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课文

时间:2019-05-13 07:4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两首课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两首课文》。

第一篇:《诗经》两首课文

《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jì sì]宗庙的舞曲歌辞。《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2、《诗经》三大内容:风(民间歌谣)雅(宫廷正乐)颂(祭祀歌辞)

3、《诗经》表现手法:赋(对事物直接陈述)比(比喻)兴(即起兴、联想。以其它东西引出所咏之物。)

关关雎鸠(jū jiū),在河之洲。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岛上。窈窕(yǎo tiǎo)淑女,君子好逑(hào qiú)。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参差(cēn cī)荇菜(xìng cài),左右流之。

长短不齐荇菜鲜,顺着水流左右采。窈窕淑女,寤寐(wù mèi)求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悠哉悠哉,辗(zhǎn)转反侧。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窈窕淑女,琴瑟[sè]友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1

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第一章概括内容:发现心仪的姑娘。文中的这位男子,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奠定全篇的基调。第二三章:以缠绵悱恻(内心痛苦无法排遣)之情,道出男子追求未果的爱慕之心与相思之苦。日思夜想,不能须臾忘怀。白天里食不知味,无心做事,而漫漫长夜又只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苦思冥想不能成眠,这种“为爱而不得其爱,又不忘其爱”的无限情思。概括内容:

为什么要写采摘荇菜的情景? 君子的痴情是如何表现? 4 第四五章:表现这个情窦初开少男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以至于在梦中他与心上人终于相会了,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和把她取进家门的喜悦和热闹的场面。概括段意:

文中写了男子如何在女子面前表现?突出了什么? 5

全诗的线索是如何的? 6 品读全诗,探究特色:

一、托物起兴:“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

二、重章叠句:强化感情,深化意境,增强节奏感、音乐美。

三、均为四言,题目取自首句,采用一些双声、叠韵字。

小结: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蒹 葭》

蒹 葭 苍 苍,白 露 为 霜。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所 谓 伊 人,在 水 一 方。

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溯 洄 从 之,道阻 且 长。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央。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蒹 葭 萋 萋,白 露 未 晞。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所 谓 伊 人,在 水 之 湄。

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溯 洄 从 之,道 阻 且 跻。

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坻。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蒹 葭 采 采,白 露 未 已。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所 谓 伊 人,在 水 之 涘。

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溯 洄 从 之,道阻 且 右。

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沚。

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1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主要内容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给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概括它的美? ①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B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C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②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③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4 《蒹葭》的结构: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写人: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主题: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艺术特色:

1、重章叠句。三章只是通过一字之易,一韵之转,表现了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2、借景起兴。

第二篇:诗经两首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字识记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涘(sì):水边。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白而发光。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

凄凄: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沚:水中小块陆地。

三、预习效果反馈

1.《关雎》中开篇写“关关雎鸠”的目的是什么? 2.《关雎》、《蒹葭》都选自于。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4.,君子好逑。5.,道阻且长。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 《蒹葭》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三)写作特点

1.《关雎》,用起兴的手法,语言简练而纯朴。如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诵起来琅琅上口,易于流传。

2.《蒹葭》,用起兴的手法,反复咏唱,适宜流传。语句朴实,易于理解,适宜口耳相传。如“道阻且长”、“道阻且右”。

第二课时

三、古文今译 关雎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一)重难点句子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二)段落诠释

1.对《关雎》第二节的诠释

本节由采摘荇菜起兴,由“寤寐求之”,写出了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寤”是指醒着,“寐”是指睡着,合起来,“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着、睡着都要追求她。

Ⅳ.当堂练习1.原文填空。

(1)求之不得。悠哉悠哉。(2),白露为霜。,在水一方。2.解释加粗词语。

(1)君子好逑(2)宛在水中沚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三篇: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学习赋、比、兴等表现手法。2.理解诗歌,把握女主人公的形象。3.背诵并默写诗歌。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2.分析把握两首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1.《静女》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2.《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静女》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初中都学过《诗经》里面的两首诗歌,你们还记得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那你们是如何理解《诗经》的呢? 《诗经》:

1.我国最早的一步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先秦称《诗三百》或《诗》(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相传为孔子所编定。2.《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多半是经过润色的民间歌谣,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重章叠句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多为贵族享受或诸侯朝会时候的乐歌,按音乐布局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有诗40篇。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3.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章法上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赋: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说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简单的表现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又称为“起兴”,朱熹:“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词”,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事物做铺垫,多用于诗的开头。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起来称为诗经六艺。

《诗经》中有不少的爱情诗,接下来我们通过《静女》这首诗来看一下古代人是怎么描述爱情的?

二、朗诵正音 1.自己朗读

2.全班齐读,正音释义,明确重点字词(朗读应强调音乐性)

(1)姝:美丽 俟:等待 隅:城上的角楼 爱:通“薆”,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管:红色的管箫 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说怿: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这里指“彤管”

归荑:通“馈”,赠送荑草 洵:的确 匪女:通:“非”,不是你(荑草)(2)虚词:

静女其娈:形容词词头,多么 俟我于城隅:介词,在 洵美且异:又…又…,表并列

三、研读课文

1.讨论、想象:抓住诗中的想象空间,分析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什么样的性格。男子:憨厚、痴情 女子:美丽、活泼、专情

2.详细分析诗歌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展开想象,想象一下这时候女子的心理活动是怎么样的?

(女主人公:天真活泼,聪慧美丽)

(2)翻译:静女多么美丽啊,在城角等我。但你却藏起来不见我,急得我抓耳挠腮。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1)那这时候男子的心理活动又是怎么样的呢?

(2)翻译:静女多么美好啊,赠给我彤管,彤管颜色鲜亮,喜欢你的美丽(双关)。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1)翻译:你从野外采来荑草送给我,这荑草真是美丽而且与众不同。并不是荑草美丽,而是因为是美人送的 3.人物形象归纳 女主人公:

爱而不见(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贻我彤管 自牧归荑(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娴静,美好)男主人公:

搔首踟蹰(憨厚可爱)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大胆表露自己对心仪女子的倾慕、赞美)洵美且异(真诚)

四、课堂小结

全诗篇幅很短,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男主人公等待恋人的急切、见到恋人时的喜悦和得到姑娘爱心以后的幸福感,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男子形象。是一首美丽、动人、趣味盎然的爱情小诗。

五、作业

1.背诵《静女》,掌握诗中实词、虚词 2.预习《氓》

《氓》

一、导入

我们前面学习了《静女》,其中活泼可爱的女主人公和憨厚痴情的男主人公的爱情甜蜜真挚,令人向往,但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婚姻的另一方,那么面对负心的丈夫,我们的女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氓》,认识一位遭遇婚姻不幸的女子,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

二、整体感知

(一)正音会意

学生齐读,指出节奏或字音上的问题

(二)请几位学生谈谈本诗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各是什么样的?(板书)

1.情定:痴情女喜定婚期(第一二段)——喜悦、幸福 2.情变:勤持家却遭厌弃(第三四五段)——怨恨、沉痛 3.情断:勇挥剑斩断情丝(第六段)——清醒、刚烈

三、品读鉴赏

(一)刚刚大家读了这首诗,都对它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谁来告诉我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女主人公和氓从相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主人公,故事相当完整。

(二)学习“情定”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章,请两位学生翻译,指出需注意的词语 贸 匪 愆期 将等

2.第一二章选取了三个效果极强的画面,请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3.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明确:“蚩蚩”,忠厚老实

4.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是否立刻答应了他?

明确: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女主人公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

无良媒”

5.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明确:男主人公:生气“将子无怒”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6.提问: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定终生。7.提问:这些场景中,两人各是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氓:急躁、任性

“我”:温婉、体贴

这也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8.两人约定了婚期后,姑娘在漫长的等待中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乘彼垝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和表现,她一会“泣涕涟涟”,一会“载笑载言”,足见对氓的思念,以及恋爱中姑娘的天真、活泼、热烈。

9.结婚前氓做了什么呢?

