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生死的寓言

时间:2019-05-13 06:1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个关于生死的寓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个关于生死的寓言》。

第一篇:一个关于生死的寓言

一个关于生死的寓言

——解读《清水里的刀子》中的回族精神文化内涵

摘要:回族作家石舒清的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凭借其特有的地域色彩和朴素含蓄的宗教抒情氛围而获得2002年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清水里的刀子》,在一种朴素、含蓄而又催人泪下的氛围中,为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和死亡有关的故事。仔细读来不难发现,其实这不只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它更深地隐含着对生的思考。全体非穆斯林评委能够跨越文本的语言隔膜,准确把握到小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源于作家的精心构思使小说本身具有了鲜明的寓言色彩,因而获得了一种艺术上的持久张力,体现出超越民族的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清水里的刀子;回族;生死观;精神文化

大千世界,人生百态,有着形形色色的生,自然也就会有形形色色的死,而这一幕幕生和死的背后,演绎着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民族之间形色各异的生存观和死亡观。就尘世而言,死亡,可以说是活着的人们所能看到、能想到的他人和自我的一个最终结局。这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古往今来的文学创作无法绕开它,只要人类社会还在延续,任何哲学、任何宗教也都更是无法将它回避。

回族作家石舒清的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在一种朴素、含蓄而又催人泪下的氛围中,为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和死亡有关的故事。仔细读来不难发现,其实这不只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它更深地隐含着对生的思考。这是一个关于回族,关于黄土高原腹地西海固,关于生和死的绝美寓言。

一、站在生死的门槛上窥望:清洁的精神

石舒清是一个在宁夏西海固的穷乡僻壤里土生土长的作家。他一贯的写作风格,是从默默生存于尘世间的小人物入手,通过不断发掘他们最真切的生命体验,展示给读者另一扇感悟世界的门窗。《清水里的刀子》一开始就直接以死亡这个话题为引子,展开对生和死的思考:“和自己在同一面炕上滚了几十年的女人终于赶在主麻前头埋掉了。坟院里只不过添了一个新的坟包而已。这样一种朴素的结局,细想起来,真是惊心动魄。”[1]作家在这里采用全知者视角展开叙述,无意中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作家和读者充当故事旁观者的同时,又纯然成了故事的参与者。老人紧接着出场,随着老人的内心活动,读者一步步跟随老人走入一种氛围,朴素而又虔敬、肃穆。朝夕相伴的老伴的离世,让年迈的马子善老人不得不进一步正视自己的死亡。埋葬完老伴众人散去之后,走出坟院门得那一刹那,老人的鼻子陡然一酸。这一酸仅仅是为死去的老伴,为自己呢,还是有别的难以尽数言说的因素在里面?这其中的辛酸是复杂、交织的,读者只能模糊朦胧地去领悟,而作为当事人的老人自己,内心也不见得能理清晰。“小说就是在这样简洁而又充满叙事张力的古典氛围中演绎着马子善老人的冥思和寻求的。”[2]p65 老人站在坟院的门口,正如老人的内心独白一样,“坟院门上,这就是生死之门”。坟院里面的世界属于亡人,宁静、神秘,作为活 人,虽然也常从坟院的门口进进出出,但我们并不能真正理解坟院里面的世界,我们只能去猜想。同坟院里面的世界相比较,坟院之外的世界显得离我们更近,然而这个世界亦是纷纷扰扰,人们大都糊里糊涂地迎送着日月,一世的光阴就像老人眼中地上的那些脚印一样,凌乱模糊得分不清彼此。这个世界属于所有人,但最终又不属于任何人,人们奔波一世,最终的归宿都在坟墓,“谁都不免把自己留在这里的”。无论你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乞丐,无论你生于何时何地,死亡最后都会找到你。这就构成了一种隐喻,即:坟院里面的世界才是更永久的家园,相对于尘世短暂又稀里糊涂的一生来看,另一个家园才是更值得我们去重视,去耕耘、栽培的。

这里传达的绝对不是一般人所谓的悲观宿命论,而是一种只有在真正体验和参悟到了生死的真谛之后,才能达到的深刻认识。“世界的不可知性和人自身的有限性实在是毋庸置言的,这不是悲观,而是

[3]p45人对命运的一种深刻自觉。”这是一种形而上的彻悟,它又丝毫不脱离现实的生存依据。黄土高原腹地西海固干旱贫瘠,对于千千万万像马子善老人这样,在艰苦封闭的小山村中挣扎一世的人,其生存的艰辛和顽强,更是生活在外界山清水秀的富饶之乡的人们难以理解和想象的。他们默默地耕耘着今世的穷光阴,但他们极少有人怨天尤人,他们的骨子里锻造出了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他们心中也时常念想着,尘世的光阴能一天天变得宽裕起来,但他们并不希求更不会去贪恋尘世的安逸富足。清洁着生存,清洁着死亡,才是他们最大的追求。他们所向往的,是一种比尘世的生存本身更高贵更有意义的生命。虽 然尘世的光阴常常模糊着他们心中的这个念想,但劳碌的岁月中他们依然会不断地抽出身来,静静地审视它,追寻它。

站在坟院的门口,马子善老人心中的这个念想再一次变得清晰,这一次他的内心有了紧迫感、慌乱感。但这并不是对于死亡本身所表现的惧怕,而是为不知道自己的死亡何时到来,从而做好准备,身心洁净着走向死亡感到担忧。作为万物中最具理性和智慧的人类,对于死这件和生同等重要的大事,竟然是无知的,是劳碌匆忙、没有准备的。“我除了不知道自己几时死,再啥我不知道呢?”连那些说了满世界大话的人,在这件事上也只能却步。由此老人想到,自己若是能知道归真的确切时间,那么他就会坦然从容地做好最后的准备。他会在提前一天将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穿一身洁洁爽爽的衣裳,去跟一些有必要告别的人一一告别,然后自己步入坟院里来,找到自己的长眠之地,“含着眼泪,诵着《古兰经》,听任自己的生命像和风那样一丝丝吹尽。”这时他内心的愿望是这样真诚、强烈,“主啊,我究竟在几时呢?你能悄悄地告知我吗?”

他独自发问着,问得如此苍凉悲怆。

二、对生死的平衡与超越:两世并重,两世吉庆

在对待生和死的态度上,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是强调“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孔子本着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本着对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才对死亡这个问题避而不谈,唯恐人们因为无知而陷于对死亡的无端恐惧,进而陷入对祖先、对鬼神和偶像盲目的 顶礼膜拜中。他一生致力于教化百姓,提倡“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引导人们积极入世,通过不断学习与自我修养最后达到“君子”的完美、理想状态,进而实现对生死的泰然与超越。但经历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之后,孔子的本意早已被误解和歪曲,以至于中华民族如今整体上来看成了一个没有信仰同时又把什么东西都会当成信仰的民族。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回族因着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在中华大地上展示了一种迥异于主流的精神文化形态,所以历来是一个被视为特殊的民族。可以说,没有对回族的信仰内涵的具体了解,就无法理解这个民族,就会导致隔膜和误解。回族是一个因为伊斯兰信仰而在中华大地上形成的民族,其根本的世界观是主张: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即:世间万物都不是真正的主宰,都不是人们应当盲目去畏惧和崇拜的,只有独一的创造者真主(安拉)才是真正的主宰,人们应当通过不断认识自身和参悟宇宙万物造化的迹象,逐渐达到对真理的分辨和明晰,进而达到对创造者真主的最终认知和接近;穆罕默德是真主从人类的同类中选拔奉命引导人类回归正信和真理的最后一位使者,在他之前真主还派遣过众多先知和使者,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为历史年代久远,在人类历史上失去了记载。

在对待生死的态度上,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们的依据当然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古兰经》,还有使者穆罕默德身前传教时留下的言行教导——使者去世后圣门弟子们搜集、整理而成后世统称的《圣训》。伊斯兰教是一个半入世、半出世的宗教,它既不主张人们脱离 尘世生活,采取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又坚决反对人们完全出自欲望和本能地活着,从而盲目地被今世的物欲所驱使,变成利欲熏心、沽名钓誉、丧失自我之人。《古兰经》中说:“当礼拜完毕的时候,你们应当散布在地方上,寻求真主的恩惠。”[4]62:10伊斯兰规定的礼拜,是提醒人们不要盲目地沉溺于生,让人们从尘世劳碌的生计中抽出身来,在内心平静的状态中参悟生死的真谛,不断反省自己,完善自己。使者穆罕默德教导人们,人们中最优秀的,不是为了后世而抛弃今世者,也不是为了今世抛弃后世者,最优秀的人是坚持两世并重者;今世是后世的农场,人们应当耕耘今世就像自己永远不会死亡,人们还应该为后世做准备,如同自己明天就要死亡一样。这就是回族根本的人生观:积极地对待生,锻炼和发挥自身的天赋才能,通过建设今世的家园,使自己的生存价值得到确认和体现;同时又不忽略个人生命和能力的有限性,不狂妄自大,谦逊诚恳地做人,通过不断地求知和个人修养,达到一种内在精神的平和、完美,从而将自己的有限的生命同永恒的幸福统一起来。

