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俄国文学史简介
俄国文学(俄文: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这一概念在广义上指所有俄语国家的文学,不仅包括俄罗斯,也包括前苏联诸加盟共和国的文学。在苏联解体后,这一概念的范围缩小,仅指俄罗斯一国的文学。由于俄罗斯的文化疆界在历史上的多变和不确定性、俄语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政治因素,“俄国文学”这一概念的界定仍存在很多争议和含混。通常人们认为,产生于俄语文化氛围中的、以俄语写成文学都可归入“俄国文学”。
古代文学
最早的俄国文学现在仅存极少的几部以古俄语(非古斯拉夫语)写成的经典之作。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以及《被囚者丹尼尔的祈祷》。此外,《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故事》也是俄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其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还包括《生理学者》、《大纲》以及《三海之旅》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口头传播的民歌体,融合了基督教和异教的精神。中世纪的俄国文学具有非常显著的基督教特色,语言也以教会斯拉夫语为主,融合了很多南部斯拉夫民族的特征。以通俗的现代俄语写成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著名神学家阿瓦昆的自传,发表于17世纪中期。
彼得大帝时代
在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展开了广泛的“西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俄国人学习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风范,以改进自己在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局面。在文化方面,俄语的字母表和正字法得以改进,通俗俄语以及用通俗俄语写成的大众文学得以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包括德米特里·冈特米尔、瓦西里·基里洛维奇·特里狄亚可夫斯基和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他们主要活跃于18世纪早期。这些人的创作为更加成熟的作家如诗人德扎文、剧作家亚历山大·彼得洛维奇·苏马罗科夫以及散文作家尼古拉·卡拉米欣等人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黄金时代:19世纪
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潮于19世纪传入俄国,并带动了俄语诗歌的繁荣。诗人瓦西里·茹科夫斯基和亚历山大·普希金是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米哈伊尔·莱蒙托夫也是非常著名的诗人。
然而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却远远高于浪漫主义文学,成为欧洲大陆唯一可与法国匹敌的文学大国。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时期被后世称为俄国文学史的“黄金时代”。19世纪俄国文学的重要人物包括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剧作家格波多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诗人巴拉丁斯基、巴丘什科夫、涅克拉索夫、丘特切夫等。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小说,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小说大师,包括尼古拉·果戈理,代表作品《死魂灵》、《钦差大臣》等;费奥多·杜斯妥也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地下室手记》;伊凡·屠格涅夫,代表作品《父与子》等。此外,还有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9世纪俄国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列夫·托尔斯泰,他是和巴尔扎克齐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其三部重要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以及《复活》代表了19世纪俄语文学的最高成就。
白银时代
进入20世纪后,俄国文学持续繁荣,却已经没有19世纪的辉煌,因此史称“白银时代”。20世纪初期,契诃夫仍活跃在文坛上,其创作兴趣已经从短篇小说转入戏剧。而安娜·阿赫玛托娃则是实验小说领域的先驱。
20世纪初期的俄罗斯诗坛也很繁荣,著名的诗人包括阿涅斯基、安德烈·别雷、亚历山大·布洛克、瓦雷里·布鲁索夫、叶赛宁、尼古拉·古米寥夫、丹尼尔·卡尔姆斯、曼德尔斯塔姆、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马克希米利安·瓦罗申等。
苏俄时代
高尔基
从1917年开始,俄国开始向苏联过渡。这一进程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苏联成立早期,曾经产生了一批相当优秀的作家,包括来自工人阶层的作家高尔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肖洛霍夫、阿·托尔斯泰等。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苏联成立之后仍然活跃在诗坛上,领导苏联的未来主义运动。苏联成立之后,所谓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一些作家,如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斯塔姆、瓦西里·格罗斯曼等人则仍然坚持俄国文学传统。他们的作品如《大师与玛格丽特》、《日瓦戈医生》等在苏联境内长期无法得以出版,很多都是在作者故世多年后才得以面世。萨拉蓬兄弟主张文学应该独立于意识形态之外,这和苏联官方的观点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很多苏联作家因此而流亡海外,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俄国流亡文学阵营,其中包括很多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如诺贝尔奖得主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亚历山大·库普林、安德烈·别雷、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等。
斯大林死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出现所谓“解冻文学”,意识形态对文学的束缚有所放宽,文学出现欣欣向荣的繁荣。在60年代,博加科夫、索尔仁尼琴和夏拉莫夫等人的作品都得以出版。此外,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和诗歌也有一定的发展。
