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报道】初中生到底有多少课余时间
“这个问题很重要,大考小考经常考,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一定要认真复习、巩固”,这句话,相信不少老师会经常挂在嘴边。孩子真的会这么听话,“在课余时间认真复习、巩固”吗?先不说学生有没有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单是从时间上来说,我们看看他们到底能有多少“课余时间”吧。
一、以冬天为例,在学校的课余时间
早晨6:00起床,洗刷吃饭。距离学校近的能在7:10左右到校,到校后要交作业,有的同学有不会的题目还要问问同学再补上。课代表和老师要组织学生读书了。下课,课代表把作业情况向老师汇报、处理。第一节课开始。两节课后是课间操,结束后五六分钟,第三节开始。放学后,午餐,下午1:30上课,时间很紧。两节课后,课间操,结束后五六分钟,第七节开始。最后一节是课外活动,几乎有很少学校会让学生真正“活动”。大部分学校的做法是,把学生仅有的30分钟“课外活动”时间安排上“主科”,也就是语数英理化等考试科目特别是分值比较重的语数英等科目。
这样一算,学生在学校内是没有“课余时间”的。当然,我所列举的是在所有老师都不拖堂的情况下学生拥有的时间。如果有几个老师拖堂,学生是连课间10分钟都很难保住。女生上趟厕所是要一溜小跑的。这对学生的体质、体力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在家的课余时间
放学到家后,青少年饿得快,先吃点东西垫垫底,开始写作业。天天喊减负,有几个老师少布置作业甚至不布置作业?就算写两个小时吧,中间如果休息半小时,时钟就到了9点了,洗洗睡吧。明天六点再起床。学生就是这样“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怎么会有所谓“课余时间”呢?
这个问题的确让人纳闷:学生天天上课都在干什么?该学的内容在课堂上不能掌握吗?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多“课余时间”呢?从教育的角度考虑,说明很多老师的课堂效率很低,有的老师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是东拉西扯的无效课堂!
三、老师的课堂效率
以语文课为例,一节课可以分成三四段。
1.前三分钟,学生自行组织演讲。有的老师和家长说,考试又不考演讲,这三分钟不就白白浪费了吗?这是非常短视的看法。能在全体同学面前镇定自若、口若悬河,这样的同学是异常自信的,自信的孩子有什么干不好呢?通过搜集演讲材料,学生要读书,读好书,读受大家欢迎的书,这本身就提高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和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怎么说白白浪费了呢?长期坚持下去,每天几分钟练习,对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养成阳光自信性格都有巨大的作用。
2.再拿出三分钟练字。有的老师又不愿意:我这节课内容很重要,哪有时间让学生练字?既然处理的内容都很重要,那重要的内容就不必要放到课下了呀?说明部分老师考虑还是不周到。讲得天花烂坠,学生收获了多少?讲得多不过是对自己的心理安慰,和学生似乎没什么关系。老师们不是天天抱怨现在孩子的书写很潦草吗?你不让他练字,还布置大量作业,他一笔一划地写能完成吗?完不成作业是什么后果老师们难道不知道吗?叫家长、加倍,这不是我们的家常便饭吗?孩子敢不完成吗?书写很重要,大家都知道,我们到底让孩子在什么时间练字?非得找“课余时间”吗?每节语文课“耽误”三分钟能出人命吗?对学生练字不要提太高的要求,一开始,只要他能写慢点,哪怕这三分钟只写一个字也行。下课后老师及时批改,张榜公布,这对孩子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很重要。批改也只会“耽误”老师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老师每天五分钟,真的能影响孩子一生。
3.还剩下39分钟。能给学生10分钟时间巩固吗?10分钟以后准时听写或测试。下课后老师批改与组长批改相结合,准时公布结果。孩子如果掌握的很好,能不给他布置作业吗?有的老师不放心,说,不布置点作业让孩子们巩固巩固我不放心啊,我布置作业不还是为了学生好吗?是呀,每个老师都这样“为孩子们好”,孩子们怎么能有好呢?
