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庄子名言故事(模版)
庄子名言故事(修改)
《在宥》十一 【原文】
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要义】
此言出自《庄子·在宥》篇。经,常也。玄天,指自然之化。此是说,如果扰乱自然规律,不顺从事物本性,那么,复杂多采的大自然就不会生成。这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同时要顺从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常理,否则,将一事无成,更严重者要遭到规律的惩罚。如现代工业文明一方面为人们创造了丰富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因为盲目索取违背自然规律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危害人类生存。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教训。今天重温庄子这句名言,对我们生产和生活会有启发意义。【故事】
下面的故事也出自《庄子·在宥》篇,主人公云将和鸿蒙皆是假托之人。
云将到东方游历,经过扶桑树的近旁时,正巧碰见鸿蒙。鸿蒙正拍着大腿,象鸟雀跳跃般游玩。云将看见他,惊疑地停了下来,呆呆地站住,问道:“老先生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这样呢?”鸿蒙仍不停地拍着大腿,鸟雀似的跳跃,对云将说:“游你的吧!”云将又说:“我有问题想问呀!”鸿蒙抬起头来看着云将,叹道:“唉!”云将说:“天上的气不和谐,地下的气郁结阻塞,六气不能调和,四季没有规律。如今我想汇合六气的精华来养育所有生物,该怎么做呢?”鸿蒙拍打大腿、跳跃着摇头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云将无法再问了。
有过了三年,云将到东方游历,经过宋国的疆土时,恰巧碰到鸿蒙。云将高兴极了,小步急跑来到鸿蒙跟前问道:“您忘记我了吗?您忘记我了吗?”拜了两拜,磕头在地,希望听到鸿蒙的指教。鸿蒙说:“我任随自然而游,不知道该追求什么;放纵不受约束,不知道该到哪儿。所谓‘游’,就是放任随便,因而可以观察到万物的本来面目。我又懂得什么呢?”云将说:“我也自认为能放纵而不受束缚,然而到哪里人们都跟随着我。我也无法使人民停止跟随,如今我已摆脱了追随的人们!希望能听到您说上一句。”鸿蒙说:“扰乱天道的运行,违背万物的本性,浑然自然的状态不能生成,使得群居的野兽离散而鸟在夜里叫唤,灾难降临到了草木,祸害殃及无脚之虫。噫,这都是治理人民引起的过失啊。”云将说:“既然如此,那么我该怎么办呢?”鸿蒙回答说:“噫,中毒太深了!你还是慢慢飘回去罢!”云将说:“我碰到您不容易,希望还能听您说上一句。”鸿蒙说:“噫,养你的心!你只要保持无为,那么万物自然就会演化。废弃你的形体,杜绝你的聪明,忘却自身与万物的类别差异,完全混同于自然混沦之气。不耗心思,放弃用神,茫茫然丢弃灵魂。万物纷繁,各自恢复他们的本性。不要询问它的名字,不要窥探它的情状,万物本来就是自然生长。”云将说:“您把天道传授给我,将沉默不语的道理指示给我,我亲身寻求天道,如今总算找到了。”拜了两拜,磕头到地,起身告辞而去。
这个故事虚构鸿蒙与云将的对话, 以云将为求教者,以鸿蒙为悟道人,先写云将求教而遭拒绝,表示对有心治理天下、好圣尚智思想的否定;然后借三年之后鸿蒙对云将的回答,说明只要混混沌沌,终身愚昧;只要无为顺物,养心守性,那么天下自然大治,万物自然昌盛。《天地》十二 【原文】
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要义】
此句名言出自于《庄子·天地》。孔子的学生子贡从楚国返回晋国旅途中,遇到了菜农,通过与菜农的交谈,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学生讲出此话。这句名言的意思是:掌握道 1 的人,德性完全;德性完全的人,形体完全,形体完全的人,精神完全。精神完全,便是圣人之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别,如道家重视人的内在理性和精神,儒家重视人的外在习行和功利,在战国时代,两家思想势如水火,往往表现为对立、攻取。在这里,庄子用讲故事的形式,巧妙借用儒家的口,赞扬道家的思想,贬低儒家思想,使儒家自取其辱。从今天看,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合,应当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更应该身体力行、献身社会。既要有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要有有物质方面的追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虽然道家轻视物质和实践,是不合理的。但他们关注理性和精神,对于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更为重要。
【故事】
下面故事出自《庄子·天地》。
