,今年的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出现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将给我们作文教学带来哪些启示?
一、2017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新变化 相较于前两年高考作文,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总体呈现出开放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材料内容的开放 虽然,今年的全国卷作文依然沿用了材料作文命题形式,但命题在材料内容上却做足了文章,一改以往材料内容相对单一(或一则故事、一个事件、一句名言或一幅漫画、一组人物等)的面貌。
(1)向生活开放,既贴近学生生活,又不回避社会热点 这一点,全国卷Ⅲ和卷Ⅰ表现得较为明显,卷Ⅲ作文让考生写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高考——“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高考是考生这一年来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考生家庭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卷Ⅰ作文材料以关键词的形式多维度地展现了当下的社会生活。这一个个关键词就像一幅幅生活写意画,又像是一个个聚焦镜头,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既有城市生活,也有农村生活;既有国家大事,也有市井民生;既有传统文化,也有现代科技。这些生活有些与考生联系可能不是那么紧密,但都是考生平时感同身受的。
材料内容向生活开放,让考生有话可说的同时,也为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个性差异考生的写作提供自由选择与施展的空间,体现了分省命题回归全国卷后命题的良苦用心。更为重要的是,材料全面向生活开放,大大拓展了材料作文写作的空间和命题的有效性,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进步。
(2)向传统文化开放,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成长 这一点是在落实了新修订的2017《考试大纲》“在高考考核目标中适当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1】。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今年高考受到格外的重视,在其他考题中均有体现,作文也不例外。全国卷Ⅰ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长城”“京剧”关涉的就是传统文化,但最能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还是全国卷II。
2017全国卷II作文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相较于之前的一两句名句(诗句)材料——如2007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2014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卷II材料本身就呈现出开放的特点。这六个名句风格各异,或温婉或豪迈;内容形式有别,或诗词抒怀或随感思辨,产生的时代也不一样,或古代或近现代。六个名句涉及自强不息、家国情怀、坚守自我、心怀天下、勇于担当、豁达自信等精神内涵,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与卷Ⅰ相比,卷II更显出向传统文化开放的特征,更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成长。
2.思维的开放
前几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一般在材料中呈现一个事件或现象后,会给出不同人对此事件或现象的不同看法——看法之间往往矛盾对立,让考生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样的作文写作要求考生要有良好辩证思维能力,否则议论说理会可能会以偏概全,逻辑不严。今年的高考作文显然降低了这一思维要求,全国卷Ⅰ和卷Ⅲ,如果考生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发展得不够理想,而形象思维占优势,也可以通过写故事脱颖而出。从这一点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开放了考生的思维。
其实,深入研究今年高考作文,我们会发现,今年高考作文不仅仅只是向辩证思维和形象思维开放,同时也向象征思维、求同(分类)思维、求异思维及关键词思维开放。
全国卷Ⅰ和卷II的作文命题在这一点上体现的较为明显。卷Ⅰ作文材料给出的是12个富有中国特征的名词,要想深度立意,就必须使用象征思维,还原每个关键词的象征义,如“长城”“京剧”象征中国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高铁”“移动支付”象征时尚、现代科技,等等。考生选择要两三个关键词立意,就要用到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和辩证思维,可以选择同类,如“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反映的是中国发展所出现的问题,理性思考这些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良策等;也可以选择矛盾对立的异类,如“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和“美丽乡村”,辩证地看待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具体行文时,还要用到关键词思维,围绕关键词去组织材料,构思行文,如围绕“食品安全”这个关键词,在脑海中搜寻社会生活中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及政府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作为和失误等。
作文命题向考生思维开放,尊重了学生思维差异发展的实际,也体现了高考作文考查“思维发展与提高”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向,对于引导高中作文教学有积极的意义。
3.文体的开放
前两年的高考全国卷作文要求考生对事件、现象、人物等谈看法,做选择,文体上较为封闭,基本限定了写议论文。今年高考命题在这方面做了一定调整,全国卷Ⅰ要求从12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呈现”“帮助读懂”这个要求就放宽了文体的限制,既可以写记叙文,通过叙事来呈现,让外国青年形象地感受中国;也可以写议论文,阐释自己对中国的认识,让外国青年理性地认识中国。全国卷Ⅲ作文在要求中给出副标题“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这个命题形式非常新颖,是高考命题以来极其少见的一种命题形式。这个命题形式除了给考生写作内容提供了个性选择的空间外,更主要的还是开放了文体,给考生以文体自由选择的权利。
全国卷Ⅰ和卷Ⅲ作文命题的这个变化打破近几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文体的封闭,让高考作文命题本身也走向了开放。因此,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按套路出牌”,但又不得不为之叫好。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进步,也是创新开放精神在高考作文命题上的体现,值得点赞!