苏联晚期的流亡作家有很多也取得了国际声誉,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以及短篇小说作家多弗拉托夫等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相当大。而这些人的作品在苏联国内仍然只能秘密的流传。青铜时代:苏联解体后
从20世纪最后10年至21世纪初期是俄国文学历史上发展最为艰难的日子,低俗小说横行,很少有人从事严肃文学的创作。除维克多·帕勒文和弗拉基米尔·索罗金外,鲜有大师出现。当然,这些只是暂时的结论,只有历史才能给予这个所谓“俄国文学青铜时代”以公正的评价。
21世纪早期,俄国的新严肃文学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流派和文学样式。传统的俄国散文仍然非常流行,而在俄罗斯境内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如来自帕尔姆地区的作家妮娜·戈尔拉诺娃就擅长写一些篇幅短小的故事,内容主要关于帕尔姆地区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在这一时期,俄国侦探小说和恐怖小说则出现畸形的繁荣。著名作家包括擅写具有讽刺意味侦探小说的作家达雅·杜索娃。她曾经出版过50部小说,销量逾百万并被翻译成欧洲多国文字。
这一时期的著名文学作品还包括瓦西里·阿克索诺夫的小说《冬季里的一代》。这部小说在美国广受好评,许多评论家甚至盛赞其为21世纪的《日瓦戈医生》。小说讲述的是格莱多夫一家在斯大林时期如何艰难生存的故事。
这一时期的一些俄罗斯作家在西方世界很受欢迎。如塔蒂亚娜·托尔斯塔娅和露迪米拉·尤里茨卡娅等。侦探小说家博利斯·阿库宁以其19世纪风格的一系列侦探小说风靡欧美。亚历山德拉·玛利妮娜则是人气最旺的女性侦探小说家。她的小说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广受欢迎
第二篇:俄国高尔基《童年》简介
小说简介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小说采用多视角的描写方法使作家笔下所写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更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章节简介
一.外祖母。她善良、聪明、能干、充满爱心,对“我”的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二.它们可以分别标题为:“兄弟斗殴”、“凶残的外祖父”、“外祖父来病床看我”。本章写外祖父毒打外孙们的凶残,令人惨不忍睹,毛骨悚然。后来他来病床看“我”的情景,又令人觉得此老头儿的身世值得同情,他的精明令人佩服,虽然他的凶狠不能原谅,但也就多少可以理解,特别是在读了第五章他在病中教阿廖沙“我”识字和讲人生哲理以后。
三.它们也可以有明确的标题。
一、“一双金不换的手”。伊凡是一把干活的能手,去市场购物时也会替外祖父省钱当小偷;
二、“热闹的家庭舞会”,主角是伊凡和外婆;
三、“雅科夫的吉他”。他当然也是舞会的核心;
四、“小茨冈的惨死”。别号“小茨冈”的伊凡是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婆的养子,从他生下来被遗弃到他的惨死,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爱。小茨冈是个善良、勤劳、能干的小伙子,是“我”童年时最好的朋友。他的惨死,跟自私卑鄙的兄弟两人直接有关,但根源还在于造成自私卑鄙等劣根性的社会顽症。
四.着重写外婆,写她对上帝的虔诚,对人的良善、忠厚,对丈夫的容忍、体谅;写她的聪明,能干,健谈,会跳舞,会讲童话;火灾里指挥若定,火灾后为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妇和顶梁柱,是“我“最贴心最亲爱的朋友。
五.可分上、下两篇:
一、外婆和外祖父各讲自己的苦难身世。两人都是早年丧父的孤儿,都曾跟着母亲沿街乞讨,后来也都凭着聪明能干、吃苦耐劳而自立,最后共同挣到目前这种小康家境;
二、占更多篇幅的是外祖父教“我”识字和给“我”讲述自己的人生体念和生活哲理。他对“我”的好奇心有问必答,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透彻明了。
六.写大舅米哈伊尔为了争夺家产带领流氓冲击、攻打外祖父家的暴行。这不仅深刻地揭露了这个逆子的凶恶嘴脸和丑恶行径,也客观地暴露了千千万万小市民家庭的尖锐矛盾。本章可以推出一篇标题为“我注视街上的敌情”的优美散文。这次“战斗”中善良的外婆由于“劝架”被醉酒的逆子的砖头砸伤了手,造成了骨折。
七.也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外婆和外祖父各自不同的两个上帝。外婆的上帝慈悲为怀,赐福人类,主宰一切,洞察万物,外祖父的上帝专横跋扈,法力无边,严厉残酷,人人害怕。这种对比通过生动的文学描写展现出来,丝毫没有概念化的说教,写得十分精彩,耐人寻味。下篇主要写街上的所见所闻后的痛苦感受,顺便也重提留在家里的苦恼。“我”就是在这种家庭和社会环境下生活和成长的。上篇是写“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环境,下篇是写“我”家里家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都是明显影响我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客观因素。这显然是上、下两篇合成一章的主要理由。
八.也可分为上、下篇。上篇描绘了外婆讲童话的情景、本领和记录下来《隐士和勇士》这篇优美迷人的童话;下篇介绍了“我”的第一个知识分子朋友,一个不知真名实姓、只知外号“好事情”的“外人”和“怪人”,并且着重叙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上、下篇之间的内容通过“怪人”听外婆讲童话的场面联系起来。小说故意用若明若暗的手法,巧妙地让读者心领神会“好事情”和外婆的某种尴尬关系。
九.也可以分成上、下篇。上篇写“我的好朋友彼得大伯”;小说很重视大人讲故
事对儿童的影响。马车夫就常给“我”讲故事,虽然他的讲故事本领比外婆、外公差多了。本章最精彩的情节是“我”与三兄弟的友谊。下篇写“我”和 “三个小少爷”的友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对一个人“心灵面貌“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小说如实地写了“我”对三个小少爷的好感和羡慕。外婆支持“我”和三兄弟的友谊,但外祖父、三兄弟的父亲上校奥夫相尼科夫禁止他们交往,甚至马车夫彼得也坚决反对。马车夫跟“我”因此发生了争吵,这次“争吵”成了联结上、下两篇的纽带。
十.写“我”母亲的突然回家和新产生的家庭矛盾。一个年轻丧夫、留有幼子、任性好强的不幸女人,在多年离家之后带着痛苦回到替她抚养儿子的、孤苦年迈的父母家长住,由此带来的家庭矛盾和冲突,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她的婚姻大事,过去就是、现在仍然是父女矛盾、冲突、争吵、闹架的焦点和导火线。小说先是详细地写了母亲和“我”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接着写了母子之间因为“背诗”而爆发的一次争吵;最后又重点写了父女之间因婚姻问题而爆发的一次大闹架,外祖父气得跪在女儿面前,接着又无故把外婆打伤。争吵和闹架成了家常便饭;打了再好,好了再打,一家四口就是这样打发日子!
