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别诗词离别情
送别诗词离别情(教学设计)
一、“人生自古重离别”,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会设酒饯别,会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同学们,你们都曾学过哪些送别诗?当个小诗人为我们吟诵吧。
二、今天,我们也走进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2、谁给我们介绍一下作者?师再出示:王昌龄简介及写作背景,找一生读。
3、学习这首古诗,你能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吗?
出示课件:我的思考: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吗?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吗?
3、能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4、请同学们自读古诗,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搞不懂的问题可以和周围的同学商量讨论。
5、学生汇报交流。
⑴谁来读读,读得字正腔圆,声音响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可指名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等)
⑵你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重点理解:寒雨、连江、平明、冰心、玉壶)
⑶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6、读着这首诗,你感觉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心境的? 预设:凄凉、孤寂。“寒”,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的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和“入”两个动词写出了寒雨的绵绵不断,无声无息,也在这对友人的心头悄无声息地织上了离别的愁绪。“孤”,表面是写楚山是孤零零的,其实是写诗人的内心在朋友走后也是孤寂的。
7、带着这种凄凉与孤寂,再读前两行。
8、师补充: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尉,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尉,龙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壮志未酬,又与好友分别,心中怎不孤单、苦闷?孩子们,再读读后两行,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没有)
9、诗人想表明什么?
10、哪个句子告诉了我们诗人的信念?(一片冰心在玉壶)冰是怎样的?(晶莹、纯洁、冰清玉洁、透明)玉壶呢?(清澈无瑕、澄空见底)他想告诉洛阳的亲友什么?
11、是啊,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向亲朋好友表明自己的心志: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气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再读后两行,读出诗人的心志。
12、王昌龄不愧为“七绝圣手”,这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与好友分别时的离别愁绪,更是向亲友,向世人表明自己的心志,以冰心玉壶自喻,传达自己永葆高洁品质的气节。(板书:心志)
三、自学《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请同学们自学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读背词句,理解词意,看看这首送别词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想呢?
(对朋友的不舍,对朋友的祝福:希望他生活在“春”里。)(板书:祝福)
四、总结:这两首都是送别诗词,虽然都有离别的愁绪,但又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一首重在表明自己的心志,而一首又在表达对朋友的祝福。其实送别诗往往还有其他的寄寓,出示课件,可让学生说,老师再相机板书(深情、劝慰、不舍、积愤)
人生自古伤离别,离别情怀别样多!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一类诗词放在一起对比着体会,这不失为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下来,同学们可将这种方法用在其他类型的学习中,我相信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体会!
第二篇:毕业离别情(精选)
毕业依依离别情
九年级二班高尚
六月天,云淡风轻。盛夏的暖风拂过,带来一段清甜而难忘的记忆。一切,在这初三毕业典礼之上将要拉上帷幕。学校礼堂门口的大红地毯一直伸入到堂内,显得那么庄重而又严肃。门外,刚刚结束了急促而又有节奏的中考的同学们有说有笑,正为拍照忙的不亦乐乎。步入了礼堂,一曲《送别》翩然响起,似乎节奏有些伤感,但此时同学们的心情无比兴奋!面对桌子上的“美食”,同学们已经不住“诱惑”,享受着“鲜肥滋味之美”了。环顾四周,个个满面春风,酣畅淋漓,举杯共饮哩!“啪啪啪”闪光灯一次次地被点亮,一张张美丽的面孔被定格在瞬间。在主持人一声“2011届初三学生毕业典礼正式开始”下,在五彩缤纷的彩条的萦绕下,把同学们的注意力收回,我们的时光进入了“倒计时”。第一项,由敬爱的王校长致词,接着由校长亲手颁发毕业证书。手持一本沉甸甸的毕业证,承载了多少对往事的回忆!三年前,我们在这里相知相遇,开始用心灵和生命演绎自己的精彩,我们带着对母校的敬畏,对知识的渴求,对梦想的追逐,对未来的憧憬来到了这里。三年的光阴,太匆匆``````而如今,一张毕业证意味着什么?离开?告别?结束?新的征程?望望台下,有的老师已是“满目愁情,眼里哽咽着,但又有说不出的感觉。因为彼此之间都知道这场毕业典礼意味着什么。第二项,分别由老师代表和学生代表讲话,居然,一向庄重的张老师和严肃的班主任眼里噙满着泪水。难怪,三年的师生情,三年的风风雨雨!这一颗泪珠,触动了无数师生的情思,眼里哽咽着,哽咽着`````第三项,由全体教师诗朗诵,听着我们敬爱的老师绵绵细语,满心的祝福与崇敬。第四项,学生诗朗诵《母校师恩永难忘》。是啊,我们这些正处于吐芽期的小树,怎能离开老师这些辛勤园丁的浇灌?他们日日夜夜关怀着我们:为我们修剪枯萎的枝叶,为我们浇灌知识的甘露,为我们披上抵御风寒的暖衣,为我们成长付出了多少心血!如果说有时我们的生活是灰暗天空,他用智慧开创了熠熠生辉。宿舍里,是您的绵绵叮咛;教室里,是您的谆谆教导;餐厅里,是您的碌碌身影。母校师恩永难忘!台下的同学早已泪水浸润了双眸。更值得诧异的是,化学,生物,地理三科老师来到现场,全体同学都站起来为之鼓掌,遗憾的是,老师们要调离学校了。此时,内心的激动按捺不住,化作满眼的热泪。平凡的,却是最不平凡的;日常的,却是最感动的;细小的,却是最伟大的!千言万语化作了一个拥抱!《同一首歌》唱响了我们心中的渴望,结束了这场毕业典礼。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确,如果不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我们不会相识相知。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在一起,前生的五百次回眸,换来的只是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来之不易的师生情,来之不易的友情,细微的感动,瞬间的成长在毕业典礼之上瞬间呈现。
仲夏的暖风又一次拂过,带着淡淡的芙蓉花香,吹来了这一段记忆,那是甜蜜,是美好。依依不舍,不是对母校这一躯壳,而是这躯壳里永远柔软而昂扬的灵魂!
第三篇:送别诗词赏析
送别诗词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是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朋友去哪里呢?到山水交汇的地方。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好友离去。