二、2017高考作文命题新变化的教学启示 总的来说,“开放”是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呈现的主要特征,也是最突出的变化,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作文教学也要走向开放。那么,作文教学到底该如何走向开放?就此,笔者谈一些粗浅的建议,若有不当,请批评指正。
1.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生活
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社会热点,它向我们释放一个强信号: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因为,人毕竟是社会的动物,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不可能脱离社会,每一个社会个体在关注自我生活的同时,更应关注社会生活,这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表现。作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生活?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笔者现任教高二,每周利用一节晚自习组织学生收看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周刊》,让学生了解每周国内外的大事和热点新闻,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新闻事件写评论。评论采用短评或简评的形式,要求学生按照“叙、评、析、结”,即概述事件→阐释看法→分析论证→总结建议的基本格式写作。一开始,为了规范学生写作,我们以材料作文的形式改编新闻事件,并印制成练习,每一个步骤及其写作内容,都在练习中明确标注,要求学生按照流程一步一步地写。经过一个学期的熏陶和训练,学生思想认识和思维深度提升后,就放开束缚,让学生自由写作。下面是一位学生就宁波“老虎伤人事件”写的短评:
宁波“老虎伤人”事件持续发酵,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令人忧虑的当前中国公益文化事业畸形发展的现实。
受害者之所以不买门票入园,而宁愿铤而走险翻墙逃票,其中门票价格较高——至少相对于受害者的收入水平显得较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倘若门票价格低到他能像买一瓶矿泉水那样轻松,我想他也不至于冒着生命危险去逃票。健康的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消费本应建立在国强民富的基础之上,但某些管理方或经营者在利益的诱惑下,不断提高公益文化设施及文化旅游景点的价格。这种违背价值规律和文化消费规律的行为最终将会导致文化远离民众,让大多数想参与文化消费的民众无法承担,“老虎伤人”事件的受害者就是这大多数人中的典型个例。
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强对文化景点和公益文化设施的定价和监管,否则,今后恐怕会出现更多的“熊伤人”“狮伤人”“鳄鱼伤人”事件。(《老虎伤人,中国公益文化事业畸形发展的隐忧》)
当然,高三的复习备考时间紧张,让学生集体收看《新闻周刊》可能不太现实,但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订阅一份《南方周末》,放在教室读书角,学生闲暇之余可以浏览阅读。新闻短评写作无需花很多时间,作为“每周一练”坚持下去不是难事。
2.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熏陶 人都是在一定文化中生活,传统文化延续着民族的血脉,理解和传承文化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思想精华,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熏陶,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基本价值追求。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熏陶,这是一个重大的教学命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在笔者看来,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和熏陶,不能只是“喊喊口号”,“唱唱高调”,一定要遵循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和学习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具体到作文教学,我们可以将作文教学与古诗文教学结合起来。在古诗文教学时,学习到体现文化精神文句时,可以让学生深入讨论探究这些文句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并结合社会现实,让学生写心得、随笔或评论。如教学苏轼《定**》,讲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就可以让学生深入讨论探究该诗句所体现苏轼的精神追求,以及这一精神追求所体现的文化精神,结合现实生活,就此写随笔或评论。且看学生写的片段:
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对世间万事万物都始终怀着一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然与豁达。人生在世,无非就是两种天气,阴天或晴天。天有不测阴晴,风雨本无常态,人生也一样,难道不是吗?所以,面对人生风雨天晴,不必大惊小怪!下雨,没什么可悲;天晴,也没什么可喜,只要内心坦然宁静,人生处处都是好风景。而如今,人们的精神境界与心灵追求似乎正在逐渐偏离这“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精神本真。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有多少人能够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去面对?大多数人与不如意事偶遇时,首先就是抱怨,指责、不满,等到所有这些消极情绪把生命能量差不多消耗殆尽时,又开始想尽办法逃避。对这些人,我只想说,学学苏轼吧!学学他面对人生风雨的那份释怀与坦然吧!