十一.主要写母亲回来后的家庭生活,首先是母亲与一些青年男人的交往,虽然用笔不多,写法上也若明若暗,欲说又止;其次写表哥萨沙的逃学和逃跑。表哥和“我”都是可怜的孤儿,他没有亲母,继母对他不好。小说对他的逃学写得非常生动具体。但本章的重点内容还是外婆给“我”讲父亲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
十二.写母亲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写“我”的这个“伤心事件”对自己心灵造成的创伤,写这两年里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产,搬家不断,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几乎真的要上街讨饭了。“我”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母亲再嫁的事实。可以说,家庭矛盾主要表现在“我”和母亲之间。也重点写了上学读书,特别写到一位热爱儿童、循循善诱的教育家。
十三.写外祖父与外婆分家过日子,写“我”捡破烂为生,写“我”与几个小朋友去河边偷木板卖钱,写这些小伙伴们艰难的生活和彼此的友谊,写母亲的死,最后,写“我”不得不走向“人间”。所有这些内容,乍看很零乱,但完全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因为它们都在写一个“穷”字。《童年》的悲剧是以母亲之死这悲惨的一幕结束的。
内容精要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
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
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二、人物和特征:
①阿辽沙:阿辽莎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他从小心地善良,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阿辽莎这个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
②外祖父卡希林:家长制手工业者的形象,凶恶残暴,没有亲情,惟利是图,寡情薄义。
③外祖母伊凡诺夫娜:勤劳、善良、乐观、智慧,体现了劳人民的优秀品质。
第三篇:当代文学史 重要小说故事情节简介
1.《受戒》
和尚们的宗教生活是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或者说世俗性的。聪明漂亮的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出和尚。当和尚对当地人来说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因为当和尚有很多好处,可以吃现成饭,可以攒钱,将来还可以还俗娶亲。不仅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庙里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满了尘世的气氛。荸荠庵的小和尚过着很清闲的日子,连早课、晚课也不做,只是敲几声磐,然后挑水、喂猪。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和尚中,大概只有一个老和尚最守规矩,他是吃斋的,但过年时也破戒。明子的舅舅仁山是“当家的”,掌管寺庙里里外外的俗务。二师父仁海是有老婆的,夫妻俩在庙里过起了逍遥自在的小日子。三师父精明能干,风流倜傥,能玩牌,会“飞铙”,还长于唱山歌小调。这个庙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人提起。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他们也举行宗教仪式,可那欢快的场面更像是人生的舞蹈。有时,“一场大焰口过后,也像一个好戏班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和尚跑了”。在对和尚们的生活习俗作了充分的铺叙后,作品又以小英子家为中心,展开了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水乡世俗生活画卷。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社会,人与环境自然和谐。小英子一家4口人,尽管性格不同,但都禀承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格。小英子热情泼辣,心灵手巧,热爱劳动。她和常往她家跑的明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明海会画花,小英子就把它们绣出来。他们共同劳动,一起薅草,车水,“扌歪”荸荠随着岁月流逝,春去秋来,他们的心田里渐渐长出了爱情的苗子。《受戒》这个题目是带有反讽性的,“受戒”本来是和尚表明接受佛门戒律的仪式,而就在明海受戒的同时,两个小主人公的爱情也走向成熟。明海在受完戒与小英子划船回家时,两人表白爱情,把船划进了芦苇荡。小说结尾处以写景暗示了性的成熟。作品中两个部分的内容是相通的,具体的联结就是明海的行动;不仅如此,两个部分还互相印证,流贯着共通的精神--中国人的求生意志。《受戒》有着一种内在的欢乐,浸润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现世主义精神,令人想起《诗经》和古代乐府中那些欢快的民歌。这是一首人生的赞歌,赞颂了纯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2.《棋王》
阿城的《棋王》一直被看作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这个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中篇小说更着重表现的是对传统文化中理想精神的寻找。小说以远赴云南边境“上山下乡”的一群“知青”为主人公,勾画了他们在非常环境里的人生经历。主人公王一生是其中的一员。他天性柔弱,面对粗糙喧嚣的社会环境,其惟一的“定力”只能来自自身内部精神的平衡。
王一生从小家贫,偶然的机会使他迷上了下象棋,并且痴迷成性,他母亲深知儿子所好,在临终时留给他一副磨好的“无字棋”。“浩劫”伊始,王一生因“棋呆”一时流言满天飞,批判他的大字报比比皆是,他却不在意,只知拾纸卖钱解决吃饭问题。这使他结识了一个拾破烂老头,在老头指点下他的棋艺有了飞速的进步。不久,王一生在下乡列车上与“我”邂逅,并且在“我”工作的农场里认识了棋坛世家后人倪斌,两人因下棋情投意合,成为挚友。
倪斌以家传宝物为承诺,为王一生争取了区运动会棋赛的资格,但王一生拒绝参赛,后来王一生主动找到比赛获胜的几位高手,提出比试棋艺的要求,一时吸引了众多高手欲欲跃试。
最后比赛规则是王一生盲棋以一敌九,赛前他把“无字棋”交给我保管。这次比赛从上午比到傍晚,王一生挫败其中八人并夺得最后一盘胜势,此时最后一盘与王一生对弈的老者——运动会冠军,亲身来到现场向王一生求和,并大赞王一生的棋艺融汇释道,世所罕见。王一生答应了他的求和,比赛以王一生的大获全胜告终。赛后,王一生见到我交还的“无字棋”,大哭了一场,这才从如痴如醉的棋局中清醒过来。3.《爸爸爸》
