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考试院公布2013年高考6篇优秀作文

时间:2019-05-13 06:2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考试院公布2013年高考6篇优秀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考试院公布2013年高考6篇优秀作文》。

第一篇:广东省考试院公布2013年高考6篇优秀作文

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今年高考6篇优秀作文

2013 第一篇: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点评】 “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接着,作者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

文章结尾两段尤为令人称道。作者不被材料锁定,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扩大了对善行的“施者”的界定,同时,与之延展的慈善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

确实,行善路上,人人都是高贵的善性传递者,财富与善心不一定成正比,尊严也从来没有排行榜。善在大爱里,更在细节中。

第二篇: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

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把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置疑,而他们行善举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省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的选择拒绝。

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坚决丢下慈善这件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以乐于接受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让受助人觉得,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进,而不是如难民领取政府施舍的粥粮。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朋友。他曾说:“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不愿安居太师矣,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镜,带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的世界中,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

【点评】

本文紧扣富翁热心慈善事业,捐助三个家庭的材料,引出有关慈善的话题,并以此为中心内容展开论述,符合本次作文的材料内容和含意范围。

文章开篇简单点出慈善的意义后,顺势提出慈善遭遇婉拒的尴尬问题,进而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行善方式不当,紧接下文论述如何改变方式,以人类共同体的平等身份行善,并举晏阳初的事例以佐证。最后,以共同努力改善慈善的方式为愿望收束全文,回答了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文章观点明确,真正有效的善行需要采用适合捐助对象的行善方式,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平等互信的桥梁,让善意顺利进行,让爱心顺利传播。对当前慈善存在的社会问题分析较深入,认识较深刻,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思路清晰,论述较有层次。

比较遗憾的是,文中一些长句的语言表达不太流畅,意思不太清晰,全文例证较薄弱,不够丰富有力。

第三篇:让爱双向流动

中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

令人可喜的是,心怀感激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占主流的。当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发财致富时,他必定不会忘记自己以往艰苦的日子,这也就使他有了传递爱意给那些还有需要的人的愿望。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品尝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因此受益。也许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会可能受益万分。还记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场特大暴雨吗?灾情在播报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一伙从河北农村赶来的人们救助灾民,置个人安危而不顾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赞赏。殊不知,他们都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获救者,是众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拥有了继续生存的物资和信心。而现在,不忘回报的他们来帮助另一拨人获得新生。爱与正能量的流动顶托着社会,站立、前进。我们也忘不了那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伍玉锡,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落下一节课,从没少批改一次作业。是社会人士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帮助他支撑在讲台边。这种双向流动的爱比金子更宝贵、更坚硬。

当然也存在着爱的“返回链”缺失的现象。看看陕西一位任内帮众多企业融资,任后却惨被企业“抛弃”的局长便可知,单向的爱是多么痛苦,社会将会变得不那么和谐。

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点评】

写考场文章以立意为先。这篇文章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立意境界很高,认为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还是可以流动的,呼吁“让爱双向流动”。捐助与受助都是爱的表现,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互有沟通交流,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并且一直传递下去。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讲,作者这样的立意在众多考生中算是上乘的,也是最值得肯定的一种立意。

围绕着“让爱双向流动”,作者在第二段,从施舍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双向流动的意义。第三段,运用了两个事例,作者从受助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流动的价值。第四段从反面例子入手,表达了单向的爱的痛苦。最后发出呼吁: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作者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不足的地方是用例略有不当之处,可以选更恰当的例子。另外,第四段的反面例子写得略嫌仓促,分析未够透彻。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胡家俊

第四篇: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

材料中,富翁打算向三个贫困家庭提供捐助。一家高兴地接受了捐助。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了富翁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我很赞赏第三个家庭的做法,处事大方,不卑不亢,丝毫没有感到低人一等,在拒绝中告诉富翁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也启示了我们:在做慈善的过程中要维护受赠者的尊严。孟子在辨析义与利时曾说:“一箪食,一壶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虽然孟子谈的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但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侮辱性的施舍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孔子曾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维护他人的尊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战中,英国国王霍华德巡视被轰炸后的伦敦贫民区,在一栋破烂的大楼门前,他脱下帽子,向主人询问:我可以进来吗?询问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让人心生敬佩。

又如,美国公立学校在大雪时一般都会停课,但有间学校却没有这样做,在大雪时依然上课。当家长向学校投诉时,校方的回答是:学校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很多,但学校停课时,他们就不能有免费午餐,就得忍饥挨饿。家长又问是否能只让穷孩子来上课呢?对此校方解释道:我们不想让他们觉得是在被施舍。

不要让受帮助的人觉得是被施舍,这或许就是慈善的最高目标了吧!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了受赠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就像是一阵凉爽的春风,既抚慰了受赠者,又不至于吹乱他们的心绪。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一些“暴力”慈善,他们行慈善之实,却又在捐赠漠视受赠者的尊严。如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我们不否定他确实帮了不少人,但他的方式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做对吗?有一张照片,陈光标与受赠者们举起手中的钱,陈光标笑容满面,但我却看不到几个受赠者开怀的笑脸。他们是被帮助了吗?还是他们又成了“暴力”慈善的受害者?

在当今时代,“微公益”、“志愿活动”层出不穷,似乎是一个全民慈善的时代。但是,当我们准备做慈善时,千万提醒自己:不要伤害了受赠者脆弱的尊严。

我们在帮他人,同时也是在帮自己。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放低姿态,请小心呵护受赠者的尊严吧!

【点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其突出的特点是观点鲜明,论据较充实,论证较有力。文章从作文题提供的第三个家庭对待捐助的态度引出自己的观点即:“做慈善,应该维护他人的尊严。”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的有关论述和做法,主要采用了举例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了维护受捐助者尊严的重要性和效果。作者为了让读者明白尊重受捐者尊严的意义,还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说明了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受捐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还能够联系现实,在肯定当前一些人善举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劝告做慈善的人应该放下架子,小心呵护受捐者。全文思路清楚,论证较严密有力。结构较严谨。

全文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的关心,对正确慈善和提升慈善质量有较深入的思考,与那些说空话和套话的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文章存在的主要不足在于个别语句表达不够准确顺畅,如第二自然段。

第五篇:当慈善遭遇傲骨

随着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等全球富豪以“裸捐”发起富豪慈善活动,慈善之风便如无数个超级飓风,迅速席卷全球。这似乎是一种皆大欢喜的事情,捐者开心,得者开心。然而,并不是所有贫困者都会满怀感激地接过免费的赠予。在他们心中,这或许是一种施舍,一种尊严的丢失,骨气的丢失。

