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2013.12.4)

时间:2019-05-13 07:1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2013.12.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2013.12.4)》。

第一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2013.12.4)

最后的常春藤叶 {美} 欧 亨利

【教学目标】:明确小说的概念,作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理清这篇小说的结构思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了解小说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及其品质。

懂得欧亨利式的小说结尾,语言幽默、出人意料。【教学重点】:老贝尔曼形象、欧亨利式结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何为小说?小说基本虚构,不真实的故事。文学的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同学们呢?你们如何来看待这四类文学体裁。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

我的看法,诗歌是纯真的,小说是虚构的,散文是真诚的,戏剧是矛盾的。小说按篇幅,可分短篇、中篇、长篇,现在还有微型。在近现代的世界短篇小说领域,哪些人的成就较高呢?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是指法国的莫泊桑(1850-1893),俄国的契诃夫(1860-1904),美国的欧·亨利(1862-1910)三位文学大师。

请学生说说之前读过的莫迫桑和契诃夫的作品,《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套中人》《小职员之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知人

欧·亨利(1862—1910)是其笔名,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他之所以选择短篇小说,是因为短篇小说的写作时间不长,发表的地方也很多,可以很快拿到钱。

1910年,他创作了也许是他最轻松幽默的作品《红毛酋长的赎金》,让人忍俊不禁。长年写作的劳累与无节制的生活使他的身体受到严重损伤,再加之婚姻的不幸,6月3日,他在写作他一生中最后一篇短篇小说《梦》时病倒了。6月5日,他死于肝硬化。

《百度百科》

三、解文

(一)、这是篇小说,是有故事的人,请几个同学们讲讲,这是???的故事,请用几句话或者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老贝尔曼拯救琼姗的故事。寒冬的一日,琼姗得病,眼看窗外,风雨下的常青藤叶一片片飘落,生命之光逐渐黯淡。老贝尔曼冒雨画出杰作——最后的一片叶子,第二天,琼姗看到“杰作”,求生之念兴起,而贝尔曼感染肺炎去世。

(二)、这篇小说,讲了???的人。说说人物形象,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他们,并且在小说原文理找出“依据”。(先请学生用数字标出段落,共55节)让学生讲人物形象,指出他的外貌、心理、性格、身份。这点比较重要。

1.琼姗:脆弱;第16节——第22节、24、28。数叶子,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青年画家

坚强;第50节。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48节,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

2.苏艾:绘画才华;第14、15、36节;绘画插图,画矿工模特。

有情有义;第12、13节;哭,为苏艾着想。照顾生病的琼姗,共患难。

聪明:第7、23节;医生说无救,苏艾善意地欺骗。

3.贝尔曼:有才失意,有理想,贫困,暴躁,酗酒;第30节

老画家

善良;第33节,替琼姗着急。

伟大:画出杰作,牺牲自己。

4手法:外貌(第30节),语言(对话)

(三)探讨“欧亨利式”结尾。

1.请同学们看看第40、41两节,思考作者如何在描写“最后的一片叶子”,读读看,作者为什么要细写“叶柄的颜色是深绿的”“枯败的黄色”?这片叶子是真的吗?

为下文埋伏笔,这片叶子是老贝尔曼的杰作。真是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让苏艾感觉对生命的渴望,重新产生出求生的勇气。

2.作者在小说的最后才交代“最后的一片叶子”是老贝尔曼的绘画杰作,同时也交代贝尔曼的死因,为了给苏艾在墙上画最后的常青藤叶,感染肺炎,不幸去世。让我们读者感觉到老贝尔曼的伟大和奉献。老贝尔曼以“负面人物”出场,以“悲壮人物”结束,在读者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反差,立体化了老贝尔曼,使我们联想起真实的老贝尔曼。这可能就是艺术感染力和美感。

3.这种写法是出乎意料,入乎情理。这是欧亨利的小说结尾处最大的特征,被世人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请学生找找结尾处,哪些是出乎意料,哪些是情理之中。这是个开放式的问题?

