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聚焦父爱
聚焦父爱
编者按: 也许您不会相信,在人们开始议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今天,很多孩子仍有所缺:缺乏来自父亲的爱,我这里说的并不只是单亲家庭。因为工作的压力,因为家庭分工的细化,现在专职主妇的比例越来越大,孩子得到来自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越来越多。父亲打拼于职场,母亲全力照顾孩子和家庭,这也许是当今很多家庭的生活模式。可是做父母的也许在这种自满中忽视了发自孩子内心的呼唤:爸爸爱我吧!他们渴望这样的生活镜头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当孩子早上醒来时,父亲会说:“好孩子,你会成功的!”“别哭,爸爸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呀„„”请试试,只要您真正关心孩子。向他张开宽阔的臂膀,您一定会成为一个受孩子欢迎的好父亲。
有研究表明,多跟父亲接触的孩子勇敢、自信、有活力,更富有冒险精神和创造力。但如今大多数家庭中,父亲主要负责为家庭的生计打拼,教育孩子的重担则大多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容易对孩子过度保护,表现出无微不至的关照,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虽有不少优点,但有时胆小,缺乏独立性和冒险精神。为此,本期“特别关注栏目”精选了一组文章,阐述了父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重要作用、优势以及父亲对孩子的良好影响,呼唤广大的为人父者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奉献出自已的时间和聪明才智。
父亲角色不可弱化
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在当代社会的家庭中,应该倡导父亲多和孩子在一起。如果父亲缺乏对子女成长的关心和指导,如果父亲不注意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对提高家教质量,改善家庭育人环境十分不利。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父亲还认识不到这一点,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要么推卸给爱人,要么推卸给学校,反正自己以种种理由不愿意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现代父亲的悲哀,更是不良家庭育人环境的制造者。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男孩儿更像小男子汉,女孩儿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正确交往。
谷琴有一个11岁的儿子。她说,我儿子最近出现了很多问题:学习不够用功,成绩平平,对父母越来越没有礼貌,也很少说话,更少主动叫爸爸妈妈。我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儿子要求我回避,他跟心理医生却说了很多话。后来心理医生解释说,问题主要出在孩子爸爸的身上。原来孩子在学校常有同学欺负他,他不知该怎么办,这时候我怕孩子出事,往往让他忍耐,孩子很想听爸爸怎么说,可孩子爸爸从来没有耐心听孩子讲学校里的事儿。孩子还批评我经常给他增加新作业,强迫他做更多的数学题。他说:“如果是爸爸辅导我学习,效果会更好,可是他总是说工作忙,是不是他工作很笨,效率不高?星期天他也不能领我出去玩。”心理医生对我说:“父亲是成人社会的典范,也应该是孩子的好榜样。所以,父亲不仅仅要给予孩子物质生活的保障,更要给予孩子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是第一座山峰
包利民在回忆教子经历时说,读大学时,有一次和一位老教授闲谈。无意间提起了他的儿子,老教授的脸上马上现出了自豪的神采,他儿子现在正在国外读博士,年纪轻轻就已出版了几本学术专著。我问他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他说:“我从不去严厉地管教或责罚,每当想要他做好或学好什么,我自己就先把那件事做好,那只是使孩子能学得更好。儿子考上清华以后,一次无意间翻看他中学时的日记,竟发现他一直是把我当成竞争对手的,想来真是令人感慨啊!”
许多年后我也为人父了,面对儿子的不上进,懊恼之余,忽然就想起了老教授当年的话,于是我没打儿子,也没骂他,只是自己先把那些事做好,然后对儿子说:“我这么大年纪了都能做得很好,你正是学习的好年龄,应该比爸爸做得更好!”儿子愣了一下,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便很起劲儿地去做那些事了。那以后,我们一起练书法,一起学弹吉它,甚至一起做一套竞赛题,竞争很是激烈,儿子的兴致异常高涨。有一次看儿子写的一篇题为《我最崇拜的人》的作文,我惊奇地发现,自己竟成了他心中的偶像。他写道:“爸爸什么都学得很快而且做得很棒,我一定要超过他!”看罢不禁心潮起伏。
在孩子幼小的心中,父亲是一个英雄,当他们渐渐长大,父亲的形象便会淡漠下去。我们做家长的往往是对孩子责骂有加,甚至用暴力,却很少想去给孩子做出一个榜样。我们越不注意维护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孩子对你的建议越不重视,因为他们不会听信一个无能的人。父亲只有在孩子心中保持着优秀的形象,特别是在他感兴趣的事上更出色,孩子就会把你当成偶像,才会去努力超越你。如拳脚相加,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连你在他心中最初的那点崇敬也会荡然无存。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无数高峰在等着他去翻越,而父亲就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座山峰。只有父亲以山的形象屹立在孩子心中,孩子才会有攀登的欲望;也只有父亲的山峰足够高,孩子才会有更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去面对挑战。所以。作为父亲,你要看得足够远、站得足够高!
