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时间:2019-05-13 06:3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第一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 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3)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方法: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含蓄委婉)(3)描写方法(特点)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A、结合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虚实结合 :如《雨霖铃》 正侧结合:如《口技》

点面结合 : 如《江雪》 声色结合 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人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思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

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题型五:鉴赏作品语言:要注意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方法: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

①浓墨重彩: ②惟妙惟肖: ③体物入微: ④行云流水:⑤言近旨远: ⑥言简意丰: ⑦意在言外: ⑧含蓄蕴藉:⑨整散结合:

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题型六:引文的作用 答题格式(要点)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内容作用,③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引用: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关于句子的表达效果

提问方式: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答题格式:描写(表现)对象(内容)+手法(修辞格)+分析 +表达(艺术)效果(情感、语言等)。另外,此类题型还需从以下角度思考: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虚实:虚实相生、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即化抽象为具体)。此种手法常和想象、联想联系在一起。顺序:时间、古今、春夏秋冬、早晚

空间:远近,、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这个角度要注意“通感”手法的运用)题型七:关于文题的理解和作用 提示(要点)①概括内容作用

②提示主旨作用。

③线索作用

④修辞作用(比喻、拟人、引用、仿辞等)

第二篇:记叙文、散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散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 叙事线索的考查 考点二:记叙顺序的考查 考点三:表达方式的考查 考点四:表现手法的考查 考点五:文章结构的考查 考点六:赏析语言的考查 考点七:结合实际的考查 考点八:作文片段的考查

考点一: 叙事线索的考查

考查类型: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人物线索 :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时间线索 : 按时间顺序

事件线索 : 中心事件

物品线索 : 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一件珍贵的衬衫》

特征线索 :某一事物的特征《背影》

感情线索 :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紫藤萝瀑布》

答题格式: ①是贯穿全文的脉络;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④使文章条理清楚、层

次清晰;⑤表现文章主旨;⑥照应文章题目;⑦用于抒发感情; 考点二:记叙顺序的考查

考查类型:文章顺序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格式:顺叙的作用:线索清楚,层次明晰。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突出情节结局或情节中最精彩部分;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的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或主题。

考点三:表达方式的考查

考查类型: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1、表达方式五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一般来讲,记叙文多采用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最常考到的是描写方法的作用。

2、描写的几种形式:① 从不同角度(方面)来描写,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局部到整体等

②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来描写③ 正面与侧面来描写(直接与间接)④ 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3、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指出人物xx地位、处境、经历。交代了人物的xx身份。

动作描写:表现动作过程;展现情节;显示人物xx内心世界;刻画人物xx性格;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xx内心世界或刻画人物xx思想品质。

神情描写:表现人物xx内心世界 ;刻画人物xx性格,反映人物xx品质。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渲染xx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xx心情;预示人物的xx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xx时代背景;渲染xx环境气氛;衬托人物xx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考点四:表现手法

考查类型:直接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1、表现手法:衬托铺垫、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渲染气氛、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设置悬念、首尾呼应、篇末点题、烘托、承上启下、伏笔照应、象征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①衬托:以次要人物或事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突出其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这种手法也可以称为铺垫。

②铺垫:铺垫是主要情节蓄势、酝酿的过程。铺垫是为了突出其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使主要情节更丰满。

③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使文章形成波澜;收到出人意料

的感人效果。

④首尾呼应:使xx情节更加完整;首尾圆合;使结构严谨;使xx主题突出;

⑤伏笔与照应:伏笔,就是对要说的人、事、物,先作一个提示。照应就是对前面伏笔的回应。伏笔经常和照应放在一起用。伏笔与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中心突出。考点五:文章的结构: 考查形式:题目的作用

开头的作用

过渡段的作用

结尾的作用

从结构上、内容上、思想感情上三个角度答题。

1、题目的作用:文章的线索;交代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交代描写对象;具有双重含义。

2、句子在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xx(内容)作铺垫;点明文章中心;设置悬念(如倒叙开头

设置情景开头);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有感染力;点出时令。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如景物开头)。

3、句子在中间的作用: 呼应前文;承上启下;由物及人。(如托物言志

如以物喻人)

专指过渡句。有时题干会明确指出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回答,有时直接问“这个句子在文章的作用”,回答应从三个角度回答。(结构上、内容上、作者思想感情上。)

