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商小故事2015
“我会成为盖茨”
5岁时,汉普森最想要的生日礼物是太收款机;8岁时,还是小学生的汉普森就在学校里经营一个糖果贩卖机。
2007年,15岁的汉普森在一个星期内,帮朋友有卖掉一窝小狗,共获利1200美元。这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金矿”。于是,还在上高中的汉普森当上了幼犬买卖中介人:收购和销售幼犬。其中大部分在网上完成,他的网站也成了著名的犬类雨中网站之一。现在,生意做大了,他还雇了两位员工:53岁的母亲芭芭拉负责接听电话,21岁的姐姐负责打扫狗笼。
2008年,汉普森的公司有望盈利7万美元。不过,他并不满足,希望扩大生意,包括卖外国狗及狗服饰等。他说:“有一天,我会成为比尔。盖茨。”
启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是敢于真操实干的人往往很少。财富往往就在我们身边。
大器之才
1965年,我在西雅图景岭学校图书馆担任管理员,一天,有同事推荐一个四年级学生来图书馆帮忙,并说这个孩子聪颖好学。
不就,一个瘦小的男孩来了,我先给他讲了图书分类法,然后让他把已归还图书馆却放错了位置的图书放回原处。
小男孩问:“像是当侦探吗?”我回答:“那当然。”接着,男孩不遗余力在书架的迷宫中传来插去,小休时,他已找出三本放错地方的图书。又过了两个星期,他突然言情我上她家做客。吃饭时,孩子母亲该素我他们要搬家了,到附近一个住宅区。孩子听说转校却担心:“我走了谁来整理那写站错队的图书呢?” 我一直记挂着。但没过多久,那边的图书馆不让学生干,妈妈把他转会我们这边来上学,由他爸爸用车接送。“”如果爸爸不带我,我就走路来。”
其实我当时心里便应该有数,这小家伙决心如此坚定,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可我没想到他会成为信息时代的天才、微软电脑公司大亨、美国首富——比尔盖茨。
财商小语:很多事情,在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与阻拦,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有执著稳定、全力以赴的好习惯。做到执著稳定,就能把事情坚持到底,这就成功了一半;全力以赴,就能扫尽道路上的一切困难,这就成功了另一半。
选择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让他们每个人提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想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后,第一个冲过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柴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财商小语:看见了吗?问你要什么,你再“要”之前要想清楚。否则看着一堆点不着的雪茄,或者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真是哭笑不得。在最不利的环境中,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每一个机会,不放弃奋斗的决心。
价值
在英国的一个拍卖会上,最后要拍卖的是一张很古老、很值钱的邮票,全世界只有两张。经过一番激烈角逐,富豪洛克中标。
洛克走线前台,高高举起那张价值连城的邮票,得意扬扬地向台下的观众展示,大家既羡慕,又嫉妒。这时洛克拿出一个漂亮的打火机,当着众人的面把邮票给烧了。全场哗然,大家指责他说:“这是价值500万美金的邮票,怎么能说烧就烧......”
洛克笑而不语,他的助理从一个金色的盒子里拿出一模一样的的邮票,洛克接过来说:“各位请看,刚才被烧掉的邮票全世界只剩两张,一张500万美元,可是现在只剩这一张了,你们说,这张价值多少?”
财商小语:洛克先生真是一个另类的天才。他灵机一动,就把稀世珍品变成了绝无仅有的“孤品”,身价当然更加不同凡响了。对于身边的某些东西,我们不是可以动动脑筋,让它身价倍增?当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创造性的方法,而不是破坏性的手段。
我不爱跳伞
越战时,美国最高统帅魏默尔将军检阅伞兵,一一询问他们的体验和感受。第一位伞兵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爱跳伞!”
第二位伞兵也兴奋的说:“跳伞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体验!” 魏默尔将军频频点头,觉得部队士气高昂。轮到第三位伞兵,哪知道答案是:“我不爱跳伞!”
气氛大变,魏默尔将军非常不解的问:“那你为什么选择当伞兵呢?”
这位伞兵面不改色地回答:“我希望跟这些热爱跳伞的人在一起,他们可以改变我。”
财商小语: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我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因为这个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以至于不断地改变我们。我们想要成功,有时候也要尽可能地接触一些优秀人士,从他们身上学一些能帮助我们成功的经验。
时间成本的魅力
拿破仑与奥地利公主玛丽亚·路易莎结婚后,曾到奥地利的一所学校视察,拿破仑在对学校赞美之余,认为还有所欠缺。于是,决定赠送一些鲜花给这所学校。但是,由于季节的原因,当时还没有这些花。拿破仑承诺将在来年的春季再赠花给学校。此后,拿破仑因为陷对俄战争的困境中,将这件事忘记了。直到20世纪末,奥地利方面向法国索要当年承诺的鲜花,并说如果法国人不支付这笔鲜花费用的话,就证明拿破仑言而无信。法国人怎么会因为区区一笔鲜花的费用,而让自己的皇帝背上失信的名声呢?法国人当即答应一定会支付这 笔费用,但是,等计算结果出来以后,令法国人大吃一惊。原来,经过几百年的利滚利后,当年一笔微不足道的鲜花费用,如今,已经超过了法国人全年的教育经费。无奈之余,法国人只好请求奥地利放弃催款,并承诺今后一定在教育事业方面尽力给奥地利提供帮助。
启示:一笔鲜花的费用能演变成巨额资金,这就是时间成本的魅力所在。投资理财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要觉得钱少就不用投资理财了,千万不要忽略时间成本的魅力了。
时间成本的魅力
拿破仑与奥地利公主玛丽亚·路易莎结婚后,曾到奥地利的一所学校视察,拿破仑在对学校赞美之余,认为还有所欠缺。于是,决定赠送一些鲜花给这所学校。但是,由于季节的原因,当时还没有这些花。拿破仑承诺将在来年的春季再赠花给学校。此后,拿破仑因为陷对俄战争的困境中,将这件事忘记了。直到20世纪末,奥地利方面向法国索要当年承诺的鲜花,并说如果法国人不支付这笔鲜花费用的话,就证明拿破仑言而无信。法国人怎么会因为区区一笔鲜花的费用,而让自己的皇帝背上失信的名声呢?法国人当即答应一定会支付这 笔费用,但是,等计算结果出来以后,令法国人大吃一惊。原来,经过几百年的利滚利后,当年一笔微不足道的鲜花费用,如今,已经超过了法国人全年的教育经费。无奈之余,法国人只好请求奥地利放弃催款,并承诺今后一定在教育事业方面尽力给奥地利提供帮助。
启示:一笔鲜花的费用能演变成巨额资金,这就是时间成本的魅力所在。投资理财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要觉得钱少就不用投资理财了,千万不要忽略时间成本的魅力了。
第二篇:读《培养孩子财商的故事全集》有感
开启孩子的心智之门
——读《培养孩子财商的故事全集》有感
站东小学 李思静
读完《培养孩子财商的故事全集》,还沉浸在一个个充满智慧的财商故事里,财富知识的奥妙神奇,理财的魅力熠熠闪光,财富人物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了成功和辉煌,以超前、睿智的眼光和韬略,拥有了自己的资源,拥有自己的品牌。在阅读中我体验到了财富人物对待财富的观念,获取财富的经历,支配财富的智慧。
