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精选
• 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精编
• 剑客编辑
• 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 悬梁刺股(晋代孙敬和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 凿壁借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程门立雪(杨时求学的故事)
• 王冕苦读(王冕“长明灯”下苦读的故事)
囊萤映雪
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头悬梁
晋朝有一个叫孙敬的人,每天读书到深夜,经常怕打瞌睡,就用绳子系住头发拴在房梁上,如果头昏要打瞌睡,头往下坠,绳子就会将他扯醒。他就用这种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锥刺股
• 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人看不起,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涨,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自自己刺自己的大腿,自己清醒后又读书。
凿壁借光
西汉人匡衡,小时家里很穷,非常喜欢读书,但晚上家里没有油点灯。邻居房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着读书。
韦编三绝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 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欧阳修就这样在母亲的教导下在地上用荻草秆在地上写字,终于学有所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长明灯”下苦读的王冕
王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有一次,王冕去放牛。当他路过一个学堂时,琅琅的读书声一下把它吸引住了。他悄悄的跑了过去,躲在窗外听学生们读书,并把听到的内容默默地记在心里。为了学习,他每天夜里都要偷偷地溜进佛殿,就着昏暗的长明灯,读书直到天亮。佛殿里有许多佛像,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可怕。可王冕对这一切,就像没看见一样,仍然专心致志的读书。经过刻苦努力,王冕终于成为元代著名的大画家和大诗人。
第二篇:古人勤奋学习的事例
古人勤奋学习的事例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韦编三绝
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条把竹简编编联起来,做“韦编”。三:多次。绝:断。反复研读,以致编联竹简的的皮绳断了多次。指读书勤奋刻苦。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第三篇:古人廉政故事材料汇编
古人廉政故事 30 则
目 录 一、悬鹅示众............................................................................................................................2 二、立檄拒礼............................................................................................................................2 三、棒打送礼............................................................................................................................2 四、厚谢婉拒............................................................................................................................2 五、羊续悬鱼............................................................................................................................2 六、悬丝尚书............................................................................................................................3 七、四铁御史............................................................................................................................3 八、风月尚书............................................................................................................................4 九、唐朝名相李勉二三事.........................................................................................................4 十、清除私心,不取私财...........................................................................................................4 十一、为政简肃,智斗污吏.......................................................................................................5 