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人炒房故事多
古人炒房故事多
文|张敏
2012年05月05日18:50 来源:《文史参考》
面对越来越高的房价,当人们把抱怨和愤怒指向炒房人时,不应忘记一个基本事实——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炒家。历史上多少炒房人,用他们手中的交易,维系市场的存在,推动市场繁荣,也用人生的悲欢,感受市场的冷暖,诠释市场的凶险。
《文史参考》2010年第5期
每一波楼市行情,都少不了炒房客的身影。
2004年,房地产市场升温,温州“炒房团”大举入市;2007年,楼市火爆,山西“煤老板”集体进京团购;2009年,楼市复苏,炒房者卷土重来;2010年1月4日,世界最高楼迪拜塔落成,中国炒房团又潮涌般杀向迪拜„„
面对越来越高的房价,当人们把抱怨和愤怒指向炒房人时,不应忘记一个基本事实——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炒家。历史上多少炒房人,用他们手中的交易,维系市场的存在,推动市场繁荣,也用人生的悲欢,感受市场的冷暖,诠释市场的凶险。
古人炒房故事多
在古代,城市人口较少,住房问题并不突出。但仍有一些皇族、官员和富商大贾广占土地、投资置产,然后转手卖出赚取利润。
南宋李焘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写道:“诸王邸多置产市井,日取其资。”说的是宋朝宗室和勋臣多兼营房产,坐地收租。书中提到了大臣夏竦投资商铺的故事,夏竦是三朝元老,宋仁宗时期拜为副宰相,他的房产是很多的。朝中大员直接投资房产,攫取高额利润,足见官商“勾结”程度之深。
元末明初,出了一个靠房地产发家的大富豪,他就是号称“江南首富”的沈万山。史载他从“躬稼起家”,“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方万,田产遍于天下。”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攻下金陵后,准备定都,决定扩建城郭,但府库空虚,一时找不出钱来。于是朱元璋找到沈万山,以允许他在南京城开发房地产为诱饵,要他分筑一半城池,结果,沈万山负责的东南城比明王朝负责的西南城还早完工三天,而南京城内房舍,半数出自沈万山之手。沈本想借此寻求朱元璋的庇护,以获取更多财富,未曾想反遭朱的嫉妒。朱心想你一介平民,竟然抢皇帝的风头,遂找茬修理。可怜沈万山最后落得个抄家夺产,充军云南的下场。
到了清朝,民间炒房日盛。乾隆十六年(1751年),平民丁予范在天津刘家胡同二道街买了一块地,盖了一处四合院,前后10间房,共花了180两银子。丁予范盖这套院的目的,就是想高价转卖,哪知没人接手,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才低价出手,仅卖了177两银子。丁予范花了几年工夫,不但没赚上钱,还倒赔了几两银子。可见当时炒房,风险着实不小。
道光十八年(1838年),天津又有一位炒房者,名叫任秀坡。他比丁老板精明,花了200两银子把刘家胡同二道街的这套四合院盘下来,加盖1间客房、1间门楼、3间书房、3间板房,院子中间用一道月亮门隔开,本来一望到底的低级四合院,变成了前后两进的高档四合院。任老板为改造这套院,花了150两银子,加上当初的购买成本,总共投资了350两,可他最后卖了整整600两,净赚250两。
更厉害的一位是同治年间北京宛平县的缪子集老板。缪慧眼识珠,在同治十年(1871年)农历八月,瞧中了北京城区西坊二铺大马神庙西头一套四合院,花150两买了下来。他一不翻建,二不装修,只在大马路口张贴了几个小广告,就拉来很多买主。他让买主竞价,最后竟然按600两的高价卖了出去,不考虑税费的话,净赚450两,利润是成本的3倍!缪子集眼光之准,手段之辣,心计之深,与现在的炒家有得一拼。
犹太人哈同、沙逊上海炒房
还有比缪子集更狠的炒家,那就是在上海炒楼,成为远东首富的犹太人哈同。
哈同,1849年出生于巴格达。他幼年靠拾破烂、拣煤块为生,后来随父母辗转来到上海,替犹太老乡开办的沙逊洋行看大门。哈同为人勤快、谦让,加上平时省吃俭用,很快就积攒了一笔财富,他用这些钱购买了一些零散的土地。
哈同的“炒房”事业始于中法战争。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在老将冯子材的率领下,于广西镇南关接连挫败法军。上海的“洋大人”们坐不住了,他们担心清军打败法国后,接下来就会清理他们,于是纷纷逃离上海,上海房价因此暴跌。哈同的新婚妻子罗迦陵也劝丈夫暂时去香港躲躲。哈同却认准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说服妻子后,哈同联络了周围的一批犹太人,以每亩地20银元的低价收房。为筹集资金,他甚至把妻子的首饰也变卖了,筹来的钱全部用于购买房屋土地。
这是一场代价颇高的赌博,但是哈同赌赢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不败而败”,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和约》。“洋大人”们又纷纷回到上海,“十里洋场”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哈同则名利双收,到20世纪30年代,他占有了上海最繁华地段南京路地产的44%,当时南京路两侧的大楼、里弄,凡是以“慈”字命名的,如慈淑大楼、慈裕里,都是哈同集团的产业。哈同成为犹太“炒房团”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被人称为“远东首富”。
当时在上海的外国炒房团并不止哈同一家,即便在犹太人中,哈同也并不是最早的。哈同之所以能后来居上,除了出色的判断能力外,还得力于他与政府官员密切的人际关系。一方面,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在上海的3个护军使,都与哈同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哈同也与革命党人建立了联系。1901年,哈同结识了著名僧人黄宗仰,并请他为自己设计了爱俪园。1910年爱俪园在涌泉路(今南京西路)落成。经黄宗仰疏通,孙中山、蔡元培都到过爱俪园,蔡锷将军曾在此养病,就连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婚礼也是在园中举行的。辛亥革命后,上海的3个护军使,也都与哈同关系密切。
哈同炒房十分看重长远利益,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他曾在河南路口到西藏路一带买了不少房产地产,但当时的西藏路交通不便,上涨余地很小。哈同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他向租界当局建议修筑马路,并自掏腰包60万两银子,雇人铺设马路。马路修好以后,这一带的房价涨了10倍多。另外,哈同很早就在静安寺以东的郊野买了300亩空地,购买时很多人都嗤之以鼻,认为不值。后来,英法美在上海的租界不断扩张,哈同的这块地亦被征用,他又狠狠赚了一笔。
1931年哈同在上海去世,留下巨额财产让不少人垂涎三尺。哈同的养女、管家、亲戚,甚至日伪都卷入了遗产争夺。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侵占上海后,大力排挤各国商人,征用哈同集团的房产。爱俪园被日军占领作为营地,园内建筑被破坏殆尽,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这个近代上海最豪华的私家园林仅剩几间洋房而已。
除了哈同,还应再提一个人物,那就是沙逊。跟哈同相似,沙逊也是通过在上海炒房发家致富的犹太人。
沙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建筑上,最典型的当属上海外滩的“远东第一高楼”——沙逊大厦。它是哥特式建筑,面向黄浦江,屋顶有19米高,瓦楞紫铜皮覆盖,相当气派。建成以后,外滩一带的地价一路飙升,势不可挡。到民国十三年,这块地估值竟达220万两白银。
河滨大楼是沙逊的又一得意之作,大厦建成于20世纪20年代,位于北苏州路,与繁华的南京路仅一水之隔。沙逊看准上海人口激增地产猛涨的趋势后,将原先的宝康里全部拆除,兴建中档的旅馆式公寓。大楼建成后全部包月出租,房租收益巨大。以整个南京路外滩产业为例,从民国四年到十五年期间,沙逊共获租金105万两白银,其中河滨大楼占很大比重。
靠这些高层建筑发财后,沙逊乘胜追击,接着又造了几件传世之作,包括位于黄河路的卡尔登大戏院和南京西路上的仙乐舞馆。抗战期间,沙逊的财产遭到日本人的野蛮掠夺,集团开始走下坡路。1945年后,沙逊陆续抛售自己的产业,将资金转移至香港、伦敦,并将集团总部迁至巴拿马的拿骚。
二战后,绝大多数犹太人离开上海,前往美、苏等国和新建立的以色列,到1953年,曾有数万人的犹太社区只剩440人。在这次犹太“移民”后,犹太“炒房团”基本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篇:7个上海普通人的炒房故事
如果将上海楼市比作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那么很多人的人生因为这列火车而被改写:有的人在火车上打了个瞌睡,醒过来就已成为百万富翁;有的人清醒的看着这列火车的行驶方向,他们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赚得更多;更多的人在尚未意识到的时候,火车已经从他们身边急速驶过,毫不留情的把他们留在了起始站的站台上面。
1999年,当陈丽平一家三口还住在仅有16.2平方米的老公房内时,她并不知道在今后的几年里房子将会对她的人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那个时候,在快要步入50岁的陈丽平看来,房子只不过是人们的住所而已。同样的想法也存在于20岁的袁富炜脑中,那一年在工厂做工人、每月只拿1000块钱的袁富炜几乎不对自己的人生抱什么太大的希望,那时的他还和父母以及爷爷奶奶蜗居在南市区的一间平房内。
可就在几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命运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陈丽平和袁富炜通过炒房实现了财富的几何级增长,“有时不是你改变了财富,而是财富改变了你。”现在的他们过得是另一种生活方式,陈丽平不再担心女儿以后的问题了,退休以后每天除了跳跳舞,打点家务之外把更多的心思花在研究房子上;袁富炜手上的两套商铺足以养活全家人,他现在开始考虑要多学点东西来充实自己,至于房产投资当然不会放下。
就这样,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正在被炒房所改变,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千千万万的人还在为生计疲于奔命,还蜷缩在狭窄的鸟笼中时,一些人已经突围而出,依靠他们特有的智慧来实现“富起来”的预言。
“我的投资策略其实很简单,首先要看地段,地段要好,出行一定要方便,太偏远的房子绝对不要去买,买了也比较难出手;其次我比较关注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后市的上升空间一定很大!和别人相比大概我的心态好也是个优势吧,一套房子涨到我自己的心理价位了我就会抛掉,有时心不能太黑了。”
陈丽平:精明的“炒房阿姨”
虽说退休在家,可陈丽平却不闲着,一大清早就先在小区里跳一场健身舞,然后到附近的菜场去买菜,女儿上的是夜班,白天起居都要她来照顾。为了说服陈丽平接受采访我们花了不少的功夫,今年51岁的陈阿姨像上海所有的中年妇女一样头脑精明、能说会道,话匣子被打开后便开始喋喋不休的叙述起自己这几年炒房的经历,此时记者连一句话都没来得及插进去。从1999年全家人窝在仅16平方米的老公房内到现在拥有3套物业,陈丽平的人生经历了从一贫如洗到成为百万富翁的巨大变革。
从16.2㎡到162㎡
1999年,当时房改政策实施没多久,我和家人下定决心要改变全家人的居住环境,因为在这之前我们一家三口一直窝在位于天山路一间16.2平方米的老公房里。我和丈夫都是当年插队落户的返城知青,没有太多积蓄,当时便拿出13万元在桂林南路买了一套72平方米的动迁房,当时的价格只有1700元/平方米,一家三口终于搬出了那个“鸡窝”。
之后没多久,我又看中了上海南站附近“金牛苑”内一套商品房,当时的均价只有3400元/平方米。因为我事先就知道上海南站的规划好、潜力大,而且房子又比较新,所以在2000年,我果断的把桂林南路的房子转手卖掉,买下了金牛苑一套84平方米的房子,总价为28.6万,首付3成只要8万,每个月还贷为1540元。至此,全家人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就这样,我们在“金牛苑”住了两年。这两年我看着上海的房价慢慢变高,直到我发现“金牛苑”的房价已经超过5000元/平方米,这个时候已经是2002年了,我开始觉得房子也可以增值,是一种不错的投资。