同时,要利用好选修教材,对涉及课内的文化经典——如《论语》《孟子》《庄子》等,作适度的教学拓展,让学生在“领略圣贤情怀”,涵养人文精神的同时,“提升作文的高度”,这一点,马平老师做过颇有成效的尝试。【2】
3.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一改侧重考查学生辩证思维的思路,开始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这意味着今后我们的作文教学要也要走向思维的开放,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既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也要培养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既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培养学生的象征思维等等。这些思维能力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各类工作必备的思维能力,因而我们的教学应尽量全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到作文教学,我们在教学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就要教会学生运用象征思维、批判思维、辩证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等进行有“三度”(深度、高度和新颖度)的立意;具体组织材料,行文表达时,要教会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关键词思维、求同思维等有条理地表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本质要求,也是作文教学的使命所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身上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松懈怠慢不得!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是一项复杂而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
4.文体教学和训练不可偏废
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已向文体开放,不再限定考生写议论文,这其实也是在向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备考释放信号:文体教学和训练不可偏废,即作文教学和训练不能只局限于议论文一种文体,要加强各类文体的教学和训练,既要加强议论文教学和训练,也要加强记叙文的教学和训练,同时也不能忽略了书信、演讲词等文体的教学和训练。总而言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牢固树立各类文体教学不放松、不偏废的思想,这是对作文教学的负责,也是对学生发展的负责!
开放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邓小平说,世界是开放的,只有开放才能发展。套用邓老的说法,语文是开放的,唯有开放,语文教学才显生机和活力。
作文教学亦是开放的,走向开放,作文教学才会海阔天空,美丽如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 【2】马平.《先秦诸子选读》的写作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0):66~67.
第三篇:2012全国卷作文
2012·全国卷
【题目】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有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三提炼】
提炼核心元素。例如:注意力、顾虑
提炼隐含的限制。我(从没有核心词的段落中找,即文章最后要联系到“我”or“我们”)提炼点形容词、动词。例如: 不知所措、窘、轻、多余(要做到将以上词复现在自己的文章中)
【主旨——元素造句法】
例如:(找原因)因为顾虑过多,所以注意力被分散,导致失败。
【设计】
总分总+举例、反证、列数字+拟人、排比+动词达人+古色古香
【成文】
专注被谁偷
贾新丽
(总)海滩上摔死的雏鹰,是因为它太过担忧千丈的山崖;枝头上飘零的桃花,是因为它太过担忧萧瑟的寒霜;沙漠中干涸的泉水,是因为它太过担忧狂啸的尘土。难道千百年来,这不是一个定理?拟人+排比