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就千万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景色,一定要留住春天与你在一起。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赏析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第四篇: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别情及表达特点(定稿)
内容提要
中国是诗的国度。的确,中国诗歌的兴盛和成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无法相比的,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更是名家名作层出不穷,风格流派异彩纷呈。而唐代诗歌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唐代的 “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本文在引论部分简述“送别诗”在唐诗中的地位,在本论部分着重从两个方面论述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内容广泛,涉及领域较多,送别的种类多,而且又都 一往情深;手法多样,情谊深长,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镜抒情,有的使用比喻,有的即景抒情,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不事雕琢,自有天然韵味,真正体现了境近意远,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结论部分就以上几点进行总结,重申观点。
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别情及表达特点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江南〈〈别赋〉〉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特别是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别虽一绪 事有万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是的,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社会,便有了分离,许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隔一方。唐代自然也是如此。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国内和国际交流频繁,所以人们的活动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机会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所以,唐人送别诗的一个特点就是: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1、情人间、亲人间的离别。
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别离的幽怨与痛苦,自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而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则极写情人间的缠绵悱恻。这些可算是亲人间的、情人间的离别,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抒写更多的则是同僚间的、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2、同僚间的、朋友间的离别。
他们有的是写送好友到外地去做官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梓州李使君》、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还有也是送好友到外地做官的,但际遇不同,与前者相比,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这类诗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占了很大的份量,如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刘长卿的《送裴郎中贬吉州》、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感情深切而感受人。
3、还有一类送别,也与做官有关,那就是送友人去远征的。
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等,这些多是边塞诗人的作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相比之下,下面的这类送别诗,可能会让人的心情轻松一些,那就是送友人去远游的,也可能是诗人多半不愿把“柴米油盐”放在诗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读不到多少他们为生计而四处奔忙的句子,更多的倒是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如杜荀鹤的《送友人游吴越》、李白的《送孟 浩然之广陵》、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等,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 1 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4、以上都是送人离家的,唐诗中还有一类则是送人归家的。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温庭筠的《送人东归》等,就是送 人回家的,而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韦庄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则是送友人回国的了。这类诗中还有一种,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送严士元》、王维的《送别》,虽然送的是出家人或隐士,却也可以算作是送人回家的,只是这个家有些抽象而已。
此外,唐人送别诗中还有一类,那就是无论是送人的还是被送的,都不是主人,如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杜牧的《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等,这里的送者和行者,都是旅途中的一个匆匆过客,其送别的情绪则别有一翻味道,让人深思,耐人寻味了。
5、写别后之景,抒离别之情。
以上俱是在送别时,借身边之景来抒离别之情,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还有一种则是写别后之景,抒离别之情的。
如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写送别,而不写分别时的情境,却写别后之情。我们也不能明白地看到,我们只能见到别后之景、别后之境:寒烟渐渐升起,月华慢慢逝去,夜色深沉冷寂,江亭人去亭空。友人去后,诗人顾望留连之状跃然浮现纸上,凄凉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可谓深得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之妙。而许浑在他的《谢亭送别》中写到:“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也是同类的手法,因送别而醉,醒来时暮色苍茫暗淡,风雨迷蒙凄清,于是心情也更加怅惘空虚,凄暗孤寂。更有妙者如王维的《山中相送》: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6、不写送别,只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