于是我开始注意南站附近的一些商品房的价格,我发现更靠近在建中的南站的“迈克花园”此时的房价只有4200元/平方米,而且不论是小区的内外环境还是房型设计都要好过“金牛苑”。于是我就果断的把“金牛苑”的房子以45万的价格卖掉,再按揭25万购买了“迈克花园”内一套162平方米,总价43万的四房两厅,这一进一出我非但置换了一套更舒适的房子,还从中大赚一笔,当时的感觉不要太好哦!从那次开始我觉得在上海炒房绝对的有“钱”途。
机遇来了挡不住
在买下“迈克花园”的同一年,天山路的老房子拆迁,拆迁费拿到了20万。这时我感觉身边闲钱一下子多了,我想房产这么好,这笔钱还是要投到楼市里面去。2003年,我花了9万元在中山南二路又买了一套老公房,本打算现把这套房子给婆婆住的,但谁想一年不到婆婆就去世了,于是我把房子出手,仅仅一年时间这套房子从9万变成了18万,我从中一下子又赚了一倍。
到了2004年,上海楼市仍然涨势强劲,我当然不想罢手,3月份我看中了位于虹梅南路上的“蔚蓝城市花园”,我觉得那里小区环境好,又靠近在建中的中环线,当时的单价只有7200元/平方米,后市看好,于是就贷款56万买下了一套111平方米的房子。事实证明我的眼光是正确的,到了今年3月份,“蔚蓝城市花园”的房价已经涨到了10000元/平方米,我于是看准时机以111万元的总价抛了出去。
说实话我不太关心整个房地产的大势,我的投资策略其实很简单,首先要看地段,地段要好,出行一定要方便,太偏远的房子绝对不要去买,买了也比较难出手;其次我比较关注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地区,类似于像南站这样的地方,有好的规划支撑,前期房价这么便宜,后市的上升空间一定很大!和别人相比大概我的心态好也是个优势吧,一套房子涨到我自己的心理价位了我就会抛掉,有时心不能太黑了。
最近虽然政策这样,但我还是看好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吧,绝对不会跌的!我现在又华东理工学院后面买了一套50万的公房,是小户型,现在最流行的!小户型宜租宜售,现在市场不好我可以先租出去,到年底如果房价再上去我就把它抛掉。
还有我忘了,我这次去杭州的临安玩的时候看中了那里的一套房子,小区环境特好,周围都是别墅,上海找不到那么好环境的小区!你猜价格多少?才2800元/平方米!我觉得很有升值潜力,不过即使不卖出去我也想今后可以住到那里去养老,环境一级来!
陈丽平一口气把她这几年的炒房史说了出来,眼睛里闪烁着的是骄傲和智慧。当我们问她今后一旦有钱还投不投楼市时,她立刻答道:“投啊!为什么不投?现在不投楼市投哪里啊?”虽然陈丽平算不上什么精英人士,但上海人特有的精明和聪慧在她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她的经历代表了一个像她一样的“炒房阿姨”群体。
临走时我们要求拍照片,她突然变卦了,拉着记者的手说:“不拍不拍!这事可别宣扬出去啊!让人家觉得我们家那么多钱来得路数不明的!”她想了想又变口说:“其实我真没什么钱的,就几套房子,银行里只有几千块用来生活的!”我们忘了,她还是个怕露富的传统的上海人。
“进入后政策市场后,我认为那种买哪涨哪的情况已经不大可能出现了,也就是说傻瓜炒房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李玉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请您稍后再拨。”手机中一遍又一遍的传出语音提示,显然李先生要比我想象的忙得多。就在左右为难准备放弃的时候,手机响了,电话中传来带有明显台湾腔的普通话“不好意思,今天真的很忙,您现在上来给您半小时时间可以吗?”
我不是房产投资客
我不是一个房产投资客,我和温州的炒房团有本质的区别,我的主业是IT,投资房产只是我的副业而已,李先生开门见山的向我表明了身份。2004年6月我才进入房产市场,之前在大陆一直都从事IT业,很少与房产打交道。我在这边主要经营计算机主板的销售和做一些网站的建设,从2000年来上海开公司至今也算是小有成就,家底也日渐丰厚。
无心插柳投资房产
说实话,我现在都认为我进入房产是偶然的。由于常年在大陆工作,总觉得租房子住不是很合算,加上公司经营稳定。于是就打算买一套房子住,这样无论是妻儿,还是父母来大陆看我都方便。04年7月底,在朋友的介绍下我在吴中路附近的风度国际购买了一套150平米的三房,一来觉得这里距离自己工作的虹桥工业区不远,二来价格和房型都比较满意。当时的单价大约在8500元左右,总价也就不到100万。由于自身经济基础还不错,就没有贷款就买下了房子,但是当时也真没有想会因为这套房子而投资房产赚钱。大约过了两个多月,偶然经过一家中介发现这个盘和我一样的房子居然要卖到120万,当时真是大吃一惊,没想到短短两个月价格居然上去了这么多。回去和太太商量了一下就决定把这套房子卖掉再买一套便宜点的。不过现在想想当时真的是很冲动,不光是因为当时不知道“期房限转”,整个交易都处于违规状态,更因为当时上海的房价上涨实在太快,要不是自身经济条件不错,卖掉那套房子后在这个地段真再买不起房子了。在倒手了第一套物业赚了20多万后,我和家人仔细的研究了一下上海的房地市场,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没想到上海的房子涨这么快,地段较好的房子在两个月以内基本都能上涨1000-2000元左右,这个利润要比我做IT来得快得多的多,而且感觉房价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利用两地贷款差额玩转地产
在发现了这个现象后,一家人决定在做好IT主业的同时,进军房地产市场。由于不愿意放弃IT主业,因此可用于地产投资的资金就十分有限,要想继续房产投资就必须借助银行的贷款来周转资金。因为在台湾贷款的利息要比大陆这边少2%左右,而贷款的门槛和成数都要比大陆这边低,我们就利用两地的贷款利率差,抵押在台湾的物业贷款,将资金投入上海的房地产市场。这样一来,一是解决了资金问题,二是回避了大陆不少的银行政策,为我们日后能在房产市场快进快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实在我家,真正炒房的是我的太太,她和我的一帮朋友的太太一起成天在上海大大小小的楼盘或中介中游走,寻找那些有潜力的楼盘,投资然后在出手,就这样来来回回好几个月,投资过的房产包括古北、徐汇、黄浦等地区的不少高档楼盘,而赚的钱居然要比我苦心经营的主业还要多。我们在投资初期本来还打算做做长线,以为中心区域的房子总价太高,不是很容易出手,想“以租养房”,后来发现这种担心根本就是多余的,不但房价涨的吓人,出手更是异常容易,基本只要挂出去就被抢了。尤其是今年过完年从台湾以后,上海的房价涨的都已经有些夸张了,短短几个礼拜,我们手里的好几套物业都上涨了2000元以上,有的甚至涨了4000多元,在抛出以后真是赚的盆满钵满,太太高兴得好几晚上都睡不着觉。
瞄准潜力地段在观望中投资
随着近期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让不少投资客撤离了楼市,我的不少朋友都规劝我趁早收手,不要像在台湾一样,跌的时候想抛都来不及。但我和太太始终都认为在大陆房价大跌的情况不大可能出现。第一是因为住宅是人们必须的生活品,而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既然有不断上涨的需求,那么价格就不应该大跌。第二是因为房地市场对整体经济影响较大,我想政府也不愿意出现忽上忽下的情况。不是那个“国八条”也说大涨大跌都是不对的嘛!进入后政策市场后,我认为那种买哪涨哪的情况已经不大可能出现了,也就是说傻瓜炒房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买房投资就必须对楼盘进行详细的分析,比如说它周边的配套、交通,比如说它周边市政规划等等,只有在分析了这些条件后,理性的入市才能在观望的市场中赢得先机,继续淘金。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一家虽然在房市中赚了不少,但是心一直放的很平,我一直认为投资房产只是有多余的钱拿出来玩玩,这个毕竟不是主业,即使不赚钱也就当在大陆多安了几个家。
“我在选盘的时候总是中意那些离中心区域不远,房型比较紧凑的房屋出手„„我始终认为小户型的房屋,投入资金少,风险小即使在楼市不景气的时候也比较容易出手。”
刘宁:就爱小户型
初次遇见刘宁是在04年的秋季房展会上,不大的人却提着满满几袋楼书。晃悠在几个小户型楼盘的展台前,喋喋不休的和售楼小姐探讨着价格和市政规划,一副乐此不疲的样子。后来接触多了,才知道这个有点小市民模样的外地人居然也是个炒楼高手。
接到主编交给我的采访任务,第一时间就联系了刘宁,虽然爽快的答应了我的采访要求,见面的时候还是小市民的要我付采访费,说是耽误了他赚钱的时间。阳光静静的洒在星巴克里,一个算是传奇的故事婉婉展现在了眼前。
拆迁费是我掘出第一桶金的钥匙
97年大学毕业以后,我一个安徽农村普通农民的儿子,就在开始了在大上海的生活。起初家里为了能让我出人头地借钱供我上完了大学,虽然毕业后能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工作、生活,但是微薄的收入也就只够自己糊口。大约是98或99年的时候吧,那时候政府对户口管的还不是很严。上海的舅舅说住的地方就要拆迁了,叫我和妈妈把户口落进去,到时候能拿点拆迁费。就这样我拿到了后来我发家的启动资金——延中绿地动迁费10万元。说实话,当时真的很矛盾的,政府给我们的条件是要么拿房要么拿钱。你想啊像我这样一个外地人有了房才有资本找老婆,才能继续在这样一个城市里生活下去。可是家里欠的债,弟弟上学的学费让我们只能选择钱,不过也很幸运,要不是选了钱现在我也不能坐在这里和你讨论投资了。
还完债,预留出弟弟的学费,10万拆迁费就只剩不到一半了。父母当时是想把钱存了,毕竟5万在农村也不是个小数目。我呢,总觉得钱放起来就死掉了,在上海这样的城市里机会几乎每天都有,就看你敢不敢下手了,于是就和父母商量看看能不能利用这点钱做点事情。你也知道99、2000年那会基本就是全民炒股,火的不得了,就在我准备投身股海的前一天,电视上刚好报了一个人炒股赔钱跳楼了,我妈就说什么也不叫我碰那东西。做小生意我又没那时间耗着,后来还是我爸说不行咱就买套房子,涨了就卖掉,赔了咱也能自住,就这样我拿着5万元现金,一头扎进了上海楼市。
小户型房永远都是楼市的弄潮儿
那时候我也不知道哪里的房子有升值空间,就觉得市中心的房子应该不会跌,于是就在市区到处找房子。当时中心的新房也就5000来块,但是5万还是不够啊,就找亲戚又借了3万多,转来转去发现怎么也只能买个60-70平米左右的小户型,在加上几个懂点行的朋友告诉我小户型投资比较稳,不大容易砸手里,毕竟这样的房子还是普通家庭的首选。经过几个月的排摸最后在东新路355号也就是武宁路沪西文化宫对面的地方天园买了一套60平米的一房。当时的价格是5000元,当时向银行贷款,房价加上点其他的费用一共32万。没过多久随着上海系列的利好因素,房价不断的上升。等到2001年6月的时候我倒手以6200元的单价把房子卖了出去,赚到了自己在楼市的第一笔。想想看那时候还是蛮顺的,也算是赶上了一拨好行情。
还完亲戚的钱以后,我就又继续在楼市中浪迹,先后在中山公寓、上海花城、中远两湾城等楼盘投资过,我在选盘的时候总是中意那些离中心区域不远,房型比较紧凑的房屋出手。第一是因为我第一套物业就是小房型,而且也赚了不少,就有些迷信小户型总认为她能给我带来财运;二是刚开始自己的资金不是很充足,只能投资的起100平米以下的房屋;三来,我始终认为小户型的房屋,投入资金少,风险小即使在楼市不景气的时候也比较容易出手;四是,过大面积的房屋总是在一定的人群中转悠,运做周期长不符合我一贯快进快出的风格。这就是后来即使到了“非典时期”我一大群朋友抱着大房子想哭的时候,我还能从容的周转淘金的理由。
跟紧政策和规划才是硬道理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也蛮象温州人的,辞掉工作,成天就拿着钱在各个楼盘里跑,好象除了炒楼就没什么事可做的了。从2000年到现在,我经手的房子也有100多套了,也能算是一个“老资格”了。我发现一般情况下有市政规划的地区,比如市博,比如大型绿地周围或是地铁沿线周边的房子升值的空间比较大,象三林、共富这些地区。不过这样的房子风险也不少,前期对房价的透支太厉害了,真害怕哪一天就崩掉了,当然中心地段的房屋是我永远青睐的对象。政策呢,在我看来是操纵市场的无形大手,他可以叫你涨,也可以让你跌。但是我始终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任何市场都存在投资的。目前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我认为是在打击那些投机者,而不是我们这些投资者。我承认我也做过投机,但是总的来说我认为我还是投资居多。在现在这样一个局势下,有针对的选择一些区域比如地铁房、中心区域投资还是有利可图的。一句话:跟紧政策和规划才是硬道理!四月初我在黄浦买了一套二手房,前几天抛掉也赚了十多万呢!