80%以上的百万富翁称,如果不把自己的职业放在心上,他们是不会成功的。“钻石之王”哈里-温斯顿之所以能让专家都卖不掉的钻石成交,源于他热爱自己卖的每颗钻石。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只有热爱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获取成功。伞兵的故事已成为安泰从业人员经常谈起的一则故事。“我希望跟这些热爱跳伞的的人在一起,他们可以改变我。”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我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们要想成功,有时候也要尽可能地接触一些优秀人士,从他们身上学一些能帮助我们成功的经验。艾维-李在10分钟之内教伯利恒钢铁公司总经理西韦伯一套可以提高效率50%的方法,西韦伯填了张25000美元的支票给李。事实证明,这个思维很有用,让伯利钢铁公司多赚了几亿美元。艾维-李的方法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性,要分清轻重缓急,然后全力以赴地行动,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亚洲首富孙正义的经历则向我们明示,智慧就像树上的果实,它要经过浇灌和施肥等一番辛勤的劳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子,它源自我们的刻苦地学习和积累。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几乎不需要理财知识,主要是通过勤俭节约把基本生活安顿好。也正因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原因,中国大部分成年人普遍缺乏理财意识。但如今的社会发展了,对于在经济社会里成长的孩子们来说,从小就要和钱打交道,财富将是他们人生中必须面对的主题之一,可以说,社会的发展“逼迫”他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理财知识才能将生活调理得更精彩,这堂“人生必修课”从何时开始,也将决定着孩子一生的财商轨迹。我们看到,有些人成年之后,能妥善处理和钱的关系,知道怎么挣钱,怎么花钱,怎么借钱,也知道要控制合理的负债比例。可有些人成年之后,且不要说突然给他(她)中个百万元大奖该如何是好如何分配,甚至稍微赚得多一点了之后,就茫然不知所措,不是一味挥霍就是一味节约。同龄的年轻人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的差异,就是因为在他们从小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没有能够给予他们接触前、自主支配钱的机会和经验。
日本人教育孩子也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打工挣钱。
在犹太人的教育中,财商教育是他们最重要的教育,这也是他们比其他民族更为成功的关键因素。犹太人培养孩子延后享受的理念。他们会对孩子说:“如果你喜欢玩,就需要赚取你的自由时间。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学业成绩。这是你找到工作的基础。好的工作可以赚到很多钱,有了钱你才可以好好享受——玩。如果你搞错了顺序,整个系统就不会正常工作。”可见,所谓的延后享受,就是指延期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追求未来更大的回报。
美国教育基金会会长夏保罗先生也指出了美国人成功的原因:“美国人有一个共识:在诸多成功中,赚钱最能培养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所以必须从小教孩子理财,培养他们的财商。”在美、英等发达国家,财商教育是中小学的必修课。
我们这一代没有接受过完整的、系统化的财商教育。那么我们就应该给孩子足够空间、足够自由度让孩子去思考问题、认识世界。“千万不要用一些负面的东西去压抑孩子的成长,财商本身就是隐藏在很多生活细节中,可能父母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就必须从生活中的金钱开始。”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家里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然后还要让孩子有自己可以支配的财富,如果孩子再大一点的话,应该让他们通过自己努力获取一定财富,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孩子的心灵是一片云淡风清,很多人因此把孩子的内心比喻为白纸,而成长过程中每一次落笔挥毫都显得格外重要。也许很多家长会对所谓的财商教育颇有置疑,在这张白纸上过早得写上“钱”这个字究竟是世俗还是开明?其实我想说,耐心地守候孩子长大,尽可能当一名称职的心灵补手,全面、及时、健康的给予他们成长所需的养分,这会比一味的庇护更有意义。给孩子钱,不如给孩子财商;给孩子设计好一切,不如给孩子一个自由奋斗的精神。
第三篇:智商、情商、财商
****智商、情商、财商**** 智商就是智力商数。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是用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财商(Financial Quotient)一词最早由美国作家兼企业家罗伯特.T.清崎(Robert T.Kiyosaki)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提出。
Financial一词,在英文中译作“金融”;清崎的本意是“金融智商”;在传入中国后,被转译为“财商”;涉及范围也从“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扩大到“一个人对所有财富(泛指所有资产,包括品牌、人脉、时间、技术、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认知、获取、运用的能力”。它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财富及财富倍增规律的能力(所谓的“价值观”);二是正确应用财富及财富倍增规律的能力。
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能力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质。可以这样的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而财商则是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第四篇:中国财商现状
中国人的财商
财商是一个外来语,它是由英文Financial Quotient(简称FQ)翻译过来的。从字面看,财商就是理财商数,即用来衡量一个人理财能力高低的指标,跟智商、情商等一起构成考察现代社会生存能力的重要因素。财商又是一个新词,在很多版本的汉语词典中都查不到一丁半点的解释。
因为它是舶来品,所以很多人会认为,我们必须向国外去学习。于是,国外的投资大师们就被奉若神明,国外的理财图书就成为不少人的投资宝典、财商读本。
因为它出现在汉语词汇中不超过十年的历史,所以至今仍是个模糊概念,没多少人说得清其具体内涵,即使那些所谓的理财“专家”亦如此。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过分强调某些投资理念,对其他领域却视而不见;完全照搬国外理财经验,缺少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实际上,当我们知道财商等同于理财智慧、理财能力,而不是被其头上洋帽子的光环所晃眼的时候,会发现中国是一个理财传统很悠久的国度。从古代的范蠡、邓通到近代的胡雪岩,即使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时代,亦不缺少投资高手与理财明星。无论“夏置皮袄旱聚舟”的投资原则,还是大处着眼,把理财看作“政治的唯一内容”,抑或“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样的现代理念,财商文化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传承和积淀。
在上海,常见衣着光鲜的家庭主妇因一毛钱跟菜贩吵得面红耳赤。“精明”几乎成为上海人性格的代名词。他们精于算计,甚至连碗里多少个馄饨都心里有数。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以及浓厚的理财氛围,不能说不是一种财商文化。
山西平遥,在日升昌票号的旧址上回味那些中国银行业鼻祖们说过的话——“一日耍奸,可以欺市,二日耍奸,可以愚民,但没有哪一家商号,能够数年、数十年靠耍奸混迹于世”,晋商文化已构成中国财商传统的组成部分。
在温州,各类工厂、企业鳞次栉比,富裕人群与日俱增。这里,民间信贷兴盛,很多人通过放贷达到钱生钱的目的,稳妥的账面收益率在12%-30%之间。更有不少的剩余资本流向其他城市做房地产投资,于是,就有了“温州炒房团”的赫赫大名。谁能不说温州人的整体财商水平比较高呢?