小说《清水里的刀子》有着浓郁的宗教抒情氛围,作家石舒清以西海固一个回族村子为背景,展开了对马子善老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凡人毕竟是凡人,尘世中的生活和情感左右着凡人,面对清贫艰苦的生计之时内心的迷茫和动摇是难免的。回到家之后,当儿子问到如何搭救冥冥之处的母亲,当说到四十日那天来的人很多,宰鸡宰羊都怕排场太小遭别人笑话,当最后想到宰家里的那头用来耕地的老牛时,“他就觉得自己的心上被一只漆黑的拳头捣了一下”。这样的心理 反应,是马子善老人这样在生活的底层挣扎了一世,遍尝了生的艰辛的人,潜意识之中的自然流露。这其中包含着对生计的窘迫和惶恐,也包含着对老牛的不舍,其实在老人的情感世界里,相伴了半世的老牛已经和去世的老伴有着近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想到牛已经为自己出了那么多年力气,已经老得快要拉不动犁,而且它最终免不了一刀之劫时,他才同意将牛宰了。做完这个决定时,“他心里有什么东西在具有力度地纠缠着,又像是空空如也”。正如对死亡本身一样,当自己没有勇气去正视它时,它是令人感到模糊而惧怕的,而当自己狠下心开始直面它的到来时,内心反而显得平静了、从容了。

在这里,儿子耶尔古拜成了老人的一个参照。儿子还很年轻,他的主要精力和情感倾向于生,他其实并不理解死亡,他提出将老牛宰了搭救母亲,完全是因为“他对母亲的强烈情感与念想都寄托在这牛身上了”。他精心喂养它,洗浴它,是因为“它将携带使命去拯救苦海中因自己的罪行受难的亡灵”,他的这种愿望是那样强烈,以至于有几次“他突然想对着这头牛,泪眼婆娑地喊一声娘”。

而对老人而言,这时的老牛则成了他内心状态的承载者,是他对生死的情感态度的活生生的外化,“它不急不缓地走着,像是驮着什么极重的担子,又像是悟了什么一样显得旷达而随意”。

三、生命的最后洗礼:对生的宽容、对死的从容 如果没有这样一头老牛,如果不是那把隐藏在清水里的,凡人谁也无法看见的闪烁着银光的刀子,这个关于回族,关于黄土高原腹地 西海固,关于生和死的寓言就难以得到最终证实。是这头勤勤恳恳、忍辱负重了一世的老牛,将这个寓言的发展推向了高潮,让一个关于真、善、美,关于人类与永恒的故事,寻觅到了最终的结局。四十日的前三天,当看见那把和自己有关的“清水里的刀子”,感应到死亡的来临时,老牛就选择不吃不喝,在静静地反刍中度过尘世的最后时光。

在儿子耶尔古拜的意念里,老牛的不同寻常,是因为它能够拯救带着尘世遗留的罪恶的冥冥之中的母亲,他据此认为“牛有着宽容而博大的心灵”,渺小的鸡和羊都无法与一头庞大的老牛相提并论。但让马子善老人的心灵感到震撼的,则是因为老牛能预知自己的死亡,从而提前洁净自己的内里,清洁、从容地走向死亡。而这正是老人站在坟院门口,想到自己的老迈和死亡时对自己的结局最衷切的盼望,所以此时的老人“心像一个大海那样激情难抑,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他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泪,哭完以后,终于获得了一种“大病初愈那样伤感而美好的心境”。心情平静下来后他进入了回忆,他回想到自己和老牛都有过的年轻时候,干活时老牛被他驱赶着,连停下来拉粪的时间都没有。因为曾经忽略过这么一条了不起的生命,他有了一种负罪感。他内心渴望被宽恕,甚至觉得这时如果有人拿鞭子抽打他一顿,他会更好受一些。但此时的老牛目光平静淡泊,似乎早已忘却往事,或者在它的脑海里这类事就跟从来没发生过一样。老人进而想到,年轻时候的老牛和他有着一样暴烈的脾气,由此自己的过错似乎才具备了一种被原谅的可能。尽管这样,他的内心仍然有一种不 已的伤痛,那就是献牲的老牛知道它自己的死,而自己贵而为人,在这件事上却显得无能为力。“作家在这里如此不惜笔墨地作人与牛的比照,绝不是要以牛的高贵卓越烛照人的卑俗无能,而是要通过对进入宗教境界的牛的生命神性的开掘为身处世俗情境的人提供一种精神超越的可能。”[3]p47

当马子善老人怀揣一个清洁着死去的愿望时,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愿望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对他而言,这样一种愿望完全是出自潜意识,出自一种人类固有的生命本能。但这头用来献牲的老牛,用它最后时光中静静地反刍,给了老人的这个愿望一个最美的诠释。默默无声的老牛,这时无形中已经成了老人生命的另一种展开形式。它让老人内心“清洁着走向死亡”这个念想找到了现实的依据。当老人借来村里最好的磨刀石,在铜汤瓶里灌上水,精心地磨着那把生锈的刀子时,他想到的是自己一定要将刀子磨得跟“清水里的刀子”一模一样。这时他的内心也看见了那把刀子,在他的心中,那把刀子是有着银子一般的光亮的。当红色的绣在清水里像血丝那样迟疑地开始流动时,“老人的眼里也有亮亮的东西掉下来,溅到青青的磨石上和耀眼的刀刃上”。老人见证着老牛的最后时光,其实就是在另一种意义上观看着自己。四十日这天,老牛要走向它新的归宿时,老人选择了暂时离开家中。夜里他顶着满天星星钻进牛圈,最后一次长时间地跟老牛呆在一起,算是无声的话别。这一次,他和它真的是在“相互珍惜着经历永恒的时间”。但一个人不能也不应该再去参与自己死时和死后的忙碌,这些事情本质上属于尘世,属于旁人。老人离开时不忘 拿出一条很厚很白的毛巾嘱咐儿子,宰牛的时候将牛的眼睛蒙上。因为活着的人们对待死亡的慌乱很可能会打扰一个临终者的从容、宁静。

日头落了的时候,老人从县城回来,他先去空空的牛圈里转了一圈,然后“像是下了一个决心”,他走进了院门。他只看见硕大的牛头放在院子里,老牛也像那把“清水里的刀子”一样,藏在了一个难以言说的地方。已经成了死者的老牛却颜面如生,一脸的平静与宽容,没有惊恐,没有痛苦。世间的生就这样被宽容了,世间的死亡就是在这样一种从容的姿态中凝练成了永恒。生命的最后洗礼就这样完成了。

清代著名的回族学者刘智在他的著作《天方至圣实录》中对生死做过这样一种辩证的描述:“盖尘世乃生人之客寓,幻途非久处之家乡,故心怀常住,不忘本原,身虽在世,心实回焉。及功成行满,复命归真,名虽在世,身亦回焉。”[5]p369而作家石舒清则依据“清水里的刀子”这个至今还存在于西海固回族民间的传说,精心编织成了一则关于生死的寓言。简短的寓言故事背后,是作家的一双悲悯的眼睛在默默地注视,甚至在流泪。

参考文献: [1] 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J].名作欣赏,2002(5).注:文中有关原著的引文均出自此处.[2] 帅震.朝圣者的路——解读石舒清小说《清水里的刀子》[J].名作欣赏,2003(5).[3] 何希凡.宗教仪式下的人性与神性——读石舒清小说《清水里的刀子》[J].名作欣赏,2003(1).[4] 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5] 冯增烈标点,刘智.天方至圣实录[M].银川:中国伊斯兰教协会,1984.