《爸爸爸》是作家韩少功1985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b.作品以白痴丙崽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刻画,勾勒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种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词:“爸爸爸”和“x妈妈”。但这样一个缺少理性、语言不清、思维混乱的人物却得到了鸡头寨全体村民的顶礼膜拜,被视为阴阳二卦,尊“丙相公”、“丙大爷”、“丙仙”。于是,缺少正常思维的丙崽正显示了村人们愚昧而缺少理性的病态精神症状。在鸡头寨与鸡尾寨发生争战之后,大多数男人都死了,而丙崽却依然顽固地活了下来。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形象,象征了顽固、丑恶、无理性的生命本性,而他那两句谶语般的口头禅,既包含了人类生命创造和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具有个体生命与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同时它又暗含着传统文化中那种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亘久难变。4.《活着》
‘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嗜赌成性。他经常去城里的一家妓院吃喝嫖赌,而且,由于他的丈人是城里一家米行的老板,他竟经常要一个妓女背着他上街,每次从丈人的米行经过,“都要揪住妓女的头发,让她停下,脱帽向丈人敬礼:‘近来无恙?'”,然后便“嘻嘻笑着过去了”,其品行之放荡堕落可见一斑。后来他中了别人的套,把家里包括田地、房产的全部家产输了个精光,于是全家一夜间从大地主沦为了穷人,福贵的父亲郁闷而故。这个打击如当头棒喝,亦如一瓢冷水,使福贵清醒过来,决定重新做人。从此,他成了租种过去属于他家的田地的佃户,穿上了粗布衣服,拿起了农具,开始了他一生的农民生涯,生完有庆的家珍也回来了,一家团圆。不久,福贵的母亲生病了,他拿了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元,去城里请医生。可是在城里发生了意外:他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辗转两年,最后他被解放军俘虏并释放了,他“跟着解放军的屁股后面”过了长江,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他把女儿送给了别人,不久后女儿跑了回来,全家重又团圆;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结果儿子被一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过量致死,后来发现县长竟是福贵在国民党军队时的小战友春生——春生在后来的文革中经不住迫害,悬梁自尽;几年后,凤霞嫁了个好女婿,可不久死于产后大出血;两个孩子去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只剩下他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几年后,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惨死,福贵便把外孙接到了乡下和他一起生活;可是好日子没几年,小苦根也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后,福贵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也给它取名叫“福贵”,一个人平静地生活下去。他说: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从他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像他这样尝尽人生百味的老人,在晚年对生命的那种平静、自然的态度。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如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都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和亲身经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生动的再现。5.《现实一种》
《现实一种》,以纯粹零度的情感介入,异常冷静理智、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一个亲人间相互残杀的故事 ——山岗的儿子皮皮杀死了山峰的儿子,山峰杀死了皮皮,山岗杀死了山峰,山峰的妻子借助公安机关杀死了山岗。小说的结尾,山岗身上的大多数器官被移植都没有成功,生殖器官的移植却成功了,死者的生命种子仍然极其荒诞地延续下去,象征着混乱与暴力仍然会绵延不绝。
小说里充满了暴力的描写,皮皮的行为最引人注目。皮皮因自己喜欢听堂弟的哭声而不断地抽打堂弟,“他禁不住使劲拧了一下,于是堂弟‘哇’地一声灿烂地哭了起来”,堂弟的哭声“使他感到莫名的喜悦”,他为了得到进一步的快感,“随后对准堂弟的脸打去一个耳光”,皮皮“不断地去卡堂弟的喉管又不断松开”,就这样“一次次地享受着那爆破似的哭声。在堂弟没有充满激情的哭声时,“他开始感到索然无味,便走开了”,在后面又写到,“然而孩子感到越来越重了,他感到这沉重来自于手中抱着的东西,所以他就松开了手,他听到那东西掉下去时同时发出两种声音,一种沉闷一种清脆,随后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在不明世事的孩子眼中,暴力已经成为一种发泄的工具,更严重的是,由于皮皮的过失而导致了一幕幕悲剧的上演。皮皮的行为是丑的,而这种丑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更加让人深思。山峰在妻子脸上打上重重的一拳,然后把她再拉起来,对准乳房揍去,又将她的头狠命地往墙上撞了三下;山峰按住皮皮的头,让他舔净地上的血迹,然后又飞起一脚将他踢死;山岗在山峰已经奄奄一息之时,又往山峰的脚底涂上一把烧烂的骨头,让山峰在大笑中直至死去。在文章的最后,医生解剖山岗尸体的场面中,“医生”已经不再是道德高尚的救世主,而是残忍的侵略者,争先恐后地瓜分“领土”。医生们的出场,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人行为之丑的一面。当三十岁的女医生刚刚刮完尸体的皮肤后,“这时站在一旁的几个医生全上去了。没有右边挤上位置的两个人走到了左侧,可在左侧够不到,于是这两人就爬到乒乓桌上去,蹲在桌上瓜分山岗„„”胸外科医生非常舒畅地切断了“所有从心脏里出来的血管和神经”,接着山岗的胸膛和腹腔也随之被掏空。1.在祖孙关系中审丑
皮皮“爬到祖母身边,偷吃一点咸菜”,竟使祖母眼泪汪汪,喋喋不休。“你今后吃的东西多着呢,我已经没有多少日子可以吃了。”一个是四岁的孩子,一个是年迈的老人,他们共处一室,却没有一点爱。相反,有的只是自私,表现的只是冷漠。祖母的举动,必然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抹不掉的阴暗,他不知道什么是爱,因为他从未体会过。