明确:“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晦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到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完结。10.提问: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热情、幸福 11.试背诵

(三)学习“情变”阶段

1.请学生朗读,翻译第三、四章,指出重点字词:

于嗟 耽 说 徂尔 爽 2.第三段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由前面两段的叙事转入抒情和议论,暗示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开始 3.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明确: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 比兴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5.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用原文)

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6.除了婚姻的不幸之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爱情观

7.我们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

明确:“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提醒女孩子不要给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失去了理智

8.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又是怎么样的呢?女主人公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呢? 明确:基调:怨恨、沉痛 性格:任劳任怨 9.试背诵

(四)学习情断阶段

1.学生朗读,翻译,指出重点字词:隰 泮

2.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爱情其实也一样,接下来我们看看最后一段,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有祈求?有没有凄凄惨惨戚戚?她的性格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的遗弃毅然离去,感情基调:清醒、刚烈 3.这一段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4.试背诵

四、课堂小结

(一)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总结,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男主人公: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不一 女主人公: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刚烈、勇敢

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勤劳、热情和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不顾家庭的反对,冲破世俗的束缚,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丈夫的身上。然而丈夫却对她始乱终弃,使她的愿望破灭,她由忍耐、不平转为怨恨,终于发出呼喊。但是诗中她的怨恨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当时男权社会的社会特点决定。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1.氓婚前和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伪装忠厚——喜新厌旧、始乱终弃)2.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深情专一——二三其德)

(三)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全文用赋,从订婚——结婚——婚变——决绝,全诗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以叙述为主,融入抒情、议论 2.比兴: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情着迷,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的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人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由桑树引发的对自己命运的叙述,这就是“兴”。(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凡事有边际

五、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预习《离骚》

第四篇:《诗经》两首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诗经》两首-作品赏析

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述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的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情节)(章节)(诗句)

恋爱

婚变

决绝 第六章 亦已焉哉 第一二章 秋以为期 载言载笑

(基调)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兮”“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嗤嗤”;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诗经》开创比、兴的艺术手法

诗歌运用形象思维,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在《诗经》中“赋”“比”“兴”是三种常见的手法,请你结合诗作《氓》作具体分析。

⑴“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⑵“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第三四五章

无与士耽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怨恨、沉痛

热情、幸福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若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坠入爱河,则无法挣脱。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⑶“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

再有,就是人们一般总把“比兴”连说并用。这是由于“比”与“兴”往往难以区别。不过,“兴”的使用多在篇、章之首,“比”无此限制;“比”,常常限于具体和局部,“兴”则一般贯穿全篇;而有的“兴”,则与正文之间根本没什么内在联系。

《氓》中的第三、四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这是比兴结合的例子。

(4)《卫风·氓》中的“我”是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①婚前婚后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②恋爱时与婚后的思想变化的对比。恋爱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婚后:“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③“氓”婚前婚后的态度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来即我谋”“信誓旦旦”。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他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作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能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第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怎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凶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帖,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知识归纳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所作,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等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2.《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其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3.《玉台新咏》:总集名,南朝陈徐陵编,共10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东南飞》等。

4.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文学成就最高,对后世文学也影响极大,故常以“风骚”并举,分别指代《诗经》和《楚辞》。后代也用“风骚”来泛指文学。

5.乐府双璧: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合称。《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6.《古诗十九首》: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文选》中所辑十九首“古诗”,题为《古诗十九首》。约创作于东汉末年桓、灵时期,作者不详,但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这些诗主要写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诗的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使诗的形象生动,语短情长,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7.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辞。

8.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二、主题思想

1.《氓》: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一首弃妇诗。全诗通过一女子自述她从恋爱到结婚、受虐待直至被遗弃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妇女受压迫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对于男尊女卑的夫权制的批判。