子贡到南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时,路过汉阴,看见一个老人正在菜园里干活。他开凿地道通向井,抱着瓦罐从那里取水浇园,非常吃力地干着,效率很低。子贡向前便问:“有 一种机械,使用它,一天可以浇上百畦的菜,用力很少可功效很高,老先不想用吗?”浇园的老人仰面看着子贡说:“那是什么样的机械?”子贡说:“用木材作成的机械,后面重前面轻,用它取水就像抽引一般,水像滚沸似的迅速流出,它名叫槔。” 浇园老人愤怒变了脸色,笑着说:“我听我的老师说过,有机械的,一定有机事,有机事的,一定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纯洁素白就不具备;纯洁素白不具备,神性就不安定;神性不安定,就不能载道。你所说的器械,我不是不知道,但我感到那是羞辱,不愿去做。” 子贡听后羞惭得低下了头,不能对答。过了一会,浇园老人说:“您是做什么的?”子贡说:“我是孔子的学生。”老人说:“您不就是那个以博学自比圣人、靠夸诞来压倒众人、独自扶弦哀歌,向天下炫耀名声的人吗?你应当忘却你的神气,毁坏你的形体,那样差不多可近于道了。现在你自身还不能治理,又怎能有力治理天下呢?您去吧,不要耽误我的事情。”子贡听了以后,羞惧得变了颜色,内心空虚而不舒服,走了三十里路后才有好转。他的学生问道:“刚才那是个什么样的人?先生见了他怎么变了颜色,整日没有恢复常态?”子贡说:“原来我以为天下道德高深的只是我的老师孔子一个人罢了,不了解还有这样一个人。我听先生孔子说过,事情要做得确当,功业要求其完成,用力少,而功效多,便是圣人之道。现在才知并不是这样。掌握道的人,德性完全;德性完全的人,形体完全,形体完全的人,精神完全。精神完全,便是圣人之道。寄生在人世和一般人共同生存,而不知要到哪里去,淳朴完备,茫茫深远,不可测度!功利机巧,在这样的人的心里必定不会存在。像这样的人,不合他的志向,不去;不合他的心愿,不做。虽然天下都称赞他,所称赞的与他的行为相合,也傲然不顾;天下都责备他,所责备的与他的行为不符,也全不在意,不入于耳。天下人的责备和称赞,对他是没有什么增加和减少。这叫做德性完备的人!我容易被是非毁誉动心,则应叫做**之民。”子贡回到鲁国以后,把这件事情告诉孔子。孔子说:“他是修习浑沌氏道术的人啊。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是修养内心,而不治理身外事物。对于这样心智明白,进入纯素境界,无为虚淡,返回淳朴本原,体悟纯性,抱持真神而遨游世俗之间的人,你何必感到惊异呢!况且,浑沌氏的道术,我和你怎么能够认识呢?” 《庄子·天道》十三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要义】
此名言取自《庄子·天道》,也见于《老子》。其意是说:真正知晓道的并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实际上并不知晓道。在庄子看来,道是世上最珍贵的,珍贵的道凭借的是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所成,语言是有它可贵之处的。语言的可贵之处,是它的意思。意思是有依随的。意思所依随之处,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可是世上就因为语言可贵 2 而流传书籍。世上虽是把它看得贵重,可它仍不是最可贵的。在这里庄子要说明的是世上最可贵的是抽象的规律,而这个规律而不可言传,不能从书籍中获得,而必须在长期反复的实践中获得。庄子轻视理论作用,否定书本在传授知识、认识规律、指导实践的作用,是错误的,但是他看到了实践在认识和掌握规律的重要性和书本所表现出的局限性,又是值得肯定的。【故事】
下面故事出自《庄子·天道》。
桓公在堂上读书。一个叫轮扁的人在堂下砍制车轮,他放下了椎和凿走上去,问桓公道:“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言论。”桓公说:“是圣人的言论。”轮扁说:“圣人还在世吗?”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这样,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桓公说,“寡人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人怎么可以随便议论?你如果能说出道理就算了,若说不出道理就将你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所做的事看到的。砍制车轮,如果用力缓了,则工具接触松滑,不能稳固有力;若用力怠了,则工具接触滞涩,难于入木。不缓不怠,随着手的操作而恰到好处,和心中所想的相应,嘴里表达不出,但是有一种适宜的程度存在其间。这种体验,我无法对我的儿子说明白,我的儿子也便不能从我这儿接受过去。所以我活到七十岁只好还在干砍制车轮的事。古时的人连他的无法流传的东西,都已死了.那么,您所读的东西,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庄子·秋水》。【原文】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束于教也。【要义】
虚,古与“墟”相同,指所居之地。笃于时:局限于时节。笃,局限之意。曲士:一曲之士,指偏执之人。此句名言取自《庄子·秋水》。其意是说,井里的青蛙不可以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被水井周围所限制;夏季的昆虫,不可以和它谈论寒冰;乡曲的读书人,不可以和他谈论大道。庄子用青蛙、夏虫、乡曲为例说明由于生长环境不同而形成破门户之见,他力图启发人们立足更大的视野,即“道”的高度来破这个门户之见。【故事】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秋水》。公孙龙问魏公子牟:“我少年时学习先王之道,年长后明白仁义的行为,能讲清楚同异合一,坚白相离的道理,不对的可以说成对,不可的可以说成可,使聪明的百家感到困惑,使善辩的众人感到为难。我自以为无所不通。今天,我听到庄子的言论,却茫然对他感到奇怪.不知道我的辩论不如他,还是才智不如他?今天我无法开口.请问这是什么道理?”