那么,当慈善也遭遇“滑铁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作为一个施善者,有这份良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中国富豪陈光标高调行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原因在于他的急躁与高调。在他的每一张宣传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过他援助的贫苦百姓。但是那些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农民,即使是笑着的,也难掩一脸的卑微与怯弱。陈光标这种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无疑是伤害了他们的尊严,活活地挤走了他们的骨气。相反,大连市的微尘就做得比陈光标好多了。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由此可见,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穷人也有尊严,当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慈善的本意是帮助他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心灵上的。因此,用一种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

其次,作为一个受善者,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事,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古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之人,最终活活饿死在街上。且不论施饭者态度如何,如果在生命危险时仍争一时意气,往往得不偿失。接受他人资助的人,固然是要留一点骨气,但这并不代表盲目拒绝他人好意。台大校长黄中天功成名就后回到耶鲁去感谢曾助他良多的宿管阿姨,那位美国大妈却一脸严肃地拒绝了,并要求他去帮助更多的人来感谢她。黄中天谨记在心,一生中资助了无数学子。黄中天的做法,才是受善者该有的“傲骨”,不白白地接受捐助,而是把曾接受过的善意经自己的手向四周扩散,这才能使慈善走得更远。

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执己见。只有双方平心静气,改变一下方式,端正一下心态,才能使这场慈善皆大欢喜,施者开心,受者也开心。大家互相理解,你浇水,我施肥,才能使慈善之树更加拙壮成长。

【点评】

此文伊始,紧扣材料,点明慈善有益世道人心,接着笔锋一转,提出当慈善遭遇傲骨,双方出现如何面对之难题,文章由此焦点切入,选取施受之关系角度立论,可谓审题精准。文章先写施善方式,以一反一正两个例证阐释说明何为正确的捐助方式。相较于陈光标,微尘团体的行善不是伤害而是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文章接着分析受捐心态,依然采取一反一正两个例证进行论述,文章指出,意气用事,盲目拒绝,并不代表所谓尊严、傲骨,正确方式应该像受助者黄中天那样,用自己的善意回报社会。文章着意发掘此例证蕴含的施受双方传播善意的慈善本质,由此可见,文章立意深刻。此文结尾,以浇水施肥喻示施受双方的本真关系,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纵观全文,观点辩证,结构严谨,论证方法得当。但此文亦存在一些瑕疵,如“挤走骨气”的表述不准确,傲骨与回报之间的逻辑关联略显牵强,还出现一个错别字“拙”,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第六篇:点亮万家灯火

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

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有人端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你却嗤之以鼻,眉眼高扬,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比起施舍,我们更应说是帮忙与互助,没有富人与穷人间的高低不等,将彼此联系的应该是共同进步,谋求大众幸福的温暖纽带。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

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他们将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着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负担起这重债,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发散出去,尽己所能点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们的心房,那该是最好的回报。所谓虑,也是多虑了。

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样的拒绝,那么日后的生活该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给予,闭塞的心又还容得下多少爱的填充?倘若如虑者一样的多虑,那么日后的生活该是被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压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偿还,不知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爱心也是要枯萎在手心里。

惟有善者,不设无味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样适用。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

【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当得起“文质彬彬”四字。

内容上写的是对三个家庭的评议。要评议就要表态,要表态就要言说理由。这很考功夫,思想深不深刻就在这理由上。面对富翁真诚的捐助,眼前贫困的家庭该不该接受呢?作者认为要看是否有利于善的传递,爱的弘扬。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理由,很见思想。

今年还是材料作文,材料是故事性的,考生可因事议论,写成类似于时评的文章。材料反映的又是三个家庭对捐助的态度,也可以说材料是观点(态度)型的。面对几个观点(态度),可以比较一番,论说孰高孰低。对观点型材料,这种写法可确保立意不会偏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不过评判别人的观点妥否需用同一个衡量尺度,而且这个尺度属正面价值体系,如是否有利于爱心传播等。此乃关键所在。此文是这个方面的典范。质已胜。

文也胜。语言准确、简洁而又冷静,行文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分析温婉而到位,毫不强加于人而又让人信服。当然也有问题,最刺眼的是把“无味”笔误为“无谓”,但这些不过是白璧之微瑕。对考场作文谁又能吹毛求疵呢。

值得肯定的当然不止这些,如篇章结构就值得读者去体味,此不再赘言。

总之,这是一篇具有示范意义的考场作文,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语言、结构等都有可资借鉴的地方。

备注:作文题目

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第二篇:2013年广东省考试院公布高考6篇优秀作文

2013年广东省考试院公布高考6篇优秀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第一篇:

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把抽象化具体裸捐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

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

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点评】

“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接着,作者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

文章结尾两段尤为令人称道。作者不被材料锁定,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扩大了对善行的“施者”的界定,同时,与之延展的慈善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

确实,行善路上,人人都是高贵的善性传递者,财富与善心不一定成正比,尊严也从来没有排行榜。善在大爱里,更在细节中。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徐珊

第五篇:

当慈善遭遇傲骨 随着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等全球富豪以“裸捐”发起富豪慈善活动,慈善之风便如无数个超级飓风,迅速席卷全球。这似乎是一种皆大欢喜的事情,捐者开心,得者开心。然而,并不是所有贫困者都会满怀感激地接过免费的赠予。在他们心中,这或许是一种施舍,一种尊严的丢失,骨气的丢失。

那么,当慈善也遭遇“滑铁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作为一个施善者,有这份良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中国富豪陈光标高调行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原因在于他的急躁与高调。在他的每一张宣传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过他援助的贫苦百姓。但是那些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农民,即使是笑着的,也难掩一脸的卑微与怯弱。陈光标这种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无疑是伤害了他们的尊严,活活地挤走了他们的骨气。相反,大连市的微尘就做得比陈光标好多了。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由此可见,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穷人也有尊严,当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慈善的本意是帮助他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心灵上的。因此,用一种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其次,作为一个受善者,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事,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古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之人,最终活活饿死在街上。且不论施饭者态度如何,如果在生命危险时仍争一时意气,往往得不偿失。接受他人资助的人,固然是要留一点骨气,但这并不代表盲目拒绝他人好意。台大校长黄中天功成名就后回到耶鲁去感谢曾助他良多的宿管阿姨,那位美国大妈却一脸严肃地拒绝了,并要求他去帮助更多的人来感谢她。黄中天谨记在心,一生中资助了无数学子。黄中天的做法,才是受善者该有的“傲骨”,不白白地接受捐助,而是把曾接受过的善意经自己的手向四周扩散,这才能使慈善走得更远。

