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4 外国诗两首练习1 (新版)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
【同步达纲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雾霭()清澈()流萤()束缚()渺小()桅杆()2.解释下列词语。雾霭: 蔚蓝: 蒙恩: 渺小: 茫茫:
3.下列不同于其它三项的诗句是()A.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B.桅杆弓着身子在嘎吱作响 C.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D.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4.对下面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说明不当的是()A.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设问和拟人)B.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比喻和拟人)C.小小流萤……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拟人和夸张)D.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反问)5.在莱蒙托夫的《帆》中说“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那么,它是什么呢?请你从下面的说明中选出一项。()A.它只是想远航,寻求自由快乐的天堂。
B.它把航行作为一种快乐,正像现代人所说的不求结果只求过程一样。C.它对幸福不屑一顾,因为它觉得在海上航行就是一种幸福。D.它希望风暴的来临,就像革命者盼望战斗的生活一样,表达他们为实现理想而战的决心和信心。
6.《帆》这首诗在构思和表达形式上有何特色?
【创新能力训练】(一)萤火虫 泰戈尔
小小流萤,在树林里,在黑沉沉暮色里,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 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 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 你仅仅服从了 你内在的力量。你冲破黑暗的束缚,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
1.读了《萤火虫》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2.诗人认为“小小流萤”是“快乐”的,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它快乐的原因。
3.对“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的理解正确的是()A.因为不论在树林里,也不论是在黑沉沉暮色中,流萤都是“快乐”地展开翅膀,并且把光放射出来。
B.诗人认为流萤是用它自己内在的力量在展开翅膀飞翔,它不依赖别人,更不屈服别人。C.流萤的欢乐一点也不少,虽然它既不是太阳,也不是月亮。
D.流萤的光同宇宙间的一切光芒一样,所以它是欢乐的,它在欢乐中倾注了自己的心。4.根据诗意,你是怎样理解“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的?(二)帆 莱蒙托夫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1.在诗中找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寻求()异邦()狂烈()2.理解并填空。
①“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其中“它”指代。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帆儿是在,为 的来临做准备!而表明了 对帆儿的不理解。②“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影,/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表明了帆儿的观。表达了作者对 的积极追求。
3.理解文章的手法。
①这首诗哪些地方是实写?哪些地方是虚写?
②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学科渗透训练】 读诗回答问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唐·胡曾
1.诗中“锦帆未落干戈起”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2.诗中的“长河”就是现在的京杭大运河,它沟通了哪五大水系? 【课文难题点拨】 练习一
1.这句诗告诉人们:这小小的一片孤帆追求的是暴风雨般的生活,而不安于平静,启迪人的一生也要与帆一样,不安于现状的生活,渴望战斗。
2.这节诗的言外之意是:一个人不乞求别人和讨好别人获得的恩赐而靠自己自身努力奋斗生存。
【命题趋势分析】
1.能抑扬顿挫地朗读、背诵诗歌。
2.能体会诗中的意象,了解诗人利用表达的真情实感。
3.能领会诗中含蓄、精炼的语言,掌握诗中所用的多种表达方式。【典型热点考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1.这两节诗中的“有的人”是指:()A.鲁迅
B.鲁迅的敌人
C.鲁迅和与鲁迅对立的人
D.鲁迅及反动统治这两种完全对立的人 2.这两节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对比、比喻、排比B.对比、排比、反复 C.对比、比喻、反复 D.排比、比喻、反复 3.理解填写。
①诗中一个“ ”,一个“ ”字,刻画了两种人对待人民的相反态度。
②诗中采用对比手法,从对待 和对待 两方面描绘了两种人的人生态度。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第一节诗以典型的动作和语言,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②第一节诗以典型的动作和贴切的比喻,含蓄地生动地刻画了鲁迅的形象。()③第二节诗以典型的生活细节揭露了反动统治者腐朽、肮脏的灵魂。()④第二节诗以比喻、夸张的手法,歌颂了鲁迅的伟大人格。()⑤第一二节诗以形象化的语言,歌颂了鲁迅的精神。()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略
2.雾气像晴朗的天空的颜色受人恩惠微小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形容水)。3.C 4.B 5.D 6.这首诗共三节12行每节中前两行描绘变化着的景和“孤帆”的行踪;后两行则着重倾诉诗人的感受,揭示出海景变化的实际意义,诗中蓝天、白帆、碧水、红日交相辉映,再添上茫茫雾霭……构成了一幅壮观的海景变化图。【创新能力训练】
(一)1.竭尽全力,为理想而奋斗,你将快乐无穷。2.因为“你在心中倾注了你的心”3.B4.外形“微小”但精神毫不“渺小”。(二)1.逃亡故乡安详
2.①帆船;积蓄力量;风暴;翻卷的浪花 ②幸福;人生理想
3.①实写:一只孤独的帆儿在蔚蓝的雾海上闪着白光。海风呼啸、波浪翻卷,桅杆发出嘎吱的响声,在它的上面是金色的阳光。虚写:“它不是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②夸张拟人(举例略)【学科渗透训练】
1.“锦帆未落干戈起”反映隋炀帝乘坐龙舟巡游江南还没结束,全国各地农民反抗暴政的起义风起云涌,动摇了隋的统治。
2.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自北向南,依次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典型热点考题】略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 外国诗两首
九年级语文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4、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教学建议】
1、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3、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4、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分组朗读,开展朗读比赛。
用心 爱心 专心
四、新课讲授
1、教师提示: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2、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3、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4、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5、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明确: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6、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明确: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五、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
用心 爱心 专心
主题: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冬)蛐蛐的歌儿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第二课时