出乎意料,第55节;第二点有交代,老贝尔曼的死,最后的一片叶子。

入乎情理,第35节,我要画一幅杰作,第40、41节,最后的一片叶子

第44节,北风怒号,孤叶依在。

第55节,他的鞋子和衣服,灯笼,画笔,调色板,颜料,它不飘不动。

(四)小说的结构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先请几个学生来说说,这篇小说如何老划分?

开端:1—11

琼姗病危

发展:12—36

寄托藤叶

高潮:37—50

重燃希望

结尾:51—55

贝尔曼死去 【板书设计】:

这—————的故事

这—————的人

死到生

(艺术)

生到死

(精神)

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教学反思】:讲课时,其实老师知道的知识(课文的理解),如何让学生也理解,老师有权不说,让学生们自己站起来说,一个学生去发现问题,另一个学生去解决问题。这需要学生熟悉课文,也会促使学生去阅读课文。一堂课,能把学生的眼睛贴进文本,心里思考文本。这也是一堂语文成功之处。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爱上阅读,这是一个语文老师的职责。

2013.12.5

第二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

教师: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一(8)班

设计要点:讲讲故事,叶救了谁,叶是什么,揭开谜底。宗教情怀

师:生命中有太多的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这就是米兰。昆德拉所说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片普通的叶子,居然能左右一位花季少女的生和死,不知你信还是不信?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欧亨利就是通过这样的一片叶子,展示了一个意味深远的故事,那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片叶子。让我们用心的触摸这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要求朗读标题两遍,一遍比一遍响亮,这是一节示范课,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打消学生的拘束感,活动活动)

师:小说家是很会讲故事的人,我们围绕这一片叶子,讲一讲人与叶的故事。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故事讲出来。(这里的意图是迅速简略的了解情节,剑指要害)生:小说中有琼珊、苏艾,贝尔曼三个人、生:还有琼娜和医生

生:琼珊和琼娜是同一个人。

师:主要还是三个人,这三个人的相似点是

生:都是穷困的画家,两个年纪轻,一个年纪大。师: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故事讲出来,(学生概括内容,老师相机点拨)

师:老师把同学们的故事压缩压缩,琼珊数叶等死,苏艾因叶助人,贝尔曼画叶救人,老师概括的十二字真言精不精辟? 生:精辟

师:高不高明? 生:高明。

师:看来这是一张很神奇的叶子,常春藤叶救了谁? 生:琼珊

师:琼珊是一个等死的人,虽然像史铁生所说的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的想的,更何况等死是一件很痛苦很煎熬、很崩溃的的事。

师:得了肺炎一定会死吗? 生:不一定。

师:这可能包含着一个心理暗示的问题。琼珊把自己幻觉中的死亡和一张藤叶的自然的死亡连在一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能很容易的找出句子,然后朗读)(在文中22、24、28、41段具体如下:

(22、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

24、“你用不着买什么酒啦。”琼珊说,仍然凝视着窗外,“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28、因为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

41、“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师:这应该是人幻觉中的死亡,可能人的死亡有两类,一类肉体的消亡,另一类是 生:精神的死亡。

师:很多同学在课前有个疑问,为什么叶子,掉了,琼珊就会死亡,叶在人在,叶亡人亡,(学生沉默)(这是个难点,也是突破点,老师该如何引导,需要耐心)

师:这种事情外国小说有,其实我们中国的文学名著中类似的也出现过。比如红楼梦中的一位美人 生:黛玉葬花。

师: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师出示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师:黛玉葬花你能理解,那是多情善感,如果王熙凤葬花,那是 生:矫情,师:假如老师背了锄头在葬花,那是 生:滥情

师:同样是人,差距怎么这么大?这张叶子也一样,老师不禁感叹,常春藤叶啊,谜一样的你!