生活在真实中,是我终生受用的人生格言
清华大学数学系学生于郜如说,小时候,父母不赞成我看电视,但有一次我破例被获准可以观看重播的电视连续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我竟然渐渐地迷上了孙悟空!9岁那年,我央求父亲带我去和心目中的偶像见面,父亲劝我打消这个念头,但我就是不依,最后他和颜悦色地向我解释:“孙悟空只是个虚构的人物,是想像出来的。”他顿了顿,望着我的眼睛又说,“你要活在现实中”。
这些年,父亲的话对我越来越重要。我认为,“活在真实中”就是认清自己,言行一致,敢为自己的信念挺身奋斗。我知道,想赢得他人尊重,首先必须自重。在学习方面,父亲从来没有说让我进入年级前几名的话,总是在教我学习方法,培养我不依赖任何人的独立学习习惯。可以这么说,我从中学到现在上清华大学,家长基本没有怎么管我的学习,这其实都是父亲的功劳。
父爱让孩子健康成长
中国儿童教育研究会研究员张国玉说,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父亲忙于工作、赚钱,或由于离婚、早逝等,教育孩子的重任往往由母亲承担,出现了“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的现象,这不仅有碍于良好家庭关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第一,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戏伙伴,也是儿童情感的满足者。父亲更多地与孩子玩兴奋、刺激和变化多样的游戏,而不像母亲那样更多地做一些传统、安静和缺少变化的游戏。所以,孩子更喜欢与父亲一起玩。据研究资料表明,在自由选择游戏伙伴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孩子把父亲作为第一游戏伙伴。
第二,父爱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自主、坚毅、勇敢、果断、坚强、合作、热情、外向、开朗、大方、敢于冒险和富有进取心等个性特征。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正常的父爱,能促进儿童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男孩儿能模仿、学习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从而形成良好的角色心理认同。如果男孩儿缺乏“父爱”或与父亲交往过少,容易导致其“女性化”的倾向。对女孩儿来说,通过对父母性格特征的识别,会更加强化自己的性别意识,掌握女性性别角色标准。国外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在随单亲母亲长大的女孩子中,成年后往往拒绝做母亲或妻子,在建立满意的两性关系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第四,父爱更容易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观察和研究证明:母爱与父爱对儿童的智力影响是有差异的。孩子从母亲那里可以更多地接受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品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和艺术性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可能比母亲给予孩子更丰富的知识。父亲通过与孩子共同操作、探讨和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促进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的发展。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凡与父亲在一起交往机会多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更高,尤其是男孩儿更是如此。由此可见,“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是一种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现象,应引起我们家长的警惕。父亲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要多给孩子一些“父爱”。当然,对于单亲家庭来说,应尽可能地消除“没有父亲”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母亲尽可能地要“母代父职”,与孩子多做一些男性常做的游戏。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请家庭中的其他男子,如爷爷、叔叔、外公或舅舅等尽一份“男子影响”的责任,给孩子一些“父爱”,防止教育可能出现的片而性。
棒极了,他始终对我充满信心
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唐国森说,读中学时,我常常旷课或结伙打群架,学校多次向我父母告状。家里人没有办法,只好把我转到老家的中学就读。母亲很伤心,父亲在五个星期后来到学校看我,说:“孩子,你现在不小了,应该知道以学业为主的道理。一个男孩子上了中学就会成为人们眼中的男子汉,男子汉做事要负责任,对自己负责也对家里人负责。你这次转学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说明你前一段的生活、学习没有把握好,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次改变自己的机会。现在这个学校没有人知道你从前怎么样。从现在开始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的人。孩子,男子汉在哪儿摔倒就从哪儿站起来。”
父亲求学期间正赶上“文革”大串联,受正规教育不多,但他知识渊博,对时事了解较深,常在吃饭时提出问题让我思考,并教我怎样陈述自己的意见。有时父亲也会回忆起他学习和工作的事情,告诉我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他失去了某一个机会。这种谈话让我明白:人生抓住每一次机会是多么重要。
父亲相信奖励比批评更能让我奋发向上,每当我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拿着成绩单回到家时,父亲总是说:“有进步,棒极了!”我也很开心,决心再接再厉,务求下次考得更好。父亲的这种教育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十分有效,我后来也因此有幸考生上了北京邮电大学。
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
美国著名教育研究专家斯可基·约里昂和中国台湾教育研究专家史玉梅女士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发现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的才能,他们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而母亲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有较高的期望值,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她们往往显得无计划性。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尤其在史、地、哲方面,父亲往往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风情民俗和英雄人物等。母亲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方面就稍逊一筹了。在生活习惯的培养方面,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他们会让孩子参与修理简单的家电,让孩子大胆学骑自行车,带他们爬山、赛跑„„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总怕孩子摔着了、累着了。从教育方式上来看。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事,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本来力所能及的事。父亲对孩子提出时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较强硬,而母亲则时常心软。
第二篇:聚焦两会
“聚焦两会”主题班会
主持:邓政雄
参与人员:13级武术系3班全体成员
活动背景:
3月份,一年一度的两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部分,两会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两会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被称为“中国人民不可能不知道的两会”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关注国家政治生活,了解国家政策方针,是每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我们班团支部紧跟时代步伐,加紧学习“两会”精神及内容
活动目的:
1、给同学们提供一个了解两会,学习两会精神的平台,为大学生了解、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机会。
2、使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国情,解读国家政策、方针。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使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就业状况和形式,解读国家就业方针,积极投入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践活动中
了解什么是“两会”?