采访就要结束了,先前吵着要我付钱的刘宁却抢着付了咖啡钱。在提及照相的时候,他笑着躲闪,说是现在太老形象太差。过了几天收到了他发来的大学时期的照片,瘦瘦的,机灵、倔强的眼神从镜片后闪出。。。
“我看着他们赚到盆满钵满”?——听中介讲述炒房的故事
王家兴是我的好朋友,他是沪上一家知名中介公司某门店的店长。每次和他打电话,他都信心十足对我说:“如果你想炒房就找我,我保你赚。”确实,身在中介公司的他,帮别人炒楼就是他的职业。
2003年,第一次帮别人炒房
家兴是于2003年入行的。那时的上海楼市已经起飞。对于自己做的第一个案子,每一个细节,家兴都记得很清楚。那时在2003年的3月份,交易楼盘位于昭化路,定西路;是一个仅有40平方米的小户型。房子较新,是一套于96年左右交房的7层新公房,带电梯,目标房源位于6楼。该小户型当时的均价就已经超过7500元/平方米了,在那个时候,这个单价已经算是高的了。买家首付了十万,向银行贷款20万,期限十五年,月供1300元左右。
紧接着,买家又掏出1.5万元对房子进行了全新的装修,之后以2400元/月的价格将房子出租给了一个老外。当时这一笔交易令家闪有些心动,投入11.5万,以租养房,每月仍然能有一千多元的收益。
前一段时间,他得知,这位业主已经将这套房子转手,转手价格56万。粗算一笔,减掉所有的支出,净赚26万,平均每年的收益在13万。
这个案例给家兴带来的是兴奋,有一种“出师了”的喜悦。那时,家兴只想着能够在业务上不断的突破,让更多的房源经过他的手找到买主,积累更多的经验。
最得意的经历——两个月赚15万
在家兴的履历中,这样的案子比比皆是。在如今这个楼市疯狂的年代,年收益10万以上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那,这两年来,你觉得最成功的一个案例是什么呢?”我问道。家兴整理了一下思绪,“我所操作过的最成功的案子是帮助别人两个月赚了15万!”
2004年的11月,一位客户找到了家兴,希望在徐家汇附近觅得一套小房型进行投资。家兴在选房时有他的原则:首先,房子最好位于交易活跃的地方。掌握这一点对于一个中介人员是十分轻松的,长期的工作使家兴对于周边一带的二手房情况了如指掌。其次,周边的公建配套也是十分重要的,再者,产品的性能自然也在考虑之内,这其中包括房龄(对于贷款影响较大),以及小区的档次。
经过多次的比较,买家看中了位于中山南二路和天钥桥路一套高层住宅。该案建筑面积仅有36平方米,况且还是高层,使用面积其实很小。最后的成交价格是35万元。这个买家比较经济,房子到手后他仅拿出6000元进行了简单的装修。买家的意图很直接,他想做短期投机生意。于是,还在办理产权交接的时候,他便将房子又委托给了家兴。
时间跨入到2005年。由于市场上的预期是春节后将有较大的涨幅,因此众多投资者在这个时候欲大量的买进二手房,需求量激增。家兴觉得此时是出手的最好时机。另外,我们不要忘了,在二手房交易中,除了真正的市场因素,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中介引导的人为因素也占有相当浓的成分。为了成交,他们会利用各种手段造成一房难求的假象。比如说当着下家的面,让同事冒充买房者打电话进来;用语言刺激下家,让他觉得如果不提早下决定房子就被卖掉了。这样的事情对于家兴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一对来自法院的夫妇终于没有扛住来自中介的各方面攻势,决心接受家兴为他推荐的这套房子,以50万元的价格成交!他们也是用来做投资的,首付15万,贷款七成,月供2000元,出租后的租金收入为1800元/月。
再次谈起这笔交易,家兴仍然是十分得意的。但得意之余,家兴也有些许的遗憾。这种成功的案例越多,留给家兴的遗憾也就越多。家兴的这双手炒热了一套又一套的房子,把钱大把大把的装入别人的口袋里,却没有成就自己。
天上掉馅饼,他看见了,却捡不起
这其中,最大的遗憾发生在2004年的9月。一天,家兴接待了一位普陀区的客户。这位女士在金沙江路和大渡河路附近有一处物业。她显得很急,谈到她的房子就有些烦。令家兴觉得有些不对劲的是,她要把自己那160平方米的房子以单价5500元的价格出售。虽然她的房子是朝北的,但当时朝北的房子市场价格也要7500元/平方米。谁会以低于市场价近2000元/平方米的价格出手呢?难道这个人头脑有问题?或者这套房子的工程有什么问题?抑或没有产权证,或者里面曾经死过人?一时间,家兴觉得这个案例比较棘手。
这位女士似乎非常急于出手。他对家兴说“我只要到手90万就行了,这房子越快卖掉越好。如果你们能以更高的价格成交,差价可以给你们。”家兴从来不相信天上能掉下馅饼,这套房子后面究竟藏着多少的秘密?本着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家兴决定把事情搞清楚。
带着种种的疑问,家兴拨通了这位女士的电话。令他意外的是,一听是中介的人,电话那头便开始滔滔不绝的谈了起来。原来,这套房子给这位女士带来了太多的难过的经厉。在最开始的时候,开发商背着业主将项目抵压了出去。因此,这里的业主都是没有产权证的。但这位女士的人际关系比较广,在电视台里有朋友。在朋友的帮助下,这件事情很快便被曝光了出去,得到了社会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迫于多方面的压力,开发商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为这位女士办理了产权证。
但是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她与开发商也就在此时结下了梁子。小区的物业公司是由开发商的亲戚开的,开发商利用物业公司不时的与这位女士做对。在物业管理费,维修基金等各方面都与她过不去„„
在家兴看来,这位女士已被折腾得神经有些错乱了。一个小时多,家兴几乎没有说一句话,没有提问,任凭她喋喋不休。又经过了几次的实地考察,家兴证实了她的说法,并且这位女士也不缺钱花。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要帮她找下家了。
如此诱惑的一块蛋糕,一旦上市将会瞬间被抢走。近水楼台先得月,家兴想自己吃下。眼下的问题是他没有那么多的钱。尽管单价较低,但90万元对于家兴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家兴当时的积蓄还不够付30%的首付。于是他找到了一位家里较有钱的同事,希望和他合作,一起来运作这套房子。但是,对方在经过细细考虑后决定放弃,他觉得房子太大不易出手。
由于房子主人急于出手,他不得不继续为她找下家。在家兴的朋友当中,有三个人对这个房子十分感兴趣:一个台湾商人,一个温州投资客,一个东北女人。他们三个人决定合伙买这个房子。
他们很快便与卖家签了合同。他们并没有选择一次性付清的方式,仍有一部分的款项是需要向银行贷款的。台湾人觉得自己去贷款公正费用过高;温州人说自己手中房产太多,已经有较多的贷款;因此,最后他们决定以东北女人的名义去贷。但那个东北女人并没有工作,他们在古北找了一家公司为她开出一份假的收入证明。
但戏剧性的一幕又发生了,银行在决定放贷前打电话到东北女人的“公司”去确认,但得到的答复竟然是查无此人。结果,贷款没有办下来。
后来,他们三人又找到其它的亲戚来帮忙。但银行都以年龄太少,学历太低,信誉不够为由拒绝放贷。时间一拖再拖,他们没有在合同规定时间里付清全款。上家本来精神就有点问题,于是书面通知下家违约,要求要么付清余款,要么赔偿房价10%的违约金。
下家自然不愿意付违约金,但又拿不出全款。于是,两边僵持住了。家兴在中间不断的调解,为他们谋划最合理的解决方案。最后,下家终于找到能够办下贷款的朋友。双方又重新坐到了一起。可上家又反悔了,以两次签定合同的人不同为由拒卖了。但这倒嘴的肥肉怎么让它溜走,那个台湾人火了:“你今天如果不把这个房子卖给我,你老公和孩子的性命可要小心点!”
