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叙文复习
记叙文复习
• 记叙文阅读内容多为写人记事类文章,亲情、人情方面,培养学生真实情感与健全的人格。
答题原则:
• 记叙文阅读三步曲: •(1)阅读文章,整体感知:通读材料,思考并概括:基本内容、主旨,大致脉络层次。
•(2)审明题干,明确出处,再找原文相关段落:明白出题者考查的知识点及题型及答题技巧;选准段落,精读、分析、概括。
•(3)整体分析,全面作答,分点表述:结合主旨,抓住关键词句,理清答题步骤,用术语分点做答。
中考记叙文考题类型有:
1.层次结构——划分段落或层次。
• 一是要善于发现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 二是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弄清人物的关系。
• 三是明白事件的全过程,弄清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提炼筛选主要信息。• 记叙文的结构层次形式灵活多样,一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线索,记叙的顺序和层次,过渡和衔接,伏笔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几种常见的照应: ①开头结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突出,能更好地抒发感情,渲染气氛。
②正文与标题的照应。使文章的思想精华醒目地揭示给读者。使读者清楚标题的意思。
③行文中前后照应。可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紧凑,文脉更贯通。
2.题目——题目的作用
• 内容上:(1)把握象征意义;(2)题目浅层及深层的含义;(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结构上:(1)文章线索;
(2)文眼;揭示文章中心;(3)吸引读者、新颖;
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给文段拟标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3.概括——概括事件、全文中心
• 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概括中心: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 形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的感情(精神、品质)。”4.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 所谓关键语句,对记叙文来说,包括: • A、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过渡句; • B、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 • C、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 • D、表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 • E、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
技巧: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1)结构上作用: • 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 在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 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2)内容上作用: • 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 • 在中间或结尾常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
5.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
•(1)可以把自己比作对方,具有对方的性格和经历,设身处地感受; •(2)可结合人物性格、生活经历和作者感情倾向推知; •(3)可根据上文预设的伏笔、铺垫和上下情节的衔接去领悟。
•(4)补充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心理,注意与上下文的贯通一致。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 1、必须用第一人称; •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6.提炼——理解并能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7.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分辨清楚所选语句或短语的表面含义,然后把握它的真实内涵;•(2)结合修辞知识来分析语句、体味语句的情味和含义。•(3)联系词语的色彩,分析其感情色彩的变化。
•(4)结合上下文,联系人物的性格或文章的主旨分析,考虑该词语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起了怎样的作用。
词语选用
• 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 方法:
• 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 B、一般是往前找; • 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6)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8.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 记叙:使读者对事物变化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情感;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 环境描写:设置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与开头形成照应;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 人物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作用是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9.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0.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 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 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记叙文的相关知识
1.记叙文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3.记叙文的线索:以时间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为线索,以一事为线索,以一物为线索,以情感变化为线索等
4.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5.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必备记叙文知识
一、修辞方式
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
二、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三、表现手法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虚实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对比、衬托、夸张、讽刺等。
③结构特点:开篇点题、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悬念、铺垫、伏笔、照应等。
四、描写手法:
1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2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等。
第二篇:高考记叙文复习
