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家乡(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我家乡的风俗习惯
旅游0802班 06号 韦冬玲
大家好!我的家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桂林和柳州北部)山区。八桂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又由于桂北的主要地形为山地,许多地方较为偏僻,故在此聚居了较多的少数民族,尤以壮族为代表,同时还有苗、侗等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风情浓郁。壮族的山歌,瑶族的舞蹈,苗族的节庆和侗族的建筑并称为桂北风情四绝。下面我就先着重介绍一下在我的家乡壮族的一些风俗习惯。
节日风俗
壮族的许多节日风俗与汉族的相同或相近,但有的节日是特有的。广西素有“歌海”之誉。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壮族的山歌也因刘三姐而闻名全国。在我的家乡,每个人都至少会唱一两句山歌。出了著名的“三月三”歌节外,秋天的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也会举行聚会唱歌活动。每年11月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也是壮族山歌大展风采的时候。
壮族人崇拜祖先,每逢农历的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之间,几乎所有的壮族都举行祭祖活动。杀鸡鸭、做糍粑、敬米酒祭祖,出价的女儿必须拿鸡鸭回来祭祖。
婚姻习俗 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同家族的人不得通婚。许多地方不禁同性为婚,但在一些地方,壮人视“同姓婚”为“爬灰”,社会予以禁止。在缔婚过程中,舅权的作用是相当突出的,一些地方舅舅的意见甚至起决定作用。因此社会上流行“天山最大是雷公,地上最大是舅公”的俗语。壮族有雷公禁婚的习俗。相传,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上地上太平,那是吉利的季节,人们当选在这期间办婚事。若有违者,就会受到雷公的处罚,婚事会办得不顺当,家庭将会欠美满。因此,为了忌讳,这期间一半不相亲,不订婚,不结婚。
壮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歌、赶圩等活动进行。同意后,即经过媒人进行说合。解放前,一般是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解放后,男女婚姻自由。
居住风俗
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同时禁砍村边树木这也是壮族信仰禁忌。民间认为,山有灵是死伤鬼栖之地,所以特别敬畏,禁止伐树、开荒、造坟,特别是村寨后山,认为是保护村寨安宁的神灵居住之所,绝对禁止砍伐,违者严惩。所以,壮族村寨前后都是森林密布,古木参天,泉水淙淙。
山区的壮族人大多住干栏屋。干栏屋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储粮食;下层堆放各种农具、关养牲畜。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但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养牲畜,臭气上升,很不卫生。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若是平方,则是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前是堂屋,后边和左右两边为灶房、卧室或客房,只有男主人才有权利住神龛后面的房间。客人到家,男客人不能进中门,若客人是夫妻,晚上住宿时不能同居,违反者要给主家挂红或是送红包、挂红布于床上,并放炮驱邪;或是买肉杀鸡,请师公为主家做法事“去秽”。
接火种是壮族信仰的习俗。凡迁居,搬进新屋之前,要举行简单的接火种仪式,即从旧房屋火灶里引来一把火,点燃新房子里的灶火。寓意为保证本家烟火永不熄灭。未经接火种,忌搬东西进新屋。
饮食风俗
壮族的饮食,在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喜食大米饭、大米粥,喜欢用糯米制成各种口味的粽子、糍粑、糕饼等食品。爱食酸品,各瓜果蔬菜和肉类都能被壮族人腌制成美味的酸品。在山区以玉米、小米、薯类为主食。壮族人都喜欢吃猪、牛、鸡、鸭、鱼肉,有的地方喜欢吃蛇肉、鱼生、豆腐圆等。