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更稠密,但诗人却只用“掩柴扉”这一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动作来表达,把浓厚深挚的情感,掩藏在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之中,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至于“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风” 则是想象别后远去的友人的处境而别有一翻味道了。
7、带着浓重伤感情绪的离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是柳永式的、带着浓重伤感情绪的离别,也是和他有着相同感触的许多人的离别。唐人的送别诗中,这类诗不在少数。“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的《别薛华》)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挫折,迢迢千里唯失意相伴,哀伤情绪是很浓厚的。再如卢纶的《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全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给全诗定下了深沉感受伤的基调,次联写送别的情景,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颈联感叹身世,仍是紧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与伤怀合在一起,心境更显悲凉。
二、手法多样 情深意长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那么,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1、直抒胸臆。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闪途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话潭水身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至于“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2、借镜抒情。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的确,景物在有情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唐人的诗本就重情趣,重意趣,他们在表现“情”与“意”的时候,往往都要 借助“景”或“境”,这一点在唐人的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唐人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在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象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情意更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再如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友人远去,频频挥手,依依惜别,但诗人没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景物入诗,用一“望”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烟水、青山、飞鸟来烘托自己惆怅的心情,“空”字不只点出被送友人远了,同时写出了此时诗人空虚寂寞之情,五六句写心随友人去了,直到目的地,最后又回到现场,久久不忍归去,无限愁思寄予白苹,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且首尾相应。而历来为人们所推重的薛涛的那首《送友人》则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开首两句直落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而且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
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有了着落。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
如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就是这类诗歌较为典范的例子: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在这首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的诗中,诗人便深深地掩藏了自己的心事,只含蓄地借助景物透露给我们些许信息:眼见友人离去,秋波浩渺中征帆渐远,直入朝廷去了,而自己却谪居岳州,遥无归期,一个“孤”字语带双关,失落与孤寂的情绪便渐上心头了,而一个“浮”字又顿生扑朔迷离之感,峰浮于水,人浮于世,飘泊之愁便更浓了,第三句明写传说中的神仙“不可接”,实是友人“不可接”,友人远去的地方——朝廷“不可接”,于是一片凄婉的心事就在这简淡的秋景中浮现,随着悠悠的湖水荡漾起伏,言有尽而意无穷。再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3、即景抒情,情在景中。
写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竹林寺远,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诗人的归意,但诗人形象隐于诗外,在闲淡的意境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但这种情怀全在意境之中,诗人一句也没有说。却深得融情入景之三味。
融情入景的写法,还有一类是诗人使用了比喻,将心情托负于物象,比如同样是刘长卿的诗《重 4 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末一句写友人远去,一叶孤舟顺水而去,实则上更写友人身为逐臣,飘泊无定,正如孤舟,同是逐臣,此情更堪伤怀,读来令人黯然神伤。而王维的那首《 送沈子福之江东》中的名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更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无边春色,直送友人到天涯海角去了。
4、豪放旷达,意境爽朗。
诗人是怀着被贬的失意离开故乡的,开首两句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三句“浮云”的比喻,更加深了难遣的离情,结尾一个“空”字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唐诗中写迁谪之苦,离别之恨者居多,此诗以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情形倍加难堪,读来沉郁苍凉,余味不尽。
但是友人分别也并非全都是伤感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样是王勃的送别诗,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句子,与《别薛华》在格调上迥然不同,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在他这首《送魏大从军》中写送友人去远征,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至于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行军》和《武威送刘判官碛西行军》两首,则更是化惆怅为豪放的经典之作,“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在惜别中重书祝捷之意,来壮僚友之行色,在送别诗中可谓独具一格。