第二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抉择

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抉择

——长篇小说《抉择》主人公李高成人物形象分析

中阳纺织集团公司工人~,捅出了公司领导层的~问题后,市长李高成开始秘密调查,结果发现他的老部下、老上级和妻子都与这案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办?在老百姓与亲朋好友之间、在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在正义与~之间,李高成必须作出抉择。经过凤凰涅磐般的艰难抉择,他最终选择了人民,而人民也选择了他。作品以直面现实人生的胆识和勇气,对~分子及其~行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与大无畏的揭露与抨击。从而真实地再现了主人公李高成痛苦的灵魂搏斗与最终的生死抉择,塑造了一位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为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人物形象和新的光采。那么,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形成的,这一人物形象在现实社会具有什么样的价值意义呢?本人试从这三方面加以分析。

面对~逼人的气焰,面对一张由夫妻、亲戚、上下级、战友、金钱和权利等各种关系纺织起来的密不漏风的~网,反还是不公?不反,集体的~将发展成为“集团化”的~,最终将“党将不党、国将不国”;反,怎么反,不仅阻力重重,更可能赔上身家性命。但李高成就是李高成,凤凰涅磐般的艰难抉择后,作出了反~到底的决心:“即使毁了自己也在所不惜。①”这就是一个时代与民族脊梁的大写的人,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共产党员市长的性格使然。

首先,具有伟大的人性魅力。一个共产党的干部在这场关系着改革成败、关系着民族兴衰存亡的斗争中,面对公与私、情与理、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抉择,放在对自身长出的病毒的无情消除和对人民、国家利益的坚决捍卫上,在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社会形成了独特的个性魅力,因而他无愧于一个新时期真正的共产党人,一个彰显时代特性与挺起民族脊梁的大写的人。

李高成凭着自己的实干精神,在中阳纺织厂创造过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最兴盛、发展最快的时期。他凭着智慧与胆识,渡过了中纺因中美关系紧张而造成的困难阶段;他以自己的清正廉明,让老百姓感亲切,给人一种信任感。正因为如此,他以“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模”的身份,当选省份城市的副市长,并继而当上市长。自从当上副市长、市长以来,他为这个省会城市几乎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从来都没有退缩过,更没有被吓倒过。然而,李高成不同于我们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的那种吒咤风云、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领导干部,也不是我们在其他一些文学作品中所看到过的一身正气,秉公执法,一往无前的当代清官。李高成作为省会城市的一市之长,在这场反集体~的斗争中,经历了从犹豫到最后抉择的人格和人性上的大较量——以李高成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伟大人格与~分子的卑劣人格的较量,体现了人性的深度。一方面是~问题被揭露后,李高成开始还有些怀疑,不相信自己提拨上来的整个领导班子都有问题。但当他实地调查和了解后确实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便义无反顾走上了反腐之路。即使发现自己竟然是这个无形的“~怪圈”中的一员,也是“纵毁了自己也在所不惜”。正如他的一段内心独白:“面对着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面对着成百上千万的国有资金流失,面对着那么多为国家干了一辈子的职工在痛苦中挣扎,如果对这样的人还存在什么幻想,还感到有所幻想,那就真正等于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等于是同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②。另一方面是~分子的嚣张气焰,利用金钱、权力、亲情要挟他,恐吓他,以至扳倒他、打垮他、除掉他!手段之卑劣,用心之险恶,令人不寒而栗。李高成最终在职工们的信任和省市领导的支持下,在个人得失与人民、国家利益中做出了正确的抉择,经受了考验,升华了人格。看完这部作品后,我不会觉得灰心丧气,相反却会感受到一股非常强烈的正气,这主要应该归功于李高成这一正面形象的塑造。李高成的形象既是艺术的,又是真实可信的。作者写出了一位丰满又具有人性深度的李高成,令人信服地点明李高成的正气之源就在于他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信念。在如凤凰涅磐般的“生死抉择”中,李高成最终抛掉“旧我”,成长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有伟大人性魅力的“新我”。

其次,具有坚定的党性和群众原则。李高成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所以能坚持党的原则,保持党的纯洁性;没有忘记自己是共产党的人民公仆,所以能立场坚定,主持正义,为人民利益和~作坚决斗争,不怕牺牲个人利益。

这场反~斗争所面临的对象和矛盾是非常的特殊、复杂和艰巨,从而使李高成这位省会市长在斗争中犹豫、徘徊、疑虑而难于抉择,显得有些手软,下不了决心。但又由于其没有脱离在苦难中的广大工人,没有忘记也没有脱离善良的女工——奶妈夏玉莲,从而给予了他力量。是她们唤醒了他作为共产党员的良心,使他最终坚定立场、下定决心,作出了抉择。但所有这些也就对共产党员李高成形成了一个严竣的考验,看你最终能否站在受苦难的工人一边,能否坚定其走群众路线和坚持党性原则。

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党员,因而能对工人阶级具有真诚的爱,所以才能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命运;同时也就能始终以工人的思想为思想,以工人的立场为立场;他的良心的基础就是对工人们对党对国家的良心。如果心中离开了工人,也就离开了党,那也就必然失掉了党性。《抉择》的开头,当市长李高成接到中纺集团公司工人要~的消息时,他拨通总经理郭中姚的电话,要他迅速办好几件事,其中就有:“公司所有的干部,包括公司公安人员,一律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若要是有那个工人受到伤害和出了什么事,一定要严肃查处,从严惩治”。又说“但不管是什么人,也不管是什么目的,市委市政府保证不会追究责任,更不会秋后算帐,揪辫子,穿小鞋。一定要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绝不要把群众人为地往“梁山”上逼……”③。当我读到市长李高成的这些批示时,非常感动,这不只是一种高姿态的指示,而且从字里行间就能感到李高成对工人的爱。而这种爱也就最终决定了李高成在这场反~的斗争中能毅然抉择站在工人一边。

再次,他还具有远大的抱负和深刻的思想。在当中阳纺织厂厂长时,李高成就躇

踌满志,傲视群雄,并发誓要把中纺在他手里变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化企业,而且也实现了这个愿望。正是通过这一誓言的实现,他走上副市长、市长的位置。之后,他同样是一个有目标、有抱负的一市之长。市委书记杨诚跟他在山顶上俯瞰全城时说,“这座城市是你花了五年时间,辛辛苦苦才建成现在这样子……”李高成说,“这离我们心中的城市,还差得远呢!”这种公开张扬个人抱负、个人成就、个人目标的心理,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新的性格的表现。不像过去的干部或领导者,一讲起成绩就全部归功党的领导、集体努力的结果,虽然那些方面的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作者要描写的李高成就是除了政治信念和人格理想之外,还要凸显他的抱负和成就感。他不是谦谦君子处处后退的标准化官场人物,而是一个既具有企业家精神又有很强政治理想的现代领导者形象。他希望这个人物要让观众与读者感到陌生,感到有一种不完全认识的感觉,然后产生一种新鲜感。

同时,他还是一个相当深刻的思想家。在小说前半部分,他面对工人的控诉、中纺领导班子的辩解,思来想去,反复掂量,既对自己充满自责,又对社会种种不良风气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检讨。在后半部分,面对种种压力和危机,他更对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对反~斗争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甚至找到~分子郭中姚,问他究竟为什么要搞~,问他难道就不怕共产党会找他算帐,对于~的主观动机进行了认真和了解的反思。这些描写,在总体上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抉择,永不后悔的生死抉择”④。是的,正是一个充满人性魅力的共产党员,一个永远站在人民一边的好公仆,一个勇于向任何~挑战即使毁了自己也在所不惜的好市长才能作出的抉择。但是,这种品格是怎样形成、这个抉择又是怎样诞生的呢?

首先,他的成长经历是其性格形成和抉择的出发点。李高成从基层走来,他是新中国第一批纺织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分配到大型纺织企业,干了近10年的技术员,又任车间主任,总工程师和副厂长等职8年。接着,又到大型厂中阳纺织厂任党委书记兼生产厂长职务,成为当时省里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他在厂时,中纺曾经创造了有史以来的辉煌:干部团结,队伍整齐,患难与共,心心相印。李高成带头廉洁自律,在全省大中型企业中率先制定了领导成员上下班不坐车的规定。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40里路,上下班风雨无阻。中午同工人一块吃食堂,晚上下班回家总要超过10点。厂里的工人,包括其他厂的工人们,对此无不受感动。后来当了副市长、市长,将近10年的时间,他几乎为这个省会城市付出了一切。在分管工业的那几年里,他大刀阔斧、旗帜鲜明地引进外资,深化改革,使20多个犹豫不决、裹足不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轻装上阵,大胆开拓,从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剧烈的震撼和强烈的反响。在李高成手里有过多少令人难忘的大举措、大建设:市内二环和三环路的兴建,市中心大街的拓宽,六座市内立交桥的动工;50公里过境高速公路的建设——他的才华与魄力以及无私坦荡的胸怀都是有口皆碑的,也形成了很高的威望。因此,当他病倒时,才能有几千人聚集在医院的大门口守望。我们的人民从来不会忘记为他们做过好事的人!