4、句子在结尾作用:照应xx开头或题目;篇末点xx题;深化xx中心;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回味无穷;引发读者的思考。(如含蓄的结尾。)

5、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7、人称在文中的作用:第一人称: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情感;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8、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次要人物):对比、衬托;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把人物和事有机结合,使文章条理清楚,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考点六:赏析语言:从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修辞的表达效果

从哲理的角度分析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动词、形容词(生动形象,具体准确)

成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

采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叠字;(具有韵味)

关键词(为中心服务)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从修辞的角度: 比喻、拟人的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

此类题往往从三个角度陈述答案:①自身作用 ②内容作用 ③作者思想感情作用

3、其他修辞手法的答题策略:排比的作用:增强气势。

反复的作用:强调语气,强化内容。

设问的作用: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的作用:吸引读者思考;增强读者兴趣;增强语气;抒发强烈抒情。

对比的作用:衬托;强调;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引用古文的作用:彰显文化底蕴;使文章语言典雅,具有文学色彩;有时可以画龙点睛。

4、从哲理的角度: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可以给人以启迪。考点七:结合实际的考查

考查类型:结合实际;结合自身(个人)实际

答题格式:结合实际可以是结合社会现象。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更可以结合个人实际;结合自身实际一定在表述时有“我”

在里面。

考点八:作文片段的考查。

考查类型:记叙性片段、议论性片段、描写性片段

答题格式:此种类型的考查往往在提出具体要求后,规定字数。注意事项:①片断作文不同于整篇作文,无需题目;

②无需开头与结尾;

③只要按照题目的要求,抓住重点;

④按顺序展开;

⑤然后把片断写完整即可。

第三篇:高考散文阅读题题型及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题

三、语句赏析题

1.命题特点:

⑴考查频率最大。考查次数最多,07、08所有散文阅读都有这一考点。⑵考查类型多样。不再局限对语句的含义分析;类型还涉及:语句的修辞效果赏析,语句的结构作用分析,语句的主旨内涵理解,等;

2.命题类型

⑴解释语句在文中的含义。或:分析下列语句的表现手法。

这类题型最多;或1句,或2句,最多3句。多为使用某种修辞或某种表现手法的语句。

07天津《雪野的精灵》19.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07安徽《乡村的风》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07浙江《泰山之恩》20.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07江苏《麦天》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08全国Ⅱ《马缨花》: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⑴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⑵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08天津《敦煌》20.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08安徽《我与地坛》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上巅布散烈烈朝晖。

08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14.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义?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3.第④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不可言状的绝响。”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09四市摸底《温软的稻草》14.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赏析下面两句话。⑴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⑵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

08.12月高三期中考试题《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13.联系全文,谈谈第三段中“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思路:这类题答题思路一般有两种:

⑴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景物何种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⑵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07浙江20题答案: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07天津19题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08天津20题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我”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08重庆14题答案:用比喻修辞,把白发形象地比成明丽的雪线,梳下来的白发让我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

09南通第一次调研13题答案: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描 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

⑵某一语句的结构作用 这类题也占相当比例。07重庆《告别三峡》“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07江西《泰山很大》17.“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08山东《歌德之勺》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08北京《碧云寺的秋色》18.“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2.第③段中,“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结构研究:

07江西17题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08南通第一次调研12题答案: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感悟。

答题思路总结:

这类题要求较单一,答案组织也较明确。答题思路一般是:指出某种结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上下文的内容说明。

⑶主旨句含义理解。

07山东《灯火的温情》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答案: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苦难和艰苦环境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新年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持)

07四川《焰火的变奏》17.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07浙江《泰山之恩》21.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答案: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08全国Ⅰ《阳关古道苍凉美》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表现了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和作者的豪情壮志)

答题要点:这类语句一般皆是在文章末尾,都是议论句,起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答题时不能一叶障目,语句含义要结合文题中关键词和思路结构题、内容要点概括题的答案综合而来。

⑷还有一类,看似是语句理解,实则是内容要点概括。(可省略)07全国Ⅱ《海南杂忆》14.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答案: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 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07北京《湿湿的想念》20.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答案: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洞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07浙江《泰山之恩》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答案: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四、探究题

新题型,散文探究题不好出,毕竟,对一片散文而言,语句含义作用,行文思路,内容要点,散文主旨,等已经考查,应该已经够了。其他还有什么可以探究?所以,目前已经高过的探究题,包括高考卷和各地模拟卷,出现的探究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探究题。如:

07江苏《麦天》17.文中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这是文章的层意高度概括

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08山东《歌德之勺》(人物特写)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写作技法

答案: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08山东《我所认识的梁漱溟》(人物评传)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写作技法

答案:主要从学问和人格两方面认识梁漱溟。启示有四点:⑴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⑵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⑶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⑷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5.第①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对比明确语句含义,并前后比照明确结构作用。

答案:⑴开头是说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2分);结尾说经历“寒冷”不仅是生活的自然规律,而遭受挫折乃至磨难等人生的“寒冷”更是生命的成长规律;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⑵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

09苏北四市第一次摸底《温软的稻草》15.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怎样表现了的“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三层意思,启示是对前文相关“朴素”“真实”内容的高度概括。

答案:文章选取稻草、草帽、锄镐等大量、具体、典型的农村生活物品,描绘了充满着土地与阳光气息,有着劳动的喧闹、丰收的色彩、孩子们的笑声和农人平和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简单、朴素和农人的自然朴实。

命题特点及答题思路: 从命题类型看,有两种:

一类是文本内探究。一类是文本内涵(可以看是主旨)探究。这类题按照命 题指向基本属于文章主旨内涵范畴的探究。或者说,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从几道题的答案看,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这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命题指向,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够高度洗练地进行语言概括。如07江苏高考卷,09苏北四市摸底卷。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答题,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因为每道题皆是6分,甚至8分,一般不会让你仅就一点答题。

一类是有文本内的写法技巧延伸到写作实践进行感悟总结。这类题实际是考查学生的写作理论认识。这类题答题要求学生走三步:第一步,胸中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第二步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第三步谈感受,学生在平时的作文实践中要有感受、启发的厚实积累。

注意一点:没有一题是完全开放的,不可能让你天马行空,使得评分不好操作。如:

08山东《歌德之勺》(人物特写)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命题指向是“突出特色”,那就只能是答案定好的“以小见大”,否则错误。而第二问的“写作启示”就只能是“以小见大”的启示。

总结

散文阅读题探究,我们分析这些,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某种程度的知识素养的基础上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能力的指导和提高,但方法的熟练程度和能力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散文呢阅读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散文阅读指导要注意几个意识。

散文复习几个意识

文体意识

明确各种文体的相关特点。不同的文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体色彩,因而也有不同的解读方法。

散文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如下方面内容:

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见长—典型言行—杂感随想 系统意识

学生现代文阅读题失分较多,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知识不系统,概念不清晰;或者是我们训练不系统,指导不到位。因此要做好下面三项工作:

1.构建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系统。如: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系统: ⑴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8种;江苏6种)。⑵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⑶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⑷选材特点(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⑸结构特点(线索、首尾方式、铺垫、呼应、悬念等)另外人称变换的作用;文句在文头、文中、文尾的作用等。

2.指导阅读和鉴赏的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对于一般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搜寻,就可以教给学生的常见的方法。

⑴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

⑵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⑶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呼后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

⑷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等手法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

3.系统编制各类文体考查要点。

如:小说考题,我们去年讲过;散文阅读题我们刚刚讲过。整体意识

就是鸟瞰全局,把握整体,亦把握文章的主旨,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把握了它,就能运用它直接或间接地答题。如不从整体上把握而去解题,容易犯“盲人摸象”的笑话。建议坚持按照我们今天散文阅读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文本意识

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就在(都在)原文中”的理念。纵观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绝大部分题目以选文的句、段为命题点,且要求考生充分利用原文词句写出正确答案。在理解重要语句、概括内容要点时,要坚持把词语置于其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同时要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或稍加修饰的概括的话作答。实际上,一套阅读题,四个题目,句义理解以及内容要点概括这两道题,都可以在原文本中找到答案的,就是赏析题和探究题这两道题目也是要紧扣文本的。考生必须有较强的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练就从原文中把答案“抠”出来的本领。

规范意识

语文考试不仅考查会答,还有一个严格的要求是规范。语言要符合语法、逻辑和修辞,力避文理不通,且书写要工整。答题要有针对性,要针对题目要求答题,不要乱答,答非所问。表达要有呼应性,即题目有几问,你就要有几答,题目问“几个方面”你就要答几个方面;题目问“为什么”,你就要用“因为”“所以”来呼应。

