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企业管理创新
唐山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乡镇企业管理创新
乡镇企业指的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其内涵主要是指乡镇企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内在的组织、产业、技术、布局结构等因素的总和,乡镇企业的外延则是指乡镇企业所囊括的对象、涉及的范围。它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联户(股份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四个层次。乡镇企业的发展繁荣了农村经济,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村单一发展农业的格局,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支农资金,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工业的发展,是农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中不可替代的力量。但随着乡镇企业体制创新步伐的加快,乡镇企业的管理创新则显得相对滞后,虽然乡镇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实践过程中,能够结合当地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创造了许多科学性和适用性较强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但从总体上来看,管理创新依然滞后于体制的创新,乡镇企业如何面对产权制度的改革、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知识经济的新挑战,需要乡镇企业从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体系、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进行全面创新,实现管理运作市场化、管理组织高效化、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方式科学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以管理的创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一、乡镇企业管理的五个基本要素
1、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模式的灵魂,企业管理模式的构造、运行均以管理理念为精神指导。近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充分体现了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模式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和运行中的核心作用。可见,管理理念不仅受制于环境要素,还特别受制于人文和社会因素,同时因人文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演进。
2、管理组织结构。管理组织结构形成企业管理模式“的骨架”,它不仅决定了企业管理模式的“外部形状”,同时也决定了企业各部分的联结方式和作用机制。企业管理组织结
唐山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构可细分为三方面:(1)决策结构。古典管理理论十分强调决策权集中,但随着组织结构规模扩大和复杂,组织环境日趋多变,科技进步加速,导致集权式组织决策功能日益复杂、繁琐、决策失误和滞后越来越多。因而从决策的角度看,管理组织结构将向进一步适应分散组织方向发展。(2)信息结构。决策结构直接决定了信息结构,但决策结构主要讨论因职权分配结构和形式而导致的决策有效性问题,而信息结构则注重决策和非决策信息是否能多渠道网络化、及时、有效传递,为快速准确的决策服务。(3)动力结构。动力结构描述管理组织结构内部企业成员之间联系方式以及各自价值取向的同一性和沟通度的大小。管理理论演进中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由组织控制成员-组织和成员双向决定-目标管理下的自我控制的过程。
3、管理制度。为保证管理组织有效运作而设立、划定各组织成员责权利的制度和规章,即“一般授权”所包含的内容。它是企业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最一般的准则,属企业管理模式中“的硬件”。制度具有一般性和普遍适应性,企业中属制度规定的内容,人人都必须遵守,尽管各人的职权和价值取向有所不同。规章具有时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同一规章只适应于某一情况、某一时段或某一群体。制度和规章受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制约,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文化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管理制度。
4、管理作风。管理作风体现为在企业管理理念指导下,在已有组织结构中,受制于各种制度和规章约束的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以及在其价值取向指引下的行为方式。可简述为企业各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各组织成员会因个体多方面的差异而导致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但同时又必然受到企业文化、组织和制度的制约,而存在某种程度上共同的价值观。在企业管理模式中,管理作风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通过企业文化培植和管理理念共同理解,使各组织成员在个体价值取向基础上,形成企业共同价值观,以更好协调组织成员的行为,为实现企业目标有效服务。
5、管理方法。管理方法包括决策方法和作业规程,决策方法是指企业在整合企业资源
唐山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作业规程则规定企业资金、物资、信息流的流程、方向、路径和方式。按西蒙的决策论,企业管理过程可以理解为决策的过程,管理方法中用以整合企业资源的方法可以理解为决策的手段和方法。可见,管理方法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不同素质和水平的决策者或决策者群体对同一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和工具,从而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二、乡镇企业管理创新的涵义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
唐山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息管理,导致企业新产品开发速度慢、成功率低、产品质量较低和技术含量不足等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因此经常处于这种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当中,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3、组织机构不合理。乡镇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因此很难达到经济规模,导致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企业组织机构普遍采用直线制或直线职能制,企业内部领导体制一般是家长式、家庭式或独裁式的管理,在人事关系上“裙带风”盛行,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4、产权不明晰。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产权不清和权责不明的问题,往往存在“有经济、无组织”的现象,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由乡镇(村)政府职能所取代,在资产管理上,体制不顺,使用不当,管理不严,缺核算,少考核,导致企业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四、乡镇企业管理创新思路探索
1、观念创新。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快的今天,在乡镇企业中却普通存在着因循守旧的管理观念和思维方式,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乡镇企业必须增强外向型经营观念和意识,掌握在国际大市场中参与竞争的经营艺术,要树立公平竞争、尊重知识产权、遵从国际惯例和投资风险的观念。要树立科学的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基石的理念,将创新看成是整个企业的任务,高层管理者对创新必须承担义务,并给予有力的支持,在企业的关键岗位上配备创新型人才,将技术和市场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创新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风险性,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建立科学的创新管理机制,从而保证企业创新的顺利进行。
