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李白(定稿)

时间:2019-05-13 06:5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早年李白(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早年李白(定稿)》。

第一篇:早年李白(定稿)

早年李白

“吾爱李太白,风流天下闻。斗酒诗千百,才高叫人拜。”李白,妇孺皆知的浪漫诗仙,不羁的酒侠之客,壮志未酬的豁达君子。

一生沉浮,荣也寂寞,辱也伟大。李白,字太白,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死于肃宗宝应元年(762),他经历了唐代开元的盛世和安史之乱。姑且认为他的祖先隋末流放西域,五岁李客带他回绵州昌隆县,二十六岁离开四川,到各地去漫游,他“不愿”科举,想凭文才“遍干诸侯”“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天宝元年,他四十二岁经朋友道士吴筠的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当时政治黑暗,长安三年,玄宗把他当御用文人要他写宫廷应制诗,他苦闷,戏弄权贵,遭到高力士等人毁谤,赐金放还。李白离开长安后,在南北各地漫游,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二年,五十六岁,庐山隐居。然后参加了永王璘幕府,失败,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六十二岁客死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处,匆匆结束了短短的一生。

李白的一生不能说是郁郁不得志,也不能说是一生声名显赫,有起有落才会造就这样的李白,而早年的李白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呢?我们所说的李白是怎样的经历奠定他一生的基调的呢?

李白的出生地和身世一直是颇具争议。

当今旅游热、文化热兴起,名人故里之争风起云涌。李白就还成了“国际争端”。一首《静夜思》沉浸着李白的思乡之痛,但李白的故乡在何方呢?往事越千年,今天,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天水、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纷纷自称是李白的故乡,点燃了李白故里争夺战。关于李白的出生地以及居住地,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故里学术界都还没有绝对的定准。李白自述及同时代人记述李白是五岁时父亲李客带他从陇西移居关中的,现代关于出生地的主流观点一般认为是在西域的碎叶。而关于李白的身世更是扑朔迷离,李白自述及李阳冰记载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另外,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畏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名人是非多,大概也可以用在李白身上吧!争议的巨大也说明了李白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李白的一生的文化基础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李白,站在巨峰顶上遥望的李白;挺在巨浪尖前进的李白;超然狂放的李白。但其早年求学生活由三方面构成苦读——学道——游侠,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之二),十五好剣术,遍干诸侯。(《与韩州书》),十五游神仙,游仙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端游庐山序》),《酉阳杂俎》:“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辄焚之。惟留《恨别赋》。”这些记载虽无法考证,但足以见其早年生活轮廓。拥有超然才华的他跟每个有成就的人一样——苦学都是早年的必修课!在唐朝道教盛行的时代,李白从小也受到了道教文化的熏陶,向往着求道游侠。所以苦学、学道、游侠是李白早年文化素养形成的基础。唐玄宗把词赋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受时代的影响,李白习词赋而非经籍,但也读百家杂书,广泛涉猎,培养了较为丰富的文学功底;而李白家乡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这种“道法自然”的真性情成了李白被贺知章唤为“谪仙人”的前奏;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少好任侠,喜纵横,好剑术,李白还常年佩剑在身,游侠的风范生动展现,而后的漫游更显其游侠的豪情。

李白前期漫游为哪番?

我想最先的原因还是唐人漫游之风的盛行,受盛唐时代文化的影响,李白不过是加入唐代浩荡的漫游队伍之中而已。另一方面是李白自身的向往,他希望到江南感受江左文化,寻访南朝文化的余韵,再者为扩大视野。但也有一份源于道家道法自然的情怀。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世俗”的原因:结交名士,寻找出仕的机会,实现其政治抱负。

李白早年的漫游分为漫游蜀中和出蜀之游。李白二十岁,出游成都、峨嵋山。并于成都拜见当地官员颋于,颋称赞他的才气,并鼓励他继续学习。李白二十一岁,春天回家,此后三年均在匡山读书。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游,725年李白辞别别匡山,辞亲远游。他乘船经三峡东下,过荆门、江夏、到浔阳登庐山;访金陵,游扬州,浪迹吴、会之间;再回舟上,由江夏溯汉水,过襄樊,走临汝,又从临汝到安陆。李白的早年在安陆结束······

早期的漫游对李白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李白在第一次远游中在天台山遇到了当时道教第一高人司马承祯。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唐朝皇帝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己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其实与司马承祯的相遇大大提高了李白的知名度。

再者李白的这次出游也结交了一些名士,受到当时名人贺知章“摘仙人”的美赞,名声更加彰显。而李白的诗风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写了大量的与求仙问道相关的诗,漫游中诗风更加豪放飘逸大气,诗作也越来越出名。他由一个羡慕敬仰名士的人变成了受人敬仰羡慕的名士,以文才“遍干诸侯”实现政治抱负的愿望愈加强烈了。

早期的漫游蜀中和出蜀之游的经历使李白开阔了视野,活络了人际,增长了才气,为李白以后的政治之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李白对当世及后世的影响之所以大,还是在于他的诗,表现出诗词史上的盛唐之音,仙风道骨与盛唐文化的相遇碰撞出的诗仙,成就在诗。早年李白的诗的气质又是怎样的呢?