中介店里,两方闹得不可开交。但最终,还是在家兴的劝解下签了合同。这件事历时近两个月,家兴被折腾的身心俱疲。成交时,房子的市价已涨到了8500元/平方米。
2005年1月份,家兴将这套房子再次转手,成交价11000元/平方米,4个月,净赚80万左右。这不是什么天方夜谭,这件事情就发生在家兴的身上。只不过,他仅仅是一个操盘手。每当提起这事,家兴都大呼“亏”啊。做为中介的他,比一般投资者有着更多的机会遇到类似的“异常”卖家。市场上总有那么需要急需用钱的人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抛出房子,求助于中介公司是这些人最常见的作法。一般来说,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不是业务员自己融资吃进,就是被中介公司自己买进,然后再转手赚取差价。家兴只可惜自己当初拿不出足够的资金。
一次一次,房子经过家兴的手不停的升值;他和炒房人一起尝过楼市的酸甜苦辣;他是楼市英雄产生的见证者;他是涉入楼市这潭水最深的人之一,但他却又从未真正沾湿过衣襟。
家兴出手了,楼市疲软了
终于,在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家兴终于自己出手了。今年1月份,他看中了一套漕溪三村的房子,以40.5万的价格吃进,另又掏出了一万元进行装修。产权证的过户一般要两个月左右,当家兴一拿到产权证便挂牌出售。买家很快便找到了,他们最后以48万元的价格成交。虽然,这比起他的纪录来说不算什么,但毕竟这是他的第一笔投资,炒楼的钱用得都自己的。家兴这时也将工作辞掉了,他想要自己开个房产中介店。一方面,不再为别人打工,另一方面方便自己继续进行房产投资。
天有不测风云,政府在这个时候推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楼市的调控政策。下家在交易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违约,扔下了5000元的违约金跑了。上海楼市因为政策的影响急转直下,家兴开公司的念头也暂时搁浅了。家兴现在有些无奈,市场最好的时候他在帮别人炒楼;当他入市了,楼市却遇到了波折。他现在只期盼着上海楼市能够早日的回暖。
虞韬:以租养房长线投资,该出手时再出手
和虞韬先生约的是上午10:30分见面。可由于我错误的估计了上海的交通,我迟到了半个多小时。11:00,站在长宁区中级人民法院的门口,我拨通了虞先生的电话„„
虞先生是一名人民警察,高大帅气。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法院内设的咖啡厅。
虞韬是地道的上海人,早年从警校毕业便做了一名人民警察。没几年,调到了市第一人民法院工作。谈起他的房产投资经验,虞先生坦言,最初他是没有什么投资想法的。他第一次买房是为了结婚而用,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需求。
在此之前,虞韬因为政府的原拆原建工程已经在长宁地区拥有了两套住宅。一套是三室两厅,一套为一室一厅。
第一次出手为结婚
2003年.虞韬第一次出手置业。
2003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那一年,非典肆虐全国。但这不可抗力对上海楼市却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虞先生就在这时候,看中了位于普陀区以西金沙江路附近的金沙雅苑。当时金沙雅苑的均价在5000元/平方米左右。经过精挑细选之后,一套130平方米左右的三室二厅二卫的房子进入到虞韬的视线之内。
那时的虞韬和妻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积蓄,他们并没有选择最低的首付。为了减轻其日后的还贷压力,虞和妻子付了40万现金,从银行仅借了20万,贷款期限为十年,每个月的月供不到2000元。
与此同时,虞韬把自己位于长宁北新泾的面积为55平主米的一室一厅租了出去。由于北新泾当地的租赁市场比较活跃,发展比较好,虞先生的这间房子的月租金价格达到了1500元。这样算来,虞韬的房屋租金收入就可以抵掉大部分贷款月供,每个月只用再掏三四百元便可以养得起新买的金沙雅苑的房子了。
虞韬是幸运的,上海人的身份使他通过有利的政策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基本住房问题,还为其另外争取来一份收入。虞不但可以以租养房,这一波上涨的行情还使他的资产不断的升值。但虞韬并不缺钱,他认为房子是最好的保值品;况且,他比较喜欢做稳定的中长线投资。
第二次投资看重品牌
虞韬的第二次出手是在2004年8月。
虞的第一套房子并没有给家里带来多大的资金压力。他与妻子的年收入在20万左右,以租养房的方式使他俩在较短的时间里又积累起一笔款项,这次他们两口子是抱着投资的心态准备入市的。虞韬的妻子就职于一家沪上知名的地产集团,她对楼盘投资有一定的研究。这次出手,他们看重的是物业的品牌;看重的是周边的租赁市场。
最后,他们选中了位于浦东联洋国际社区的仁恒河滨城。当时,正值仁恒河滨城一期推出第二批房源,通过摇号的方式,虞韬购得一套130平方米左右的三室。当时仁恒河滨城的单价是1万元,虞韬向银行贷款70%,月供5000元。与时同时,虞手中的金沙雅苑的房子已经交房了。他随即就以2500元/月(毛坯房)的价格又出租了出去。这样,加上虞位于长宁北新泾的一室的房屋的租金,其两个房子的每月还贷实际支出为3000元左右。
2004年底,虞韬为他金沙雅苑的房子办理了提前还贷。目前,他手中一共持有四套物业,其中一套需要还贷款;另有两套房子出租,为他带来租金收益。一进一出,其每月实际还贷额外支出在1000元左右。
今年9月份,仁恒河滨城就要交房了。虞韬提起这件事的时候比较兴奋。由于这个项目本来就是全装修的,因此到时虞韬可以直接将它挂牌出租了。据虞了解,当地像他这样的房子月租金价格在10000元人民币左右。届时不但以租养房不成问题,盈余将是十分的可观的。
总结经验,瞄准外埠
严格的说,虞韬并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房产投资者。他买房的动机比较的复杂,即有为了改善自己居住的想法,也有保值投资的念头。有的时候,虞韬自己也分得不是很清楚。本来金沙雅苑的房子是为了结婚而买的,但不断上涨的大势和以租养房的经历让他渐渐意识到房产投资的重要性。虞韬现在住在他同样位于长宁区的三室的家里,这里距离他工作的地方较近。他不打算搬去金沙雅苑,那套房子将被作为纯投资物业长期出租或者短期套利。
他现在准备把手中那套55平方米的一室一厅的房子以58万元卖掉。但当下行情不好,想买房的人不多。不过,虞韬并不缺钱,他不急于出手。况且,现在租金市场行情又涨了,那套房子就先租着吧。等到以后市场上交易活跃了再说。
随着投资房产经验的不断积累,虞韬也有了自己的投资宝典。在虞看来,只要中国的经济保持高速的发展,长远看上海的房价还有继续涨的。但将来的楼市不会还像前一段时间那样所有的楼盘一起上涨了。只有切实利好支撑的楼盘才有上涨的可能。品牌是虞韬的第一选择,品牌物业能够更好的起到保值增值的效果,他相信品牌开发商的实力;其次,虞韬最关心的是楼盘周边的客源情况,租赁市场是否活跃。他还是喜欢以租养房的较稳妥的长期投资方式。
虞韬现在最想持有的就是仁恒河滨城,这套房子自住投资都还不错。如果时机成熟,他想把手中金沙雅苑的房子也卖掉。虞现在对苏州金鸡湖旁边的房子比较感兴趣,那里的房子品质不错,旁边就是工业园区,可以提供强大的租赁需求。
“现在看世界的眼光都不同了,以前没好好读过书,现在觉得什么都要学习,就像抄房,过去是凭感觉,现在那么多政策出来,市场越发扑朔迷离,不好好研究是不行的!”
袁富炜的“商铺经”
和袁富炜的见面一波三折,因为节前需要完成的工作太多太杂,我两次改变了采访计划,出乎我的意料,最后他亲自开车过来登门造访,于是我在时代地产的会客室里看到了这位精力充沛的年轻人。袁富炜比我想象中要年轻得多,天生一副孩子脸,理个短寸头,笑起来时手会下意识的摸摸脑袋。这会儿他又在笑,“我能有今天主要是机遇好!”——如今袁富炜拥有3套商铺、2套住宅,总资产超过300万,可是谁又能想象就在五年前他还只不过是一个不名一文的普通工人?
两个决定改变命运
1999年,当时只有20岁的袁富炜在一家工厂做事,每月薪水1000元,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在这个时候似乎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将来。“那时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就是浑浑噩噩的混日子,过一天算一天。”25岁的袁富炜这样形容20岁时的他,“就像窝在井底下的乌龟,根本没想过能爬出这口深井。”这时他和父母还有爷爷奶奶挤在当时南市区半淞园路上的一套平房里——这是他爷爷当年自己盖起来的私房,居住环境之恶劣我们无从想象。
儿子长到那么大还住着这样的房子,袁富炜的父母也是满心焦虑,到了2000年,他们终于决定拿出平生所有积蓄改善全家的居住环境。“我知道爸妈这是在为我的将来考虑。”他们花了20万元在南市区买了一套59平方米的老公房,两室一厅,一家三口终于搬出了平房,开始了新生活。这也成为了袁富炜的第一次购房经历,“当时就觉得房子真是个好东西,房子大了,住在里面人的心情也不一样了。”一套房子改变了袁富炜的生活。
“人家说:穷则思变,自从买房以后我发誓再也不会回到原来的那种生活中去!”这一年,袁富炜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他和女朋友(现在的妻子)双双辞掉了原先的工作,拿着父母资助的2万元在上海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七浦路租下了一个商铺,开始做起了服装生意。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十分正确,当时七浦路的商铺月租金不足700元,由于生意不错,从那时起他们一个月的收入大概能达到5000-6000元,就这样袁富炜开始累积起了财富,并很快买了辆小车,小两口的生活越来越好。
到了2002年,袁富炜发现七浦路的生意越来越好,他开始觉得租商铺不如自己买商铺,于是又一个重大的决定在他心中萌生。他拿出了近两年来自己所有的积蓄总共16万元,又贷款20万元,在同个商场的3楼买下了两个商铺。他把商铺租给别人经营,半年后随着七浦路市场的日益繁荣,两个商铺的租金已经基本可以抵消其每月还贷的钱了。到了2003年,七浦路的商铺行情看涨,每个商铺已经可以租到5000元/月了,加上本身所经营的服装生意的收入也逐年增多,袁富炜进入到了新一轮的财富增长。
长线投资的魅力
不久以后,从投资商铺上吃到甜头的袁富炜决定全面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他把当年父母买的那套老公房以30万元的价格转手给了自己的岳父岳母,然后自己在龙华东路的“卢湾滨江时代”买了一套123平方米的三房两厅(全装修房),总价为108万,“现在看来,这房子还是买得相当划算的。”基于七浦路两套商铺稳定的收益回报,袁富炜贷款七成,每月还贷在5000元以上。
这时的袁富炜每月的收入大约在15000元以上,月还贷大约为8000元,“因为有那两套商铺在手,所以完全可以保证我每月有稳定的进帐。”提起他那两套神来之笔般的商铺,袁富炜的脸上洋溢起了得意的笑容。“我觉得投资房地产还是应该注重长线,现在市场这么好,房地产肯定会长期看好。”
2004年上半年,七浦国际兴旺市场二期开盘,对商铺投资情有独钟的袁富炜再次出手,和自己的阿姨合资购买了一套总价88万元的商铺,相比之前投资的两套商铺,这套还属于期房的商铺价格翻了足有5倍之多!“现在商铺的价格已经太高了,那时我感觉到投资商铺的门槛已经越来越高了。”袁富炜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住宅。
2004年底,袁富炜又果断的进入到住宅投资中去。他从一个朋友那里拿到优惠价,以7650元/平方米的单价买进了位于逸仙路上的“幸之苑”的一套111平方米的房子。总价85万,贷7成,月还贷3200元。
当问到他会不会因为近期政策频出而打算在短期内将房子出手套利,袁富炜摇了摇头,“虽然最近出台的政策是为了打压投资者,但我一直是做长线投资的,上海毕竟是中国的名片,所以我仍然长期看好上海的房地产市场。”
短短5年多的时间,袁富炜从2万元起家到现在拥有3套商铺、2套住宅,总资产超过300万。问起投资房产的心得,袁富炜很腼腆的摆摆手,“主要还是机遇比较好!”他顿了顿,“当然上海的市场实在是太好了!”