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救了谁?(学生很惊讶)师:最后的常春藤叶还救了谁?(学生思考)生:救了老画家,贝尔曼 师:继续说,生:老画家花了一辈子画,终于画出了杰作,完成了他的心愿,藤叶救了贝尔曼。师:同学们同意不? 生:同意

师:那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谜一样的贝尔曼?

师:朗读第一处出现贝尔曼的段落,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生朗读30自然段)师:说说对这位老画家的第一印象

生:说脑袋像萨迪尔,是个怪物,很恐怖。生:很失意的人,画出的画没人要,很穷困的人 生:像个乞丐,很肮脏

师:你说艺术家像乞丐。可贝尔曼自认为是 生:保护楼上两位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师:一般来说看家恶狗,那可是很厉害。贝尔曼在文中说了两处话,具体不能用说而是 生:嚷

师:让我们用贝尔曼的语气来嚷一嚷(学生自由的嚷,然后集体嚷。)(对文本的解读是理解的关键)

师:贝尔曼说谁傻? 生:琼珊

师:为什这样说 生:关心他,爱他。

师:对,像父亲爱女儿一样爱他。第二段话出现两次天哪,在哪种情况下说天哪 生:痛苦伤心的时候,为琼珊伤心痛苦。师:是啊,是啊指的是什么?

生:相信自己能画出杰作,对艺术的忠诚和执着。

师:如果贝尔曼真的是一条狗,那是一条善良的有同情心的忠诚的狗。他的理想是 生:画一杰作。

师:文中哪几处提到杰作?请同学们找出。(学生找出四处)

师:这四处的杰作怎样理解(学生考虑)

生:前几处杰作不是杰作,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这里杰作有讽刺调侃的味道,生:是说这个老头能力有限,好高骛远,生:最后一处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那是真正的杰作,是他用生命换来的。是当之无愧的杰作。师:那是歌颂和赞扬的。

师:有理。那文中第一次出现杰作的这张叶子是在哪里?(学生找出,可是,看那,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学生大声朗读,老师大声朗读,这是生命的颂歌,这是不屈的傲然,这不是一般的象征,是美丽的象征,是诗意的象征,是战胜死亡的浪漫,作为教者,理所当然为这片神奇的叶子而震撼。这是文字的胜利,这是信念的胜利,更是真善美的胜利。这就是着片叶子的真正的神奇)。

师:在结尾时候,我们已经知道画这张叶子不容易。在凄风冷雨中充血的眼睛老头在雨中爬到高处,二十一英尺,很难,可能还喝了些酒,更是难上加难。为一个毫无关系的女画家画画,只能说明在寒冷的冬天中还有温暖的春天的存在,在冷血的社会中人性的光辉的闪烁,这是一片永远永远不会凋零的叶子,他不仅仅是片叶子,还有其他一些东西的存在。师:我们在来留意老人给我们留下的完成杰作的工具

生:梯子,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还缺少一样东西。生:灯笼

师:燃烧的灯笼。这里燃烧的灯笼你是怎样理解? 生:在黑暗中,需要灯笼才能画画。师:那如果人生活在黑暗中呢?

生:那灯光给人以光明和力量,给人以希望。师:这里不仅仅是灯笼,还代表 生:一副火热的心肠。师:这一张永不凋零的叶子才是真正的杰作,贝尔曼用生命中所有的日子集中在这一个夜晚。那个苍老的背影在渐渐的模糊,但不会老去,老师想到另一个巨大的背影,朱自清笔下那个为儿子过铁道,爬月台的肥胖的的父亲的背影,这些成为了我们记忆中的经典。师:叶子救了谁?