李白早期的诗以名山大川为主题,采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浑。在离蜀的过程中,诗人写就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时李白十八岁,热衷求道,“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写出了寻道士时所见所闻,表现道家高人身处地之清幽。而又“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无人只道士去向,也无法问人,寻人不着,让人犯愁,表现道士的洒脱自然,体现了诗人对道家逍遥自由的追求。耳熟能详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通过路程的飞快,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衬托出了诗人胸中的远大抱负。诗中流露出了千难万险何所畏的气魄,表达了自己“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那种指点江山的豪迈逼人而来。此时的诗人,年轻气盛,恃才傲物。《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中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依恋,一句“仍怜故乡水”,于不经意间散发出对故乡、亲人强烈的感激之情。年轻的诗人望眼前程,有对美好未来的展望,也有对生活了二十载那方水土的不舍。然而祖国的壮丽河山,增添了诗人幻想中未来生活的光彩,“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正是对美好未来的勾绘。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成熟起来的。在这首诗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总的说来,此时的诗人对美好生活有着深厚的向往,对自己的前程也没有太多的担忧,诗作中也没有太多的幽怨之情,更多的是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感激,对生活的热爱。

早年的李白相去我们甚远,但是由着一股对李白人及其诗的向往和敬仰,历代对李白的研究孜孜不倦,这是出于对诗词盛唐文化的遥想,也是对李白人格魅力的肯定。早年的李白,一步一的走得踏实,带着漫游的步伐他走向了成长和奋斗时期。

第二篇:周恩来早年诗词集

《曙光艺苑》编者按: 周总理离开我们已经25年了,25年前亿万人闻哀乐而泪下,人民不忍、不平,伫立在寒风中哭送总理而去。今天提起总理,想起他的音容相貌,人们还是不禁会热泪迎眶……

他的历史功绩,人格风范为中外称颂。四十年代在延安,周恩来就因坚韧耐劳被党内同志称为“革命队伍里的一头骆驼”。他自己却说:“不,我只是一只小毛驴。”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做古时的周公旦。史称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周恩来在建国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日理万机,担子之重,事务之繁,无人能比。尤其是在“文革”的**中独撑大局,积劳成疾。“文革”期间,周恩来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越南胡志明主席于1968年到北京时,向周恩来提出的一个要求便是,希望他每天多睡两小时。回答却是———“我做不到。” 1974年上半年,他的癌症已开始扩散,但是据办公记录统计,仍有半数以上的日子工作在18小时以上。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曾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烧起来;如果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可能被烧毁,只剩下一堆灰烬。”此话极是。

周恩来没有留下儿女,也没有留下遗骨,却在无数后人心中留下了一座心碑。中国是一个道德系社稷纲常的国家,中国可以没有法,却不可没有道德,中国人心中可以没有上帝,却不能没有楷模,周恩来是中国永远效法的崇高人格、伟大榜样。

当年或问周总理平时何不吟诗,答曰每日工作皆严谨求实,诗词则需浪漫之气,实无此雅兴,实则总理工作繁忙,无暇吟诗作赋。后查青年周恩来旧作,方知亦曾好文艺,十九岁赴日本留学行前,就写下“大江歌罢掉头东”等诗篇,赋诗言救国之大志。1978年《诗刊》第三期第一次发表周恩来青年时期诗作14首,并加以注解,使人领略周恩来青年时期的风采。这里我们从中精选8首,并加上以后几首诗作,一并发表于此,以表达我们对周总理的怀念、崇敬之情。

一 春日偶成(二首)

(一)(二)

极目青郊外,樱花红陌上,烟霾布正浓。柳叶绿池边。

中原方逐鹿,燕子声声里,博浪踵相踪。相思又一年。1914年

一九一三年八月,周恩来来到天津南开学校学习。这两首诗,作于一九一四年,是迄今我们所见到的周恩来最早的诗歌作品。当时,周恩来年仅十六岁,不但学业方面名列前茅,而且积极从事爱国进步社团活动,与几位同学

