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后反思 (7)
教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基本遵循教材编写的思路,让学生从生活开始,通过谈中医给病人看病引入课题,让学生先感受脉搏。带着“脉搏是由谁引起的”的问题进入科学研究中,通过认识心脏,听心脏的跳动,获得心脏与血管的关系,引导孩子探究心脏与血管的组合,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与动手,最后让学生了解了心脏与血管的组合。然后,通过三次不同运动后的测量脉搏的次数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心脏每分钟的跳动次数与运动有关。最后,通过“除了运动之外,你在什么情况下还感觉到心跳与平时不一样?”让学生知道心脏每分钟的跳动次数与许多因素有关。最后通过学生对心脏与血管的探究欲望之中走出课堂,以促使学生课下继续探究。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体现了“教学”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双边活动。只有满足学生“学”之需要的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研究的主要专题是“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
我的观点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既不能停留在儿童自发探究的水平上,也达不到科学家的探究高度。而且,我们也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而是为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基本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公民打基础。因此,不必把“儿童自发的探究”一步步地引向“科学家的探究”。
第二篇:练习7教后反思
练习7教后反思
学习“处处留心”一部分时我出示了一组和花有关的词语:()团锦簇、百()盛开、春暖()开、锦上添(),让学生试着填成语,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每月开放的花朵。再到认花卉、猜谜语,最后立足于语言训练点:用几句话写写自己喜欢的花。
“我家的一张照片”这个口语交际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在头天晚上布置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并和爸爸妈妈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时,学生都兴奋极了。课上,我先做了一个示范,然后出示一些句式,让学生可以模仿。接着自己练说,组织语言。最后让学生四人一组,互相练说,在练习中可以相互提示,并与上一位同学的介绍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在条理清楚的基础上,要把语言说通顺讲具体,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第三篇:教后反思7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着眼于“关爱学生,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将重点知识融入趣味操练和情境中,利用大转盘让学生能自由问答并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乐于表达。同时分组评比,让他们在学习中充满了乐趣和挑战。满足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成就感。我以任务型的教学活动为主要组织课堂的教学手段,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的课堂组织形式,坚持生活化,活动化,体验化的教学。通过课堂评价来确保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完成质量.组织学生合作创新完成任务型教学,在出示明信片时,让学生能从中找出问题,用这些问句进行采访,这样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而且还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让他们学会学习。然后三个人一组完成一张明信片。给每个学生都分配了任务,不让每个孩子掉队。汇报时教师给予奖励。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灵活开放式的课堂。本节课始终围绕着假期行为进行扩展,从引入、板书到结束语都体现着一种热爱祖国的情感。韵律感较强的歌谣,舒缓的轻音乐给课堂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然而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诸多纰漏,如:句子呈现比较单调,应该再新颖些。学生虽然对本课句型掌握较好,但是句子的对比教学和情境的创设还有待于改进。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一点做的还不够。总之,一节好课如果能做到“确立目标不忘人,处理教材善于变,选择教法突出疑,安排过程强化动,创设情境享受乐”。
第四篇:反思7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胡琴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首先我由课题展开,设疑。《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来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学时,我让学生走入文本,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过人。主要从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展开。先是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接着引导学生把前后相联系的句子对应起来看,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堂中我带领学生主要研读文章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但是在教学中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诸葛亮虽然料定鲁肃会帮忙,鲁肃也确实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准备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并且没有告之周瑜。但是诸葛亮把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藏在哪里?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三天时间,六百名兵士不用生火做饭吗?我的问题也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课下他们积极的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虽然各说纷纭,但是学生们开拓了思维。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五篇:7短文两篇(教学案)
课题
短文两篇
作者
张晓风/周素珊
课时
两课时
设计
兼馨
学习方法
学习内容
方法总结
仔细领会目标,明确要求,理解核心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对作者和文学常识及文体资料要牢记。这样才能为下步理解和领悟内容和思想做准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结合课文,参考资料和同步学习上问题,善于和小组同学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透过文字表面看出实质,从字面意思中,体会出语句中的深刻内涵。真正的读懂课文。联系实际,感悟生活,产生共鸣,能学为所用。学有所得。学会感悟。
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对作者和文学常识及文体资料要牢记。这样才能为下步理解和领悟内容和思想做准备,试试吧,相信你自己,你能行的 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握文章的顺序,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有因才有果。一定好好体会和理解 须细心细致阅读课文,并学会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紧扣思想和内容来回答问题。感悟文章表达的哲理,学习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管”等词语;体悟文章的深刻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中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学会在集体中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领悟文章中心,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学习难点: 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理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行道树
一、导语设计
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越来越发展了,只是人与人之间却变得越来越陌生了,这是为什么现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不但没有“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在“增大”,这是为什么? 中央电视台曾报道,上海一个共产党员残疾人,在摆渡时不慎将轮椅驶进了黄浦江里,渡船上站满了渡江的人,但竟无一人跳进水中将他救起。一某晚报载,一儿童溺入湖中,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他的同伴跪在地上求叔叔阿姨,求过路的好心人救救那正在挣扎的不足十岁的儿童,人群中竟有人喊出救小孩必先拿出80元人民币来,但终因无现金兑现,岸上的人就像看电影一般看着儿童沉入湖底。两个多么惨不忍睹的场面啊!