魏公子牟靠着几案叹息,仰天而笑说:“你没有听说浅井里青蛙的故事吗?它对东海的大鳖说:‘我多快活啊,出来跳跃在井栏杆上,回去到破井壁边上休息;游在水中,水挨着腋窝托着两腮;跳在泥里,泥没了足背。赤虫蝌蚪没有比得上我的。我独占一井的水,有虎坐浅井的快乐。这美极了。先生,你为什么不来看看呢?’东海的大鳖左足还没迈进来,右膝已被绊住。于是,它从容退却,向井蛙讲述大海的情况,说:‘千里之遥不能形容大海的辽阔,千仞之长不能衡量大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七旱,可是海水没有亏损。大海的容量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有所变化,不因水旱多少而增减,这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的青蛙听了这些,惊惶失措,心中怅惘。
凭你的智慧不能辨别是非的界限,还想审视庄子的言论,岂不象蚊子背山、马蚿过河一样,必定不能胜任。凭你的智慧无法议论细微极妙的理论,而追求一时之利,岂不象浅井里的青蛙一样?庄子的言论就像下至黄泉、上至苍穹,不分南北,四通八达,含义深奥,不可测量;3 它的言论,不分东西,始于微妙之处,返回辽阔之境。你拘谨的用观察方法寻求庄子哲理,用雄辩口气探索,岂不是用管窥天,用锥钻地,不是太渺小了吗?你走开吧。你没有听说燕国寿陵的少年到赵国邯郸去学走路吗?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法,反而忘了自己原来的步伐,最后只好爬着回去。今天你还不走开,将会忘掉你原来的本事,失去你本来的学业了。”
公孙龙张着嘴合不拢,伸着舌头放不下,跑了。《庄子·至乐》篇 【原文】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要义】
此言出自《庄子·至乐》篇。庄子认为,世人多喜欢追逐富贵、名利、长寿、财富等,但这些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至极快乐,更不足以保全身体。真正的至极快乐应该是因顺自然。只有作到无欲无为,才可实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的境界。这句名言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即在现实生活中,应当正确对待生与死、成功与失败、贫贱与富贵等问题,不应该因为财富、长寿、名利而高兴,也不因为贫穷、死亡、失败而沮丧,只有超脱这些世俗累赘,方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上的自由和快乐。当然,庄子并不真是希望人们避生就死,而是认为只有屏弃世俗的牵累,才能享有真正的自适和至乐。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社会上多数人是以身发财,不是以财发身。本来人们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美好,可是往往为了名利,为了口腹之欲,过度的劳累自己的身心,使之无一刻安宁,更有甚者不惜自己的身家性命,贪赃枉法,杀人越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好色,纳之以礼。”名利本是好东西,但这是辛勤耕耘、努力工作的自然结果。“只求耕耘,莫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还是比较正确的生活态度,因为“只求耕耘”,“收获”在其中矣;“但行好事”,“前程”在其中矣,而且没有“得亦忧,失亦忧”的心理负担。这真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因此我们说,庄子这句名言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故事】
以下两个故事取自《庄子·至乐》。故事一: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看见庄子叉开腿坐在那儿,一边敲盆,一边唱歌,非常自得的样子。
惠子看到后,非常生气的质问道:“你夫人和你共同生活在一起,为你生儿育女,为你忙前忙后,恩恩爱爱这些年,你不哭就够无情的了,你还又敲盆又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叹了口气说:“不是这样的。她刚死时,我何尝不是哭天哭地、悲伤万分呢!但后来据我观察,她起初并没有生命,不仅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也没有元气。杂在恍惚之间,一变而产生了元气,元气变化产生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今天又变化,以致死亡。这种生死变化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人家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呜呜地在旁边痛哭,我觉得这样对待生命是不够通晓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了哭泣。”
由此可见,庄周认为生死本是自然的演化,如同四时的运转,人应该顺其自然,不应为死而悲伤。可以说是真正的“以理化情”的要例。以情观之,生乐死悲,乃是自然;以道观之,生死齐一,何悲何喜,亦是自然。首先人是感情的动物,如果人人皆能如庄子一样通达,那么地球与月球又有什么分别?
