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案例

时间:2019-05-13 06:0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愁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愁案例》。

第一篇:乡愁案例

唤醒沉睡的诗性

——《乡愁》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设想:

作家赵丽宏写道:“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情感的积累。”现代诗歌更是和心灵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诗歌往往能够借助意象直接、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诗歌诗歌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等艺术美,对学生有天然的感召;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而又形象,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感受民族语言的魅力。

尽管“青春情怀总是诗”,但是实际上,学生眼里的诗歌是如此神秘,他们对现代诗歌往往敬而远之,甚至摈弃在他们的阅读视野之外,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一要求是相悖的。余光中《乡愁》一诗,意象明确,结构明朗,而主题鲜明,诗意丰富,旋律优美,很适合初中生阅读欣赏。郑桂华老师在谈现代诗教学体会时说:“教诗歌要‘三多三少’,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所以,我确定了本堂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乡愁》的赏析,唤醒学生沉睡的诗性,教会学生一点读诗的方法教,感受一点诗意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一点读诗的兴趣。在这样的前提下,我确定了本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为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时,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入情。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本堂课的教学流程的三个环节——初读诗歌,感受乡愁;再读诗歌,抓意象,品意境;三读诗歌,寻觅诗情。都是以读领起,并且层层深入,通过自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有目的的诵读,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诗歌意境,领悟诗歌蕴含的情感,感知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更近距离地走进诗歌,唤醒诗性。

二、由象品意。联想与想象是诗歌阅读的一对翅膀。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运用自己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教学时,主要让学生抓住诗歌的四个意象,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的感情,这样,又可以促进理解性的诵读。因为联想与想象,诗歌在学生的心里被彻底解放,诗性得以回归!

三、以诗意的语言唤醒诗性。设计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意识的培养,发挥自己有一定诗歌底蕴的优势,注意教学语言的诗意。同时,我特别在某些可把握的环节,如导入语,过渡语等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组织,以诗意的教学语言,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浓浓诗性。

课堂实录:

一、课前播放罗大佑《乡愁四韵》

二、教师激情导入:“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这首优美抒情的歌曲就是由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先生写的一首乡愁诗《乡愁四韵》。说起乡愁,真的,乡愁是古今中外所有背井离乡的游子所共有的情感。同学们能从我们的古诗中找到有关乡愁的诗句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些学生笑)

师:说得很好。因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呀,月亮与故乡从此密不可分。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多媒体补充有关诗句)太多太多了。老师说,乡愁是一碗陈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乡愁是一首老歌,每唱一遍,都让人热泪盈眶;乡愁更是一部厚厚的书,每翻一页,都能读到游子心中的梦!在余光中的笔下,乡愁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乡愁》。(多媒体展示,简介余光中——)

(诗意的语言,语文味很浓,将学生带入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中,也较好地唤醒学生内心的诗意与灵性。)

三、初读诗歌,感受乡愁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离不开一个读字。通过读,才能读出诗歌的感情,品出诗歌的意境,享受到诗歌的美丽。请同学们尝试着轻声读一读,你能读出这首诗应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读吗?并注意一下语速、节奏、停顿和重音。(生自读)

师:不错。同学们读得很投入。下面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比较一下你刚才的朗读,刚才读得不到位的地方加以改进,并在课文中划出停顿和重音。(播放黑色真实朗诵的录音)师:读得声情并茂,我们同学都陶醉了,我们也要学习他的读法。请问: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朗读与录音,听出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读吗? 生:这首诗写的是思乡的愁绪,所以比较深沉,沉重。生:还应该比较忧伤。师:对。语速呢?

生:应该比较慢。这样才能读出比较抒情的味道。

师:(多媒体展示:忧郁深沉,语速缓慢些)好,老师请同学推荐班里的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诵。(生朗诵,同学报以掌声。)真好,同学们的掌声已说明了一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自由朗诵全诗。(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比刚才好多了,读出了语气语调。朗读诗歌,除了要读出基本的感情基调,我们还要读得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的节奏美,这就要注意停顿与重音。诗歌中的停顿一般按照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重音一般要突出句子中最能表达诗歌意思的词语。请同学先把第一节读一下,看看应该怎么读?(稍后,生举手)

师:请你用较为夸张的方法,读得慢一些,重音加重一点,让同学都能听出来。好吗?生: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师:有不同意见吗?都同意了。老师也同意。(多媒体出示第一节的读法)同学们再一起将第一段读一遍,不仅要注意感情基调,语速,还要注意重音和停顿。(生齐读)师:下面请同学们很快找好另外三段的停顿和重音。(生轻声朗读,师多媒体展示全诗的朗读重音和停顿,然后请同学抓住基本感情基调,以教缓慢的语速,注意停顿和重音,自由朗读一遍,再齐读一遍。)