壮族人对对事物的选择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禁忌。以前部分人不吃牛肉,可能是崇拜和爱惜牛的缘故;有些人禁吃狗肉,有些人却将之视为珍品、补品。但是在桂北地区的壮族人就餐时的利益却是颇多的。他们普遍敬老爱幼,热情待客。晚辈要给长辈端碗盛饭,递碗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并要绕到老人后侧呈上;老人专坐主位,其他人不能随便乱坐;好吃的菜要先挟给老人。有些地方姑娘进餐时要注意握好筷子,如果筷子掉到地上,只能捡起洗净再用,忌讳换筷,认为换筷意味婚后换夫,不是守寡就是离异。客人到家往往以酒席款待,一些地方有“空桌留客”之俗,即主家在客人到来以后即摆上桌、碗、筷、杯等物,表示诚心待客的意思,客人此时不能拒绝,若执意要走,便是对主人不尊敬。有些地方一家来客,各家招待,客人要轮圈吃一遍,不吃者不礼貌。只要到各家都尝一点,便是领到了情,尽到了礼。壮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热情好客是壮族的良好传统。
社会交往
在壮族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十分注重礼仪,对每个人都要依据其年龄、身份和地位来称呼,对年长者尤其不能直呼其名。他们习惯在女孩的名字前加“达”或“低”,男孩的名字前加“特”或“日”来称呼其人,有的男女则被称为“某某之父”或“某某之母”,有孙的老人则被称为“某某之公”或“某某之奶”,就连未生育的夫妻之间也不能直呼其名。
民族服饰
在历史上,壮族自制棉麻,自织自染,来满足自己的衣被需要。最突出的一点是他们喜欢用蓝靛将布染成黑色或青色,然后缝制成衣服。被子则喜欢以黑色或青色布作被单,用壮锦作被面。壮锦被普遍用在壮族人的服饰和配饰的装饰中。如他们的头巾、腰带,以及背婴儿用的背带。背带上绣着壮锦有祈求小孩能健康平安,长大后能大富大贵。老年男子喜欢扎黑色或青色头巾和腰带。壮族的服饰在两百多年以前是男子下穿宽腿裤,上身着对襟无领短衣,头缠长巾,女子下穿百褶裙,上身着无领、左衽、镶花滚边短衣,头扎绣花巾。近百年来,男女均改穿有领短上衣,布料均为自纺、自织、自染的深青色。现在青年人多穿时装,在一些边远山区,老人仍穿宽腿裤和有领对襟的上衣。
宗教信仰和民族图腾
壮族历史上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社会生活中道教的影响也很深,人们的一言一行以前多受巫道结合的宗教思想和鬼神观念的指导。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魂,许多事物皆可成精,人们必须对其祭拜。在日常生活中为免鬼神打扰,人们还常以各种器物辟邪,以求平安。他们相信镜子、玉器、金器或缝衣针能辟邪,故家居出门常挂上或带上这类物品。有些地方的妇女出门则在路上扯一把草,或置于小孩背带上,或置于身后的路口与水边,其意都是驱除野鬼的追踪。亦有些地方壮人背小孩出门,路过水边、河边时,要向水中丢几枚钱币,以买得小孩行路的平安。
壮族崇拜青蛙,以青蛙为图腾的地方禁止捕食青蛙,认为青蛙是雷王的儿子,若将其杀死,必遭雷击。在他们的生活中,崇拜青蛙的事例随处可见,至今一些地方尚有古朴隆重的蚂拐节。蚂拐即青蛙,故亦即祭祀青蛙的节日。
桂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
在桂北地区的苗寨里,苗族人有一种奇特的求爱方式——踩脚。当青年男子对姑娘产生爱慕之情时,为探明对方心意,他就会用脚尖去踩姑娘的脚,姑娘如果接受就会回踩男子的脚,否则就不理会,也不加指责。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花炮节是桂北地区侗族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抢花炮是最主要的活动。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在此期间,侗族人还会举行摆百家宴、抛绣球等活动。
桂北人的生活习惯
生活在桂北地区的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大多说方言——桂柳话。在一些地区人们除了说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外,还说一种类似粤语的话——土拐话。在桂北地区,常常有能说四五种语言(普通话、壮话、桂柳话、土拐话、粤语、英语)的人。在这地区的年轻人喜欢说桂柳普通话,即故意在说普听话时加上一些桂柳话的腔调。
有这样一句话: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广西人怕不辣。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都喜欢吃辣,从桂柳人超爱的柳州螺蛳粉,和桂林米粉来看,你就会发现桂柳人对辣的喜爱和追求绝对不亚于湖南人和四川人。广西人对辣的喜爱是就算脸上狂长青春痘也阻挡不了的,所以年轻人常说这样一句话:“走,我们吃螺蛳粉克!怕死马板泡(即青春痘)呀!长满脸板泡也要克吃!”