同时,我们的考生答题往往犯不全面的错误。由于阅读老师往往是采点给分,为了达到“写”的全面性,一个方法是:近年考卷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可以多答一些。依据答题的赋分,分点作答,4分往往要答两点,6分往往要答3点以上。同时做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要设①②③④等序数号来回答,这样明白、清晰,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注意:近年常考“作用”题,这样的题目要从两面加以回答,即要有内容上的作用,还要有形式上效果。

第四篇: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技巧

一、行文思路类

【一】行文思路(或结构)

1、常见题型:

⑪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思路来。⑫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⑬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 ⑭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

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

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 ①时间上组织材料;

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 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

⑤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二】行文表达作用

1、常见题型:

⑪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

⑫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⑬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

⑪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⑫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⑬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1)开头: ①总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

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 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

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前后呼应;

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 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

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3)结尾:

①升华感情;

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③总结上文;

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4)其他

①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②某一事件:

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③史实: 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④诗句: 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⑤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二、词语或句子含义理解

1、常见题型:

⑪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加点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⑫根据文章解释或分析某句话的含义。或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主旨句、中心句、景物描写句)

⑬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结构类)

2、解题思路:从主旨、构思、立意、选材结构等方向作答

⑪词语含义分析题:弄清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分析表达作用(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概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⑫句子含义分析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分析内容;分析形式,结合语句的位置;分析艺术手法)

3、答题格式:词语含义分析题: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这么表达有„„作用(词语本身的准确性、生动性,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⑪句子含义分析题:内容+手法+作用

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附:某一词语含义或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①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②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③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④词语顺序: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三、形象分析类

1、常见题型:

⑪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联系全文,⑫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解题思路:

⑪人物形象最基本的评价方法是:首先对人物做一个总的评价,然后从不同侧面逐点说明人物具有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答题要使用总分总结构。

⑫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3、答题格式:

⑪人物形象分析:他是„„的人(概述,总说),从他的„„言行中(文中语句 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看出他„„的性格(分说),可见他是一个„„的人(总说)⑫物象分析:起到了线索作用;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主旨 附:物象在散文中的作用

①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 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②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人称类

1、常见题型: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2、答题格式:

⑪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⑫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⑬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五、归纳内容要点

1、常见题型:

⑪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⑫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

⑬文章表现了什么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2、解题思路: ⑪全文内容概括:

①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②第二种: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

③第三种: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而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⑫主旨概括

答题要点: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主旨。

3、答题格式:

⑪内容概括:一划分本文或段的层次,二提取要点词语,三整合答案。

⑫主旨概况: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表达了„„,揭示了„„主题。

六、技巧分析类

1、常见题型:

⑪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表现手法)

⑫运用了什么语言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起了什么作用。或: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修辞手法)⑬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⑭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谋篇布局)

2、解题思路: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分析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3、答题格式:

⑪这个语句或段落用了„„的方法,写出了„„,在文中起到了„„的表达效果。或:运用了什么手法+某手法(技巧)运用得怎么样(一定要回归原文,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某手法(技巧)运用好在哪些方面 附:表达技巧常用术语

①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③托物言志(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④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⑤白描: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⑥虚实相生: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⑦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⑧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⑨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⑩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和反衬):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⑪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⑫布局谋篇: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时间、空间、情、理、物等);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⑬修辞手法:

A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B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

C比拟: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D夸张: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E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F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集中内容,加重感情;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G设问: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内容,变化波澜;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H反问:强化语气,强调内容;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引起思考,余音回荡 I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J起兴: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统摄全诗,引出故事;激发读者想象;化实为虚,形象生动

K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L语言特点:平实、质朴、含蓄、直露、幽默、风趣、粗俗、典雅、清新、自然、简洁、优美等。

七、标题

1、常见题型:为什么取这个标题

2、解题思路:有的散文的文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它对行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贯串文章始终的线索。问“标题”,答“结构”。首先要联系情节,比如情节的开展就是围绕标题中的某某词进行的;再次要联系中心,说它体现了中心等

3、答题格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附: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①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②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③揭示文章的主旨或以哲理句子为标题的,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

4、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⑪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

八、探究题 ㈠考点解读

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考查不可能是无限开放的,其特点就是题目的回答具有选择性,个性化色彩较浓。

㈡解题要求: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

1、唯一型(有观点)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

2、选一型(有观点)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

3、融合型(有观点)