靠投资商铺进入到房地产投资大军中的袁富炜对于长线投资颇有心得,“我投资商铺基本都是做长线,从不急于去套利。”他的这种心态帮助他成功的从一个身无分文的青年蜕变成为身家百万的“富翁”。
投资不问菩萨
但是,25岁的袁富炜感觉自己的投资之路才刚刚开始,“现在看世界的眼光都不同了,以前没好好读过书,现在觉得什么都要学习,就像抄房,过去是凭感觉,现在那么多政策出来,市场越发扑朔迷离,不好好研究是不行的!”下一步他的投资重点将放在住宅上,怀揣着长期看好房地产市场的想法,袁富炜仍然将采取较为保守的长线投资。在投资门槛渐高的今天,袁富炜还提出了“集资抄房”的新观点,他认为亲戚或者要好的朋友可以通过集资来进行房产投资,这样一来对于资金要求比较高的投资产品就不成问题了,而且这样也可以分散风险。
临要走时我发现他手上挂了串佛珠,问他信不信佛,他说从小就很信佛。我问他那你投资房子的时候要不要请示菩萨?“不请示!投资完全是靠自己的眼光和魄力!”袁富炜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这个时候不想办法赚钱还等什么时候啊?”从只拥有一套10万元的老公房开始,在短短3年时间里张淳军的财富滚了二三十倍,“和一些朋友相比,我觉得自己这几年的投资并不算特别成功,只要还有合适的房子我一定会继续买,抓住现在的大好时机再赚一笔!”
短线炒客张淳军
采访张淳军的那天下午正好下雨,由于两次变更了见面地点,最后在延安路上的华敏世纪广场我终于逮到了他。张淳军刚坐定就接了一通电话,我此时打量这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从他脸上几乎看不到一点沧桑的痕迹,看起来张淳军的人生一帆风顺得很。
在某知名食品公司做销售主管的张淳军面对媒体时还有点羞涩,挂了电话就连连摆手道:“我其实属于特普通的那种人,炒房也算不上成功。”他这样说的时候手上实际已拥有2套商铺和3套住宅,近期还准备再购入一套住宅。
非法商铺买教训
2001年,作为知青子女的张淳军在大学毕业后户口落回了上海,“当时提了两包行李就来到了上海,感觉自己啥都没有。”在父母的资助下他在莘庄买了一套10万元的老公房,当时拿出首付3万元再加上装修3万元,张淳军在上海拥有了自己的家。
之后的一切似乎都显得那么顺利,拥有本科学历让张淳军的职场之路一帆风顺,虽然先后换了3次工作,但收入却是在稳步攀升的。已经有了一定积蓄的张淳军已经不满足现有的居住条件,于是很快有了第二次房屋买卖经历。2003年底,他将原来那套老公房以32万元的价格转卖了出去,在2004年春节用这笔钱置换了位于银都路上的“好世凤凰城”,当时好世凤凰城的单价为6400元,那套房子的总价为60万元。就这样,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良好的市场环境,两年内张淳军的居住环境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这时的张淳军还没有想过要去进行房产投资,他的钱多半还放在股市里面。“炒股的钱几乎全都赔了,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不算是机会的机会,虽然这第一次房产投资不算成功,但却使我从此进入到了炒房者的行列中去。”
2003年,张淳军在当时的春申汽配城一口气买了5个商铺,“说是买下其实只是交了3万块定金的那种,后来知道开发商三证不齐,一直拿不到产证。”商铺拿不到产证就没法合法出租或经营,经过那次的教训张淳军知道了在投资房产时要格外注意房子有无产权、开发商证件是否齐备等细节问题。
短进短出的炒房方针
在那次不太成功的投资经历之后,张淳军开始频频出手了,这时他的年收入也已经达到了8万元左右,“那时我自己的收入已经比较高了,理财的意识也增强了,股市一直非常低迷,但楼市却异常火爆。”于是张淳军开始把手上的闲钱都转投到楼市中去。2003年下半年,在一帮朋友的带动下张淳军在奉贤买下了两套商铺,他打算等到价格上涨以后便迅速出手。这个时候上海楼市疯长的态势已经显露出来。“当时房价已经很高了,我自己有点看不清市场走势。”为此,张淳军并没有急于进入到住宅投资市场。
2004年是上海楼市疯涨的一年,上半年张淳军终于把春申汽配城的那5套商铺以每个5万元的价格出手。之后他又先后帮朋友炒了两套房,分别是骏豪国际和嘉和花苑,每套从中获利10万元。充当“中介”尝到甜头的张淳军此时再也忍不住了,到了下半年他见楼市还在一路狂飙突进,于是果断出手买下了当时颇具名声的“安亭新镇”内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单价为6000元,短短几个月后安亭新镇的房价就涨到了7500元/平方米。“我当时已经买得晚了,算起来其实没赚到什么。”回想2004年上海楼市的疯狂表现,张淳军的不甘心似乎也情有可原。
“这两年房价涨得实在太厉害了,短线投资赚得快,能迅速套利以便再进行下一次投资,所以今年之前我都是希望通过短期套利来实现财富增长的。”但是进入到2005年之后,房地产市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政府调控年,政府平抑房价的决心很大,张淳军当然也感到了这种压力。“但我还是觉得房价不会跌!只是想要短期套利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了。”
投资目标转向二手房
2005年4月26日,位于闵行区春申路上的都市星城二期开盘,推出的153套房源共有500多人排队认购,张淳军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当天早上他发动了全家人一起去排队,他很幸运的拿到了一套房子,“这个楼盘在春申路上的地段占优,周边的次新房都已经卖到10000元/平方米以上了。”此时都市星城的单价为9000元/平方米。
现在张淳军拥有两套期房在手,加上他自己住的好世凤凰城,每月还贷的钱接近10000元,“我事先已经准备好一笔钱来交贷款了,一旦这两套房子交房就迅速出手。”在过去张淳军的想法就是希望依靠这种短进短出来快速获取利润。“自从4月份一系列抑制炒房的政策出台后我发现短线操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了,现在除了期房限转之外,还限制了转按揭。下一步我不太看好期房投资了。”
说到这里他的手机又响了,“是中介,催我去看房的。”听完电话张淳军向我解释道。正如他刚才所说的,他已经开始把目光转向二手房市场了。张淳军告诉我他现在看中的一套房子就位于我们谈话的地方——华敏世纪广场内的一套111平方米的房子,是一套全装修房,“这里地段好,周围写字楼多,房子租给白领一个月大概能租到7000元,我完全可以以租养房了,买二手房的好处就在于不用等它交房我就能直接出租出去,一旦市场变好我也可以选择出手。”
抓住机会再赚一笔
从短线套利到以租养房,张淳军面对现时的政策也适时的改变了自己的投资方式。对于这次的政策打压下房价出现滞涨的现象www.xiexiebang.com张淳军表示出了他对后市的信心,“我预计这房价滞涨也就是两三个月,6、7月份开始大概就会慢慢回暖了。”
身边还有50万元流动资金的张淳军宣称自己不会罢手,因为他十分看好上海的发展前景,“这个时候不想办法赚钱还等什么时候啊?”从只拥有一套10万元的老公房开始,在短短3年时间里张淳军的财富滚了二三十倍,“和一些朋友相比,我觉得自己这几年的投资并不算特别成功,只要还有合适的房子我一定会继续买,抓住现在的大好时机再赚一笔!”