2.《采薇》:是一首反映戍卒生活的诗。它通过一个服役士兵在归家途中追思艰苦的戍边生活,流露出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情,反映了被压迫者的思想情绪。全诗交织着士兵的爱国激情和厌战心理,表现了在外族入侵时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关系。

3.《离骚》:诗中以强烈的爱憎反映了屈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人民疾苦、坚持正义、坚持节操的品质,与楚国腐朽集团进行不屈斗争的精神,表现了屈原崇高的政治品格和进步的美政理想。这是一首表现当时社会斗争现实的不朽杰作。

4.《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写汉末建安中庐山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兰芝的婚姻悲剧。作者在诗中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对这对青年夫妇的不幸遭遇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兰芝的反抗精神给予热情的赞扬。诗的结尾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诗中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对于兰芝,作者以满含同情的笔触,写她不愿忍受焦母的压迫而主动请归,写她忠于爱情、不慕富贵而拒绝再嫁和对阿兄的誓死反抗,鲜明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反抗性格。作为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代表的焦母和兰芝的哥哥的形象,着墨虽不多,也相当突出。这首诗结构谨严,人物语言个性化,作者的叙述和描写语言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5.《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反映了游子思乡的痛苦。它把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得真挚而强烈。思妇涉江采芙蓉,又入泽采兰草,欲以此遗游子,游子在远方,只能两相望,惆怅、感伤之情可以想见。“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直接写出了游子与亲人“同心”却无法团聚的痛苦心情。

6.《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抒写他渴望招纳贤才,帮助统一天下的宏大抱负和宽广胸襟。根据史事和诗意看,此诗当作于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以后,赤壁之战是曹操能否完成统一大业的关键,他虽遭失败,但不灰心,仍要招贤纳士,壮大力量,再图进取。诗的开头虽嫌消沉,但整首诗基调还是高昂激越的。作者巧妙地化用了《诗经》里《子衿》《鹿鸣》两诗成句,把女子等候情人之歌变成志士思慕贤才之辞,通过宴饮喜宾的歌辞,表达他招揽人才的迫切心情。全篇围绕“忧思”二字言志抒情,开头两句是引起“忧思”的缘由,结尾两句表达了根除“忧思”的愿望。“明明”四句,写求贤不得的忧虑,十分形象;“月明”四句,以乌鹊夜飞比喻贤士托身无所。情因景生,意境清幽,含蓄蕴藉。

7.《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叙述了陶渊明归田的原因,描写了农村的美好风光和田园生活的乐趣,从而表现出对上层社会的厌恶和对村居生活的热爱。诗的前八句叙述往事,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这表现了诗人对过去出仕的懊悔心情。以下写恬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诗人愉快、欣慰的心情。写诗人的庭院风光,语言通俗自然,不假雕饰,而景色自在其中。写远处村落炊烟,朦胧疏淡,语极省净,却给人以无限亲切之感。写近处的犬吠鸡鸣,以动写静,反映出农村的和平宁静的生活气氛,与诗人“爱闲静”的情趣十分和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直接抒发诗人回到田园后的欣慰畅快之情,概括全篇的主题思想。

三、关于诗歌

(一)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1.先秦时期: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的起点。《诗经》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传统。战国时期,屈原在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以四言为主的《诗经》体的新诗体——楚辞,而且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2.西汉魏晋:汉代诗歌占主体的是乐府民歌,大多数是五言诗,它标志着叙事诗进入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东南飞》。汉末魏初,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歌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而且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实地位。东晋时出现了大诗人陶渊明,他的诗以描写田园风光为主,平淡自然、醇厚有味、寓有意境。

