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思路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思路
阅读三步骤:仔细审题,寻找有效信息(散文阅读中尤其明显)
回归文本,精读上下语段
筛选整合,尽量用原文词句回答
一、事物特点概括题型
11.根据全文,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古井的特点。(3分)(06年)答:古老、清澈、冬暖夏凉、丰盈(不枯竭)答题要点:
1.从全文中寻找相关词句 2.对字词进行比较分析,筛选掉语意重合的词句 3.如果只概括事物本身特点,一般不用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概括
4.托物言志类文章概括景物特点时,随着文本升华,可用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概括(如“二月兰”的“执着”蒲公英的“思乡”)
二、指代性题目(词的含义)答题要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往往是有比喻义的,答出本体。
2、注意修饰词与中心语
3、注意修饰语的感情色彩,中心词的词性(如“美丽的声音”)
三、考句子的含义及作用题(段落作用题)
12.文章结尾说,“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具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4分)
(03年)
答:第一问: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抒写,用亲切询问的语气。第二问:表达了作者亲近大自然、珍爱大自然的深切情感。
14第4段中说,“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07年)
含义:难以忘怀故园的绿,感激故园的绿给自己的精神滋养;作用:点出本文的主旨。13.文章写庭院的绿,可是第3段却详写了儿时捉蜜蜂的趣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答:写出了故乡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表达了对青青庭院的深深怀念,同时间接地写出了绿的盎然生机。点明文章中心。答题要点:
1、“含义”往往包含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2、“作用”往往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作用,二是
结构作用。
3、内容作用往往包含:为下文作铺垫、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结构作用包含:承上启下、总结、总起、引出下文。
4、段落的“作用”也从2、3两点考虑。
四、句子理解题(“为什么”“原因”“怎样理解”)
11.第1段中说,母亲一见木槿花,就会含着泪嘴唇哆嗦着责备自己:“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母亲为什么要反复责备自己“好糊涂”?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4分)(03年)答:痛悔自己竞不明白廖医生的良苦用心,不知道廖医生谎称木槿花可作中药,并收购木槿花,目的是使自己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帮助,坚持为儿子治好病。
13.后来,两口古井终于见底,几乎枯竭。请简要分析其原因。(3分)
(06年)答:毁林改地,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遭遇自然灾害,过度用水
12.为什么作者觉得庭院中的绿“又是摇曳多姿,空灵深邃”的?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4分)(07年)答:油亮深浓,错落有致,生机盎然;浸润心田,令人陶醉,难以忘怀。答题要点:
1.做到句不离段,要回归文本 2.有时要围绕中心回答
3.从“为什么”入手,把问题分解开提问,不要遗漏答题点。(例如:为什么说蒲公英是“到城里寻找它的亲戚”?题目可以分解为:为什么蒲公英在城里有亲戚?为什么要寻找?)