话音未落他的手机又响了,“中介又在催了!”张淳军无奈的笑了笑,“我还要去看看那套房子,你们上杂志的时候不用真名是把?其实我算不了什么,真的,投资不算成功的。”他边说边起身要走,虽然身家百万,但张淳军离开时的背影却是如此的平凡。
第三篇:古人廉政故事材料汇编
古人廉政故事 30 则
目 录 一、悬鹅示众............................................................................................................................2 二、立檄拒礼............................................................................................................................2 三、棒打送礼............................................................................................................................2 四、厚谢婉拒............................................................................................................................2 五、羊续悬鱼............................................................................................................................2 六、悬丝尚书............................................................................................................................3 七、四铁御史............................................................................................................................3 八、风月尚书............................................................................................................................4 九、唐朝名相李勉二三事.........................................................................................................4 十、清除私心,不取私财...........................................................................................................4 十一、为政简肃,智斗污吏.......................................................................................................5 十二、痛恨贪暴,锄恶扬善.......................................................................................................5 十三、新鞋踩泥.........................................................................................................................6 十四、子罕辞宝.........................................................................................................................6 十五、公仪休拒鱼.....................................................................................................................7 十六、灭官烛看家书.................................................................................................................7 十七、杨震拒金.........................................................................................................................8 十八、陶母退鱼.........................................................................................................................8 十九、吴隐之不惧饮贪泉.........................................................................................................8 二十、以廉为宝.........................................................................................................................8 二十一、一钱太守.....................................................................................................................9 二十二、苏章二天.....................................................................................................................9 二十三、苏琼三悬.....................................................................................................................9 二十四、杨震四知...................................................................................................................10 二十五、司马五规...................................................................................................................10 二十六、不为诸子建宅的刘福...............................................................................................11 二十七、令家人退还玉带的王旦...........................................................................................11 二十八、甘居先人敝庐的黄洽...............................................................................................12 二十九、不以民膏自肥的杨简...............................................................................................12 三十、灭烛读书.......................................................................................................................13
一、悬鹅示众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 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 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二、立檄拒礼 康熙 19 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 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 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三、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 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 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四、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五、羊续悬鱼 东汉时,羊续任庐江太守。 一天,羊续的下属府丞焦俭见
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 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不收吧,对不住焦俭的一片好心;收吧,有违自己为官清廉的道德规范。 但眼前焦俭的盛情难却啊,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 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 没过几天,鱼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 直到有一天,焦俭又笑嘻嘻地拎着更大的一条鲤鱼来拜访羊续,羊续也不说话,只是笑着指了指悬挂着的那条鱼,轻轻地摇了摇头。 焦俭看着这条丝毫没有动过的枯鱼干,领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红着脸收起鱼,退了出去,从此再也不敢给羊续送东西了。 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以后再也不礼贿他了。 六、悬丝尚书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吏部尚书山涛,为官三十余年,“居荣贵,贞慎俭约”,清正廉洁,从不收礼。 有一次,县令袁毅偷偷地给山涛送去百余斤真丝,山涛得知后命家人将这些真丝悬挂于梁上而不用。 后来,袁毅劣迹事败,朝廷得知他曾送真丝给山涛后,派人到山涛府上查询,只见那百斤真丝仍悬挂在梁上,虽已为虫蛀食,但“尘埃封印如故”,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山涛也被人尊称为“悬丝尚书”。 七、四铁御史 明代的冯恩,在任御史(监官)时,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 《明史•冯恩传》载:因“疏劾汪,上怒,命会大臣鞫(审问)
之。 高坐,令校士持其膝,恩遽起直。 曰:‘汝杀我,我为厉鬼亦杀汝。 ’益怒,谓何故敢叱大臣,恩曰:‘大臣而无君,人人得而诛之,何但(只)叱!’观者叹曰:‘是真御史。 非但口如铁,其膝、 其胆、其骨皆铁也。 ’遂号‘四铁御史’。 ”冯恩如此不畏权贵,直言斥奸,守持“四铁”,表现出了凛凛正气、 铮铮铁骨,实属可贵可敬,可颂可鉴。 八、风月尚书 南北朝时的徐勉,为官廉正,不徇私情。《南史•徐勉传》载:他担任梁吏部尚书时,“尝与门人坐,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曰:‘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时人敬其公廉正派,赞其为“风月尚书”。 九、唐朝名相李勉二三事 李勉,字玄卿,其曾祖李元懿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 李勉以近属陪位入仕,历任开封府尉、 监察御史、 河南少尹、 京兆尹兼河南尹、 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等职。 晚年入朝为相,任吏部尚书,平章事。 李勉生性耿直,为官做人,更是清正廉洁,奉公守法。 十、清除私心,不取私财 李勉少年贫困,客游外地时,曾与一书生同行,书生生病将死时,取出所带金银交给李勉,说:“左右无人知,幸君为我葬,余则君自取。 ”李勉为使他安心而逝,答应了他的要求。 然而安葬时,李勉却将多余的金银放入书生的棺材里。 后来,书生的家人拜访时,李勉和他们一块打开坟墓,把金银全部交给了他们。 769 年,李勉任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史,此时的广州“地当会要,俗号殷繁,交易之徒,素所奔凑”。 他到任后,对商人更加抚慰,商船入口,不许侵夺,一年后广州商船如织,经济很快繁荣起来,许多商人为感谢他,送来厚礼,都被他婉言拒绝。 十一、为政简肃,智斗污吏 767 年,李勉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时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知国子监事,每到国子监视学,随从数百。 前京兆尹黎干倾心候事,动心求媚,每次都指使府中上下预备数百人的酒食,鱼朝恩还是不甚满意。 李勉到任后,鱼朝恩来国子监,府吏请示李勉,李不允许过分招待。 他说:“军容使判国子监事,勉候太学,军容应具主礼。 ”鱼朝恩碰了个软钉子,从此再也不到太学骚扰了。 十二、痛恨贪暴,锄恶扬善 封建官场贪污受贿成风,为整饬吏治,李勉严刑峻法。 他当开封府尉时,上任后立即张贴告示:“凡受贿者,须在 3 天内自首,过日者舁榇相见。 ”告示贴出后,有一个自恃有点背景的污吏,一天受贿后故意放出风来,让李勉知道。 过了期限后,他又满不在乎,而且还让人抬着棺材去见李勉。 李勉在弄清真相后,说:“故意受贿枉法,罪加一等。 ”对方不以为然,李勉命令手下“将他装入棺材。 ”这时他才如梦方醒,但为时已晚,被扔进河里。 此后,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官员心惊肉跳,再也不敢贪赃枉法
了。 十三、新鞋踩泥 《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十四、子罕辞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十五、公仪休拒鱼 《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现在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十六、灭官烛看家书 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十七、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十八、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十九、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二十、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
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二十一、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二十二、苏章二天 汉代苏章为政清廉,执法严明,公私分明。其出任冀州刺史时,有老友在其属下任清河太守,因多有贪赃枉法行为,致民怨沸腾,纷纷上告。后其得知苏章为其上司,便设宴相请。席间清河太守陈述了二人平生的友好,并说:“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意即苏章为其保护伞)。苏章闻言称:“今日我与你故人叙旧,是私恩;明日我是冀州刺史,办公事。”第二日公堂之上,苏章对清河太守愤然作声:“你有二天,我亦有二天,上天不可欺,民心不可辱,岂能因私而废公?”遂将老友拿下,依律治罪。
二十三、苏琼三悬 南北朝北齐年间,苏琼受命担任清河太守。当时郡内官吏腐化,贪污送礼之风盛行。苏琼上任伊始,即向全郡告示,不接受任何名目的馈赠。不日,属下府丞送他鲜鱼,苏琼接受后悬挂在门边。府丞再送,苏琼仍将鱼挂上以示谢绝之意。
时郡内有一八十余岁赵姓老者,仗着年纪大又以鲜鱼相送,苏琼仍将鱼挂在门梁,始终不吃。之后,但凡有送礼者,苏琼均以门梁的悬鱼相拒,以示不受之决心。后再也无人送礼给他,整个郡内贿送之风大大收敛。
二十四、杨震四知 汉代华阴人杨震,通晓经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