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4、自创型(有观点)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㈢答题格式:面对探究题时,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 “我赞成„„”等。

⑪分析过程归纳为四种类型:

①观点+文本

这种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②观点+事例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

③观点+理论

答题中的理论常见的有生活理论、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等,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④文本+现实+观点

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理由)”等。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还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第五篇:中考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中考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或阐明事情蕴含的道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背影》 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表现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白杨礼赞》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第一步:粗读文章,整体感知材料 第二步:精读文章,筛选整合信息 第三步:研读题目,回答文后问题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心。二理----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 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四述----整合答案: 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例:《与植物相处》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1)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4)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5)开放题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1、整体感知题

题目示例:(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喜欢“与植物相处”的原因。(2)阅读全文,说说“小草令我怦然心动”的原因。(3)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节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1、整体感知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 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2)找出中心句或自己概括中心(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1.词语在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2.代词指代的内容 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词语的语境义

例:1.对文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2.根据语境,解释“在生命的初期……,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一句中“芬芳”的意思.3.说说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1)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吗?我怔了一下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 的吗?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硝烟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可大气不敢出,嘤嘤着说……老师依旧闷葫芦.闷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采用代入法

代词的 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

分析步骤: 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2.分析词语含义.3.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4.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例: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问:句中“幽”,“野”,“闲”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是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 1.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2.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3.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 句子深意(表现了…… , 突出了……).例: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1.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形象生动写出了楼下 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里的难受,烦躁.2.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生动传神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思想感情,是 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示 例

例:1.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文中划线的“居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对小珍珠鸟的亲近,信赖感到喜出望外.3、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1)

重要句子指:(1)题目;(2)开头;(3)结尾;(4)过渡句。重要句子的特征:(1)含蓄深刻;(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重要句子的作用:(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2)

(1)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2)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3)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语言表述: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示例一

例: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指出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的姿态美(表层含义),突出了花港观鱼绿的茁壮的生命力(深层含义)。示例二

例: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动。结合上文,谈谈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作用。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母亲被冻成雕塑的姿态,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示例三

指出本文最后一节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这一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几种题型答题格式:

1、记叙文详写材料的作用:因为这些材料能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所以详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A渲染了 的气氛、B刻画(烘托)人物 性格;C推动情节的发展。

3、抒情、议论的作用: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象征的作用:通过象征表现 感情。

5、烘托的作用:烘托人物的 性格。

6、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

7、托物言志的作用: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

4、提取要点并整合要点技巧

(1)提取要点的方法: 直接从段落中找出中心句(A第一句 B最后一句 C详写句 D自己概括)(2)整合要点的技巧: 叙事文概括方法:什么人(物)+怎样做+什么事 示例:一句话新闻 抒情散文概括方法:什么物具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受。示例:《与植物相处》

5、开放性试题类型 体验感悟型——立足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积累拓展型——围绕课文 强化诗文警句 想象补写型——进入角色 紧扣特定场景 评价鉴赏型——表明态度 摆出理由根据

复习时应把握抒情散文的特点

复习抒情散文,应把握以下几点:

1.把握作者感情的波澜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有浓重的感情色彩,饱含作者的深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心灵历程,以饱满的诗情画意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因此,阅读抒情散文,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感情波澜。作者一般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展示感情波澜。

第一,作者往往借助画面吐露真情,即寓感情于物象之中,以情为经,以词为纬,织出充满激情的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读者要善于把握作者这种构图的主体形象。比如《白杨礼赞》作者为读者构造的西北白杨树的画面,就是抓住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经线,用含蓄、形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作为纬线织成的。其中写了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西北白杨树伟岸、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凝结作者诗情的警句或表达中心思想的中心句反复出现,读者抓住了这些语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脉络。比如《白杨礼赞》开头讲:“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讲:“那就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接着又说:“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文章最后又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作者用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的线索,并用这句话贯穿始终,抓住这一中心语句,就抓住了抒情的脉络。

这种反复吟唱的语句既标明了外在的抒情脉络,也显示出波澜的层进与跌宕,也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感情节奏。

第三,作者情感的波澜还往往通过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和浓淡相衬等手法表现。比如我们学过的《荔枝蜜》,作者开头先说不大喜欢蜜蜂,到后来又梦见了自己变成小蜜蜂,整个行文过程就体现了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方法。又比如《月迹》,写了屋内品月,庭内赏月、酒杯捞月、河沿追月、沙滩小睡等情节,借以抒发作者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这一思想感情。全文立意清新深刻、构思新颖别致、语言流畅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全文也是采用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手法。