海量作业、学生疲惫、老师发怒、咆哮课堂、喋喋不休、孩子厌烦、海量作业——这个老师的教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老师累死、学生烦死,最后,学生失去灵性,厌学,即使不厌学,也会把学习当成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这样的教育能不失败吗?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自学课堂,引导孩子们理解到位、熟能生巧、会学乐学,这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二篇:学生爱老师到底有多少
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所感
姚利军
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来了。对我而言,除了让我激动的光棍节而言,就是这平淡的教师
节了。
我已工作两年了,再这里——龙门,一个更需要爱的地方,如果说这里缺什么,我想
不缺人民的淳朴,不缺人民的厚道,缺的就是先进的文化,更近一步就是爱的表达,第二十
八个教师不是没有人知道今天是教师节,而是许多人知道是教师节,但他们不会表达。尤其
是学生,上课不会主动喊教师节快乐,学校组织的学生手抄报学生不愿意去干,有些还唠叨,教师节是教师的节日,与学生有什么关系,我们作业那么多还让我们为你们办手抄报。怎样
会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出了社会,学生们才会知道老师的可贵,许多学生出了社会,会经常
发短信问老师好,而在校学生经常会背地里骂老师。这两年学校新课改,要让我们建立平等
民主的师生关系,可是我们许多人知道严师出高徒,这是几千年的古训,是有一番哲学理论的,老师像“狼爸”一样的话。学生成绩肯定高,可是只要老师有十分子一的“狼爸”的态
度,那么这个老师肯定会遭到学生的厌恶,同样的老师如果和学生打成一片,那么学生肯定
蹬鼻子上脸。
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既要学生爱你又要学生怕你的平衡点,说句实话两年了还没找到。
对于学生我们一直想着他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并不是眼前的学习成绩,我们或许有共同的感
受,在我们同龄的80后,在校学得好的现在不是在教书就是在乡镇上工作,可那些以前在校坏的出名的学生是大经理大老板,所以成绩一定不会是评价学生的标准,所以评价学生的好坏在于他们的综合素养。经常会有学生发短信给我我不爱学数学,不要逼我做我不想干的事,看过短信以后,我只能回这是义务教育,是必须学的。但后来想想每天学生就是做作业的机器,没有个性没有思维,本来要把学生培养成有角有楞的方形,可是到后来却成了圆形。
基于此,我想在学校应真正开展综合实践课,今年我当上了学校图书管理员我真想让
学生读完所有的书,我想天天开放。让同学们饱读诗书。
第三篇:文秘的需求到底有多少?
“文秘,什么?给人家当小蜜?”几年前孙小姐还经常听到有人半开玩笑地曲解她所从事的职业,但最近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智联招聘和新浪招聘联合进行的职业吸引力调查中,“文秘是可以积累经验的职业,是走向管理岗位的阶梯”这一观点却得到了48%的公众支持。截至记者发稿时止,共有2507人参与了此次调查。据业内资深人士于先生介绍说,“高级文秘”是目前人才市场上所追捧的职位,身价不菲。他们比传统的“文员”更多了一层管理的重任,因此要求也更高。此次调查中,有22%的公众赞成“经济越发展,好的文秘越缺乏”的观点。在某跨国公司驻上海分公司任首席秘书的莫女士介绍,当初她应聘这个职位时,公司开出的条件是,要有长期的外企工作经历和高级秘书的工作经验,有良好的外语条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还得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判断和预见能力。“在国内,具备我这样的经验和能力的,还真是凤毛麟角。”莫女士充满自信地说。30岁的刘小姐现在是某家电企业的区域销售经理,7年前,她还是那家公司的文员。她说文秘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公司所有的部门和人员,对公司的运作和整体状况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这个工作也是一个窗口,与外界接触密切,和公司的主管部门、大客户都有关系。这些对于她今天做到这个位子确实有不小的帮助。调查中,占比例最多(48%)的公众都认为,“文秘是一个可以积累经验的职业,是走向管理岗位的一个阶梯。”这恰好印证了刘小姐的这番经历。当然,做文秘也有苦衷。调查中,13%的人觉得文秘“在国外是越老越值钱,国内却还以年轻取人”。看看各个招聘广告就可以明白,过了26岁,可以选择的单位就得“打着灯笼找了”。“尽管人们对文秘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可国内用人单位对文秘年龄的要求却保持了下来。”人力资源专家梁先生有些无奈地感叹道。此外,认为“文秘就是一个过度性的职业,没有专业可言,是女性结婚前的好职业”和“做文秘就是打杂,跑腿,没有什么前途”的观点,在这次调查中也分别得到了10%和7%的人赞同。入行3年多的白女士相信文秘这一行绝不仅仅等同于打杂、操办琐碎的事务。她建议与其做个“有你不多,没你不少”的小文员,不如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地“充电”,在知识和经验上做好储备,在平凡岗位上体现出能力才能被领导器重。“当你成了有教养、有经验、有能力、有地位的高级秘书时,你肯定会为自己的事业感到自豪。”来源:智联招聘
第四篇:中国到底有多少宗教信仰者
中国到底有多少宗教信仰者?