在大人们都去上班的时候,皮皮却依然站在原处,听着雨声,并且“听出了四种雨滴声。”孩子对万物都充满了好奇,他希望有人能分享他发现新事物的喜悦。所以他对祖母说:“现在正下着四场雨。”祖母听后只是打了一个响亮的嗝,没有说什么,孩子嗅到一股臭味,所以他立即离开了。祖母对孙子的淡然视之,孙子对祖母的厌恶至极,导致了祖孙之间越来越大的隔阂。在祖母身上体现的那种人性丑,也潜移默化地熏染了孩子的心。2在母子关系中审丑
在《现实一种》中,自始至终没有描写过母亲与儿子之间温情的场景。相反,描写最多的是儿子对母亲身体状况的不屑一顾,母亲面对儿子们相互残杀时的冷眼旁观。
面对山岗、山峰的互相残杀,身为母亲的她没有任何劝阻,而只是关心自己那腐烂的肠子,“为了不使那腐烂的肠子像水一样在她体内涌来涌去,她躺下以后就不再动弹。现在她感到一点声音都没有,她对此很满意。她不再忧心忡忡„„现在对于她来说只有光线还活着,别的全部都死了。”面对儿子之间越来越尖锐的矛盾,母亲只是当他们“全部都死了”,她的眼里只有自己,只有象征她还活着的光线。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芜。而此时,山岗山峰兄弟俩的心不仅仅是一片荒芜,更是被仇恨占据的无一点空隙之地。3在夫妻关系中审丑
在小说中,夫妻之间的爱是极为吝啬的,他们的婚姻不是用爱在维系着,而是用暴力、用一种近乎无人性的摧残在延续着。皮皮对躺在摇篮中的堂弟施暴,这让他感到莫名的喜悦,因为“他经常看到父亲这样揍母亲。”仅凭这简短的一句话,就把夫妻间的关系揭示得一目了然。山峰夫妇的儿子死了,他们彼此没有安慰。妻子只是神情恍惚的看着丈夫,“那双争着的眼似乎已经死去„„两颗眼泪于是从她那空洞的眼睛里滴了出来,迟缓而下。„„但她只是无声地流泪。”妻子只能用无声地流泪表达痛失儿子的伤心,而丈夫却用对妻子的施暴来宣泄心中的痛苦,他一把揪住妻子的头发,妻子“瞬间之后脸上挨了重重的一拳”而倒在床上。“山峰俯身抓住她的头发把她提起来,接着又往她脸上揍去一拳。这一拳将她打在地上,但她仍然无声无息。”“山峰把她再拉起来,对准她的乳房揍去,„„当山峰再去拉起她的时候感到特别沉重„„于是山峰就屈其膝盖顶住,她的身体便贴着墙壁滑了下去。”
这种暴力之气是咄咄逼人的,拳头让夫妻之间失去了爱和美好,对于山峰来说暴力可以使他得到快感,可以抑制他内心失去儿子的伤痛。而他却始终没有意识到一个母亲失去孩子的痛苦,这时妻子仅仅是他发泄的工具罢了。4在兄弟关系中审丑
在山岗、山峰出于对自己儿子的本能的爱而相互仇杀。最后,他们的家庭在残杀中土崩瓦解。人类之间的亲情在仇恨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
即使在山峰儿子的不幸没有发生以前,他们上班的时候即使走在一起,也像是互相不相识一样,默默无语一直走到那所中学的门口才分开。在皮皮无意摔死了堂弟之后,这种沉默被打破了,引发了一场充满血腥的家庭战争。山峰毫不留情地一脚踢死山岗的儿子,山岗处心积虑的谋害了山峰。小说将这个残忍的故事、血淋淋的仇杀过程展示出来。山岗把山峰紧紧地捆绑在树上,接着,山岗“蹲下身去脱山峰的袜子”,“往山峰脚底心上涂烧烂的肉骨头”,让小狗去舔山峰赤裸的脚底,使山峰奇痒难忍。在山峰奄奄一息的时候,山岗“揭开盖子往里抓了一把,又涂在山峰的脚底。那条狗立刻扑了上去继续舔了。”这次,山峰彻底大笑而死。种种暴虐残忍的场面在山峰的大笑窒息中宣告落幕。
祖孙间的冷漠、母子间的淡然、夫妻间的暴力、兄弟间的残杀,让我们看到了“人是如何被暴力狭持着向前走,最终又成为暴力的制造者和牺牲者的。”
6.《风景》
在对生存状态的还原上更具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探索精神。这篇小说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父亲是个码头工人,性情粗暴而且为人凶悍,母亲则十分风骚粗俗,他们在大半生中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所得只有十个儿女,除了最小的一个生下不久即夭折之外,其余九个像野生植物般地在放任自流中长大成人。情节的主线是父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七哥感慨最多,他说:“当你把这个世界的一切连同这个世界本身都看得一钱不值时,你才会觉得自己活到这会儿才活出点滋味来,你才能天马行空般在人生路上洒脱地走个来回。” 他说:“生命如同树叶,来去匆匆。春日里的萌芽就是为了秋天里的飘落。殊路却同归,又何必在乎是不是抢了别人的营养而让自己肥绿肥绿的呢?” 七哥把这个世界本身看得一钱不值,但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值。他想要得到他不曾拥有的一切,但真正想要的永远得不到。然而“七哥”值得同情,他理应这样想,也只能这样活。
一切故事从亡婴“小八子”平缓冷静的语调中拉开帷幕,作为最大的对比就是叙述者“小八子”的“死”和他的家人们的“生”。夭折的婴儿清白明净,得到父亲最深的爱和家人永远的陪伴;而他的家人们在社会最底层挣扎求生,饱尝贫穷愚昧之苦,互相伤害,彼此憎恨。当然对每个人来说,每个别人都是“它者”。在这篇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是“小八子”观察和叙述的对象,然而死去的“小八子”却未把他们当做“它者”,他和他们活在一起,也和他们死在一起。人物脸谱化。7.《烦恼人生》
中篇小说《烦恼人生》是我省著名作家池莉的成名作,从这一作品开始她就将笔触锁定在民众身上。该作品以其特有的琐屑、平淡、鸡毛蒜皮的罗列和不故作小人物状的朴实展现了现实人生。
小说琐碎地记录了武汉一名普通工人印家厚从凌晨到晚上一天的生活经历,最大限度地凸现了主人公所处的烦恼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小说开头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句子:“早晨是从深夜开始的。”以后就以流水帐一般的形式叙述印家厚如何为早晨上厕所、挤公共汽车、吃早点、发奖金、接待日本人参观、给自己父亲和老丈人买生日礼物、支付昂贵的菜金、儿子就近入托、黑白换彩电等等事情而烦恼。他要应付在车上与儿子冲突的大姑娘、幼儿园老师、工会收份子钱的哈大妈、误会了他的厂长和年青工人、自己的妻子,甚至包括对他表示倾慕的女徒弟雅丽。在这一天的午夜时分,小说即将结束之时,他又得知暂时借住的平房即将折迁,而妻子的弟弟却又打算前来度假!--在印家厚的生活中充满烦恼,但印家厚的生活却并非充满绝望:他从妻子早晨目送自己的目光、傍晚递到手中的热毛巾、催促自己多吃菜的话语中感到家的温馨;从往昔知青伙伴的来信中对比出自己处境的优越;从渡船上与同事关于诗的讨论、他人对自己工作的赞许中,感到做人的自信。这是一个没有高潮的故事,但正如池莉所说,她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生活”,正是印家厚这样的普通人,组成了现实社会的基流,推动着整个社会向前发展。而“烦恼”,用作者池莉的话来说:“是一种达观而质朴的生活观,正是当今之世我们在贫穷落后之中要改善自己生活的一种民族性格。” 描写主人公在这重重困境中的挣扎、奋斗和心理感受,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当代产业工人生存的困境和无尽的人生烦恼。8.《山上的小屋》
