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3 06:4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浮力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浮力教学案例》。

第一篇:浮力教学案例

《浮力》教学案例

[背景]: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沃土,这些“生成”演绎着课堂的精彩,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的动态发展过程。[具体过程]:

在教学苏科版《物理》8年级下册第九章第四节浮力时,我用了一课时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并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能受到浮力的作用,学生也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接下来这节课按照教学进度应当通过实验探究来教学阿基米德原理。按照课本要求,只要学生进行实验,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就行了。我本来也只想这么上课。但是,在上前一节课“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时,有一个学生突然对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生:老师,物体的浮力大小是不是跟物体的密度有关系? 师:你怎么会这样想呢?

生:你看,我将铁块放进水中,它就沉下去,这说明它受到的浮力小,将乒乓球放进去,它却浮上来,说明密度大小影响浮力的大小。

我听了他的话,没有立即说出我的看法,而是问全体学生:“同学们,你们想一想,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这下学生可活跃了,有的说“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有的说“与液体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重量有关”,“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浸入的液体的深度有关”,“与物体的表面积有关”等等。

听到这么多答案,我想:如果按照书本的编排来讲“阿基米德原理”,直接告诉学生浮力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他因素没有关系,那么学生肯 定心存疑问,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不利。于是这节课我决定改为“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课前我根据学生提出的与浮力大小有关的条件,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一把弹簧秤、两个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两杯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一盒可改变形状的橡皮泥、一个里面装了半瓶沙的药瓶。

上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课堂热闹起来了。我先让学生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学生分别测出体积相等的铁块和铝块在水中的浮力,他们很惊奇地发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毫无关系”。然后,我再问学生:“那么,根据这个实验,你们可以告诉我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重量有关吗?”学生迟疑一下,有学生回答“无关”,我追问:“为什么?”学生继续回答:“因为铁块和铝块的质量和重量都不相同,但它们的浮力却相等。”“对!”于是,我在黑板上列出的“与浮力有关的因素”中“物体密度”、“物体质量”、“物体重量”位置上打了一个大“×”。

接着,我让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是否会改变浮力”。学生将同一盒橡皮泥做成各种形状,分别放进水中,通过弹簧秤测量。他们发现物体的形状并不能改变浮力的大小,同时他们也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表面积无关系”的认识。

紧跟着,我让学生分别在水和酒精中测同一物体受到的浮力。学生纷纷告诉我,浮力会改变,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于是,学生告诉我,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我及时表扬学生,然后我继续让学生通过弹簧秤将装有半瓶沙的药瓶徐徐放入水中,直至完全被水浸没。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咦,他们叫起来啦,“老师,弹簧秤的读数越来越小。”我问他们:“那说明什么呀?”“说明他们受到的浮力越来越大。”“很好!”我再继续让学生观察完全浸没在水中的瓶子,并且继续将瓶子往下沉,在这一过程中,弹簧秤的读数又有什么变化。学生经过观察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没有变化”,从而得出浮力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改变。于是,我让学生思考:通过这个实验,你们能得出浮力的大小还跟什么因素有关吗?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学生没有人回答。我再提醒他们:“瓶子徐徐放入水中时,什么在变化?”有一个学生小声地回答:“水面在上升。”“对,那 么是什么使水面上升?联系以前学习的测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想一想。”这时不少学生都想起来啦,“因为物体将水排开了。”“很好,这说明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我顺势再说:“对啦,同学们再想一想,刚才在实验过程中,当瓶子完全浸没水中再继续向下沉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水面有没有很大的变化?”“没有变化。”“那么这说明什么?”有学生回答:“这说明物体再继续下沉时,排开的水已经稳定,不再增加了”。“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有没有变化?”“也没有变化”。“这说明什么”?“在水中时,瓶子受到的浮力都相等”。“对,这也可以证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当瓶子在水中时,它排开的水已经稳定,浮力的大小也不再改变。所以,只要物体已经完全没入水中,不管它进入深度的多少,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改变的”。

最后,我将这节课的结论总结在黑板上。“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系。”至于怎样的关系,我将在下一节课“阿基米德原理”中讲述。[反思]:

这不是我教学计划中的课,但是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

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下的推进过程,其间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新情境、新方法和新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让课堂教学处于动态之中。课堂效率将得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会充分发挥,课堂将充满生机和活力。

要求教师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机械地、一成不变地授课,教师必须按照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教材做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强调教要为学服务,当发现学生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活动内容,转化自己的角色,支持、帮助、引导学生去研究、探索,师生共同建构课堂。