十二、痛恨贪暴,锄恶扬善.......................................................................................................5 十三、新鞋踩泥.........................................................................................................................6 十四、子罕辞宝.........................................................................................................................6 十五、公仪休拒鱼.....................................................................................................................7 十六、灭官烛看家书.................................................................................................................7 十七、杨震拒金.........................................................................................................................8 十八、陶母退鱼.........................................................................................................................8 十九、吴隐之不惧饮贪泉.........................................................................................................8 二十、以廉为宝.........................................................................................................................8 二十一、一钱太守.....................................................................................................................9 二十二、苏章二天.....................................................................................................................9 二十三、苏琼三悬.....................................................................................................................9 二十四、杨震四知...................................................................................................................10 二十五、司马五规...................................................................................................................10 二十六、不为诸子建宅的刘福...............................................................................................11 二十七、令家人退还玉带的王旦...........................................................................................11 二十八、甘居先人敝庐的黄洽...............................................................................................12 二十九、不以民膏自肥的杨简...............................................................................................12 三十、灭烛读书.......................................................................................................................13
一、悬鹅示众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 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 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二、立檄拒礼 康熙 19 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 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 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三、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 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 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四、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五、羊续悬鱼 东汉时,羊续任庐江太守。 一天,羊续的下属府丞焦俭见