生:拯救了贝尔曼,拯救了贝尔曼的灵魂,师:叶子,谜一样的你,我们马上要揭开谜底了,这里不得不提到医生看出的一个药方,针对琼珊的肺炎。

生:心里有没有值得想两次的事情比如——男人 师:男人代表 生:爱情

师:我们在文学中看到太多太多的爱情力量,问世间情为何物 生:直教人生死相许

师:爱情对这个女孩有用吗?没用。师:在她的心中的愿望是

生:到那不勒斯去写生。文中他提到两次。这是爱情与理想的PK,爱情失败了。

师:贝尔曼的理想画出杰作,老师问一个很幼稚的问题?为何是常春藤叶?换做樟树叶,梧桐叶可以吗?(学生思考)

师:这到底是怎样一片叶子,谜底即将揭开。生:是理想,是信念

师:有点接近,在确切些。

生::是艺术的理想,为艺术宁可放弃生命的理想。师:很好很好。在国外,常春藤叶的有特殊的含义,(出示投影在希腊神话中,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奥尼索司(Dionysus),有着欢乐与活力的象征意义。它同时也象征着不朽与永恒的青春。常春藤代表着艺术的常青。琼珊视叶如命,其实是把艺术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爱艺术胜过爱生命,一旦艺术生命消失了,那作为个体的生命就死亡了。黛玉葬花葬的不是花,是自己的艺术的生命,琼珊数叶数的不是叶子,而是自己的艺术,贝尔曼画叶就是自己艺术生命的杰作。

师:这就是艺术的救赎,肉体的消失,灵魂得到了解救。这里是宗教情结。我不下地域,谁下地域。丰子恺曾说:“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艺术家之最高境界,实与宗教相近。为其有宗教精神在焉。”它的慈悲、博爱、真、善、爱恰恰是人类最需要的东西,更是一个艺术家不可缺的品质。罗曼。罗兰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是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贝尔曼就是这样一位坚守艺术理想,撒播关爱情怀的大写的人,完成了人世间真正的杰作。老师改编《相信未来》来结束,当蜘蛛网无情的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的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坚守心中的道德准则,用人性的光辉画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如有时间,出示梵高的作品《星空》《向日葵》)

小刘

第三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学习主人公“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精神。

2.结合欧·亨利其他作品,体味探讨“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3.懂得欧·亨利小说含蓄而深刻的批判主题对精心建构美好人性的重要性。

[教学流程]

一、播放韦唯《爱的奉献》,伴随着音乐导入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正是心的呼唤,爱的奉献,正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才挽回了一个即将消失的生命。请同学们观赏文本小品《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六名学生登台表演(有简单道具,演员化淡妆,表演结束,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学生主持下,大家结合文本,就刚才的表演纷纷发言,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令听课老师也为之兴奋。)

三、文本研习

师:大家预习了《最后的常春藤叶》,也观赏了几位同学根据文本改写的小品,你认为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

生: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苏艾揭示谜底: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师:最后的藤叶与琼珊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生:琼珊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藤叶,叶在人在,叶落人亡。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师:这个情节安排得非常好,但妥当吗?

(生讨论)

生1:我认为这个情节安排是妥当的。因为叶子距离琼珊太远,她又卧病在床,看不清楚也是可以理解的。

生2:天气恶劣,再加上琼珊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琼珊看不出来也在情理之中。

生3:为了信念去活去死都能让人理解,而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一片秋叶,就让人难以相信了。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文章这样安排是欠妥当的。

师:大家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有独到之处,很好!刚才这位同学说“为了信念生或死都能让人理解”,谁能就这句话列举些事例啊?

生1:钻戒是爱情信物,有人就因为不小心丢掉了钻戒而寻死觅活。

生2:作家毕淑敏在《我的五样》中放弃其他,最后选择了笔,从这一点看,作者是准备把生命交给笔的。

生3:屈原终生爱国,当他看到楚国灭亡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汨罗江!