(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通过比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寻找一种重要的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直觉。)

四、再读诗歌,抓意象,品意境。

师:读得真好。这样,我们是否就把诗歌真正读进去,读懂了呢?不,真正的朗读应该建在读懂读透诗歌的基础上。下面,我们一起再走进文本,一起细细品读诗歌。品读诗歌,应该从什么入手呢?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个方法,抓意象。意象,就是诗人所要借助的具体事物。比如,“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李后主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生齐声跟说),用“一江春水”做意象,写出了故国之愁的绵长;李清照说——

生:(生齐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我许多愁”,师:以什么为意象?

生(齐):以 “舴艋舟”为意象。

师:对,以小小的舟写出了家国之愁的沉重。余光中先生又以哪些意象来诉说他的那份乡愁呢?

生: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师多媒体展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诗歌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意象是个抽象的词语,我借用古诗句进行了巧妙的触发。据此,再引导学生对《乡愁》中的船票、邮票、坟墓、海峡四个象征不同意义上的距离的意象赏析阅读,通过意象,运用想象和联想,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

师:诗歌是最富想象力的艺术,想象力越是丰富的同学,越能享受诗歌的美丽。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四个事物上,应该通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事,他又能想到什么。这些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应有所联系。通过想象在我们眼前展现的画面情境,就是诗歌的意境。下面我们要请同学发挥自己天才的想象力,顺着意象这根藤,去摸摸意境这个瓜。

我们先看第一幅画面:小时候,乡愁是邮票。一枚小小的邮票,连接着什么? 生:连接的是我和母亲 生:连接的是异乡和故乡

师:由邮票,同学们会联想到什么? 生:书信。

师:我们给加个动词。

生:写信、寄信、盼信、收信、拆信

师:真多呀!同学们的想象力果然不错。能将你想到的画面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我想到的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起母亲,就在灯下写下对母亲的依恋和思念,第二天早上,将这封信投进了邮箱,他笑了。因为他想到母亲一定能看到他的信,而且给他回信了。

师:是通过写信寄托乡愁。有时间,环境。是不是能紧扣“邮票”,再寄信前加上一句:“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水千山。”

生:我想到的画面是这样的:终于,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早上,我收到了母亲的信,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信封上面的字迹是多么熟悉,是母亲一笔一划写下的;轻轻地抚摸着信封上的邮票,邮票上印着邮戳,那是家乡的名字。家乡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是又回不去!师:真令人感动!李白是“我寄愁心与明月”,你是“唯寄愁心与邮票”呀!邮票小小,亲情浓浓呵!邮票是连接我和母亲之间感情的事物,这份乡愁,是离家在外的孩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我们在朗读这段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应该读出对母亲的无限依恋之情。(多媒体展示:朗读提示:无限依恋。师请一生朗读,生齐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时,引导学生抓牢“意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展现意境,领悟诗情,并在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师:因为有了同学们的丰富想象,平面的诗句成了立体的了。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也深入一层了。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想象以下几幅画面的意境。生:长大后,乡愁是船票。我想到的画面是:一个云淡风轻的夏日里,青年诗人手持一张窄窄的船票挤在船中。岸边的妻子挥手的身影已越来越模糊,诗人的眼睛也模糊了!刚刚分手,诗人的心中已充满了牵挂。虽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如能长相厮守又该多么幸福啊!

师:好个“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如今的他们,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呀!一张窄窄的船票,该承载着彼此多少的思念啊!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满满!朗读时,我们又该读出怎样的情感呢?

生: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还要有似水的柔情。师:我们请所有的男生饱含深情地来读。(男生齐读)

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当我终于可以见到母亲时,母亲已经长眠于矮矮的坟墓中了!凄风苦雨中,诗人直挺挺地跪在母亲的坟前,泪水和着雨水流下。冰冷的墓碑上,是母亲慈祥的笑容,可是,他永远无法握住母亲温暖的手,跟她说:“母亲,儿子好想你!”

生:他仿佛想起多年前离家时,母亲犹在“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想这一迟,却和母亲阴阳两相隔!

师:是呀!生死两茫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自发地轻声朗读,师提示)读的时候,要读出一种深深的哀伤。“后来啊”的“啊”字可读成“呀”,先深呼吸,感觉有一种排山倒海般的哀痛袭上心头;“在里头”可以用上颤音。(师范读,生散读)生: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仿佛看见老人站在海岸边上,向大陆眺望,大陆的影子隔着海峡似乎隐约可见,却无法到达!