2.挖掘生活哲理

阅读抒情散文,要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为基点,以发掘作品的哲理为目的。阅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作品所蕴含的哲理。

(1)警句剖析。

(2)品味篇末结语中探寻升华主题的语句。

(3)从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作用中探索深化的哲理。

(4)发掘作者寓于形象中的哲理。比如《荔枝蜜》中的蜂,《春》中的春草、春风、春花、春雨等表象中都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又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的形象,《井冈翠竹》中的翠竹的形象,《种子的力量》中种子的形象,《牛蒡花》中牛蒡花的形象,《月迹》中月亮的形象,都是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形象。

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战军民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品质。

井冈山上的竹子象征着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种子象征抗日军民顽强不屈、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牛蒡花象征坚韧顽强,面对摧残毫不屈服的精神。

月亮象征光明、美好的事物,追月就是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告诉人们,对于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不断的追求才能得到的哲理。

3.把握散文的基调

抒情散文都洋溢着一种特定的气氛与情调,它能给读者一种可感可触、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这种氛围与情韵构成全文抒情的基调。比如《白杨礼赞》抒情的基调是凝重、严肃、深邃、向上。《月迹》抒情的基调是清新、隽美、奋力追求。

4.揣摩、品味作品的语言色彩、音韵、节奏、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这些都是抒情的表现形式。任何作品、表达任何感情,都离不开语言,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是表达感情的凭借和媒介。比如《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则是庄重、严肃,富于韵律,结构严密,巧用修辞方法。而《月迹》的语言色彩则与《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有很大区别,《月迹》的语言色彩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给人一种轻松、甜美的感觉。

5.理解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能够造成含蓄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启迪读者的奇思妙想。

象征包括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两方面,如红色象征热情,火炬象征光明,其中“红色”“火炬”是象征体,“热情”“光明”是象征本体。运用象征手法,应抓住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象征体蕴含的思想意义挖掘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就是借助黄土高原特定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树那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等具体形象,用来表现与白杨树品格相似的北方农民,表现“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运用象征的表现方法,必须熟悉象征体和象征本体,比如白杨树是象征体,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象征本体。只有把握住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与北方军民团结抗战,质朴、坚强的精神的共同点,才能构成象征的基本条件。

在作文训练中,常用的象征体很多,比如:高山、青松、老黄牛、竹、蜡烛、向日葵、莲花等等,用来表现高洁、挺拔、忠厚、有气节、奉献、一心向党、出淤泥而不染等品格、精神。

掌握象征体与象征本体的相通点,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善于由观察引发出新的思考,而这时的思考往往是想像和联想。比如《白杨礼赞》在描写白杨树的“形”与“神”之后,作者便产生了三个联想。第一个联想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二个联想是就像“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三个联想是“靠拢团结,力求上进”,“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样,作者由白杨树的“形”“神”联想到农民、哨兵、精神,象征借助想像和联想得以实现。

象征的表现方法,常把象征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气质、性格、品德等,这就要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所写之物描绘成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在《白杨礼赞》中赞美白杨树时写道:“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就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白杨树以人的个性、气质、品德。其中除“女子”“温和”“伟丈夫”等词语都是直接形容人以外,其他词语也是描写人常常用的字眼。象征是“托义于物”,因此它往往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但象征比一般的比喻、拟人所概括的内容更深广,对象征体的描写更完整、更充分。

下载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思路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思路 阅读三步骤:仔细审题,寻找有效信息 (散文阅读中尤其明显)回归文本,精读上下语段筛选整合,尽量用原文词句回答 一、事物特点概括题型 11.根据全文,用几个恰当......

    散文答题技巧概览(本站推荐)

    一、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微型教案 散 文 阅 读 主备人:王 伟 一、知识考点 散文的阅读重点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理解能力,品析能力和表达表能力,基本考点为: 1.发现课文的线索。《三峡之秋》中有“......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模版)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散文知识 (一)、明确概念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散文知识储备 (一)散文概念: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1.捕捉线索:散文的线索可以使散文由分散到聚合,由朦胧到明朗,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内容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一定的语言标志、文章......

    中考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45篇

    中考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散文知识点 一、散文的分类 1.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一.读懂散文 概述: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