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数的简单计算说课稿
《分数的简单计算》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简单计算》。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4课时的内容。
这个单元是三年级学生初次学习分数,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分数的简单计算》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学会了简单的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意义及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打下初步的基础。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②、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发现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分数不像整数,它比较抽象难理解。虽然一些学生能凭直觉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却不是很明确。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而难点就是掌握与“1”有关的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我就重点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1、在新课开始之前我设计了一个“说一说”的环节。让学生介绍一个喜欢的分数,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以及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然后再分别请学生说出一个比刚才小的分数或者比它大的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的意义和它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在这个环节当中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分数知识,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同时又为新课的内容打下基础。
2、在新课的教学时,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从学生熟悉的分西瓜的情境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的问题:
①、两人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②、男孩比女孩多吃了几分之几? ③、这个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将以上三个问题展示在屏幕上后,接着便让学生尝试列出算式。前面两个算式学生应该不难列出,第三个算式因为前面学生已经对1有了认识,所以列出的算式中可能会有:-、1-这样的不同的情况,把学生的算式进行板书后,直接揭示课题。
这样的设计,将原本课本上不相关的3个例题,都整合到了一个情境当中,整节课便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展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来研究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学起来不会感觉枯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在教学分数加法时,开始我是让学生先来猜一猜+等于多少?学生最可能出现的答案有和这两种,这里我先不忙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再询问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如果没有接下来,再针对学生猜测的不同结果,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对以上的几种答案进行验证。
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跟组里面的同学说一说;也可以用老师给你提供的学具卡片,先在卡片上面涂一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直观感悟的基础上再来说。
通过小组充分的交流,在集体汇报时,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想法有这样几种: 第一种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男孩吃了2块,女孩吃了1块,合起来是3块,也就是;
第二种是:是2个,2个加1个等于3个,也就是;
很明显第一种想法只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第二种想法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加法的关系进行分析。显然,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这里教师就要发挥好引领的作用,引导学生对两种想法进行比较沟通,让学生认识到其实两种想法是统一的。然后重点围绕第二种方法,发动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一起都来说算理。最后配合课件形象直观的演示,再来帮助学生巩固算理。
在验证完了后,再回过来问问学生,为什么+的结果不等于呢?因为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分数单位这个概念,这个问题学生可能表述不清楚。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围绕着“西瓜分的总份数有没有改变?”来进行讨论。使学生发现西瓜分的总份数没有变,只是所占的份数增多了,通过这样一个辨析的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4、由于有了加法的基础,在教学分数减法时,我直接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一起交流想法,在学生的反馈交流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说清楚算理,2个―1个= 1个,也就是。因为学生用学具操作减的过程比较麻烦,所以这里我直接用课件将减的过程,动态地演示出来,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这个环节中还是要重视学生说算理,不会的试着说、学着说,会的要求流利的说。
5、在解决最后一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白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不同的是一个西瓜可以用来表示,也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再放手学生独立计算,在汇报交流时,结合两个不同的算式,分别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减的?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课件动态的演示减的过程。最后通过两个问题的追问:和1在这里都表示什么?为什么要把1看成来计算?使学生明白这里要把“1”先看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之后马上举例在1―和1―这两道题中,“1”分别应该看作几分之几来计算?并说说怎么算。进一步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也不同。
6、在巩固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四个类型的习题。前面3题是基础题,最后一题是开放题。
第1题是:看图计算,借助图形的直观显示,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进行计算。第2题是:口算分数加减法,比一比,看谁算的快。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校对。最后请学生说说“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你有什么好方法想要介绍给大家?”通过学生的介绍,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提炼。
第3题是:是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学了分数的加减法后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列式后提问,还有别的算式吗?得出-、1-两种方法,使学生明白一杯果汁可以用表示,也可以用“1”来表示。
第4题是:开放题,动动脑经看图计算?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拓展的空间。最后用回答问题的形式结束本节课。回顾一下,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分数的简单计算》说课稿
《分数的简单计算》说课稿
1、说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初步认识第四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书本99-101页、例1和例2)包括:同分数分数的加法,同分数分数的减法
2、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理解算理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只有分母相同时才能相加减是本课的难点。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4、说教法: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算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有趣、有效、有益。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主动驾驭教材,巧妙地就地取材,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籍此展开教学。课堂里有认知的冲突、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思维状态自然活跃。没有强迫,不算热闹,一切看似简简单单,但学生却被深深地吸引,自主探究的行为主动而积极。充分体现教师以动态的、开放的、宽容的眼光来看待教学。
4、说学法: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5、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师:上几节课的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你能说一个分数吗?