青年时代的周恩来

发起成立了“敬业乐群会”,创办了《敬业》杂志。这两首五言绝句,刊载在《敬业》创刊

号上。

烟霾:烟云,喻战火。

逐鹿:群雄角逐,争夺天下。

博浪:即博浪沙,张良偕力士谋刺秦始皇地方。

踵相踪:接连不断。踵,脚后跟,脚印;相踪,跟随。

红陌:陌,田间小路。红陌,指开满鲜花的郊野。

二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

(一)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

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

(二)东风催异客,南浦唱骊歌。

转眼人千里,消魂梦一柯。

星离成恨事,云散奈愁何。欣喜前尘影,因缘文字多。

(三)同侪争疾走,君独著先鞭。

作嫁怜侬拙,急流让尔贤。

群鸦恋晚树,孤雁入寥天。

惟有交游旧,临岐意怅然。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诗,作于一九一六年初,以“飞飞”的笔名发表于一九一六年四月《敬业》第四期上。蓬仙:张蓬仙,是周恩来的同学,东北吉林人。他在一九一三年秋和周恩来同志同时考进天津南开学校,是“敬业乐群会”的三个发起人之一。他比周恩来同志早一年去日本留学,周恩来同志日本后,他们也常有交往。“九.一八”前后,张蓬仙贫病交集,死于北京。

第一首诗,通过与同学好友的共同战斗生活的回顾,抒发了为拯救祖国而刻苦自励的革命情怀。诗篇着意于热烈地期待他日为国立功、革命胜利的时日,再与好友欢聚在一起的无畏乐观气概。第二首诗,着重抒写了与好友惜别的真挚情感和美好的祝愿。最后的一首诗,则是对同学好友参加进步学运所取得的成绩的赞扬,表现了周恩来同志虚怀若谷的谦逊美德。

相逢萍水:浮萍随水飘泊无定,常作比喻人的偶然相遇。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负笈:笈,竹制书箱。负笈,背着书箱,即求学。

津门:津即天津。门是城门的意思。扪虱:形容谈话时从容不迫,毫无顾忌的神态。《晋书·王猛传》记载:晋代桓温入关,王猛穿着粗布衣服去拜见他。一见面,就谈论起时事来。交谈时,摸着向上的虱子,旁边好象没有人一样。这里用来指志同道合的好友,情意相投,无所顾忌。

螯:螃蟹的大脚。泛指下酒的菜肴。

险夷:危险和平安。这里作偏义词用,侧重指环境的险恶。

尝胆:形容刻苦自励。

敢息肩:怎敢息肩,不敢撂挑子。敢,这里是岂敢、怎敢、不敢的意思。

买邻:择邻而居。《南史·吕僧珍传》记载:宋季雅罢官以后,买了一所房子,和吕僧珍的家为邻。吕僧珍问房价多少,宋回答说:“一千一百万。”吕僧珍由于季雅出这样的高价而感到奇怪。季雅说:“我拿一百万买房子,拿一千万买你这样的好邻居。”这里意思是说革命胜利时,与好友同欢共聚。异客:客居外乡的人。这里指张蓬仙。

南浦:地名。在福建省浦城县南门外。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之如何!”后泛指送别友人的地方。

骊歌:古书《大戴礼》记载:客人临走的时候,唱《骊驹》诗。后指告别的歌。

梦一柯:作了一个梦。唐代李公佐的《南柯记》云:淳于棼在古槐下醉卧,梦到娶了大槐安国的公主,当了二十年的南柯太守,享尽荣华富贵;后来打了大败仗,公主也死了,被遣归。后人根据这部寓言小说,把作梦叫做“南柯”。这里的意思是指送别好友时的情景,仿佛我作梦一样。云散:古代诗文中常用“云散”比喻朋友之间的别离。欣喜前尘影,因缘文字多:意思是:回忆过去同学结合在一起写文章,搞爱国宣传,感到欣喜。前尘影,指往事。因缘,指彼此结合的缘分。

同侪:同辈。这里指同学。

著先鞭:《晋书·刘琨传》记载:刘琨和祖逖是朋友,听说祖逖为朝廷所用,便给自己的亲友写信说:“吾枕戈待旦,志袅逆虏;常恐祖逖先吾著鞭。”后来就以“先鞭”表示“先一著”或“占先著”。这里是走在前边,进步最快的意思。