生:这时候,波浪滔天,正像老人此时不平静的心情!耳边仿佛传来亲人的呼唤,却又被这无情的海浪吞噬!

师:是呀!这浅浅的海峡,这人为的鸿沟,它阻断了多少亲人团圆的梦想,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天人永隔!真是海峡浅浅,悲怆深深!让我们齐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诗人激荡的情怀,悲怆的情感。(生齐读这一段)

(以朗读指导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握诗歌意境与意蕴,从而把握朗读时的情感。教学流程明确流畅。教师的诗意语言点拨让学生始终沉醉于诗意的氛围。)师:读完全诗,老师在想一个问题:诗人选用的四个意象能否互换呢?

(此问旨在引出学生对诗歌写作方法之美的探究,仍旧以朗读法贯穿这个环节。现在发现这个问题有些突兀。不如直接进入第五个环节,然后在品析诗歌之美时点出本文在意象运用上的匠心。)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这四个意象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安排的。小时候是邮票,长大后是船票,后来是坟墓,而现在是海峡,都抓住不同时间的乡愁的特点。

生:这些乡愁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一种递进的关系。从母子亲情,增加了新婚别,后来是母子生死之别,最后是对祖国的思念,情感上是递进的。

生:应该是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到整个民族之愁,这份乡愁也逐渐升华的。

师:很好。诗人以时间为序,写出乡愁缠绕了诗人一生;由个人之愁上升到民族之愁,程度加深加重,感情层层推进;诗人也写出了他们那一代人共同的心声。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诗人余光中,也找到了抒发乡愁的支点,撬起了波涛汹涌般的内心情感!如果说这首诗像是一幅油画,那色彩就是乡愁,一层层地加深;如果说这首诗是一首歌,那音符就是乡愁,将我们的情感带到了最高潮;如果说这首诗像一个大海,海浪就是乡愁,一波推着一波,最后掀起的是所有人心中的万丈狂澜!(诗意的语言既是对这首诗的总结,也为下面的入情的诵读酝酿情感。)五、三读诗歌,寻觅诗情

师:好诗总令人陶醉,引人遐思,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老师给自己配上音乐。(播放马思聪《思乡曲》,范读。读后学生鼓掌。)

师:读起来琅琅上口。真是太美了!美在哪里呢?同学们能说说吗?

生:我认为这首诗首先美在情感。诗人把他自己个人的悲欢与对祖国、民族的思恋交融在一起。

生:意象也很美。这四个意象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师:对,那应该说由意象构成的诗歌的意境也很美。还能从诗歌形式方面谈谈吗? 生:诗歌每段结构都是一样的,非常整齐,匀称。四段放在一起,让人觉得回环往复。生:句子的长短都有变化。

师:是呀,句式相同,句子长短交错,这样就既有变化美又有整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低回婉转。

生:诗歌中还运用了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特别有节奏感。生:我好像感受到了音乐般美好的韵律。像音乐一样一咏三叹,回环往复。

师:那么美的诗歌,我想同学们肯定也跃跃欲试了。下面老师为同学们配上音乐,然后同学们男女同学分角色齐读诗歌,女同学读第一句男同学读第二句,下面男女生交替着读,以读出诗歌的低回往复的旋律之美。(多媒体展示读法,播放乐曲《思乡曲》,生按照要求读。读得很陶醉。)生(分角色读):小时候(女)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男)我在这头(tou)(女)母亲在那头(男)

长大后(女)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男)我在这头(女)新娘在那头(男)

后来啊(ya)(女)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男)我在外头(女)母亲在里头(男)

而现在(女)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男)我在这头(女)大陆在那头(男)

(模仿乐曲二重唱的形式,对诗歌进行创造性诵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低回往复的旋律之美。)

师:美妙极了,老师都被感染了。下面还有一种读法,让我们读出余音缭绕的感觉。(继续播放《思乡曲》,多媒体展示读法:男生齐读,女生在男生读到每段 “在这头”、“在那头”时,女生分别重复“在这头”与“在那头”,最后一句读完后,男女生再一起重复“在这头”、“在那头”两遍)(学生读后有余味未尽之感)生(分角色读):(男)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tou)

(女)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女)在那头

(男)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女)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女)在那头(男)后来啊(ya)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女)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女)在里头

(男)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女)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女)在那头(男女合):在这头

在那头

(这种诵读的方式,学生感觉余音缭绕,余味无穷。两次朗读的设计也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有创意地改动诗歌,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之美音乐之美,也感受现代诗歌的无穷魅力。)