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执己见。只有双方平心静气,改变一下方式,端正一下心态,才能使这场慈善皆大欢喜,施者开心,受者也开心。大家互相理解,你浇水,我施肥,才能使慈善之树更加拙壮成长。

【点评】

此文伊始,紧扣材料,点明慈善有益世道人心,接着笔锋一转,提出当慈善遭遇傲骨,双方出现如何面对之难题,文章由此焦点切入,选取施受之关系角度立论,可谓审题精准。文章先写施善方式,以一反一正两个例证阐释说明何为正确的捐助方式。相较于陈光标,微尘团体的行善不是伤害而是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文章接着分析受捐心态,依然采取一反一正两个例证进行论述,文章指出,意气用事,盲目拒绝,并不代表所谓尊严、傲骨,正确方式应该像受助者黄中天那样,用自己的善意回报社会。文章着意发掘此例证蕴含的施受双方传播善意的慈善本质,由此可见,文章立意深刻。此文结尾,以浇水施肥喻示施受双方的本真关系,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纵观全文,观点辩证,结构严谨,论证方法得当。但此文亦存在一些瑕疵,如“挤走骨气”的表述不准确,傲骨与回报之间的逻辑关联略显牵强,还出现一个错别字“拙”,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李永中

第六篇:

点亮万家灯火

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

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有人端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你却嗤之以鼻,眉眼高扬,啐了一口唾沫,拂袖

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比起施舍,我们更应说是帮忙与互助,没有富人与穷人间的高低不等,将彼此联系的应该是共同进步,谋求大众幸福的温暖纽带。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

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他们将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着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负担起这重债,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发散出去,尽己所能点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们的心房,那该是最好的回报。所谓虑,也是多虑了。

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样的拒绝,那么日后的生活该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给予,闭塞的心又还容得下多少爱的填充?倘若如虑者一样的多虑,那么日后的生活该是被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压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偿还,不知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爱心也是要枯萎在手心里。

惟有善者,不设无味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样适用。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

【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当得起“文质彬彬”四字。

内容上写的是对三个家庭的评议。要评议就要表态,要表态就要言说理由。这很考功夫,思想深不深刻就在这理由上。面对富翁真诚的捐助,眼前贫困的家庭该不该接受呢?作者认为要看是否有利于善的传递,爱的弘扬。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理由,很见思想。

今年还是材料作文,材料是故事性的,考生可因事议论,写成类似于时评的文章。材料反映的又是三个家庭对捐助的态度,也可以说材料是观点(态度)型的。面对几个观点(态度),可以比较一番,论说孰高孰低。对观点型材料,这种写法可确保立意不会偏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不过评判别人的观点妥否需用同一个衡量尺度,而且这个尺度属正面价值体系,如是否有利于爱心传播等。此乃关键所在。此文是这个方面的典范。质已胜。

文也胜。语言准确、简洁而又冷静,行文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分析温婉而到位,毫不强加于人而又让人信服。当然也有问题,最刺眼的是把“无味”笔误为“无谓”,但这些不过是白璧之微瑕。对考场作文谁又能吹毛求疵呢。

值得肯定的当然不止这些,如篇章结构就值得读者去体味,此不再赘言。总之,这是一篇具有示范意义的考场作文,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语言、结构等都有可资借鉴的地方。

点评人:华南师大附中高级教师黄业泉

第三篇:广东省考试院公布2013年高考6篇优秀作文

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今年高考6篇优秀作文 2013-06-23 15:07 来源: 广东省考试院

摘要: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今年高考6篇优秀作文:分别是《慈善需行之有道》、《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让爱双向流动》、《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当慈善遭遇傲骨》、《点亮万家灯火》。

2013广东省语文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优秀作文:

第一篇: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点评」

“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接着,作者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

文章结尾两段尤为令人称道。作者不被材料锁定,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扩大了对善行的“施者”的界定,同时,与之延展的慈善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

确实,行善路上,人人都是高贵的善性传递者,财富与善心不一定成正比,尊严也从来没有排行榜。善在大爱里,更在细节中。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徐珊

第二篇: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

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把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置疑,而他们行善举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省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的选择拒绝。

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坚决丢下慈善这件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以乐于接受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让受助人觉得,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进,而不是如难民领取政府施舍的粥粮。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朋友。他曾说:“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不愿安居太师矣,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

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镜,带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的世界中,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

「点评」

本文紧扣富翁热心慈善事业,捐助三个家庭的材料,引出有关慈善的话题,并以此为中心内容展开论述,符合本次作文的材料内容和含意范围。

文章开篇简单点出慈善的意义后,顺势提出慈善遭遇婉拒的尴尬问题,进而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行善方式不当,紧接下文论述如何改变方式,以人类共同体的平等身份行善,并举晏阳初的事例以佐证。最后,以共同努力改善慈善的方式为愿望收束全文,回答了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文章观点明确,真正有效的善行需要采用适合捐助对象的行善方式,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平等互信的桥梁,让善意顺利进行,让爱心顺利传播。对当前慈善存在的社会问题分析较深入,认识较深刻,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思路清晰,论述较有层次。

比较遗憾的是,文中一些长句的语言表达不太流畅,意思不太清晰,全文例证较薄弱,不够丰富有力。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陈一平

第三篇:让爱双向流动

中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

令人可喜的是,心怀感激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占主流的。当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发财致富时,他必定不会忘记自己以往艰苦的日子,这也就使他有了传递爱意给那些还有需要的人的愿望。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品尝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因此受益。

也许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会可能受益万分。还记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场特大暴雨吗?灾情在播报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一伙从河北农村赶来的人们救助灾民,置个人安危而不顾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赞赏。殊不知,他们都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获救者,是众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拥有了继续生存的物资和信心。而现在,不忘回报的他们来帮助另一拨人获得新生。爱与正能量的流动顶托着社会,站立、前进。我们也忘不了那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伍玉锡,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落下一节课,从没少批改一次作业。是社会人士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帮助他支撑在讲台边。这种双向流动的爱比金子更宝贵、更坚硬。

当然也存在着爱的“返回链”缺失的现象。看看陕西一位任内帮众多企业融资,任后却惨被企业“抛弃”的局长便可知,单向的爱是多么痛苦,社会将会变得不那么和谐。

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点评」

写考场文章以立意为先。这篇文章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立意境界很高,认为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还是可以流动的,呼吁“让爱双向流动”。捐助与受助都是爱的表现,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互有沟通交流,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并且一直传递下去。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讲,作者这样的立意在众多考生中算是上乘的,也是最值得肯定的一种立意。