2、组织创新。只有创新的组织,企业的创新活动才能顺利实施,乡镇企业的组织创新与其他创新相比更具有滞后性和被动性。组织创新主要涉及到组织的正式框架、沟通系统和权力分配系统三部分。目前乡镇企业的组织机构显示出明显的集权性,内部协调困难,制度僵化,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要进行组织的创新,首先要清楚不同组织类型(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扁平型、网络化)的特征及应用条件,并了解组织演
唐山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变的规律,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指标来分析企业组织结构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建立适合本企业目前和长期发展的组织体系,通过体制保证、战略设计和创新动力三方面使组织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在乡镇企业经营中不断地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部分乡镇企业产品还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以及以吃原料、吃资源为主的高耗能、污染重的粗加工和初加工等问题,因此必须要下大力气促进产品的优化升级并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是企业竞争实力的核心,要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他们,并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4、营销创新。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乡镇企业必须强化营销策略,不断完善营销机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到国外开推广会或展览会等,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行情及各国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习惯,因地制宜地制订自己的发展战略,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在国外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销售企业,开办跨国公司,但开拓国际市场要注意量力而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协调进行,不要遍地开花,而要适当突出重点。
5、服务创新。乡镇企业要不断深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服务信息化,大力发展市场信息网络,全面启动乡镇企业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搞好乡镇企业相关经济信息的收集、传输、反馈、规划和分享,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完善企业的服务体系。
第二篇:乡镇企业管理
关于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制度的研究
近年来兴起的西方公民盛会理论和治理理论,给城乡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国外成熟的城市社区管理也给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全国各城市都兴起了城乡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政府主导型、半政府半自治型、社区组织自治型三种为典型的代表,这些新的改革模式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以社区组织自治型更为彻底,是社区基层组织完全自治化的改革,基本上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是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向,更具有前瞻性。但是从长远看来,建立基层社区自治组织是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截至2007年底,我国农村有61万多个村民委员会,城市有8万多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5%的农村建立了实施民主决策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9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保障民主监督的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活动普遍开展。89%的城市社区建立了居民(成员)代表大会,64%的社区建立了协商议事委员会,22%的社区建立了业主委员会,居民评议会、社区听证会等城市基层民主形式普遍推行,收到了很好效果。
一、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居民自治是发展集成民主建设的需要
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文件明确规定“扩大民主、居民自治”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指出,“在社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江泽民同志在全国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谈到扩大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和农民基层群众的民主圈里,已经实现的基层民主权利要继续实现和保障,同事要随着经济文化的提高和条件的具备,逐步扩大和增加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这是我们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我们认为当前政府所推进的城市社区建设包括社区居民自治,正是城市实行扩大基层群众民主权利的一个重要载体,居民自治问题是社 1
区建设的难点,也是社区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志,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工作。
(二)社区居民自治是国家治理的需要
社会各种形式的自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东西方国家的事实都表明一个基本的政治原理:有效的国家治理,不是通过国家权力无限扩张来完成的,相反,是通过合理范围内的国家权力运作。社会自治的有效开展以及这两者的相互非核与合作来实现的。
二、目前城乡社区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目前城乡社区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
基层社区居民参与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主要包括经济生活的参与、文化生活的参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政治生活的参与等,这里是指居民个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与管理的过程和行为,包括对居委会干部选举的参与、对居委会议的出席、对居委会活动规则的制度的参与、对社区重要事务的决策参与等等,而且关键是参与的过程。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城市建设、社区居民自治中,居民参与也还存在着许多难题最突出的是居民参与不足,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现状不容乐观。
1、社区居民参与率低,动员式执行参与是目前社区居民参与的主要形式 所谓动员式执行参与是与主动性参与消极性参与相对而言的,是指社区居民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动员、劝诱、说服下参与(执行)社区管理机构也已形成决定的思想,比如参加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各类活动,开会听取居民委员会或街道有关本社区工作的通报、部署等。这种参与既不能对社区事务开展的具体项目进行决策,也不能对社区公共权力的运行进行监督,因而属于执行性参与,在这些过程中,作为社区主体的社区居民是“缺位”的。
2、非政治性参与是目前社区居民参与的主要内容,形式老套、范围狭窄 所谓非政治性是指从参与内容上讲,居民参与的社区失去多与政治不沾边或者关系不大。社区居民一般所参与的社区事务大多诸如打扫楼道、巡逻、书画比赛等等,形式老套、范围狭窄。就社区居民委会而言,政治性参与主要是指选居委会和选举各级人大代表。前者主要是由居民代表或者户代表投票选举,且三年一次,参与规模不大,广泛性不足;后者也并非全体居民都能参加,那些在单位登记的选民的居民,则不参加本社区的选举。
3.社区不具备独立的财产权,影响社区居民自治的进程