凡此种种,无不说明,财商概念,只不过是给古老的理财文化“换了身马甲”,中国人对它其实并不陌生,也算不上什么新名词。
问题是,既然理财文化原本就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如今提倡财商教育与普及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我们基于以下几点理由:一是中国理财文化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却存在着不少结构性缺陷;二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理财行为有勤俭、量入为出等优点,但缺点也十分突出,如重“节流”轻“开源”、行为谨慎、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等;三是传统的理财文化不够系统,有的可执行性不强,不易效仿;四是从西方引进的财商教育,目前还停留在概念阶段,急需进一步的细化和中国化。
那财商这个抽象的概念背后,到底包含着哪些内容?中国人的财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存在哪些缺陷与不足?在今后的财商培养与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些什么?国外的财商教育对我们来说,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 透过概念说财商 ● 为财商把脉 ● 链接一:案例调查 ● 必须牢记的N条理财法则 ● 链接二:国外的财商教育 ● 如何做到洋为中用
● 链接三:“富爸爸”的七宗罪
透过概念说财商
财商是一个既抽象又模糊的概念。一方面,我们除了知道它大致相当于理财能力、理财智慧外,很难作出更详细的描述和更清晰的界定,也就无法一下子说出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财商虽然也是一类商数,但却没有什么具体的分值和计算公式,不像智商那样可以用相对精确的分值来表述并作出比较。由于理财涉及的领域比较多,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趋向、风险偏好等不尽相同,不同人的财商很多时候也就没什么可比性。
当然,我们也无法从创造很多财富的结果倒推出财商就一定高的前因。因为拥有财富的多少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财商的高低,它还受制于很多的外界因素,如拥有的资源优势、市场环境、行政能量等。
现实中,虽然存在着很多像上面指出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法更进一步地去认识财商,并在相关方面做适当的学习或接受培训。而从财商的概念入手,了解其背后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将成为我们提高自身理财能力的一个新的起点。
“知行合一”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的观点,这句话用来指导财商培养的过程,也十分恰当。一方面是“知”,如何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另一方面则是“行”,如何正确应用金钱规律。
在“知”的方面,首先是金钱观(或者说财富观)——我们如何看待金钱?如何认识金钱规律?金钱观又可分为储蓄观、消费观、负债观、保障观和投资观。这五大领域反映了人们认识金钱运动的不同层面,它们大致构成了金钱运动的全过程。下面,我们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俗语为例对其进行简要说明。(1)金钱观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是可以追求的,但取财方式要能经得住阳光的照耀,偷鸡摸狗为人不齿,相信这是很多人教育子女关于财富观念的首要教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显得有些消极悲观,但毕竟承认了对财富的追求确实是一种本性,基于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财”就变成了实现希望的手段。“有钱能使鬼推磨”是一些有钱人的价值观。那么有了钱后能否“不使鬼推磨”呢?当然是有的,有些人有钱后,施粥施药,造福一方,这种人有钱更有德。
现代人嘴上常念叨的“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是人们对金钱态度很客观的一种表达。因为没有金钱就谈不上幸福生活,但有了金钱并不一定能带来幸福。从逻辑上讲,金钱对于幸福生活是一种充分非必要条件。(2)储蓄观
“节余有福,浪费可耻”,想必多年前我们都读到过这样的标语口号。“节俭持家”,这是我们从小就能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但常有人会不屑于“蝇头小利”,并且带着鄙视的目光说:“瞧,××连那些蝇头小利都不放过。”但父母还是教育我们要“克勤克俭”,并时常给我们讲“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故事,狐狸腋下的皮很少,但把许多块聚集起来就能缝成最暖、最轻的皮袍。而对普通人来说,财富梦想不都是从“集腋”、“聚沙”开始的吗?(3)消费观
“怀里打算盘——有进无出”、“铁公鸡一毛不拔”,这些都是标准的守财奴形象,钱只要进门,就留着、捂着。而这些守财奴的杰出代表,当属临死前捻灭灯草的严监生。
当然,“挥金如土”、“一掷千金”的阔绰公子哥也不少,他们最后大多是家道中落,而不得不投亲靠友。另外,也有“入不敷出”的名人,比如蒲松龄、曹雪芹等名士就常常陷入收入不够支出的窘境。
消费观里,最值得提倡的是“量入为出”、“开源节流”。根据收入多少来决定开支,以达到收支平衡,“节流”不能忘“开源”,否则也会坐吃山空。(4)负债观
“量入为出”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收支原则,但凡事总是一分为二的,有时候“量入为出”就必须以牺牲生活水准为代价。而反过来,适当的债务安排从大的方面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从小处看,可以“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如果一定要坚持量入为出,那在多年的等待中效用同样会大大减少。(5)保障观
生活中出现风险怎么办?在古代,人们讲求的是“养儿防老”。这可以说是朴素的“保险”条约,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亲情第一,逢天灾人祸、遭生老病死,都是亲人邻里陪着你一起抗过。到现代,人们倾向于用经济手段来规避风险,一种是尽可能地多挣钱,年轻时积攒下养老的钱,“留足过冬的粮食”;另一种是付出较小的成本购买保险,提前锁定未来的全部或部分经济损失。(6)投资观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夜草、外财都不是什么褒义词,这些都是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的,往往跟腐败、黑金等纠缠在一起。但如果排除掉违法因素,在市场规则的架构内,这句话又成为科学投资观的一种表达,它揭示的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仅靠一日复一日的埋头苦干,很难使财富快速积累,财务目标总是遥不可及;只有去投资理财,赚取常规工资收入之外的“外财”——投资收入、创业收入,才能实现财务自由的梦想。
“不要把所有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反映的则是通过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道理。因为对投资者来说,风险跟收益可以说如影随形,追求高收益,不可避免会承担高风险,而组合投资其实就是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做平衡的一门艺术。
有了上面的理财规律和理念,接下来就是如何去贯彻和落实,这就是“行”的方面。比如,怎样培养良好的储蓄习惯?如何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负债比例怎样才算适度?买保险如何做到投保额度与保费支出之间的平衡?认识到了“人无外财不富”,那究竟该去挣哪些符合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外财”?根据分散风险的原则,具体的投资组合该如何做以及调整?等等。
“知行合一”可以说是财商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
为财商把脉
中国人的理财实践并非始于“财商”概念的传入、兴起,而是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理财传统。从古代的范蠡、邓通到具有地域特色的晋商、徽商,即使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时代,亦不缺少投资高手与理财明星。
可问题是,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财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投资的知识与经验。基金火暴时,连基金为何物都不知道,竟也加入基民的行列;股票飞涨时,有的甚而用房屋抵押贷款去炒股,全然一幅“赌徒”心态。
究竟是什么妨碍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投资理财?我们的财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又是什么呢?