围绕着“让爱双向流动”,作者在第二段,从施舍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双向流动的意义。第三段,运用了两个事例,作者从受助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流动的价值。第四段从反面例子入手,表达了单向的爱的痛苦。最后发出呼吁: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作者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不足的地方是用例略有不当之处,可以选更恰当的例子。另外,第四段的反面例子写得略嫌仓促,分析未够透彻。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胡家俊

第四篇: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

材料中,富翁打算向三个贫困家庭提供捐助。一家高兴地接受了捐助。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了富翁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我很赞赏第三个家庭的做法,处事大方,不卑不亢,丝毫没有感到低人一等,在拒绝中告诉富翁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也启示了我们:在做慈善的过程中要维护受赠者的尊严。

孟子在辨析义与利时曾说:“一箪食,一壶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虽然孟子谈的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但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侮辱性的施舍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孔子曾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维护他人的尊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战中,英国国王霍华德巡视被轰炸后的伦敦贫民区,在一栋破烂的大楼门前,他脱下帽子,向主人询问:我可以进来吗?询问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让人心生敬佩。

又如,美国公立学校在大雪时一般都会停课,但有间学校却没有这样做,在大雪时依然上课。当家长向学校投诉时,校方的回答是:学校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很多,但学校停课时,他们就不能有免费午餐,就得忍饥挨饿。家长又问是否能只让穷孩子来上课呢?对此校方解释道:我们不想让他们觉得是在被施舍。

不要让受帮助的人觉得是被施舍,这或许就是慈善的最高目标了吧!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了受赠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就像是一阵凉爽的春风,既抚慰了受赠者,又不至于吹乱他们的心绪。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一些“暴力”慈善,他们行慈善之实,却又在捐赠漠视受赠者的尊严。如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我们不否定他确实帮了不少人,但他的方式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做对吗?有一张照片,陈光标与受赠者们举起手中的钱,陈光标笑容满面,但我却看不到几个受赠者开怀的笑脸。他们是被帮助了吗?还是他们又成了“暴力”慈善的受害者?

在当今时代,“微公益”、“志愿活动”层出不穷,似乎是一个全民慈善的时代。但是,当我们准备做慈善时,千万提醒自己:不要伤害了受赠者脆弱的尊严。

我们在帮他人,同时也是在帮自己。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放低姿态,请小心呵护受赠者的尊严吧!

「点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其突出的特点是观点鲜明,论据较充实,论证较有力。文章从作文题提供的第三个家庭对待捐助的态度引出自己的观点即:“做慈善,应该维护他人的尊严。”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的有关论述和做法,主要采用了举例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了维护受捐助者尊严的重要性和效果。作者为了让读者明白尊重受捐者尊严的意义,还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说明了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受捐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还能够联系现实,在肯定当前一些人善举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劝告做慈善的人应该放下架子,小心呵护受捐者。全文思路清楚,论证较严密有力。结构较严谨。

全文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的关心,对正确慈善和提升慈善质量有较深入的思考,与那些说空话和套话的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文章存在的主要不足在于个别语句表达不够准确顺畅,如第二自然段。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周小蓬

第五篇:当慈善遭遇傲骨

随着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等全球富豪以“裸捐”发起富豪慈善活动,慈善之风便如无数个超级飓风,迅速席卷全球。这似乎是一种皆大欢喜的事情,捐者开心,得者开心。然而,并不是所有贫困者都会满怀感激地接过免费的赠予。在他们心中,这或许是一种施舍,一种尊严的丢失,骨气的丢失。

那么,当慈善也遭遇“滑铁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作为一个施善者,有这份良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中国富豪陈光标高调行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原因在于他的急躁与高调。在他的每一张宣传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过他援助的贫苦百姓。但是那些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农民,即使是笑着的,也难掩一脸的卑微与怯弱。陈光标这种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无疑是伤害了他们的尊严,活活地挤走了他们的骨气。相反,大连市的微尘就做得比陈光标好多了。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由此可见,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穷人也有尊严,当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慈善的本意是帮助他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心灵上的。因此,用一种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

其次,作为一个受善者,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事,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古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之人,最终活活饿死在街上。且不论施饭者态度如何,如果在生命危险时仍争一时意气,往往得不偿失。接受他人资助的人,固然是要留一点骨气,但这并不代表盲目拒绝他人好意。台大校长黄中天功成名就后回到耶鲁去感谢曾助他良多的宿管阿姨,那位美国大妈却一脸严肃地拒绝了,并要求他去帮助更多的人来感谢她。黄中天谨记在心,一生中资助了无数学子。黄中天的做法,才是受善者该有的“傲骨”,不白白地接受捐助,而是把曾接受过的善意经自己的手向四周扩散,这才能使慈善走得更远。

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执己见。只有双方平心静气,改变一下方式,端正一下心态,才能使这场慈善皆大欢喜,施者开心,受者也开心。大家互相理解,你浇水,我施肥,才能使慈善之树更加拙壮成长。

「点评」

此文伊始,紧扣材料,点明慈善有益世道人心,接着笔锋一转,提出当慈善遭遇傲骨,双方出现如何面对之难题,文章由此焦点切入,选取施受之关系角度立论,可谓审题精准。文章先写施善方式,以一反一正两个例证阐释说明何为正确的捐助方式。相较于陈光标,微尘团体的行善不是伤害而是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文章接着分析受捐心态,依然采取一反一正两个例证进行论述,文章指出,意气用事,盲目拒绝,并不代表所谓尊严、傲骨,正确方式应该像受助者黄中天那样,用自己的善意回报社会。文章着意发掘此例证蕴含的施受双方传播善意的慈善本质,由此可见,文章立意深刻。此文结尾,以浇水施肥喻示施受双方的本真关系,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纵观全文,观点辩证,结构严谨,论证方法得当。但此文亦存在一些瑕疵,如“挤走骨气”的表述不准确,傲骨与回报之间的逻辑关联略显牵强,还出现一个错别字“拙”,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李永中

第六篇:点亮万家灯火

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

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

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

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

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有人端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你却嗤之以鼻,眉眼高扬,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比起施舍,我们更应说是帮忙与互助,没有富人与穷人间的高低不等,将彼此联系的应该是共同进步,谋求大众幸福的温暖纽带。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

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他们将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着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负担起这重债,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发散出去,尽己所能点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们的心房,那该是最好的回报。所谓虑,也是多虑了。