有问题没有解决时,不要急着按照进度进行,而是先解决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中要尤其注重学生的问题。如果当时我对学生的问题“物体的浮力大小是不是跟物体的密度有关系?”只是单纯地为他个人解释一下,没有考虑其他同学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那么就不会有这节课。学生在学习完“浮力”后,总是还有疑问,这些疑问肯定会影响学生日后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而现在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关于“浮力”的知识掌握得较好。课堂中最好不要直接给学生答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寻找答案,自己得出结论。这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要记得牢,而且学生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这就是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要求达到的“注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最好体现。在过去的传统式接受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作为潜能存在的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而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如果这节课我只是通过自己演示实验,告诉学生结论,那么效果肯定没有现在的好。探究性学习之所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是这种学习方法重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而改变了原来的一直由教师“包办代替”的学习状况。因此,探究性学习重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当然还要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千万不能只做旁观者。在整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间断地激发学生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愿望。

此外探究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学生由简到繁、由部分到较完整的探究。且探究的时间上也要有一定的自由度,一节课不能完成的探究实验可以连堂探究。本节课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由于需要探究的问题较多,又得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需要多给予学生一定得时间。

第二篇:浮力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浮力》

一、教材分析

材对未来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对学生也给了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接收知识的机器,他要积极参与到里面。所以学生对这种课比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也是物理的起始阶段,主要是培养兴趣,有兴趣就有了良好的开端,也就成功了一半。同时浮力概念比较抽象,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必须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从实验中区探讨,得出结论。

二、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浮力?

2.通过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4.通过探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三、教学难点:历探究过程,通过探究了解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者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看课本P75图9—28,你能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回答(a)、(b)、(c)、(d)四个图中的问题吗?

教师活动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汇报。(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

(二)、学习新知:

提出问题:什么叫浮力?课本上的定义包含哪些意义? 学生个别回答。(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汇报。(一般只能举一些漂浮的例子)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呢?

进一步引导:用铁桶吊水,装满水的水桶在水中会下沉。比较水桶露出水面前、后,手用力的大小。说明了什么?

活动:9.8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教师提供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盛有水的烧杯、细线、橡皮筋等。讨论:怎样用实验来验证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哪一种最合理?最可信?(用手来感觉、用橡皮筋来拉、用弹簧测力计来准确地测量等)

分组实验:验证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注意观察现象并思考,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提问:当铁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什么会变小?减小的数值有什么意义?(就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活动:9.9 浮力的大小

教师提供弹簧测力计、盛有水的烧杯、细线、小塑料袋等。分组实验: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出装满水(袋内无空气)的塑料袋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分析:装满水的塑料袋浸没在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为零,说明什么?装水塑料袋浸没在水中时排开的水多少与装在塑料袋里的水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推导:F浮=G排液=m排液g=ρ液 V排液g 说明: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浮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状态、在液体中的深度等无关。

(三)、课堂小结:

1.什么叫浮力?其中“浸在”的含义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怎样?浮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公式。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测量或计算浮力的方法?

师生互动

(四)、课堂练习:

完成《边实验边学习》P98—“科学内容”的基本概念

(五)、作业布置:

1.家庭实践活动:把一个鸡蛋分别放在清水中和盐水中,观察并记录你所看到的现象,作出初步的解释。

2.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P100,1—6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问题引领,以探究释疑,循序渐进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的理念切实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整节课气氛热烈和谐,经预设和未经预设而生成的动态资源都被有效地利用,学生充满了热情,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但笔者有两个遗憾:一是在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时有几个动手能力差、不善言谈的学生明显游离于群体之外,没有兼顾到他们。二是课堂是按照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开放程度不够,对于部分探究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来说缺乏更大的发展空间。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只有不断地开展探究研究,才会使新课程下的课堂更精彩。

第三篇:《浮力》教学案例

《浮力》教学案例

黔西四中 王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要点分析: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城乡结合部学生,多数学生基础差,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 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两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做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

五、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3、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第四篇:浮力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浮力》 南区中学 王建伟

一、教材分析

初中阶段也是物理的起始阶段,主要是培养兴趣,有兴趣就有了良好的开端,也就成功了一半。同时浮力概念比较抽象,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必须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从实验中去探讨,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后,加以理解。学生从压强的观点认识浮力。然后从实验的方式真正认识浮力的大小。对教材的处理,在阿基米德实验的过程中,教材中运用的是简易小桶,我采用的是塑料小杯,重力在测力计上显示不出来,直接测量就是液体的重力,减少了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对实验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

二、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浮力?

2.通过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4.通过探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和探究过程

2、历探究过程,通过探究了解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以死海淹不死人的事例,导入,然后反问人为什么在普通的河里会下沉,而在死海中却漂在河面上。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看课本P75图9—28,你能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回答(a)、(b)、(c)、(d)四个图中的问题吗?

(二)、学习新知:

提出问题:什么叫浮力?课本上的定义包含哪些意义?

学生个别回答。

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

利用手中的易拉罐等物品感受浮力的存在,在水中向下按的过程中,感受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总结: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活动: 浮力的大小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的重力,然后逐渐放入水中的过程中,观察测力计的示数的变化,通过观察分析弹簧测力计为什么变化。从而得出

F浮=G-F拉

2.浸在液体中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有各种意见)

演示实验:

①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问: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

②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

(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为什么呢?)

