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外国诗两首》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06:2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外国诗两首》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外国诗两首》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外国诗两首》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

2013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外国诗两首》习题精选 新人

教版

一、基础知识。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6.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英《诗歌》俄罗斯农/乡村大自然 2.(1)拟人(2)比喻、拟人(3)拟人

3.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恬静、欣喜。

5.不好。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6.把夜莺、秧鸡、溪水、明月、大自然等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有感染力。

9.示例:郭沫若的《静夜》。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 外国诗两首

九年级语文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4、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教学建议】

1、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3、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4、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分组朗读,开展朗读比赛。

用心 爱心 专心

四、新课讲授

1、教师提示: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2、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3、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4、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5、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明确: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6、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明确: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五、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

用心 爱心 专心

主题: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冬)蛐蛐的歌儿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外国诗。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三、新课讲授

1、分析诗歌内容,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明确: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学生品读诗歌:

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用心 爱心 专心

对月流珠?

分析: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四、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二。〖板书设计〗

河水

溪水

课后心得:

松林 夜莺

月色 大河 静谧、美丽 夜 叶赛宁

秧鸡

(反复吟咏)

小溪 青草

(安适、宁静的心境)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外国诗两首

语文学习资料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 写作训练。语文学习资料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4* 外国诗两首

知识与技能

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

重点

领悟田园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难点

自学《夜》。

诵读法、讨论法

1.济慈、叶赛宁的画像。

2.英国或俄罗斯的乡村风景画片。

1课时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它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国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自幼喜爱文学。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就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主要诗作有《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

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代表作品有组诗《波斯抒情》、长诗《安娜·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俄罗斯》等。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自由诵读,纠正字音和停顿,并标示出自己不懂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3.多种形式朗读,充分联想想象入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研读《蝈蝈与蛐蛐》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2.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3.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4.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在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特,构思颇具匠心。

5.学生配乐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研读《夜》

1.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小结: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诗人面对大自然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今天的课堂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学习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们能运用这堂课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中去。

《蝈蝈与蛐蛐》

盛夏——郊外蝈蝈的乐音

 ↓冬日——炉边蛐蛐的歌儿《夜》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蝈蝈与蛐蛐》宛如一幅精致的小小的油画,仅仅勾勒了夏冬两个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具体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两种昆虫的吟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演出。但却表现出了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美景,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着墨不多却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独特,匠心独运。

《夜》这首短诗,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展示了夜的静谧,可是从诗的文字看,见不到一个“静”字,却呈现给读者一个极为含蓄宁静的意境。第一节中,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发挥作用,不言静而静自现。到了第二节后,潺潺的流水在轻轻地歌唱,更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蝈蝈的乐音 夏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生生不息的勃勃生机

蛐蛐的歌儿 冬

夜 叶赛宁

静谧、美丽的夜色 反复吟诵 安适、宁静的心境 以动衬静

一、学习外国诗总觉得困难一些。一方面是因为语言文字总是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社会习性等,外国诗歌的语言表达、思想流动所带有的那些民族特色,对我们而言是阅读欣赏时的障碍;另一方面是因为翻译的诗歌经过了译者的再创作,语言的转换有时会削弱或改变原诗的艺术魅力,或者我们的体验感悟有时并不能与译者同步,从而产生阅读的障碍。但是诗歌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诗歌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所以在指导学生赏析济慈的这首《蝈蝈与蛐蛐》时,我从诗歌所展现出来的画面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以及它的构思。事实证明:一旦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就能发现诗歌的美,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大自然的美丽无穷无尽,是诗人创作的源泉。两首诗都在写大自然,却展现了大自然不同的魅力,而每个人又都能感受到这种大自然的力量。所以,我设计了诗歌创作这一教学环节。初中的学生可能在创作技巧上感悟不是很多,但如果能让他们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就很不错。我先让学生拓展想象,然后仿写,事后发现初中学生们写的诗歌也很美。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课件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

1.一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 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 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4.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3.合作探究

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4.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三、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队伍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队伍,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 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四、作业

P16练习三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 主题:

(冬)蛐蛐的歌儿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叶赛宁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静谧、美丽 溪水 月色(反复吟咏)

(安适、宁静的心境)大河 小溪 青草

下载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外国诗两首》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外国诗两首》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测试题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测试题 达标训练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虔信颤抖镶嵌深邃 晨曦河畔瞰望黝黑 2、《祖国》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国别)诗人_______(姓名......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 讲学稿学案[五篇材料]

    朔北藏族乡中心学校讲学稿 九年级 班 科目:语文 主备:车禄贤 修改人:总课时数:1 学生姓名: 家长签字: 备课组长: 教研组长: 教导处: 课题: 第 一 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 【学习目......

    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4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6大全

    [教学目的] 认知要求: 1) 了解关于剧本的基本知识 2) 理解戏剧情节再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情感要求: 1)了解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冷酷、凶残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和鲍西......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45篇范文

    威尼斯商人(节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莎土比亚.剧本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社会生活。 2. 认识本戏剧的矛盾冲突及其发展,口述课文的故事梗概,把握剧本思路。 3. 正确认识几......

    九年级语文下册 4《外国诗两首》教学案(五篇范文)

    外国诗两首 知识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

    北师大版语文__九年级上册__第一单元__2_《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两首》(2课时) 课前准备: 朗读诗歌,完成《助学》“预习积累”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体味和推敲重要词......

    九年级下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示例范文大全

    九年级下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