记叙文复习“八字诀”:综观 理脉 检索 整合 任教于河北昌黎一中,所教班级高考(论坛)语文成绩卓著。四次参加高考语文网上阅卷,均获“省级优秀阅卷员”称号。2004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高考准确压中高考题(2004年14分,2005年9分,2006年28分)。
河北省网友张波:我儿子记叙文阅读水平很低,请问记叙文阅读有什么解题要点吗? 李老师:我提四点建议,希望能对所有有类似情况的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综观——握要。首先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
二、理脉——分层。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三、检索——筛选。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题目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考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四、整合——审查。应注意几点答题要求:
1、看是否要用自己的话;
2、看要求是否有字数限制(没有要求在简练的基础上多多益善);
3、注意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第三篇:记叙文复习教案
记叙文复习教案
课题:一般记叙文的复习
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般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课时:1课时
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进行专题复习:记叙文的阅读。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随笔、写景状物的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对记叙文的考查,包括课内教读记叙文的语段和课外整篇的记叙文,其考查点一般有以下几点:
考点:(大屏幕显示),请同学们读一下。考点:
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针对中考考点,这节课重点复习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目标:(大屏幕显示),读一下。目标:
(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对于目标,显示完后,让一学生复述,以检测他们的听课效果。如正确则欣赏其精力集中,否则提醒注意力,思维跟上。
指导与训练
一、第一环节,教师讲解,要素、顺序和线索,要求学生适当做笔记。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考点精讲
中考常从要素、线索、顺序入手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屏幕显示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屏幕显示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3.常见的叙述顺序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
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一)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是反语,表示讽刺。
例
3、“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我的老师》)“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回答对则肯定他已经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了,否则提醒。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如《小橘灯》的结尾:“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显然句中加点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了,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社会已被推翻,人们已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言外之意。
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如《驿路梨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意。
请同学们做下面的题: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做,提醒注意勾、画、圈、点。
例题
4、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塞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答:
3分钟后问,能回答的举手,如多数举手则表扬已经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了;如有不正确的,则指导。
要回答这道试题,就要首先结合这句话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概括,从本句入手。其次再看句子所在的语段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从上下句来看,“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若按纸条上所说的去做而仍然吸不出水,则白白浪费了这救命的水;二是若把这壶水喝下去,虽可保住自己的生命,但这种自私的做法,将受到良心的谴责。
总结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此外,还可以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任何一个关键句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而议论文中的记叙则往往起例证的作用,说明文中的描写或起再现说明对象的特征的作用,或起点染作品使之更生动的作用。以上方法都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
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屏幕显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例题6
橘子与毛衣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我生病住院。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侯着母亲的到来。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寡母收入微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当时,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脊背上。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有力地搂住我。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的、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母亲弯下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不要哭,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说完,她就走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橘子。
母亲靠在床上。当我动手把一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我抚摸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去的。隔壁的临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他的母亲用她的毛衣才换了一篮子金橘。为了孩子,当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
橘子?毛衣?我的母亲的毛线衣?刹那间,我仿佛看到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种后提问,如多数举手,则肯定,如少数举手,则让合作小组进行交流。结束后再提问。教师提示。