千百年的短板
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中国文化虽然有绵延几千年的历史,但受传统义利观中君子羞于谈钱的影响,财商往往是很多中国人的短板。而这跟中国传统的理财文化中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有关。
首先,梳理中国历代的经济思想,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理财故事、名言、心得,都跟经商或者说创业相关,真正涉及投资理财的却很少。无论“夏置皮袄旱聚舟”这样的经营之道,还是“吃亏是福”这样口口相传的商业法则,都是讲述如何经商的,对创业者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中国古代理财文化更多是一本商业教科书。
并且,从商业发展史来看,又表现出浓厚的官商特色。从范蠡、邓通到近代的胡雪岩,众多商贾富豪都跟政府资源相关,而他们总结出的商道,对大多数缺少权力资源的人来说,又有多少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到今天,也是这样:在十几亿人当中,像张茵、马云等一样通过创办企业致富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不大可能走上经商之路。因此,一部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并且带有一定的官商特色,对普通百姓的理财行为,可以说指导意义并不大。
其次,中国古代的理财传统,往往着眼大处,很少顾及到个人和家庭。如认为“理财是政治的唯一内容”的北宋王安石,可谓理财大家,但青苗法、方田均税法等都属于政府理财的范畴,跟个人理财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再如,《红楼梦》里的理家高手王熙凤、贾探春,无论责任到人,还是包产到户,面对的都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和资金规模,这样的经验对平民百姓来说,也没有多少借鉴价值。
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存在瑕疵的传统理财文化,虽有几千年的积淀,但受其影响,中国人的财商也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而其优点也不能视而不见)。
延续了这样的文化传统,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的转变,现今中国人的财商又有什么特征呢?下面,将从储蓄观、消费观、投资观和保障观等方面进行归纳。
勤俭是传家宝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左传》中的“俭,德之共也”到今天所倡导的“节约型社会”,无一不是对勤俭的颂扬,对美德的延续、传承。
具体在个人身上,勤俭不能不说是大多数中国人财商中的优点之一。重视节流,量入为出,是很多人潜意识里所遵循的理财准则;而“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则正是理财中储蓄重要性和复利神奇性的高度概括。
为了长期的财务规划目标,能够抵挡住现时消费的诱惑,尽可能地把一部分收入节余并储蓄起来,这种坚持不懈的理财行为特点,是很多中国人所具有的。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特点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
随着银行信用卡、个人信贷等业务的推出,超前消费的观念也不断被人们所接受。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受访者中,大多数坚持适度储蓄的理念,其中,一小部分人的储蓄率很高(占12.7%)。该年龄段的人普遍遵循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很少有超前消费的行为。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受访者,多数抱着“能存多少就存多少”的想法(占61.9%),没有很好的储蓄计划,容易成为“月光族”。该年龄段的人大多愿意消费、敢于消费,而且毫不掩饰自己对消费的追求和欲望,不计成本追求高档消费的占相当比例,约有46.9%。
马无夜草不肥
如前所述,中国几千年的理财文化几乎是一部创业经商史。直到现今社会,关于创业,关于企业经营的经验教训、经典案例,可以说俯首皆拾,从富翁榜的评选到平民创业选秀节目“赢在中国”的火暴。
但是,通过创业最终实现财务自由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获取“外财”的手段只能是投资,把投资收益作为固定薪水之外的第二收入。而这种投资行为,是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出现而慢慢兴起的,历史比较短,很多地方还不够成熟,可供选择的品种也不够丰富。
并且,在投资行为中,表现出盲目追随市场热点的特点,能坚持长期投资、分散投资等正确原则的人所占比重还不是很高。
从养儿防老到现代保障
秦始皇之所以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他的父亲异人在度过了艰苦的人质生活后被立为秦国太子。而异人被立则是商人吕不韦的功劳,他劝说无子的华阳夫人把人品好的异人认作养子,这样将来好有保障。正是这种传统的保障观念,才让历史的偶然发展成必然。
养儿防老,可以说是中国千百年来保障观的经典概要和真实写照。直到今天,仍是不少人的信条。毕竟,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亲情第一,逢天灾人祸、遭生老病死,尤显亲情之弥足珍贵。但养儿是否足以防老,却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从表1可以看出,持“养儿防老”观点的人在上世纪6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中间,仍占据相当的比例。当然,这种方式实际上根本无法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也难以达到保障的目的。
表1 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的保障观对比 出生年代 60年代及以前 70年代 80年代 购买保最大的保障就是多听天由命或养儿防险 挣钱
老 33.1% 5.3%
38.9%(无保障意识)26.7% 40.2% 61.3% 33.4% 8.3% 52.8%
无论哪个年代出生的人,“最大的保障就是多挣钱”的观点都比较有市场,这说明不少人都缺乏现代的保险意识,以及制定保障计划和养老计划的能力。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一半以上购买过保险,主要是因为这代人在年龄上承上启下,负担相对较重,易于接受各种理财观念和知识,所以现代保险意识相对较强。
总而言之,中国人的保障观大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欠缺,需要培养和重新认识的地方还比较多。
传统文化是把“双刃剑”
中国古代的理财文化,确切地讲,更多是关于经商与机构管理的,而非个人、家庭理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是一个缺少理财传统的国度,所以整体财商水平较低。
另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的理财行为有勤俭、量入为出等优点,缺点也十分突出。而这些缺点,正是妨碍理财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中国人重“节流”轻“开源”。像适度储蓄,避免过度消费等,很多人都能做到,但节余下来的钱除存银行外还能做什么,却很少考虑。即使有投资意识,但又不知如何去执行。而这些“懒惰”习惯的后果就是,中国人理财的动力不足。
其次,由于缺少真正有效的理财教育,人们在投资理财实践中易于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固守原有的片面认识,不愿意积极学习;要么没有主见,看到别人赚钱,不分析自身的情况就盲目跟进。前者是理财的阻力,后者则是完全没必要付的学费。
再次,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人行为谨慎,非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缺少风险控制的经历,以及风险防范的经验。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信奉的是养儿防老的自然保障法则,所以往往在理财规划的保险环节上“掉链子”。这样,很多人缺少有效保障的意识,就为投资理财行为埋下了隐患。
当然,不仅仅是以上三个方面,还有像只看到收益、对风险视而不见、不懂得分散投资等缺点,都是正确投资理财的性格敌人。■
【连接一】案例调查
近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和经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我们随机调查了一些不同年龄段的人,看他们的财商状况如何,受到什么样的财商教育,以求管窥一下整体水平,及其中存在的代表性问题。以下为几个典型案例。
我是一个理性消费者
受访人:叶蒙 性别:男 年龄:40岁 职业:工程师 收入:1万元/月
叶蒙的父母是机关干部。在叶蒙的童年时代,机关干部还没有国营企业的工人挣得多,经济上也因此经常是捉襟见肘。直到现在,他还依然记得,每个月初发了工资,父母会坐在一起商量这个月的支出计划:哪些东西一定要买,哪些钱一定要花,如寄给老人的钱,家里的吃饭开销,还有房租和水电费。换季的时候,有计划地给他和哥哥添些衣服。扣除这几项必不可少的支出后,叶蒙父母每个月的工资也就所剩无多了,经济上时常会感觉到窘迫。