生活在桂北地区的人几乎个个都习水性,因为这里山河纵横,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人们大多是在江里或河里游泳长大的。
以上就是我的家乡桂北地区的一些风俗习惯,希望大家有机会一定去我们那玩玩,因为我们那除了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外,还有丰富的人文风情。那定会让您流连忘返。
第二篇: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3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3篇1我们的家乡风俗很好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3篇2我们的家乡风俗很好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能够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齐,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能够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齐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3篇3每一个家乡都有自己的特色风俗,而我们家乡特别看重的是清明节,每当清明节来临之时,大家都会买祭品,祭奠逝去的亲人、朋友。我们家乡的人都非常的尊重这个习俗。
这一天,一大早上,大家都忙的不可开交。家里人,外出买祭品。我看向门前,到处是一些花,香,还有酒。这时姥姥说:“快,大家抓紧时间,我们马上要上山了,”话一说完,我看向门口。记得诗人杜牧在《清明》中写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此情此景可真谓是一模一样啊,下着的大雨一直没停,大家也都魂不守舍的。
而且我们家乡还有一个特点,每到清明节之时大家都要穿上素衣,身上不能戴很隆重的首饰,而且未满18岁的孩子头上都要插上菊花或康乃馨。因为这两种花的香味比较素雅,而且他们具有好的寓意,同样这也是对逝去的亲人朋友的怀念与尊重。
山路十分陡峭但又不能开车,为了显示出对故人的尊重。我们都是采用步行,走了好一会儿。终于到达目的地,大家拿着花走到墓碑旁,一个接着一个的磕头,上香。最后小孩子们要把头上的花瓣撒在上面,再磕三下头,才算是礼成。
我们家乡的风俗最大的特点就是展示了对故人的尊重。
第三篇:作文:家乡的风俗习惯
篇一:家乡的风俗习惯
春节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祝这欢乐而又漂亮的春节呢?
腊月二十四是大家公认的扫房日,扫房日就是打扫我们的房间,这一天人们都在辛苦的整理房间。
腊月三十一日是一个非常好的日子,那天是除夕,除夕是春节的前一天,人们都在贴春联、挂灯笼。到了夜里,小孩子们在外面放鞭炮,而大人们有的和小孩子们一起玩,有的在家看春节晚会。大家还要吃团圆饭,团圆饭里有饺子,饺子里面包着硬币,吃到硬币的人,整整一年都有福气,不会出事。
到了正月初一,人们都去拜年,小孩子们只要叫一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新年好,就会有人给他们发红包。到了下午,就没事干了,就可以出去逛超市,玩。唉,对了,拜年还要送饺子,虽然我们家也送,可是至今我都不知道送饺子有什么含义。
到了正月初六,家家户户都开始营业了。很少有大人在家里,而小孩子们大部分会聚在一起玩游戏。
到了元旦那天,人们都跑到街上去看龙灯,街上非常热闹。街上有耍龙灯的、有敲鼓的、还有打锣的。不管干什么的都有,而在买东西的人家,都会在店门口放上一挂鞭炮,让耍龙灯的去他们家门口耍,还给他们买糖、买烟,为的就是让生意更红火些。
正月十九慢慢到了,大人们该上班的上班,该干什么的干什么;小孩子们都去上学,慢慢就恢复到原来宁静的样子。
篇二:家乡的风俗习惯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十堰也有许多传统风俗,我最感兴趣的是除夕守岁。
大年三十,全家围在一起吃过团年饭后,就开始守岁了。我们先在房门上贴上倒着的“福”字,再换上新衣服到院子里发花炮,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五彩缤纷的花炮把天空装扮得格外美丽,我想:“年”早就被吓得永远也不敢出来了。然后,我们全家围在一起边聊天边吃零食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一晚我可以放开肚子吃零食妈妈也不会说我,也不会催我去睡觉。快到十二点,听到外面“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我跟爸爸就到院子里点燃一长串红红的鞭炮。最后,回到屋里,妈妈已经煮好了胖乎乎的饺子,这时,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除夕的“福”字,除夕的花炮,除夕的饺子……都是那么有趣,我爱家乡有趣的风俗习惯。
篇三:家乡的风俗习惯
不好意思哦,大家。我昨天有事情去了,没有时间写博客了!感谢朋友们的支持!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是我们家乡集会的高峰期。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都是我们村里集会的开始。从三月初一到初四的集会!从初二开始唱戏,一共有三天唱戏的时间。当然不光光是唱戏那么简单,还有集会,马路两边都是摆地摊的。有卖衣服的,鞋子的。还有一些是专门赚小孩子钱的,像一些油炸的东西啦,玩具啦。五花八门的东西全出来了。为了这几天的集会,一些做生意的人是起早贪黑的去站个好地方。这些做生意的想破了脑袋都是为了这几天的集会。
今年的集会我感觉和往年很不一样,往年的时候,听到说家里面有集会就高兴的不得了了,最近几年似乎没有了那种激情。对像这样的集会也不怎么感兴趣了。但是今年我感觉还是蛮不一样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感觉到了往年没有过的兴奋,也许是今年的朋友多了吧。今年我那些往年不回来参加集会的朋友都回来了。以前我们都在外地上学,没时间回家玩。但是今年我们大部分都毕业了,工作了。向老板请个假就可以回家痛痛快快的玩玩了。还是像这种家里的集会最好了,逢年过节嘛?大家都有着自己的事情,像这样的机会还是很少的,人多才好玩嘛!人生中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聚集这么多的好朋友在一起玩啊?以后大家可能都要忙于自己的事业了,那么像这样的机会就更少了。
这是我的快乐,也是我的幸福!