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样的拒绝,那么日后的生活该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给予,闭塞的心又还容得下多少爱的填充?倘若如虑者一样的多虑,那么日后的生活该是被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压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偿还,不知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爱心也是要枯萎在手心里。

惟有善者,不设无味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样适用。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

「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当得起“文质彬彬”四字。

内容上写的是对三个家庭的评议。要评议就要表态,要表态就要言说理由。这很考功夫,思想深不深刻就在这理由上。面对富翁真诚的捐助,眼前贫困的家庭该不该接受呢?作者认为要看是否有利于善的传递,爱的弘扬。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理由,很见思想。

今年还是材料作文,材料是故事性的,考生可因事议论,写成类似于时评的文章。材料反映的又是三个家庭对捐助的态度,也可以说材料是观点(态度)型的。面对几个观点(态度),可以比较一番,论说孰高孰低。对观点型材料,这种写法可确保立意不会偏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不过评判别人的观点妥否需用同一个衡量尺度,而且这个尺度属正面价值体系,如是否有利于爱心传播等。此乃关键所在。此文是这个方面的典范。质已胜。

文也胜。语言准确、简洁而又冷静,行文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分析温婉而到位,毫不强加于人而又让人信服。当然也有问题,最刺眼的是把“无味”笔误为“无谓”,但这些不过是白璧之微瑕。对考场作文谁又能吹毛求疵呢。

值得肯定的当然不止这些,如篇章结构就值得读者去体味,此不再赘言。

总之,这是一篇具有示范意义的考场作文,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语言、结构等都有可资借鉴的地方。

点评人:华南师大附中 高级教师 黄业泉

第四篇:2014广东考试院公布高考阅卷场标杆作文和优秀作文剖析

2014广东考试院公布高考阅卷场标杆作文和优秀作文

新闻报道

昨天,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今年高考优秀作文与专家点评。高中学生、家长和老师可仔细品味,特别是点评部分。作文评卷组负责人表示,今年广东语文高考的低分作文问题主要在于文章中存在空白、抄袭。不过,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一般不给零分,“只要有写标题就不是零分,都能得1~2分。”这次公布的几篇作文是高分、优秀作文,但都不是满分作文。

昨天,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今年高考优秀作文与专家点评。高中学生、家长和老师可仔细品味,特别是点评部分。

作文评卷组负责人表示,今年广东语文高考的低分作文问题主要在于文章中存在空白、抄袭。不过,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一般不给零分,“只要有写标题就不是零分,都能得1~2分。”这次公布的几篇作文是高分、优秀作文,但都不是满分作文。

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高考语文作文平均分比去年略高,去年约为38.38分。今年作文评卷的导向是鼓励学生原创。(文/记者陈翔 通讯员粤考宣)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 不少于800字。④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标杆作文

数码时代,珍存点滴(标卷01号 得分:58分)

广东一考生

家中有不少老照片。

最古老的一张是属于妈妈的奶奶的,也就是我的外曾祖母的。她一脸安详地面对镜头,黑白照片略微泛黄,却丝毫无损于她的雍容气度。每当母亲提起她时,总有十分的崇敬。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她从香港给家里捎回了不少好东西。母亲一脸自豪地叙说着家里拥有全 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引来晚上全村人的大集会的故事。诸如此类的尘封往事总能带来一段温馨的记忆,当然还有那逝去的伤痛。她的照片不多,屡次搬家之后便只剩下这张了,我们的万千思绪,便全由这照片来承托。

我还见到过父母的婚纱照,寥寥几张,或是深情的凝望,或是相爱的依偎。甫一翻开,那爱意与幸福总能触动我的心弦。当然还有我刚出生时在父亲怀中的笑脸,那时父亲两鬓尚未斑白,模样正值年青。这些照片都被父母装裱起来,仔细珍藏。每当父母从照片下经过,我常能看见他们沉浸于记忆中的甜蜜微笑。

然而,时代的脚步却总不会留恋畴昔。生产胶卷的柯达早已倒闭,CMOS感光元件与不断扩充的储存卡为海量拍摄提供保障。或许在从前,我们还要细细取景,不想浪费手中的胶卷。而今,我们只须轻按快门,“咔嚓”便是一张。有时候嫌一张不好,便有事没事多拍几张,说是多留点纪念,其实最后都丢进了记忆的垃圾箱。而今我们每次出游归来,把单反里10多个G的相片复制到电脑上,接下来便是三个字:删、删、删。又或是空闲时,翻看手机上动辄成百上千张照片,大多都不记得自己当初在干什么,于是兴味索然,无心观看。

有人说,这是因为照片太多,在浩茫的照片之海中稀释了本应珍存的生活记忆。此话的确有道理,我们随手一拍,大多是日常琐事,拍完就忘。在照片中找记忆,再也不是先前的把玩珍珠了,而成了沙里淘金的苦差事。

说到底,这便是数码时代人与信息的困局。人生也有涯,而信息也无涯,我们不断地加快脚步,想要接住扑面而来的更多信息,比如照片。殊不知,这会应了庄生两千年前的谶语:“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已经无法停住自己的脚步,回望生活的点滴。生活的美好记忆,便是道旁串串遗落的珍珠,弃掷逦迤。为什么不停下来,看一看,再出发?

在数码时代,我们本应有更好的技术条件,去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为何不将这些生活的沙子放进蚌壳,结成令人惊艳的珍珠?数码时代,我们更应该珍存生活的点滴,让这点滴的记忆相伴一生。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较为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数码时代,珍存点滴”为题,先谈家中珍藏的外曾祖母照、父母的婚纱照等老照片所沉淀的温馨记忆,再描述数码时代照片虽多、生活记忆却被稀释的现实。在两个时代的对比中,自然而然地点出作品的主题。文章中心突出,立意深刻。思路清晰,由事及理,情蕴其中,文体特征鲜明。语言流畅,有文采,如“沙里淘金的苦差事”、“人与信息的困局”等表达准确形象,概括力强。点评人:张金 用心观察与记录(标卷02号

55分)

广东一考生

如今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人们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不顾一卷三十六幅的胶卷几十元的高昂成本,与暗房里费心劳神的冲洗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正是由于这种种麻烦逼着摄影师在按下每一次快门之前,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张逐渐显影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记忆。

这种回味在如今数码照片泛滥的时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们用镜头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记忆,以为自己这样便抓住了时光。