师:每一首乡愁诗,里面都有说不完的乡愁啊!(《思乡曲》中,多媒体展示)诗人说:“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诗人说——(以下生根据多媒体展示齐声朗读)

生: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 师:诗人说——

生: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 也听见/沙 也听师:诗人说——

生: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 师:诗人说——

生: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师:乡愁,也是所有海外游子共同的情感。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舒兰说——

生齐读:月亮,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师:彭邦桢说——

生: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师:洛夫说——

生: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师:好,请同学们课外再去寻找那永远说不完说不尽的乡愁,寻找诗人笔下那么多那么浓的乡愁。

同学们,我们不一定能成为诗人,但是老师愿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喜欢读诗,拥有一个诗心,让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满诗意!谢谢大家!(播放歌曲《乡愁》在音乐声中结束本堂课)(适度的拓展,拓宽学生对乡愁诗的理解,也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达到唤醒学生诗性的目的。)教学反思:

一、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欣赏诗歌纯粹的主体,朗诵的过程,他们是自己在教自己体会诗歌中的感情的过程,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声音把握诗歌的感情。本堂课,教师以朗读法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在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的朗读,书声朗朗,以读入情,有自读、个读、齐读、范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等,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充分调动全班学生朗读诗歌的积极性,在读中读出对诗歌的理解,读出诗歌的一唱三叹之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朗读分为有机组合的几个阶段。初读阶段只注重对诗歌节奏、重音、停顿的把握,并从朗读中整体感知,得到初步印象,读出基本感情基调。接着,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将学生引入情境后,再着重于诗歌中情感的表达,读出思乡的韵味,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新的理解,读出学生自己的乡愁。特别是“三读诗歌,寻觅诗情”环节,先由教师配乐美读,唤起学生对诗歌“美在何处”的探究思考,稍加点拨后,教师有创意地稍稍改动原诗,分角色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之美,也将学生的情感带到了最高潮!

二、诗歌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这首诗歌,每一个章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但这场离别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也缺少细致的场面描写,给读者遗留了宽广的想象空间;四个意象,简单但富有深意。读诗应该是快乐的事,而且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抓住意象,运用想象和联想,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并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样,不仅教给学生赏析品读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而且真正唤醒学生心灵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语文姓“语”,真正美的语文课堂应该流淌语文味书卷味,一节课就犹如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应该说,这是一堂语文味很浓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很有特色,彰显诗歌底蕴。或引用古诗诠释意象,营造意境,或排比、比喻等随手拈来,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也较好地唤醒学生内心的诗意与灵性,感受读诗的快乐,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享受课堂,享受诗歌。

四、多媒体的巧妙运用。这节课中,多媒体运用得十分恰当。也许,诗与歌从来都不分家。余光中的诗,因在赴美留学期间受了当地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十分注意节奏感,具有较强的音乐性,所以他有不少的诗作被人选中谱曲演唱,包括《乡愁》亦是如此。其诗作中有一首堪称乡愁的姊妹篇的《乡愁四韵》,由台湾民谣歌手罗大佑用吉他伴唱,旋律简单动听,音画的结合将乡愁的气氛渲染得极好,令听者不免愁上心头,颇有绕梁三日之感。学生在欣赏此曲之后,很自然地进入到浓浓的乡愁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个好的开端就等于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美好诗歌世界的大门。另外,听录音;教师范读时的配乐,结束时播放《乡愁》的歌曲,整堂课就在这美妙的诗情画意中展开与结束,使整堂课浑然如艺术品,可圈可点,可赏可品。

五、适度的拓展。课前,教师即充分深入阅读文本,将书读厚。结合教学内容,既有余光中的乡愁诗拓展,又有台湾诗人的乡愁拓展,使文本立体起来,丰富起来,让学生能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文本,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对现代诗阅读的兴趣。

第二篇:《乡愁》教学案例

《乡愁》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播放课件)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七、布置作业

创作一首盼望台湾回归的小诗。板书设计 乡愁 于光中 小时侯邮票思乡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怀亲 现在海峡爱国 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第三篇:乡愁教学案例(范文模版)

苏教版九年级《乡愁》教学案例

工作单位: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独李镇中学 姓名:李红娟

联系电话:*** 邮 箱:359156543@qq.com 邮 编:713800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学生查阅余光中及其作品的简介。②.搜集有关乡愁的诗句或文章。

③.反复诵读《乡愁》这首诗并体会情感。4.教师教学准备:

①制作《乡愁》的多媒体课件 ②下载背景音乐为配乐朗诵做准备。

二.教材依据:九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 三.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①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理念:“语文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②在网络环境下,借助多媒体资源,将文章内容以图片的方式呈现出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达到资源整合、优化课程结构的目的。2.教学设想:

本课学习的重点首先放在朗读上,借助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其次,多角度的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增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再次,通过对《乡愁》及拓展阅读《相思》的学习,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乡爱国之情,明确祖国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四.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的内容。这是一首抒情诗,它的特点是精炼、形象,富有激情,讲究音韵。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音韵,读出感情。其次,要引导学生感悟诗中之情,情中之理。五.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知识、生活阅历的增长,思维能力已有所提高,也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感悟能力。但由于学生缺乏背井离乡的体验,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却不容易。此外,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差,主要原因是学生不好意思释放自己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以配乐朗读、听录音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课堂上多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使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敢于直言。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②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

③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2.方法与途径

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中品,读中悟。3.情感与评价

感悟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情”中蕴含着两岸沟通、祖国统一的“理”。七.教学重点:

①品味诗歌精练、形象的语言。②感悟作者的思想爱国情怀。八.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感情层次与变化。九.教学过程。

(一)导语:

出示幻灯片展示于右任临终诗《国殇》,生齐读这首诗。

《国殇》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那么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于右任是哪里人吗?

生:知道,是我们三原人。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下面我把于右任再给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于右任,陕西三原人。于1949年被裹挟到台湾孤岛,而他的妻子和长女还留在大陆,政治的凄风冷雨让他与妻女分离,远离大陆、远离故乡,晚年的他倍感孤寂,十分思念大陆与故乡。在1962年的一个夜晚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用楚辞的古韵,写下了这首心灵的悲歌——《国殇》,强烈的表达了自己对大陆的眷恋之情。将近十年之后,一位和他有着共同的历史与记忆、共同的敬畏与孺慕、共同的眷恋与不舍的诗人,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呼唤,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吧!

(二)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投影展示:(生齐读)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灵河》、《石室之死》等。梁实秋评价余光中说:“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三)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指名学生读)

《乡愁》写于1971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教师补充:诗人自己说:“虽然只用20分钟写出来,这种感情却在我心中酝酿了20年。

(四)朗读,整体感知

余光中说:“诗本身是有音乐性的,诗人就是一个作曲家、钢琴家。”下面就让我们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还要注意语速,节奏,轻重音。幻灯片展示《乡愁》整首诗。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这首诗,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用心,那么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语速来读?

生1:我觉得语速应该缓慢一些。生2:语调应该是略带悲伤的。

生3:我觉得作者写这首诗时是惆怅的、压抑的,所以语调应该再深沉一些。

师:下面我们就来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我们分小节读,先读第一小节,注意语速和语调。生:齐读第一小节。

师:同学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我”后要停顿,时间的停顿就是空间的距离。

师范读这句“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跟读。

师:这首诗和《诗经》一样,大量采用口语化词语,在质朴无华的语言中营造出深沉的感情,读之让人感慨万端。所以从语境这个角度来谈,本诗中的“这”和“那”以口语化的读法“zhèi”和“nèi”,更与全诗的语境相合拍,也更能够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师:同学们再读这句注意“这头”“那头”应读“zhèi”nèi。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师:同学们读第三小节。师:“后来啊”缓慢延长,读得应尤为悠长、深切。“啊”语气词,应读为“Ya(呀)”要略拖稍长并带有叹息意味。

师:听录音朗读余光中的《乡愁》,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学生尝试着自由朗读。

(五)分析诗歌

师: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师: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整个人生,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师: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在四个人生阶段,作者又因什么而愁?

幻灯片展示第一小节,指名学生读。师:那位同学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他读的语速稍微快了一点,我觉得应该再慢点。师:好,你来示范读。生激情朗读。

师:你读得非常好,同学们掌声鼓励一下。师作背景介绍,以便于学生理解。

师:1940年抗战期间,余光中那会儿12岁,就读于四川的教会学校,住在借用在民宅的校舍里头。父母亲因为工作忙,不能常常来看他,余光中孤零零一个人,特别想家,尤其想念亲爱的妈妈。于是他就开始写信,每封信贴上一张邮票,好像向母亲倾诉了所有的思念之情。这是一种怎样的愁? 生讨论总结:少年的清愁。

第二小节:长大后的余光中又因什么而愁?(幻灯片展示第二小节,指名学生读)

余光中婚后第二年就赴美求学,那时候从台湾到美国一般人都是搭轮船去,几千里的海上距离,单程就一个月,他怎能不思念自己的妻子?他的乡愁怎能不浓烈?怎能不刻骨铭心?这是一种怎样的愁? 生:夫妻的离愁。