财产权是一切的最根本权利,是事物发展的瓶颈。目前社区不具备独立的财产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区居委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影响着社区居民自治的进程。居委会财政主要来源区和街道财政拨款。《居组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居委会的资产,但在很多地方,街道对社区的资产收入提取管理费,少的40-50%,多则100%。上级部门用于社区的办公金飞和居委会成员的生活费补贴也被层层克扣。很多社区一算账,不但不能按规定从政府部门去拿钱,每个月反而要倒贴很多钱给街道,由于街道使用各种手段侵占社区资产,使得社区的财力支撑体系非常薄弱,社区用于硬件建设的投入相当有限,举办文体活动的经费也是捉襟见肘,对于大部分社区来说,财力紧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目前城乡社区自治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从观念层面上看,虽说单位人正向社会人转变,但旧的“单位本位”所形成的参与体制和参与规范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清除
2、社区居委会会职能错位
从社区运作的行为模式来看,作为社区自治组织的居委会事实上很多是有街道办事处派出的,从而事实上成为政府在城市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这一特征导致居委会在其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职能错位,做了许多本应由其它各类组织和居民承担的具体事务,在街道和居委会的全面灌输下,居民一方面缺少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和管理的途径,另一方面他们早已习惯于大事小事都直接找政府,寻求政府的帮助,等待政府的安排,而主动参与的观念比较淡薄。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社区运作模式,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讲究声势、没有坚持社区需求本位的原则、忽视社区居民实际需要的情况。社区搞的许多活动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走走过场,没有考虑居民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而且每年的内容和形式都如此,不能满足居民不断变化的需要,从而导致居民的参与热情不高。
3、社区居民社区自治参与的制度化环境不够完善
从体制层面上看,总体上说,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参与的制度化环境不够完善。我国社区管理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的运作以及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事务和活动的参与,主要还是建立在政府的行政推动之上。政府的行政号召、行政协调和行政
督促构成了社区自治参与的基础。但是,政府的行政政策没能成为相应的法规制度,参与社区共建的社区居民之间很容易产生“踢皮球”的困境,不便于社区工作者进行管理和协调。社区居民自治参与的权利、义务、时间、频率等许多本应当制度化规制的问题都存在人为随意界定的情况,缺乏相对明晰和准确的标准,难以充分发挥在居民在社区建设中本应由得主体力量。从参与途径分析,居民缺乏通畅的参与渠道,常常是社区管理机构感到有必要了,就着急居民来开会、不知、传达、或者是政府有关部门提了要求,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又赶快组织居民,即便是在成立了居民代表大会的社区,什么时候开,讨论什么主题也都是有社区管理机构定,居民代表只有“听”的份,由于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缺乏一套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程序或规定作支撑,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使得参与的机制很不完善,反过来又影响了居民的参与率。
4、社区居民归属感及主动参与意识不高
三、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制度的有效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小政府,大社会”逐渐被确立为新的社会管理体制的目标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推动社区居民自治,把应属于社区管辖的失去交给社区,政府就要改变观念,进行自我改革,政府与社区各尽其能、各尽其责。
(一)要简政放权,使社区的自治发展有一个基础条件和自主发展的空间 实行社区居民自治意味着社区居民有权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这就需要重新配置城市管理的公共权力。在传统体制下,治理城市的权力集中于政府及“准政府”组织,“权力配置呈半级化”。政府必须逐渐减弱对社会的直接控制和干预,并适当地从社会中退出。只有这样,社区才有自主发展的基础和空间,政府培育社会和社区自治组织,就需要将原属于自己的权力下放一部分给社区,或正说让渡一部分权力给社区,是社区在本区域范围成为治理主体。否则,社区居民自治就会流于形式。
(二)转变社区职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权政府的权威建立在全能基础上,随着全能政府的实效,政府一方面要下放权力,另一方面要装便职能,重建权威基础。全能政府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控制和分配资源,以管理为主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难以
再通过控制和分配所有资源的方式管理社会。这就需要通过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实现对社会的再整合。因此,政府的只能也要相应发生变化,既从管理主导型转变为公共服务主导型,经政府的工作重心下移,以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服务社区,并在这一过程中构建社区,引导社区居民自治。
(三)积极改变领导方式
全权全能政府的领导方式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纵向性、垂直性、命令方式管理。随着全权全能体制的改革和政府对社区自治的培育,就以为这政府管理的基础不再依附于自己的“单位”,而是依法自治的社区。“传统的单位制线型社会变为社区制底座式社会。”社区居民自治成为政府管理的心的依托。在这一体制基础上,政府必须改变自己的领导方式,既不能再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对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发号施令,而要依照法律积极支持和科学指导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四)实现居民委员会财务独立
关于如何实现居委会财务独立结合一些地方的经验有以下具体的建议:首先给每个社区居委会赋予社团法人代码,确认其实具有法人性质的资格,由居委会开设独立银行账户,建立账簿,并配备专职的财务人员。其次区级财政对社区的投资(经费、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直接拨款到社区,减去中转环节;或者是有居民委员会通过立项的方式进行专项审核,专项批复。再次,制定并实施社区财务公开制度,由社区居委会自主支配经费,定期公布社区居委会的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社区居民会议及其代表大会和社区居民的监督。最后,居民委员会定期向居民代表大会和政府部门以及捐赠者公布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社区成员的民主监督。
总之,在我国城乡基层自治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这就是自治能力的培育。加强城乡社区居民自治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机车证券建设的重要内容,这项工程能不断提高为群众俯卧的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社会治安,保证群众安居乐业,存进社会发展和稳定。但实现城乡居民自治是一项长期间距的任务,并非依照以下的事。从现阶段,作为一种居民群众直接参与制度,城乡居民自治的发展还不成熟,目前总体上海停留在法律规定和制度层面,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居民自治离我们还有一定距离。在我国,真正解决体制、观念问题,改变因体制与观念而沿用下来的国家行政管理模式和社会组织与发展模式,尚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过程。
第三篇:乡镇企业管理
乡镇企业管理
[摘要] 乡镇企业是在我国农村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在改革开放31年以来,乡镇企业以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和顽强的生命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介绍了我国乡镇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乡镇企业 发展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当前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乡镇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乡镇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更加严峻。