(分)屈原整日紧抓自己的顾虑,原本专注于仕途的心被分散的七零八落。他即便化身山鬼也“思公子兮徒离忧”,即便化身贵妃也“恐美人之迟暮”。他即使漫步在沧浪水边也是心烦虑忧,不知所从。他也知道,自己要道夫先路,要在漫漫路中上下而求索,可惜太多的思虑与担忧让他没能走下去。不知屈原沉入汨罗江的那一刹那,是否想起自己应专注的本是“求索”,而不是被路的“漫漫”而阻挠。正如贾谊《吊屈原赋》中所想要表达的那样:在是非混淆的黑暗世道下,对无辜遭扁的屈原是应该同情的,但是他的“以身殉国”并不值得赞同。(课内文学常识扩展+屈原材料的多角度应用)也许忧虑给了我一位留名青史的爱国诗人,但对于屈原自己而言,他的理想真的是尸沉大海后,鱼虾不忍吃其尸首而得来的怜悯么?为何不抛去这诸多的顾虑,更专心一点?你怎知柳暗花明之后,不是楚国被改写的历史?举例(分)杜甫适当撇下自己的顾虑,即使穷途末路也用诗顽强拼凑了史实。他也坎坷、也不得志、也不受赏识。但在他的字典里,完全没有对那些不利因素的担忧。何必对未来的担忧,何必有不切实际的顾念?只有记录与呼唤,才是他要做到的。从不顾虑结局是否是客死他乡,只记录下千村万落生荆杞的现实;从不顾虑有人说他沽名钓誉,只竭尽全力想要步入仕途。他在逆境下专注于完成广厦千万间的蓝图,在飘荡的孤舟上专注于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纵然不是诸葛丞相转世,也活脱脱是个成功的诗圣与史诗!反证(相对中心而言)(分)当今社会的人们越来越无法抵制自己源源不断的顾虑。根据天津市心理咨询网的统计数据,截止至2012年11月底,全市接受调查的全部失业人员中,有63.2%的人选择的失
业原因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自己编就可以)我们宝贵的注意力,到底被谁偷走了?我们虽不是项羽,不至于破釜沉舟,但是我们至少要记得,破釜沉舟的精神正是为了无后顾之忧,背水一战。即便专心如此,尚且有失败的可能,更何况是带着诸多顾虑呢?列数字
(总)若顾虑越多,被偷走的注意力也就越多,那你就等着失败吧!(本句是主旨的转化句)但别忘了,总有些雏鹰一心想飞上蓝天,在抛弃担忧后,展翅高飞;总有些花朵一心想傲视风雪,在抛弃担忧后,迎霜绽放;总有些清泉一心想生机盎然,在抛弃担忧后,造就绿洲。拟人+排比 并与开头照应
【亮点】立意上:中心中富含逻辑关系。估分:16以上
结构上:总分总+前后呼应+详略得当。估分:16以上
语言上:(字词)每个分论点中都含有一个提手旁双音节动词,将分论点串联起来。(修辞)拟人、排比突出。(语言风格)古色古香+偏重说理 估分:16以上保守估分:48分
精确估分:52分
【提升空间与方案】
(1)主旨:用名人名言表达主旨,则分值更加高
(2)文体:改为记叙文,事例用小标题隔开,采用“穿越”写法,化身为屈原or杜 甫
(3)语言:分论点后面的描述更加有条理,则分值更高
第四篇:高考英语全国卷冠词考点的命题规律
高考英语全国卷冠词考点的命题规律
I.考查基本用法------不定冠词表不确指或泛指,定冠词表确指或特指,有时也考类指 至少有百分之六十的每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中冠词考题涉及冠词的基本用法,或涉及基本用法的引申用法。
我们还是以全国2卷为主来分析一下: a/an表示泛指或类指,指人或事物的某一个、某一类 类指/泛指的不可数名词前用零冠词Life is good.the表示上文提到过的人或事物/用于说话人与听话人心中都有数的人或事物 冠词的类指用法
1)the + 单数名词
指这个类别是可以区别于另一个类别的。The compass was invented in China, but the computer was not.2)a/an + 单数名词
侧重于指类别中任何一个的特点。
A tiger is a type of very large fierce wild cat that has yellow fur with black bands across.注意:man, woman表示泛指时,不用冠词,且常用单数。如: Man tries to be the protector of woman.3)可数名词复数或不可数名词
侧重于指类别中的许多个体。Children usually start walking at around one year old。
1.What I need is___book that contains_____ABC of oil painting.(2009全国II)A.a, / B.the ,/ C.the, an D.a ,the
我需要一本油画入门的书籍。
2.It’s not ___ good idea to drive for four hours without ___ break.(2008全国II)
A.a;a
B.the;a
C.the;the
D.a;the
第一空难度不大,易把握泛指;知识迁移:take a break(休息一会)3.I know you don’t like ___ music very much.But what do you think of ____ music in the film we saw yesterday?