这些诗句以豪情叙别,不作儿女之态,正是以深情作铺垫,写出了知已之情,是以豪放见佳之笔。同样的,有一些诗人,在与好友分别之时,虽不是如此豪放,却也是以旷达出之,表现了唐人独具的开阔胸襟。
如 王昌龄的《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友人远去,两地相隔,不免要产生感伤,但是诗人却宽慰友人说,两地流水相通,青山一道,云雨相同,明月共睹,所以并没有真正地分开,这里诗人巧妙地化两地为一乡,宽慰友人的离伤,语意新颖而情思旷达。
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场深情的离别,我们看不到有丝毫黯然销魂有样子,诗人借送别的时间、地 点,巧妙地布置环境,使得景色色调清新、明朗,轻快而富于情调。
又如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此诗以醉别开始,以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迈不羁和开朗乐观的感情,格调爽朗,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且诗中自然美与人情美相互映衬,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 结尾两句,干脆有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些在分别时唱出的豪放旷达的诗句,正体现了唐人那种豁达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扫悲情哀语,而成为送别诗中的一道风景。
5、造句精审 言浅情深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地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
如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着笔,不事雕琢,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前两句诗交待一别一逢整整十年岁月,虽不写沧桑而沧桑之感在平淡的叙述中油然而生,别具情致。三四句是一幅深山夕阳中悄然作别的素描,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寂静而略带荒凉的境界中,使人不禁产生人生离合的感慨,别逢是那样偶然,匆匆,难以逆料,一种浓重的情味涌上心头。造句精审,言浅情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再如孟浩然的《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也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逝乎口语,对偶不工,语出天然,但深挚动人的感情却挥之不去,言浅情深,余味悠长。
“送别自是有情人的事,是有真情的人的事,所以每一首送别诗都是发乎真情的 至真至纯之语,语出天然,不用修饰,我们自会被那份深挚的友谊感动了。
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唐人的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豪放或含蓄,或旷达或深婉,抒情或直露或蕴籍,或借景或托物,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境近意远,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
所以,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唐代的送别诗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深入地研究。
参考书目:
[1]《唐诗宋词》程郁缀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
[2]《唐诗三百首》清 蘅塘退士选编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6年12月。[3]《〈唐诗宋词〉导读》隋慧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4]《唐宋诗词鉴赏》 唐圭璋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年12月。
第五篇:满堂皆是离别情(别董大教学设计)
满堂皆是离别情
《别董大》——高适
分宜一小:兰庆梅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重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教学难点: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方法:情境预设、诵读品悟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smart
教学过程:
一、以别入题,诵读正字音
1、(出示S1)师生交流背古诗。(出示S2)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想读给大家听听(师相机背送别诗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谁知道这是一首什么诗?(送别诗)引出题眼:别(板书)别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这个别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离别的惆怅,愁思)古代不比现在有汽车、飞机,还可以打电话,因为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一旦分离,要想再见上一面就很难了,真的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因此,他们只能把这种别离的愁思深深地蕴藏心底,化作一句句真情的诗。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的边城睢阳,(出示S3并点出S4)和诗人高适一起去送别他的一位好朋友。(板书课题《别董大》)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课题。
3、(出示S6)接下来请大家按照老师的要求读诗三遍,第一遍:把诗读正确,读通顺;第二遍:试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第三遍:再读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出示S7)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齐读。
二、由雁及人,学景知董大
1、读了这首诗,知道高适这位好朋友他叫什么吗?引导学生联系平时接触的古诗进而明白“董大”的意思。进而了解董庭兰的生平。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师补充。(出示S5:董大名叫董庭兰,因为在家中兄弟里面居老 大,所以又叫董大,王维的好友元二也是因为在家中兄弟里面排行老二而得名。董大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琯(guǎn)的赏识与宠信。据说董大善古琴,可是当时举国上下却盛行胡乐,能欣赏古琴这类古乐的人并不多。董大受到冷落,觉得京城再也无法呆下去了,失意至极,便决定离开。)师配乐读。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诗人要送别的是一个怎样的董大了吗?(怀才不遇、失意、落魄„„)为后面的情感做铺垫。
2、谁来说一说,高适是在怎样的环境送别董大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3、(1)指名读前两句诗。(出示S8)
(2)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大概意思? 指名说。指名试读,全班试读。
好一派黄云蔽空、天地间一片昏黄的情景!
