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时间:2019-05-13 07:5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第一篇: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新课程倡导要注重学科间的知识的联系,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举例如下,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1.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游蒋山》 苏轼(宋)

2.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泊樟镇》 杨万里(宋)

第一句提出“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第二句提出“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其实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道理。

3.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赠妇》 秦嘉(汉)

前一句说明了光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后一句利用了平面镜成像这一知识。

4.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春山夜月》 于良史 前一句提出了“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这一现象,涉及到平面镜成像的物理知识;后一句说明了花朵分泌芳香的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发生了扩散现象。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李白(唐)

前一句主要说明了月亮成像在酒杯中的现象,涉及到光的反射。后一句可依诗句之意,从物理角度理解为:人、月下影子、酒杯中人的像而成为三人。

6.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雨窗消意图》 牛应之(清)

柳絮本来是白的,而诗中却说是“片片红”。其原因主要是太阳光里含有七种色光,当它穿过一片红色的桃花时,白光中的大部分色光被桃花所吸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反射出来的红光再照到白色的柳絮上,自然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孟浩然(唐)

通过作出月亮在水中所成的像的反射光路以及人眼看到月亮在水中所发生的折射光路图,来说明“月近人”的光学原理如图所示,S1是月亮S在水中所成的虚像,从S1点射向空气中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偏离法线,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是水中的S2射来的,眼睛看到的是S2点,S2点在S1点的上方,距水面较近,从而出现了“月近人”的感觉。

第二篇:光学知识

光学知识:

1.色温

定义:光源发射光的颜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辐射光色相同时,黑体的温度称为该光源的色温。

色温度以绝对温度 K 来表示,是将一标准黑体(例如铂)加热,温度升高至某一程度时颜色开始由红、橙、黄、绿、蓝、靛(蓝紫)、紫,逐渐改变,利用这种光色变化的特性,其光源的光色与黑体的光色相同时,我们将黑体当时的温度称之为该光源的色温度。以绝对温K(Kelvin,或称开氏温度)为单位(K=℃+273.15)。因此,黑体加热至呈红色时温度约527℃即800K,其温度影响光色变化。

光色愈偏蓝,色温愈高;偏红则色温愈低。一天当中光的光色亦随时间变化:日出后40分钟光色较黄,色温约3000K;正午阳光雪白,上升至4800-5800K,阴天正午时分则约6500K;日落前光色偏红,色温又降至约2200K。因相关色温度事实上是以黑体辐射接近光源光色时,对该光源光色表现的评价值,并非一种精确的颜色对比,故具有相同色温值的两种光源,可能在光色外观上仍有些许差异。仅凭色温无法了解光源对物体的显色能力,或在该光源下物体颜色的再现程度如何。

黑体的温度越高,光谱中蓝色的成份则越多,而红色的成份则越少。例如,白炽灯的光色是暖白色,其色温表示为2700K,而日光色荧光灯的色温表示方法则是6000K。北方晴空 8000-8500k

阴天 6500-7500k

夏日正午阳光 5500k

金属卤化物灯4000-4600k

下午日光 4000k

冷色荧光灯 4000-5000k

高压汞灯 3450-3750k

暖色荧光灯 2500-3000k

卤素灯 3000k

钨丝灯 2700k

高压钠灯 1950-2250k

蜡烛光 2000k

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温为:标准烛光为1930K(开尔文温度单位);钨丝灯为2760-2900K;荧光灯为3000K;闪光灯为3800K;中午阳光为5600K;电子闪光灯为6000K;蓝天为12000-18000K。

光源色温不同,光色也不同,色温在3300K以下有稳重的气氛,温暖的感觉;色温在3000--5000K为中间色温,有爽快的感觉;色温在5000K以上有冷的感觉,不同光源的不同光色组成最佳环境。