3.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中,南朝乐府民歌几乎全是情歌,且多用双关,语言清新、自然;大多体裁短小。在南朝乐府民歌中成就最高的应首推《西洲曲》。北朝民歌内容广泛,语言质朴无华,风格豪放刚健,以五言四句为主的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成就最高的当首推《木兰辞》。这一时期还有著名的诗人谢灵运,他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4.唐宋时期:唐代的诗歌在汉魏古诗的基础上创造了格律诗(更讲究平仄和韵律),同时古体诗依然存在,大多是以五言或七言为主,有绝句也有律诗。唐代把古代诗歌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都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杜甫以他沉郁顿挫的诗作、李白以他豪放飘逸的诗作代表了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最高成就。白居易等人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沿杜甫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宋代起,格律诗逐渐衰落,代之兴起的是词。但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位产量最丰的爱国诗人陆游。他的诗歌揭露了外族入侵、统治者腐败无能给国家带来的苦难,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词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它原是在宴会上配乐歌唱的,所以称写词为填词,比诗歌更讲究平仄音韵。在晚唐五代时,词作大多婉丽,至宋则呈现两种风格,一婉约,一豪放。婉约词以柳永、李清照、姜夔为代表,词作大多抒发个人怀抱,词风缠绵、细腻。豪放词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词作大多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形式上突破了音韵的束缚,词风雄浑、开阔、奔放。

5.元明清时期:元代在诗歌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最初流传在市民中间。它体式和词相近,较为自由,用韵比词密,平仄要求不像词那么严格,可在本字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前期以关汉卿、马致远为代表,作品与民歌接近,社会内容较多,风格质朴刚健。中后期一些作家的作品内容远离现实,语言愈来愈典雅,之后逐渐丧失了前期散曲家朴素自然的特色,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

明清时期诗歌逐渐衰落,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艺术手法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同于前代,没有创新,较为有名的诗人就是清代的龚自珍了。

(二)诗歌分类简表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第五篇:《诗经》两首[模版]

《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2、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4、反复诵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理解思想内容 1. 学生诵读、翻译。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2. 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乡愁出现的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先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再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乡愁出现的场景:《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乡思情结的内涵: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5、确艺术特点,熟读成诵。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 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6、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诗经·卫风·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 “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下注释)

愆期qiān 将qiāng子无怒 载zài笑载言 卜筮shì 于嗟jiē

徂cú尔 淇水汤汤shāng 罔wǎng极 2.重点字词: 实词

⑴将子无怒 愿,请。

⑵来即我谋 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 ⑶至于顿丘 到,“于”为介词。⑷载笑载言 动词词头。⑸自我徂尔 往。⑹女也不爽 过错。⑺言既遂矣 言,助词。⑻三岁食贫 古时指“年”。岁岁年年。

⑼总角之宴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 蚩,通“嗤”。⑵匪来贸丝 匪,通“非”。⑶于嗟鸠兮 于,通“吁”。⑷犹可说也 说,通“脱”。⑸隰则有泮 泮,通“畔”。

实词活用

⑴其黄而陨 形—动,变黄。⑵三岁食贫 形—名,生活贫困。

⑶二三其德 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⑷夙兴夜寐 名—状,在早晨,在夜里。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6):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B.起过渡作用。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 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

B.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 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完成练习册习题。2.预习《诗经·采薇》,完成预习题。

八、诗经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参考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 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他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下载《诗经》两首课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两首课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两首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四课练习题 一、《氓》品味鉴赏: 1、解释加点词: 氓之蚩蚩() 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载笑载言( )......体无咎言( )尔卜尔筮( )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 )自我徂尔( ).....(5)自我徂尔,三岁......

    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 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2. 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领悟主人公的情感。 3.......

    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 主备教师:刘棠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和《氓》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 (二) 过程与方法: 1、......

    诗经两首(★)

    第二单元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

    《诗经》两首

    《诗 经》两 首 武冈一中 王征平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3、体悟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赋、比、兴......

    《诗经》两首(关雎)

    《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诗经两首》教案

    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 必修一14课《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导学案 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

    《诗经》两首 经典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4 《诗经》两首 氓 教案 A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 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