……

师:琼珊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一片秋叶,确实让人费解!对这个问题,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生1:我想这个问题应该结合琼珊所处的生活环境来考虑:她是底层艺术家,没有什么钱,为了生活,她和苏艾只能在华盛顿广场东面艺术区内找一个狭窄的房子来工作。所在的街道错综复杂,周围苔藓遍地阴暗潮湿。这个恶劣环境导致了琼珊感染肺病。当琼珊看到那么多人因染上流行性肺病都像秋叶一样飘落了而政府不闻不问的现实时,她精神怎么能不崩溃呢!在这时,她只好把自己的生命和秋叶联系起来。

师:你这样理解很有道理!我们国家“非典”猖獗的时候,有感染上“非典”的病人对政府失去希望,像琼珊那样失去信心而将生命交给秋叶的吗?

生:(齐声)没有!

师:最后这片藤叶是贝尔曼画的,为什么说这片藤叶是他的杰作呢?

生1:从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见贝尔曼先生最后画的这幅作品技艺之精湛,当然说是杰作了。

生2: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琼珊以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出普通人之间的那种无私的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能救人命的作品,不是杰作又是什么呢?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一篇好的小说,一般说来都有主人公,那么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你能说出理由吗?

生1:是琼珊。文章写她的地方最多,情节也是围绕着她而展开的。

生2:是苏艾。琼珊的室友,画家。她得知琼珊病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并以善意的谎言安慰她。可以这样说,凡有情节之处都有她。

生3:应该是老贝尔曼,因为最后的藤叶是他画的。

生4:我认为小说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他在文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能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是否具有关键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主人公应该是老贝尔曼。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很有见地,可我还想问你,既然贝尔曼是主人公,那么作者是怎么写他的呀?你能说说吗?

生4:作品集中写老贝尔曼先生的地方有两处: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描写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表现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虽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使得小说结尾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

四、课外延伸

师:什么是“欧·亨利式结尾”?谁能结合欧·亨利的小说来谈谈这个问题呀?

生1:《警察和赞美诗》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无所有、露宿街头的流浪汉苏比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严冬,千方百计地想犯点法,以求达到去布莱克维尔监狱度过寒冷冬天的目的。而当他忽然良心发现,准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之时,却被警察逮捕了,终于实现了他去布莱克维尔监狱度过严冬的梦想。

生2:《麦琪的礼物》讲述的是圣诞节来临之际,一对贫贱夫妻为了互赠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为丈夫买来了一条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金表为妻子买来了一套梳子。当他们都各自拿出礼物时,却发现这些礼物都失去了各自的用场,虽然他们都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但是他们纯真美好的爱情得到了升华。

师:哦,从刚才两位同学所举的例子,结合这篇小说,我明白了所谓“欧·亨利式结尾”就是结局常常出乎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概括得对吗?

生:(齐声)对!

五、题目探讨

师:题目为什么叫《最后的常春藤叶》,而不叫《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最后”有哪些意思?

生1:“最后”就含有最后一片的意思,如加“一片”就不够精练。花发第一枝才加“一”,如齐己的《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支开”。“最后”对琼珊来说,如果这一片叶子“掉”了,她的生命也就终结了。而对贝尔曼来说,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幅画。

生2:对于“最后”,还要注意对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意义:对琼珊来说,是她生命中的精神支点,它重新燃起了琼珊的生命火炬。对贝尔曼来说,是他艺术的升华,是爱的结晶,是体现了贝尔曼人生价值的不朽杰作。

六、作家之路

师:两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我还想提出另一个问题:欧·亨利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好的小说呀?

(讨论)

生:欧·亨利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他一生坎坷,长期生活在大都市的底层,对都市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因此他才能用他那支幽默风趣而又饱蘸真情的笔,写出小人物的痛苦与不幸,写出他们相濡以沫的道德光辉。老舍熟悉北京,能写出《想北平》这样平实的文章;欧·亨利生活在美国底层,写出像《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也就不奇怪了。(鼓掌)

师:你回答得很好!我们知道欧·亨利是不幸的,他的一生有着太多的艰难与坎坷,但也是幸运的,因为命运之神在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后,以入狱为代价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变成了“曼哈顿桂冠诗人”,变成了一个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一生共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蜚声国际文坛。从1918年开始,美国设立了“欧·亨利纪念奖”,每年评比一次,专门奖励那些在短篇小说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作家。