【点拨】
1.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举例:《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橘子与毛衣》记叙了母亲用自己的毛衣为孩子换来橘子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抒发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了记叙文阅读中要素、顺序和线索的梳理,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段落层次的划分,中心内容的概括等,另外,象记叙文的祥略,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受作品的形象,对作品内容、感情、写作方法谈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等也都是考查的重点,因时间关系,本节课就不做重点介绍。、以上所复习的内容,谁还有疑问?有则师生探讨,无则进入下一环节。下面根据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做一下练习。
五、检测题: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
第四篇:记叙文专项复习
一、记叙文标题
一、标题的作用 1.交代写作对象 2.交代写作内容 3.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5.点明中心或者是暗示中心
6.一语双关,用比喻或者拟人的手法 7.作为文章的线索或者照应全文
二、基本题型: 标题的妙处 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作用
三、考虑角度
1、结构
2、内容
四、答法示例:
含义:此题目愿意是什么,接着写出它的深层含义,或者是比喻义,或者是象征义等。
作用:(从结构方面来想)此题目照应全文或者作为线索等,(从内容来想)„„ 妙处:用了什么手法(比喻拟人等),写出了什么,接着从作用的两方面来考虑
五、题型示例
1、《太阳语》题目的含义
孩子用一束无声的太阳光比作语言,用此传达着对我的一种关心,一种问候。
2、《种春风》题目的含义
希望人人都能关爱别人,并能把这种爱心传递给每个人。
3、《像向日葵一样灿烂》题目的作用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即指文章中向日葵遭受不幸后的茁壮成长,又指自己经历了人生变革后的心情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概括了文章的中心。
4、《天窗》题目的作用
交代写作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即指老屋的天窗,又指心灵的天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5、《为困境买份保险》有什么妙处
用比喻的写法,告诉读者要多帮助别人,实际上也帮助了自己,点明文章的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6、《干洗心灵》题目的妙处
用比拟的手法,把心灵比作可干洗的义务,生动形象的点明了主题。
开头句段的作用
一、思考角度
1、结构
2、内容
二、作用
结构方面的作用:
1、总领全文
2、引起下文
3、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方面的作用:
1、开篇点题.2、提示文章中心
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
4、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
5、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三、答法示例:
此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题型示例:
1《像向日葵一样灿烂》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交代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我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2《陌生的拥抱》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交代时间发生的原因,为下文做铺垫。
3《像一棵树鞠躬》开头几段多出描写专垛,有何表达作用
具体形象地表现榆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反衬榆树固执顽强的生命力。4《白苍鹭》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年轻人的口哨声,这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两次口哨声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5《美丽的谎言》开头两段似乎与“谎言”无关,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不能删除,因为这两段交代了妻子患病住院和他们家境不好的情况,为下文写丈夫不得不编织美丽的谎言和我见证他们深沉的爱做铺垫。
6、《我看到了一条河》谈谈你对“我看到了一条河”这个题目的理解 这个题目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和地点,也意在说明“我”找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看似直白,实则含义深刻。
结尾句段的作用
一、思考角度
1、结构
2、内容
二、作用
结构方面的作用:
1、总结上文
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 内容方面的作用:
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
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三、答法示例:
此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四、题型示例
1、《干洗心灵》结尾段落的作用 总结全文,通过议论点题,是读者明白干洗心灵的寓意,贪婪谎言自作聪明好比蒙在我们心灵的尘垢,需要经常清洗,不断濯涤,才能让我们的心灵一直保持清莹和圣洁。
2、《雪中小卓玛》品味最后一段,结合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其作用: 照应第一段,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卓玛给人们带来的的温暖和感动,升华了主题。
3、《白苍鹭》文章13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含蓄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4、《母亲石》是分析第五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名文章的中心。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
5、《系在风筝线上的„„》第八段划线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放风筝承载着童年的快乐,尝尝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已经逝去的童年,在记忆中有时清晰,有有时模糊,却是永难忘怀的。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眷恋之情。
6、《原谅》结合求安稳,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
听到女儿得经历,我被陌生人对女儿的原谅神圣感动了,为女儿能有这样一份原谅别人的爱心而欣慰,为自己差点伤害了那位女侍而愧疚。
记叙文顺序
一、顺序类型
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从开头进行叙述。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二、作用
顺叙: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倒叙:
1、埋下伏笔
2、造成悬念,以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避免叙述的平板。插叙:
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和衬托作用。
2、交代事件的背景。
3、丰富人物形象
4、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