让学生举例,并让学生说一说他举例的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2、师:陈老师刚才在来你们学校的路上看到一辆汽车的标志(师出示宝马车的标志),改成你能在这个标志里找到分数吗?(生1:蓝色部分是这个标志的2/4。生2:空白部分也是这个标志的2/4。)
3、师:陈老师在吃巧克力时又吃出了分数,你猜猜老师吃出了什么分数?(出示巧克力)
(生1:陈老师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吃了这块巧克力的1/6。生2:吃了3份就是这块巧克力的3/6,吃4份的话就是它的4/6。生3:全吃完就是这块巧克力的6/6……。)
二、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1、看到黑板上的2/6和3/6你还想到了什么?(2/6比3/6小,分母相同……)
2、师: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几个同学吃的巧克力提个数学问题呢?
3、现在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你怎么来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说法呢?(证明自己的方法)
4、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自己说法是正确的,让大家都来接受你的说法,好吗?(比如可以画,可以折、可以写、甚至可以组织语言来说)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汇报并说说想法
生1:我们小组认为应该是5/6比如巧克力先吃掉2份,就是它的2/6,又吃掉了3份,就是3/6,合起来是5份,所以是5/6。
生2:我是折纸的。
(出示折好的纸:)2/6是2块,3/6是3块,一共是5块,所以是2/6+3/6=5/6
师:2块是几个1/6。
生:2个,3块是3个1/6。
师:合起来是多少?
生:5个1/6是5/6。
师:有没有画图的呢?
生:我画的是长方形的图。(实物投影展示)
6、另外的你们会算吗?比如1/6+3/6(5/6)
说说你的想法(1个1/6加上3个1/6就是4个1/6,也就是4/6)
引导学生小结到算理上:2个1/6加3个1/6是5个1/6,就是5/67、说的真好!你可以从黑板上自己找两个分数相加看,也可以自己写两个分数加一加。
口头汇报,抓住加起来超过6/6的,比如1/6+6/6=7/6,让学生讲讲为什么不是1/7,讲讲道理。
三、同分母分数减法探究
1、那谁来计算4/6-3/6,谁来说明一下方法。
同样的道理,4个1/6-2个1/6就是2个1/6就是2/62、你能从黑板上挑些分数写一些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3、汇报展示一下
你是怎么计算的,(分母相同,分子相减就可以了)
4、一个块巧克力,老师吃了1/4,还剩多少?
师:一块巧克力我们用什么数字表示?(用1表示)
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决?怎样列式?
师:试着计算
生:1-1/4=4/4-1/4=3/4
把1看成4/4,4个1/4减去1/4等于3个1/4,是3/4
小结:计算用1减几分之几时,我们把1看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来计算
四、解决问题
1、计算
1/4+2/42/8+5/86/8+3/83/5-1/5=7/9-5/9=1-7/9=2/3-2/3=
五、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有问题吗?生表示没有问题)你们没问题,我提个问题:1/2+1/4、1/2-1/4,你们能解决吗?
6、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1/62/63/64/65/66/6
2/6+3/6=4/6-2/6=
第三篇: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数的简单计算
课题
分数的简单计算(1)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分数并能比较分数的大小,本节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考虑儿童的生活实际,用学生分吃苹果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探究新知中,从例1分吃西瓜的情境引入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图中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要求一共吃了多少块,即计算28+18是多少。受整数加减法的影响,学生很可能认为18+28等于316,鉴于这一点,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感知,形成正确表象;在操作中体会,得出正确结论;在交流中明理,认识到分数计算中分数单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着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减法。通过学生拿小正方形从56中拿出26,来展示计算过程,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算理。这样逐级展现算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对分数减法算理的理解。最后引导大家总结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正确计算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
掌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黄、白小正方形各十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2份呢?4份呢?
1.同学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意见。
2.学生拿出学具四枝
1.填空。
(1)里面有()
2.每人吃一份,三个同学一共吃了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你会解答吗?
3.导入新课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内容——分数的简单计算。
铅笔摆一摆、分一分、说说。
3.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个,里有()个。
(2)7个是,4个是。
(3)就是()个再加上()个,结果等于7个,也就是()。
答案:(1)4
2(2)(3)5
2.算一算。
4.一张餐桌长1米,宽710米,长比宽多多少米?
答案:(米)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出示教材第96页例1的情境图。
1.老师:仔细看看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列算式?
老师板书:
我会列式:
讨论思考:
18+28得多少呢?为什么?