这一切穿插在书中的交代与叙写,即其成长经历;这一切并非他的故事中心,然而却是他出现在这场反~斗争中的背景,是他在这场斗争中做出最后抉择的出发点,也是他性格发展的依据。因此,虽非重心,但对塑造李高成这一形象的完整性来说,却又是断然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这一切铺垫,李高成的最后抉择以及反~斗争的胜利都缺乏了说服力。

其次,内心灵魂斗争的胜利是其作出抉择的决定性因素。在这场反~斗争中,李高成面对的是自己的妻子、提拨自己的后台和自己提拨的中纺领导集体这一特殊对象,但更重要的是同自己的灵魂作斗争。激烈的政治斗争,难以取舍的心灵倾向,使其内心经过了艰难的内心煎熬。

作者在大量的内心独白中,主要通过对比手法完成了李高成经受的这场灵魂革命。社会上,一方面是极度的奢靡享受,极度的暴利盘剥,在“青苹果乐园”半个夜晚就可以消费两万元。李高成的计算:“在农村可以买到十亩地整整二年的收入,差不多可以娶一房媳妇,可以买到十头牛,可以让一百个失学儿童再重新走进课堂,在中纺可以让二百个工人领到一个月的生活费!⑤”他选拔的干部——中纺领导都住在超豪华的小楼,过着“美舒雅”的生活。这一幅幅图景使李高成惊骇、愤怒;而另一方面,是发不了工资的工人,有那么多在中纺干了一辈子的老工人,老干部,他们至今连彩电冰箱都买不起,至今仍然住在50年代的小平房里;还有好多工人病了连药都买不起,他们的孩子连学都上不起;他们的日子实在难熬啊!他一晚上一晚上地睡不着觉,他的心里就像刀绞一般的痛苦。作为市长,即使是没贪过国家一分一厘,他也觉得自己有罪,早就应当辞职!一方面是~的集体,像蛀虫一样贪得无厌地要把祖**体蛀光。为了不败露可以耍尽阴谋诡计,这使李高成摒弃了一切幻想;而另一方面,几乎一无所有的老工人们都能在艰难中义无反顾的维护中纺,维护他们过去的好厂长、现在的好市长,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正义!这使李高成获得了力量,坚定了自己做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好干部,做一个清白、真诚、大写的人的信念。书中通过许多鲜明有力的对比,促使他战胜自我,取得与自己灵魂作斗争的胜利,最终完成了他的抉择过程。

“为了老百姓,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也不放弃自己的立场与信仰”,“这一抉择可能要牺牲自己,这同战争年代的堵枪眼并没有两样”⑥。我以为这正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在现在和未来的反~斗争中必须回答的考卷,即共产党人的立场与信仰的抉择!这一抉择的主体在当代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首先,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这场艰难、严重的政治和道德选择的矛盾,是以前的历史阶段所没有也无法想象的。作为这一抉择的主体形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李高成在反~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要战胜的是他自己的妻子吴爱珍、妻子的后台也是提拔自己做市长的省委副书记严阵和中纺领导的集体~。与此同时,他更要战胜自我、做出抉择。虽然,在李高成的身上,寄托着作家的感情与观念,愿望和理想,然而,作家在塑造这一人物时,并没有从理念出发,而是一切

从生活实际出发,按生活逻辑本质真实地揭示了李高成对妻子对孩子对家庭的温馨情感;描写了他对严阵的言听计从。他总是以为是严阵提拔了自己,他不能恩将仇报;描写了他对杨诚的揣测和戒备;描写了他对如果动摇自己的威信、地位、自尊后的空虚感;描写了他对自己去留问题的思考;甚至也描写了他官愈当愈大,从而距离人民也愈远,其结果是自己的敏锐性和警惕性薄弱了;以致当他终于明白了严阵原来是要将中纺作为榨取对象,才将他提拔到市里这个阴谋的时候;当他终于明白了妻子等借他之名,干了那么多贪赃枉法的勾当的时候,他惊骇了!特别是妻子收下30万元的红利钱,是他们预谋好的,让李高成停止调查中纺行动的交易钱。围绕这笔巨款,作者重点描写了李高成的内心矛盾冲突,他的灵魂经受了十天的煎熬。

在李高成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共产党员的信仰、正气和人格理想。同时他处身在一张复杂、矛盾的网络之中,面临着一场艰难、严重的政治和道德选择。这种矛盾是以前的历史阶段所没有,也无法想象的。李高成是出身平民的高级干部,是凭着实干上来的。他干练、机智、有点火性,不是四平八稳的一个人。他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对群众、基层充满感情。因此,在面临严重的矛盾时,他会挺身而出、拍案而起,甚至砸盘子、翻桌子,与~分子不共戴天。这些性格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形象的现实性和时代感。

其实,具有深刻的真实性。居于矛盾漩涡中的李高成,显得真实而有深度。他既有浮云蔽日时的惶惑和内心冲突时的痛苦,又有一个当代共产党人面对党和人民利益的坚定抉择,这使他渐渐明晰的心路历程,具有极大的可信性和感染力。像李高成这样的正面英雄形象和新人形象,创造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把握得不好,会罩上“假、大、空”的灵光,穿上“高、大、全”的外衣,流于概念化,这是我们所反感的。而另一种可能是,更多的渲染他面对现实矛盾的无奈,则无法体现其思想的主动性。而在张平的手中,就很好地解决了真实与理想的关系。真实,是表现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理想境界的根据;理想,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在现实生活的严竣考验面前的抉择中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从这部作品看,李高成这个人物写得是何等的好!当然,欣赏这个人物,并不是要将他变成某种模式,生活本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

再次,具有高度的代表性。从其成长经历看,从车间主任到市长,他都是通过自己的实干精神,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并以其无私无畏、坦荡胸怀和指挥才华与工作魄力而有口皆碑,深得百姓爱戴,比如当厂长时。他的成长经历代表了千千万万党员干部的成长过程。另外在这场反~斗争中,他更代表着众多的清官,如杨诚、王省长、万书记等在糖衣炮弹、裙带关系的迷雾包围圈中如何狠下一条心,舍得一身剐,与~作斗争,突出重危。在这场斗争中,如何反,不是件小事,弄不好,赔上自己不算,且动不了~分子一根毫毛。但不反,国家、人民利益,党的颜色还能保持不变吗?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灵魂经受血与火的洗礼和生与死的考验后,最终突围而出,张扬正气,鞭挞丑恶,捍卫了党的信仰和信念。

“我宁可毁掉我自己,也绝不让~分子毁了我们的国家,毁了我们的人民,毁了我们的党,毁了我们改革的伟大事业。⑦”这铿锵有力的声音让人振聋发馈,浩然正气,可贯长虹。它体现了一个真正的纯粹的共产党人的崇高人格、坚定信念和高风亮节。李高成无疑是最有时代特色、最具思想光彩、最富性格魅力的新的典型人物形象。是千千万万廉政勤政、反腐倡廉的党的好干部的光辉缩影。巴尔扎克说得好:“典型人物是从他们的时代的五脏六腑孕育出来的”。李高成形象的塑造成功,正是作家对时代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晶。也必将帮助我们了解和热爱我们这个时代,帮助人们努力推动历史前进的步伐。

备注:

1、①②③⑤⑥引自小说《抉择》,张平,1997年8月,群众出版社;

2、④⑦引自电影《生死抉择》。

第三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抉择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生命诠释誓言》

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2010年7月18日,地处汉江沿岸的紫阳县焕古镇,大雨倾盆,江水猛涨。作为大连村联村干部,冉本义同志已经连续2天2夜奋战在防汛抗洪的第一线,在大连村的危险区域,时时可见他查看地势地貌、组织群众撤离、帮助群众转移财产的身影。雨越来越大,雷雨交加伴随着山洪的咆哮,仿佛要将整个大地吞灭。下午17时许,他们发现大连村二组四方院子和临近大院子上方出现滑塌预兆。两个院子的青壮劳力都出门打工了,剩下的42人老的老小的小,最大的90岁,最小的才1岁多,还有十几人尚未转移。冉本义立即投入到转移群众的战斗中,面对随时可能出现山体滑塌的险情,他不顾个人安危,把行动不便的村民一个一个地背拉出去。当他再次返回院落,转移最后一名群众时,突然一声巨响,巨大的泥石流倾泻而下,瞬间将他吞噬……42名乡亲得救了,冉本义同志却再也没有走出来……这一天,距冉本义同志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仅仅只有18天!