两会:人大和政协
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
两会的由来:
1949年成立的一届全国政协,选举产生了中央政府,直至1954年第一届人大开幕。而全国“两会”形成自1959年,在三届政协召开一天后,二届人大也同时召开,政协委员列席人代会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此后,四届政协对应三届人大,而全国政协比全国人大提前1至2天开幕。“文革”中,全国政协停止,全国人大则在1975年恢复一届(四届),因此,自1978年起,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届次完全同步。
全国两会在3月召开的惯例,则始于1985年。此前,会议时间从年初,到年中,到年末,历年均有不同。以五届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为例,一次会议是在2月,二次会议在6月,三次会议在8月,四次和五次会议则安排在11月。
而自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召开至现在,每年全国政协均在3月3日、全国人大均在3月5日开幕。会期除了涉及换届选举的一次会议一般为两个星期(14/15天)外,历年“两会”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至12天左右。
两会召开的意义:
“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现我国担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是俞正声。
第三篇:聚焦细节
聚焦细节,构建有效语文课堂
【内容摘要】:
‚教学细节‛乃教学中的细小环节,细枝末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细节决定成败,作为语文学科教师,只有充分聚焦于课堂中的每一个微末和关键之处,才能真正凸显文本的亮点和特色,也才能真正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关键词语】: 细节 教学细节 有效 语文课堂
‚细‛——微末之处,‚节‛——关键之处。所谓‚细节‛,就是一个整体中极为细小的组成部分或一个系统中平时极易被人们忽略的环节和链接。‚教学细节‛乃教学中的细小环节,细枝末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可以是教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也可以是在特定情境中学生对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反应。‚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老子说:‚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现代也有人曾说:‚现代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铸就完美,细节决定成败。‛作为教师只有关注细节,才能育人有效,作为语文学科教师,只有充分聚焦于课堂中的每一个微末和关键之处,才能真正凸显文本的亮点和特色,也才能真正构建有效性的语文课堂。
一、找准教学细节的落脚点。从本质内涵上说,教学细节有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和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之分。基于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在解读文本、课堂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是师生对文本某个‚文心‛的深度开发,鉴赏探索,在此过程中形成鲜明的课堂节奏,情感氛围,以及让学生饶有兴致的品味语言等等;基于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她可能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错误时的包容等等。从发生主体上说,教学细节又可分为由教师做出的教学、由教师与学生之间当场所形成的一种连续反应和互动行为的教学细节、由学生主客观反应的教学细节三类。
据此,我以为,以下几类教学细节是我们关注的落脚点:一是文本潜在的教学细节,如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关键处、延伸处、情感处等;二是文本对话的教学细节,包括教师对文本‚内核‛的独特建构和智慧生成,对语言范式的敏感把握,学生对文本词句的独到感受和理解,以及教学进程中师生对文本的深度开发、深层探究等;三是教学互动的教学细节,如师生、生生互动产生的生成信息,师生深层对话中出现的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别出心裁的想法和标新立异的构思等;四是课堂情境的教学细节,如教学节奏和意境的波动和转换,教学资源的再生与组合,学生课堂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体验状态,学习轻松度、融洽度、谐调度等;五是特别行为的教学细节,如学生的课堂异常反应,突发或偶发事件、学生个性情绪或情感的爆发等。
二、把持捕捉教学细节的策略
教学细节的捕捉常常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难以一概而论。但是,预设与生成是新课程语文课堂的一大特点,缘此,我们可采取‚大处着手,小处着眼‛的总体思路,从课前和课中两方面着手去捕捉教学细节。
(一)是预先打造。
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性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
1、延伸,扩大‚拓点‛的知识容量。
要让抽象枯燥的语言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质感画面,必须丰富语言文字的内心视像,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语言形象。捕捉‚亮点‛资源,让智慧闪耀光芒。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地回击时,学生情绪高涨,教师此时再补充课外知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为清朝政府节余28万两银子,并让学生折合成人民币,学生一算,喜出望外,自豪神情不言而喻。最后再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各种人,有清政府要员,曾经看不起我们的帝国主义者,还有老百姓,目睹京张铁路会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之窗与创造思维再次被敲响与打开,精彩纷呈地语句,听来令人感动,从而真正实现了‚文以载道‛的境界。
2、巧用,发挥‚盲点‛的应有作用。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知识面非常广。而老师和学生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也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都熟悉,教参中又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这就形成了我们教学的一个‚盲点‛。这些知识我们又很难从其他途径来获得,此时,运用多媒体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詹天佑》一课,有一个课外拓展题:画出京张铁路的路线示意图;再如《向往奥运》一课中要求介绍一些奥运明星的资料(其中还包括一些国外的奥运明星)等等,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很难掌握这些资料,而教参中又没有相关知识的介绍,这就形成了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盲点‛。如何来扫除它呢?此时,网络就取了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在网络中输入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就能又快又全面地了解到有关的知识。把这些资料做成多媒体,教学时,既克服了课文知识的‚盲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使课堂上得有声有色,可谓‚一举多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3、体悟,感受‚情点‛的思想流动。