残雪的小说建构了一个梦魇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是孤独的、痛苦的,人与人之间互相戒备、仇视。《山上的小屋》中的“我”,几乎耸立着每一根毫毛,警觉地感受着外部世界,处处充满了疑惧:家人们总想窥视“我”的隐私(抽屉);母亲“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父亲使“我”“感到那是一只熟悉的狼眼”;妹妹的眼睛“变成了绿色”;乃至窗子也“被人用手指捅出数不清的洞眼”。家人之间没有亲情和爱情,只有猜疑与嫉恨。
心理的变态也产生了物象的变形。那日夜鬼哭狼嚎的山上的小屋,就是一个幻觉世界。“我”在这幻觉世界中神经极度紧张:许多大老鼠在风中狂奔,有一个人反复不停地把吊桶放下井去,在井壁上碰得轰隆作响„„“我”的灵魂就在这个梦魇里痛苦地扭动。残雪的敏感使她创造了一个变形、荒诞的世界,从这变形、荒诞世界里折射出一个痛苦、焦灼的灵魂。这正是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变形,来自现代主义的哲学意识。《山上的小屋》中也有不少这样的表述。如“抽屉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象征着人生的杂乱无章和难以把握;父亲每夜在井中打捞又打捞不着什么,象征着人劳碌无为而又不得不为;满屋乱飞的天牛,象征着人生的困扰而又难以驱赶„„小说表现的人在痛苦中挣扎而又无法摆脱痛苦的人生体验,正是西方现代主义对人的一种哲学认识。9.《百合花》
“我”在被分配工作时,结识了一个老实,害羞的通讯员,通过我们的谈话得知他是“我”的老乡。在为部队向人民借被子时,他开始找了一个新媳妇借,却没有借到,“我”得知后来帮他,最终借到了那床新媳妇的嫁妆----红底上缀有百合花的新被子。他还把衣服挂破了。后来,他回去了,但给我留了两个干馒头。“我”则找了几个妇女帮忙擦洗伤兵,其中就有那个新媳妇。开始,送来一个通讯员,“我”还紧张了一下,发现不是他后才放心。后来,有送来一个通讯员,看见那个挂破的衣服,“我”知道是他,很担心,后来从他的战友口中得知他是为了保护医护队才受中伤的,待医生来后,他已经牺牲了,而那个新媳妇却在专心致志的为他缝衣服,最后,新媳妇把自己的嫁妆盖在他身上。以表对他的敬重。
通讯员,我习惯叫他“小”通讯员,十九岁,确实还只是一个孩子,“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与女同志“我”说话时,表现得张皇不安,腼腆羞涩;谈到娶媳妇时,更是飞红了脸,越发扭捏。然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十九岁的小通讯员却已经担当起了解放人民的重任,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传递战报。包扎所条件艰苦,缺少被子。在向新媳妇借被子时,他遇到了困难——新媳妇没把被子借给他。可“我”却很轻松地向她借到了。这让通讯员感到委屈和不服,怪新媳妇“死封建”。从他不多的话语和行动中可以看出他的耿直和爽快的性格,农家穷苦孩子的特征。可当“我”告诉他,这条新被子或许是新媳妇做姑娘时起早熬夜为自己新婚缝的,小通讯员觉得误会了人家,愧疚地想把被子还回去。这种感情态度的变化表现了他的淳朴、善良和单纯。当通讯员回团部时,他不忘关心“我”,给“我”留了两个干硬的馒头,这份对战友真挚的友情和关爱,平凡而亲切珍贵。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通讯员小小的身躯在战友危难之际竟然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和无穷的勇气。为了保护同志,舍身扑在快要爆炸的手榴弹上,牺牲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新媳妇是一个美丽娴静、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对于让通讯员受气这件事,她一直感到很愧疚,希望有机会向通讯员道歉。可是唯一的机会确实通讯员重伤被抬到包扎所,新媳妇全然不顾刚才的羞涩,“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似乎想弥补以前的过错。我想此时她的心情是悲痛、激动的。通讯员牺牲了,但新媳妇并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仍然认真地缝着通讯员衣肩上的那个破洞,把自己的那条崭新的被子盖在他的身上。这一系列的动作虽然简单,却饱含着泪水,透露着一份真诚的情感,一个中国农村妇女的质朴与善良。更看到了一颗诚挚的心,一颗对革命队伍怀着的诚挚爱心。10.《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虽然具有揭示官僚主义现象、“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但它更是一篇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原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现叙述人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与对外部冲突的再现相比,作者更注重对叙述人心理内部冲突的表现;甚至可以说,对心理冲突事件的精彩呈现,才是这篇作品的艺术独特性所在;小说的主题和现实针对性也只有在对其内部视角的分析中获得更切实的理解。
三月,小学教师林震到区委组织部报到。在这里碰到了以前认识的赵慧文,他很高兴第一天就遇到了熟人。他兴奋地走进组织部第一副部长的办公室,刘世吾热情而得体地接待了他,在严肃地讲述了一番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之后,分配了他的工作。具体指导林震工作的是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此人身材高大,衣着整洁,平时夸夸其谈,且能迅速提高到原则上去分析问题和教训别人,给人一种比领导干部还像领导干部的印象。上班第四天,林震去通华麻袋厂了解发展党员的情况。他预备了半天的提纲,和厂组织委员魏鹤鸣只谈了五分钟就用光了,这使他很窘。但他却意外地了解到该厂厂长兼支部书记王清泉独断专行、官僚主义作风的情况。他鼓励魏鹤鸣向上级反映,魏说已反映多次,不但没用反被批评不尊重领导。吃过午饭,林震汇报麻袋厂的问题,韩常新不以为然,反倒劝他不要陷进去。第二天,韩常新带林震去麻袋厂,意在让他见习见习。林震发现韩只对数字和具体事例感兴趣。回来以后,韩常新便写了份“简报”,林震看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给林震印象最深的是刘世吾。他可以一面听取汇报,一面翻阅材料,又能突然指出对方的错误。他还经常爱说“就那么回事”,好象把一切都看得很透。一天晚上,林震找刘世吾谈了对韩常新写的“简报”与区委工作缺点的看法,对方却发表了不少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议论。走出办公室,林震感到更加惶惑。不久,在党小组会上,林震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原因是他擅自作主支持魏鹤鸣召开工人座谈会,搜集对厂长的意见。林震据理力争。刘世吾却批评他过高估计自己,想当娜斯嘉式的英雄,林震感到气愤和痛苦。星期六晚上,赵慧文约林震到家里去坐坐。她坦率地说出了心中的苦闷:开始,他也想同区委工作中的缺点作斗争,但感到力不胜任,只好埋头于事务工作。接着还一一谈了对韩常新、刘世吾等人的看法。林震深受启发并鼓励她:“人应该在斗争中使自己变得正确,而不能等到正确了才去斗争!”