夜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外国诗。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三、新课讲授
1、分析诗歌内容,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明确: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学生品读诗歌:
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用心 爱心 专心
对月流珠?
分析: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四、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二。〖板书设计〗
河水
溪水
课后心得:
松林 夜莺
月色 大河 静谧、美丽 夜 叶赛宁
秧鸡
(反复吟咏)
小溪 青草
(安适、宁静的心境)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外国诗两首
语文学习资料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 写作训练。语文学习资料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4《外国诗两首》教学案
外国诗两首
知识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一、导语: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二、导学 1.了解作者: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3.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并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4.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5.合作探究: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三、自学释疑
四、课堂达标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虔()信 颤()抖 镶嵌()深邃....()晨曦()河畔()瞰()望 黝()黑 ....
2、《祖国》一诗的作者是(国别)诗人(姓名);
3、如何理解这首诗中“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奇异”的含义?
4、请从我国古代诗歌中,摘出两句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句,并注明作者。
(1)(2)5.学生熟读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黑人谈河流》
一、导学
1.了解作者: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3.合作探究: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二、自学成果展示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三、课堂达标练习
1.《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的领袖(姓名),被誉为“ ”
1、依次写出诗歌中出现的下列河流,分别位于哪个大洲。
刚果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
2、中华文明发祥地所在的大河是。
3、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4、“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这句诗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在诗歌中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①.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②.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
1、qián chàn qiàn suì xī pàn kàn yǒu
2、俄国 莱蒙托夫 休斯 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3、这首诗,诗人是把两种爱国主义的观点对照着写的,一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诗人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经过自己的心灵对祖国的感受,又经过自己的头脑对祖国的思考而形成的。这种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的,也不是任何别的感情所能代替的。
4、略
1、非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2、黄河
3、诗歌中的“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是对黑人曾经作出过的杰出贡献的歌颂。
4、“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诗歌中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第五篇:2014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4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
一、教学设想
意象是诗歌表达主旨和感情的重要载体,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读懂诗歌一个最重要的步骤。这两首诗都形象生动,有吸引力。在教学时,要以朗读指导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由浅人深、由局部到整体地理解诗歌内容,注意想像,反复揣摩诗歌意象,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 验理解意象,并迁移训练。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领会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3、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
把握写景诗的特点。
(2)教学难点: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漫步在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我们将欣赏两首外国诗歌。
二、检查预习
1.根据所查资料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三、组织学生朗读诗歌 1.听朗读带。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两首诗,齐读、自由朗读 3.讨论:这两首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分别是什么? 4.组织学生朗读这两首诗。
指导时,可以多放放朗读带,让学生多模仿,多体会,掌握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 等,然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诗歌,并将自己的朗读与朗读带中的朗读进行比较,找出优点与不足。这样,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体会诗歌的内容与感情。
5.组织学生配乐朗读诗歌。
四、探究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蝈蝈与蛐蛐》
要求:有感情、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1.这首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2、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提示:(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3.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1、先听配乐诗朗读或教师范读,营造诗歌氛围,再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静谧、美丽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第一节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静——视觉、听觉、对比)
4、谈谈本首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好处。(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生动形象地表现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有感染力)小结:(意境美、语言美、构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