文本教材中有些地方饱含深厚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这些‚情点‛加以体悟,批文入情在《月光曲》一文中,当盲姑娘问:‚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内涵丰富的句子,设计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盲姑娘的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没有回答的各种可能原因。学生通过各自的经验,回答了七种可能合理的原因:(1)贝多芬承认了;(2)贝多芬十分客气;(3)贝多芬在想《月光曲》这首曲谱,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4)贝多芬急于要弹出《月光曲》,所以没有回答;(5)贝多芬怕其他人知道,带来麻烦;(6)贝多芬遇到了真正的崇拜者,他很激动,忘了回答;(7)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学生通过思考回答,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中达到了变通,从变通中开拓了新意。
5、争辩,提升‚异点‛的思维品质。
引发‚异点‛争论,让创新火花迸发。事不论不清,理不辩不明。争论可以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在《赤壁之战》的教学中,学生对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产生了意见分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利大于弊‛,感到‚曹操很笨‛,也有个别同学认为这种分析太片面,曹操并不笨,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1)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2)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少;(3)铁索连船还可以增加曹军的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后,全班的同学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一场唇枪舌剑,不但使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发散思维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
(二)是现场捕捉。
现场生成的教学细节无处不在,又难以捉摸,也许隐藏在奇思妙想、胡思乱想中,也许存在于顺水推舟、逆水行舟中,也许出现于锦上添花、画蛇添足中……但只要其中蕴涵着闪光点、生长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教师就要挖掘、开发、引申、利用,见机行事,优化教学。方法如:
1、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
教学中,富于智慧的老师,常常能运用高超的教学调控艺术,善于捕捉课堂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在师生、文本对话中作深度延伸,进而促使学生更好的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某校教学研讨活动中,有教师在执教《葡萄沟》一课时,在品读重点句:‚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小凉朋。‛指名请学生读时,一位叫小明学生由于疏忽把句中的‚茂密‛读成‚茂盛‛,把‚四周‛读成‚四面‛,话音刚落,其他同学小手林立争着给他提建议。这位小明同学‚唰‛一下脸红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此时,这位教师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地场面而束手无策,或草草带过。而是沉着先对提意见同学的专注听讲加以肯定,马上话锋一转:‚同学们,我们得感谢小明通过误读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同学先是一愣,但马上又举起了小手争着抢答,‚老师我知道!‛‚老师我知道!‛‚老师我知道他告诉我们‘茂密’与‘茂盛’,‘四周’与‘四面’是对近义词。‛而后教师引导学生鼓掌表示感谢。此时原本低垂着头的小明脸上洋溢出了笑容。接着,老师又请小明把这个句子正确地朗读一遍。
案例中的这位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智慧善于捕捉课堂中的偶发事件生成可贵的教学资源,同时又使课堂闪烁出人文关怀之光。我们不得不为他的教学艺术所折服。
2、在拓展迁移中捕捉细节。语文教学中常常通过拓展迁移,使教学更丰满,学生形成的知识链更完备与牢固。在教学《只见儿童多处行》引导学生理解了字里行间处处透出冰心老人对儿童的那种殷切关爱之情后,我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引导学生赏读冰心老人的诗作《纸船》《雨后》及其它资料,在拓展迁移中让学生学会去鉴赏体验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继而让学生课后到生活中、到网上等,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的去收集整合各方面有关爱的事例、材料,再自行组织合作学习、交流感受,在互动生成、迁移深化中进一步的巩固学法、形成学力。
3、在课堂倾听中捕捉细节。
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学生即性的、瞬时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怎样才能获得评价的客观依据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学生在朗读时需要教师用心倾听,才能听过朗读中的错误进行及时地纠正,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时,教师唯有用心倾听,才有发言权,也能进行应时应地的评价。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林海》一文时,有位学生在朗读‚大兴安岭的‘岭’,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时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老师用自己敏锐的耳朵听到了这一错误,心中窃喜,就抓住了这一错误,让学生理解‚大不一样‛与‚不大一样‛的区别,从而区分大兴安岭与秦岭的特点,进一步理解大兴安岭的温柔与谦虚,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无比喜爱。小小一个词语,引出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这正是教师倾听所创造的效果。