五月中旬,《北京日报》以鲜明的标题登出揭发王清泉官僚主义作风的群众来信,区委书记也过问此事。刘世吾马上雷厉风行地着手解决。不到十天,王清泉就被撤职。有一次,刘世吾和林震到工厂附近小饭铺吃馄饨,刘世吾感慨地谈起过去,继而闷闷地说:“我们创造了新生活,结果生活反倒不能激动我们。”他还提醒林震,赵慧文对他的感情不太正常。林震回到宿舍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过。
区委常委开会批准了对麻袋厂问题的处理意见。列席会议的林震发言,建议对区委组织工作中的缺点进行检查。会场上出现轻微的骚动。韩常新、刘世吾均为自己辩护,而区委书记也批评林震太感情用事。第二天,林震应约再次来到赵慧文家里。赵慧文向他介绍了自己家庭的情况,表示要把林震当做弟弟看待。她还让林震看自己写的对组织部工作存在问题意见的草稿。林震离开赵家时夜已深了,一阵莫名其妙的思绪涌上心头。他要正确对待友谊与爱情,并使自己更坚强。他迫不及待地敲响了深夜还在工作的区委书记办公室的门。
11.《白鹿原》
《白鹿原》,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
时间:1949年7月2—19日 地点:北平毛泽东---贺电 朱德----祝辞
周恩来----政治报告 第一次文代会
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的文艺而奋斗》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毛泽东---简短的讲话
文艺体制的建立 产生“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简称”文联”)成立了文联所属的“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等各专业团体 作家的体制化
文学出版物的国家化
第一次文代会的实绩和局限.确定了毛泽东以政治效用为核心的文艺思想在建国后文艺工作中的统治地位.确立了延安文艺为当代文学的理想模式 3.确立了新中国文艺的方向----”二为” 4.确立了文艺工作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局限 文艺的大会师,是以解放区文艺为基准的。实质上是把解放区文艺政策、文艺价值、文艺经验推广至全国,忽视了国统区进步文艺的价值和经验的总结和介绍。
2.文艺队伍“和而不同”,具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的倾向,为后来的文艺斗争留下后患
3.过分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忽略文艺自身规律,政治倾向性明显
二、第二次文代会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二次文代会
时间:1953年9月23—10月6日 地点:北京
第二次文代会的成果与局限.明确文学的新任务—抓好的作品创作作为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任务.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3.明确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是塑造新英雄人物
局限:一元化价值批评模式的端倪
二、第二次文代会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二次文代会
时间:1953年9月23—10月6日 地点:北京
第二次文代会的成果与局限.明确文学的新任务—抓好的作品创作作为社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任务.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3.明确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是塑造新英雄人物
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 1979年10月30-11月16日,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确立“发扬文艺民主”、“创作方法多样化”的文艺政策
爸爸爸 棋王
魔幻现实主义:成熟期的寻根文学,作家们有着更多的艺术自觉性和独立的探索精神,比较重视叙事技巧和独特艺术精神的营造“如王安忆的《小鲍庄》,把洪水与大禹治水的传说作为小说的引子,营造出极具神秘意味的神话色彩;韩少功的《爸爸爸》,作品里人物的生活环境,既是真实的现实世界,但也带有魔幻主义的意味;象征、寓言
韩少功的《爸爸爸》”在叙述的方式上,突出了时空转换手法的运用,使得叙述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叙述时间和故事的时间形成一种较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小说氛围的营造上,突出了整体氛围的营
造,而忽视具体的细节描写,如王安忆的小说《小鲍庄》”在语言上,有种求平淡,融古奥的特征,借此来表达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整体的生活图景 小鲍庄作品体现仁义(儒家文化)
(《小鲍庄》)鲍仁山家里的要生孩子,庄里的人都闻一讯赶来,这种关照和帮忙是出于仁义;鲍五爷死了孙子,成了老绝户,村里人把他养起来,也是出于仁义;大姑把捡来的孩子抚养成人,也
是出于仁义,鲍秉德不把疯妻离了,也是出于仁义“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讲究仁义的村子里,也有人经常做一些不仁义的事情”如在洪水来临之时,鲍五爷无人过问,只有捞渣一人为了救他溺水而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一个祖祖辈辈都讲仁义的村子里,当真正的危险来临的时候只有捞渣一人体现出了纯正的仁义,所以真正的仁义不是那些整天把仁义挂在嘴边的人,真正的仁义只有捞渣一人”
《棋王》道家坐禅文化
王一生的道家思想是通过下棋来表现的“在作品中有两处明确指出下棋和道家思想的关联”一处是拾破烂的老头教王一生如何下棋,老头对他说,下棋和道家思想一样,讲究阴阳之气,两者交融,初不可太盛,/太盛则折,太弱则泻.,/若对手盛,则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棋王》还有一处就是王一生和诸多高手下盲棋,一位年长的棋手这样评价王一生的棋艺:/你小小年纪,有这般棋道”我看了,汇道禅为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棋王》王一生在下放的岁月里,无视纪律,独自畅游江湖,四处寻人下棋,来无影去无踪,可谓逍遥”他不屑于给国内高手当徒弟,却特别崇拜拾破烂的老头,物质要求上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即可,下棋是为了解愁,这些都是道家的作风“在作品的结尾,作家大力渲染他和众多高手下盲棋的场面,更加显示了王一生集天地于一体的道家风范”
第四篇:俄国十月革命读后感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
班级 研四班学号 2011102215姓名尚磊
摘要: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命,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十月革命并不是偶然事件,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关键字:十月革命;原因;意义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命,然而十月革命的发生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一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场具有深刻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
当时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以及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异常尖锐,俄国已具备了革命的各种条件。比如在20 世纪初,俄国既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又有农民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既有大俄罗斯民族与国内非俄罗斯民族之间的矛盾,还有俄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等等。各种矛盾的集合与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空前的灾难。
其次,俄国落后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先进生产力之间的冲突严重, 这是俄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十月革命之前,俄国虽然生产力水平低,但已经是一个中等发展程度的资本主义国家,然而浓厚的农奴制残余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禁锢,严重阻碍了社会化生产发展。俄国的现代化进程迫切要求冲破落后、反动的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将生产力解放出来,使之在新的生产关系中获得发展。
再次,作为先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无产阶级政党已经成熟,成为变革的社会力量。新型的布尔什维克是由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先进分子组成,代表俄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组织程度高、战斗性强,且极富斗争性和革命性,是一个能顺应时势变化、反映和代表工农兵政治愿望的坚强而成熟的革命组织。他们能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并能抓住历史机遇,使革命形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布尔什维克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决定性条件。
最后,1914 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促使革命爆发的导火索,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沙皇政府在战争中严重失利,国内经济混乱,濒临崩溃边缘,导致俄国人民对沙皇统治严重不满,在全国各地不断激发革命运动,促使全国革命运动重新高涨起来。俄国参加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为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时机,革命潮流不断冲击着俄国沙皇专制统治,进一步加速革命的到来。
(2)主观原因:
①正义的革命事业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广大的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俄国工人阶级连同家属的总人数已达到2200万人,大约占俄国人口的18% ,其中产业工人的人数为300万左右。俄国无产阶级遭受极其深重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因此具有与生俱来的革命性和反抗精神。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所不同的是,俄国无产阶级的集中程度更高,组织性、战斗力更强。在1902年的罢工和政治示威中,俄国无产阶级就已表现出它是一支在解放斗争中起先锋作用和领导作用的独立的政治力量。其次,俄国无产阶级尽管在全国居民中所占比例较小(如前所述,只占18%),但由于建立了广泛而紧密的工农联盟而使其力量空前强大。俄国资本主义靠着掠夺农民而迅速发展起来,广大破产农民纷纷涌入工厂企业,工人阶级的队伍日益壮大。到19世纪末,俄国约有1000万雇佣工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由贫苦农民转化而来。由于工人阶级队伍中贫苦农民所占比例大,因此队伍更加纯洁,革命要求更加坚决。
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伟大的十月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与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列宁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依据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单独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在决定性的选择关头,列宁能够准确地指明武装起义取胜的条件。
布尔什维克党因为其正确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策略而与第二国际的其他政党相区别。因此,俄国无产阶级由于有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组织和领导更具有战斗力。在理论上,布尔什维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俄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列宁主义阶段,列宁主义是俄国无产阶级成熟的革命理论。在策略上,布尔什维克竭力利用战争造成的革