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 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不收吧,对不住焦俭的一片好心;收吧,有违自己为官清廉的道德规范。 但眼前焦俭的盛情难却啊,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 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 没过几天,鱼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 直到有一天,焦俭又笑嘻嘻地拎着更大的一条鲤鱼来拜访羊续,羊续也不说话,只是笑着指了指悬挂着的那条鱼,轻轻地摇了摇头。 焦俭看着这条丝毫没有动过的枯鱼干,领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红着脸收起鱼,退了出去,从此再也不敢给羊续送东西了。 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以后再也不礼贿他了。 六、悬丝尚书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吏部尚书山涛,为官三十余年,“居荣贵,贞慎俭约”,清正廉洁,从不收礼。 有一次,县令袁毅偷偷地给山涛送去百余斤真丝,山涛得知后命家人将这些真丝悬挂于梁上而不用。 后来,袁毅劣迹事败,朝廷得知他曾送真丝给山涛后,派人到山涛府上查询,只见那百斤真丝仍悬挂在梁上,虽已为虫蛀食,但“尘埃封印如故”,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山涛也被人尊称为“悬丝尚书”。 七、四铁御史 明代的冯恩,在任御史(监官)时,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 《明史•冯恩传》载:因“疏劾汪,上怒,命会大臣鞫(审问)
之。 高坐,令校士持其膝,恩遽起直。 曰:‘汝杀我,我为厉鬼亦杀汝。 ’益怒,谓何故敢叱大臣,恩曰:‘大臣而无君,人人得而诛之,何但(只)叱!’观者叹曰:‘是真御史。 非但口如铁,其膝、 其胆、其骨皆铁也。 ’遂号‘四铁御史’。 ”冯恩如此不畏权贵,直言斥奸,守持“四铁”,表现出了凛凛正气、 铮铮铁骨,实属可贵可敬,可颂可鉴。 八、风月尚书 南北朝时的徐勉,为官廉正,不徇私情。《南史•徐勉传》载:他担任梁吏部尚书时,“尝与门人坐,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曰:‘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时人敬其公廉正派,赞其为“风月尚书”。 九、唐朝名相李勉二三事 李勉,字玄卿,其曾祖李元懿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 李勉以近属陪位入仕,历任开封府尉、 监察御史、 河南少尹、 京兆尹兼河南尹、 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等职。 晚年入朝为相,任吏部尚书,平章事。 李勉生性耿直,为官做人,更是清正廉洁,奉公守法。 十、清除私心,不取私财 李勉少年贫困,客游外地时,曾与一书生同行,书生生病将死时,取出所带金银交给李勉,说:“左右无人知,幸君为我葬,余则君自取。 ”李勉为使他安心而逝,答应了他的要求。 然而安葬时,李勉却将多余的金银放入书生的棺材里。 后来,书生的家人拜访时,李勉和他们一块打开坟墓,把金银全部交给了他们。 769 年,李勉任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史,此时的广州“地当会要,俗号殷繁,交易之徒,素所奔凑”。 他到任后,对商人更加抚慰,商船入口,不许侵夺,一年后广州商船如织,经济很快繁荣起来,许多商人为感谢他,送来厚礼,都被他婉言拒绝。 十一、为政简肃,智斗污吏 767 年,李勉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时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知国子监事,每到国子监视学,随从数百。 前京兆尹黎干倾心候事,动心求媚,每次都指使府中上下预备数百人的酒食,鱼朝恩还是不甚满意。 李勉到任后,鱼朝恩来国子监,府吏请示李勉,李不允许过分招待。 他说:“军容使判国子监事,勉候太学,军容应具主礼。 ”鱼朝恩碰了个软钉子,从此再也不到太学骚扰了。 十二、痛恨贪暴,锄恶扬善 封建官场贪污受贿成风,为整饬吏治,李勉严刑峻法。 他当开封府尉时,上任后立即张贴告示:“凡受贿者,须在 3 天内自首,过日者舁榇相见。 ”告示贴出后,有一个自恃有点背景的污吏,一天受贿后故意放出风来,让李勉知道。 过了期限后,他又满不在乎,而且还让人抬着棺材去见李勉。 李勉在弄清真相后,说:“故意受贿枉法,罪加一等。 ”对方不以为然,李勉命令手下“将他装入棺材。 ”这时他才如梦方醒,但为时已晚,被扔进河里。 此后,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官员心惊肉跳,再也不敢贪赃枉法
了。 十三、新鞋踩泥 《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十四、子罕辞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十五、公仪休拒鱼 《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现在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十六、灭官烛看家书 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十七、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十八、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十九、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二十、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