作嫁:原指为别人做嫁衣;比喻为人作事,自己没有图谋。

孤雁入寥天:这里指好友奔赴寥廓的前程。孤雁,比喻张蓬仙和当时一切有志之士。寥天,即寥廓的天空。

临岐:分手的路上。岐,大路分出的小路,岔道。

三 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

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

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1916年

附张皞如《伤时事》原诗 九月二十八日阅报,见徐州分盟祸已近在眉睫,政府犹用敷衍主意。国生命已断送于数人之手矣!不禁掷书流涕,遂成口号。

太平希望成烟云,误国人才何足云;

孤客天涯空涕泪,伤心最怕读新闻。

皞如夫子:即张皞如,南开学校教师。当他从报纸上看到张勋拉拢勾结各地军阀,在徐州阴谋订立臭名昭著的北洋七省军事攻守同盟,妄图复辟封建帝制时。十分气忿,疾书就《伤时事》诗。周恩来读了这首诗后,当即用原韵和诗一首,共同发表在一九一六年十月出版的《敬业》第五期上。诗歌的后两句,借用草木摇落的的秋天和凄切哀惋的虫鸣,表达了对反动政局的严重不满和深切失望,并暗示出张勋之辈复辟的喧嚣正如秋虫一样,不过是死亡前绝望的哀鸣而已!

四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前排坐者)同南开学校师生在一起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1917年9月 一九一七年九月,周恩来为了投身到祖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毅然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决定回国。周恩来日本回国前夕,他的同学好友张鸿诰等人为他饯行,请书赠留念。周恩来挥毫书赠了这首诗,并在诗后写有“右诗乃吾时所作”,“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等字句。这首诗的手迹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大江: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掉头:有力地掉转身躯,表示决心很大。杜甫诗:“巢父掉头不肯往,终将入海随烟雾。”

邃密:精深细密;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科。一说是各种科学。

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

面壁:面对墙壁坐着。《五灯会元》记载:达摩大师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这里用来形容刻苦的钻研。

破壁:《名画记》记载:南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他说,如果点了眼睛,龙就要飞走。别人以为这话说得荒唐,他于是点了龙的眼睛,不一会雷电大作,轰毁了墙壁,巨龙乘云飞去。这里表示学成以后,象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难酬蹈海亦英雄:蹈海,投海。这句意思是:即使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这里借用了陈天华留学日本时,为了抗议反动当局无理驱逐中国留学生和唤起民众的觉醒,身投日本大森海湾殉国。

五 雨中岚山--日本京都

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1919年4月

这首白话诗作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载于《觉悟》创刊号。表现了年轻的周恩来同志在各种学说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的那种无限喜悦和振奋的心情。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这些清新 觉姣妍”。隽永的诗句,就是这种艰苦探索革命真理心情的形象概括。

周恩来和留日同学合影

岚山: 京都著名的风景区。

京都:日本的故都,在东京的西部。

六 雨后岚山

山中雨过云愈暗,渐近黄昏;

万绿中拥出一丛樱,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不受人拘束,想起那宗教,礼法,旧文艺,…… 粉饰的东西,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美观 ……的制人学说。

登高远望,青山渺渺,被遮掩的白云如带;

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

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 从此后“将何所恃”? 1919年

这首白话诗作于一九一九年在日本学习期间,载于《觉悟》创刊号。这首诗通过对美好的自然景物和丑恶的现实社会的对比描写,痛斥了“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的罪恶统治,批判了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宗教,礼法,旧文艺”等等“制人学说”,并表现出对反动势力的蔑视、对人民力量的自信。

将何所恃:还依仗什么的意思。恃,依仗。

七 游日本京都园山公园

满园樱花灿烂; 灯光四照;人声嘈杂。

小池边杨柳依依,孤单单站着一个女子。

樱花杨柳,那个可爱?

冷清清不言不语,可没有人来问他。1919年

这首白话诗作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载于《觉悟》创刊号。这首诗通过灿烂的樱花,四照为灯光,嘈杂的人声,渲染出一种繁闹的气氛,衬托杨柳池边那个孤单单女子的凄凉心境。表达出作者对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对立的黑暗现实的不满。

园山公园:日本京都著名的风景区。

八 四次游园山公园

四次来游,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

树上只剩得青松与绿叶,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灯火熄,游人渐渐稀,我九天西京炎凉饱看;

想人世成败繁枯,都是客观的现象,何曾开芳草春花,自然的美,无碍着的心。

这首白话诗作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九日,载于《觉悟》创刊号。这首诗前一节的重点是写景。用“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和“树上只剩得青松与绿叶”两句点出园山公园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后一节则由景及情,联想到炎凉的世态和成败繁枯的人世等社会“客观的现象”。篇末用含蓄深沉的笔调抒写了革命的情怀:不管何时再开芳草春花,都无所挂碍,都不会动摇作者热烈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坚定信心。

九 生别死离

壮烈的死,荀且的生。

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生别死离,最是难堪事。

别了,牵肠挂肚;

死了,毫无轻重,何如做个感人的永别!