故事二:出自于《庄子·让王》。
鲁君听说颜阖是个满腹经纶得得道的人,便派人送去币帛礼物,以示敬意。颜阖住在陋巷里,正穿着粗布衣服喂牛。鲁君得使者来了,颜阖便应着上去说话。使者说:“这是颜 4 阖的家吗?”颜阖回答说:“这是颜阖的家。”使者便送上币帛礼物。颜阖说:“怕你们听的不对,找错了人,要给你们造成错误,不如再去仔细地查核清楚。”使者回去了,经过查核,又来找颜阖,颜阖已找不到了。庄子议论道:像颜阖这样的人,是真正厌恶富贵的人。所以说,大道的精华是用来保身养生的,它的残余,用来管理国家,它的渣滓,用来治理天下。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不过是圣人多余的事,不能用来保身养生。当今的世俗的君子,为了追求名利,许多人宁肯危害身体,抛弃生命,岂不可悲吗!圣人凡是要做什么,一定先要弄清这样做的目的和这样做的原因。如果现在有人,用随侯的宝珠去射飞得千仞高的麻雀,人们一定要笑话他。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使用的东西太贵重,所要获取的东西太轻贱的缘故。生命,又岂只是随侯的宝珠那么贵重呢!
《庄子·达生》篇。【原文】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要义】
达,通达。情,情理。务,追求。所无以为,所作不到的。全句的意思是,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去致力于生命中所不可做到的事;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去致力于命运所无能为力的事。简单的说,就是要“乐天知命”。这句话出自《庄子·达生》篇。庄子让人们通晓生命和命运,在命运面前,无所作为,听命运安排,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消极意义。但是其中也蕴涵着尊重客观现实、量力而行、不盲目冒进的思想,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故事】
故事出自于《庄子·秋水》
孔子周游到匡这个地方,卫国人将他重重围住,但是他还是弹琴歌唱不停。子路进去见他,问道:“先生怎么这般快乐呀?”孔子说:“来,我告诉你。我忌讳穷困久了,可是不能免于穷困,这是命运如此啊。我力求通达久了,可是不能通达,这是时机如此啊。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穷困的贤人,并不是他们别有智慧;在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得志的贤人,并不是他们失去了智慧;乃是因为时机和形势的不同啊。你要知道,水行不避蛟龙的是渔夫的勇敢;路行不逃兕虎的,是猎人的勇敢;白刃威胁在面前的,视死如生的,是烈士的勇敢;懂得不幸是命运决定的,得志是时机决定的,遇大难而不畏惧,这是圣人的勇敢。仲由(即子路),你安静吧,我们的命运是由不得自己的啊。”不多时,持兵器的卫人进前道歉说:“我们把你当作(施暴的)阳虎了,所以把你包围起来。现在发现你不是,我们撤退围兵,向你道歉。”
【原文】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要义】
志,心意;乃,就;凝,至。全句的意思是:运用心志而毫不分散,就可以达到神化的地步。本句出自《庄子·达生》篇,此篇主要是告诉人们如何养生。庄子主张,养生固然应该养形,更应注重于养神。养神之要点在于勿劳神、耗神,宜忘怀物我,与万物同一,使自己主观的心神与客观的自然之理相契合,就能够无往而不适。“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就是强调精神纯一的重要性。同时,这句名言也包涵了这样的道理:从事于任何技艺活动,必须排除杂念,全神贯注、持之以恒、反复实践,唯于此,才能熟练地掌握其中的奥妙,做到游刀有余、出神入化,很少出现过失。【故事】
故事一,出自《庄子·达生》篇。