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二十一、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二十二、苏章二天 汉代苏章为政清廉,执法严明,公私分明。其出任冀州刺史时,有老友在其属下任清河太守,因多有贪赃枉法行为,致民怨沸腾,纷纷上告。后其得知苏章为其上司,便设宴相请。席间清河太守陈述了二人平生的友好,并说:“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意即苏章为其保护伞)。苏章闻言称:“今日我与你故人叙旧,是私恩;明日我是冀州刺史,办公事。”第二日公堂之上,苏章对清河太守愤然作声:“你有二天,我亦有二天,上天不可欺,民心不可辱,岂能因私而废公?”遂将老友拿下,依律治罪。
二十三、苏琼三悬 南北朝北齐年间,苏琼受命担任清河太守。当时郡内官吏腐化,贪污送礼之风盛行。苏琼上任伊始,即向全郡告示,不接受任何名目的馈赠。不日,属下府丞送他鲜鱼,苏琼接受后悬挂在门边。府丞再送,苏琼仍将鱼挂上以示谢绝之意。
时郡内有一八十余岁赵姓老者,仗着年纪大又以鲜鱼相送,苏琼仍将鱼挂在门梁,始终不吃。之后,但凡有送礼者,苏琼均以门梁的悬鱼相拒,以示不受之决心。后再也无人送礼给他,整个郡内贿送之风大大收敛。
二十四、杨震四知 汉代华阴人杨震,通晓经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
二十五、司马五规 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是继王安石之后的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一职。他虽居高位,但一生崇尚俭朴,不喜奢华。他时刻注重严于律己,慎言慎行,同时告诫家人俭则久,久则平,平则稳,其在所著《训俭示康》一书中提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治国持家名言。宋仁宗年间,他在朝知谏院任职,即提出为政为官五规:“保业、惜时、远谋、谨微、务实”,要求各级官吏关心百姓疾苦,珍惜时光,眼光远大,谨慎从事政务,为朝庭和百姓做实事,保证了北宋前期吏治的清明和政治的稳定。
二十六、不为诸子建宅的刘福 据《续资治通鉴》卷十五载,淳化二年(991 年),凉州观察使、判雄州事刘福去世,朝廷赠太傅、忠正节度使。刘福本是一介武夫,大字不识一个,但在雄州为官五年,“境内宁谧”,很受百姓爱戴。他的儿子们常劝刘福营建大宅第,刘福怒曰:“我受禄甚厚,足以僦舍自庇,汝曹既无尺寸功,岂可营居第为自安计乎!”刘福宁可租房居住,也不为儿子们营建大宅第,可见其严于律己,当然这也是刘福教子的一种方式。
二十七、令家人退还玉带的王旦 王旦在宋真宗朝为相十二年之久,官高禄厚,真宗对其礼遇有加,但他不以之为傲,清正廉明,戒骄抑奢,怡然自乐。《续资治通鉴》卷三三可以为证:王旦病笃时,真宗曾去其家看望,并赐给他亲自调制的药、薯蓣粥,又赐给金五千两。王旦要求家人如数奉还,王旦认为“已慎多藏,况无所用,见欲散施,以息咎殃。”王旦居住的地方颇为简陋,真宗曾想为他建一所好房子,王旦总是以现在居住的地方是“先人旧庐”为由推辞。王旦也不置田宅,他认为“子孙当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真宗对王旦多有赏赐,家人将赏赐之物放在庭下,王旦见后总是说:“生民膏血,安用许多!”王旦所著衣物朴素,“家人服饰稍过,即瞑目不视”。有一回,家人在市场上买了一条漂亮的玉带,家人得意地拿给王旦看,王旦让他把玉带系上,问道:“还见佳否?”家人回曰:“系之,安得自见!”王旦曰:“自负重而使观者称好,无乃劳乎!亟还之。” 二十八、甘居先人敝庐的黄洽 王旦以“先人旧庐”为由,拒绝真宗为其建宅。宋孝宗时有一个叫黄洽的官员,也以“不治私宅”留名青史。
《续资治通鉴》卷一五一载:有人劝黄洽营造私宅,黄洽说:“吾书生,蒙拔擢至此,未有以报国,而先营私乎!使吾一旦罪去,犹有先人敝庐可庇风雨,夫复何忧?”黄洽得官后想到的是如何报国,而不是治私宅,宁愿居“先人敝庐”,也许先人留下的宅第不华美、不气派,但对于黄洽来说,可以挡风遮雨,这已足够。
二十九、不以民膏自肥的杨简 杨简是南宋人,他廉政爱民,得到百姓拥戴,有“杨父”之誉。《宋史》为其立传,在他的传记中,笔者读到一段感人的记载:杨简有一颗慈爱之心,他在地方上任官,俸禄不少,对此他常说:“吾敢以赤子膏血自肥乎!”杨简升官要离开地方,“老稚扶拥缘道,倾城哭送”,对其政绩做出高度评价:“尽扫喜顺恶逆之私情,善政尽举,弊政尽除,民怨自销,祸乱不作。”南宋与金朝长期对峙,有一年,金朝发生饥荒,“来归者日以数千、万计,边吏临淮水射之”,杨简以为“得土地易,得人心难”,这些逃难而来的百姓,都是“中土故民”,他们今天投奔南宋,就如同失散已久的孩子找到了母亲,岂可吝啬粮
食而以武力相对。杨简“即日上奏”,言辞哀痛至极。细究杨简的言行,不难明白为官者只有不以赤子膏血自肥,才能得人心,才能像杨简那样“民爱之如父母,咸画像事之”,真正得到百姓拥戴。
三十、灭烛读书 宋代《竹坡诗话》记载: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点燃自家的蜡烛、灭掉公家的蜡烛后,才拆开家书来看。因为在他看来,公与私之间不能越雷池半步。公私分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类似思想俯拾皆是。
精选写材料小故事 40 例
1.【朱元璋“廉政谈话”的故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防治腐败、稳固江山,每启用一批地方官员,总要告诫这些预任官员,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这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底的泉水虽然不多,但甘甜清爽,每天都可以汲取享用,泉却始终不会干涸。相反,不愿守用井底之泉,而去追求薪俸之外的财物,则如投身肆虐的洪流,虽可暴饮狂欢,但好景绝不会长,迟早会遭遇灭顶之灾。
2.【汤斌识人的故事】某秀才偶然路过书店,见一少年正在数钱购买《吕氏春秋》这部书,不慎将一枚铜钱落在地上。秀才便偷偷用脚踩住,待少年离去后快速弯腰收入囊中。不想旁边坐着一个老者,将这一切完全看在眼中,忽地站起追问此人姓名,然后冷笑而去。后来秀才得到江苏常熟县尉的官职,兴冲冲地整装去赴任,拿着拜帖拜见巡抚大人,但却被告知,他已被弹劾,不用去上任了。秀才不解,传话人告诉他,因为他“贪心”。此人愈发不解,怀疑是一场误会。巡抚衙门的一席话,让他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汝不记昔年书肆中事耶?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今侥幸作地方官,能不探