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

梦想那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

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贪生的人,也悲伤别离,也随着死生,只是他们却识不透这感人的永别,永别的感人。

不用希望人家了,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边,飞向光明,尽由着你!

举起那黑铁的锄儿,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

种子撒在人间,血儿滴在地上。

本是别离的,以后更会永别!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便永别了,又算什么? 1922年

这首诗作于一九二二年,刊载于一九二三四月十五日天津《新民意报》付刊《觉邮》第二期上。当时周恩来同志正在德国,在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工。

这首诗为悼念黄爱烈士而作,黄爱,湖南常德人。一九一九年在天津读书时,是周恩来等创办的觉悟社的社友,并积极投入周恩来同志领导的天津学生爱国运动。一九二零年,周恩来同志去欧洲勤工俭学,黄爱同志回湖南长沙组织劳工会,积极开展工人运动。一九二二年一月,黄爱领导长沙第一纱厂工人为要求年终奖金举行全体大罢工。十六日被军阀赵恒惕逮捕,次日凌晨在浏阳门外就义。

周恩来听到黄爱牺牲消息,悲愤填膺,怒不可遏,当即写下了这首诗,高度赞扬烈士献身革命的高尚精神,同时寄托了他自己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

十 千古奇冤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1946年周恩来在南京梅园

这首诗作于一九四一年十七日,曾载一九四一年一月十八日重庆《新华日报》。一九四一年一月四日,蒋介石策划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当时,周恩来同志正在特务横行、恐怖气氛笼罩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重庆。为了揭穿蒋介石的背信弃义和“皖南事变”的真相实质,声讨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屠杀

新村

我新四军数千人的罪行,周恩来同志以无比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的题词和《千古奇冤》一诗。

江南一叶:这里指在江南地区坚持抗日卓著勋劳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同室操戈:同室,一家人;操戈,动武。这里指在日寇侵略面前,国民党反动统不抗日,专反共,蓄谋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残酷屠杀我新四军数千人。

相煎何急:相传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想害死胞弟曹植,限期七步成诗,否则诛杀。曹植口占一诗,其中云:“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就以萁豆相煎比作兄弟间自相残杀。这里用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卖国反共的反动面目。

十一 为刘志丹陵题诗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

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一九四三年 周恩来敬书

刘志丹同志是我党的优秀党员、陕甘革命根据地和陕北工农红军的创建者,是坚定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一九三六年,他任西 北 1946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南京

梅园新村30号院内

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兼北路总指挥,奉毛主席之命,率领陕北红军抗日东征。同年四月,与阻击的国民党匪军在晋西中阳县三交镇遭遇,在重创敌人之后,不幸牺牲。刘志丹同志殉国七年之际,伟大领

袖毛主席曾亲笔题词:

“我到陕北,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是永远留存党与人民中间,而不会磨灭的”。为了永纪念刘志丹同志,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将他的家乡保安县改为志丹县,并在此为他修了陵墓。周恩来为陵墓敬书了这首题诗。

这首诗的拓片现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十二 为何香凝老人题画

鹊报援朝胜利

花贻抗美英雄

这是周总理一九五一年五月,为何香凝老人所作的画题的诗句,原载一九五一年五月十八日《人民日 报》。

当时正是朝中人民部队抗击美国主义和李承晚伪军取得大胜利的时刻。我党为了进一步动员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援兄弟领邦朝鲜,保家卫国掀起了大规模的爱国捐献运动。一九五一年一月,由

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

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北京市文

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和著名画家徐悲鸿等人发起主办了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将义卖所得,全部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著名的美术界前辈何香凝老人怀着满腔爱国热忱和无比喜悦的心情,作了一幅色彩斑烂的花鸟图。画的是噪晴占喜的喜鹊和名贵的花

卉牡丹,预示抗美援朝的美好前景。周总理亲自在这幅画上题的诗句,不仅高度的概括了画面的内容,而且开拓和深化了画面的主题,既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鹊报援朝胜利”,流露出周总理的欣喜心情,表达了周总理对抗美援朝初战告捷的热烈祝贺。“花贻抗美英雄”,这是对取得辉煌战绩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高度赞扬。两句题画诗深刻地体现了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同时,也是对何香凝以及文化界积极参加抗美援朝伟大运动的充分肯定的热情鼓励。