<3300K 温暖(带红的白色)稳重、温暖

3000-5000K 中间(白色)爽快

>5000K 清凉型(带蓝的白色)冷

色温与亮度:高色温光源照射下,如亮度不高则给人们有一种阴冷的气氛;低色温光源照射下,亮度过高会给人们有一种闷热感觉。

光色的对比:在同一空间使用两种光色差很大的光源,其对比将会出现层次效果,光色对比大时,在获得亮度层次的同时,又可获得光色的层次。

亮度:指的是人在看到光源时,眼睛感觉到的光亮度。亮度高低决定于光源产生光的能力。亮度符号 L,单位nite(cd/m2),其中cd为光强的单位,1cd代表1烛光,即一根标准蜡烛的发光能力。单位面积上的烛光越多,则代表发光能力越强,亮度越高

照度:指的是光源照射到周围空间或地面上,单位被照射面积上的光通量。照度符号 E,单位LUX(lm/m2),其中lm是光通量的单位,1lm代表1cd的光源在一个单位立体角内的光通量。单位被照射面积上的光通量多,照度就高。

亮度与照度:

关联点是:影响光源照度和亮度高低的物理量是相同的,即光通量

不同点一:影响光源亮度的光通量,是光源表面辐射出来的总光通量的多少,光源的发光能力越强,辐射出的总光通量越多;

不同点二:影响光源照度的光通量,是光源被辐射到被照面(如墙壁、地面、作业平台)上的光通量的多少。

不同点三:两者位置不同,受外界影响因素也不同。同一只光源,光源表面辐射出来的光通量被辐射到被照面(如墙壁、地面、作业平台)的光通量,在数量关系上是不等的。

物理意义

亮度形容的是光源的发光能力

照度形容的是被照物体所受到的光通量的大小 即,同一个光源的亮度是固定的,但是对同一个物体在不同距离产生的照度是不一样的光强度(luminous intensity)

是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辐射的光通量,以I表示,单位为坎德拉(candela,简称cd)。1坎德拉表示在单位立体角内辐射出1流明的光通量。

光通量φ流明Lumen(lm)

是由光源向各个方向射出的光功率,也即每一单位时间射出的光能量

色彩:

色彩深度又叫色彩位数,即位图中要用多少个二进制位来表示每个点的颜色,是分辨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常用有1位(单色),2位(4色,CGA),4位(16色,VGA),8位(256色),16位(增强色),24位和32位(真彩色)等。色深16位以上的位图还可以根据其中分别表示RGB三原色或CMYK四原色(有的还包括Alpha通道)的位数进一步分类,如16位位图图片还可分为RGB565,RGB555X1(有1位不携带信息),RGB555A1,RGB444A4等等。

色彩空间:(YUV、YIQ、YCbCr)

YUV模型用于PAL和SECAM制式的电视系统;YIQ模型与YUV模型类似,用于NTSC制式的电视系统。YIQ颜色空间中的I和Q分量相当于将YUV空间中的UV分量做了一个33度的旋转;YCbCr颜色空间是由YUV颜色空间派生的一种颜色空间,主要用于数字电视系统中;

这三者与RGB转化公式:

RGB-> YUV:

Y = 0.299R + 0.587G + 0.114B,U =-0.147R0.515G0.275G0.523G + 0.311B

RGB-> YCbCr:

Y = 0.299R + 0.587G + 0.114B, Cb =-0.169R0.419B-0.103B 从公式中,我们关键要理解的一点是,UV/CbCr信号实际上就是蓝色差信号和红色差信号。我们在数字电子多媒体领域所谈到的YUV格式,实际上准确的说,是以 YCbCr色彩空间模型为基础的具有多种存储格式的一类颜色模型的家族(包括YUV444 / YUV422 / YUV420 / YUV420P等等)。在Camera Sensor中,最常用的YUV模型是 YUV422格式,因为它采用4个字节描述两个像素,能和RGB565模型比较好的兼容。有利于Camera Sensor和Camera controller的软硬件接口设计。

人造光源:

1.D65 国际标准人工日光(Artificial Daylight)色温:6500K 功率:20W

2.TL84 欧洲、日本、中国商店光源色温:4000K 功率:18W

3.F 家庭酒店用灯、比色参考光源色温:2700K 功率:40W

4.UV 紫外灯光源(Ultra-Violet)波长:365nm 功率:20W

5.CWF 美国冷白商店光源(Cool White Fluorescent)色温:4150K 功率:20W

6.U30 美国暖白商店光源(Warm White Fluorescent)色温:3000K 功率:18W

7.TL83标准光源,欧洲厨窗灯、部份客户指定用商店光源色温:3000K,算法:.白平衡算法:

在相机拍摄过程中,很多初学者会发现荧光灯的光在人看起来是白色的,但用数码相机拍摄出来却有点偏绿。同样,如果是在白炽灯下,拍出图像的色彩就会明显偏红。人类的眼睛之所以把它们都看成白色的,是因为人眼进行了修正。如果能够使相机拍摄出的图像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色彩完全一样就好了。但是,由于 CCD/CMOS传感器本身没有这种功能,因此就有必要对它输出的信号进行一定的修正,这种修正就叫做白平衡。

色温对于相机而言就是白平衡的问题。在各种不同的光线状况下,目标物的色彩会产生变化。在这方面,白色物体变化得最为明显:在室内钨丝灯光下,白色物体看起来会带有橘黄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就会偏黄;但如果是在蔚蓝天空下,则会带有蓝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会偏蓝。为了尽可能减少外来光线对目标颜色造成的影响,在不同的色温条件下都能还原出被摄目标本来的色彩,就需要相机进行色彩校正,以达成正确的色彩平衡,这就称为白平衡调整。

白平衡调整就是试图把白色制成纯白色。如果这个最亮的部分是黄色,它会加强蓝色来减少画面中的黄色色彩,以求得更为自然的色彩。相机只要在拍摄白色物体时正确还原物体的白色,就可以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正确还原物体的其他色彩。

2.ISO:

ISO感光度的高低代表了在相同EV曝光值时,选择更高的ISO感光度,在光圈不变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更快的快门速度获得同样的曝光量。反之,在快门不变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更小的光圈而保持获得正确的曝光量。因此,在光线比较暗淡的情况下进行拍摄,往往可以选择较高的ISO感光度。当然,对于单反相机而言还可以选择使用较大口径的镜头,提高光通量。而对于一般数码相机因为采用的是固定镜头,惟有通过提高ISO感光度来适应暗淡光线情况下的拍摄,特别是在无法使用辅助光线的情况下。

夜景拍摄常常使用较小的光圈和较长的曝光时间,假如选择较高的ISO感光度必将不可

避免的产生噪点和杂色。这时可以使用三脚架,有可能的再使用快门线,选择较低的ISO感光度就可以避免噪点和杂色的产生。

Lux

照度是反映光照强度的一种单位,其物理意义是照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照度的单位是每平方米的流明(Lm)数,也叫做勒克斯(Lux): 1 lx=1 Lm/㎡上式中,Lm是光通量的单位

第三篇:古诗词中的知识doc[范文]

 古诗词与地理常识

1.清.潘际云“淮河四月风怒号,卷起白流翻塘坳,老蛟喷沫天吴骄,一堤如线居民逃”

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秦岭合称秦淮线,是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分界线,耕地以水田为主和旱地为主分界线)。“山前桃花,山后雪”: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 2.李白《将进洒》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黄河是是我国第二长河,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3.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我国长江的上游地区。“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4.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绕的自然景观

5、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

6、李白《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西部的横断山区地貌。民谣“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对山二人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描绘的是我国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7、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位于江西九江市,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庐山的雄奇秀丽。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

8、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江西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

9、杜甫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东岳泰山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

10、刘禹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苏东坡“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11、毛泽东《沁园春雪》“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向北流的。

12、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清溪位于安徽境内;新安江是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发源于安徽黄山,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13、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在游览长江时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要变成现实,特别是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14、“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