囊胠箧为纱帽下之窃贼乎?”你不记得当年书店中的事了?当秀才的时候,尚且视一文钱如命;如今侥幸做了地方官,你能不搜刮索贿,做一个戴纱帽的窃贼甚至劫匪吗?此人这才醒悟当时问他姓名的老者,就是现在的江苏巡抚汤斌,于是非常惭愧地辞官走了。
3.【于成龙清廉的故事】清代的于成龙为官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他任黄州知府时,当地遭遇连年饥荒,他一面向上司请求蠲免税赋,赈济灾民,一面开展民间自救,自己常年以粗糠野菜为食,把节省的薪俸口粮用于救灾,老百姓编歌赞道:“要得清廉分数足,唯学于公食糠粥。”后来于成龙官至两江总督,依然是“布衣蔬食,半茹糠秕”“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百姓称他为“于青菜”。于成龙病逝时,部属见其床头旧箱里仅有绨袍一件、靴带二条,瓦瓮中粗米几斤、盐豆豉几碗。康熙曾评价于成龙“居官清正,为古今廉吏第一!” 4.【胡寿安“青菜知县”的故事】明代的胡寿安任新繁知县时不但公务廉明,爱民如身,还抽空在后院的空地种满蔬菜,补贴家用,招待客人,百姓感其清廉,称他为“青菜知县”。胡寿安平日居家穿粗布衣,吃粗米饭,睡纸蚊帐,在简朴的生活中获得一种别样的愉悦,他为自己用的纸蚊帐写了一首诗:“紫丝步障最奢华,卧雪眠云自一家,雪又不寒云又暖,扶持清梦到梅花。”胡寿安在信阳做官,任满离任时行囊空空一担
轻,百姓相送“如悲亲戚”,他题诗致谢道:“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应识我,去时还似来时贫。” 5.【张堪“渔阳惠政”的故事】东汉时期,汉武帝任命张堪为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太守。当时成都富庶,钱财如山,但他秋毫未取,离开成都时,只乘一辆旧马车,车上唯行囊而已。不久,朝廷又任命张堪为渔阳太守。他在任时秉公执政,“捕击奸猾,赏罚必信”,深得当地人民爱戴。当他提出要在渔阳地区大兴水利时,众多百姓响应,短期之内便开出稻田八千多顷。百姓编了一首歌谣赞颂张堪:“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堪在渔阳任职 8 年,边境安宁,社会稳定,百姓生活富足,“渔阳惠政”因此而来。
6.【王世充因“口惠而实不至”的故事】《资治通鉴》记载,隋末群雄之一的王世充,在攻下洛阳后,被封为太尉。为展示自己有招纳贤才、广开言路的胸怀,王世充在太尉府外立了三块牌子:一求文学才识,堪济时务者;二求武勇智略,能摧锋陷敌者;三求身有冤滞,拥抑不申者。看到这样的三块“广告牌”,每天上书言事的多达数百人。王世充“悉以引见,躬自省览,殷勤慰谕”,于是“人人自喜,以为言听计从”。但事实上,王世充口惠而实不至,“下至士卒厮养,世充皆以甘言悦之,而实无恩施。”轻诺寡信的王世充,渐渐失去了文官武将及百姓的信任,也为自己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7.【古代官员“言必信,行必果”的故事】明朝张津在浙江
海宁谯楼上题过这样一副对联:“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他主政期间,克己奉公,不徇私情,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爱戴。清朝乾隆年间的铁面御史钱沣也撰写过一副对联:“爱半文不值半文,莫谓世无知者;作一事须精一事,庶几心乃安然。”钱沣在担任湖南学政时,曾前往各县视察,按当时的“棚规”,学子要凑钱向学政致意,但钱沣一概不受;他当京官时,不饰车马,只买了一匹瞎了一只眼睛的骡子当坐骑。
8.【古代官员正身直行的故事】唐代元德秀任地方县令期间,立志以圣贤之风勤勉于政,坚持洁身自好、持身以廉,从不收受贿赂,过着“禄薄俭常足,官卑廉自高”的生活。他在鲁山做县令三年期满离任时,只有一匹薄布,别无分文,百姓与之挥泪而别。唐人卢载在《元德秀诔》中赞曰:“谁为府君,犬必舀肉。谁为府僚,马必食粟。谁死元公,馁死空腹。”北宋司马光评价道:“德秀性介洁质朴,士大夫皆服其高。”元德秀戒贪止欲、正身直行、造福百姓,堪称清官典范。
9.【古代官员一心为公的故事】《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令人感慨的故事,晋国大将羊祜病重后,再三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杜预,事后却焚烧荐稿。晋武帝问他:“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奏稿不令人知耶?”羊祜答道:“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据《宋史》记载,北宋宰相王旦,为官数十载,知人善任,举荐贤才,不留私名,不受私请,朝中很多官员都是王旦推荐提拔,但都不知所荐者是谁。史书中称,“旦为相,宾客满堂,无敢以私请。察可与言及素知名者,数月后,召与语,询访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献之。观才之所长,密籍其名,其人复来,不见也。”又载,“旦凡所荐,皆人未尝知。旦没后,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始知朝士多旦所荐云”。
10.【甄宇谦让的故事】东汉时期,有个官吏叫甄宇,为人忠厚,遇事谦让。有一年除夕,皇上赐给群臣每人一只活羊。由于这批羊有大有小,分配时,负责人犯了愁。大臣们有人主张把羊杀掉,然后均分,有人主张抓阄……这时,甄宇说:“分只羊有这么费劲吗?我看大伙儿随便牵只羊走算了。”说完,他率先牵了最瘦小的一只羊回家过年。而后众大臣纷纷效仿,羊很快分发完毕。
11.【杨震克己自律的故事】“四知先生”杨震在治家方面同样垂范后人,立起了清白家风。杨震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从杨震到其子杨秉、其孙杨赐、其曾孙杨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唐代诗人李白赞其:“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间。”清心的生活贪欲少,清廉的家庭无烦恼。一人不廉,就会全家不圆。