我也曾经这样天真地认为。我初涉摄影之时曾去过一次西藏旅游,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蓝天,白云,碧水,雪山,面对这一切难以用人类语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拍下来。于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间,我的眼睛几乎未从取景器小窗口上移开过,存储卡也被填得满满的,心想我已记录下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浏览这些相片时,却再找不回当时的那一份激动了。当时只顾着拍照,却忘了用心体会旅途的愉快,面对美景的新奇与感动,以及景观背后动人的故事传说……我这才意识到,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相片记录下来的。

后来,有一次我带上相机出门“扫街”时,才真正领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区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诱人香味,原来是一家老字号肠粉店。走进店里,点一碟肠粉,看着老板在氤氲的烟气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住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在老城区我又见到一家打制传统铜器的小店。循着“叮叮”声走过去,与老师傅打声招呼,好奇地看着打铜的过程。老师傅看着我专注的神情,露出灿烂笑容,于是我又按下快门。当我回家翻看这两张照片,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又闻到肠粉的香味,又听到打铜的悦耳声音。

我这才明白,拍照只不过是给你一个观察体验的机会,而照片只不过是回忆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忆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胶片机还是数码相机又有何关系?照片的多与少又有何关系?只要用心体验,用心记录,定能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专家点评

一语中的——照片不过是回忆的引子

标题清楚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能够迅速透过所提供的材料的表象发现照片的本质,即“照片不过是回忆的引子”,它的功能在于记忆和记录。文章以辩证的眼光,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技术并不重要,量多量少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拍摄者应“用心体验”和“用心记录”生活,这才是拍照的真正目的。只要用心观察和记录,就能够“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文章内容完全符合题意,而且立意颇为深刻。作者结合 个人的生活经历,举了一正一反两个生动事例,来印证自己对拍照“真正目的”的领悟过程。文中多次出现“用心”一词,紧扣标题。文章中心突出,思路清晰,并有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语言表达流畅生动,文面整洁。(邓环)

优秀作文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

广东一考生

有人曾指出,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生过得越来越索然无味。人们纷纷怀念起黑白胶片的时代,以为它能收藏人生值得珍惜的瞬间。然而,愚以为,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诚如钱钟书在其《围城》中写道:“围墙里的人想出去,围墙外的人想进来。”我们处在黑白胶片时代时,总是抱着“胶片贵而少,照片拍不够”的遗憾;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码技术出现了,照片任意拍,却又萌发“值得珍惜的点滴被稀释”的感慨。但是,数码技术的时代,人生的可贵记忆不会被稀释,反而会加固、加深。

数码时代更能够唤起珍贵的记忆的原因,是数码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多样的照相需求,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柴静在其《看见》中抒发过这样的感慨:“生命不是用来比较而是用来完成的。”但是,假如用黑白胶片时代的技术来记录下一个生命完成的历程,未免太过单薄,缺乏厚实感。而数码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这个缺陷。让人随意地照相,不受时空之限制,唯需一台数码相机而已。人们记录下一个个生命的成长,从出生的满月酒到幼儿学步,从幼儿园取得“好孩子”称号到中学获得荣誉时的留影纪念,数码时代下更能保留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让人生变得更加厚实,更加充满韵味。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又一重要原因,便是它与网络的双向性,它能随时将照片上传至网络与人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情感的充盈,获得愉悦的享受。当我们把自己满意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时,与朋友分享时,我们可能会收获他人的赞美,让自己倍感有所成就;抑或将我们至亲的人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时,我们可能会收获别人的祝福,让我们倍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样,我们的记忆也会随着幸福感而铭记在心,更容易保留彼此之间美好的印象与感觉,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之中的情谊,收获亲情、友情之美好。

或许由于数码时代的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照片能够快速浏览和频繁更新,以致值得珍惜的点滴也被稀释了,怀念起黑白胶片时代。但是,由于数码技术具有黑白胶片技术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更能够摄影、保存、分享等,而且永不泛黄,永不模糊,因而它更能唤起人们珍贵的记忆。

数码技术的时代,同样能够唤起人们永不褪色的记忆。让我们用手中的数码相机,记录下生活中值得珍惜的点滴。

专家点评

独辟蹊径——

数码更能唤起珍贵记忆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讲述材料和一些人看法的基础上,开门见山表明了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即:“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记忆”。围绕这个观点,文章从两个方面,一是数码技术便于细致记录生活的过程,二是网络的双向性,便于人们分享和加深交流,阐述了数码技术比黑白技术时代的照片更能唤起和加深人们的情感和交流。由于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和具体的描述,增强了对读者的说服力。全文值得肯定的是,观点鲜明,论述较有力,思路较清楚,语言较流畅。不足之处在于倒数第二段论证不够,全文中个别语言还欠推敲如第四段……“收获情感的充盈……”。(邹蓬)

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

广东一考生

当曾一时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历史总是如此冷酷无情,新电子信息统治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旧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纵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总是无可奈何。

其实何止是黑白胶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入侵和侵蚀。纸质化阅读的备受冷落和电子阅读的方兴未艾;书信的逐渐绝迹和电子邮件、微信、QQ等即时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带和CD在角落里蒙上岁月的灰尘,而MP3、MP4里存满了每一首最爱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觉间,现代技术早已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攻城占地,势如破竹。

然而,当我们臣服于现代技术那娆媚的风姿和高贵的裙摆时,是否也曾想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带来海量的信息储存,光速的传播速度,便捷丰富的资源外,是否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释”,传统的遗失?你是否也曾对曾经伴你度过艰辛峥嵘岁月的“鱼书”和“随身听”们,有过一丝不舍和留恋?

真正有底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纸质的轻盈,和木质的清香,而非金属、玻璃和 塑料的冰冷。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开手机和相机,液晶屏上的照片,却不过是无数个晶体堆叠的机械体,冰冷而没有生命;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图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倾向,使我们很少能再静下心来,在雪夜拥一大炉,捧一杯茶,品读智慧的芬芳;电子邮件、QQ的大行其道,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然而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也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如王开岭所说的,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

可怕的是,这种丧失,我们还浑然不知。

于是,佳能的“感动常在”听上去更像一句难以实现的诺言。而偶尔翻开母亲的相册,我却总能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因为,即使泛黄,却依然能看见那一抹动人的微笑。

专家点评

文采斐然——美好的稀释和传统的遗失

本文作者在认真研读材料内容、准确把握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择现代技术对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侵蚀”为观察角度,论述新电子技术时代带来的“美好”的“稀释”和传统的遗失。作者列举了数码技术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变迁的种种表现,认为这表明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与现今“冰冷而没有生命”的数码照片相比,母亲相册中那泛黄的老照片却保存了“一抹动人的微笑”。文章立意明确,中心突出。论述既能紧扣材料,又能进行丰富的相似联想,同时,相关古典诗句、现代作家的言论信手拈来,从而使得文章内容非常充实,反映出作者平时对现实生活有较为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且有较为广泛的课外阅读。