二十五、司马五规 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是继王安石之后的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一职。他虽居高位,但一生崇尚俭朴,不喜奢华。他时刻注重严于律己,慎言慎行,同时告诫家人俭则久,久则平,平则稳,其在所著《训俭示康》一书中提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治国持家名言。宋仁宗年间,他在朝知谏院任职,即提出为政为官五规:“保业、惜时、远谋、谨微、务实”,要求各级官吏关心百姓疾苦,珍惜时光,眼光远大,谨慎从事政务,为朝庭和百姓做实事,保证了北宋前期吏治的清明和政治的稳定。
二十六、不为诸子建宅的刘福 据《续资治通鉴》卷十五载,淳化二年(991 年),凉州观察使、判雄州事刘福去世,朝廷赠太傅、忠正节度使。刘福本是一介武夫,大字不识一个,但在雄州为官五年,“境内宁谧”,很受百姓爱戴。他的儿子们常劝刘福营建大宅第,刘福怒曰:“我受禄甚厚,足以僦舍自庇,汝曹既无尺寸功,岂可营居第为自安计乎!”刘福宁可租房居住,也不为儿子们营建大宅第,可见其严于律己,当然这也是刘福教子的一种方式。
二十七、令家人退还玉带的王旦 王旦在宋真宗朝为相十二年之久,官高禄厚,真宗对其礼遇有加,但他不以之为傲,清正廉明,戒骄抑奢,怡然自乐。《续资治通鉴》卷三三可以为证:王旦病笃时,真宗曾去其家看望,并赐给他亲自调制的药、薯蓣粥,又赐给金五千两。王旦要求家人如数奉还,王旦认为“已慎多藏,况无所用,见欲散施,以息咎殃。”王旦居住的地方颇为简陋,真宗曾想为他建一所好房子,王旦总是以现在居住的地方是“先人旧庐”为由推辞。王旦也不置田宅,他认为“子孙当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真宗对王旦多有赏赐,家人将赏赐之物放在庭下,王旦见后总是说:“生民膏血,安用许多!”王旦所著衣物朴素,“家人服饰稍过,即瞑目不视”。有一回,家人在市场上买了一条漂亮的玉带,家人得意地拿给王旦看,王旦让他把玉带系上,问道:“还见佳否?”家人回曰:“系之,安得自见!”王旦曰:“自负重而使观者称好,无乃劳乎!亟还之。” 二十八、甘居先人敝庐的黄洽 王旦以“先人旧庐”为由,拒绝真宗为其建宅。宋孝宗时有一个叫黄洽的官员,也以“不治私宅”留名青史。
《续资治通鉴》卷一五一载:有人劝黄洽营造私宅,黄洽说:“吾书生,蒙拔擢至此,未有以报国,而先营私乎!使吾一旦罪去,犹有先人敝庐可庇风雨,夫复何忧?”黄洽得官后想到的是如何报国,而不是治私宅,宁愿居“先人敝庐”,也许先人留下的宅第不华美、不气派,但对于黄洽来说,可以挡风遮雨,这已足够。
二十九、不以民膏自肥的杨简 杨简是南宋人,他廉政爱民,得到百姓拥戴,有“杨父”之誉。《宋史》为其立传,在他的传记中,笔者读到一段感人的记载:杨简有一颗慈爱之心,他在地方上任官,俸禄不少,对此他常说:“吾敢以赤子膏血自肥乎!”杨简升官要离开地方,“老稚扶拥缘道,倾城哭送”,对其政绩做出高度评价:“尽扫喜顺恶逆之私情,善政尽举,弊政尽除,民怨自销,祸乱不作。”南宋与金朝长期对峙,有一年,金朝发生饥荒,“来归者日以数千、万计,边吏临淮水射之”,杨简以为“得土地易,得人心难”,这些逃难而来的百姓,都是“中土故民”,他们今天投奔南宋,就如同失散已久的孩子找到了母亲,岂可吝啬粮
食而以武力相对。杨简“即日上奏”,言辞哀痛至极。细究杨简的言行,不难明白为官者只有不以赤子膏血自肥,才能得人心,才能像杨简那样“民爱之如父母,咸画像事之”,真正得到百姓拥戴。
三十、灭烛读书 宋代《竹坡诗话》记载: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点燃自家的蜡烛、灭掉公家的蜡烛后,才拆开家书来看。因为在他看来,公与私之间不能越雷池半步。公私分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类似思想俯拾皆是。
精选写材料小故事 40 例
1.【朱元璋“廉政谈话”的故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防治腐败、稳固江山,每启用一批地方官员,总要告诫这些预任官员,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这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底的泉水虽然不多,但甘甜清爽,每天都可以汲取享用,泉却始终不会干涸。相反,不愿守用井底之泉,而去追求薪俸之外的财物,则如投身肆虐的洪流,虽可暴饮狂欢,但好景绝不会长,迟早会遭遇灭顶之灾。
2.【汤斌识人的故事】某秀才偶然路过书店,见一少年正在数钱购买《吕氏春秋》这部书,不慎将一枚铜钱落在地上。秀才便偷偷用脚踩住,待少年离去后快速弯腰收入囊中。不想旁边坐着一个老者,将这一切完全看在眼中,忽地站起追问此人姓名,然后冷笑而去。后来秀才得到江苏常熟县尉的官职,兴冲冲地整装去赴任,拿着拜帖拜见巡抚大人,但却被告知,他已被弹劾,不用去上任了。秀才不解,传话人告诉他,因为他“贪心”。此人愈发不解,怀疑是一场误会。巡抚衙门的一席话,让他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汝不记昔年书肆中事耶?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今侥幸作地方官,能不探
囊胠箧为纱帽下之窃贼乎?”你不记得当年书店中的事了?当秀才的时候,尚且视一文钱如命;如今侥幸做了地方官,你能不搜刮索贿,做一个戴纱帽的窃贼甚至劫匪吗?此人这才醒悟当时问他姓名的老者,就是现在的江苏巡抚汤斌,于是非常惭愧地辞官走了。
3.【于成龙清廉的故事】清代的于成龙为官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他任黄州知府时,当地遭遇连年饥荒,他一面向上司请求蠲免税赋,赈济灾民,一面开展民间自救,自己常年以粗糠野菜为食,把节省的薪俸口粮用于救灾,老百姓编歌赞道:“要得清廉分数足,唯学于公食糠粥。”后来于成龙官至两江总督,依然是“布衣蔬食,半茹糠秕”“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百姓称他为“于青菜”。于成龙病逝时,部属见其床头旧箱里仅有绨袍一件、靴带二条,瓦瓮中粗米几斤、盐豆豉几碗。康熙曾评价于成龙“居官清正,为古今廉吏第一!” 4.【胡寿安“青菜知县”的故事】明代的胡寿安任新繁知县时不但公务廉明,爱民如身,还抽空在后院的空地种满蔬菜,补贴家用,招待客人,百姓感其清廉,称他为“青菜知县”。胡寿安平日居家穿粗布衣,吃粗米饭,睡纸蚊帐,在简朴的生活中获得一种别样的愉悦,他为自己用的纸蚊帐写了一首诗:“紫丝步障最奢华,卧雪眠云自一家,雪又不寒云又暖,扶持清梦到梅花。”胡寿安在信阳做官,任满离任时行囊空空一担
轻,百姓相送“如悲亲戚”,他题诗致谢道:“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应识我,去时还似来时贫。” 5.【张堪“渔阳惠政”的故事】东汉时期,汉武帝任命张堪为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太守。当时成都富庶,钱财如山,但他秋毫未取,离开成都时,只乘一辆旧马车,车上唯行囊而已。不久,朝廷又任命张堪为渔阳太守。他在任时秉公执政,“捕击奸猾,赏罚必信”,深得当地人民爱戴。当他提出要在渔阳地区大兴水利时,众多百姓响应,短期之内便开出稻田八千多顷。百姓编了一首歌谣赞颂张堪:“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堪在渔阳任职 8 年,边境安宁,社会稳定,百姓生活富足,“渔阳惠政”因此而来。
6.【王世充因“口惠而实不至”的故事】《资治通鉴》记载,隋末群雄之一的王世充,在攻下洛阳后,被封为太尉。为展示自己有招纳贤才、广开言路的胸怀,王世充在太尉府外立了三块牌子:一求文学才识,堪济时务者;二求武勇智略,能摧锋陷敌者;三求身有冤滞,拥抑不申者。看到这样的三块“广告牌”,每天上书言事的多达数百人。王世充“悉以引见,躬自省览,殷勤慰谕”,于是“人人自喜,以为言听计从”。但事实上,王世充口惠而实不至,“下至士卒厮养,世充皆以甘言悦之,而实无恩施。”轻诺寡信的王世充,渐渐失去了文官武将及百姓的信任,也为自己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7.【古代官员“言必信,行必果”的故事】明朝张津在浙江
海宁谯楼上题过这样一副对联:“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他主政期间,克己奉公,不徇私情,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爱戴。清朝乾隆年间的铁面御史钱沣也撰写过一副对联:“爱半文不值半文,莫谓世无知者;作一事须精一事,庶几心乃安然。”钱沣在担任湖南学政时,曾前往各县视察,按当时的“棚规”,学子要凑钱向学政致意,但钱沣一概不受;他当京官时,不饰车马,只买了一匹瞎了一只眼睛的骡子当坐骑。
8.【古代官员正身直行的故事】唐代元德秀任地方县令期间,立志以圣贤之风勤勉于政,坚持洁身自好、持身以廉,从不收受贿赂,过着“禄薄俭常足,官卑廉自高”的生活。他在鲁山做县令三年期满离任时,只有一匹薄布,别无分文,百姓与之挥泪而别。唐人卢载在《元德秀诔》中赞曰:“谁为府君,犬必舀肉。谁为府僚,马必食粟。谁死元公,馁死空腹。”北宋司马光评价道:“德秀性介洁质朴,士大夫皆服其高。”元德秀戒贪止欲、正身直行、造福百姓,堪称清官典范。
9.【古代官员一心为公的故事】《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令人感慨的故事,晋国大将羊祜病重后,再三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杜预,事后却焚烧荐稿。晋武帝问他:“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奏稿不令人知耶?”羊祜答道:“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据《宋史》记载,北宋宰相王旦,为官数十载,知人善任,举荐贤才,不留私名,不受私请,朝中很多官员都是王旦推荐提拔,但都不知所荐者是谁。史书中称,“旦为相,宾客满堂,无敢以私请。察可与言及素知名者,数月后,召与语,询访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献之。观才之所长,密籍其名,其人复来,不见也。”又载,“旦凡所荐,皆人未尝知。旦没后,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始知朝士多旦所荐云”。
10.【甄宇谦让的故事】东汉时期,有个官吏叫甄宇,为人忠厚,遇事谦让。有一年除夕,皇上赐给群臣每人一只活羊。由于这批羊有大有小,分配时,负责人犯了愁。大臣们有人主张把羊杀掉,然后均分,有人主张抓阄……这时,甄宇说:“分只羊有这么费劲吗?我看大伙儿随便牵只羊走算了。”说完,他率先牵了最瘦小的一只羊回家过年。而后众大臣纷纷效仿,羊很快分发完毕。
11.【杨震克己自律的故事】“四知先生”杨震在治家方面同样垂范后人,立起了清白家风。杨震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从杨震到其子杨秉、其孙杨赐、其曾孙杨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唐代诗人李白赞其:“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间。”清心的生活贪欲少,清廉的家庭无烦恼。一人不廉,就会全家不圆。
12.【纣王奢糜的故事】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商纣王命人为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箕子因此感
到大事不妙。箕子想到,用了象牙筷子就不会再使用粗碗,进而一定会用“犀玉之杯”,食“旄象豹胎”,着“锦衣九重”,居“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果不其然,没过几年,纣王便建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穷奢极欲,残害忠良,以致身死国灭。箕子能从小小一双象牙筷子,预见明日之祸,韩非子称赞他“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13.【娄敬直言的故事】在汉高祖刘邦的征战生涯中,曾发生过一次重大失误,即“白登之围”。据《史记》记载,当时,刘邦率军亲征入侵晋阳的匈奴,先后派遣十余批使者打探敌情,不料匈奴故意隐藏实力,令使者们都认为其不堪一击。只有娄敬以“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的经验,从出使所见“羸瘠老弱”推测匈奴“伏奇兵以争利”,提出不可出击的建议,却未被刘邦采纳。结果汉军因轻敌冒进,被困白登山七天后才侥幸脱险,娄敬也因忠直有远见卓识,被封为关内侯。
14.【苏轼自傲的故事】《警世通言》记载,苏轼拜谒王安石,在其府上看到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想当然以为菊花在深秋盛开且耐久,怎会风吹花落“满地金”?于是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一日秋风过后,苏轼看到自家后园菊花花瓣散落一地,想起当初“不懂装懂”耍小聪明给王安石续诗,不禁心生懊悔。
15.【郑少谷交友的故事】明代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互相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
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郑少谷去世时,王子衡哀伤至极,为素未谋面的朋友千里奔丧。人与人的交往,都是平日看似平常,有事时却显非常,患难与共、肝胆相照,既给人力量,又让人温暖。
16.【山云清廉的故事】明代文学家叶盛在《郑牢论戒贪》中曾记载一则故事:将军山云赴广西总兵之职,到任后询访民情。山云问一耿直的老差役郑牢:听闻此地素尚货利礼贿,我亦可贪否?郑牢答曰:大人初到,如一洁新白袍,有一沾污,如白袍点墨,终不可湔也。山云点头称道,后镇守广西逾十年,廉洁操守始终不渝,成为一代清官。
17.【冯志圻自律的故事】《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清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他从不在人前提及此好,赴外地巡视更是三缄其口,不吐露丝毫嗜好心迹。一次有位下属献给他一本宋拓碑帖,冯原封不动退回,有人劝他打开看看无妨。冯志圻却认为,这种古物乃稀世珍宝,我一旦打开,就可能爱不释手,不打开,还可想象它是赝品。“封其心眼,断其诱惑,怎奈我何?” 18.【杨震拒金的故事】东汉时期,杨震任东莱太守时,好友王密为报答提携之情深夜怀金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但杨震义正词严驳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身清廉的杨震后官至三公,“四知拒金”的典故也世代传为佳话。
19.【张伯行谢礼的故事】清朝廉吏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最广为传诵的两句便是:“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张伯行一生清廉为官,两袖清风,康熙皇帝评价其“操守为天下第一”,广为百姓传诵。
20.【侯鸣珂杖妻的故事】清代侯鸣珂在陕西为官多年,任孝义厅(今柞水县)同知时,为了赈济灾民,自家生活节俭。其厅衙小吏不甘忍受无油粗饭,向百姓索要了十斤猪油,自食五斤,将剩下的五斤暗地里送给了侯鸣珂的夫人。侯鸣珂得知后大发雷霆:“刮民脂膏,如杀我父母。百姓倒悬,尔等安享清福,不堪造就。”当即将那小吏削职为民,下令其妻退还猪油,并以受贿罪杖责四十。其妻后悔莫及,侯鸣珂斥道:“知过并非无过,不杖四十,尔不会以此为训!”侯鸣珂的“拒贿杖妻”,受到百姓大加赞颂,离任时送“仁德如春”大匾,近万人含泪相送。
21.【岳飞报国的故事】一代名将岳飞,正是胸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远大报国志向,而使他始终保持严格要求自己的动力,虽身处贪奢之风盛行的时代,却一生不贪钱财、不好美色、不慕虚荣,终以精忠报国留名青史。
22.【创新思维的故事】杨振宁博士说过:美国氢弹之父泰勒几乎每天都有 10 个新想法,其中 9 个半是错误的,但他
不在乎。“每天半个对的新想法”积累起来,使泰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3.【司马懿自控的故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率大军劳师远征,军需是大问题,所以急于与司马懿大军决战。司马懿看穿诸葛亮的弱点坚守不出:等待诸葛亮大军粮草难以为继,只能不战自乱,被迫撤兵。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派人将女人服饰给司马懿送去。司马懿坦然受之。尽管诸葛亮“多智而近妖”(鲁迅语),但七出祁山无功而返,与司马懿高度的自控大有关系。
24.【爱因斯坦追求简单的故事】爱因斯坦当年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年薪为一万六千美元,他主动要求减至三千美元,人们大惑不解。他解释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以创造的原动力!”“简单的生活,无论对身体还是精神,都大有裨益。”爱因斯坦在弥留之际立下遗嘱:不发讣告,不搞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这样,什么名誉、地位,统统都与他无关。可是,又有谁不承认他的盖世贡献、非凡成就呢!