欧·亨利就像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以他震撼人心的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展示着永恒的生命绿色。

第四篇:《最后的常春藤叶〉

盐城师范学院2008-2009学年 第二学期

《中学语文教材分析》考查

院专业

班级 06(2)学号 31姓名 姚宏成绩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材分析

-------解读小说阅读教学目标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的一篇课文,被编入”珍爱生命”的主题单元中,作者是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小说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用生命绘制的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欧·亨利的小说构思巧妙,语言幽默,《最后的常春藤叶》更是以它传达的高尚的人格魅力,打动无数的阅读者。作为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不仅语句精炼,诙谐幽默,语篇脉络清晰,而且思想内涵丰富,尤其可作为美育的一篇阅读鉴赏课文,在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的同时,也进行人格情操的熏染。

《最后的常春藤叶》以常春藤叶贯穿小说的始终,在这里叶子并不只是叶子,也是生命的象征。一片小小的叶子中包含着无限的生命内涵,以小见大,以一点扩张到整个人性的层面,作家天才般的创作才能表露无遗。尤其是欧·亨利式结尾和“含着泪的笑”的文学创作特色,更是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在小说教学中,对小说这种文体类型的讲解,特别是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应成为小说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时,作为一篇文学鉴赏文,要求学生的不是去“学”文,而主要是“品”文,或者由文章所讲的那些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文章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受到情感熏染的同时得到理智的教育,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从而以积极奋发的心态看待人生。因此,对于本篇小说的学习鉴赏,我将把以下几点作为教学的目标,并且具体阐述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

一了解欧·亨利式结尾和“含着泪的笑”的艺术特色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的小说。欧·亨利式结尾就是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小说中,原本被肺炎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琼珊,因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奇迹般的好了。而原本健康的老画家贝尔曼也因为一片叶子在第二天凄凉的死去。戏剧性的结局使读者在惊愕之余,不得不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作为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应该指导学生去了解文章的特色,了解作家创作的特点,提高学生基本的文学素养。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中学生学习文章常识,提高语言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不应忽视文学知识的传授和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

“含着泪的笑”是《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又一特色。作家欧·亨利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地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在生动活泼的描写中给人以启迪。例如文章的开头用十分调侃的语气描述格林尼治村,作家通过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深刻内涵的的戏剧性场景,来揭示深刻的社会现实。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不仅会被幽默诙谐的语言所吸引,更会被老画家贝尔曼的心灵美以及朋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所感染。通过对文章情节和人物语言等方面的整体把握,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二掌握小说的文体特点,重点分析小说三要素

小说的教学必须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人物的形象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活动,以及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还可以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作者通过对贝尔曼的外貌和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例如他的外貌: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语言描写有: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等等。同时,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苦痛,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描写,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颂扬了他们的真诚爱情和友谊、自我牺牲的高尚行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种人性至善集中体现在老画家贝尔曼身上。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把握可以很好的分析文章。

三体会小说传达的人性美,激发学生的情感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叶子作为文章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是作家匠心独运之处。一片叶子与琼珊的生命相关,叶子不落也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不息。叶子可以说是老画家贝尔曼期待了25年的杰作。它是贝尔曼老人的善良心灵的映照,反射出伟大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光芒。一片叶子中包含着耀眼的人性光辉,发人深思。文学家朱自清曾说过:“欣赏是感情的操练,可增加感情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美育的效果。文学作品的教学强调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一方面,作为鉴赏的主体的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既有“共同视域”也有个人的“期待视界”。对后者应该珍惜,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最后的常春藤叶》语言幽默风趣,有些语句细细推敲又极具讽刺意味。同时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把握可以分析人物形象。文章的思想内容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对思想内容的把握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文与道指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关系,其中包括的重要方面是智育,德育,美育的统一,注重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领会文章的语言结构和写作方法,而且要求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用课文所包含的真挚情感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情感,收到以情动人的效果。还需要通过对课文所教内容精要之处的把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进行思维,探索生活和人生的真谛。