篇四:家乡的风俗习惯
过去的家乡有一个习俗,每逢“立秋”这天,就要吃肉、吃鱼,名曰:“贴秋膘”。
立秋这个节气,正好在“三伏”当中,正是一年当中最炎热的时候。立秋之后,就只有末伏了,其意就是说暑热就将要过去。家乡有一句谚语“立秋十天懒过河”,也正式印证了出伏后的凉爽。
在暑热当中,人们的饮食受到影响,身体有些消瘦。要把天热厌食而掉的膘,吃些鱼肉重新补回来,这就叫“贴秋膘”。每当立秋的前一天,人们都要到集上买一些鸡鸭鱼肉,到立秋这天,吃上一顿。这时,正是瓜果梨桃的成熟时期,同时也要买一些回来,大家共同品。
在邻里之间,话语之间顺便都要问一句,你家“贴秋膘”了吗?
篇五:家乡的风俗习惯
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家乡称为小年,这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东西。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飘亮的新衣服,出门在外的人赶紧回家团圆。到了晚上,人们都要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人们都要互相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新年快乐,全家平安幸福。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都非常开心,因为他们都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到处都张灯结彩的,整条街道都挂满了灯笼彩旗,非常好看,小孩子们都高兴地唱起来跳起来,高兴极了,家家户户也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吃着汤圆。这都寓意着我们大家都团团圆圆。生活和和美美。晚上,大家有的放着美丽的烟花,有的在放许愿灯,美丽极了。
过了正月十六,春节就这样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我们也开始认真的学习了。
[作文:家乡的风俗习惯]相关文章:
第四篇:按照家乡抚州的风俗习惯
按照家乡抚州的风俗习惯,从农历十二月二十日以后,家家都忙着过春节。虽然天气很冷,但是还是晴天多,这时大家都忙着打扫卫生,洗净全部肮脏的东西,扫去一年的废气。远在天涯海角工作的亲人,也陆陆续续赶回家和亲人团聚庆新年。
农历二十三这一天,就是点灶灯,包糯米糰子,用豆子磨粉,加糖成为豆沙,再和糰子拌裹,大家都围着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首次过年,点上蜡烛,也就是希望来年红红火火。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这一天,是过小年,也就是小孩子过年,这一天大人们为小孩子忙忙碌碌,做好很多美味佳肴,晚上我们一起放烟花,玩个痛痛快快。
农历十二月,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为除夕。除夕这一天,我们家乡称为过大年,家家户户贴对联,满桌的鸡、鱼、肉、蛋、山珍海味,米酒飘香一醉方收,吃完晚饭,大家团聚一堂,欢度春节。边看电视边聊天,大人为小孩发压岁钱,希望我们来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出理想的成绩。直到十二点结束,鸣鞭炮关大门,这就叫辞岁。接着守岁黎明前开门,又鞭炮齐鸣,这就是像征开门大吉,一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
正月初一这一天,男人们带着自己的小孩走亲访友,向长辈拜年问好,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机关团体打龙灯拜年,有机会全家一同逛大街购买拜年的礼品,这样拜年,走亲访友,一直到农历十五,这段时间做客喝酒,家家扶着醉人归。
最后,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庙会,雄狮起舞,长龙游街,一片热热闹闹,也就是说这天是春节最后一日,元宵元宵,也就是把过年剩余东西全部吃完,再吃一些汤圆,象征着今年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生活红红火火,明天就要大干特干,学生上学,大人们外出务工。家乡的春节年年如此,热热闹闹,一年更比一年好。
三月里,和风送暖,春光明媚,我们在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这大自然美好恩赐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这个月所特有的价值,那就是我们要纪念一位战士,一位普普通通,却给我们带来极大影响的战士,一位兢兢业业位人民服务,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却从不图回报的战士,一位精神永驻我们心间,一直激励这我们奋勇前进的战士:他就是雷锋——一个名字响铛铛的人物。
三月是雷锋活动月。每年的这个月我们都会走出家门,以各种方式,各种途径,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做一些对社会,对集体有益的事,以此来纪念雷锋。做雷锋同志新世纪的接班人。雷锋的精神是伟大的,极具感染力的,我们永远不敢忘记。一年里的每个时刻,每个地点都会有人重复雷锋的行为,重复着雷锋生前为人民服务时的一幕幕。而三月里,我们会更集中,更具体一些。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大家更深刻的感受雷锋精神的真谛,感受那种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服务社会的快感,感受那种被人关心,重得温暖得幸福。当我们重温雷锋精神,积极参与活动得同时,我们也更加感觉到生活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也使我们更加团结,更加爱我们的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祖国。