15.陆游《游山西村》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国的丘陵地形

16.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的是我国四川盆地;西岭:西岭雪山;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

17.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反映的地区是我国的南岭一带

18.歌谣“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反映过去什么地方交通的十分不方便:福建省

19.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地区是:赤道地区

20.地理学家徐霞客,形容景色如“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它描绘的旅游名胜是: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

21.(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我国过去河套平原的生态景观,有时也指内蒙古高原。

22.“风吹草低见牛,浅草才能没马吃,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描绘的是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份递减,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23.毛泽东的“一架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湖北省的武汉长江大桥

24.李白 “二龙争雄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渝于此破曹公” “赤壁”位于湖北省

25.民谣“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讲述的是四川省的乐山大佛旅游胜地

28.陈毅的“条条南流水,山山皆向北”描述的是中南半岛的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的特点。

 古诗词与气候

1.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 描绘的是天气特征,反映了冬天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野矿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描绘的是气候特征

描写春天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

3.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反映的是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

5.民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

6、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大林寺:在江西省庐山大林峰;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7、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8、孟云卿《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一天。

9、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末有期,巴西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指重庆北碚的缙云山。“巴山夜雨”其实是泛指多夜雨的我国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区)。四川盆地夜雨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云层遮挡了部分太阳辐射,白天云下气温不易升高,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能够吸收来自地面辐射的热量,再以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输送给地面。所以云层对地面有相当地保温作用,使夜间云下气温不致过低。可是云层本身善于辐射散热,其上层由于辐射散热,温度降低,低于云下气温,这就形成云层上冷下暖的特征。于是上下空气就发生对流,云层发展,出现降雨现象。云贵高原对南下的冷空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因而我国西南山地在冬半年常常受到准静止锋的影响。

10、苏轼《水调歌头》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11、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天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中国境内的天山山脉把新疆大致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托木尔峰是天山山脉的最高峰,海拔7443.8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天山。[

12、宋代词人张先《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13、王之涣的《出塞曲》“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都在今甘肃敦煌,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

14、左宗棠“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现今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

15、王冕《梅雨》“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这两句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

1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18、毛泽东《沁元春 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

19、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20、“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

21.民谣“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我国云南省昆明的气候特征 22. “蜀犬吠日”此成语可说明四川盆地云层多,日照少,当地的狗很少见到太阳,见到太阳后对着太阳叫。

23.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位于我国的江苏省,其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描绘的是天气特征;射了上弦月。

24.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由暧锋形成的天气

25.“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这句话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句谚语,这句谚语主要反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珍贵,风沙大、风力作用显著的自然特征

26.“火州”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有“火州”之称。吐鲁番盆地夏季特别炎热的原因:一是地势低洼闭塞,不易散热。二是干燥,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面有戈壁沙漠,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几乎全部被地面吸收,使得近地面的气温很高。

 古诗词与天文

1、《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

2.晋.傅云《歌》“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3.李白《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阴晴园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4.清.乐钧《一翦梅》“日似金丸,月似金盘”形象地反映了:由于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导致日月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

 古诗词与生物

1.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同时分解产生的CO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2.宋 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3.唐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花青素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植物的叶都为绿色,是因为叶中所含的绿色的叶绿素比黄色的叶黄素、橙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的缘故。但叶绿素有个特点,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不断的形成,又不断的破坏。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界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如果没有阳光,就不能形成叶绿素,人们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光来培养韭黄和豆芽菜。气温过低叶绿素也不能形成,此时,叶绿素的破坏速度却有增无减,随着叶绿素的减少,叶片便逐渐显现叶中其它色素的颜色,银杏、杨树等植物叶片到秋天变黄便是这个原因。而枫树在低温时叶片中的糖分可转变成花青素,这时花青素是红色的,含量又多,所以叶片变红,且红得鲜艳,故有“霜叶红于二月花”。

4.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对植物分布影响

植物的开花与温度有关,大林寺的桃花之所以比别处开得迟,是因为大林寺在庐山牯岭之上,海拔高,因而气温低的缘故。同时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5.明 《子西语录》“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日照对植物的影响