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充满人性美的文章,教学中应注意对文章本身的解读,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的熏陶。

[参考文献]《语文教学引论》 阎立钦,倪文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倪文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文课程轮基础》 王荣生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 泰安二中 王雪梅 教学目标:

1、梳理“叶子”的故事, 品味情节逆转之妙

2、探讨“杰作”的内涵,感悟相濡以沫之情 教学重点:

1、欧亨利式结尾——情节逆转之妙

2、琼珊重生之谜——人性的光辉,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小说涉及到的西方文化的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机点拨、拓展延伸,ppt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马丁•路德•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 生活中,常春藤上的一片叶子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走进作者

二、欧·亨利生平特点:

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进过监狱,当过流浪汉。一生困顿,晚年好酒贪杯,生活拮据,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

走进文本

三、初读文本,梳理“叶子”的故事:

1、请根据你对文本的解读填写下面的句子:

最后一片叶子是------------------的叶子 知识卡片:

这是一片神奇的的西方树叶!常春藤在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并且有象征忠诚的意义。在希腊神话中,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奥尼索斯(Dionysus),有着欢乐与活力的象征意义。后来,尼采将酒神当作音乐艺术的代表。

2、常春藤叶——本文线索

琼珊:病重—望“叶”等死—转好—脱险(明线)贝尔曼:被邀画“叶”—生病—病危—去世(暗线)

3、探究思考:挽救琼珊的常春藤叶是风雪中保留在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吗?小说为什么在最后才揭示出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这样安排的妙处是什么? 疾病流行——→病危——→死亡

起死回生← 风雪交加——→叶落——→落尽

一叶犹存←

情节逆转:改变情节顺势发展的轨迹而使情节发生出其不意的逆转。读者不知不觉进入作者精心设置的迷宫,直到最后,忽如电光一闪才照亮了先前隐藏着的一切。

4、探究思考: 为什么最后揭示叶子是假的?在前文有伏笔吗?

(1)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依旧依附在茎上。

(2)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

(3)“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4)“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5、拓展延伸:你了解欧亨利其它小说的结尾吗?说说你阅读时的感悟。说说你所知道的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诗文,与大家分享。《项链》《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二十年后》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落入草丛都不见。——刘墉

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食尽皇.家千钟禄,凤凰何少尔何多?——纪晓岚

6、小结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1、情节逆转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布局安排巧妙,构思新颖独到

3、改变思维惯性,尽显幽默智慧

点拨提示: “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清代文艺理论家李渔也曾说:“收场一出,即勾魂摄魄之具,使人看过数日,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者,全亏此处撒娇,作临去秋波那一转也。”你在作文中使用过这种“逆转”吗?

四、再读文本:探究思考“为什么说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杰作”内涵:(1)、逼真、形象。

(2)、创造了挽救琼珊生命的奇迹。

(3)、贝尔曼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到延续,他的牺牲精神永存。探究思考: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他可能去冒生命的危险去救助琼珊吗? 明确: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形象二:正面描写(当他知道琼珊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形象三:(侧面描写)

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在那棵常春藤下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别处挪来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黄色和绿色的颜料。

苏艾的话: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3、思考讨论:人格升华后,请让我们重新审视“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走进文化:

五、了解作者对贝尔曼的描写中涉及到的西方文化

1、关于摩西雕像的胡子:

摩西是犹太人中最高的领袖,《圣经》中把摩西当作是人类最受神的恩宠的先知。摩西受上帝旨意建立各种律例,著名的有“摩西十诫”,一直为古以色列的绝对法权。米开朗琪罗有意夸张摩西的长胡须,他一手捋着长须,胡须转折动势显示出内心激愤的情绪。摩西因一些人崇拜金钱、堕落忘本、贪图享乐、背叛训诫而愤怒,而贝尔曼的愤怒则由艺术才华不被社会承认乃至艺术遭遇边缘化的命运而来,他的脾气暴躁,他的酗酒皆缘于此。