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本文文体特征鲜明,叙述、议论和抒情有机融合,既能以理服人,也能以情动人。在文字表达方面,作者的表现堪称优秀。文章语言清晰流畅、准确有力,尤其是对“风光无两”、“雄霸天下”、“令人咋舌”、“悲欢离合”、“冷酷无情”、“黯然离场”、“备受冷落”、“方兴未艾”、“大行其道”、“势如破竹”、“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如泣如诉”、“浑然不知”等成语和四字短语的运用显得得心应手,令全文文采斐然。(侯新)

让记忆之花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

广东一考生

院子里的紫藤花开了,散发着清悠安宁的香气。

奶奶跟往常一样,搬着一张陪伴她多年的长躺椅,来到院中那棵古老苍劲的大树下,安静地歇息着。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温暖地照耀着奶奶,一切是那么的安详与美好。

跟以往一样,奶奶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相片。岁月的冲刷与销蚀早已摧毁了那张黑白的胶片,照片上的人物已不很清晰。可是奶奶并不在意,她紧紧地捏住那张珍贵的照片,让记忆之花在每一个宁静的午后静静盛放在那泛黄的纸片上。

那是一张怎样充满温情的照片啊!

奶奶说当年爷爷向她告白的时候,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紫藤花清悠的香气让她陶醉在与爷爷相识的点滴岁月里。相片中的奶奶,年轻貌美,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娇羞地依偎在爷爷的怀抱里,笑容灿烂。爷爷也是一脸幸福的样子。

这是一份永恒的回忆。爷爷已经不在,只剩下奶奶忠诚地守护着这份曾经美好的记忆。是这张泛黄了的纸张,给了奶奶情感的寄托与依靠,而不至于觉得空虚、寂寞甚至是害怕。一张小小的纸张,即使是泛黄,也可以给灵魂一个温暖的安身之处。

紫藤花的香气逐渐变淡。花开之后,一切的馥郁终归隐去,只留下一丝微微的痕迹。可记忆却是愈来愈加浓厚。

我蹑手蹑脚地走向奶奶,只是想进一步感受那份温情。奶奶不经意间睁开了眼,看着我天真的表情,笑了笑,然后抚摸我滑溜溜的短发。“奶奶,想爷爷了吗?”奶奶先是愣了愣,然后望向近处那株盛放的紫藤,微微地点了一下头。我看着奶奶那双眼睛,仿佛看到了岁月深处那份曾经的快乐。所有的忧郁,都在奶奶看到那张泛黄的相片时一扫而光。我知道,此刻她的心里是多么的幸福啊。

我回到里屋,拾起桌面上那些光彩亮丽的数码相片,回忆起相片上定格的那些美妙时光,幸福之花亦心底悄悄开放。我终于明白,其实什么照片并不重要,无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真诚地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这份回忆,贯穿你的一生,给你的心灵带来贴心的温暖与快乐。

于是,在紫藤花开的季节里,记忆之花静静地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给活着的人一份生存下去的美好与希冀!

专家点评

构思巧妙——照片承载的那份情感更重要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全文紧扣材料,记叙了奶奶和一张照片的故事:岁月流逝,照片泛黄,但奶奶记忆犹在,对爷爷深情依旧,从而赞颂了人世间永恒的真情。文章如果到此为止,也许已经不错了,但未免还流于一般,其值得称道之处在于作者还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进而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深化了主题。文章符合题意,中心突出,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结构方面,从紫藤花起笔,紧接着描写了奶奶看照片的特写镜头,然后穿插进了奶奶对 美好的往昔的回忆,再写到了“我”的观察,“我”的感悟,并于文末点题,线索清晰,行文流畅,构思巧妙。文中多次出现了紫中带蓝、灿若云霞的紫藤花,它贯穿始终,对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映衬作用。同时,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既有生动形象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又有发自内心的抒情,还有画龙点睛的议论,文体特色鲜明。

(周元)2015

阿锦的黑白记忆

广东一考生

阿锦摊开那本泛黄的相册,周边的角被岁月磨出了须线,她定定地望着里面夹的黑白照,岁月竟将它装订得如此拙劣,落下斑驳的印迹。她忍着泪,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本就是一本太过仓促的书,唯有自爱,此生不老……

阿锦对这个世界开始有认知的时候,她就觉得这个世界挤满了黑与白的单调色彩,黑白的电视,有常年晃动的“雪花”;笨重的黑色收音机,吱吱送出美妙的音乐;还有就是父亲最珍视的全家福黑白照片,被镶嵌在精致的镜框里,挂在墙上。父亲吃力地抱着微胖的自己,欢悦地指着照片的人儿给自己辨认,阿锦眨巴着自己水汪汪的大眼睛,摇摇头,转向一旁的毛绒玩具,父亲微微嗔怒,却也无可奈何。阿锦还小,无法将家的概念一针一线的纳入她的心底,这时的阿锦对于黑白照的第一抹印象,尚未在她的心里撩拢出动人的涟漪,她哪里会晓得,一张小小的照片,牵绊住了往后的岁月,绊住了那颗敏感的心。

阿锦渐渐长大,她开始渴求穿上漂亮的小花裙,欢心雀跃地跑去相馆,倚在父母怀里,照上一张全家福。她嘟着嘴,卖力地摇着父亲的手臂。父亲皱了皱眉,照上一张相,就该意味着这个月的饭菜无法合乎阿锦的心意,倘若她眼泪涟涟,嚷着要吃肉的话?父亲望望撒娇的阿锦,宠溺的眼神不言而喻,他弯下腰去,搂抱起阿锦,说:好,阿爸周末带你去照相!阿锦的牙齿亮白得像一道闪电,她狡猾地笑着,这世上最爱自己的人,愿意摘下最美的星星给自己。那个周末,阿锦如愿拍下自己想要的全家福,她的笑靥如花,被定格在那个黑白岁月,即使日子艰苦,父母们愿付出一切去爱她的岁月。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锦渐渐长高,父亲的背更驼,母亲眼角的皱纹也愈深,可唯一不变的是,每一年,父亲总要全家去照相馆照上一张全家福。阿锦的眼里色彩日渐丰富,黑白的照片也逐渐褪去它夺目的光彩,被一沓沓的彩色照片替代,可阿锦分明看见,父亲粗糙的双手,抚摸黑白全家福的专注与慈爱。

记忆站在一米外的光阴,朝阿锦点头微笑,阿锦轻轻合上相册,眼里顿时起了雾气,她觉得那泛黄的陈旧的黑白相册,装载着那么多的黑白记忆,却是明晃晃的耀眼,时代永远会变,可有一些东西,却固若金汤地躺在自己的心房,只待岁月静好!