当落叶树木叶片变红时,也就意味着树叶快要凋落了,引起落叶树木落叶的环境信号不是天寒而是日照时间的缩短,不过这两个信号的变化趋势在由秋入冬时恰好吻合,当植物接收到日照缩短这一信号后,在激素的调节下,叶柄基部的一种特殊结构──离层的细胞就迅速分裂,并产生大量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这些酶使离层细胞的中层和细胞壁溶解,最后离层处的细胞几乎都被溶解。于是叶子就掉了。“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成语“一叶知秋”的来源。

6.“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茎的向光性。

“红杏出墙”体现出植物的向光性。其原因在于墙外阳光(单侧光)刺激,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一侧弯曲。

7.宋·苏麟《献范仲淹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光照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K=N·(T-T0)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温度T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8.唐·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生物发光的能量来自ATP 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有关。萤火虫体内有虫荧光素这种特殊的发光物质,由三磷酸腺苷(ATP)激活后,又被进入体内的氧和体内的酶氧化。这种氧化反应导致兴奋状态而发光。然后,光又经多脂肪细胞的下层反射出来。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9.唐 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属于短日照植物 菊花是一种短日照植物,在花蕾形成期需得到每日11小时以下的日照才能开花。因此短日照是诱导菊花花蕾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菊花的花器官形成还要受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在温暖、短日照的秋天(10月至11月)菊花才能开放,而其它绝大多数的植物(日中性植物或长日照植物)却在春末夏初开花。正因如此菊花才能“此花开尽更无花”。

第四篇: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吴 寻 刚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同时分解产生的CO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 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

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 杜牧《山行》)──花青素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植物的叶都为绿色,是因为叶中所含的绿色的叶绿素比黄色的叶 黄素、橙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的缘故。但叶绿素有个特点,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不断的形成,又不断的破坏。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界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如果没有阳光,就不能形成叶绿素,人们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光来培养韭黄和豆芽菜。气温过低叶绿素也不能形成,此时,叶绿素的破坏速度却有增无减,随着叶绿素的减少,叶片便逐渐

显现叶中其它色素的颜色,银杏、杨树等植物叶片到秋天变黄便是这个原因。而枫树在低温时叶片中的糖分可转变成花青素,这时花青素是红色的,含量又多,所以叶片变红,且红得 鲜艳,故有“霜叶红于二月花”。4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温度对植物分布影响 植物的开花与温度有关,大林寺的桃花之所以比别处开得迟,是因为大林寺在庐山牯岭之上,海拔高,因而气温低的缘故。同时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明

《子西语录》)──日照对植物的影响

当落叶树木叶片变红时,也就意味着树叶快要凋落了,引起落叶树木落叶的环境信号不是天寒而是日照时间的缩短,不过这两个信号的变化趋势在由秋入冬时恰好吻合,当植物接收到日照缩短这一信号后,在激素的调节下,叶柄基部的一种特殊结构──离层的细胞就迅速分裂,并产生大量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这些酶使离层细胞的中层和细胞壁溶解,最后离层处的细胞几乎都被溶解。于是叶子就掉了。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成语“一叶知秋”的来 源。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茎的向光性。

“红杏出墙”体现出植物的向光性。其原因在于墙外阳光(单侧光)刺激,生长素在背

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

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一侧弯曲。

7.“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光照对植物分布的 影响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 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 K=N ·(T-T0)式中,K 为有效 积温(常数),N 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 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 为生物

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发育时间 N 的倒数为发育速率。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 日光的原因,温度 T 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生物发光的能量来自 ATP

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

有关。萤火虫体内有虫荧光素这种特殊的发光物质,由三磷酸腺苷(PTA)激活后,又被进

入体内的氧和体内的酶氧化。

这种氧化反应导致兴奋状态而发光。然后,光又经多脂肪细胞 的下层反射出来。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9.“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