第三小节:(幻灯片展示第三小节,指名学生读)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抗战期间全家流亡在江苏、安徽一带的沦陷区里,1938年跟着母亲逃往上海住了半年,又乘船经过香港、越南,然后又到了昆明、重庆,绕了一大圈,最后在重庆跟父亲重聚。所以,余光中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感情至深。游子与母亲别后重逢,母亲却是坟墓一座。生离且死别,一别成永诀。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呢? 生:这是丧母的哀愁。

师:余光中在痛失母亲之后写了许多纪念母亲的诗。幻灯片展示余光中献给母亲的诗《母难日》,让三名同学分小节配乐朗读。播放马斯奈的《沉思曲》。《母难日》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记得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晓得 我都记得

第四小节:(幻灯片展示第四小节,指名学生读)

诗人说:“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故土„我离开大陆时才21岁,再回来时已是64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再回首时已是雪满白头。”一湾浅浅的海峡,成了诗人心中的断沟,也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愁呢?

生:思归的浓愁。

师:同学们,有了这样一番体悟之后,我们再来读这首诗。生齐读,播放《神秘花园》经典钢琴曲,配乐朗诵。

师:同学们读的太好了,我都能感受到一缕缕乡愁向我袭来。乡愁是一种抽象的、说不情道不明的情感,那么,诗人将这种抽象的情感寄托在什么上呢?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你概括的很好。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六)品味诗歌

导入语:诗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的殿堂。朱光潜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下面就让我们来揣摩《乡愁》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生: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很好,不但表示出时间的变化,而且情感也随着时间的变化递增。师:非常好,你读出了诗人的心路历程。

生:我觉得“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用得很好,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准确的概括出来了,读起来很有韵味。师:你的感觉不错。乡愁应该是一份很有份量的感情, 是非常浓郁的,诗人却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形容词,大家看看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师:我们把这些词称为什么词? 生:我们可以称为叠词。师:余光中对这些叠词情有独钟,为什么用这些叠词? 请大家读屏幕上的诗句:(幻灯片展示)女生读改过的诗,男生读没改的诗。乡愁是一枚小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海峡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师: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

生1:我感觉用叠词诗的感情更强烈了,重叠的感觉乡愁就重了。

生2:叠词非常简单却让我们读到了诗歌的延绵之感。

师:同学们越读越精彩,越来越有感觉了。大家再看看这几个字声调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三声。师:声音上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声音拖长了。

师:声音拖长了,情感就浓了,乡愁就显得更浓重了。让我们一起把乡愁的浓厚读出来。

生:我认为“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这些数量词用得好,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师:那么小的东西却能承载那么重的感情,体积从小到大也把这个乡愁一点一点扩大。诗人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

生:“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使用使人感受到一种朗朗上口的韵律。

师:你分析的非常好,看来你对文字有着非常敏锐的感受能力。另外,“乡愁„”这一句式又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师:诗歌的语言必须精炼准确,必须能够保证在简短的篇幅之中最大限度的释放情感的浓度。

(七)拓展阅读:

师: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这首诗。

《相思》 高雨秀 打开电视机 台湾——雨 台湾——雨 几乎天天如此 雨多得出奇 说奇,倒也不奇

人类四分之一的相思泪

倾泻在这里

师:《乡愁》一诗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寄托自己的乡愁,本诗中作者把自己的乡愁寄托在什么上 生:“雨”

师: “人类的四分之一”指的是? 生:大陆的中国人。师:这首诗抒发的感情是? 生:表达对台湾亲人的思念。

师:是啊!思恋人、思亲人、思友人之泪都倾泻在这里。“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连绵不断的“雨”,就是中华儿女盼统一、思回归的“相思泪”,是“愁语”。

师:虽然大陆和台湾之间隔着浅浅的海峡,但是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的形势在逐渐缓和,余光中老人从92年开始先后多次踏上大陆的这片热土。他在2011年4月24日福建泉州群山村举行“华光文化名人村”奠基仪式的致辞中为39年前写的“乡愁”续写了新的篇章:(幻灯片显示,同学们齐读)

 而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

(八)诗意地仿写(小试牛刀)

《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生自由说)生1:乡愁是“夕阳西下”,母亲唤我回家时动人的声音。生2: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打的人在这头,听的人在那头。生3:乡愁是一杯浓浓的咖啡,苦涩却又香醇。„„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说出了自己内心的乡愁。

(九)小结: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师生深情朗诵《乡愁》

(十)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搜集有关“乡愁”的诗句。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乡愁》是一首抒情诗,它的特点是精炼、形象,富有激情,讲究音韵。所以在教学上,我坚持“美文美读美教”的原则,在课堂上力求体现诗意,为学生创设情境,用情去浸润学生的心灵。