李向平、王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的信仰问题逐渐进入了公共讨论的领域。从1980年代,由潘晓的“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所引发的大讨论,到1990年代的“信仰危机”,中国人的信仰越来越私人化的同时,似乎也越来越说不清楚。不知从几何时,宗教信仰渐渐成为“中国人的信仰”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关中国宗教的讨论中,一个最基本,却又没有人能说得清楚的问题是,中国到底有多少宗教信仰者?
鉴于中国宗教信仰问题的复杂以及中国人口分布的广泛,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答案不一而足,很多数字差别悬殊,有时候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在非官方的统计数据中,目前影响较大的,则有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课题组所做的调查。
《瞭望东方周刊》在2007年第6期,刊登了其中部分调查结果:在年龄为16周岁以上的中国人里,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为31.4%。如果按照目前的人口比例来推算,中国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口约3亿。而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五大宗教的信仰者人数,占有中国信教人数的67.4%。其中佛教、道教和对龙王以及财神等传说的崇拜者等有2亿,占了所有信教人数的66.1%。天主教信仰者有1600万,基督教信仰者有4000万(占所有信教人数的12%)。这一结果被国内外许多主流媒体所转载,一度引起较大反响。
然而,2010年7月26-2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中国宗教的现状与走向:第七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上,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们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基于中国零点研究咨询公司在2007年所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CSLS)”。零点研究咨询公司是一家拥有较高国际声誉的社会调查公司,该调查按照严格抽样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16-75岁之间的7021个调查样本进行面对面的入户问卷调查,问卷中涉及了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信仰与宗教关系。
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系由著名宗教社会学家杨凤岗教授主持。该研究借助于CSLS的调查数据,重新界定了宗教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如宗教、无神论、民间宗教,着重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宗教信仰的基本状况。
报告指出,85%的中国人有某些宗教信仰或某些宗教信仰活动的实践,只有15%的中国人是真正的无神论者。在报告中,真正的无神论者指的是明确认同自己是无神论者,并且不信仰任何宗教和超自然事物,不参与任何宗教和民俗活动的人,这一概念的界定是比较严格的。虽然有58%的人声称自己不信仰任何宗教或任何神、鬼、佛等,但其中有44%的人在以往的12个月中曾有过某种形式的宗教实践,如去教堂、祈祷、烧香、在家中供神像或祖先牌位、戴符、看风水、算命等活动;有49%的人具有某种宗教信仰,如相信灵魂转世、天堂、地狱或超自然力量。此外,数据说明,真正的无神论者只有总人口的15%左右。与此同时,这种对无神论的认同与自身宗教信仰、宗教实践相矛盾的现象,在一些党、团员中间也存在,只有16%的党团员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在以往12个月中没有任何宗教实践。
报告的数据表明,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年历史的佛教在最近30年来发展最为迅速。有18%的人自我认同为佛教信仰者,这就意味着中国有1.85亿的佛教信仰者。同时,在自称是非佛教信仰者的人中,有31%的人至少有一种佛教信仰
或参与过一种佛教实践活动。即使在党员中,也有12%的人自我认同为佛教信仰者。但是,在这些佛教信徒中,只有1.7%的人是“三皈依”的信徒,也就是说只有1730万是正式皈依的佛教信仰者。因此,从报告所列举的数据来看,当代中国五大宗教中,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为广泛,正式皈依的信徒也最多。
另外一个重大发现,是近年来对于中国基督徒人数的调查,各个媒体和不同学者各有不同的说法,从2000万到1.3亿不等,差别悬殊,却很少有人能给出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数据,进而导致对宗教与中国社会关系的各种误解。