元稹《菊花》)──菊花属于短日照植物

菊花是一种短日照植物,在花蕾形成期需得到每日 11

小时以下的日照才能开花。因此短

日照是诱导菊花花蕾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菊花的花器官形成还要受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在温暖、短日照的秋天(10 月至 11 月)菊花才能开放,而其它绝大多数的植物(日中

性植物或长日照植物)却在春末夏初开花。正因如此菊花才能“此花开尽更无花”

第五篇:古诗词中语文知识的培养

浅谈古诗中语文知识的培养

麻江县龙山中学

张树芳

***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更是是优秀文化遗产,蕴涵着深厚的美学价值。古诗教学中,语言的鉴赏是很重要的一环。可是,我们大多数老师只注重了古诗的内容,而忽略语言的鉴赏,这样就传授不了语文知识,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那么,怎样鉴赏诗的语言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诗眼

古代诗歌具有高度的凝练性,于是有了诗眼之说,诗眼往往是指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处在诗歌中的关键位置。诗眼不仅能显示炼字的能力,更能 “揭一篇之旨”“乃一篇之警策”。它关系到诗意的准确性,能加强诗歌的形象性,有利于铸就诗歌的意境,增强诗歌的趣味。好的诗眼能使全诗游龙飞动,熠熠生辉。如韦庄的《台城》中“六朝如梦鸟空啼”的“空”,衬托出梦一般的景像,又隐含了诗人的历史兴衰的感慨。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怨”字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二、赏炼字

我国古代诗歌历来重视语言的锤炼。杜甫的“语不惊人誓不休”成为许多诗人终身信奉的金科玉律,因而给我们如“推敲”“一字师”等炼字的佳话,也有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炼字名句。

动词、形容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是锤炼字眼的重要对象。一个好的动词,能点燃整个诗句。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的“蒸”和“撼”,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魄;李白《塞下曲》中“晓战随金鼓,霄眠报玉鞍”的诗句,历来认为“抱”字炼得好,“抱”字才能体现枕戈待旦的紧张情状。“直”和“圆”本是寻常的形容词,但进入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中,就不同凡响,顿生奇妙,二字将直线与美融为一体,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壮观景象。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四个形容词用得新颖。形容词多是情感语言,如“一片孤诚万仞山”“万里悲秋常做客”“漫卷诗书喜欲狂”,鉴赏时应注意体会蕴涵的感情。

古人还注意炼数词。如《早梅》“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的“一”与“早”字丝丝扣入;“忽见陌头杨柳色”用一副词“忽”字,写出了闺中少妇因闯如眼帘的柳色而想起了丈夫,产生了伤感,体现出情绪的变化。

“一字妥帖,则全篇出色”。着一奇字,则境界全出。好的炼字,具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神奇作用,是诗歌语言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看特殊词

古诗词中常用叠词,如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两个叠词,描绘了秋风萧瑟、木叶飘零的意境,写出离人内心的凄凉和愁苦。李清照《声声慢》连用十四个叠词,一波三折而一气喝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无尽的悲哀,又如色彩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都是运用色彩的名词;还有拟声词象声词等。特殊词语能增加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注意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四、辨名句

抓住脍炙人口的名句,也是我们鉴赏古诗词的突破口。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写了梅花稀疏之貌,飘出了清幽的芬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无意见山,心与物通,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词人对美景消逝的感叹,谓今来之燕未必是昔去之燕,叹不变中有变化。

诗词中因炼字、炼意而出现精辟独特的名句妙语,能使诗意深邃,形式优美,集中体现了诗歌语言的精妙。

五、析语法

诗歌语言常有语句跳跃、词语活用,句式倒装、成分省略等现象,具有独特的表现效果。“无定河边骨,春闺梦里人”由塞外战场转换到江南故乡,战死沙场的勇士是情人梦里英俊的少年,令人不禁嘘唏。“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的“老”“肥”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生动鲜活;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活用,写出了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语序倒置一般表示强调,也有格律的需要,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常表述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倒置后更突出了星和雨的形象,音韵更和谐。