在平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都叫冉本义同志“老冉”。这是因为他工作勤勉敬业,性情憨厚朴实,待人仗义助人为乐。每当第一次到农户,他都要对村民说:“我是文化站干部,叫冉本义,本分的“本”、义气的“义”,负责包联你们这个村,有啥事就找我……”。在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中,他先后给50多户群众垫付合疗费, 有人说:“老冉啊,这些钱你可要有准备,指不上猴年马月才能还回来。”他憨憨的说:“他们能还就还回来,万一没还回来也不要紧!”

为了坚守在抗洪抢险第一线,他3岁的儿子正在出水痘,他都顾

不上回家看一眼。只是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反复叮咛妻子要照顾好儿子,要注意安全。打完电话,就和镇上其他干部一起,深入到村组农户转移群众,一直工作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翻开冉本义同志的简历,我们不能不为他对党组织执着的信念和对党的事业的追求而感动!他1992年参军入伍,1995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先后三次受到部队嘉奖,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转业到地方后,他对党的信念和追求始终不变,再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冉本义在他的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党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就在今年7月1号,冉本义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员。

冉本义同志是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和宣传文化干部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入党18天,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词;37个春秋,他以不变的信念,在危急关头做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抉择。

一个人感动着一座城,感动着三秦大地!连日来,他的名字、他的英雄事迹不仅在安康市广大城乡干部群众中耳熟能详,而且在我省宣传文化系统中也广为传颂。安康市委、紫阳县委作出了向冉本义学习的决定。团省委追授冉本义“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省文化厅追授冉本义“全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青联都发出了向冉本义学习的号召。

我们要以冉本义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忠诚于党、牢记宗旨的坚定信仰,热爱党的事业、坚定理想信念;学习他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的优秀品质,把精力投在为百姓热情服务、无私奉献上,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学习他情系百姓、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心中始终装着群众,为群众利益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宁愿牺牲自己的一切;学习他临危不惧、舍生取义的英雄精神,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英勇无畏,能够豁得出、冲得上、顶得住,永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冉本义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作为宣传文化战线上的每一位

同志,都应该像他一样,不忘记祖国的期望,不忘记人民的嘱托,把感情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用平凡创造奇迹,让宣传文化事业永远年轻、鲜活;我们都应该像他一样,为了奏出共和国旋律发展的最强音,鞠躬尽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谢谢大家!

第四篇:生死朗读(模版)

《生死朗读》影评

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影片,但我还是无法将它彻底弄明白,更加不知如何欣赏它。因为欣赏这部影片需要很多的生活阅历和对事物的深层次思考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些,就会像其他人一样不知所云正像许多文艺片往往只是叫好不叫座,文艺片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赚钱,这区别于商业影片,即通俗来说的大片,但是好的影片并不一定是有华丽的布局,精彩的特技,我个人对优秀影片的定义是:能够引起我内心的碰撞。我想“生死朗读”确实震撼到我了。

对于一部电影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诠释,我从”生死朗读“中感受到的是:爱,压抑,救赎。影片上半部,两个年龄阶段的人走到了一起,往往是要经受考验的,所以当麦克在学校碰见了年轻女孩时,他蠢蠢欲动,他感受到了女孩身上与汉娜身上不同的气质,但是他知道自己深深的爱着汉娜,他没有背叛汉娜,我觉得这就是爱,面对爱,麦克没有害怕,他鼓起勇气面对。但是汉娜失踪了。在影片的中间,充斥着矛盾与压抑,二战过后,人们深深的仇恨着纳粹带来的痛苦,但是汉娜就是纳粹中的一员,麦克害怕面对,不是因为两个阶段的爱情,而是人们对纳粹的嗤之以鼻,他不能接受汉娜的过去,他鼓起勇气去监狱,但却半途而费,我能够理解他,作为那个时代背景,社会的呼声是难以忽视的,他选择了逃避,但麦克心中却很难忘记汉娜。而汉娜却在深深的赎罪,可是她又能怎样的,他们夸大了她的罪名,可是她决定来救赎自己。影片的最后阶段,汉娜与麦克的爱从来没有熄灭,但是两个人内心充满着各自的挣扎,但是麦克却迟迟不能坦然接受汉娜,最后,汉娜也明白了麦克的心思,她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当麦克知道了这一切,他悔恨自己,他几乎在心里把与汉娜的爱因为世俗而隐藏了一辈子,他深深的痛苦着,在影片的结尾,他终于把隐藏心中多年的话说了出来,这不算一种解脱,而是对汉娜的愧疚。其实影片没有真正的结局,我想这是导演刻意的安排,为的就是让人们自己去思考,我想每个人的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一样的应该就是敢于把爱说出来不要让自己遗憾。

在《生死朗读》里,年仅15岁的米夏?伯格生活在二战之后的柏林,这个不幸染上了猩红热的少年在一次呕吐里被电车的检票员菡娜给救助。就在菡娜住宿的那个房间里,正处于青春期的米夏从门缝里看到了风情万种的菡娜穿着吊带丝袜的勾魂之媚(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可可西里的美丽传说》里莫妮卡?贝鲁奇那勾魂的背影、蜂腰丰臀和让人窒息到心跳停止的黑色吊带丝袜。但凯特?温斯莱特不是莫妮卡?贝鲁奇,她过于丰腴的大腿让我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泰坦尼克》里的露丝,只不过岁月无情,当年那双丰腴光滑的大腿虽然依旧丰腴,只是略带下坠的曲线了),内心开始了一种异样的悸动。而后,治愈的米夏一次次往返于菡娜的房间和学校之间,两个人全然不顾相差近乎20年的差距而跌落在情欲之中。

其实我们还是憧憬于这般忘年交一般的爱情,我们认为这超脱了世俗的道德观和媚俗的价值观,可关键是,现实里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更加没有这样的勇气。所以,即使我不看了,我也知道这个结果在德国的柏林也没什么大的区别。米夏迷恋于菡娜丰腴的躯体和性成熟的技巧,而菡娜则沉迷于米夏年少有力的身体和不知疲倦的青春,特别是米夏为她朗读的那些传承的经典名著。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翻云覆雨的床榻之间、在戏水深吻的调情里,情欲逐渐的变成了爱情。但,即便米夏年少无知,大米夏几乎20多岁的菡娜岂能不知道世俗的坎坷和阻挠?当售货员那句对米夏说“你和你妈妈的感情真好”脱口而出的时候,这时才感

受到了现实的残忍和无情。最终菡娜选择了离开,离开米夏,离开那份炙热到让人几乎忘却生死的爱情。

但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是如何在地狱里高声朗读的,如何将自我的心声传达的。我认为这才是这片影片所要表达的,这也让我的心灵有所强烈的震撼。男主角用自我的朗读来救赎爱人,让她的心灵得到好的安慰。

凯特·温斯莱特的表演相当出色,整部影片几乎看不见她本人的痕迹。凯特与生俱有的英伦式优雅成了她饰演的那个叫汉娜·史密茨的背景,而汉娜却始终像永远都捋不直脊梁那样佝偻着。在有轨电车上卖票的汉娜,穿着制服,真有些纳粹党的作派;可她祼身侧躺在床上时,臀部与腰窝勾勒出的线条有莫名的柔媚。凯特在[生死朗读]中绝对不是美女,她胸部下垂、背部粗壮、胳膊布满橘皮组织,发火的时候嘴角呈现出令人生厌的弧线,直指地心。可是,她的侧面,皱着眉头焦虑与忧伤并存的侧面,很美,很雕塑。

是化妆的特效吗?还是出自凯特深度解读汉娜后由衷的发散?那样的焦虑和忧伤,绝对是从凯特灵魂里散发出来的。

对于斯蒂文反复去突出汉娜这个角色的侧部之美这一点,很是折服。[生死朗读],逐渐地看进去,汉娜的侧部的美,成了惟一可资用于抵御整部影片大面积忧郁的小愉悦。

这位不洁净的女人简直快成了质问良民们的神。

片中有一句台词,从汉娜口里讲出来,内心一凛。在法庭上,作为因一位集中营幸存者写下的书而被曝光的6名纳粹看守之一,法官不断向她要一个解释,要她解释为什么她们会眼睁睁看着犹太人被烧死在教堂里也不肯打开门放她们逃生,汉娜说那是她们身为看守的职责,她反问法官:“换了你会怎么做?”这一句,问得实在太彪悍!以至于我的良知都被将了一军……

“二战”时期的德国民众,谁没看见集中营里行尸走肉般的犹太囚徒?谁没看见焚尸炉里冒出的大股黑烟?等罪行败露,逮几个女人出来审判,目的不过是借此洗刷一番自己的良知,其行径犹如用尿冲澡,更显腥臭。

汉娜不洁净吗?那得看跟什么比!跟蒸馏水比吗?对,她很不洁净。跟我们比?未必。我的意思是我们未必比她更洁净。

汉娜坐了20年牢,即将出狱的前一周,迈克去看她,他问她在监狱里学会了什么没有?我学会了什么?