4、在语言实践中捕捉细节。语文教学是一个语言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处隐含着文本与学生的生长点。教师要有以双慧眼,及时地去捕捉与挖掘。在我校的一次校本教研课上,胡老师上《蒙蒙细雨》,在品读了‚母女对话‛一段后,胡老师结合母女谈话讨论的内容,选取了学生关注的一个对语切入点,提炼形成了一个辩论话题:‚妈妈,跑一趟路到底值不值得?‛让学生各站在‚妈妈及女儿‛两个角色立场,形成辨论双方的辨题:女儿——觉得妈妈没有必要跑一趟冤枉路;妈妈——觉得应该回家拿衣服。潜隐的两种观点被有效地激活了,引发认知冲突,这就促使‚对话‛牢牢生长于学生的内心,并展示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性,这种辨论对话表现出鲜明的‚多维度‛、‚多层次‛,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然后接下来的辩论也形成了本堂课的高潮,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
‚妈妈你患有肾炎,因为淋了雨而病倒了,同学们也不会安心呀!‛ ‚我是一个老师,如果因为我演出不能顺利进行,那我也不会安心呀!‛
‚妈妈,你如果能向同学解释一下,他们也能理解的。‛ ‚忘记了,能算理由吗?‛
……
随后教师作出小结,提升了辩论的意义:是的,辩论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同学们的辩论,更加凸显了‚女儿对妈妈的关心与体贴,老师对工作的的负责对学生的负责‛,‚蒙蒙春雨‛的深刻蕴含就在辩论中得到了更完满的诠释。
5、在质疑释疑中捕捉细节。
我们的课堂是个充满问题的课堂,如何捕捉到有价值问题来引领学生导促思。我在教学《阳光》,在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后,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我趁机抓住这个问题,组织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有的学生说:‚阳光是金色的,所以说阳光像金子。‛有的学生说:‚阳光很宝贵,金子也很宝贵。所以说阳光像金子。‛我又追问:‚那为什么说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有学生说:‚金子有钱可以买得到,阳光有钱都买不到。所以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教室里一片寂静,无人发言。我适时点拨:‚你能不能联系课文,联系平时的感受,说说阳光为什么比金子更宝贵。‛学生打思维,各抒己见。‚有了阳光,田里的禾苗长得更绿了。‛‚阳光照在小树上,小树就更高了。照在鲜花上,鲜花更漂亮了。‛‚阳光照射在河面上,小河就闪闪发光像长长的锦锻,很美丽。‛‚所有动物、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阳光。所以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无疑,这种引导是基于学生认知的需要,学生乐于接受的引导,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是符合情境要求的引导,而不是东拉西扯,无中生有。
但我以为,方法虽可例举一些,但最重要的恰恰不是方法,而是教师的敏感心和直觉力,否则,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再好的机会也与你无缘。
三、发挥教学细节的作用。
课堂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元素都处于相互转换之中,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就造成教学细节有效源头的‚大口径‛。一是来自对文本的费心考究。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抓住了文化层面上的细节开发,也就等于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鼻子‛。因此,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把持文本的‚文化细节‛,涵咏 ‚文心‛,把握‚文脉‛,捕捉‚文眼‛,艺术地进行文本的二度开发和智慧生成;二是来自对学生的用心倾听。如果老师在课上一直惦记的是这个环节的时间把握,是教案的下一句串联词,是下一个环节的内容,是学生的发言是否符合自己的预设,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倾听和观察学生,那将可能遗憾地与精彩‚擦肩而过‛;三是来自对目标的慧心把握。判断一个教学细节是否精彩,不仅在于它的观赏性,更在于它的有效性,缺乏教学实效的教学细节,无论多么精彩也只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教学目标清晰,才能正确定位教学细节,避免教学陷于枝节而不能自拔。四是来自于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是催生精彩、创造精彩的‚前奏‛,也是可预约精采的有力保证。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
发挥细节优势重在要把细节做‚大‛,赋予细节更多的教学价值和功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或突破知识之限,由单纯的‚知识教学‛提升到‚三维目标‛的整合,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或走出文本局限,引导学生在辨别与批判中张扬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使细节成为牵扯学生心灵的琴弦,憾动着学生的灵魂;或及时捕捉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实现言语与意义的交融,与精神的和谐共生;或把教学目标直指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的手段和策略很多,试举几种:
1、开掘意蕴,使细节更深刻。
语文教学不可把文学意蕴视为某种抽象、简单的概念,用知性化的概念来代替文学意蕴的发掘,而应该从作家的个体情感、所处的时代精神及其共性审美意识,去对意蕴作深层次的品味。《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一段中用了两个‚清清楚楚‛,教学时一定要抓住这一细节,开拓文章意蕴:思考:(1)当时小周晔清清楚楚什么?(2)此刻伯父的脸变得如此严肃,他在想什么?(3)如果说小周晔在当时,她年幼的时候,清清楚楚地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直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的现在,她还清清楚楚地,难道还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就这样,教师牢牢扣住‚清清楚楚‛这一细节,运用品一品,写一写,说一说的方法,透过字面意义领悟到语言内涵,不但避免了教师的说教,挖掘出了课文意蕴,更使这一细节深刻化,形象化,呈现出五彩光芒。
2、语意伸缩,让细节更鲜活。
要让抽象枯燥的语言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质感画面,必须丰富语言文字的内心视像,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语言形象。教学《二泉映月》‚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把这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坎坷),接着围绕‚坎坷‛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现阿炳生活坎坷的语句,再创设多种生活情境,在丰富的想象中进一步使‚坎坷‛这一抽象的词语形象化、生活化,从中体会阿炳命运的艰辛和多舛,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声音表现‚坎坷‛。这样,从一个长句子‚读‛出一个词语,又把一个词语‚读‛成丰富的意象,就在这样不断地语意膨胀和收缩中,一个历尽艰辛却不向命运屈服的艺人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也使教学细节永驻人心。