该报告指出,按照CSLS调查的数据推论,中国自我认同为基督教信仰者的最多有3300万人,其中信仰基督新教的有3000万,信仰天主教的有300万。报告所提出的信仰基督新教的人数虽然比中国基督教会官方网站上公布的2000万高出50%,但远远低于常常被引用的5000万至1.3亿的数字。其中,有38%的人已经受洗,也就是说有1300万受洗的基督徒。另外,还有4000万人虽不认同基督教的人却相信耶稣的存在,并且参加过基督教的宗教活动。
中国的宗教信仰现象十分复杂,按照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杨庆堃先生的说法,中国除了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制度型宗教之外,还有一种缺乏独立的组织结构和教义体系的分散型宗教,主要包括通常所说的民间宗教。正是这种分散性,使民间宗教的概念难以准确界定,因而信徒人数也没有最后定论。尽管如此,报告还是试图对民间宗教的信仰状况进行分析。报告指出,剔除了那些明确认同某种制度型宗教的信仰者之外,中国社会还有大约2.15亿人认为存在祖先神灵或者向祖先神灵祈祷,更有多达7.54亿的人有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之实践活动,包括参加祖庙活动或保有祖庙、供奉祖先牌位和上坟祭祀。更有1.45亿人相信风水、1.41亿人相信财神、3.62亿人曾在12个月内算过命或
看过相。由此可见,民间宗教的信仰和实践,在中国人中是比较普遍的。他们应当属于那种具有民间信仰及其实践活动的人群。
道教是五大宗教中唯一的一种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宗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错综复杂,很难明确区分。报告指出,虽然有多达1.73亿的人曾有过某种道教的实践活动,但真正自我认同为道教信仰者的只有1200万。
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所提出调查数据,以及关于中国宗教信仰者数据的研究报告,再度为中国社会展现了比较真实可信的中国宗教及其信仰者的概况。它基于科学调查而提供的数据,为把握与理解当代中国宗教信仰及其互动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体系。
比如,以往的偏见总是以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督教乃一教独大,常常呈现“井喷式”发展,甚至促使当代中国人的信仰关系与宗教秩序发生失衡。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根据的。依据这一调查数据,在固有的五大宗教之中,佛教发展最快的,信仰者人数也最多。此外,在无神论信仰与有神论信仰者之间的关系中,参与有神论信仰活动的人数比例也远远多出了以往的估计。如果依据该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即有85%的中国人具有某些宗教信仰或某些宗教信仰活动的实践,而只有15%的中国人是真正的无神论者,那么,那种认为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使得社会走向世俗化的观点,那种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宗教关怀的固有观点,应当做出进一步的讨论了。因此,对于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现象的新关系与新问题,值得学术界做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以真正理解中国的信仰与宗教关系。
第五篇:说说银行内部到底有多少职位和工作内容
说说银行内部到底有多少职位和工作内容
2010-12-15 11:42:56 来源:银行招聘考试网 浏览:433 次
最近看到 WORK 版和 CL 版上有很多关于各家银行的话题.其实对于没有进入过银行行业的 毕业生来讲,银行确实比较陌生,因为我们先前对于银行的了解大都只是停留在柜台上.
最近几年,银行对于大学生的招聘越来越重视,招的人也越来越多.原因在于现在外资一开放, 加上各家银行纷纷上市,对于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家的高层也开始发现之前的那些 老员工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很满足现在的需求.
作为一名进银行还不算很久的员工,希望下面这些介绍能给各位正在求职的浙大兄弟们一些 帮助.
首先是银行内部到底有多少职位? 一般首先是这样区分,有总行,分行,支行之分.总行,分行做的主要是行政类的,管理类的职位, 除去个别部门外,都不会具体做业务.现在每家银行的总行,分行也都会每年招一些人.支行呢, 是直接面向客户的,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比如说结算工作,信贷工作,这些都是在支行做的.像 现在各家行招人,如果是总行招,一般就留在总行,但是可能会放到分行锻炼一阵子.如果是分 行招,那就是给各家支行招人,或者是在支行做几年业务后再上调到分行.到时报道后,可能大 部分都要被分配到各家支行.这也是最终决定你的待遇的一次机会.因为各家支行的收入都 不一下,同时会差很多.在分行,部门有 很多,比如像计财部,投资银行部,公司业务部, 审批部,各种各样,可能名称不同,但是具体就有 这些,对了还有信息技术部这些.在支行,主要有三种职位,一种是结算,一种就是客户经理,还 有一种是综合科人员.结算也分很多种,前台,后台.外汇.客户经理分成三种,一种是做个人贷 款,房贷啊,个人消费贷款,这个大家都懂具体做些什么,反正就是给个人放贷款.一般就是有人