5、使文章结构曲折有致
6、为下文做铺垫
7、点出文章的中心
三、答法示例
此段写出了什么内容,交代了什么,突出了什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题型示例
1、《敲雪》选文第三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第三段是插叙,交代了分亲对这些杏树、李树、桃树的重视喜爱悉心照顾以及这些树对我和几个兄弟毒素的重要性,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人读书的重视和对我们的爱,为下文父亲半夜听雪,敲雪和训斥我摘桃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2、《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第二段插入总理小时候的生活片段有何用意? 写总理小时候经历的苦难和生活的艰辛,交代了他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的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3、《鸟瞰地平线》作者在第四段叙述了24年前的一件往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记叙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插叙。写出昔日浦东的荒凉落后,与今日的繁盛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写出了作者面对今天浦东的欣喜之情。
4、《军号声声》从全文看,第3点到11段记叙的顺序是什么,起作用是什么 是插叙,写出了军号的来历以及老人能听到军号的原因。丰富了老人的形象。
记叙文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便于抒情,表达情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的交流,有利于直接感染读者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从多方面抒情,叙事,议论。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
修辞手法
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什么特点,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给食物以人的性格,思想等,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夸张:突出„„,强调„„
排比:突出„„强调„„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强节奏感。设问: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强调„„ 反问: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强调„„ 对偶:句式整齐,节节奏感强,高度概括
表达方式
一、表达方式种类及作用
记叙:对人物事件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抒情:抒发了什么感情,突出、深化文章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议论: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突出中心,画龙点晴。描写:(见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为写人记事服务。
二、题型示例:(见结尾段落作用)
夹叙夹议:是作者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点明或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议论相结合:抒发了什么感情,突出、深化文章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人物描写
一、方法:
外貌 动作 心理 语言 神态
二、方式角度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诊给,反映作品主题。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
细节描写:对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所作的描写。
三、作用:
1、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2、突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3、表达了什么感情
四、答法示例:通过写了什么事件,运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人物的什么性格,什么品质,表达了什么感情。题型示例:
1、《太阳语》文章刻画小男孩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语言描写。通过孩子的语言,来揭示他的内心世界,表明他玩太阳的目的是怕我孤独,想帮助我,表现了孩子纯真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2、《无花果>结合全文,说一说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孩子,坚强。
3、《好望角》概括老人的性格特征。
怀揣梦想却至老也未实现,历尽人生沧桑却坚强、乐观豁达的老人。
3、《美丽的谎言》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是丈夫。因为文中是他编织了美丽的谎言,表现出对妻子的一种深沉的爱
环境描写
一、种类
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关系,自然环境:景物描写
二、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1、交代时间、季节、时令
2、设置背景
3、渲染什么气氛,衬托什么心情
4、推动情节发展,5、为下文铺垫或伏笔
6、间接表现什么思想感情或者文章的什么中心 社会环境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间,地点
2、渲染某种气氛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答法示例: 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三、题型示例
1、《系在风筝线上的„„》第一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点明正是放风筝得好时光。触景生情,自然引起下文对童年的回忆。
2、《小扇轻摇的时光》
文章中加横线的部分是什么描写,表达作用是什么?
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
景物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出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3、《微笑的可乐》开头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的沮丧心情,为下面情节发展做铺垫。
语言理解、鉴赏等
一、题型: 表达效果 表达作用 请你品味赏析
你最喜欢的句子及理由 批注
二、角度
1、感官:嗅觉,味觉,听觉,视觉,触觉
2、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3、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等
4、人物描写的方式:正面,侧面,细节等
5、修辞:比喻拟人等
6、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
7、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等
三、词语赏析:
1、选准好词
最能体现中心的,最能突出人物和实物特征的,最能表情达意的,最能表达感情的,最能运用手法的
2、答题方法:
此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是„„,运用了„„方法,写出了„„,表达了„„感情,在全文中心和结构上还有什么作用。等
1、题型示例:
A、《蜜蜂》第五段中加点的“清楚地看见”“周密地拦阻”的表达效果
我诅咒那玻璃,它一面使它清楚地看见窗外花台里含着许多蜜汁的花,以及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同类,一面又周密地拦阻它,永远使它可望而不可即。这真是何等恶毒的东西!