老师板书:
二、自学同分母分数减法。
1.自学教材第96页例2的情境图。
2.观察后动手操作。
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
一、1.学生1:它们在吃西瓜,哥哥把一个西瓜平均切成了8块。
学生2:哥哥吃了两块,是这个西瓜的。
学生3:弟弟吃了一块,是这个西瓜的。
2.学生回答。
我提的问题是: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3.同桌拿出小正方形摆一摆。
4.学生汇报:
是1个,是2个,+也就是1个加上2个,一共是3个,也就是。
二、1.学生按照要求打开书本自学教材第96页例题2。
2.用正方形摆一摆。
3.同桌交流。
4.独立思考后再交流意见。把长方形平均分成六份,黄色的占5份,就是5个六分之一,去掉2个六分之一,还剩3个六分之一。即。
三、学生交流:例题1是分数的加法,例题2是分数的减法。都是分母不变,分子直接相加减。
四、1.认真观察。说意思: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拿走一份,还剩几份?
2.交流得出:1-=?
3.操作: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折成4份,撕掉一份,还剩3份。
4.学生交流结果:
学生1:可以看作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1表示这样的4份。
学生2:1可以看作4个。
学生3:4个减去1
说明这个图意吗?
4.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板书:
三、讨论观察以上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讨论。
2.汇报。
师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四、探究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课件展示教材第97页例3的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的演示过程。并说说演示过程的意思。
2.讨论列式怎么计算:
1-=?
3.分组操作实践。
4.汇报交流:
老师板书:
5.组织学生交流怎么把这道题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减法,交流后汇报。
老师小结:把1转化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个是3个,就是。
5.组织学生交流后得出:把被减数1转化成分母是4的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1、2、3题。
2.教材第98页第1、4题。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分数并能比较分数的大小,本节课学习分数的简单加减法。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算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本节课注重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有益。最后通过交流总结,学生得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四篇:分数说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峡江县实验小学 邓志群
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手段的更新,冲击着教师的传统观念,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法,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班班通”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颜色、声音、动作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因为它充分满足了学生眼睛和耳朵的感官需求,既兼顾了学生学习参与行为,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下面我将结合我的这堂数学课谈谈自身的体会: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和写法上与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进行平均分,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基础。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分数,了解它的含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分数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探究、交流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具体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彩色笔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确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想学、乐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运用“班班通”开展教学,比“粉笔+黑板+嘴巴”的传统教学更富有表现力。它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我就创设了朵拉和布慈一块儿去寻找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的情境,由情境引出问题:把这些食物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桃子?几瓶牛奶?几块比萨?请你用掌声回答,答案是几就拍几下。当学生拍到“半块”比萨时,产生了质疑:“半块”应该怎么拍呢?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从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
拍掌引入分数,我是参考了名师的精彩课堂设计,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块”无法拍掌表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四个活动来进行教学。活动1.课件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把一块比萨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块比萨的1/2。这一半是比萨的1/2,那么,另一半呢?也是这块比萨的1/2。在这里,我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这个二分之一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明白,只要把一块比萨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都是整块比萨的1/2。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建立了1/2的表象。
活动2.读写1/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初次认识分数,教师的引领显得尤其重要,我利用课件演示,示范读、写1/2,和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书空1/2,并快速地在本子上写出两个1/2。这样,学生在读写分数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分数。
活动3.动手操作,折出1/2。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2的含义,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你能用学具袋中的纸,折出它的1/2吗?并涂色表示出来。折好后,让学生举起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1/2表示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我有意识地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2。”在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1/2从有意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
活动4.类比迁移,创造几分之一。
当学生认识了1/2后,我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类比迁移,自主创造几分之一,彰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先想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再折,然后交流。
最后选择学生作品中平均分成4份的图形展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深刻体会: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第三个环节:分层巩固,拓展提高。在练习环节,我层层深入,设计了写、涂、说、猜四个练习。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利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分数的意义,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这个环节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纵观整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等活动中,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总之,“班班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更好地利用远教资源,充分发挥“班班通”教育教学设备的应用,把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技术与学校教育、学科教育有机地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第五篇:质量分数计算强化训练
质量分数计算强化训练
1、一定的木炭在盛有O2与N2的密闭容器中充分燃烧生成CO和CO2,测得混合气体中C的质分24%,则N2的质分是()
A、10%B、30%C、50%D、70%
2、在FeO、Fe2O3和CaCO3的混合物中,已知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6%,则CaCO3的质量分数可能是()
A、10%B、25%C、30%D、35%
3、现有KCl、NaCl、Na2CO3组成的混合物,该混合物中Na+的质量分数为31.5%,Cl-的质量分数为27.08%。则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A.40%B.60%C.50%D.30%
4、由Na2S、Na2SO3、Na2SO4组成的混合物,测得其中含硫24%,求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5、由NaHS、MgSO4和NaHSO3组成的混合物,测得其中含硫a%,则其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6、在化合物X2Y和YZ2中,Y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和50%,则在化合物X2YZ3中Y的质量分数为()
A.20%B.25%C.30%D.35%
7、FeO、Fe2O3的混合物中,已知Fe的质量分数为72%,求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8、CO、HCOOH、HCOCOOH组成的混合物中已知C的质量分数为a%,求H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