五、考表达方式、写作手法、语言特点题 表达方式:记叙 议论 抒情 描写 说明
写作手法:对比 衬托 象征(白描)以小见大 托物言志 直抒胸臆 联想 以物喻人 先抑后扬 语言特点:有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同时还有人称的变化,例如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13.文章结尾说,母亲坟墓周围开满了“圣洁无比的木槿花”。这“圣洁无比的木槿花”有什么象征意义?请作简要回答。(2分)(04年)答:象征人世间纯洁善良、扶弱济困的美好情感。
13.文中把美国宇航船登月和父亲得月作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05年)答:强调了人要有美好的精神向往,要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六、中心理解题
14.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人认为是“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有人认为是“要感恩大自然,珍爱大自然”。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理由。(4分)
(03年)
答:应是第二种理解。文章写作者遇险获救的经历,是为下文揭示获救原因,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激、关爱之情服务的。文中虽有关于身临绝境、渴望生命,最终摆脱困境的描写,但不是文章的主旨
所在。(4分。取第二种理解的,能从上下文关系作出合理分析,给4分,分析有欠缺酌扣;取第一种理解的,若能作出有据的分析,最多给2分,若理由不充分,给一分,明显不合理不给分)14.关于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5分)(05年)
第一种:不该用技术去洞穿天地奥秘,扼杀人的精神生活。第二种: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美感。第三种:人必须与天地精神往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得分点:同意前两种,材料充足有理的给3分,同意第三种的,材料充足分析有理的给满分。答题要点:
1、中心理解题 一般出现在题目最后,以选择的形式出现,拿到文章后先阅读文本,同时参照该题提示来对主旨理解(先做中心理解题)
2、中心的推出,要结合原文中句子与段落来进行表述,切记紧扣文本,阐述具体,不可笼统。
3、注意文本开头、结尾、标题、以及反复出现的句子,尤其是文章末尾的段落。
4、一般回答为什么选该选项时不用排除法来做,要结合内容正面阐述。
七、赏析类题型
13.文中划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具有什么作用?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4分)(03年)答:①渲染了作者身处的困境和心中的绝望。②烘托了作者获救后万分欣喜、充满希望的心 12.以下是有关母亲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4分)(04年)
①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②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
答:①得知儿子的腿能治好,心里感到宽慰;但又为贫穷无钱治病而犯愁。
②因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失却了继续医治的勇气,为无力治好儿子的腿而伤感。
12.本文有关古井的描写极为细腻、生动、传神。请从下列例子中选择两例进行 具体赏析(6分)(1)清暗的水面上映着一小圈天,人趴在井沿往下看时,那一小圈天就映着人的头脸。苔藓下的水珠积聚到足够大滴,便长长的一挂“滴答”下去,水面就荡起小涟漪,那一小圈天便皱乱起来,人的头脸也一下子碎裂变形,一会儿水面平静了,头脸又完整地重现。
(2)突然觉得手心传来一丝钝痛疼,我要挣开手,手心仿佛被井沿吸住一样,好不容易才脱开,合手搓揉多次,才回暖起来。
(3)有时有妇女弯腰俯身井沿吊起水,擎起吊桶,后退一步,高高远远地把吊桶里的水向石盆倾去,水泻成一弯弧线,几吊桶后,石盆里水渐满并溅起水花。然后她就站在石盆边洗衣。(06年)
答:.⑴用倒映天空,映照人脸,滴水起涟漪复又平静,天空人脸由模糊而清晰,写出井水的清澈和灵动。⑵用手觉钝痛、被粘吸、经搓揉才回暖,写出古井的阴凉。
⑶用“吊”“擎”“退”“倾”等动作和水泻呈弧线,描绘妇女汲水洗涤的优美姿态。写出了古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1)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07年).....(2)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4分)........答:(1)写出了石榴花的火红,衬托出绿的深浓。(2)用眨眼喻写窗户的闪亮,衬托出绿的满而深。答题要点:
ⅰ、分清赏析题的三种类型:人物描写赏析、环境描写赏析、景物描写赏析。
2、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细节描写,主要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心理.3、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主要体现在景物的特点与人物的情感。(不一定都有,不过为了体现思路完整性,还是全部答上去)
4、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烘托性格;交代背景。
5、答题时要规范完整,答出表现手法、主要内容、以及表达效果三步骤。
6、赏析类题答表现手法时,句子中只要运用了修辞的,都先答修辞。
7、要回归语段,在文中寻找相关信息。
8、景物类赏析要明确陈述的主体。(如《青青庭院》中通过石榴花的红来衬托出绿)
八、概括性题型
11.文中说,“同伴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请概括“我”的奇特经历。(不超过60个字)(4分)
(03年)
答:11.我在原始森林中迷失了方向,饥寒交迫,陷入绝境。后来意外发现橡子,靠橡子获得希望,恢复体力,走出困境。(4分。两层意思,每层两分。每层内容要点齐备,有欠缺酌扣)答题要点:
1、对核心事件的概括,要包含起因经过与结果。
2、对多个事件的概括,越简洁越好
3、注意关键修饰词
PS.白描:是文学创作中描写手法之一。也是我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要求作家准确的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
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而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
第二篇:散文答题思路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思路
阅读三步骤:仔细审题,寻找有效信息(散文阅读中尤其明显)
回归文本,精读上下语段
筛选整合,尽量用原文词句回答
一、事物特点概括题型 答题要点:
1.从全文中寻找相关词句 2.对字词进行比较分析,筛选掉语意重合的词句 3.如果只概括事物本身特点,一般不用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概括
4.托物言志类文章概括景物特点时,随着文本升华,可用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概括(如“二月兰”的“执着”蒲公英的“思乡”)
二、指代性题目(词的含义)答题要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往往是有比喻义的,答出本体。
2、注意修饰词与中心语
3、注意修饰语的感情色彩,中心词的词性(如“美丽的声音”)
三、考句子的含义及作用题(段落作用题)。答题要点:
1、“含义”往往包含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2、“作用”往往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作用,二是结构作用。
3、内容作用往往包含:为下文作铺垫、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结构作用包含:承上启下、总结、总起、引出下文。
4、段落的“作用”也从2、3两点考虑。
四、句子理解题(“为什么”“原因”“怎样理解”)答题要点:
1.做到句不离段,要回归文本 2.有时要围绕中心回答
3.从“为什么”入手,把问题分解开提问,不要遗漏答题点。(例如:为什么说蒲公英是“到城里寻找它的亲戚”?题目可以分解为:为什么蒲公英在城里有亲戚?为什么要寻找?)
五、考表达方式、写作手法、语言特点题 表达方式:记叙 议论 抒情 描写 说明
写作手法:对比 衬托 象征(白描)以小见大 托物言志 直抒胸臆 联想 以物喻人 先抑后扬 语言特点:有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
感强。同时还有人称的变化,例如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六、中心理解题 答题要点:
1、中心理解题 一般出现在题目最后,以选择的形式出现,拿到文章后先阅读文本,同时参照该题提示来对主旨理解(先做中心理解题)
2、中心的推出,要结合原文中句子与段落来进行表述,切记紧扣文本,阐述具体,不可笼统。
3、注意文本开头、结尾、标题、以及反复出现的句子,尤其是文章末尾的段落。
4、一般回答为什么选该选项时不用排除法来做,要结合内容正面阐述。
七、赏析类题型 答题要点:
ⅰ、分清赏析题的三种类型:人物描写赏析、环境描写赏析、景物描写赏析。
2、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细节描写,主要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心理.3、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主要体现在景物的特点与人物的情感。(不一定都有,不过为了体现思路完整性,还是全部答上去)
4、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烘托性格;交代背景。
5、答题时要规范完整,答出表现手法、主要内容、以及表达效果三步骤。
6、赏析类题答表现手法时,句子中只要运用了修辞的,都先答修辞。
7、要回归语段,在文中寻找相关信息。
8、景物类赏析要明确陈述的主体。(如《青青庭院》中通过石榴花的红来衬托出绿)
八、概括性题型 答题要点:
1、对核心事件的概括,要包含起因经过与结果。
2、对多个事件的概括,越简洁越好
3、注意关键修饰词
PS.白描:是文学创作中描写手法之一。也是我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要求作家准确的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而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思路
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思路
一、概括文章内容
寻找发现文中标志性的语句,包括文章标题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总说句和结论句;采用归并法,将若干内容要点归纳合并
答题角度: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三要素:人物+事件+结果 小技巧:可以根据题目进行扩充。例题:《冬夜的灯光》:我冒着生命危险出诊,沿途农家的灯为我指路。
二、记叙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
1.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⑤为下文写 埋下伏笔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2.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①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①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④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⑤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4.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文末: 结构上(总结全文,与题目或开头、前文照应。)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升华主题、启人深思)例:请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莫怀戚)
参考答案:
①文体知识角度:这段文字简明地点出了记叙的有关要素:地点(田野),人物(一家四口),事件(散步)。
②从写法角度:开篇点题。
③在语言表述中,长短句的配合,以1—4—7的字数递增,增强了节奏感。
三、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
描写的角度:正面、侧面、细节、感官(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作用)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作用)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作用)答题套路: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5.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①交待要素(暗示时间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⑤帮助塑造人物性格
答题格式:描写方法+描写内容 +表达感情 例题1:《风筝》开头景物描写作用:营造肃杀的气氛,烘托坐着沉重的心情。例题2:《生命的意义》环境描写作用:渲染肃杀、阴森气氛,揭示战争痕迹。描写墓前景物和新春气息,为后文哲理性抒情、揭示人生意义做铺垫。
例题3:《散步》景物描写作用:①讴歌生命,对生命力的礼赞。②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6.描写角度:A正面描写:直接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B侧面描写 :通过他人言行衬托人物的某种感情和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
四、修辞方法及作用。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 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例题:看,像牛毛,向化镇,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把春雨比喻成牛毛、花针、细丝,并组成排比句,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春雨细密迷蒙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 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或把 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状态或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例题:小草儿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小草儿”人格化(赋予人的感情色彩和动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草儿破土而出的挤劲,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生机(或对小草儿)的赞美之情。