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我讲了许多关于雷锋的故事,使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树立了向雷锋学习的想法,而今天,当我长大了,当我更清楚,更具体的了解了雷锋的时候,我更加深刻的崇敬他。而他的那种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更是我努力学习,攀登知识高峰的主动力。在我为雷锋精神所折服的同时,我发现其实我身边的许多人,也同我一样敬仰着雷锋,将他的精神发扬光大,也传递给了另一些人们,使大家都共同享有雷锋精神带给大家的种种益处,也更广的把雷锋精神撒播下去。
有人说“雷锋精神,三月来了,四月走”,对此我要高声宣布“不,雷锋精神已深深的刻在我们的脑海里,牢牢铭记在我们心间,永不磨灭。它已早广大的人群中生根发芽,会一辈子生存下去。越久越枝蘩叶盛。向雷锋学习,雷锋精神是鞭策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它定将永驻人间。
第五篇:广西壮族文化论文
广西壮族文化认知情况问卷调查
中文摘要: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文化范围的城市,是不完美的。我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之乡。这里有着独特的壮族风俗文化这全家宝,这里的壮民也能歌善舞。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壮族文化渐渐的被汉化、遗忘。作为我省的一分子,我们应该要怎样去保护我们独特的文化呢? 关键字:壮族文化
遗忘
保护
意义
前言: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是全国仅有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其中壮族人口逾千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如何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是摆在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件重要大事。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汉族越来越相似,不少少数民族直接摒弃本民族的传统,学习模仿汉族人生活。虽然是先进民族文化的影响带动了落后民族的生活,但少数民族中的风俗习惯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有利于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现在正面临着被遗忘的现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
现在在一个以壮族人口为主的壮族人聚居村里,村民平时也是以当地壮语为主要语言,但村民们的服饰、住房等斗鱼汉族人无异。从现在我们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中,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到了壮族文化正逐渐被人遗忘。
一、我省壮族文化基本概况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名族的古老国度,在这大千世界中,位于祖国南端的广西,有一个名为壮族的名族,也是当代中国的第二大名族。壮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先秦时期,壮族的先民就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是百越的一支。唐后多以“獠”见汉史书,宋朝以后又以“獞”“僮”“土”等名称见于史册。各地壮族人有20多种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僮”,1964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把“僮”改为“壮”,所以壮族又是一个新生的民族。壮族是一个平和、宽容、开放的民族,善于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所以壮族社会深受汉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但作为一个民族,壮族也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信仰风俗、民族心理等特性。壮族有自己独特的名族文化,比如自由恋爱的方式,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和对歌等。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壮族也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从字面上对照地图,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些方言的大致分布地区。这样划分和归类,现代壮语的方言分布状况和整体轮廓就可以在平面上勾画出来了。从南北两大方言区看,既有整齐的语音对应关系,又有明显的语音区别特征,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壮民族远古两大先民集团--骆越和西瓯在脱离了原始壮泰语的母体以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有交流和征战,又保留了各自的方言和文化这一历史状况。