尽管父母收入不多,开支不小,但只要有余钱,依然会去储蓄。他们去银行的时候总是带上叶蒙。年龄小小的他看着大人把钱放在银行存折里,然后一脸欣慰,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让他对银行产生一种亲切与信任感,同时,他也不自觉地相信,存钱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小时候,叶蒙偶尔会有一点零用钱或者压岁钱,因为数额太小,大都被拿来买东西吃和买书。还有一点点余下的硬币被他丢进存钱罐里。叶蒙有过一个存钱罐,曾经存了满满一罐钱,现在成为他心爱的收藏品之一。另一项“收藏品”就是叶蒙的集邮册。他从小学开始集邮,已经集了满满三本。其中还不乏目前市场上比较珍贵的邮票。现在谈起这段“收藏”史,叶蒙真有点后悔自己当初没买几版猴票。1980年第一版猴票上市的时候,在小摊上廉价地吆喝着出售,现在这一版猴票的价值甚至可以比得上一幢房子了。
点评:叶蒙从小家境较为窘迫,父母花钱、攒钱都有详细的规划,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理财启蒙教育,使他不仅学会了积蓄,还学会了邮票收藏。但叶蒙的消费观打上了典型的上个世纪60年代的烙印——不进行任何的消费信贷。应当说,只要考虑到现在和未来的收入状况,适量的消费信贷也是合理的。此外,在投资方面,他有一定的成功经验和眼光,可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他的整体财商水平较高。
如果叶蒙能在投资上再下点功夫,找出几个适合自己的投资渠道,那么,理财的效果会更理想。
“棍棒教育”带来的财商
受访人:田津 性别:女 年龄:33岁 职业:财经媒体编辑 收入:约1万元/月
田津是一个努力挣钱的人。人们都知道“棍棒出孝子”的道理,听完田津的故事后,你也许会有新的体会,小时候受些皮肉之苦,不仅对培养孝心有帮助,而且还能激发人的财商。
小时候无辜的皮肉之苦,让田津开始意识到了钱的重要性。“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电影,我向父母要了2毛钱买零食。由于手头没有零钱,所以我妈给了我5毛钱。她一再叮嘱回家后要将剩余的3毛钱还给她。我于是开玩笑说不还,然后趁机跑掉。谁知道我妈撂下手里的活就追了出来,我被她捉到以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严厉的斥责……”田津现在回忆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依然感觉似乎就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后来她发现,妈妈“揍”她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怕她养成浪费的坏习惯,而是真的在乎那3毛钱。
为了不让父母“抠”一辈子。田津从那件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想尽办法多赚些钱“孝敬”父母。她表现出了很强的赚钱欲望,小学没毕业,田津就跟同学合伙去做批发冰棍的生意。“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我跟同学去逛街,看到同班的一个男同学在卖冰棍。我觉得他很了不起,这么小的年纪也能自己赚钱。于是,我要求帮他卖冰棍,然后分成,没想到他竟然同意了。第二天,我就戴上太阳帽,跟他一起上街去卖冰棍,那个暑假我赚了20多块钱,最后全都交给了父母。”
点评:小时候的经历让田津从小就认识到了钱的重要性,从此有了挣钱的欲望和冲动。她不仅努力挣钱,而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储蓄,同时也考虑到自己和家人的保障问题。作为7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田津具有很现代的消费观念,会适度满足自己的欲望,会享受生活,比较注重个人的形象。总体而言,财商水平较高,理财意识浓厚,虽与理财专家还相差一段距离,但颇具理财高手的潜质。
投资理财手段还不够科学,目前尚未有能力自我创业,处于财富积累阶段,而且自身赚钱能力和欲望强烈,风险承受力较强,应该将资产适当投放在风险较高、收益较高的金融产品上。另外,要多了解保险知识,善于利用保险的储蓄与保障功能。
我为“血拼”狂
受访人:张雅西 性别:女 年龄:24岁
职业:某公司销售专员 收入:4000元左右/月
雅西是那种个性鲜明的女孩子,快人快语,让你过目不忘。春季最时尚的衣装在她身上能穿出模特般的效果。谈起自己的童年往事,雅西总是面带微笑,她的童年生活似乎没有任何不快乐,她就是那种成长路上一帆风顺的典型。
雅西的家庭在她小时候已经进入“小康”水平。父母只有她一个宝贝女儿,所以在很多时候都尽量满足她的要求。上小学5年级的时候,雅西有了自己第一笔零用钱。雅西记得那时候爸爸的安排是:每个月让自己先报告一个“预算”,包括她要买的文具、书、零食等,然后爸爸根据这个“预算”给雅西零用钱。当然这个“预算”的限额也是由爸爸管理的。
不过,雅西无奈地感叹说,她每次总会让爸爸“失望”。虽然每次报告“预算”的时候,雅西都想好了怎样花这个月的零用钱,但是总有各种“额外支出”发生。像这个月有朋友过生日,生日礼物自然少不了;看见商店有一个漂亮的小发卡忍不住诱惑买了下来……算下来每个月雅西的零用钱总会超支。
一旦零用钱超支了,雅西的办法就是在爸爸面前撒娇。爸爸出于对女儿的疼爱,每次总是不忍心责备,只能不断地提高女儿每个月零用钱的“预算”。所以,对于雅西来说,她从来都不担心自己多花钱。
点评:雅西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在理财方面还是个“小朋友”。其实在童年时代,父母对其的理财教育很有远见,但是由于父亲的心软,再加上本来就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导致雅西非但没有养成理财的好习惯,反而依赖心理越加明显,从依赖父母,到了依赖另一半。儿时的家庭教育并没有促成理财观念的养成。
另外,她之所以敢成为月光族,是因为她有依靠的经济后盾——男朋友和父亲。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结婚之后,女月光族的理财观念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到那时理财观念还不改变,由于用钱的地方很多,就会经常遇到一些经济压力。
建议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同时适当进行储蓄。与男朋友可以共同计划两人的开销。另外加强自己的保障,购买这个年龄阶段适合的保险产品。
我对钱没概念
受访人:陈艺华 性别:女 年龄:10岁
职业:小学3年级学生 收入:每月有零用钱200元
尽管很爱吃零食,但陈艺华看起来并不胖,笑容灿烂,声音清脆,穿着一身连衣裙,娇滴滴的实在是活泼可爱。
在她看来,爸爸很有能力,很会挣钱,也很疼她。当中学老师的妈妈,较为严厉,但也算很依顺她的。只要她喜欢什么,他们总能设法令她如愿以偿。尤其是她爸爸,由于平时很忙,在家里的时间不多,因此,与她相聚的时候,总会给予特别的疼爱。每每这个时候,她就趁机向爸爸撒娇,说自己看上了哪款玩具、游戏机,或者衣服之类的,爸爸会毫不犹豫地买给她。
在开始懂事以来,她买过和弄坏了多少玩具,她已经无法记住。她认为好看的衣服也是想买哪款就买哪款。爸爸曾经说过,买衣服就要买高档的,因为高档的衣服不会对皮肤有害。关于这个理论,她可记得牢了。妈妈有时候要是反对她买贵衣服,她就会把爸爸的这个理论搬出来。妈妈于是会想:穿好点,对皮肤又不会有损害,女儿又喜欢,这样也更体面,为什么不买呢?所以最后还是女儿说喜欢什么就给她买什么。
已经10岁的陈艺华,可不知道节省、储蓄、保障之类的词语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这些词语背后涵盖的是什么。
点评:父母平时给的零花钱相对比较多,花钱基本上是随心所欲,没有计划性,自然对储蓄的必要性加以否定,不能形成哪怕是最初步的储蓄意识。在投资和保障上更认为那是父母的事。可见,父母对子女金钱意识的教育和控制对孩子的理财能力有显著的影响。■
必须牢记的N条理财法则
在了解中国人的财商状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进行针对性强的“补课”。
说到“补课”,不同年龄段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系统的财商培训课程,如婴幼儿财商开发计划,小学、中学、大学的财商课,专项的投资课程,理财规划案例教学等。这里,我们无法分别对其做详细介绍和深入讨论,而是总结出最应当掌握的N条投资理财法则,与读者分享。当然,这些内容是建立在对财商有一定的了解,清楚自身优缺点的基础上的。所以,多数中国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财商文化,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吃饭穿衣看家底”、“成由勤俭败由奢”等耳熟能详的道理,就不再赘述。
NO.1 “72法则”与长期投资
“72法则”是衡量资本复合成长速度的投资公式:资本增加1倍所需年数=72/预期年投资报酬率(或投资报酬率)。可以举例说明,如果年复利利率是1%,那么大约经过72年,就可使本金翻1番;如果年复利利率为6%,则本金翻1番的时间就缩短为72÷6=12年。
这个公式好用的地方在于它能以一推十,例如:若是你希望在10年内将50万元变成100万元,应该找到至少报酬率7.2%以上的投资工具来帮助你达成目标;想在7年后加倍本金,投资的报酬率就应至少为10.3%才行。
“72法则”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由于复利的时间威力,一定要坚持长期投资。但需要注意的是,影响“72法则”的因素有两个:收益率和时间。关于时间的作用,已经无须强调,但如果过分强调时间的作用而忽视收益率的高低,最后的结果将大相径庭。很多基金公司会宣传“每月只要定投1000元,以平均投资回报率15%来算,坚持20年以后便能获取150万元的财富”,这个算法本身并没有问题,但能否达到15%的收益率却要打个问号。
“72法则”的真正意义在于,找到一个收益率合适(在风险可控范围内越高越好)的项目,然后长期投资。
NO.2 “100法则”:年龄与风险
“100法则”描述的是高风险投资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度量问题。你投资股票、偏股型基金等高风险产品的资金最好占全部存款的(100-年龄)%。如果你的年龄40岁,那么高风险投资的资金比率应该为60%,另外40%可投资低风险的银行储蓄和国债等。