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在讲这首诗时我用我们三原的文化名人于右任的临终诗《国殇》导入,具有地方特色让学生体会于右任那种爱国浓愁的同时更真切的体会余光中那种思归的浓愁。3.通过朗读,对孩子进行审美熏陶,进行情感陶冶。所以在朗读时我分层次有目的的来读,并对学生的朗读技巧加以指导。如第一次自由读:人人出声,形成课堂气氛初步感知诗歌。第二次读:感知每小节具体内容,把握作者情感。主要训练朗读第三小节,教师示范,学生学读。第三次读:学生对内容及情感有了体悟之后诗意朗读,读得有情有境。第四次读:深情朗读,在浓浓的乡愁中结束本课。这样小步迈进,层层推进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拨动了学生的心弦。4.拓展部分用台湾诗人高雨秀的《相思》,再次让学生体会台湾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

5.仿写部分让学生学以致用,把自己对乡愁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感觉学生读的时间还是不够多,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读。2.由于学生缺乏背井离乡的体验,难以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所以朗读时缺乏情感,不能读出诗歌的情韵。3.由于赶时间,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讨论的时间太少。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第四篇:《乡愁》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乡愁》教学案例

嘉鱼县簰洲湾镇蓝天抗洪英雄中学 雷正发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台湾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1972年创作的一首小诗。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二)方法与过程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体验: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思乡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怀乡的诗句,现在就请同学们交流有关诗句。生甲: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乙: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生丙: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生丁: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是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怀乡之作——《乡愁》。

(二)诵读感悟 指导自读

1、学生小组轮读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相互指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引导学生更正字音,重音、停顿技巧,教师明确感情基调——哀而不伤 淡淡的乡愁〕(“这”zhei zhe和“那”na nei)

3、教师配乐朗读(多媒体播放《思乡曲》伴奏乐),学生配乐朗诵、背诵。

4、指导自学。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 分钟后,比谁能背 诵课文,并能回答课文后的三道思考和练习题。

5、检查自学。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比谁背得好。(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生若背错了,请其它同学更正;背的比较流利的要多加表扬,坚持鼓励性评价)

(三)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已能背熟整首诗了,这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下面咱们通过自学看看能否把课文后的题目都正确回答出来,如有不会的,那就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去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3 分钟后看谁回答得好。

师:谁来回答第1题?〔结合课文,说说你由“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而产生的联想〕 生:“这头”指自己,“那头”指思念的对方。

生:“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是指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思念。

生:前三种乡愁,是衬托第四种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多名学生回答)师:对以上同学所说,你同意吗? 生:议论纷纷。师:为什么? 生:多名学生回答后,有一学生逐个分析各个时期的乡愁。(教师概括)

①小时候,我外出求学、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关键就在一张邮票上。小时候的“我”一定最关注邮票;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②长大后,在外边了,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③后来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扫母亲的坟墓时,脑海里浮现出昔日亲人的面容,还有那一抔黄土,黄土下安睡的母亲。“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是多么令人痛楚,黄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界,无家书可达意,无舟船可抵达,它牵动着自己的全部思绪。中年丧母最令自己痛楚的,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无法解决的愁,终身的痛苦)以上三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④台湾与大陆,本应密切往来,但却相互隔绝,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最令人痛心!(应该可以通的,而没有通,令人心痛)

(四)点拔释疑,朗读指导。

师:你能读出这些感情吗?(点名读)谁能有感情地背诵?点名背。师:太棒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诗的经验? 生:感情要饱满,语速不能太快。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生纷纷发言,略。)师(小结):读诗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语速适当,还要读出节奏和重音。(板书:感情 语速 节奏 重音)师:评价某位同学读得如何,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互相听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教师巡回了解各组读的情况,学生积极性很高。)师:下面我们开始朗读欣赏,谁先来? 生:(生争相朗读,并自由发言评价。约有六七个同学作了范读,大都声情并茂。)师:(重点指导)重音并不一定重读,有时根据感情需要应处理为重音轻读。例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三字读为重音,但不能重读,而应轻读。师:在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和诗人的心沟通了,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下面咱们听听余光中是如何用自己的心声来诠释乡愁的(大屏幕播放余光中的朗读)。师:“诗言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思念父母思念家乡的感觉呢? 生:多名学生回答: 母爱是一条围脖„„ 母爱是声声叮咛„„ 父爱是一张威严的面孔„„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明月„„ 乡愁是一封暖暖的电邮„„(教师肯定、指点)