来申请,然后你就准备材料啊,报批,就 OK 了.第二种是现在很流行的做个人理财的,一般称为 私人客户经理.主要做一些新发行基金的销售,还有黄金啊,外汇产品啊,反正就是各种理财产 品的推广.最后一种就是最公客户经理.这个职位一般做的都是贷款,当然也有些客户经理专 门管存款也有.如果有公司需要贷款,那么就是开始写客户评级报告,写贷款申报书,准备材料, 报分行审批,然后放款这些事.综合科就不说了,就是个管家.作为新分配过去的大学生,一般 没有一个死的规定说是要做哪个岗位.一般都是根据各个支行实际需求来分配.所以比较常 见的一种分配模式就是先在柜台做一阵子结算,然后开始做私人客户经理或者对公客户经理, 以做对公的比较多一点.除去有个别毕业生可能就被定位为专门做外汇啊这样
子,一般在柜 台都不会太久.比如我自己做了一个月就做对公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大家所关心的待遇问题 其实除去个别比较好的单位来看,银行系统的收入真的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但是在同一个 岗位上,我感觉想靠混日子然后涨工资就比较少.只有你升到科长,或者再往上,这样子工资才 会往上调不少.具体有多少,各家支行情况不一样,就只能看支行效益.因为银行的收入分好 几块,基本工资其实就两三千,除去住房公积金,然后各种保险什么的就只有一千来块钱.但是 绩效工资往往是工资的好几倍,做对私或者对公的话都比较可观.第一年可能会因为各种打 折而少一点.还有一种就是可能第一年会以分行的平均工资来发,这样子你可能也不能按所 在支行的绩效来发.银行系统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倚靠所在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只有大企业 多,大客户多,银行的利润才会上去.所以选择的时候最好是选择大城市的银行,像我所在的城 市和一些小城市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最后我自己感觉的一个数,第一年估计五万以上 没有问题.如果算上那些公积金啊(银行一般这一块都很大,比如我是按工资的百分之二十算 的).除了这些收入,银行系统经常会发过节费,十一,五一,元旦,中秋,这些都会发个一千两千的, 另外还有各种名目的一些收入,什么清凉饮料费啊,服装费啊.事实上,还有另外一些,比如很多 银行都会提供宿舍,这样每个月就可以省个一千块钱,另外,提供服装,反正我自己平常都不用 买衣服.另外吃饭问题也是基本可以在单位解决.当然各家银行,各家支行可能在收入和福 利方面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但是相比于其它行业来讲,这一块银行业还是很有竞争力的.虽然
可能宣讲或者面试时一般银行的 HR 都不会提有多少收入,我当时听说只有三千块一个月,听 HR 说的,事实上远远不止.四大国有银行,外资银行,其它股份制银行到底收入差距有多大, 我只能以我自己听说的来判断.四大和像招行,民生这些相比差不多,但在福利上占优势.外 资工资收入要略高些,但是好像招的人比较少,工作也比较难做.另外,从岗位来讲,做对公一般 比对私有钱,对私比柜台有钱.从位置来讲,支行一般比分行有钱,因为做具体业务,当然跟各 支行效益挂勾.
第三个问题是在银行会有些什么样的问题不太好做? 首先大家肯定是认为拉存款.这个现象确实存在,每到季末,或者年末,都会有一定的存款任务, 但是如果你不是做个人理财(因为他们碰到高端客户的几率实在是太大了,想拉不到都难),如 果你不是做贵宾室的柜员.一般压力都不大.像我们做对公客户经理的,一般分到的任务都是 一百万以下.这个任务其实不算很难完成.当
当然对于新入行的员工第一年是会比较难一点,但 是行里一般也不会强求,同时一些老员工都会帮你,因为他们都是些土著,拉存款能力很强,有 剩余的很多.几年下来后,这个任务对你也不会太难完成,因为各家行现在都是到季末的时候 拉一把,然后马上把钱转出去了.然后下次有任务了再转过来,然后每次都会有些奖励,正好给 那些客户.然后一年以后会要求你有一个日均的存款在你的名下.这个就要求你跟客户的接 触中能拉下一两个大客户存钱在你这儿,一般也就是一两百万左右,努力下也不是非常难.因 为在银行遇到的有钱人实在是很多.另外还有一些任务,比如信用卡每年每人几张,还有就 是做对公会有一些要求新增开户啊,新增代发工资啊,这些都比较艰难.但是没有任务就没有 压力,恐怕任何单位都会有这样的压力存大,所以也没有必要太过紧张
其次我觉得是一个对于自己个人职业发展的定位问题.在银行,论资排辈的气氛还是比较浓, 一般混到科长都需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等不起.不过现在各家银行都更 加重视年轻人,重视真正能给银行创造效益的人才.像我上次遇到深发展的一个分行老总,才 三十岁,南京大学毕业.可见大家也都还是有很大的机会在里面,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
最后,就是很多人担心会被安排做柜台一辈子.我想就算他们想安排你做一辈子,你恐怕也不 会愿意,早就走人了.同时大部分银行还是考虑个人意愿比较多的.你的真实的想法一般都会 被考虑…同时也不排除有不少女生打从心里还是喜欢柜台工作的,我就见过这样的例子.
想不到别的还有什么可以介绍的.而且上面这些也仅仅是我个人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所了解到 的一些个别几家银行的情况,可能比较片面,如有不正之处也还望谅解.希望能给那些有志于 进银行,或者是想要有所了解的校友们一些帮助.如果还有什么特别想知道的,也可以发信讨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