在投资界,“100法则”还可以灵活运用。如冒险性的投资者可依照年龄算出投资高风险产品的比率基础上再加上20%,积极性的可加10%,保守性的可减去10%,消极性的可减去20%。如果你是个40岁的积极性投资者,那么你投资高风险产品的资金占比可提高到70%。
NO.3 关于保险的双十法则
保险的重要性无须做更多说明。意外险、重疾险和寿险是家庭不可或缺的三类保险。在买保险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一个成本和收益的问题:花多少保费支出?投保额度是多少比较合适?
双十法则解决的就是上述问题,它是一个经验数值。通常认为,一个家庭的年保费支出一般占家庭收入年收入额10%为宜,投保额度即出险后保险公司的赔付额一般为不低于年收入的10倍为宜。例如,你的家庭年收入为10万元,家庭保险费年总支出不要超过1万元,该保险产品的保额应该达到100万元。当然,还是要因人而已,保险占家庭资产配置的比重应在5%-10%为宜。
NO.4 “20法则”与养老筹划
该法则讲的是养老问题,60岁退休,如果活到80岁,那你就要准备20倍于目前年花费额(年收入-年储蓄)的积蓄,留到自己退休后做日常生活开销用。当然,这笔20倍于目前生活花费的资金,并非完全由你自己筹集,它包括目前每月单位代缴的养老保险金、企业年金和其他养老性质的基金等,余下的差额就需要从自己的“收入-支出”中每年筹集一点了。每年筹集的这一点资金,最好进行投资,这样一来增加收入,二来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理财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养老做准备,所以一定要提前建立自己的“补充养老保险金”。特别是没有养老保险的自由职业者、私营老板等,更是不能把所有的钱全部放于生意的周转中,一定要按照“20法则”对自己的养老做一个规划。
NO.5 “50%法则”与债务比例
你不论是准备办理住房贷款,还是汽车或其他贷款,首先要盘算好自己的还款能力。通常情况下,每月还贷金额占月收入的比例在20%左右比较合适,最高绝不可超过50%。
一些负债家庭的这一比率超过50%,从理财技术的角度来说风险是非常大的,在房价上升的时候这一比率高一点不要紧,但房价下跌的时候比率过高就很危险。一个家庭适合负担多少债务应当根据家庭的收入情况而定,如果不顾家庭实际而盲目贷款,则会严重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甚至有可能因收入减少影响还债,而被加收罚息直至被银行冻结或收回抵押房产。
NO.6 投资“相对论”
“股神”巴菲特借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方程式E=MC^2来解释投资理论。E在巴菲特看来就是收益,他收购一家公司的股权首先要考虑这家公司是不是长期以来都是盈利的状态。M在巴菲特看来就代表着管理者,在他看来管理者必须是最优秀、最出色的,必须有很好的人品,如果人品不好,就算他有再多的收益,巴菲特也不会跟他做生意。C在巴菲特看来代表的是人品,而且巴菲特认为人品是双倍的重要,所以他把C变成了平方。所以在巴菲特进行投资的时候不仅会考察一个公司的收益情况,考察这个公司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会考察这个公司的管理者的人品是不是很好,是不是具有管理者应该具有的价值观。
NO.7 “30法则”与投资组合
很多人都知道“不要把所有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的道理,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但是不是“篮子”越多,效果越好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以买股票为例,记住最多不超过30只股票。虽说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篮子太多也不利于财富的积累。有专家做过统计,如果想通过炒股获得较高收益,买股票最好不要超过30只。因为超过30只的组合,其平均收益与大盘基本没有区别,还不如去买更便宜又不用费脑筋的指数基金。
NO.8 知己知彼法则
“知已”是指理财者需对自己家庭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包括资产和债务,每年的收入、支出及理财目标等。“知彼”指通过银行、证券公司、媒体全面了解到不同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水平,做到非熟勿入,不犯盲目、跟风投资的错误。知已知彼,方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
关于投资理财的法则还有很多,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而理财也绝非什么高深莫测的知识。这里就不做更多的列举了。■
【连接二】国外的财经教育
美国:让孩子早早就学会自立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历史很短,所以美国人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同样在子女理财教育方面,习惯花未来的钱的美国人也与其他国家颇有不同。美国的教育体系与美国浓厚的商业社会氛围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掌握了基本的经济和商业常识。
美国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学会自立、勤奋并具备金钱的意识,把理财教育称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与人分享钱财。一般的美国人没有“铜钱臭”的思想,他们鼓励孩子从小就工作挣钱,并教导小孩通过正当的手段赚取收入。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人常常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拍卖,而小孩也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样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各种切合实际的金钱教育,美国人的孩子基本具备了很强的独立性、经济意识以及经济事务上的管理和操作能力。如果必要的话,一个十五六岁的美国少年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长大都不成问题。
英国:“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提起英国人,向来给人们的印象是过于保守,这种作风体现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英国人更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所以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
作为发达国家,英国人的这种精打细算不完全是为生活所迫。英国税率和物价都很高,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低,英国人的平均工资折合人民币计算,每人每月能挣3万多元。但他们认为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尤其善于理财的英国女性,年轻的时候,她们积蓄钱财,省吃俭用,热衷于在各地购买房产,退休后,把多余的房产出租或出售,获得大量收入。
理财教育在英国中小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岁至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蓄受哪些因素影响,懂得如何提高个人理财能力;14岁至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务,包括如何进行预算和储蓄。
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
日本:自力更生、勤俭持家
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他们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打工挣钱。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勤俭持家的观念愈加被日本人推崇,家庭内部则分外重视对孩子们的理财教育。在日本,很多家庭每个月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用钱,家长会教育孩子节省使用零花钱以及储蓄压岁钱。而在给孩子买玩具时,无论高收入的家庭还是低收入的家庭,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在孩子渐渐长大后,一些家长会要求孩子准备一个记录每个月零用钱收支情况的账本。■
如何做到洋为中用
一位头顶博士帽、领取高薪却视金钱如粪土的父亲,终其一生,疲于奔命,仅为儿孙留下大堆的债务;另一位学历不高但擅长理财的父亲,敢做金钱的主人,最终实现了财务自由,生活温馨又从容。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穷爸爸”和“富爸爸”的故事,两位父亲之所以钱途各异,正是因为各自财商的不同,投资理财能力的差别。这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成为本世纪初很多中国人的理财启蒙读物;之后,财商的概念逐渐被人熟悉,并成为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
《富爸爸,穷爸爸》是在2001年登陆中国的,它掀起一股财商旋风;即使在8年后的今天,依然是人们最常提及的入门图书之一。但问题是,面对类似的顶上神奇光环的理财故事和洋概念,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哪些则是被虚夸的,或者未必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人又该如何去理财呢?