25.【朱可夫临危不惧的故事】“凡举兵师,以将为命。”二战期间,在一次战斗的关键时刻,前苏联元帅朱可夫突然接到报告,说有几十辆坦克不能用了。朱可夫忙问原因,部属回答该坦克专用炮弹打完了。朱可夫不假思索地说:“这种坦克可以打我们野战炮兵用的炮弹!”一句话让这些坦克起死
回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26.【八旗子弟享乐主义的故事】满清“八旗兵”入关前曾是“威如雷霆、动如风发”的精锐之师,入关后不过百余年,便“三五成群,手提鸟笼雀架,四处闲游,甚或相聚赌博”,变得不堪一击。“打天下”时励精图治,能征善战、所向披靡;“坐江山”时贪图享乐,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最终自己打败自己。
27.【法布尔奋斗的故事】法国昆虫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有一句名言:“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自己也始终身体力行这句话。法布尔一生清贫,童年时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当过铁路工人、卖柠檬的小贩。虽然生活艰辛,但是他没有放弃追求,始终坚持学习、坚持探索、坚持著述,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28.【拿破仑失败原因的故事】1815 年 6 月,拿破仑在滑铁卢遭遇惨败后总结战败教训时感叹:“好久没有和士兵一起喝汤了!”即使像拿破仑这样胸有韬略的人,一旦脱离了士兵,也会变成孤家寡人,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29.【赵概投豆的故事】北宋官员赵概在案头摆放一个瓶子,以及黑白两种豆子,“起一善念,投一白豆于瓶;起一恶念,投一黑豆于瓶”。刚开始,黑豆甚多,但随着他时时内省、磨砺克制、改过迁善,瓶子中的白豆自然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
30.【面对缺点的故事】面对自身缺点是及时改正,还是
逃避掩饰,往往关乎人生的走向和个人的命运。春秋时期,秦穆公即位之初刚愎自用,不愿听取他人意见,即便群臣反对,他依旧轻率派军远袭郑国,结果全军覆没。面对惨败,秦穆公主动公开认错,痛改前非,克服自己固执己见、独断专行的缺点,集思广益、从谏如流,最终打败了敌人。相反,东汉末年,称雄冀州的袁绍,不听谋士劝阻,贸然发动官渡之战,结果大败。袁绍不但不承认自身刚愎自用的缺点,还文过饰非,将谋士斩杀,使得士气涣散,最终走向了穷途末路。
31.【珍惜时间的故事】董必武诗言:“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任何一项伟大事业,都是万众一心干出来的,都要靠千千万万人无怨无悔、倾情奉献,汇涓滴细流而成江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尽管已 89 岁高龄,仍然坚守在科研一线;林俊德院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生命的最后关头,还在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倾尽一生为国铸长剑,在弥留之际仍发出“一二一,出发”的口令。
32.【古迪纳夫“恒心”的故事】2019 年,古迪纳夫等三位科学家因在锂电池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值得注意的是,被誉为“锂电池之父”的古迪纳夫已 97 岁高龄,是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长的获奖者。古迪纳夫年过半百才开始研究电池材料,并且他还患有阅读障碍症。这位老人讲过
这样一段话:“我们有些人就像是乌龟,走得慢,一路挣扎,到了而立之年还找不到出路。但‘乌龟’知道,他必须走下去。”熟悉他的同行评价他:“不管做什么,他总是在开始不被人看好,却能笑到最后。” 33.【黄旭华钻研的故事】黄旭华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甘愿选择“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了研制核潜艇,他远离家乡、荒岛求索,深藏功名三十载;他从不服输,坚持“头拱地、脚朝天,也要把核潜艇搞出来”。直到科研成功、“消失”30 年后,黄旭华才见到 93 岁的母亲。“对国家的忠,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孝”,他一直用这句话来支撑自己。“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黄旭华的人生,是一尘不染、纯粹纯洁的人生,也是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人生。
34.【吕元膺识人的故事】唐代名臣吕元膺为东都洛阳留守时,经常与门客弈棋。一次,属下送来一摞要紧的公文,吕元膺遂放下棋子移步批阅。门客乘机偷换一子逆转败势,他自以为做得神不知鬼不觉而暗自得意。不想吕元膺已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但却装作浑然不觉。次日,即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盘缠送给他,请他到别处高就。所有人都不明就里,他也始终未解释一个字。十年后,弥留之际的吕元膺才对子侄们道出原委:“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吕元膺以此告诫他们,交友一定要心明眼亮。偷换一个棋子,其实并不值得介意,但反映出此人的心迹可怕。他为了赢,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倘若疏于镜鉴,无异于以身伺虎,危不可言。
35.【吴隐之与“贪泉”的故事】晋朝官员吴隐之,在赴广州刺史任上路经“贪泉”,人称饮“贪泉”之水就会变得贪婪无比。他酌而饮之,并写下诗句:“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后来,吴隐之被称为晋代第一良吏。事实证明,清与不清,不在外物,而在一个人的内心。
36.【古人家风的故事】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给家人提出了“自立、读书、清俭、行善”八字家风,范氏后人代代恪守,出了状元、进士数百名。还有,像孔子的“诗礼庭训”、诸葛亮的“诫子格言”、司马光的《家范》、朱熹的《朱子家训》等,一直规范、鼓舞着后人立身处世、成长成才。其中的诸多精华,值得发扬光大。
37.【苏轼“房梁挂钱”的故事】苏轼在 40 多年的为官生涯中,十分注重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 12 份,每月用一份;又将每份平均分成 30 小份,每天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份,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苏轼还把节余下来的钱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38.【王溥“不受一衣之赠”的故事】明代官员王溥,洪武
年间在担任广东参政时,胞弟从家乡前去探望他,恰好与王溥的属官同船。属官为讨王溥欢心,送其弟一件布袍。王溥知道这件事后很不高兴,让弟弟将布袍送还原主,并说:“一衣虽微,不可不慎,此污行辱身之渐也。”王溥任官多年,“笥无重衣,庖无兼馔”,深得百姓敬重。后来他蒙冤被捕,属官和百姓纷纷赠给他路费和礼物,他都谢绝不受,表示自己岂能因为患难而改变心志。后来朝廷查明王溥无罪,释放回乡。
39.【范仲淹“慎终如始”的故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三月,范仲淹金榜题名,考中进士。不久,被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负责刑狱方面的事务。司理参军是个品级不高的官,俸禄不多,这时的范仲淹在经济上也很拮据。拮据到什么程度呢?范仲淹任满后,离开广德军时,“贫止一马”,可是一路上吃住也需要用钱,他最后将马卖了,徒步而归。由此可见,范仲淹在司理参军任内,虽生活上有困难,但绝无以权谋私之举,他对自己的职责慎之又慎,对自己的清誉慎之又慎。范仲淹后来官至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权力很大,但廉洁奉公不改,这点有史为证,《宋史》云:“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后世之人,不仅吟诵着他在《岳阳楼记》里的警世名句,而且景仰他一生的廉俭,称颂他是“大忠伟节,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 40.【陆贽“慎初”的故事】唐代宰相陆贽为官清廉,与藩
镇大员交往,向来一尘不染。唐德宗担心他“清慎太过”,恐怕会妨碍公务,对他说:“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建议他若不接受贵重礼物,细小物品如靴鞭之类,受亦无妨。陆贽却不以为然,认为“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金玉。目见可欲,何能自窒于心!已与交私,何能中绝其意!是以涓流不绝,溪壑成灾矣。”由小礼物到大礼物,由便宜的礼物到贵重的礼物,贪得无厌,最终,“货贿上行,则赏罚之柄失;贪求下布,则廉耻之道衰。”鞭靴看似微小,却能导致欲望的多米诺骨牌倒下,第一块骨牌倒下,接下来所有的骨牌也难不倒下。陆贽认为遏制贪腐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慎初”,把贪欲扼杀在萌芽阶段。
第四篇:古人推敲故事
古人推敲故事
杜甫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做诗,反复推敲,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故事一:“推敲”的故事可谓流传久远。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诗句,终于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的车骑。韩愈知道了原委后,不但不治他的罪,还和他一起想,最后认为还是“敲”字佳。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故事二:《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诗歌的代表作,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广为人们传诵。有家人藏有这首诗的诗稿,拿来一看,发现该句中的“绿”字,诗人一改再改。初云“到”,后圈去,注曰:“不好”;后改为“过”,复圈去;又改为“入”,旋改为“满”,先后改了十多次,始定为“绿”。为什么呢?“绿”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色彩鲜明,唤起江南一片春色,唤起联想,引起游子思归的念头,与下文的“明月照我还”密切呼应。
故事三: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是大文豪苏轼游庐山所作,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但据《东坡志林》,第二句原为“到处看山山不同”,后来才改为“远近高低各不同”。“到处看山”,不仅意思与第一句重复,而且语言平平,读来乏味,改为“远近高低”,既再现了庐山的特点,又代表了不同的角度,意蕴无疑丰富得多,诗意也更加浓厚。
…… …… ……
第五篇:古人讲礼貌故事
古人讲礼貌故事(曾子避席,程门立雪)。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ZUO)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逃奔齐国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二人一起拜师学习兵法。[5]庞涓后来出仕魏国,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嫉妒他的才能,于是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6]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当齐国使者出使至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时,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者,用言辞打动了他。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逃奔到齐国的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于是他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田忌赛马
主词条: 田忌赛马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作为赌注。孙膑发现比赛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建议田忌加大赌注,并且向他保证必能取胜。田忌于是与齐威王和诸公子设千金作为赌注,比试赛马。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替换上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首场大败;随后孙膑又让田忌用上等马替换中等马、中等马替换下等马,分别与齐威王的中等马及下等马比赛,结果田忌两胜一负,最终赢得齐威王的千金赌注,孙膑由此名声大振,这揭示军事上一条重要规律:着眼全局,舍弃局部,出奇制胜。孙膑在“田忌赛马”故事中所采用的方法,被视为“策对论”的最早运用。田忌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并让他担任自己的兵法教师。[9] 师于荀子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1],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16]。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17]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18]李斯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19]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20]
佐于赢政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3],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一次,李斯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秦王听取李斯离间各国君臣之计[22],对于六国,李斯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史。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