例题: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并把春风人格化(或赋予春风以人的感情色彩和动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赞美之情。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排比:把 形成排比,强调了+对象+特征,增加感染力和说服力,强烈抒发了
的感情。
5.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9.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10.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11.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12.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五、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要先联系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这类词常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对于表现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起着重要作用。格式为:“××”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六、如何赏析记叙文中的句子:
1.找出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抓住关键词语来诠释句子含义+表现作者情感或观点 2.“赏析”修辞方法、重点字词、描写方法+对象+特点+情感 3.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例题1:小草儿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儿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例句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3: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4.《伟大的悲剧》(节选)中的题目: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浮现的美好事物”比作“心中的海市蜃楼”,两者相通之处是“再也无法拥有”,“心中的海市蜃楼”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
例句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七、文章题目分析
1.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2.分析题目的作用(或好处): A内容 B主题 C线索 D设置悬念
①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②表现文章主题,表达文章情感。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④交代文章行文线索。⑤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比喻、双关、设问、拟人、象征、反复等)
例题1:《走一步,再走一步》题目作用
①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我”童年时的以此“脱险”,是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实现的。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表现了文章主题。暗示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告诫人们要一步一步战胜困难,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畏惧困难。
例题2:《生命 生命》题目含义: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礼赞。
例题3:分析题目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冬夜的灯光》题目含义:表层义:指在那个风雪冬夜里农户们为医生出诊指路照明的一盏盏灯光。深层义:冬夜喻指黑暗、寒冷,而灯光则象征光明、温暖。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主题。
例题4:《爸爸的花儿落了》题目好处: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表层含义是:爸爸种的夹竹桃花凋谢了。深层含义是:爸爸去世了,也预示我长大了
例题5:《走一步,再走一步》题目含义: 表层义:我在父亲的鼓励下一步步走下悬崖。
深层义:把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一个个击破,就会成功。分析标题的含义答题技巧:
表层义:标题的字面义、文中内容
内容(定关键词,补要素)(何人+做何事+结果)深层义: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 主题(抒情、议论句)(重首段和尾段)2014青岛模拟中考《半碟冷菠菜》 文章标题为“半碟冷菠菜”,请简析其妙处。(3分)参考答案:
1.“半碟冷菠菜”是行文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2.文章写老婆婆送我半碟冷菠菜,表现了老婆婆惜物的美德,有利于突出文章主题;
3.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八、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重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特点
九、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
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例:中考试卷阅读文选《谦卑的人有福》第25题:
作者认为先民造出庙宇叩拜,是对造物主或大自然的谦卑,是明智的位置选择,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同意与否,只要言之有理,视贴切深刻程度,酌情给分。以下说法供参考:①同意。先民由于生产力低下,看到自己在大自然面前力量有限,于是采取这一做法,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作用的恰当认识。②不同意。先民的这一做法虽然迫不得已,但他们低估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这种做法不可取。
九、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时间的交代有的具体,有的笼统;人物主要是指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主人公。
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文章的中心思想。(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可以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捕捉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2)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有的篇末点题,卒章显志:而这“点题”或“显志”的内容恰恰跟文章的主旨有关。