第三篇:芮成钢早年演讲稿

芮成钢早年演讲稿.txt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我允许你走进我的世界,但绝不允许你在我的世界里走来走去。runner-up: Rui Cheng gang, Foreign Affair College

Honorable judges, ladies and gentlemen:

Kipling said:“ 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 But now, a century later, they have met.They have met in business.They have met in education.They have met in the arts.Some would argue that these meetings leave us with a choice between East and West ,but I believe the best future lies in the creative combination of both worlds.We can make Western ideas, customs and technology our own, and adapt them to our use.We can enjoy the best of all worlds, because our tradition is, above all, one of selecting the best and making it our own.But, do Western styles and values threaten our identity?

History makes it easy for us to think so-perhaps too easy.Some people seem to think that adopting Western customs, such as a bride wearing white-which has long been a color of mourning in China,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ed for her wedding, is another submission to foreign intervention,--a betrayal of our heritage, they say.They fear that as we become “globalized”, we will no longer be Chinese.I do not agree.History teaches that a strong and confident nation is at ease in learning from the outside world.The wedd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whether in white gowns or red, brings us variety.It is a rich banquet of special food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As an amateur gourmet of Chinese cuisine, our superb flavours delight me.But my Chinese taste appreciates good food from any land.I even allow the convenience of McDonald's a place in my life without giving up my good taste.My grandfather taught me to hum tunes of Beijing opera from the time I was very young;they are deep in my spirit, part of my soul.I love Beijing opera, because it always reminds me of who I am.But I am also a fan of modern pop music, the No.1 fan of Spice Girls on campus.of course, it goes far beyond food, music and dance.It goes into values and ways of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Once upon a time, or so my teacher told me, a Chinese boy and an American girl had a squabble.Both wanted to keep a bunny rabbit they had found in the garden.Surely you've seen a rabbit sunning himself in the grass.Nothing is more lovable, nothing more natural.No wonder they wanted him.The Chinese boy played his er-hu.Happiness and joy, longing and passion, filled the air.The little rabbit swayed gently and began to move his ear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music.He liked what he heard.The girl then took out her violin and played it to produce beautiful melodies

of her own.The rabbit began to bounce in her direction.So intent were the children on their own music that neither paid the other any attention.The competing melodies confused the little rabbit and he did not know which way to turn.Unable to attract the little creature, both children gave up;they walked away,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leaving the rabbit...alone.But, what if they listened ,what if they really heard each other's music, instead of always playing their own tunes?

When I hear the music of a violin ,rich with the joys of men and women who came together and sang and danced...I hear echoes of the music of the grass lands, of the hills, of the rivers...of my own native land.Is music mine and yours, or is it ours?

What I want to hear is the er-hu and the violin played together, in rhythm and in tune.Together, we can produce new and beautiful music, rich with textures and sounds that can only be made in the harmony.The rabbit sits in the grass in the ever-warming sun.Waiting for us to play, waiting for the symphony to begin.Will he have to wait forever? The choice is ours.Thank you.

第四篇:李白

谪仙豪情——简论李白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有人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出了两个旷古绝今的人物,一个是苏轼,另一个,就是李白。那么这位号称谪仙的“楚狂人”,到底是何许人物?从史书上干巴巴的记载,我们当然可以知道他的生平轶事,真正难的却是从一个人的思想与精神层面来分析他的性格。何况我们如今要谈论的还是一位“仙人”,他的人格意志与精神自由的矛盾更加剧了分析的复杂性。在李白身上,既有屈原式的对现实、对人生的眷恋与执着,有屈原那种独立不迁、好修为常的人格精神,也有庄周式的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向往。这种精神自由的追求一旦被现实生活否定,他又企图在纵酒迷醉、隐游山水、寻仙访道的生存方式中得到无意志的解脱。因此,他又有庄周那种悲观厌世、人生若梦的消极情绪。但是无论这种矛盾深刻到何种地步,我们可以断定一点:李白就是李白,除去那些后天形成的复杂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他真正让我们刻骨铭心的,乃是那近乎与生俱来的横溢才华,还有他那深入骨髓的浪漫潇洒!