一、当前乡镇企业面临的问题
1.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从产权制度来看,现在乡镇企业主要有集体经营、承包经营,以及股份合作制。前面两种形式的产权关系模糊,名义上财产归集体所有,而实际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乡村群众并没有对财产的支配权、处置权,真正拥有财产支配权和处置权的是乡村行政组织和领导。而对于股份合作制的乡镇企业,很多还发展很不成熟,企业的经营者只简单的把它看做是一个融资的渠道,并没有把推行股份合作制
看作是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形式、经营机制的重大变革,是建立新的企业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2.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比较落后
长久以来,乡镇企业的内部管理始终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大多数
乡镇企业存在着任人唯亲、任人唯近的裙带关系,缺乏合理的绩效考
核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从而导致家族式的管理方式。
在对待企业员工上,企业管理者忽视了企业员工既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的现实。企业员工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且还有
社交的需要、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很多企业缺乏激励机制;
在员工培训方面,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甚至不进行培训,很多乡镇
企业为了企业短期经济目标的是实现,往往只对企业员工进行一般职
业技能的掌握,而且时间较短,制约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3.乡镇企业缺乏资金供应和技术创新
从生产要素来看,资金缺乏仍是困扰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难题。
由于大多数乡镇企业都是从农村的集体企业发展起来的,其资金主要
来源于自身的经营利润,很少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和帮助,因此并无稳
定的资金来源。当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时,企业很容易因为缺乏外
部资金支持而处于困境,甚至导致破产。
中国乡镇企业长期以来主要从事那些科学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
严重、浪费资源的低水平产业,产品生产只重数量,忽视质量,片面
追求产品的低成本,因而严重影响了乡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4.人才和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成为当前乡镇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缺乏人才和技术是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入WTO后,乡镇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发展,关键在人才。
一般情况下,外资企业和大型国企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和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它们必然会留
住很多高技术、高学历的人才,使得很少有人才来到乡镇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城市会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农业劳动力以“民工潮”的形式流向东部沿海城市的工业或服务业,使得乡镇企业缺乏基本的劳动力,处于对外吸引不了人才,对内留不住的尴尬局面。
二、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策略和趋势
1.依靠政府政策,从宏观上调整乡镇企业,实行多元化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的多变,乡镇企业应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应该是在充分考量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同时考虑本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文化资源的特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经营领域。同时,乡镇企业多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的经营战略,既有别于国有企业单一化的生产经营现状,又有别于其他类型企业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方式。
2.改善经营机制,激发企业活力能否建立一套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是乡镇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企业应有灵活的发展和营销机制。乡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始终依赖于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资源,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积极汲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认真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及时总结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国内外的先进企业,特别是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企业,它们在企业管理的某些方面,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3.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
创新,永远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从总体而言,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思路应是:首先,尽量采用适合乡镇企业当前情况的先进适用技术。乡镇企业的经济、技术水平很不平衡,采用技术应因地制宜,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应区别对待;其次,搞好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尽管技术创新主要还是市场行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乡镇企业,但为了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县及乡镇级政府和乡镇企业领导都要有技术创新意识,要制定鼓励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强化政府激励技术创新的手段。
4.建立有效的人才战略
一方面,立足培养是开发乡镇企业人才的战略基点。乡镇企业培养本地的技术人才应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灵活的培训方法,开发企业现有人才资源和本乡镇的后备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尤其是技术骨干和专业带头人,在这一点上,应该大胆引进,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不惜花大代价;更要建立好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人力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