3、解构建构,让细节更丰厚。
但凡语言训练,必须要有一定的厚度,如果浅尝辄止,只会导致理解表面跑,感悟走过场。一个老师教《穷人》紧紧抓住‚温暖而舒服‛做文章,使之形成一组梯度鲜明、层层推进的训练群,引导学生在其间走了几个回合:一是通过读,否定了‚温暖而舒适‛的准确性,进行了第一次认知建构。二是再次进入文本,在老师引导下,肯定‚温暖而舒适‛的准确性,完成了解构以后的第二次建构。三是从‚温暖而舒适‛体会到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这一发现在学生的心中又成了固化并滋生‚温暖而舒适‛这一语言之树的新根须。四是安排小练笔,使学生的精神活动和语言因素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已经实现了同构。就在这样不断地出入文本,不断地解构和建构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在提升,语言在丰富,语感在完善。
教学过程是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理念、智慧。决定课堂效率和质量。杨再隋先生说:‚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关注细节,要从‚有效‛细节研究入手,精心设计细节,慧心发现细节,真心体验细节,用心处理细节,在对细节的不断打磨中,构建起有效的语文课堂。
第四篇:聚焦2010两会
2010年3月3日,3月5日,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国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和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三次会议分别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聚焦两会,回望2008、2009的两会召开,下面本文将就其焦点问题比较2010两会与2008、2009两会,并对2010两会焦点涌现出的新特点进行总结。
2008年两会上,回望发展历史,展望发展方向,焦点集中在搞好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农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推动文化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问题上。两会的一系列报告直指税制改革、三农问题、国家财政、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政府体制改革等问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实效性的发展方案和工作思路。
2009年,针对过去几年特别是2008年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两会焦点也出现了变化。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比较大的事情:春节雪灾、3-14**、5-12地震、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三鹿奶粉事件、经济危机及神七升天等,针对国内外出现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政府从实际出发,着力解决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及民生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维护国家统一、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民生改善。08年,政府在物价、房价、医疗改革、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上,在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台海问题、多党合作、大部制改革等政治问题上,在金融危机、个税、股市、等经济问题上,在奥运会、教育、节假日改革等社会问题上下大工夫,力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果。这些变化反应在两会上就是安全生产、灾后重建、经济危机、医疗保险等问题成为热点。同时,反腐倡廉、收入分配问题、就业问题、教育公平。住房问题、环境保护、社会保险、司法公正也是焦点问题。
2010年,两会焦点在延续过去两年焦点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并表现出新的特点,下面就从2010年两会焦点表现的新特点比较2010年两会焦点与过去两年的两会焦点。
2010年两会焦点表现出三大特点:
一:公平问题的位置更加突出。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贫富差距、教育、三农问题、就业问题及住房问题等方面。
贫富差距:请看下面引用的材料。
1、河南商报3月2日报道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奢侈品市场出现疲软,中国市场却“逆势上扬”。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统计,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达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27.5%,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2、英国媒体近日刊登文章说,中国的“二奶”、情妇现象推动了全球奢侈品的销售,高档名牌消费品在中国成为抢手货。--自由亚洲
3、中国现有5000万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有2亿人口每天消费平均一美元。中国富裕人口与贫困人口的收入比例为34:1。--联合国统计数据
4、九三学社中央援引一组数字显示,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扩大。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3倍。--腾讯网
从上述数据中看出,一方面,中国富人增多,但是,穷人增长的数量更大。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是不容质疑的。贫富差距的拉大是收入分配制度、国家政策、社会关注等的不平衡造成的,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因此,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显得比较重要。
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近几年,中央、省、市教育工作会议,始终把教育公平摆在教育优先发展的主要位置来提。中国教育现状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教育公平难以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等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方面。
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显得尤其突出。援引新浪网的一组数据:全国1.8亿文盲,2/3是妇女,绝大部分在农村。随着农民工问题的提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提上日程。因此国家关注教育问题,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据悉,2010年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将达到财政支出的4%,这表现出了国家对教育公平的重视。