之所以说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深入骨髓,绝非是捕风捉影。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从来没有如李白这般,在自己所作每首诗中都浪漫得如斯自然而深刻,在自己所写的每句诗里,都能浪漫得如此信手拈来。

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有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充分肯定了李白诗的重要地位。总之,李白和屈原一起,堪称中国古典浪漫诗派两昆仑,无人可与同日而语。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十七首》其四)“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表现过。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曲,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的地方使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亲切。当然,这种主观色彩,并不限于有“我”字的诗句和诗篇,例如在很多诗篇里,鲁仲连、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人的名字,也往往被李白当作第一人称的代用语,让古人完全成为他的化身。

和上述特点相适应,他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从前节中所引用的一些抒情诗里,已经可以感觉到这种特点,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又如《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其他如《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箜篌谣》:“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又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北风行》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大家都很熟悉,但这首诗结尾两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也同样是惊心动魄的。没有黄河可塞这样惊人的比喻,我们也就不会懂得阵亡士卒的妻子那种深刻绝望的悲哀。大胆的夸张,永远离不开惊人的想象。这里,我们还要着重介绍他那些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采的山水诗,尤其是使李白获得巨大声誉的《蜀道难》

李白的浪漫主义,并非单单是在诗文中的浪漫,而是在人生中的浪漫。有时候我觉得,李白用尽了自己的一生去实践了一条彻底浪漫主义的人生路,他的诗文,犹如天马行空一般的记录的那些种种,乃是他的一切,他的灵魂。

第五篇:李白专题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

【专题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了解其内涵。

4、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李白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学习重难点】

1、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了解其内涵。

2、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李白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学习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基本篇目】

《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 《春夜宴从桃花园序》

第一课时:生平及诗歌简介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了解其内涵。学习重难点: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学习方法: 阅读 自主学习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盛唐气象,孕育了一位狂傲不羁的诗人,他以超脱世俗的人性智慧,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政治上的失意苦痛,铸就了飘逸洒脱、傲岸不拘的诗仙和“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酒仙。现在让我们来追寻他的人生的不同阶段,探究李白--这位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旷世奇才、人间仙人的情感历程。

二、生平介绍

1、少年---逸(意气风发 仗剑任侠 心雄万夫)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或谓真名不详,“客”是对外来者的泛称),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们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有着胡儿豪放洒脱的李白,从碎叶入蜀、入楚,入鲁,入大唐各地。他这种独特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浮萍般的生活。

李白五岁那年,举家内迁西蜀陇叶,良好的家境,父母的期盼,严格的家教,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朝廷崇道形成热潮,蜀中道教盛行,李白深受影响,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十八岁师从赵蕤学纵横术,从小受儒、道、纵横三家影响。从少年时期,就有建功立业的功名心,“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又深受道教功成身退的影响“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玉真公主馆苦雨》,他有完美的人生理想--功成、名遂、身退。他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而寄希望于“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这几近完美的而又矛盾的理想,迫使这位“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有着游侠之气的少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在积蓄着自己的才气和阅历,准备一鸣惊人!

2、青年---狂(狂热自负 悲喜更迭 侍君荣亲始志不渝)

李白专题研究

第--页 开元724年李白出蜀,“任剑去国,辞亲远游”散金三十万。

后第一次进入长安。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那时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就设在终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维、储光羲等名诗人)去作客。李白结识了这位公主,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时,曾与孔巢父等人会于徂徕山酣饮纵酒,人称“竹溪六逸”。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3、中年---醉(踌躇满志 傲岸不屈 折翅而返 痴心企盼)

二入长安:天宝元年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放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赐金放还,再度漫游: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东兖州,李白又与杜甫相遇,同游泗水、东蒙等地。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4、暮年---愤(抑郁愤懑 命运多舛 矢志报国 壮心不已)

身经战乱(55-62)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与贾少公书》),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当时诗人正陷于“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的危险处境之中,以至杜甫还误信了流言写诗寄托沉痛的哀思。李白流放途中,在夔州遇全国大赦,半途赦返,令李白欣喜若狂,归心似箭。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有《李太白集》。

结语:在那个封建社会个体人性意识受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傲不拘、纯真爽朗的个性,豪放飘逸的诗风,变幻莫测的想像,清新明丽的语言,产生巨大的人格魅力。明月清风,寂寞锁不住金樽空对,他笔墨纵横,用立体的字,醉倒了大唐万里江山。

他与江天共醉,与江月同归,走完了自己坎坷多舛的一生。理想化的人生设计,浓烈奔放的情感,自由狂傲的性格,热切渴盼成为英雄的李白,注定在这纷繁多变、权势倾扎、尔虞我诈的现实中惨遭失败。才华横溢、孤独漂泊、始终不渝追求理想的李白,尽管在每个人生阶段李白都有他特别彰显的个性,但他的“逸”、“狂”、“愤”、“醉”始终交织、贯穿和影响了他的一生。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李白专题研究