加点词语写出玻璃激起蜜蜂对外界的向往,一面又残忍地扼杀蜜蜂萌生的希望,从而突出玻璃的恶毒和蜜蜂的可怜,表达出我对玻璃的诅咒之情和对逼疯的怜悯之情。
B、《原谅》请按照要求,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语做批注。
捧上蒸鱼时,盘子倾斜,鱼汁泼洒在我搁于椅子的皮包上!我本能地跳了起来。阴霾的脸变成欲雨的天。
阴霾: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对句中框定的词语做注
原指空气混浊,这里形容脸色阴沉,写出了我此时的愤怒和不满。
C、《塞外的春天》轻浮的柳絮,精致的杨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轻浮洗出了柳絮的轻盈飘逸的情状,滥造突出了榆钱的数量之多。D、《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他们沉静的心思
撩拨是挑逗招惹的意思,这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人们被我们的欢快与希望所感染吸引的情状。
四、写景句子赏析:
1、分析角度:
感官、词性、修辞、动静、虚实、表达
2、答题方法:
此句运用了„„方法,„„的写出了什么景物的什么特点,或者是渲染了什么气氛,表达了什么心情或者是什么思想感情。再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3、题型示例:
A《塞外的春天》“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加长,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犄角。”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
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动物的活动描写的丰富多彩而富有情趣。B《母亲石》文章第三段划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做赏析。
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
C《淡竹》赏析下面的句子
(1)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
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洗出了稻子作为庄稼中的精品,准备继续生长结实走向辉煌的丰收。
五、写人句子赏析:
1、分析角度
词性,词的感情色彩,描写人物方法、方式等
2、答题方法: 运用了„„方法,„„的写出了人物的„„表达了„„感情。(注意和中心等的关系)
1、题型示例:
A、我亲爱的女儿迅速站了起来,以旋风般的速度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极其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不碍事,没关系。”
从内容理解和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
这句话通过对女儿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形象传神地描绘出女儿给予把偶女侍的迫切心情和真诚态度,表现了女儿善良和宽容的品质。《淡竹》赏析下面的句子
(2)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语言简练,句式工整,赞扬了物质上清贫,心灵上富足的一类人。B、《陌生的拥抱》赏析下面的句子。
因为本来就是陌路人,与车上其他人一样,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目的地,下车后就如那废物的雪花散落到不同的地方。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车上的人比作各自飘零的雪花,写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前后形成对比。
C、《小扇轻摇的时光》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
贪婪和啃生动性腺高帝写出了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乡瓜果的喜爱,心满意足突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D、《烧炭工和绅士》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一、方法: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技巧:
1、分析文章标题;
2、分析文章的结尾;
3、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二、答法示例、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达了„„抒发了„„歌颂了„„批判了„„
记叙文的线索
一、线索种类、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可以作线索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清兵卫与葫芦》以清兵卫一直喜好葫芦、收集葫芦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山米与白鹤》、以山米对外祖父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小男孩》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即以他的行踪为线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方法技巧
找线索的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等
写作手法
一、作用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写„„来象征„„,表达了„„,使文章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分正衬和反衬。用„„衬托„„(或者用谁和谁做对比,反衬了)突出了„„特征,表达了„„(感情、中心等)。
3、对比:把„„和„„做对比,突出强调了„„,表达了„„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景色,表达了„„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人或者事物,再挖掘其内在意义,给予肯定褒扬,突出强调了事物或者人物的„„(特征,性格等),使行文有波澜
6、侧面描写:通过写„„,衬托了什么或者谁的什么品质,性格,精神等,使人物等更加鲜明,突出。表达了什么。
7、正面描写:通过对什么或者谁的直接描写,突出强调了什么性格品质精神等,表达了什么。
8、动静结合:动静结合,突出写出了„„表达了„„
9、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什么事情写起,反映了什么主题,突出表现了文章中心,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更有震撼力。
10、夹叙夹议:
1、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2、精神或性格。点明事件的意义,3、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4、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中心,画龙点睛、增强感染力
11、其他:悬念:吸引读者,引起兴趣,增强感染力
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条理清楚。
铺垫:衬托:想象:联想:细节等
二、题型示例: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本文构思巧妙,请简要分析
三、答题方法:
一、运用了什么手法
二、举出一两个具体例子
三、对例子进行简要分析,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题型示例:
《原谅》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见解和发现。
例
1、此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如文中我和女儿对待女侍的态度的对比,我前后情绪变化的对比等,更好地体现了原谅的美丽。
例
2、此文运用了设置悬念的写法。文章第四段写女儿眼中闪着泪光,为文章设置悬念,吟出下文女儿述说得到原谅的故事,是文章情节跌宕,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我看到了一条河》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爸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中的描写,谈谈你对爸爸的认识。
第五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规律,能独立、准确地阅读篇幅较长的记叙文体,能基本把握其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记叙文的基本常识、阅读的基本题型及基本解答方法。
【考点归纳】
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教学安排】七课时(知识讲解三课时,巩固练习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进行专题复习:记叙文的阅读。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随笔、写景状物的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对记叙文的考查,包括课内教读记叙文的语段和课外整篇的记叙文,其考查点一般有以(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二、记叙文的基本文体知识:
按一般文章体裁来分文章可分为记叙文(其中含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1、记叙文的种类:一般分记事为主的、记人为主的、写景为主的三种。