至于三农问题、就业问题及住房问题等,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国家在这些问题上下大功夫,也是实现公平的重要手段。由于下文中对这些问题有论述,故在此暂不提。
二: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在调整经济结构与政治制度的完善上。
调整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于扩大内需,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以来,政府通过“家电下乡”等手段扩大国内市场。同时,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据统计,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出口的产品,2009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队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7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5起,特保7起),涉案总额1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2009年,中国同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谈判一波三折、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摩擦数量增多、程度加剧。这些事情背后一方面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因素,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得我们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足。2010年初,中国同国际三大钢铁公司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力拓的钢铁价格谈判变得艰难,钢铁价格将上涨50%左右,更迫使我们调整经济结构。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对我国的就业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中国流行的“6+1”理论认为,中国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导致的。同时,据统计显示,房地产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5%,被称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鸦片”,某些地方政府已经“以卖地为生”,长远来看,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非常不利。近些年来,国家提出房产使用期限为70年,并且,预计到2010年,部分城市将取消预售房制度,都看出了国家的努力。
政治制度的完善:2009年及2010年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深层次地暴露了政府行政体制和制度的一些缺陷。上海“钓鱼案”、云南“躲猫猫案”以及近来的“王帅”和“陈永刚”案,陕西汉台三民警网上实名举报公安局局长案,都暴露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督机构不完善等问题。同时,对反腐倡廉的举措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09年,仅河南一省就查获腐败案件2265例。全国范围内,官员腐败的案例一再曝光。中国足坛反腐的事件从侧面说明了中国腐败蔓延的领域之广。继实行“官员问责制”以来,对官员实行财产公开和行政记录的建议提了出来。这些都足见反腐形势的严峻和反腐的重要性。政府财政的公开化也成为新的热点。近年来,各地出现政府财政规模膨胀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并存的怪现象,因此“政府的钱是如何花的”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据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至少有公车400万辆,公车消费财政资源4085亿元,大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以上。与公车消费相联系,据各种资料显示,全国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二者相加总数高达6000亿元以上,如果财政收入按3万亿元计算,几乎相当于财政收入的20%左右(数据来源:新浪网)。而这种情况出现演烈趋势。由于公车消费和公款旅游等违规现象的出现,民众强烈要求政府财政公开。2009年,地方政府负债达到5万亿。政府财政预算已经成为一个避免不了的热点。政府逐步完善监督体制。温家宝总理在会上提到“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而近来出现的有关监督政府的案件也佐证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近些年来,网络问政成为热点,温家宝总理一再关注“网政”,而近来胡锦涛主席开通微博与民众交流也成为广大网民津津乐道的事情,由此可见,对政府的民主监督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三: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突出,在新的一年,政府将下大力度,把民生问题的解决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的发展,难免会出现许多人民内部矛盾。近期我国社会出现的矛盾主要是民生方面。例如贫富差距问题、三农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食品安全、社会保险和医疗改革等。
贫富差距:这方面在上文有详细论述,在此重点强调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和社会资源的浪费。据资料显示,中国内地财富排行榜上,前十名中有七人为房地产开发商,然而面对一路走高的房价,大多数民众购买力不足。这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抑制了消费。贫富差距拉大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部分富人对贫民的“盘剥”。一些人靠吞占公款、拖欠工资、非法经营煤矿等富起来,然而他们的财富是建立在对人民的盘剥的基础上,造成的影响极其恶劣。这一切都有待政府的努力。
三农问题:农民工处境险恶,问题突出。今年来,由于农民工问题处理不当引发的不良事件不胜枚举,由此造成的损失也是不计其数。2009年末,数百农民工为逃工钱在天桥上围堵某包工头造成了公共资产一亿元左右的损失。同时,留守儿童问题的凸显、耕地的减少等急需解决。我国现有7亿农村人口,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也变的极其重要,无论是对政治、经济,还是对社会。因此政府更加重视三农问题的处理。
住房问题:近期流行的“蜗居”一词被写入政府的工作报告中,从中可管窥政府对住房问题的关注。据腾讯网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作为祖国事业接班人的80后,占85%的人存款不足10万,然而房价的走势不容人乐观。“蜗居”,也是现实生活中对平民的一种写照。而房价的一路攀高,被国内外的专家说成“泡沫经济”,也并非是危言耸听。住房问题近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今后的发展中解决住房问题也显得更为重要。2009年,国家曾发布文件,将以房产权作为加入城市户籍的重要依据,这在无形中加重了房子的分量。因此,解决好住房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显得尤为重要。住房问题,已是解决众多社会矛盾的“先锋队”。