说孔子与众弟子们到楚国去,途中经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用竿子粘蝉,他粘到蝉就象拾东西一样容易。孔子觉得很奇怪,就走过去,对老者深施一躬问道:“老人家,您捕蝉这样容易,您是技巧高明呢,还是有什么深刻的道理呢?”老人家放下手中的竿子回答说:“我是有道理的。经过五六个月的训练,我能够在竿头摞两粒弹丸而不掉下来,捕蝉时的失误就很少;能在竿头摞三粒弹丸而不掉下来,捕蝉时的失误有十分之一;能在竿头摞五粒弹丸而不掉下来,捕蝉就象拾取那样。我安定自己的身躯,象一段生根的木桩;控制自己的胳膊就象一节枯枝。这时,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我心中却只知道有蝉。我一动不动,不因任何事物而分散对蝉翼的专注,这样,怎么会得不到蝉呢?”孔子听了,回头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而毫不分散,就可到达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说的深意吧!”
故事二,出自于《庄子·田子方》。
列御寇给伯昏无人(假托之人)把箭扣上,拉满了弓,在前臂肘上放一杯水,箭发射出去,正中目标,前箭刚射出,后一枝箭又扣在弦上。这个时候,他一动不动,象个木偶。伯昏无人说:“这是有心射箭的射箭,不是无心射箭的射箭。如果同你登上高山,踩着危石,下临百仞的深渊,你还能射吗?”于是,伯昏无人便登上高山,踩着危石,下临百仞之深渊,背向深渊小心地后退,最后,脚的二分垂在边缘之外,便揖手要列御寇靠前。列御寇吓得伏在地上,汗流至脚跟。伯昏无人说:“至人,上看青天,下测黄泉,放纵八方,神气如常。现在,你这样恐惧,神色异常,你想射中就难了!”
【原文】
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要义】
故,习惯。性,习性。命,性命,自然状态。此言引自《庄子·达生》篇。意思是说,(做事情)从习惯开始,长久了就成为本性,最后随顺自然,成为生命一般。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在现实生活中,应当了正视和尊重现实,善于因地制宜,熟悉周围环境和合理地加以利用之,久而久之,无须费力,习惯成自然,得心应手,成就事物。庄子用游泳说明,经常熟悉水性,顺从水性,就会自如浮游在水中,游泳这样,生活、工作亦如此。
【故事】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达生》。
孔子在吕梁游览,只见瀑布高悬二十余丈,飞流溅沫延伸四十里,鱼鳖鼋鼍都无法在此游水。却看见一个男子在这里游泳,孔子以为他是有什么痛苦的事情而想寻死,就让弟子们沿着水流去救他。这男子游出数百步以后又从水中出来了,披散着头发、边走边唱,游览于岸边。孔子跟随着他问道:“我以为你是鬼,仔细看过以后才知道你是人啊。请问,游水有什么道术吗?”男子回答:“没有,我没有道术。我开始于习惯,长久了就成为习性,最终成为性命一般。我和回旋而下的漩涡一起没入水中,又随着涌出的水流一起浮出水面,顺着水流的规律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主张游泳。这就是我能如此游泳的原因。”孔子问:“什么叫‘开始于习惯,长久成为习性,最终成为性命’呢?”这男子答道:“我生在高地就安于高地,这就是习惯;长久在水中而又能安于水上的生活,这就是习性;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却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就是性命。” 《庄子·山木》,【原文】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要义】
醴,甜美的泉水。此句名言出自于《庄子·山木》,其意是说:君子之间的友谊象水一样清淡,小人之间的交情,象醴泉一样甘甜。君子交往因清淡而亲密,小人交往因甘甜而断绝。这里所赞扬的是君子的高尚品格:虽然平时的友谊象清水一样,但在危难时却能不计功利,申明大义,类似于君子不爱惜钱财而注重亲情。其实,这句话与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完全一致,而在此庄子故意贬低儒家创始人孔子,借用孔子向人请教表达了这个思想。
【故事】