2、线索: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有关的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1)以时空转移为线索;(2)以一人(或人的感情等)、一事、一物为线索(一般贯穿文章的始终)。如《藤野先生》明线为对藤野先生的崇敬的怀念,暗线为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3、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4、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同一件事)、插叙(另一件事)。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顺叙过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笔直接进行记叙,而是有详写,有略写;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直接写,有间接写。如何处理素材,安排笔墨,采用不同的写法,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来决定。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讫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5、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6、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1)叙述: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概括的说明和交代,如人物的经历、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进展、环境的摆设等。常与描写交错使用。叙述的手法(或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2)描写:对人物、事件、环境等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3)议论:对人或事等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评价。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人或事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寄情于人、事、物中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1)从对象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
(2)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3)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
(4)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
7、记叙文中的表现手法:对比(一般情况中,指的是正面和反面的对比)
象征(注意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隐含在表面意义之后的意向)
烘托(有时是环境的描写)
三、小说的基本知识:文学作品可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等。
(1)“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情节的发展过程:(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环境可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4)小说的分类: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及小小说。
(5)小说的人物是作者虚构的。
四、散文:
(1)按表达方式的侧重点的不同可分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2)特点:形散而形不散(或形散神凝)。
(3)散文的“贵散”和“忌散”。
第二课时
一、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思路与答题方法
1、分析记叙文的段落结构:
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即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②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③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④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⑤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2、八种常用修辞手法的定义:
(1)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有人一样的感情和人一样的动作神态。
(3)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句子或短语量上够不上三个的,不是排比。
(5)对偶: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诗歌或对联中出现。
(6)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短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重复的词、短语或句子中间插入其它内容)两种。
(7)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设问分两种,一种是自问自答,一种是问而不答。
(8)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以肯定形式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二、阅读步骤:分以下几步:
第一:要速读全文,确定文体,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概要。
第二:精读文章,弄清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注意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
第三:看文章所设的问题,再次回头细读文章,一一找出答案。(能用文章原文回答的,尽量用原文回答。)
第四:对拓展延伸的题目,要审清题意后再认真回答.三、阅读题答题要点:
1、语段阅读的总原则:(1)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2、具体方法: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理解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或段意、层意。
答题时,注意语言的文体特色。记叙文是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写了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议论文是针对什么问题,作者有怎样的观点;说明文是介绍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段意、层意的总结要针对某一段落进行。
注意提示语:题目、开头、结尾;议论句、抒情句;总结性词语。
记叙文的整体感知与记叙的六个要素密切相关,当然,有时候文章中的时间、地点是虚化了,而经过又不能多说,所以记叙文的整体感知就是如下要素:人物、事件、结果。
(2)对文章思路的理解。文体不同,思路考查也不同。阅读记叙文要对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行文过程能够分析理解,对人物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变化进行品析理解。
(3)能够理解上下文前后呼应、紧密相关的内容。
包括:词义照应,如就某个词找出与之对应的描述句子;
结构照应,如对过渡句的理解,开头与结尾的呼应等;选择照应,如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能还原到恰当的位置上。这需要在充分理解这句话内容以外,还必须弄清原来位置的语言环境。
(4)能比较阅读。即对体裁和题材相同或相近,表达方式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文段就内容、中心、结构、写作特点、语句理解等方面进行比较。
3、理解某一段的作用:
首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过渡段——承上启下。
4、理解句子作用: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联系主题。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首句总起、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从艺术效果看: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
★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描写的句子一般穿插在行文的过程中,而议论抒情的句子多在文章的结尾,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1)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2)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做出准确理解。
6、培养学生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能力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的整合知识。
⑦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
⑨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要求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形式上一致。
第三课时
【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
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写人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格式】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5、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格式】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写出其特点)。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格式】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格式】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格式】“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第一人称;
(2)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必须用第一人称;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小说还可以按情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