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牵涉到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定,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容忽视。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将达到2亿,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630万。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话题。而这组数据无疑表明了做好这两个人群就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2010年,将是做好农民工就业和大学生就业的关键的一年。一方面,我们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国内外的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虽然新年伊始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现象,让人觉得农民工就业形势有好转的势头。但是,处在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出现这种现象只是更大范围和程度的农民工就业难的一个前兆。就业问题不仅不能放松,反而更要加大力度。政府关注就业问题,也是深层次解决社会矛盾避不开的一个难题。
食品安全和医疗改革问题:任重而道远。进入2010年以来,又有报道称陕西、上海、广东等地出现问题奶粉。人们的心一下子又揪紧了。2008年出现的三鹿奶粉事件,使食品安全问题受到民众前所未有的关注,而问题奶粉的再次出现,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热点,可谓是“余热未退,又添新火”。而食品安全更引发了人们的深度思考,--对企业的经营,对政府的管理。其中凸显的社会矛盾,不得而知。医疗改革也是一个老话题,然而政府不断强调这个问题,也可管窥政府对民生的用心程度。看病难,看病贵,是人们的一块心病,解决好医疗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它是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过去两年的医疗改革,可以说是成效不大,怨声不小。有网友抱怨到本来需要花费580元的病,结果加入医疗保险后,他要办手续,托关系办正当的事等的就花去了610多元,还不算吃,行等开销,声称医疗保险可以说是肥了医院。其实,医疗保险这件事也可见当今社会的一种弊端。国家的好心好意,在实现的时候,由于多种利益的介入,最后落实到人民群众中的时候,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在此,提一下“家电下乡”这回事。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丰富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国家鼓励农民购买家电,并给予财政补贴。本意是好,然而,执行下来确是:企业在生产用于下乡的家电时,偷工减料;下乡时,先大幅提高价格,再按国家政策实行。这样下来,农民们花的是高价钱,买的却是次品。这不仅是市场诚信的缺失,也是政府监管的松懈。由此引发的信用危机,暴露了深层次的政府、市场、民众三方面的矛盾。
同时还有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险方面的有关问题,只是,这些与上面所述问题的症结大多重合,故在此不赘述。
结语:2008年、2009年,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正读圣贤书”之时,故对两会及社会问题所知甚少。今虽有一定的关注,然而由于个人知识及思维的限制,也未能得出其中要义。在此长篇大论,恐为内行人见笑,但是,毕竟讲出了个人见解,总算是一种进步吧,也可以让智者指出不足之处和学习方向。
注:所引数据均已标明来源,虽未一一考证,但是援引自权威,也可为证。拒绝抄袭,见解是完全原创。
第五篇:《聚焦》读后感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读后感
人们常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句话旨在告诉我们分担风险的道理。从投资角度来说,买进多种不同的股票可以扩大受益,即使其中一只股票价格下滑,也不会影响其他股票的收入,这样就把一只股票的风险平均地分摊到其他股票上,总体受益基本不变;从产业管理来看,同时开展不同的业务,扩大公司的服务范围,打造一个“下至圆珠笔,上至原子弹”无所不生产的企业,可以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使企业市值上涨。我们平时见多了这样的企业,例如各式各样的百货公司和销售不同品牌衣服的大商场。按照以往经验,这些大规模生产销售不同种类、不同品牌的大公司一定会如鱼得水,步步高升。然而,本书作者,全球最顶尖的营销战略家——艾里斯先生,却道出了企业生存盈利的秘诀——聚焦,而不是盲目地扩张。
艾里斯指出,今天企业成功的三个法则是“聚焦、聚焦、再聚焦。”以太阳和激光为例,太阳的能量很强大,它没日没夜地将亿万千瓦的能量洒向地球,但只要戴上帽子并涂上防晒霜,就可以享受日光浴,并且不会产生不良后果。激光的能量很微弱,它是将几瓦能量集中起来的相干光束,但激光却可以在钻石上钻孔或杀死癌细胞。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不能无的放矢的进行品牌延伸,而是削减与企业核心业务无关的其他业务,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许多传统的观念,例如多元化发展、品牌延伸、协同效应和融合效应都在祸害美国企业,以生产大型计算机品牌的IBM公司为例,IBM错误地将大型计算机品牌用于个人电脑IBM PC,这让IBM公司在23年里付出了亏损150亿美元的代价,最后被迫将个人电脑业务以15亿美元的低价出售给联想电脑公司。又如著名的消费电子行业的索尼公司,什么都生产,将希望寄托于声音、视频与信息的理想融合,在过去的十年里,税后利润仅占收入的0.9%。成功实现聚焦的企业往往获利最大,例如美国的西南航空公司,在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公司只提供商务航线和国内航线,去除了其他航空公司热衷保留的舱位等级,只保留了经济舱。结果显而易见,由于西南航空公司的单一经营,节约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和维护成本,提升了利润。过去十年里,西南航空公司总收入为443亿美元,销售利润率达到8.1%。至此,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盛极一时,什么都销售的百货公司到现在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品牌销售专一的专卖店?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不大时,发展多元品牌战略,进行品牌延伸无可厚非,短时间内也有可能使收入增加。但从长远来看,不加限制地进行产品延伸,同时进行多种品牌的产品生产销售肯定是让企业吃大亏的,虽说销售收入巨大,但是并不盈利,持续下来企业会亏损,最后破产。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来看,唯一能让企业生存下去的道路是实现自己的产品聚焦,通过产品分化来加强自己核心竞争力,及时去除尾大不掉的业务,实现巨额盈利。“当我们在全球范围真正实现自由贸易的时候,世界上每家公司就必须走专业化道路才能生存。”艾里斯这样说。和所有高明的商业智慧一样,聚焦看似简单,却很难做到,“不要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的传统观念在企业管理者头脑中根深蒂固。正如艾里斯先生所言,正因为聚焦难以做到,才显得弥足珍贵,因为成功,从来属于少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