第四篇:乡镇企业管理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乡镇的土地、资源的成本优势催生了一批的乡镇企业,它们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乡镇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拓展就业渠道等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落后的乡镇,人员素质整体相对较低,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经济实力比较落后,与所在乡镇的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乡镇的企业的管理工作,对促进乡镇企业有序、科学和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落实三农问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当前乡镇企业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认识在存在偏差我国很多乡镇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其虽然在市场上拼杀了几年。在一些方面有所提高,但经营思想、管理水平、守法诚信等方面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通过科学管理来提高效益。比如一些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过程中,被审计者往往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我为公司尽心尽力,公司却对我如此不信任”,这样容易引发老板与被审计者之间,被审计者与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矛盾,使内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同时影响被审计者工作的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相对滞后在新经济环境下,每个企业都在培育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而作为这种能力的创造者和执行者,他们的素质高低及管理制度的完善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目前乡镇企业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环境的需要,乡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竞争力提升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观念落后,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导致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员工的录用、晋升、辞退不够规范,随意性大,企业的培训不到位,仅仅在于一般的技能培训,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素质提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乡镇企业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三)财务管理缺陷当前,乡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整体较低,这与当地环境及制度变迁与较大关联,具有问题表现在:首先,产权不清晰,财务目标混乱。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是家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主集权现象严重,对财务管理缺乏应有的认识,致使职权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内部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其次,内部制衡体系不健全。产权不清晰使内部制衡不完整,加上现在很多企业的财务部门设置不合理,会计和出纳集于一人的情况屡见不鲜,糊涂账现象比比皆是。最后,忽视成本管理和存货管理。很多乡镇企业对批量采购的次数和数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采购数量过大,导致库存高,流动资金占用大,有时则采购量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总之,缺乏科学性。二乡镇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容管理制度是指企业日常运营的各种具体制度总称。企业管理的动态变化需要企业进行有效的创新,也只有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规范性,合理、科学把握好或利用好时机的创新是保持企业管理制度规范性的最佳途径或唯一途径。制度创新主要涵盖企业财产关系、治理结构、分配融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范畴,它与技术等其他创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显著特征。
二、管理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决策制度由于环境因素的不断复杂化,决策问题越来越成为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绩效。因此管理制度创新首先应是决策制度的创新,具体体现在:第一,管理者要在决策中把科学性和艺术性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二,应建立风险决策机制;第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第四,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乡企,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创办技术开发机构。
(二)信息管理制度信息对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需要通过信息管理制度来在企业与环境之间建立信息交换通道,建立快速的信息反馈机制。其次,在价值链的各环节中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是十分必要的。第三,信息与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信息的有序化形成知识。因此信息管理制度对于组织知识的产生、积累和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现如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已成为了企业管理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最大化人力资本。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是要注重员工的个性、自主性的塑造和发挥;其次是激励制度,完善薪酬和福利制度;最后是要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给员工提供多种发展的机会,形成一个合理的人才流动、人才竞争和人才选拔机制
第五篇:乡镇企业管理
论乡镇企业现状与今后的发展规划
摘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乡镇企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服务“三农”,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突出,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有些问题已成为乡镇企业生存的巨大障碍。因此,正确分析与规划乡镇企业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是乡镇企业继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贡献的必要前提。
一、当前形势下乡镇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1、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层次低。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高,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偏低。产品质量差、档次低,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相当突出。县区产业雷同,特色产业、比较优势和协作效益不明显。突出问题是第三产业总量不足、发展相对滞后。且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上,而科技服务、信息技术咨询等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第三产业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乡镇企业向集中连片发展仍有障碍。目前,受投入渠道少、土地政策制约和发展规划滞后等因素影响,乡镇企业向集中连片发展仍有许多困难。园区规划工作滞后。各类园区在功能和分布上缺乏统筹安排,园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不够突出。此外由于少数园区在确定规模时缺乏可行性论证,加上招商引资工作做得不好,致使园区企业入住率偏低。人才短缺制约结构调整。人才短缺问题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之一。乡镇企业目前的人才力量已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影响开发和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使技术更新开发停滞不前,产品更新换代进展缓慢。