汉娜告诉他:“ 我学会了阅读!” 那阵子,我差不多是想蹿进银幕里揪住迈克的衣领吼:“你Y带不带眼出门!”

难道他没看出来吗?汉娜一直活在自己灵魂的炼狱里,挣扎过、耍赖过,可还是自虐式地老实待里面灼烤着。迈克16岁生日那天她冲他发鬼火,因为当天同事告诉她,她升职了。后来,在审判她的法庭上我们才知道:她应聘党卫军看守的那一天,也是她在西门子获得升职的时候。

迈克寄来的录音带仿佛是打开了她灵魂炼狱的门,够了吧?她想。结果,迈克——她生命中“惟一的守护天使”——讲出那句屁话,又一巴掌把她给煽回去了。

于是,汉娜把自己的肉体也一并扔进炼狱里去。迈克是什么时候才领悟到汉娜一直在对自己实施惩罚?是在他把汉娜的钱带给把她告上法庭的犹太幸存者的当天。

他走进依兰娜·玛莎的豪宅。奢华、典雅、简洁营造出的宽敞与汉娜一生中所处的狭窄、阴暗的环境,形成强烈地视觉反差。这位女士穿着某奢侈品牌的经

典款式,终生仇视汉娜。她听说迈克曾经去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遗址“学习”了一番,嘲讽着说:“学习?我们去奥斯威辛不是为了受教育!”是的,当我们被投入炼狱和奥斯威辛,都不可能是为了接受教育。在这两个地方,只有一件事可以做:受难。

事实上,迈克也一直把自己投入在对汉娜的爱的炼狱里。他在影片中除了遇见汉娜的那一次,所有的流泪都只为了汉娜。我记得16岁的迈克躺在空荡荡的床垫上的姿势,他的手搁在汉娜曾经躺过的地方。这个姿势,当他为狱中的汉娜录制磁带累得睡着后,得到了还原。

“我不畏惧,我无所畏惧。历尽艰辛,吾爱弥深。危险惟使吾爱繁盛,使其更热烈,使其更香浓。我是你惟一的守护天使,你之死将更华丽,尤甚于你之生。上帝将你召回,直视你说:惟有一件事可让灵魂完整,那就是爱情。”迈克把女儿带到汉娜的墓前,他用手轻轻扫开落在墓碑上的落叶,向女儿敞开心扉。

其实,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菡娜和米夏那样很难定义的爱情经过,也不是后来两个人感情波折的串联,而是菡娜作为纳粹份子在法庭受审的过程。作为一个文盲,菡娜不具备判断所谓正义感的方向和能力,她简单的将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看守当作一份工作而已。所以当整个战俘在被转移到教堂里后失火导致300多人被烧死后的责任定义和问责,菡娜只是简单的认为,她不能开门让那些犯人逃离,那样局面无法控制,她则是渎职。我很惊诧于德国人对于工作的忠诚和精神,只是很好奇的是,在集中营里,菡娜就喜欢挑选一些有阅读能力的战俘给她阅读那些经典的小说,她在其中没有领悟什么?就算文盲如此,可一个人天生的善良岂能如此被泯灭?

从开始的情欲开始,到法庭的供认不讳,到最后监狱里最后时刻的诀别,凯特?温斯莱特将复杂的菡娜的人物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多言语的冲突和无声的泪水又将菡娜内心世界的复杂和纠结表露无疑,无怪众多影评家评论凯特?温斯莱特在2009年的表现可谓完美,也正是凭借塑造《生死朗读》里菡娜这一复杂的人物塑造而荣获金球奖最佳女配角,让们无法忽视的是,同时她凭借在《革命夫妻》(最近在看,会另有影评)里的出色发挥拿下了最佳女主角,在同一届金球奖里同时获得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可谓惊天动地的前无古人之举了。在获得5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后均铩羽而归的凯特?温斯莱特在2009年的奥斯卡评选当中,很有可能众望所归的拿下那座沉甸甸的小金人。但不管其是否最终问鼎,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来说,是无法忽视凯特?温斯莱特在塑造各种不同人物形象的天份和努力的。

第五篇:生死学感想

生死感悟

(周四生死学,罗庆,信息学院,09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班,200930560318)

我出生在农村,在我小时候老是可以听到一些灵异事件,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但是这些事情在村民口中传得很真,很多人都相信了,那时的我自然也相信,毕竟在一种“三人成虎”的氛围下,不相信也是很难的。其中有几件事情我听了这后记忆挺大的。刚好我现在学了《生死学》。所以我打算试着用现在的思维分析以前的事,看能不能分析个所以然来。

其中一件事:在农村,什么东西都比较落后,所以对待任何东西都不太讲究,对于坟墓不像城市一样都是集中处理,在农村都是挑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然后就把死者埋在那,所以整个村里坟墓都是零零星星的。有时候一个村民在松土,可能挖出一些白骨也是有可能的。

好像有一个人在深夜行走在小径上,他一个人走,是背着月光走,所以影子倒在他前面,走着走着,他就看见了他的两旁多了两个影子,一个长一个短,一开始他没在意以为只是树影之类的东西,但是慢慢的,那两个影子超过了他的影子,向前方走去。一开始他说出来这件事的时候没多少人信,毕竟在深夜眼花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另外的一些人也经历了类似的事情。慢慢的,很多谣言都传出来了,有的人说是死者要找替死鬼投胎,有些人说是鬼经过那个地方而已。。。。什么样的谣言都有,但是其中有一种说话挺多人,那就是一些死者还有些不甘心的事未完成,特地来完成心愿。那时我相信了这种说法。

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这样么?人死了,到底是只剩下骨灰,还是还有另一个未来,我挺相信后者的,人死了最有可能有另个未来,那个未来到底是投胎,还是“成仙”或者“成鬼”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我相信人死了之后,也许有一个缓冲期,就是濒临“生”与“死”之间。这里所说的“死”是完全的忘记前身,已经投身到“未来”的一种状态。在这个期间人已经没有了肉体,也许只剩下精神,通俗一点讲,也许只剩下灵魂。灵魂可以日行千里,可以穿墙透铁,它可以看见我们现实中的人,而我们在一般的情况下是看不见他们的。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我们还是可以看见它们一些征兆的。而那个村名看到的人影会不会就是所谓的“灵魂”呢,虽然灵魂类似于精神一样的存在,但是谁又能肯定它没有其他的特征了呢?比如它可以使用特殊方式向世人表现它的存在。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许有不得认知的秘密吧。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我曾经看到的视频,在国外有两个人开着车,一男一女,他们边开边聊,突然前方有一个女孩向他们招手,他们以为这个女孩要搭顺风车,就毫不犹豫的停下车,载了这个女孩。上车之后女孩要求他们送她到一个地方,他们答应了。在途中,他们问什么,这个女孩就回答什么,看起来很融洽。突然,在转弯的地方,开车的那位男生通过后视镜看到了一张扎满玻璃的脸,并且鼻子是断的,看起来非常恐怖,男生一吓,车就出车祸了,车上的人全死了。后来警察来清理现场的时候,奇异的发现只有两具尸体,并不是三件。

这件事被报道出来之后,很多人都觉得匪夷所思。当然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女孩要投胎,她必须要找“替死鬼”,很不幸,车上的人成了她的目标。还有一些人认为这个女孩要找这对男女复仇,才选择车祸这种方式让两人丧命。这些都是猜测。但是真的是这样么?人死了还有这么多复杂的事情么?那些人猜测的我也不好肯定,我只想说出我的看法,我觉得这个女孩既然已经死了却又突然出现在现实,有可能是向世人证明她的存在,叫人不要忘记她,至于以一张扎满玻璃的脸和断了鼻子的形象出现,我想那可能是她死时的形象吧。很有可能这个女孩就是车祸死的,才让她死的场景又复原一次,向世人证明什么,或者说明什么。

如果我前面所说的两个例子的是真实的话,那么就可以说人死了之后还有另一个未来存在,或者说还有另一个世界存在,那个世界和我们这个世界平常是互不干扰的,但是它们却有交集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那个世界的一部分,甚至可以看到那个世界的一部分。想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轮回,生生死死大轮回,所谓的轮回会不会就是现实世界的人逝去到了另一个世界,然后又从另一个世界到达现实世界。而大部分人的前世的记忆在另一个世界因为特殊的方法处理掉了,但是却有小部分人的记忆仍然存在。我来说一个例子吧。