12.【纣王奢糜的故事】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商纣王命人为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箕子因此感
到大事不妙。箕子想到,用了象牙筷子就不会再使用粗碗,进而一定会用“犀玉之杯”,食“旄象豹胎”,着“锦衣九重”,居“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果不其然,没过几年,纣王便建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穷奢极欲,残害忠良,以致身死国灭。箕子能从小小一双象牙筷子,预见明日之祸,韩非子称赞他“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13.【娄敬直言的故事】在汉高祖刘邦的征战生涯中,曾发生过一次重大失误,即“白登之围”。据《史记》记载,当时,刘邦率军亲征入侵晋阳的匈奴,先后派遣十余批使者打探敌情,不料匈奴故意隐藏实力,令使者们都认为其不堪一击。只有娄敬以“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的经验,从出使所见“羸瘠老弱”推测匈奴“伏奇兵以争利”,提出不可出击的建议,却未被刘邦采纳。结果汉军因轻敌冒进,被困白登山七天后才侥幸脱险,娄敬也因忠直有远见卓识,被封为关内侯。
14.【苏轼自傲的故事】《警世通言》记载,苏轼拜谒王安石,在其府上看到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想当然以为菊花在深秋盛开且耐久,怎会风吹花落“满地金”?于是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一日秋风过后,苏轼看到自家后园菊花花瓣散落一地,想起当初“不懂装懂”耍小聪明给王安石续诗,不禁心生懊悔。
15.【郑少谷交友的故事】明代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互相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
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郑少谷去世时,王子衡哀伤至极,为素未谋面的朋友千里奔丧。人与人的交往,都是平日看似平常,有事时却显非常,患难与共、肝胆相照,既给人力量,又让人温暖。
16.【山云清廉的故事】明代文学家叶盛在《郑牢论戒贪》中曾记载一则故事:将军山云赴广西总兵之职,到任后询访民情。山云问一耿直的老差役郑牢:听闻此地素尚货利礼贿,我亦可贪否?郑牢答曰:大人初到,如一洁新白袍,有一沾污,如白袍点墨,终不可湔也。山云点头称道,后镇守广西逾十年,廉洁操守始终不渝,成为一代清官。
17.【冯志圻自律的故事】《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清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他从不在人前提及此好,赴外地巡视更是三缄其口,不吐露丝毫嗜好心迹。一次有位下属献给他一本宋拓碑帖,冯原封不动退回,有人劝他打开看看无妨。冯志圻却认为,这种古物乃稀世珍宝,我一旦打开,就可能爱不释手,不打开,还可想象它是赝品。“封其心眼,断其诱惑,怎奈我何?” 18.【杨震拒金的故事】东汉时期,杨震任东莱太守时,好友王密为报答提携之情深夜怀金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但杨震义正词严驳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身清廉的杨震后官至三公,“四知拒金”的典故也世代传为佳话。
19.【张伯行谢礼的故事】清朝廉吏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最广为传诵的两句便是:“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张伯行一生清廉为官,两袖清风,康熙皇帝评价其“操守为天下第一”,广为百姓传诵。
20.【侯鸣珂杖妻的故事】清代侯鸣珂在陕西为官多年,任孝义厅(今柞水县)同知时,为了赈济灾民,自家生活节俭。其厅衙小吏不甘忍受无油粗饭,向百姓索要了十斤猪油,自食五斤,将剩下的五斤暗地里送给了侯鸣珂的夫人。侯鸣珂得知后大发雷霆:“刮民脂膏,如杀我父母。百姓倒悬,尔等安享清福,不堪造就。”当即将那小吏削职为民,下令其妻退还猪油,并以受贿罪杖责四十。其妻后悔莫及,侯鸣珂斥道:“知过并非无过,不杖四十,尔不会以此为训!”侯鸣珂的“拒贿杖妻”,受到百姓大加赞颂,离任时送“仁德如春”大匾,近万人含泪相送。
21.【岳飞报国的故事】一代名将岳飞,正是胸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远大报国志向,而使他始终保持严格要求自己的动力,虽身处贪奢之风盛行的时代,却一生不贪钱财、不好美色、不慕虚荣,终以精忠报国留名青史。
22.【创新思维的故事】杨振宁博士说过:美国氢弹之父泰勒几乎每天都有 10 个新想法,其中 9 个半是错误的,但他
不在乎。“每天半个对的新想法”积累起来,使泰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3.【司马懿自控的故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率大军劳师远征,军需是大问题,所以急于与司马懿大军决战。司马懿看穿诸葛亮的弱点坚守不出:等待诸葛亮大军粮草难以为继,只能不战自乱,被迫撤兵。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派人将女人服饰给司马懿送去。司马懿坦然受之。尽管诸葛亮“多智而近妖”(鲁迅语),但七出祁山无功而返,与司马懿高度的自控大有关系。
24.【爱因斯坦追求简单的故事】爱因斯坦当年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年薪为一万六千美元,他主动要求减至三千美元,人们大惑不解。他解释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以创造的原动力!”“简单的生活,无论对身体还是精神,都大有裨益。”爱因斯坦在弥留之际立下遗嘱:不发讣告,不搞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这样,什么名誉、地位,统统都与他无关。可是,又有谁不承认他的盖世贡献、非凡成就呢!