3、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浪费、污染及生态破坏等问题,给环境、生态、健康等方面带来了区域性的、迅猛的冲击和压力。因此,研究乡镇企业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探寻乡镇企业用地合理化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既是提升乡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需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二五”时期,我国的乡镇企业发展要找准立足点,发挥适合国情的自身优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改善农村民生为立足点、落脚点,着力优化结构,加快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推进农民创业,显著增强乡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切实提高对“三农”的带动力。
一、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优化升级
1.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精深加工,引导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加工增值,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等农村服务业。依托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
农业;积极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活动。同时,立足农村市场,积极发展物流业及生产、生活性等各类服务业。
3.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乡镇企业涉足新兴产业链条,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和扶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
4.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发挥大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发展格局。加大产业集群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体系。
5.推进乡镇企业产业转移与承接。按照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东部率先发展等重大战略的要求,推动区域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全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继续推进乡镇企业东西合作,举办经贸洽谈活动,不断创新乡镇企业东西合作思路,逐步建立乡镇企业区域间互相交流、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6.支持乡镇企业“走出去”。引导出口型乡镇企业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支持乡镇企业扩大自营出口,积极开发适合国际市场的产品;支持乡镇企业发展跨国经营,设立研发和经贸机构。
二、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乡镇企业增长方式转变
1.加快技术创新。支持乡镇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制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引导乡镇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缩小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乡镇企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种教育力量开展乡镇企业创业辅导和培训;培育和储备乡镇企业高素质人才和适用人才资源。重点抓好新型企业家、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技术工人等乡镇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3.加强管理创新。强化内部管理,注重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广泛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国际管理体系认证。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标准,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消除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隐患,保障职工人身安全和健康。
三、发挥乡镇企业支撑作用,促进“三农”健康发展
1.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乡镇企业通过村企互动、以企带村等多种形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参与农民住宅投资建设,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加强乡镇企业规划布局,加大环保投入,开展清洁生产,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乡村面貌。
2.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引导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与合作社、农户有效对接,完善利益联接机制,积极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3.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大力发展各类农民创业和就业载体。降低创业门槛,为农村能人、回乡农民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业提供工商登记、土地使用、资金、技术、信息和财税方面的政策支持。
四、实施节能减排,促进乡镇企业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
1.节约利用资源。严格遵守国家土地使用政策和资源利用、能源消耗标准,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统一规划工业园区和产业集中区建设,改善工业空间布局,促进基础设施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鼓励乡镇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专业服务机构为乡镇企业提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服务。
2.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政策,遵守排污、治污、清洁生产和职业卫生标准,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坚决限制和淘汰资源消耗、污染大的乡镇企业。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保证投产项目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严格控制过剩产能和“两高一资”行业盲目发展。对纳入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投资项目,按规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
3.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积极应用节能降耗技术,促进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设备在乡镇企业的推广应用。大力开发低碳产品,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加工制造到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污染控制和预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依法淘汰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防止落后产能异地转移。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1998
[2]刘东辉钟涨宝:中国乡镇企业的兴衰与社会资本[J].湖北社会科学,2005.(1)
[3]鞠芳何恒远:试论乡镇企业的发展趋势[J].乡镇企业研究,2003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