名师点评

全文内容表面上叙写的是阿锦对黑白相册的翻阅和回忆,实际上是表达阿锦对那个日子清贫艰苦却充满父母疼爱的岁月的怀念和感慨。文章首尾呼应,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情感真挚细腻,表现出作者较强的表情达意的能力。

当然,文章在内容上还显得不够充实,立意也较浅显。许多地方的语言表达还十分稚嫩,但与同龄人相比,实属不易。点评人:张坪

专家提醒:

广东省2014年高考语文作文评卷组有关负责人说,根据今年广东考生在作文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醒2015年广东考生:

第一点,要审好作文题目,要写出符合题意的好文章。“高考作文和一般作文不一样,必须在考场上就做出来,不能事先做好,作文符合题意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点,考生要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写出一篇好文章,高中教师还是要教好考生一些写作学知识,“如文章都得有中心贯彻到始终,材料应该丰富一些,考生应围绕着中心选材,逻辑层次必须比较分明,文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分明。”高考作文的关键是文体特征,“到底写什么文章,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散文?写什么文章就要像什么文章,还要语言通顺,最好有文采。”他还特别提到,考生的字要写得漂亮一点。

第三点,思维训练很重要,主要是审题需要有思维能力,才能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给你一个材料,你能不能看懂,知道材料内容和含义到底是什么,这才能在适当范围内选题。”

第四点,审好题以后要确立题意,确立一个什么样的题意、文章写得有没有深度,怎样一步一步展开逻辑和论证也很重要。第四点,就是考生应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你有想法,你能不能把它说出来,有层次有次序地写出来。”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广东省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记者采访获悉,今年高考语文作文平均分比去年略高,优秀与高分段作文数量比去年有所增长,但可惜的是,作文的思想性、关注生活和社会的深度还存在一些欠缺,即便是优秀作文在思路上也显得放不开。专家指出,对于备战2015年广东高考的准高三生,中学接下来应多鼓励培养独立思考。

专家解读:今年作文的思想性和深度不够

省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介绍,今年高考语文作文平均分比去年38.38分略高。今年作文评卷的导向是鼓励学生原创,但对套作扣罚较严格,从阅卷情况看,今年作文的套作情况有所减少。此前语文评卷组组长、华师文学院院长陈少华在接受采访时也透露,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作文原创多了,套作少了,优秀与高分段作文数量比去年有所增长。

黄友文表示,从今年发布的优秀作文来看,学生在切题方面表现不错,但是作文的思想 性、关注生活和社会的深度还存在一些欠缺。这些优秀作文也多是就事论事,思路上显得放不开。而往年的优秀作文则不乏有思想深度、关注社会、对主流价值观有思考见解的佳作。黄友文表示“这是十分让人遗憾的”。

记者还注意到,在省考试院发布的6篇优秀作文中,有3篇在点评时被指出了瑕疵。黄友文表示,这些优秀作文并不是满分作文,有不足也属正常,考场作文在特别短的时间内完成,实属不易,但瑕不掩瑜。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组一名负责人透露,此次公布的这几篇优秀作文都是高分作文,但都不是满分作文。他介绍,今年低分作文的问题主要在于文章中存在空白、抄袭,若为零分就是完全空白,“有写标题都能判1~2分”。

专家建议:建议明年考生多做思维训练

黄友文称,今年作文评分情况给接下来的中学教学、备考指出了新的方向:要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能为了应试套作,多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表达形式来写作。

广东省2014年高考语文作文评卷组组长张玉金表示,根据今年广东考生在作文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醒2015年广东考生注意:一是要审好作文题目,要写出符合题意的好文章。第二点,学习一些写作学知识,“如文章都得有中心贯彻到始终,材料应该丰富一些,考生应围绕着中心选材,逻辑层次必须比较分明”。张玉金还提到,高考作文的关键是文体特征,“到底写记叙文、议论文还是散文?写什么文章就要像什么文章,还要语言通顺,最好有文采”,另外考生的字要写得漂亮一点。

第三点,思维训练很重要,主要是审题需要有思维能力,张玉金指出,“给你一个材料,你能不能看懂,知道材料内容和含义到底是什么,这才能在适当范围内选题”。审好题以后要确立题意,文章写得有没有深度,怎样一步一步展开逻辑和论证也很重要。第四点是考生应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你有想法,你能不能把它有层次有次序地写出来”。

第五篇:广东省考试院关于调整2014年高考语文古诗文背诵篇目的通知

2014年广东省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

文言文(11篇)

1.《论语》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劝学《荀子》

4.陈情表李密

5.兰亭集序王羲之

6.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王勃

7.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8.师说韩愈

9.阿房宫赋杜牧

10.游褒禅山记(于是予(余)有叹焉„„此予(余)之所得也)王安石

11.赤壁赋苏轼

诗词曲(22篇)

1.氓《诗经》

2.短歌行(对酒当歌)曹操

3.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潜

4.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5.山居秋暝王维

6.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7.蜀道难李白

8.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9.登高杜甫

10.登岳阳楼杜甫

11.琵琶行白居易

12.锦瑟李商隐

1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14.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15.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16.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

17.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20.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18.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21.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19.书愤陆游22.沁园春(独立寒秋)毛泽东

下载广东省考试院公布2013年高考6篇优秀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考试院公布2013年高考6篇优秀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9年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10篇

    2009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目: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

    2016广东省高考一模优秀作文

    (2016广东省高考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

    广东省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及点评

    广东省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及点评 广东省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

    2014年广东省六篇高考优秀作文(精选)

    2014年广东省六篇高考优秀作文 《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 当曾一时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

    2015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精选多篇)

    2015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

    2018年广东省普通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优秀作文(广东考试院7篇)[定稿]

    2018年广东省普通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优秀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

    江苏教育考试院公布本三征集志愿

    江苏教育考试院公布本三征集志愿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高招专家介绍,二阶段填报志愿时,可以同时填报本三和专科,本三没进档或者因故被退档,不影响专科录取。“本三如果被退档了,是先......

    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

    昨天,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今年高考[微博]优秀作文与专家点评。高中学生、家长[微博]和老师可仔细品味,特别是点评部分。 作文评卷组负责人表示,今年广东语文高考的低分作文问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