从理财等式谈起
要对人们的投资理财实践提供观念上的指导,还是先从对理财行为的研究开始。我们先用一个数学公式来概括说明理财策划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然后以理财等式为基础,再去看如何致富,需要经过什么样的步骤,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差不多所有的理财规划课程,都会提到下面的理财等式:
理财目标=目前积蓄+目前积蓄在n年内获得的投资收入+(收入-消费)+n年内每年结余得到的投资收入
以上等式可以用数学符号进行简化表达(读者对数学不感兴趣的话,这部分可以略去不读,并不影响整体的理解)。
这里,用t表示未来某一特定年份,n表示实现理财目标所需的年数,0表示现在这个时点,Wn表示理财目标,Wo表示目前积蓄或初始投资额,k表示投资回报率,Et表示t年可以挣到的钱(不是投资收入),Ct表示t年内花费掉的钱(不是用于投资的钱)。
n
Wn= W0(1+k)n
+ Σ(Et-Ct)(1+ k)n-t
t=1
等式的左侧是理财目标。等式右侧的第一部分是理财开始时的最初积蓄,并以一定的回报率不断累积;第二部分表示每年收入扣除消费后积蓄的总量,且这一部分积蓄被投入到某一投资领域并产生复利。
理财等式表明,理财目标Wn的实现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目前积蓄或者说初始投资额Wo、投资回报率k、非投资收入Et(主要是工资收入)、每年的消费Ct。
重新审视“富爸爸”
《富爸爸,穷爸爸》一书所讲的投资理念,无论是“富人让钱为你工作”、“资产是把钱放进口袋的东西”,还是对现金流的重视、四象限理论鼓励人们尽早去创业和投资等,其最后的落脚点总是作用于投资回报率,力求保证投资回报率是正值,并不断提高。
在理财等式中,“富爸爸”理论希望通过提高投资回报率让理财进入快车道,早日实现理财目标。这确实是一种指导理财实践的思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富爸爸”理论忽视其他三个因素:目前积蓄、非投资收入和消费开支。
首先,“富爸爸”理论似乎暗含了初始资金的存在。但现实中,很多中国人并没有足够的可以用来投资的初始资金,一道高高的资金门槛把他们挡在了投资理财的门外。观察理财等式,我们知道,如果Wo为零的话,实现理财目标所需的时间n将大幅延长。当然,还可以通过提高非投资收入Et来实现,下面我们将讨论。
其次,“富爸爸”理论提倡人们去做企业主或职业投资者,不要做雇员和自由职业者,也就是说,全部放弃工资收入,只去拿投资收入。这里,非投资收入Et就等于零。如果结合上面所说的Wo为零的话,理财目标实际上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是一项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Et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保障基本的生活消费,积攒出足够的初始资金Wo。
再次,“富爸爸”理论仅注重如何“开源”,而忽视了怎样去“节流”。也就是说,没有去考虑消费开支Ct的变化。如果消费不加节制,理财目标实际上仍难实现。很多人因为过度的消费,在突然暴富(如中彩票)后没多长时间又归于贫穷状态。因此,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也是理财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除上面所说的三点以外,“富爸爸”理论还有不少缺陷,如提高投资回报率的同时,忽视了与之相伴的市场高风险;鼓励大家都去创业、投资,没有考虑到每个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等。
理财的五个步骤
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投资理财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或者说,中国的“富爸爸”理论应当包括什么内容?我们就结合前文中的论述进行归纳、分析。
适用于中国人的理财规划,应大致包含以下步骤:
第一步,制定明确、具体的理财目标。这是投资理财的起点。
第二步,掌握自己目前的财务状况,了解自身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根据这些情况做出选择,是一边工作(替人打工)一边理财,还是成为职业的投资者或者创业者。
第三步,如果选择工作的话,需要考虑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工资收入。
第四步,根据收入状况、偿债能力高低等,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
第五步,借鉴《富爸爸,穷爸爸》中的一些投资理念,制定投资理财规划。在投资回报率与市场风险之间作出合适的选择。
上面只是讲出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常言道,“水无定势”。创造财富,同样不会有完全相同的路数。
“财务知识不会使我们变得富有,也不能保证我们不会贫穷。”很多理财类图书的扉页上都写着这样一句话。是的,财富之路究竟通向何处,除遵循上面提到的原则外,就看你怎么去走了。■
【连接三】“富爸爸”的七宗罪 第一宗罪:神话财务知识 造梦一夜暴富
《富爸爸,穷爸爸》最大的缺憾就是,过分夸大了财务知识、理财技能的作用,给人造成只要看完这本书就能变成“富爸爸”的错觉;同时,有意无意间贬低了其他领域的知识学习、技能培训及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客观、辨证地去看财务知识的作用,这个世界根本不会有什么点石成金的手指,当然也不存在让人一夜暴富的理念或游戏。
第二宗罪:隐瞒前提条件 空谈理财
“富爸爸”理论,从头到尾看,无论是四象限(雇员、自由职业者、企业主和投资者)理论鼓励人们去做企业主和投资者,还是“分散投资”、“重视现金流”、“房地产是强有力的投资工具”等重要理念,实际上都隐含了一个基本前提:有财可理。如果没有一笔可以用来投资的资金,再好的理论都只能是空谈。忽略了投资存在资金门槛的现实,而去谈理财的原理和观念,不能不说是“富爸爸”理论的一个“软肋”。
第三宗罪:无视中美差异 理论放错根基