(3)从写作背景入手。因为写作背景往往是文章产生的大环境,它会告诉我们作品产生的根源、作者写作的意图,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4)从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入手(议论句,抒情句)。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往往蕴涵着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情感。概括记叙类文章的主旨时,对文中那些抒情、议论类的句子要特别留意,它们往往是文章主旨的结晶。(5)从刻画的人物形象入手。人物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也是解读文章主旨的一条通道。
表述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十一、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十二、划分文章层次: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按时间的推移;按地点的转换;按情节的发展;按人物的变换;按感情的变化;按事件的内容;总分总等。
十三、线索及作用
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怎 样 找 线 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十四、为文章拟标题:根据文章线索或中心,可用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作为题目。
十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十六、语言特色
格式为:此句运用了„„,写出了„„。结合语境、修辞。
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句式整齐、幽默风趣、言简义丰、批判讽刺
十七、写作(表现)手法及作用:渲染、烘托、设置悬念、伏笔、铺垫、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对比、象征、讽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卒章显志 格式:明确写法+结合内容+体悟情感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 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例题:《冬夜的灯光》对比手法的作用:小镇的荒凉,冬夜的寒冷、黑暗,与明亮的灯光和小镇人们的善良、热情形成对比,使文章的主题鲜明而突出。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例题:《冬夜的灯光》开头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给读者留下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能更好的表现主题,表现对小镇的热爱之情。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十八、词语题分析
领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①理解词语的浅(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②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
(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要先联系本义,解释在文中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这类词常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对于表现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格式为: 解词(“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表达作者 感情(或人物 心理,或起到了 的作用)
(2)某词能否换其它词。方法:①回答能否(大多不能)②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②分别解释两词。③说关系: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十九、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第四篇:申论基本题型答题思路
申论考试包括审读、理解给定的背景材料、概括内容、提出对策以及进行论证等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环环相扣,一个环节答不好就会影响下一个环节的回答。由于申论题材的多样性和答题的规范性,很多应试者可能在刚接触时无从下手,找不到答题思路。下面我们就按考试题目的要求向应试者介绍一下申论考试中概括题型、分析题型以及提出对策题型的基本答题思路。
思路一
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1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是要扣分。
2.表达方式:要求答案覆盖全文主要内容,但表达要求语句精炼、简明扼要、不冗长、不罗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事例或数字。
3.范围限定:只能在给定资料中概括,不能跳出材料圈定的内容,旁征博引或随意发挥。
4.轻重权衡: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即表达的主要事实或观念。答题时不要局限于细枝末节,要通观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主要问题。可以认为主要问题是在文字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在文中决定或支配着思路的走向或观念的变迁。
【答题步骤】
1.在阅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事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内容。
2.将勾画出的句子再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
3.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答题方法】
通过对书上所有答案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即总括句、分述句和道理句。
1.总括句就是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全文主要问题。句式模型为“这是一篇关于主语+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其中,主语是文章涉及的主要人物姓名或所涉主要单位名称。文体是指所给材料的文章体裁,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讲话、案例等,多数时候是案例。事件1是指主语的第一个动作,也可理解为事件的第一阶段。对于个别文章因只有一件核心事件,只需要事件1就够了,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论战的报道”。
2.分述句就是要把总结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注意:由于《申论》考试的答案一般都是客观的,有一个基础确定的答案,因而以下各种方法只是切入角度不同,但最终答案都应该相同的,应试者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不然就会违背答题要求):