命形势推进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把人民反帝国主义战争、反饥饿的斗争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融合在一起。布尔什维克党所提出的纲领符合长期被农奴制和农奴制残余压迫剥削加上被战争破坏而疲惫不堪的广大下层人民群众的要求,因此,它能获得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③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及时巩固政权;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政权进行巩固:第一,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奠定了俄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二,为了解决农民长期以来期望解决的土地问题,并且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颁布《土地法令》,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为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广泛的同盟。第三,通过《和平法令》,坚决要求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由于这些措施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人民废除剥削制度的愿望,建立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得到了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④布尔什维克党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技术上的充分周密的工作。10月23日,布尔什维克召开特别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武装起义必不可免决议。10月25日,在彼得格勒成立了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起义公开的司令部;10月29日, 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秘密召开扩大会议,正式通过了武装起义的决议,确定起义日期,并成立军事革命总部作为军事委员会的领导核心,领导全部起义的实际活动。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俄国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不仅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开辟了民族殖民地革命的新纪元,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阶段,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历史性飞跃。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使社会主义从一种运动变成了一种现实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实体,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第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使得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过去革命的目的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十月
革命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要求消灭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实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建设共同富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革命,是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第三,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并从根本上动摇了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统治, 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十月革命的胜利解放了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俄国各族劳动人民 ,使其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各地掀起革命浪潮,各国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蓬勃高涨,从根本上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第四,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十月革命后,没有任何经验借鉴苏维埃俄国艰难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其无论成功或是失败的范式都为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为人类文明进程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十月革命的道路是所有国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获得解放的必经之路,也是所有国家进行社会主革命和建设的共同道路。虽然这条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只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个世界性的历史任务还未完成,历史就必然选择十月革命这条道路。
参考文献
[1]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k].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35(2)
[2] 孙凌齐.国内关于十月革命研究综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5)
[3] 孙成木.对十月革命评价的一点认识[k].世界历史,2008,(2)
[4] 余伟民.十月革命与20世纪—关于俄国十月革命世界历史意义的在思考[k].探索与争鸣,2008,(1)
[5] 陈之骅.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史学理论研究,2007,(4)
第五篇:俄国十月革命教案
九下历史 第一课 《俄国十月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原因。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理解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导入新课:PPT显示两个材料引入俄国相关背景导致社会矛盾突出而致革命的爆发。
一、新时代曙光
1、二月革命
学生阅读P2页相关内容找到有关二月革命的相关知识点。背景: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时间: 主力: 结果: 性质:
2、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
(1)阅读课文:一、二、三段内容,学生阅读探究: ①并存的两个政权是哪两个政权?
②两个政权中,谁掌握着国家的实权呢?
③两个政权能长期并存下去吗?为什么?
(2)根据材料思考:为什么俄国在二月革命后,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呢? 材料:“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列宁《四月提纲》
说明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3)了解“七月流血周”,说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性质。
3、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背景: 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之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①执政的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继续一战),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②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列宁回来领导革命.(2)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3)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彼得格勒.(4)布尔什维克党(列宁)
(5)主力: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6)经过:11月6日夜,列宁在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7日,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中,起义队伍攻克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7)特点: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8)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4、关于列宁的介绍
列宁1870年生于教师家庭,幼时聪明活泼,中学时代曾因品学兼优获取金质奖章.17岁入读大学法律系,进校的第一学期就因参加学运被捕并被学校开除。18岁参加马克思主义小组。从此列宁的名字就和俄国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03年,在刚成立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大会上,选举党的领导机关时,拥护列宁的人占多数.在俄文中,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从此,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诞生.列宁的口号:结束战争,土地归农民权力归苏维埃,工作归失业者.
5、出示有关彼得格勒起义的照片,让同学对其进行介绍和了解
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午夜,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为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21时45分,投入革命阵营的该舰官兵按照列宁的起义计划,用炮声发出进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的信号,为十月革命的胜利立下功勋。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作为革命纪念物,现停在涅瓦河畔。
6、思考: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俄国社会矛盾激化;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
7、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困境:
内部: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外部:战争还没有结束、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措施:
1.政治 :
1、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2.经济: ①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监督; ②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3.外交: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4.军事: 通过1918—1920三年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二、十月俄国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意义(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国内)(3)、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国际)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探究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三、回顾小结
1、列表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内容
思考:从这种比较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2、思考探究
试比较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有何启发?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获得了灵活运用。故我们在学习及处理事情中也要注意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而俄国采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启发: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了胜利(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3、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