在国外的一个村落,一家人户生了一个女孩,但是这个女孩生下来没多久就学会了沉思,等她会说话以后,她就否认生她的父母不是她真正的“父母”,她真正的父母在另一地方。一开始她的父母以为这个女孩是随便说说的,但是时间久了,那个女孩还在坚持,这让这对父母很惊讶。后来这件事让一些研究人员知道了,就带她找前世父母,在女孩的指引下成功的找到了她的父母,在刚刚见面的时候,女孩一下子就说出了前世父母的名字。并且告诉前世父母她是在水里淹死的。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件,得到了而来很多方面的证实,既然这件事是真的,那么生死大轮回是存在的,人死了之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重生。但是我想,重生不等于做人,有可能重生为动物,植物什么都有可能。好像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人死后可以轮回重新做人,那么为什么大部分人没有前世人的记忆呢,偏偏只有小部分人可以拥有前世人的记忆。我觉得大部分人不是没有而是被隐藏了,在另一个世界的时候通过特殊的方式把我们的记忆隐藏了。当然,通过做梦,暗示等一系列的方法也许可能会找到前世人记忆小小部分。小部分人的记忆又为什么这么强烈呢,记得如此的清楚,难道说那个世界隐藏记忆的方法出现了疏忽?我觉得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两个原因:一,就是死者死之前太多的不甘,觉得很多事情都没有解决。二,就是个世界故意让一些死者拥有前世的记忆,让现实的世界知道死者的世界是存在的,话句话说生死大轮回是存在的。假设现实世界的人都相信了轮回的存在,那么在生前就会考虑死后的未来,并且努力在现实社会中就会学会积德,积善。这种现象难道就是另一个世界所期望看到的?当然种种猜测都是我主观的看法。

如果灵魂,精神真的存在,那么这些与佛教,道教等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读初中的时候,由于打篮球不慎,把手给跌断了,住了院。在我的隔壁有一对老夫妇,男的做工时把腿跌断了,女的每天都在照顾他。他们有一个奇怪的举措,就是每天的早晨和傍晚都会拿出信纸在小声的读着,时间一长我也跟他们聊在了一起,才发现他们所念的都是一些佛教的咒和一些关于佛教的传说。那时我明白他们是佛教信仰者。当时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念这些,念了这些又有什么效果。他们给我讲了一大堆,主要是说:这些可以祛病防灾,让自己得到佛得照顾。由于我的质疑,他们又给我讲了很多关于他们村的一些事,都是一些关于念了佛教从而自己受益的事,那时我纳闷了,这些真的有效么。后来结果证明了,我们同一天住院,他们却比我早出院十几天。他的伤比我严重多了,况且人又到了老年,竟然还有这么好的治愈能力。的确让我纳闷了好会儿。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曾经看过的一部视频,叫做《山西小院》。里面讲的是一些得了不治之症的人,因为现代技术根本无法治疗所以干脆隐居起来,在小院中潜心念佛,竟然很多人的病在这种情况下不治而愈了。这部视频让我挺深刻的。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佛教到底与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我说说我的一些不成熟看法。其实从外观上看,所谓的佛教无非就是一些生涩难懂的经文,和一些让人感动的传说。难道这些文字起的作用。我觉得应该不可能。据我所知,那些经文,那些佛教只是一个形式,它们的作用应该是净化人的意念,让人的意念减少杂质。意念,也许很多人觉得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以前我也觉得是。但是现在我的看法不一样的。人的意念是巨大的。有一个词叫做:“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也就是说,一些海啸,地震,水灾,旱灾等灾难,看起来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但是真实的情况是人的意念汇聚而成的。一些一些污秽的意念,如:贪念,欲念,色念等日积月累的堆积,最终都会爆发的。所以反过来想想,那些好的,纯的意念又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呢?我想也应该是无病五灾,运气十足的情况吧。灵魂,精神又和意念有什么关系呢,我大胆的猜想了一下,应该,灵魂,精神依赖于意念的纯在吧。我举个例子,一些死者由于某种原因死了,但是他不甘,他的灵魂就会在某个地方一直徘徊,这种情况有经验的人都说是怨念不散。怨念也是意念的一种。

有时候白天做事做到很累的时候,晚上睡觉就睡得很沉,当在凌晨时分的时候,在现实与梦境的交接线时,我就感觉有东西在身体中抽出,是慢慢的抽出,那种感觉很奇妙,身体会颤抖一下,有时候可以朦朦胧胧的看到一个人在床上睡觉,那个人也许就是我自己,自己看到自己在睡觉。这样的事情我不是第一次发生。后来我查了相关资料,在加上在网上收集到的资料。它们都说这是灵魂出窍。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这样类似帖子,有些人说,他灵魂出窍之后可以控制自己随意穿墙,可以随意飘走,有些意识弱的只能在空中看到自己在睡觉。这样的事不知道能不能证明灵魂的存在。但是我愿意详细灵魂的存在。那么灵魂到底怎么注入我们这些肉体的呢,我大胆的猜想了一下,当然这些猜想只是我看了资料后的主观意识,根本就是没有得到验证的:

人死了之后进入另一世界,在那个世界徘徊。也许那个世界可以被称为“赎罪的世界”,只有灵魂在那边得到了赎罪才能在现实世界转世为人。那么他们到底怎么转世的呢。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人交配的时候,旁边围着很多灵魂,都是争着要转世投胎,当精子和卵子结合的瞬间,灵魂把握住这个机会注入到卵细胞中。然后发展成为人。也有一种说法就是,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灵魂的,靠的是本能的意识,在这个状态下,很容易见到脏东西。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才慢慢注入灵魂的。也许我们身上的灵魂通过两种方式之一产生的。但是不管什么方式都是从外界产生,既然是从外界产生的,那么肯定可以在身体中剥离灵魂。我想有些人因为剧烈的撞击成为了植物人,应该是灵魂在撞击的瞬间剥离了身体,但是又残留一点意识在身体里导致人无法清醒的活动。

那么,人在梦与现实的边界出为什么也有灵魂出窍的感觉呢,我想这与人的阳气有关,在凌晨时分,是人的阳气最弱的时候,那时候体内禁锢不了灵魂,让灵魂松动了,所以才不禁的溜出身体。可能灵魂有很强的认主意识,在身体还能承受灵魂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逃离身体的,毕竟逃离身体对灵魂一点好处也没有,还要再次进入六道轮回中。但是有些特殊情况除外,比如有些人对这个世界人厌烦,暗示自己不要再生存在这个世界,这样可能灵魂就会甘愿离开身体,落入轮回之中。

梦是一个神奇的东西,现在科学界得解释是梦是现实世界的放映,对现实世界的暗示。但是真的是这样么,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暗示么,只有现实世界的模型才能在梦中显现出来么,我觉得不是,应该梦中可以显示一些前世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前世应该是很深刻。而我们虽然轮回重新做人了,但是和前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凭着这些关系,现世肯定回忆一些前世的东西。

我看到一个节目,在网上公开的节目。有一位心理学家对一个志愿者做实验,实验内容是看志愿者能不能回忆起前世的东西。然后所用的方法就是深度催眠,这位志愿者是一位女性,当心理学家问她的名字的时候,她说出的是一个男性的名字。心理学家问她是怎么死的,她说是在马路上被车撞死的,也就是出车祸死的。然后心理学家把时间后退了,退到他最伤心的时候,原来前世最难受的是她看到自己的母亲死在自己的面前,当时他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叫唤他母亲的名字,在现实世界,心理学家面前她也是一遍又一遍的叫唤母亲的名字,并且带着浓浓的哭泣声。

这个例子真实度应该挺高的,事后,有人对这个志愿者进行询问,问她当时的感受,她说,她当时很清醒,所有的画面像看电影一样在自己的脑中划过,感觉自己既是旁观者,又是亲历者,毕竟前世的喜怒哀乐她都可以真实的感受得到,我想这个案例可以真切的说明,前世的记忆是存在的,同样是存在自己的大脑,但是为什么我们平时又回忆不起来呢,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可能在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加上了限制,这个限制,是记忆的限制,如果人主观的去回想应该是没有任何成效的。但是梦就不同了,它的形成不是受人的主观意识控制,它是无意识的形成,当然这些无意识是不可能脱离脑中的数据的,换句话说。是不可能脱离脑中的记忆的。就好像为什么梦中的人都是两条腿的站着的动物呢,而不是其他呢?那时因为在生活中,大脑已经对人下了定义,梦中是不可能自己创造新的定义。所以这就可以解释梦和前世记忆的关系了,既然人是通过轮回来到现实的,肯定是携带了前世的一些东西,比如深刻的记忆,这些记忆都在自己的大脑中下了定义,这些定义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又隐藏得无影无踪,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是灵魂在另一个世界时,必须要遵循一些规则,就好像在现实世界我们必须遵循万有定律,不可能在地球上脱离重力一样。这些规则对灵魂是有很大的限制的,但是对身体可能没有很大的限制,所以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回忆起前世的一些东西。当然,关于梦的一切是我自己通过查阅资料,得出来一些不成熟的结论,通过这门课的论文,我就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