(2006全国II)A./;/
B.the;the C.the;/
D./;the 第一空music为类指/泛指,故不填;第二空music为特指,故填定冠词 4.If you buy more than ten, they knock 20 pence off ______.(2004全国II)A.a price B.price
C.the price D.prices 如果你买10个以上,他们会从那个价钱中减掉20便士。特指 5.The sign reads “In case of ___fire, break the glass and push ____ red button.”(2003全国)
A./;a B./;the C.the;the D.a;a fire不可数名词泛指,故不填 ;第二空特指
6.Jumping out of ____ airplane at ten thousand feet is quite _____ exciting experience.(2002全国)A./;the
B./;an
C.an;an D.the;the
7.The warmth of___sweater will of course be determined by the sort of ______wool used.(2001全国)A the the B the 不填 C不填 the D不填 不填
这毛衣的温暖程度当然取决于制作用的羊毛这毛衣,特指用the;羊毛泛指,故不填 8.Most animals have little connection with__ animals of___ different kind unless they kill them for food2000全国
A.the;a B.不填;aC.the;the
D.不填the “绝大多数动物与其他不同种类的动物绝少关联,除非以其他动物为食.” 9.-Have you seen ______pen? I left it here this morning.-Is it ______black one? I think I saw it somewhere.(1997全国)A.a;the B.the;the C.the;a
D.a;a 两空都泛指一类事物中的一个,句意分别是“你看到过一支钢笔吗?”“是一支黑色的钢笔吗?”。
10.She is _____ newcomer to ____ chemistry but she has already made some important discoveries.(1994全国)
A.the;the
B.the;不填
C.a;不填
D.a;the
11.Many people are still in____ habit of writing silly things in____ public places.(1993全国)
A.the;the
B.不填;不填
12.-Where's Jack?(1992全国)
-I think he's still in ____ bed, but he might just be in _____bathroom.A.不填;不填
B.the;the
C.the;不填
D.不填;the
考查特殊用法-----比较复杂
根据近几年的命题特点来看,以下几种特殊用法值得注意: 序数词前冠词的使用问题,人名词前冠词的使用问题,星期名词前冠词的使用问题,一日三餐名词前冠词的使用问题,比较级前冠词的使用问题,等等。1.—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_______ Johnsons, please? the Johnsons —Sorry, we don’t have _______ Johnson here in the village.2007全国II
A.the;the
C.the;不填
D.不填;the B.the;a
C.不填;the
D.the;不填
the Johnsons指约翰逊一家人;第二空填不定冠词,a Johnson指“一个叫约翰逊的人”,其中的a表泛指。
2.---Hello, could I speak to Mr.Smith?(06全国一)2
---Sorry, wrong number.There isn't______ Mr.Smith here.A.不填
B.a
C.the
D.one 3.Paper money was in __use in China when Marco Polo visited tbe country in__thirteenth century.(1999全国)A.the;不填
B.the;the
考查搭配用法
搭配中有的要用冠词,有的不用冠词,这需要平时注意积累。
1.If you go by _______ train, you can have quite a comfortable journey, but make sure you get _______ fast one.(全国卷III)A.the, the B.不填, a C.the, a D.不填, 英语的搭配习惯,by train / by bus这类表达中不用冠词,可排除A和C;表示“一辆快车”用a fast one,其中one是代词,代替train。
2.—I'd like______information about the mangagement of your hotel, please.(1995全国)—Well, you could have ____ word with the manager.He might be helpful.A.some;a
B.an;some
C.some;some
D.an;a
C.不填;the
D.不填;不填
第五篇:2011年全国卷作文
2011年全国卷作文:诚信
2011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1年全国卷(河北、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详细] 2011年新课标卷高考作文:中国崛起的特点
2011年新课标卷(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海南)高考作文题:中国崛起的特点 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全球二十一世纪十大新闻,其中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该所跟踪了全球75万家纸媒体、电子媒体及互联网信息,发现其中报道中国崛起的信息有3亿多条。那么,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呢?《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在中国网民中进行了调查,结果排在前六名的分别是: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详细] 2011年北京市高考作文:对世乒赛的看法
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世乒赛中国队包揽全部金牌,三个学生看法不一,请选择—个角度自拟题目写篇文章。[详细] 2011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拒绝平庸
2011江苏高考作文题为《拒绝平庸》。以拒绝平庸为题,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便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详细] 2011年天津市高考作文:关于镜子的话题作文
请从哈哈镜、望远镜、显微镜、三棱镜、反光镜中任选两种,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详细] 2011年辽宁省高考作文:苹果的香味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学家举着一个苹果对他的学生说:“这个苹果是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哲学家又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说:“你们怎么了?”其中一个学生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还有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说,这是什么什么苹果?
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这个苹果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所给材料的范围,不要套作,不要抄袭。[详细] 2011年安徽省高考作文:时间在流逝
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注意:1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问题不限;2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 不得透露个人信息;4 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详细] 2011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这世界需要你
以下为2011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
1、自定立意;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体特征鲜明。[详细] 2011年广东省高考作文:回到原点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认识,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含标点符号)。[详细] 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 以下为2011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详细] 2011年江西省高考作文:孟子三乐
大作文要求以“孟子三乐”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字数700字左右;小作文要求根据印象对鲁迅进行评价,要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字数200字左右。
附:孟子三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详细] 2011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我的时间 以下为2011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 题目:我的时间。
季羡林等文化名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他们以及他们的成就在消失不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请以“我的时间”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