到了壮族盛大的节日时,男女老少都精心打扮,吃毕腊肉、五色米饭后,扶老携幼,盛装从自家的干栏式木楼中走出。男的捆上红腰带,红黑相映,更添威武;女的戴上银首饰,银光闪闪,倍显妩媚;小孩焕然一新,跑来窜去,快乐无比。这时的山歌便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独唱、对唱、联唱,真正是歌河歌海。黑衣壮人能歌,也善舞。献红舞、祝寿舞、黑枪舞、团结舞„„欢快热烈,各领风骚。还有一种独特的舞,槌来棒往,上捣下捶,优美灵动,这种尚未有确切命名的舞,是黑衣壮人民在年复一年的浆衣捣布中逐渐形成的,最能体现黑衣壮的勤劳纯朴、快乐达观。
二、广西壮族文化的认知情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
为了研究广西壮族文化的发展,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人民群众对壮族文化的认知情况。了解壮族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措施,进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
(二)调查样本:
本次调查样本总数为51人,样本选择条件有两个,其一是在校大学生,不分民族的,通过这样才能认识到壮族文化未来的发展情况,从而更好提出发扬壮族文化的方法;其二是选择在社会上的人民群众,因为社会中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壮族的风俗习惯,了解他们是如何去认知和传承壮族文化。
(三)统计结果分析:
1、我们把问卷中第一部分关注和了解壮族文化统计数据数据整理成柱形图如下:
俗话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根。所以广西壮族文化是壮族的灵魂,是壮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不断继承和弘扬,但是从目前统计出来的数据分析,真正去关注壮族文化的人不多,第2题的数据可知,一般关注壮族文化占82.4%比关注壮族文化较多占13.7%的比例多得多;①现在壮族30岁以上的男子大都穿黑色机布制成的唐装。30岁以上的妇女则穿右大襟的上衣和很宽的裤子,工作时带上围腰,布质多为黑色机制布和蓝土布,至于20多岁青年男女,男的多穿中山装与干部服,女子则与中年的差不多,无论男女,夏天都喜戴篾笠、跣足。但是了解壮族男女服饰特点了解很多占2%,了解一点占60.7%、完全不了解占37.3%,可知现在很少人会去了解壮族的服装方面的文化。②壮族日常饮食主要粮食是大米,其次为玉米、小米、木薯、红薯等杂粮。解放前,多数农家一日三餐都吃清粥活杂粮,解放后,多为两餐干一餐稀。这里的壮族人民逢年过节都普遍能吃到鸡、鸭、猪肉等肉食。而糯米滋粑和粽子则是他们节日最喜欢的食品。但是知道壮族饮食文化习俗较多占7.8%,了解一点占52.9%,完全不知道占39.2%,可知人们慢慢开始淡化壮族饮食文化了。壮族山歌是壮族人民群众文化最集中的凸现,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但是没听说过山歌的占6%,听说过,但没听过占12%,听过占82%,喜欢并会唱却占0%。虽然对于知道壮族文化有物质文化占78.4%,艺术文化占86.3%,礼仪民俗文化占84.3%,社会民俗文化占84.3%和对于对壮族民俗禁忌的看法理解并遵守占62.8%,理解但不遵守占13.75,封建迷信、反感占15.7%,无所谓占7.8%。,但是从整体来说现在我省在关注认识壮族文化方面存着着很大的不足和人民已经不怎么去关注和了解壮族文化,壮族文化也将慢慢被人们所淡化。
2、第二部份关于壮族文化的风俗习惯的数据做成柱形图如下:
根据上表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我们广西省的人民对于壮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很少,有些人甚至是对壮族文化漠不关心,也有些人只是知道有壮族这一个民族而已,根本就不知道它究竟有什么风俗习惯,还有些人知道一些有关壮族文化,知道壮族文化中的三宝:壮锦、山歌和绣球只占52.9%,一半的人数多一点;知道壮族节日:三月三占96.1%、牛魂节占3.7%、跳宫节占13.7%、花朝节占11.8%、蚂拐节占23.5%和爬山节占5.9%;知道壮族风俗习惯:分鸡心占9.8%、新娘过河占60.8%、背字占7.8%、坡会占52.9%和拔稚毛占15.7%;知道壮族文化的标志:壮族山歌占65.8%、壮族食物占3.9%和壮族建筑占5.8%.但是他们不知道通过什么向人们传播壮族这些传统文化或者根本就不想去传播壮族文化,以为现在是汉族文化的天下,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没什么啦。所以照目前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壮族文化将会很危险。如果找不出好的改进措施,壮族文化很可能会被汉族文化完全同化,后果不堪设想。
3、第三部分关于弘扬壮族文化的意义的数据做成柱形图如下
从上述图表可知,对于认为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如电视、网络)对于壮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占72.6%,弊大于利占7.8%,利弊对等占17.6%,没有影响占2%;对于通过什么方式保护和弘扬壮族山歌的意义:开发山歌旅游项目占70.6%,在
小学生音乐课程里加入山歌学习占37.3%,定期举行对歌活动占68.6%,通过各方媒体宣传72.5%;对于认为保护和推广壮族文化是否有意义:很有意义占88.2%,可有可无占11.8%,毫无意义占0%。从这部分数据得出人们很赞成发展壮族文化,并且希望采取措施(利用各种媒体)去发展壮族文化,以致壮族文化不会被汉族文化所替代。