贝尔曼那摩西式的胡子,表明的是一个老艺术家对于艺术家不被重视的病态社会的无比愤怒。

2、关于希腊之神萨蒂尔:

萨蒂尔是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是长有公羊角、腿和尾巴的怪物。他性喜欢乐。在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兽的牧神是创造力、音乐、诗歌与爱的象征。后被认为是帮助孤独的航行者驱逐恐怖的神。

贝尔曼是穷困潦倒的老艺术家的代表,贝尔曼是艺术生命的守护之神!六、三读文本:探究思考“还有哪些人也成就了‘杰作’?”

探究思考:

苏艾:穷困,依然细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谎、一直陪伴她、宽慰她。医生:采用医学治疗的同时,他还想到了用心理上的治疗方法。这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有很强责任感的医生。请参考下面的句式进行总结:

是-------------用-----------成就了“杰作”

走进生活:

七、拓展延伸: 思考交流:

1、如果人们不去救助琼珊,会怎样?她为什么会丧失生的信念?

2、我们希望人生顺风顺水,但是难免出现波折与失意,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孤寂,荆棘丛生、前路慢慢的迷茫,饥肠辘辘、囊中羞涩的困窘,你,我,他,或许都会碰到。当你脆弱的时候,是你自己走出了心灵的迷雾吗?是他人帮助你解开了心灵的谜团吗?请你说说你的故事或学习本文的感悟,让我们分担风雨,共同成长。※《春天里》

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没有信用卡也没有他,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可当初当我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我把埋在,这春天里。

※荷兰后期印象派画家梵高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三次失恋的痛苦,与家人失和的寂寞,尤其是绘画风格不被社会认可的无奈与伤感使他精神抑郁,37岁的梵高开枪自杀,令后人唏嘘不已。

※2010年3月屠童案,郑民生在砍杀孩子的时候喊道“他们不让我好好过,我也不让他们好好过!”——我没有房子,我没有妻子,也没有孩子,为什么你们有房子、有妻子、有孩子、有车子、有票子?所以,我的痛苦都是你们造成的!

课堂结束语: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认为,一个人面对苦难你是成神、成人、成魔、成怪„„全取决于你个人的素质。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归于一个人身上,每个单个的个人都是脆弱的、渺小的、复杂的,很容易动摇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不要对别人的苦难漠不关心,因为他们不是别人,他们是谁?

——他们就是我们!

下载《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2013.12.4)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2013.12.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常春藤叶实录及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及反思 写在前面:这篇教学设计是我们集体备课的结晶,经过反复的讨论交流,认为比较完满,最终定稿。在研修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初的一些做法在理论上得到......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材分析: 本文是“珍爱生命”专题中“精神支柱”板块的一篇阅读材料。“珍爱生命”,即是这样的一种要求: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反思:《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小说。这篇文章采用文本探究的方式,用一连串的问题来和学生们一起来理清情节,分析人物,理解主题。教学思路是很清......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王先庚 教学目标: 1、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2、体会结尾写法之妙。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坚强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人间真......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小说。在公开课展示过程中,我感觉在文本的解读、教学技艺等方面都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这篇文章采用活动......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学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小说,学生很感兴趣,对人物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只是,学生时不时会把注意力放到个别词语上,比如说“看家恶狗”,然后就会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其实这正是体......

    最后的常春藤叶读后感

    最后的常青藤叶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欧·亨利的小说,是在初中时期。那时姐姐正在上高中,她非常喜欢看书,而且大多数都是世界名著,这也正是我钦佩她的地方。我一向对那些看言情小说,......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文为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一板块“精神支柱”所 选文章。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