板书: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③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观察乒乓球下面积满水时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乒乓球下积满水时乒乓球会上浮。)

④将水倒回烧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积满了水,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而且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上浮说明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压力产生的原因。F↑>F↓

我们举特例来分析: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

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问: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相等)

问: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ρghp=F/S S一定,F=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F/SF=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F↑>F↓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而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F合=F↑>F↓,这就是浮力。

利用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演示器,得出浮力的大小。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推导:F浮=G排液=m排液g=ρ液 V排液g 说明: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浮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状态、在液体中的深度等无关。

(三)、课堂小结:

1.什么叫浮力?其中“浸在”的含义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怎样?浮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公式。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测量或计算浮力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

1.家庭实践活动:把一个鸡蛋分别放在清水中和盐水中,观察并记录你所看到的现象,作出初步的解释。

2.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P100,1—6题。

(五)板书:

一、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F浮=G-F拉

F浮=G排液=m排液g=ρ液 V排液g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问题引领,以探究释疑,循序渐进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的理念切实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整节课气氛热烈和谐,经预设和未经预设而生成的动态资源都被有效地利用,学生充满了热情,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提高。

主要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活动方面表现的有点乱,不能从实验中挖掘更多的资源和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对浮力的理解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浮力的应用方面,可能会遇到公式应用混乱的问题。为了学生知识点的巩固,本节课应该加强公式应用的习题,以及对阿基米德实验的深层次理解,这样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才会更加理解。

本节课的整改措施:

1、在上课之前,把实验准备更充分一些,让学生更好的从实验中找出问题。

2、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需要提高,不只是发现表面问题。

3、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每个公式的理解要加以运用,对学生演板的问题,更多的学生参与效果会更好。

第五篇:教学设计案例浮力

教学设计案例

浮力

一、概述

· 本节课的内容为物理学科,对象为九年级学生。

· 本节课来源于人教版物理教材第十四章第五节,教学时间为1课时。· 本节主要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教学目标分析

⒈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⑵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⒉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⑵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⑵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材及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 ·学生是初中九年级学生

·学生为初中的孩子,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学生有过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学生已经学过力学及运动的相关知识 ·学生能够运用力学知识来解释简单的问题

·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了解一些有关微观世界及微粒名称的知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支架式策略: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学会独立探索和能与他人协作学习的意识。

·探究引导策略:探讨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初中物理九年级

·相关实验器材,如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软木塞、水、酒精、硫酸铜溶液。·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录像。(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学生活动: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大家提到了一个新词“浮力”。“浮力”怎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第五节浮力)

设计说明:通过播放生活中的浮力录像、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

过渡语: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 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 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 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5.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投影)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软木塞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软木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板书:

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设计说明:用一个小乒乓球放在量筒中,及在手中的对比,对浮力较实际的探究,创造情景和条件,以学生参与为基础,很容易使学生领会浮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投影)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讲台展示:用弹簧秤测铝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铝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铝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投影多名学生的结论,评价、鼓励学生。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板书:2.大小F浮=G-F)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快乐游戏:造“船”比赛。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快乐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投影:实验报告的格式)

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快乐游戏”和“快乐体验”两个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 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演示验证:利用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板书

二、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让学生分别来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与浮力的关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教师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三)、应用练习完成课本上的例题。

设计说明:学生间进行知识的运用,学以致用。

(四)、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

设计说明: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五)、作业:97页1、2、3、4、5、6

板书设计: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本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

八、帮助和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及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能对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做出合理解释。特别是通过演示实验、视频及动画等多媒体的使用,把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用视频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并且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容易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记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乐学、比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很好的发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总得来说,本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的作用,贯彻了新教材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物理方法的传授,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不仅重知识更重方法的精神。

下载浮力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浮力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浮力》教学案例与反思

    《浮力》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背景分析与设想《浮力》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 浮力”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对浮力的认识----浮力的初步概念、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测量、......

    浮力教学设计

    .家庭实验 利用家中的物品,做一个证明物体受浮力的实验。准备将实验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对身边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找出二个物体受浮力的事例,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课堂过......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 南庄中学李勇 一、教学设计反思 从新课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理念出发,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着手,例如:轮船、天鹅浮在水面、......

    浮力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浮力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力教学反......

    浮力教学设计

    第十章 浮力 第1节 浮力 整体设计 浮力这一节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 定的感性认识。浮力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进一步延伸,它是......

    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密度、力、二力平衡、液体压强等有关知识和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探究浮力的规律。本节内容在......

    《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单位:炉山镇炉山中学 教师: 宋国庆 【教材分析】《浮力》人教版第十章第一节内容,这一节是内容的研究是在生活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

    《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武胜县长安初级中学 蒋德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