25.【朱可夫临危不惧的故事】“凡举兵师,以将为命。”二战期间,在一次战斗的关键时刻,前苏联元帅朱可夫突然接到报告,说有几十辆坦克不能用了。朱可夫忙问原因,部属回答该坦克专用炮弹打完了。朱可夫不假思索地说:“这种坦克可以打我们野战炮兵用的炮弹!”一句话让这些坦克起死
回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26.【八旗子弟享乐主义的故事】满清“八旗兵”入关前曾是“威如雷霆、动如风发”的精锐之师,入关后不过百余年,便“三五成群,手提鸟笼雀架,四处闲游,甚或相聚赌博”,变得不堪一击。“打天下”时励精图治,能征善战、所向披靡;“坐江山”时贪图享乐,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最终自己打败自己。
27.【法布尔奋斗的故事】法国昆虫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有一句名言:“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自己也始终身体力行这句话。法布尔一生清贫,童年时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当过铁路工人、卖柠檬的小贩。虽然生活艰辛,但是他没有放弃追求,始终坚持学习、坚持探索、坚持著述,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28.【拿破仑失败原因的故事】1815 年 6 月,拿破仑在滑铁卢遭遇惨败后总结战败教训时感叹:“好久没有和士兵一起喝汤了!”即使像拿破仑这样胸有韬略的人,一旦脱离了士兵,也会变成孤家寡人,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29.【赵概投豆的故事】北宋官员赵概在案头摆放一个瓶子,以及黑白两种豆子,“起一善念,投一白豆于瓶;起一恶念,投一黑豆于瓶”。刚开始,黑豆甚多,但随着他时时内省、磨砺克制、改过迁善,瓶子中的白豆自然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
30.【面对缺点的故事】面对自身缺点是及时改正,还是
逃避掩饰,往往关乎人生的走向和个人的命运。春秋时期,秦穆公即位之初刚愎自用,不愿听取他人意见,即便群臣反对,他依旧轻率派军远袭郑国,结果全军覆没。面对惨败,秦穆公主动公开认错,痛改前非,克服自己固执己见、独断专行的缺点,集思广益、从谏如流,最终打败了敌人。相反,东汉末年,称雄冀州的袁绍,不听谋士劝阻,贸然发动官渡之战,结果大败。袁绍不但不承认自身刚愎自用的缺点,还文过饰非,将谋士斩杀,使得士气涣散,最终走向了穷途末路。
31.【珍惜时间的故事】董必武诗言:“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任何一项伟大事业,都是万众一心干出来的,都要靠千千万万人无怨无悔、倾情奉献,汇涓滴细流而成江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尽管已 89 岁高龄,仍然坚守在科研一线;林俊德院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生命的最后关头,还在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倾尽一生为国铸长剑,在弥留之际仍发出“一二一,出发”的口令。
32.【古迪纳夫“恒心”的故事】2019 年,古迪纳夫等三位科学家因在锂电池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值得注意的是,被誉为“锂电池之父”的古迪纳夫已 97 岁高龄,是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长的获奖者。古迪纳夫年过半百才开始研究电池材料,并且他还患有阅读障碍症。这位老人讲过
这样一段话:“我们有些人就像是乌龟,走得慢,一路挣扎,到了而立之年还找不到出路。但‘乌龟’知道,他必须走下去。”熟悉他的同行评价他:“不管做什么,他总是在开始不被人看好,却能笑到最后。” 33.【黄旭华钻研的故事】黄旭华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甘愿选择“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了研制核潜艇,他远离家乡、荒岛求索,深藏功名三十载;他从不服输,坚持“头拱地、脚朝天,也要把核潜艇搞出来”。直到科研成功、“消失”30 年后,黄旭华才见到 93 岁的母亲。“对国家的忠,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孝”,他一直用这句话来支撑自己。“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黄旭华的人生,是一尘不染、纯粹纯洁的人生,也是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人生。
34.【吕元膺识人的故事】唐代名臣吕元膺为东都洛阳留守时,经常与门客弈棋。一次,属下送来一摞要紧的公文,吕元膺遂放下棋子移步批阅。门客乘机偷换一子逆转败势,他自以为做得神不知鬼不觉而暗自得意。不想吕元膺已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但却装作浑然不觉。次日,即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盘缠送给他,请他到别处高就。所有人都不明就里,他也始终未解释一个字。十年后,弥留之际的吕元膺才对子侄们道出原委:“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吕元膺以此告诫他们,交友一定要心明眼亮。偷换一个棋子,其实并不值得介意,但反映出此人的心迹可怕。他为了赢,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倘若疏于镜鉴,无异于以身伺虎,危不可言。
35.【吴隐之与“贪泉”的故事】晋朝官员吴隐之,在赴广州刺史任上路经“贪泉”,人称饮“贪泉”之水就会变得贪婪无比。他酌而饮之,并写下诗句:“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后来,吴隐之被称为晋代第一良吏。事实证明,清与不清,不在外物,而在一个人的内心。
36.【古人家风的故事】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给家人提出了“自立、读书、清俭、行善”八字家风,范氏后人代代恪守,出了状元、进士数百名。还有,像孔子的“诗礼庭训”、诸葛亮的“诫子格言”、司马光的《家范》、朱熹的《朱子家训》等,一直规范、鼓舞着后人立身处世、成长成才。其中的诸多精华,值得发扬光大。
37.【苏轼“房梁挂钱”的故事】苏轼在 40 多年的为官生涯中,十分注重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 12 份,每月用一份;又将每份平均分成 30 小份,每天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份,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苏轼还把节余下来的钱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38.【王溥“不受一衣之赠”的故事】明代官员王溥,洪武
年间在担任广东参政时,胞弟从家乡前去探望他,恰好与王溥的属官同船。属官为讨王溥欢心,送其弟一件布袍。王溥知道这件事后很不高兴,让弟弟将布袍送还原主,并说:“一衣虽微,不可不慎,此污行辱身之渐也。”王溥任官多年,“笥无重衣,庖无兼馔”,深得百姓敬重。后来他蒙冤被捕,属官和百姓纷纷赠给他路费和礼物,他都谢绝不受,表示自己岂能因为患难而改变心志。后来朝廷查明王溥无罪,释放回乡。