(五)拓展延伸 再续华章

师:《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又美丽的恋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畅想未来,为这首小诗续写新的诗行。请以“未来啊,乡愁是„„”为格式续写一节。生甲:乡愁是一列长长的动车„„ 生乙:乡愁是一朵朵漂浮的白云„„ 生丙:乡愁是一座长长的大桥„„ 生丁:乡愁是一轮圆圆的秋月„„ „„

(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肯定)

师:2011年余光中先生在福建泉州群山村举行“华光文化名人村” 奠基仪式上,以第一位入村进住的世界文化大师身份致辞时,特别为39年前创作的《乡愁》续写新的华章——“未来啊,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

师:(多媒体播放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同学们,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问时说:“大陆和台湾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把它一道维护好、建设好,使其花团锦簇,我想花好总有月圆时。”我们真希望海峡两岸不 久的将来就像余光中先生所言——未来啊,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

四、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首先,导入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积累的表达乡愁的诗句,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课。其次,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其间的听课文朗读录音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给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从教学过程看,朗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学生的自由朗读,有学生的个人试读,还有听课文朗读录音,全班同学的集体朗读。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再次,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其中的仿写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不足之处:课堂节奏有点前松后紧,在仿写指导上做得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努力探讨并改进。

第五篇:《乡愁》案例分析

《乡愁》案例分析

王束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情感。3. 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美,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2.学习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其内在感情基调。课时安排:

2课时(此为第1课时)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写乡愁的有关诗句。2.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导入新课。

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故乡的云》,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学生欣赏)刚才在欣赏的时候,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唱得也很投入,能告诉老师这首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吗?(生答)那么这种思乡之情被寄托在哪种事物上呢?(生答:故乡的云。)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乡愁》。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诗人。2.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我们都知道香港和澳门分别于97、99年回归祖国,现在还有一个地区没有回归,那就是?(生齐答:台湾)那么,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将是一番怎样的况味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诗歌诵读。

二、朗读感知。1.老师作示范朗读。

2.学生默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练习三的示例,划分诗的节奏。3.全班齐读课文。

三、品味鉴赏。

1.想一想: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感情,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诗人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2.抽生朗读课文。

3.这四种对象前分别用了哪些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 “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这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很明显,这首诗是以时间的变化、推移来组织全诗的,全诗共四节,对应的是四个人生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诗人为这四个人生阶段分别找了一个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邮票:小时候外出读书,对母亲的思念。船票:年轻时外出谋生对妻子的思念。坟墓:对老死的母亲的思念。

第四节,大陆就是故乡,故乡就是大陆。大陆那边有他的什么?是的,诗人心中,老家就是他的祖国。家就是国,国就是家。我们还可以想远一点:思念家国的人就是诗人一人吗?不是。是千千万万被台湾海峡分开的炎黄子孙,是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他们同样思念着海峡对岸的亲人、故乡,思念着祖国大陆;他们都盼望早日结束分裂,早日回归统一,早日叶落归根回故乡,早日与故乡的亲人团聚。诗人的乡愁在这里升华了,海峡两分离,对大陆的思念,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板书: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逐 后来 ——坟墓——母子死别(无法沟通的思念)层 现在 ——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普遍的家国之情

四、背诵诗歌。

五、品味乡愁。

交流搜集的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

师: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让我们共同祝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这是一个较完整的教案,课堂结构谨密,学生有问有答,课堂气氛活跃,但老师设计的问题有点多,有一定的难度,以致课堂时间把握不是太好。

下载乡愁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愁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愁。

    乡愁,是心灵深处最美的花朵 正西中心学校 盖俊峰 乡愁是一份沉重的爱。离开故土的游子,默默将爱收藏在心底。在异乡打拼,心里异常孤独,对着城市的钢筋水泥,对着那些永远都不......

    乡愁

    1、《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

    乡愁

    乡愁这个冬季,来的有些突然!西安,一夜的暴雪,毫不含糊。在这快四年,终日碌碌无为,最近尤甚。一杯茶,一首歌,指间文字流淌,或许写的不明所以,或许过的昏天暗地,却是如此度过了一天。花开......

    乡愁

    《乡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理解诗人......

    乡愁

    《乡愁》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设计思路:现代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性、高度的凝练性与鲜明的节奏性,是一种适合学生朗读的文学体裁。 诗歌“三美”(音乐美、绘......

    乡愁

    《乡愁》学教案 学校:马城镇初级中学 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 课型:新授 课时:2 执笔:邸晓静 审阅:李辉 学习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 理解本诗内容,学习......

    乡愁(推荐)

    乡 愁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乡愁

    乡 愁 余光中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余光中的文学常识, 理解诗歌主题和诗人的感情 2. 过程和方法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意象的把握着重理解诗人浓浓的乡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