所以,我觉得这个世界跟灵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想到这里我又想到了美国公开的节目。在侦查案件的时候,美国的警察对杀人凶手的查找一点线索都没有,尽管他们用了高科技手段来试图破案,但是结果都是徒劳的。因为凶手杀了年轻女孩之后没有留下任何东西,甚至连尸体都找不到。于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警察就找到了所谓的通灵大师。他们报道说通灵大师用灵魂去与死者的灵魂沟通,亲自体验死者被杀的过程。在一系列的真实体验下,警察通过通灵师得提示,准确来说是死者的提示下,找到了尸体,并且通过死者的记忆找到了杀人凶手。

说到这里,感觉好像是在电视中的情节一样,但是现实中会有这样的人可以与死者的灵魂直接沟通,体验死者死亡的过程么?虽然不敢很肯定,但是应该有些特殊体质的人会有这种功能吧。毕竟灵魂是一个玄而又玄的东西,现代的技术根本就无法对其进行深度的观测。但是我可以大胆的猜想,把我想说的都说出来。前面我说了,人死了之后一般可能会有一个缓冲的过程,不会直接的渠道另一个世界,通俗一点说不会直接的下地狱或者上天堂,而是徘徊与这个世界,当然灵魂离开了躯体,智慧有可能会下降,但是生前的记忆和一些习惯可能会保留下来。但是现实中会不会有人用自己的灵魂暂时的取代死者的灵魂,暂时的拥有它的记忆呢,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答案,或者说这是个胡说八道的问题,但是我却乐于凭借我看过的资料和一些经验猜想一下,我觉得这种现象有可能是真的,也就是说灵魂的兼容性很强。只要它看得过去的,都可以包容它。想到这里我想起了农村里的巫师把死去没多久的人召回来附在自己身上对亲人安排后事。这样的事我没有亲眼见过,但是的父母,我身边的人都有所耳闻,他们都带着同样的一个问题,死者的灵魂真的可以附身么?当然不排除农村有些人为了骗几个钱便来装神弄鬼,但是那些巫师竟然能说出一些死者的秘密,那些秘密是死者身边最亲的人都不知道的,但是却可以证实。这一切我都觉得很玄很玄。

接下来我想说一下科学和迷信的关联,当然这些都是我睡觉前的一些小小的想法,所谓科学,是人类在日积月累的经验中,推演而来的一些公理,或者说是习惯,比如人要活着必须吸收氧气,人类生存的环境离不开水合空气。但是什么才叫“人”呢,要是在另一个星球他们不用呼吸,不用喝水,用另外一种方式存活。而不是局限于地球的生存环境,那他们就是迷信了么,就不科学了么,虽然我觉得现在的科学对人类的生活,习惯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条科学的路真的正确的么?这就不得而知了,也许在一些科学家面前说“灵魂”,他们也许会嗤之以鼻,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胡扯,但是我觉得这些论断并不是靠说就能说得清的,同理相信灵魂的人说现在的科学是迷信,那么也是有些绝对了,这些谁对谁错,谁是真理,谁是谬论不是一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

有一段时间我在想着未来,要是人类生存到了地球爆炸的那一天,但是人类却没有找到一颗合适生存的星球,那时的人类会用怎么样的一种方式来拯救人类自己呢,是活生生的看着人类一步一步的灭忙,还是把人类发送到宇宙中去。这些我都有想过,但是只从上了《生死学》之后,我在想,人类在未来会不会在灵魂上有研究呢,到时用科学来开发灵魂,让灵魂有自己的意识,以一种新的方式进入另一个世界,一个现实世界平行但是又不依赖地球的世界,到时我想人类应该舍弃了肉体,利用灵魂来生存,当然这些都是个人的一些小小的幻想,毕竟这个世界,相信灵魂存在的也不是很多,他们最多都是半信半疑的状况。

说到关于未来的东西,我看到了一篇报道,说外国有一神奇的人,他具有很高的智慧,并且说地球在未来不久就有一场大灾难,几乎会让全地球的人类都灭绝,只有爱和光可以拯救地球。当时我看了之后感觉没什么,因为这些事超出了我们理解的范围,同时觉得有些胡扯的味道在里面,但是想想也觉得有一些道理,光代表着能量,爱代表着积德,这是我个人理解的,也许超出科学范围就返璞了,如果那个神奇的人说的是真的,那么在未来人类所发明的科学可能对救助人类作用不是很大,但是他提出这么虚的东西的确让人想得很宽。但是我也会在这里说说当时我看了这些东西之后的看法和感受。在他提出这些看法之后我觉得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外星人会来地球拯救人类,但是它们不是所有人都救助,它们会挑一些怀有所谓“爱”的人。然后带着,另一种就是:积德的人将会进入另一个世界,当然是一种特殊的方式进图。如果两种答案让我选择最相信那种,我觉得我会选择第一种,毕竟在灵魂方面我知道的很少,不可能这么快就有所突破。另一个世界不能打破它的规则,在课上我听老师说,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你所得到的一切都是靠你布施而来,当时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操作着一切的,就算你年轻的时候怀着一颗善心布施那到底是什么东西记录了人的善善恶恶呢,难道轮回中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可以记录人的点点滴滴,我觉得好像不可能,这样想的话就是太理性化了,如果不这样想的话,那到底是靠什么东西来分别人的善恶,再来奖惩呢,其实我主观猜想了一下,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灵魂起着一个很大的关键。灵魂这东西本质上市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所以它的一些规则不能用这个世界公式来套用,我相信在那个世界,一切都是用善恶来衡量,特善的,寿命长并且前途是

凤顺的,特恶的寿命短,并且处处不顺。也就是说那个世界的一些东西可以侧面的影响这个世界的一些东西。

那所谓的天堂地狱到底存不存在呢,听说如果人在生前犯了一些坏事会到地狱受到一些惩罚,比如,经常说谎的人会有一定的几率下阿鼻地狱,受到割舌头之苦。要是乐善好施的人则可能进入天堂,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虚的,就像我前面所说的,一切的规则都是那个世界定制的,所谓的天堂只是那个世界的一个地区,地狱相当于那个这个世界的监狱,所以说来说去都回到了灵魂上,在这个世界犯下的一切,到时都要灵魂来承当。以上的一切观点都是我主观猜想,有些是很久以前都考虑了,有些是上完生死学之后才进一步的思考,不管怎么样我都对“生”与“死”有了深刻的认识。

下载一个关于生死的寓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个关于生死的寓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死朗读

    爱,智,知 ------ 二战后柏林百废待兴,故事就发生在此时的一个小镇上.故事十分感人,看后我的感受很深.它让我对理智,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知识除了会给人带来物质的丰富,和......

    生死狙击(范文)

    生死狙击鲍勃李.斯瓦格是前海军陆战队侦察连中将,在多次侦察任务中出色完成任务。可在最后一次与队友强尼执行刺杀敌军的特殊任务时,由于军方没有对他们实行完善妥当的作战保......

    生死笔记

    生死笔记 生死一轮回,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笔尖记录下了人间至情。(《目送》读后感) ——题记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

    创业启示录:一个关于穷人的寓言

    资本越小,风险越大,当你手里只有一个鸡蛋的时候,哪怕轻轻一碰,都可能全部玩完。这就是穷人的软肋。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穷人,老婆有一天买回来一个鸡蛋,穷人说,如果用这个鸡蛋孵......

    成功寓言:一个会思考的脑袋

    有一个人披着狮皮走到野地里,有一只老虎看见了,以为是一头狮子,吓得转身就跑。这个人以为是老虎怕自己,心里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居然能把老虎吓跑,就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了。......

    论文:生死场

    《生死场》中女性的两大悲剧 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凄凉,饱受放逐般的寂寞和痛苦,她的小说是她悲剧人生的写照,他以自己被举行的人生感受,观察......

    《生死疲劳》内容简介

    《生死疲劳》内容简介 一、 作者简介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一个农民家庭。他家是上中农成分,因此当时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他曾在某一年......

    《生死抉择观后感

    一曲反腐高歌一切为了人民——《生死抉择》观后感今年的第二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第四十七业余团校培训,学院组织我们观看了《生死抉择》这部影片。观看了影片《生死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