39.【范仲淹“慎终如始”的故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三月,范仲淹金榜题名,考中进士。不久,被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负责刑狱方面的事务。司理参军是个品级不高的官,俸禄不多,这时的范仲淹在经济上也很拮据。拮据到什么程度呢?范仲淹任满后,离开广德军时,“贫止一马”,可是一路上吃住也需要用钱,他最后将马卖了,徒步而归。由此可见,范仲淹在司理参军任内,虽生活上有困难,但绝无以权谋私之举,他对自己的职责慎之又慎,对自己的清誉慎之又慎。范仲淹后来官至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权力很大,但廉洁奉公不改,这点有史为证,《宋史》云:“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后世之人,不仅吟诵着他在《岳阳楼记》里的警世名句,而且景仰他一生的廉俭,称颂他是“大忠伟节,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 40.【陆贽“慎初”的故事】唐代宰相陆贽为官清廉,与藩
镇大员交往,向来一尘不染。唐德宗担心他“清慎太过”,恐怕会妨碍公务,对他说:“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建议他若不接受贵重礼物,细小物品如靴鞭之类,受亦无妨。陆贽却不以为然,认为“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金玉。目见可欲,何能自窒于心!已与交私,何能中绝其意!是以涓流不绝,溪壑成灾矣。”由小礼物到大礼物,由便宜的礼物到贵重的礼物,贪得无厌,最终,“货贿上行,则赏罚之柄失;贪求下布,则廉耻之道衰。”鞭靴看似微小,却能导致欲望的多米诺骨牌倒下,第一块骨牌倒下,接下来所有的骨牌也难不倒下。陆贽认为遏制贪腐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慎初”,把贪欲扼杀在萌芽阶段。
第四篇:古人推敲故事
古人推敲故事
杜甫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做诗,反复推敲,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故事一:“推敲”的故事可谓流传久远。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诗句,终于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的车骑。韩愈知道了原委后,不但不治他的罪,还和他一起想,最后认为还是“敲”字佳。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故事二:《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诗歌的代表作,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广为人们传诵。有家人藏有这首诗的诗稿,拿来一看,发现该句中的“绿”字,诗人一改再改。初云“到”,后圈去,注曰:“不好”;后改为“过”,复圈去;又改为“入”,旋改为“满”,先后改了十多次,始定为“绿”。为什么呢?“绿”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色彩鲜明,唤起江南一片春色,唤起联想,引起游子思归的念头,与下文的“明月照我还”密切呼应。
故事三: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是大文豪苏轼游庐山所作,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但据《东坡志林》,第二句原为“到处看山山不同”,后来才改为“远近高低各不同”。“到处看山”,不仅意思与第一句重复,而且语言平平,读来乏味,改为“远近高低”,既再现了庐山的特点,又代表了不同的角度,意蕴无疑丰富得多,诗意也更加浓厚。
…… …… ……
第五篇:古人讲礼貌故事
古人讲礼貌故事(曾子避席,程门立雪)。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ZUO)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逃奔齐国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二人一起拜师学习兵法。[5]庞涓后来出仕魏国,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嫉妒他的才能,于是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6]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当齐国使者出使至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时,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者,用言辞打动了他。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逃奔到齐国的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于是他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田忌赛马
主词条: 田忌赛马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作为赌注。孙膑发现比赛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建议田忌加大赌注,并且向他保证必能取胜。田忌于是与齐威王和诸公子设千金作为赌注,比试赛马。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替换上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首场大败;随后孙膑又让田忌用上等马替换中等马、中等马替换下等马,分别与齐威王的中等马及下等马比赛,结果田忌两胜一负,最终赢得齐威王的千金赌注,孙膑由此名声大振,这揭示军事上一条重要规律:着眼全局,舍弃局部,出奇制胜。孙膑在“田忌赛马”故事中所采用的方法,被视为“策对论”的最早运用。田忌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并让他担任自己的兵法教师。[9] 师于荀子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1],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16]。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17]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18]李斯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19]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20]
佐于赢政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3],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一次,李斯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秦王听取李斯离间各国君臣之计[22],对于六国,李斯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史。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