“老鼠赛跑”是“富爸爸”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描述的是收入的增长速度永远赶不上支出的增长速度,收支缺口(即债务)出现不断扩大趋势的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状态跟美国人的消费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美国人有重视消费的传统,很少考虑预算,而是提倡寅吃卯粮式的超前消费,消费信贷非常流行。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却恰恰与之相反。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量入为出”“吃饭穿衣看家底”的传统,提倡节约,反对过度消费。在这样的消费文化当中,其实出现“老鼠赛跑”的概率比较小。如此看来,“富爸爸”理论所讲的那些如何摆脱“老鼠赛跑”状态的方法,似乎也就难有用武之地。
第四宗罪:泛化个人偏好 力挺流动收益
“富爸爸”系列产品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理念,那就是重视现金流,让资金流动起来,将之投到能带来高收益、同时少缴税的项目或产品中去,使钱生钱,进而提高收益率。这样的理念非常正确,尤其是对很多只知创造财富、而不知如何打理财富的人来说,更会为之一震。常言道,“惟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让资金流动起来,才有可能更快实现财务自由。
但静下心来仔细考虑,我们应当客观、辩证地看待资金的流动性,既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又看到其局限性和不足。一是生活也随之变得不稳定,永远处于颠簸流离之中;二是增加了风险,既然是资金流动,自然希望投到高收益的项目中去,而大家都知道“高收益是与高风险相伴随”,这样不确定性、失败的风险也就加大了。
第五宗罪:偷换资产概念 催生急功近利
我们判断一项资源是资产还是负债,还是要看与之相关联的未来经济利益是增加还是减少。这种经济利益的增加,既包括突然间、一下子增加的情况,也包括逐渐的、一点点增加的情况,而不能像“富爸爸”理论那样只看到前者。
理论的另一个弊端就在于,一味地强调“资产就是能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造成的结果可能是对长期利益、无形收益的忽视。
第六宗罪:编织发财梦想 抹杀比较优势
看起来,“富爸爸”理论对比较优势学说构成了“颠覆”——不用考虑什么比较优势,也不用考虑初始资金,只要有理财的观念和方法,就可以去做企业主和投资者。实际上,这有可能只是一个为普通百姓编织的一个关于发财的梦想,在现实中会被撞得彻底粉碎。
第七宗罪:简化人生价值 误读幸福目标
“穷人和中产阶级为钱而工作,富人让钱为他们工作。”这句话是《富爸爸,穷爸爸》一书对两类人不同思维模式最精练、最形象的概括。但这样的说法把工作的目的、方法等简单化了,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而实际上,只有将商誉、品牌等无形的精神财富,与金钱等物质财富加在一起,才能更好、更全面地体现出个人的价值。而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才是工作的全部意义。
第五篇:富爸爸财商教育
富爸爸财商教育(国际)培训有限公司财富计划
当您参与前所未有的营销模式“富爸爸现金流”财商教育培训,成为“财商教育宣传大使”的第一天起,您便开始了财富自由之路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您将掌握到大量的财商知识,运用“现金流”这个工具,使您财富增加,更重要的是使现金流良性的循环,使您的不在职
收入不断增加,最终实现财富自由。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您的财富增长状况和速度完全取决
于您的努力程度。您参加财商教育培训的同时,不断邀约新朋友参与,让他们也获得财商知
识,这时您将得到额外的收入。当您邀约的朋友,他们成长起来后,您将获得更多的不在职
收入。得到这些,您仅需要真正加入到财商教育培训里,并且把您学到的财商知识的心得体
会分享给伙伴,在之后,带领大家一起参加财商教育培训。相信您能快速从“老鼠圈”进入
到“财富快车道”,那么您的财富人生就能实现!朋友,真正意义上的财富自由管道就
在这里!
一、财富会员资格全球凡是热衷于财商文化、或渴望学习、传播财商知识、文化
及想实现财富自由的朋友。支付 $1720美元(¥12000元人民币)学费即荣尊为机构的“财
商教育宣传大使”。财富计划中会员的级别为:蓝领
二、财富计划成为“财商教育宣传大使”
后,您拥有市场宣传资格。会员以三个现金流财商教育培训小组来运作,您需要组建自己的现金流财商教育培训团队。
1、直接邀请奖当您直接邀请一位朋友加入财商教育培训时,奖
励5000元,另外获得机构的信用币1000元—10000元(根据机构的评审来发放),完成三
个邀请名额,总共获得25000元(15000直接邀请奖+10000信用币)分析:当您邀请一位
朋友时,您将获得5000元+最多5000元信用币,立刻收回成本!
2、间接邀请奖您直接邀
请的朋友(蓝领),当他邀请一位蓝领时,产生间接邀请奖,给您奖励1000元,总共获得
1000元x9=9000元
3、白领奖当您直接邀请2位蓝领,并且累计有7位会员加入财商教育
培训,您晋升为“白领”,此后现金流财商教育培训团队每邀请一位会员,奖励您400元/
会员。当您任意一个现金流财商教育培训小组出现一位“白领”时,此“白领”会员小组每增加一位会员,奖励您300元。当您任意一个现金流财商教育培训小组出现两位“白领”时,此时,第二位“白领”会员小组每增加一位会员,奖励您200元。此阶段您能获得400
元×48位= 19200 元300元×48位= 14400 元200元×48位=9600 元
4、金领奖当您成为“白领”后,其中您下面的两个现金流财商
教育培训小组分别出现“白领”并且两个小组累积达到55位会员时,即晋升为“金领”,此
后现金流财商教育培训团队每增加一位会员,奖励您600元/会员。当您任意一个现金流财
商教育培训小组出现一位“金领”时,此“金领”会员小组每增加一位会员,奖励您500
元。当您任意一个现金流财商教育培训小组出现两位“金领”时,此时,第二位“金领”会
员小组每增加一位会员,奖励您400元。当您任意一个现金流财商教育培训小组出现三位“金
领”时,此时,第三位“金领”会员小组每增加一位会员,奖励您300元。此阶段您能获得
600元×110位=66000 元500元×330位=165000元400元×
990位=396000元300元×2870 位=891000元
三、该项目每位会员最高累计收入为100
万,拿完100万者出局。当会员累计收入达到30万时,之后产生的奖金可领取现金、也可
向公司申购原始股,公司原始股以每股0.1元计,每次最低申购数量为100000股。公司股
价会随着市场业绩的增长而增长,会员可以根据当时股价来交易。备注:
1、达到“白领”
“ 金领”晋升条件后,请给机构留言 申请晋级,机构24小时内审核完毕,考核合格后点
亮您的会员色别,下一期享受对应级别奖金
2、奖金日结日发,提现提交起24小时内奖
金到账。参与就有收获,努力就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