六、识修辞

诗歌中常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修辞手法为古诗词的语法增强了许多风采、情趣和内涵。

在鉴赏古诗词时,应做到:

(1)评出妙处。评价诗歌语言好在何处,常用术语有:

准确鲜明:指诗歌语言能恰切地表现事物的面貌和作者的认识,能爱憎分明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是那唯一的词,唯一的句子。如“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就非常贴切地写出了乘船顺江而下所见的天门山特有的姿态,《哀江南》“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准确鲜明的表达了今昔对比的变迁感,诗眼、炼字都能体现这一点。

形象生动:指选择鲜明的语言描绘事物,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灵动活泼,富有文采,王建“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落”字,给人以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洒落人间。用语新颖摹声描色,引人联想,常用一些修辞手法等,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凝练含蓄:指言简而意丰富,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能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对古诗语言凝练含蓄的鉴赏,就是要体味语言的张力进而把握思想的丰富,要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一些常用典故的含义,注意比兴、象征、谐音双关、托物寄意等手法的运用,透过诗句表层意义,把握深沉含义,寻求隐含信息,捕捉弦外之音。

音韵和谐:指诗歌的语言抑扬顿挫,悠扬动听,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具有音乐性。重章叠唱的手法,排比对偶的应用,诗歌中的平仄、对仗、押韵等格律都能体现诗歌的节奏感、音韵美。“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的诗句对仗工整,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更突出对景物特征的描绘。

(2)品味风格。诗歌的语言往往因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修养等不同,而在创作中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反映在诗词中就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辨析语言风格,要注意不同流派及其代表诗人的特点,整体把握诗歌。如豪放派的气势豪迈,意境雄浑;婉约派的清丽含蓄,婉转缠绵;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还要了解各种题材所体现的不同风格,如山水诗的清新幽美,含蓄秀丽;田园诗的平淡朴实,恬静闲适;边塞诗的悲凉慷慨,雄壮高亢。

由此看来,古诗词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内容的讲解,更应该注重语言的赏析,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多多注重语言的研究,并作透彻的赏析,那么,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就不仅传授了语文知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下载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RLE_ME02几何光学知识总结

    实验1薄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 物体在2f之外,成像于f~2f。 物体在f~2f之间,成像于2f之外。 物体在2f处,成像于2f´。 实验2自准直法测量薄透镜焦距实验 自准直法:若物体AB正好处在......

    古诗词知识竞赛

    古诗词知识竞赛 1 一、填空。(75分。每空1分)1、唐骆宾王的《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诗中的“壮士”指的是 ,这首诗记载的是历史上著名的......

    古诗词知识竞赛题(最终定稿)

    古诗词知识竞赛题 想找到以下题目的答案,请按题号给出答案。 一:巧填诗句 1、 ,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2、稻花香里说丰年, 。《西江月》 3、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沙》 4......

    古诗词押韵相关知识(精选合集)

    古诗词押韵相关知识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关于证明光学中的高斯公式

    一、关于证明光学中的高斯公式:1/U+1/V=1/f 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其中OA为物距U,OA1为像距V,Of为焦距f; 从图可知:△OAB∽△OA1B1;即可得出:OA/OA1=AB/A1B1,即U/V= AB/A1B1; 又因为△OCf......

    高中物理第三册教案(光学、原子)(中)

    光的直线传播 本影与半影都是光的直线传播的结果.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A、日食:如图所示. a、在月球的本影区①里,可看到日全食(完全看不到太阳); b、在月球的半影区②里,可看......

    走近古诗词知识大赛

    走近古诗词知识大赛史欣 竞赛开场白: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卷帙浩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古诗词,共同接受一次诗的洗礼。一、必答题 第一轮......

    六年级古诗词知识竞赛题

    六年级古诗词知识竞赛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10分)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宋代( )的诗句。 A、李商隐 B、王安石C、王昌龄D、孟浩然2、“停车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