(1)环节分析法。对于那些以纵式结构写的给定材料,也就是以时间阶段性为序或逻辑上的逐层深入为序的文意,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2)参与方分析法。一件事情可能有几方参与,或者涉及了不同类别的人或事物,在分述句里我们可以就不同的类型进行分述答案。
3.道理句基本句型结构为:“它告诉(或揭示、反映)了…道理(或规律、性质)”。纵观参考答案,有的答案有道理句,有的答案无道理句。为确保万无一失,应试者应当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事件对人们的认识或启示作用,道理句要求应试者对给定资料有较强的归纳分析能力,能从中引申出一定的道理来。当然,少数时候,文中也有现成语句,这需要应试者认真分析和辨别。
思路二
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可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1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是要扣分。
2.表达方式:依据给定材料,针对主要问题,展开分析,要求条理清晰,可采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的表达方式。
3.范围限定:以给定材料为基准,适当展开。
4.轻重权衡:材料中会反映多个问题,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把握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要注意不能以偏概全,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答题步骤】
1.在阅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从而可保证分析的全面性。
2.对勾画出的词句进行再次分析,并挖掘其深层含义,列出要点。
3.用通顺的语言把相关要点组织起来,理清思路,从主到次相应展开阐述,最终成文。
【答题方法】
1.理论分析法:无论是对单个词语理解、段落理解,还是对问题发生的原因分析,都可以依据现有的哲学原理和官方的政策文件为指导,展开分析,例如辩证法、科学发展观等
2.多向求异法:在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必须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出的结论可先列出要点,再进行归纳。
3.因果关系法:在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需要对问题追根溯源,分析内因与外因,挖掘其根本原因,从而为下文提出对策奠定基础。
4.比较分析法:对于两个或多个相似的事物,可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其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分析出其同与异的实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得出最合理的答案。
思路三
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3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2.解题对象:针对给定材料,提出解决方案。问题在给定材料之内,一般是近涉关系,很少是远涉关系。
3.适用性:由于招考的公务员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才,因而所思所想都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的方案要就事论事、可以执行,不能大而空、要切实可行。
【答题步骤】
1.根据前面所述的方法,勾画出文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这是保证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的重要依据。
2.寻找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这是保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3.根据环境和条件,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提出解决方案。
【答题方法】
1.分层法:有些问题可以从观念、制度、具体行为三个层面来提出解决方法。如“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观念,通过……树立……观念”,“建立……制度(体制)……”,“加强……管理,(实际行动)”。
2.职能分类法:回答这类题时,方案可以是按“企业或单位”、“政府”、“法律”、“个人”四方面来分。通常情况都是“企业应当做什么”、“政府应当做些什么”、“法律做些什么”、“个人应当做什么”。
3.核心元素分析法:抓住核心元素,提出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到人的行为问题时,一般需要从观念和行动两个方面来提出解决方案
第五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 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3)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方法: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含蓄委婉)(3)描写方法(特点)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A、结合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虚实结合 :如《雨霖铃》 正侧结合:如《口技》
点面结合 : 如《江雪》 声色结合 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人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思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
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题型五:鉴赏作品语言:要注意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方法: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
①浓墨重彩: ②惟妙惟肖: ③体物入微: ④行云流水:⑤言近旨远: ⑥言简意丰: ⑦意在言外: ⑧含蓄蕴藉:⑨整散结合:
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题型六:引文的作用 答题格式(要点)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内容作用,③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引用: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关于句子的表达效果
提问方式: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答题格式:描写(表现)对象(内容)+手法(修辞格)+分析 +表达(艺术)效果(情感、语言等)。另外,此类题型还需从以下角度思考: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虚实:虚实相生、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即化抽象为具体)。此种手法常和想象、联想联系在一起。顺序:时间、古今、春夏秋冬、早晚
空间:远近,、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这个角度要注意“通感”手法的运用)题型七:关于文题的理解和作用 提示(要点)①概括内容作用
②提示主旨作用。
③线索作用
④修辞作用(比喻、拟人、引用、仿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