第--页 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悲愤不平,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荡,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臵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李白诗的意象,便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七言歌行篇幅长、容量大,形式自由,宜于表达诗人矛盾复杂的思想,抒发奔放恣肆的才情,而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亲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后人评价李白诗歌的语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补充篇目: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业:完成第二课时学案 学习小结:

李白专题研究

第--页

第二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学习时数 :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

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二、内容理解:

(1)从诗中找出描绘天姥山形象的句子。

(2)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找出相应诗句。

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仙人洞府打开之后,诗人的眼前又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用诗歌原句回答)

(4)李白在梦醒之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用诗歌原句回答)

二、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一)一读诗歌 整体感知,注意字音和节奏。完成下面的问题 请概括出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二读诗歌 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至少两句)我喜欢的诗句:

李白专题研究

第--页 理由:

我喜欢的诗句:

理由:

(三)合作探究

l、此诗第一段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3、概括这首诗歌的主题。

(四)三读诗歌 再次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李白梦境中的仙境一段改写成一段小散文。(80字左右)

三、学习小结

四、作业

完成第三课时学案

李白专题研究

第--页

第三课时《将进酒》导学案

三维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学习重、难点:

1、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2、背诵这首诗。学习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过程:

一、文体常识及写作背景: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铙歌的曲调,题意为“劝酒歌”。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本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友人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里做客。他与友人岑勋、元丹丘饮酒,借酒兴诗情写下这首《将进酒》,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课前预习:完成优化探究35页的习题。

二、问题探究: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歌开篇的长句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谈谈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

李白专题研究

第--页

4.“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5.全文情感变化怎样?主基调是什么?

6、通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何而愁?

三、作业:

1、完成优化探究37页的习题。

2、完成第四课时学案

四、学习小结

李白专题研究第--页

第四课时《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 比较阅读同类文体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置身文境,吟咏求气,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文中典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学习重点】 :

1、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 比较阅读同类文体的文章

2、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学习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完成优化探究118页基础梳理

二、感悟鉴赏

1、分析本文的典故及作用

(1)、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2)、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3)、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2、同为宴游序文,他作大都是这样的情感基调:

《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情调很悲凉;

《兰亭集序》前文虽说“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与王羲之序如出一辙; 《游斜川诗序》“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调子是低沉的。《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思路结构也基本上是:开始写乐,继而写悲,有“兴尽悲来”的情绪转换,成了一个套子。而李白的这篇小序却给人完全不同之感,请从性格、文风等方面分析。

三、拓展探究

阅读下面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溪行[注]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李白专题研究

第--页 注这首诗为李白在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1)北宋诗评家胡仔在谈到此诗时说,唐初诗人沈佺期“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句,脱胎于东晋王羲之的“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他认为李白“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你是否同意胡仔对李白诗句的评价?请简要说明。答:

(2)你认为这首山水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

菩 萨 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 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答:

四、作业

比较杜甫李白诗歌,小课题研究,每组完成一个课题,主题题目自定,一周内完成。要求同杜甫专题研究。

五、学习小结:

李白专题研究

第--页

下载早年李白(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早年李白(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白范文

    古诗吟诵之------- 《静夜思》教学设计 李家完小 许慧娟 教学目标: 学会如何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在音乐声中感受平仄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配乐 教......

    李白

    李白简介 【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

    李白(定稿)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画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李白

        李白的家世与生平经历 李白的思想性格 李白的诗歌创作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李白的家世与生平经历  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

    《我的早年生活》读后感

    《我的早年生活》读后感“每个人都是昆虫,而我是萤火虫”多么恰当的比喻,当你慢慢在读一篇文章时,好像只是在写一些平淡之事, 但当你在仔细读时,就想在大海上迷失的方向的时候,一......

    瑶琴诗社早年诗社诗作

    东南大学瑶琴诗社早年诗歌作品选 2009-04-08 卢有康: 秋袭 佳节急来欲望月,望月不成心破碎。 吹萧一曲易惊梦,卷帘三尺常憔悴。 三生有辛共婵娟,四世同堂齐饮醉。 莫问秋思落谁......

    《我的早年生活》精品教案设计

    8、我的早年生活 温斯顿·丘吉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本课的基本的字词。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并完成课后练习。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学生初步尝试......

    我的早年生活教案

    我的早年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基本的字词。背诵10个注释。 2、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并完成课后练习。 3、通过学习本文,感受成长中的体验。 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