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随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的英灵而长眠在黑沉沉的地下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看课文之前我们看几幅图片,出示幻灯片。
二、作家介绍
张晓风,1941年生于浙江金华,1949年抵台北,毕业于东吴大学中文系。她是台湾著名散文家之一。著有戏剧、小说、杂文多种。她的创作贯穿着基督教信仰的精神,散文充满自我的真情至性,剧作蕴含着中国故土意识。
三、检查预习
1、给划线的字注音
行道树堕落点缀苦熬冉冉贪婪自豪繁弦急管 2、解释词语 贪婪: 繁弦急管 点缀: 红灯绿酒 堕落: 深沉 苦熬
四、大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是行道树最动人的表白的语句用曲线画住。朗读要求:语调抑扬顿挫,要有感情的去朗读。
五、整体感知
1、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帮老师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行道树生活在城市的烟尘中,既忧愁又快乐。
2、行道树是一列——————的树。(填空)
用“忧愁”和“快乐”来形容行道树矛盾吗?为什么? 因为“忧愁”是说它有抖不落的烟尘,人们不重视它,“快乐”说的是它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或者:“忧愁”是 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行道树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绿阴”,为城市制造清新。或者:“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
3、你认为文中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是全文所要表达的人生哲理: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六、合作探究
1、人行道旁的树象征了什么?这个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行道树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光辉形象。
作者通过借用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2、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行道树这一形象的?
1、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他们甘愿自我牺牲,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
2、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他们寂寞、孤独、苦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我们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像行道树那样,为社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大放光彩。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我们为此承受牺牲,为别人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也是幸福的。
七、研讨品味,理解下面语句。
1、“站在这双线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为了人类,行道树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烟尘之中,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的跌落。
2、“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行绿树的点缀,改变不了现实的悲凉局面。
3、“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因为别人都不去,“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八、体验与反思
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是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决非发牢骚,而是借行道树之口发出强烈的呼唤。呼唤社会上能够出现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也呼唤人们要尊重奉献者的辛劳,更加要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九、拓展练习
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以“奉献”为主 题来说说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 受到快乐!”
(山泉、小溪„„)_______ 第二课时第一次真好
一、导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周素珊简介 毕璞(pu),是周素珊女士使用了四十年的笔名。毕璞已出版的著作有《故国梦重归》、《风雨故人来》、《心灯集》等39部。《第一次真好》是她早期的一篇散文。毕璞作品产量虽多,但是她一向只为兴趣以及有所感而写,“以我笔写我心”是她的写作信条。她的文章清新雅丽,在平淡中蕴含着哲理,言之有物。毕璞生性乐观,常乐在工作(写作)中她说:“小说是我的最爱,因为无论在阅读小说或写作小说时,我都会暂离现实,化身为小说中人,进入书中人物的内心,而浑忘自己正处在纷扰的尘世中。我把看小说和写小说都当作是一种卧游或漫游,而自得其乐”。
三、检查预习
1、给划线字注音
结实累累硕大十姊妹玲珑剔透孵鸟雏形一霎时柚子鸟巢
2、解释词语 风情 硕大 雏形 具体而微 低回 玲珑剔透
四、合作探究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②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1.作者给我们讲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详细写了她的什么经历? 第一次看柚子树第一次看孵小鸟详写
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已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略写
2.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
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3.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详略得当:详写: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
略写: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露营,做饭,坐火车,坐飞机,看雪,发表文章.)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4.“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我们怎样对待第一次? 珍重第一次让生命多姿多彩不断向新的领域进发 5.“第一次的感觉很奇妙?那奇妙是指什么?” 喜悦、新奇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6.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 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中的“珍重” 能不能换做“珍惜”? 这里的第一次都是指有益的第一次,充满喜悦、新奇和新鲜、刺激,第一次越多,经历也越多,感受也越多,所以越多生命就越精彩了。一个侧重重视,一个侧重爱惜,在这里是应该要重视,所以,不能换。
7.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8.“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雏形”是指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是指具备了整个形体,两者形容的外形很有差别。
9、大家来说说,哪些是有益的第一次,哪些 是不能尝试的第一次? 有益的有骑车,受表扬„„
不能感尝试的有:偷东西,贪污,杀人,放火,吸毒„„
五、体验与反思
1、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2、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六、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