在你们的眼前还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呢?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两句连起来读。
同学们,在这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之中,你看见了什么?(出示S9)聚光灯引导学生关注第二句诗中的“雁”,读着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大雁?(在北风中艰难地逆风飞翔)板书:
雁
(3)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如果大雁能言,你觉得它会说些什么?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
1、大雁对北风说:
2、大雁对飞雪说:
3、大雁对自己说:
同学们,你们真是大雁的知己,说出了大雁的心声。带着你的感受再 读读这句诗吧!此情此景,诗人高适看见了,诗人的朋友董大也看见了。你觉得,做为即将远行的董大,他此时的心情会怎样的呢?可以用上一个字形容形容吗?“愁”
师:董大啊董大,你愁什么呢?生: 师:董大啊董大,你还愁什么呢?生:
3、在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这只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大雁尚且还有南飞的目标,还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而自己却是怀才不遇,无人欣赏,以至于要漂泊他乡。看到董大的这番遭遇,同学们,你们想对他说什么?你觉得董大此时最需要的应该是什么呢?(是朋友的理解、安慰、鼓励、肯定„„)引出高适。
三、以读促悟,悟情知高适
过渡:作为董大的知己高适,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他又是如何做的?
1、(出示S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指名读。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2)从这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生:高适的对朋友的真诚、鼓励,高适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
(3)能说出这番话的诗人,同学们,你们认为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4)同学们的猜测是否真的如此呢?(出示S15)生展示搜集的有关高适的资料,师出示第二首《别董大》(我们来看他在另一首《别董大》生齐读。请同学们也用读诗三遍的方法读一读这首诗。
生自由读诗。汇报:你从诗中知道了什么?了解到一个怎样的高适? 师小结:高适一生无人赏识近30年。这时的他也到处流浪,陷入贫贱 的境地之中。可是,一个穷困潦倒到连买酒的钱都没有的人,在困境面前却依然是那么自信,那么乐观,那么积极地面对着人生。他在鼓励董大,同时也在——鼓励着自己!)
(5)(出示S16)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充满深情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满怀豪气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已经消失在茫茫风沙之中的董大,诗人依然在心底默默地祝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伤。
所以在朋友失意时,我们会对朋友说:——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情、伤心落魄时,我们也会对自己说:——生再读。
3、这就是知己对于朋友最好的安慰和鼓励!听了高适这真诚的话语,你们觉得董大会怎么样?引出董大的第二段资料(出示S16)师接着补充董大的生平事迹。指一生读董庭兰的第段资料(董庭兰从此走出琴室,刻苦钻研筚篥的演奏艺术,博采众长,勤学苦练,既而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筚篥演奏家。最终名扬天下。)
4、同学们,现在,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课题(生齐读课题),此刻,你认为,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又是什么?(别去的是伤心,是愁绪,留下的是自信,是乐观)
5、(出示S17)我们再回头看看这别时的路,透过那呼啸的北风,漫天飞舞的大雪,董大看到的还是那阴暗昏黄的前路吗?(是充满希望的前方)生齐读。
6、在那个凄苦难耐的黄昏,大雪纷飞,北风狂吹,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似乎也只有高适,才能以如此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的赠言说得如此激昂慷慨,鼓舞人心。让我们再次回味经典,诵读名句!(出示S18)配乐再读整首古诗。
四、拓展延伸,比读学方法
(出示S18)过渡:古人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每逢与好友离别,诗人们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关于送别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几首。(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柴侍御》)请同学们任意选上一首,跟今天学的《别董大》比一比,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指名汇报。(学生各抒己见,感受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小结:这些古诗,同样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柳、以酒相送,有的以明月相送,但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以心相送以情相送。)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情相送,才成就了这千古名句。(板书: 以情相送)
3、师总结:读诗要比较,同一个诗人写的诗要比较,不同的诗人写的同一题材的诗要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诗的特点,体味到诗的魅力。如此,我们就进入了诗的王国,进入了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