三、对我省少数民族壮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几点建议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抓住现在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机遇,加快保护、发展、弘扬优秀的壮族文化的步伐,按照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来做好少数民族壮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工作。
(一)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壮族乡村经济。壮民族乡村经济比较落后,但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这个文化资源同时是大多民族乡村的优势资源。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只有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才能更好地为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同时,积极利用民族文化这个优势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加大少数民族壮族文化保护投入力度。财政应适当加大资金投入,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经费的主要来源。县委、县政府应将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切实保护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三)利用学校的力量宣传壮族文化。目前很多大学生对于壮族文化了解得很少,有的甚至不知道壮族文化的一些传统节日。所以为了壮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学校很有必要举办一些有关壮族文化的一些活动,例如可以举办举办“三月三”歌圩活动比赛、举办壮族饮食文化比赛、开壮话班辅导学生、还有多出些有关壮族文化的好报之类来做宣传。
(四)我们大学生应该自觉认识和宣传壮族文化。目前民间自发的力量还很薄弱,我们能做的也只是以身作则,我们相信,团结交流就是发展的力量;以身作则就是兴旺的保证,因为“滴水藏海”“厚积而勃发”。我们要深入村屯,采写一批反映壮民族生活、习俗的文章,拍摄电视专题片,编辑出版反映壮民族文化的书籍,不断扩大影响。同时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新的品位进一步弘扬壮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加强少数民族壮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培育壮大民族文化产业。成立县、乡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领导,依法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加大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保护和开发壮族文化的良好舆论氛围。建立壮族文化开发项目库。确定一批有市场效益的壮族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工作作为壮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壮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研究和弘扬壮族文化的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③曲水行舟,船舵引导航船避开暗礁,顺着航道破浪前行,把舵便是顺风挂帆的关键。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正如把舵,可以把你引到学术的康庄大道,也可以让你搁浅。因此,研究和弘扬我省壮族文化具有任重而道远的意义:
首先,弘扬壮族文化能够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其中,我省壮族文化信息承载最为密集、情感色彩最为浓烈、道德教化作用最为深刻、记忆传承最为有力的,当暑中华民俗文化。
其次,弘扬我省壮族文化能够传承优秀文化。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恢复传统民俗,因为传统民俗是各种民族文件文化最重要的综合载体。其三,可以教化人心、匡正风气。倡导传统节气的弘扬,对于尊崇人伦观念、规范言行礼仪、调和人际关系、调适群体生活、提升水准乃至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其重要作用。
五、结论
从我们的调查分析结果中不难得出我省的壮族文化正在慢慢的被淡忘。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社会的导向,教育的机制都没有给我们的壮族文化足够的镜头,在轰轰烈烈地走向文化大同的同时,我们也上市了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我们就应该多一些对壮族文化的关注,在城市的建筑,媒体的栏目里也应该多一些宣传我们壮族文化的东西。
参考文献:
① 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三)第128页.民族出版社 ② 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三)第128页.民族出版社 ③ 李富强.中国壮学第三辑.民族出版社
④ http://zfgk.gxhx.gov.cn/n1066/n41763/n79567/n80429/1406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