故事取自于《庄子·山木》。孔子问向子桑雽问到:“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出境,在宋国连坐于其下的大树也被砍掉,在卫国连踪迹也被铲平,在商周遭遇困窘,被围困在陈国何蔡国之间。我遇上这几次患难,亲戚朋友更加疏远,学生朋友更加离散,这是为什么?”子桑雽说:“您难道没有听说过假国人逃亡的事吗?有个林回丢掉价值千斤的璧玉,背着婴儿逃跑。有人说,‘这是为了保住钱财吗?婴儿是不值钱的。这是为了避免累赘吗?婴儿远比璧玉累赘得多。这是为什么?林回说;‘爱惜璧玉凭借财力相结合,爱护婴儿是靠天性相结合。’凭财力相结合的,在窘困祸患来临的时候便要背弃;靠天性相结合的,在窘困祸患来临的时候要相亲。相亲和背弃相差太远了。君子之间的友谊象水一样清淡,小人之间的交情,象醴泉一样甘甜。君子交往因清淡而亲密,小人交往因甘甜而断绝。凡是无故结合的,就要无故分离。”孔子说:“我深受教益了!”便缓慢游走回来,停止学业,摈弃书籍,学生们不在面前行戢让之礼,但敬爱的感情更为增进。
【原文】
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要义】
此名言出自《庄子·山木》。
廉,古代假借为“利”,“廉则挫”,即“利则挫”。其意是说,有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毁坏,锐利者会受挫折,尊贵者会遭非议,有作为的就要亏败,贤人遭人谋害,愚人受人欺诈。庄子阐发了老子“树强则折、兵强则灭”的思想,看到人间合离、成毁的转化,告诉人们从中吸取教训,归向于道德,崇尚中和,不为外物所累,作到既没有荣誉,也没有毁辱。或如神龙显现,或如虫蛇隐伏。随时变化,不要执一而行。从崇尚中和讲,庄子思想接近儒家的中庸。【故事】
此故事出自《庄子·山木》。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有高大的树木,枝叶非常茂盛,可是伐木的人在它旁边都不去砍伐。庄子问其缘故。伐木的人答道:“因为材料不好,没有用处。”庄子就说:“这棵树因为无用,所以能够享尽天所赋予它的寿命。”庄子从山中出来,到一个友人家里去。友人见了庄子很高兴,名童仆杀一只鹅请他。童仆问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现在杀那一只呢?”主人到:“杀那只不会叫的。”次日,庄子的学生问道:“山中的树木,因为无用,而能保全他的寿命;现在,主人的鹅又因为无用而被杀死。请问先生将何以自处呢?”庄子笑道:“我或将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处于‘有用’和‘无用’的中间,对于处世之道有些近似,却不是正道,所以还是不能免于物累。若心怀道德以出世,就不必论‘有用’和‘无用’了。这样,既没有荣誉,也没有毁辱。或如神龙显现,或如虫蛇隐伏。随时变化,不要执一而行。或曲或伸,以和为量。寄心于未曾有物之先,主宰物而不被物所拘执,又怎 7 会受物所累呢?这是神农和黄帝的出世法则啊。至于万物的情伪和人类的转变就不是这样:有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毁坏,锐利者就被挫折,尊贵者就遭非议,有作为者就要亏败,贤人遭人谋害,愚人受人欺诈,怎能必免于物累呢?可叹啊!学生们要记着:处世若要免于物累,只有归向于道德了。”
【原文】
功成者堕,名成者亏。【要义】
此名言出自于《庄子·山木》,其意是:功成不退必遭倾覆,名声彰著的必然亏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中,功名、荣誉、财富是社会对个人所付出劳动的肯定,它标志着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应当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个人而言,又有负面影响,如它会招致周围人们的嫉妒和责难,而遭受不应该的苦恼和痛苦,更有甚至者会带来杀身之祸,庄子从反面看到了荣誉、功名对人精神和形体的危害。提出了清除这种危害的方法,即以自然无为、谦让不争的态度对待事物,不追求功名荣誉,才能真正保全自己而不至于受到伤害。从今天看,庄子一味追求自然无为谦让不争,不可取。但是特定的条件下,也不失一种高明的处事方法。以下庄子是以鸟为例说明不争谦让而保全自己的故事。【故事】
故事出自《庄子·山木》。
孔子被围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连续七天不曾举火烧饭。太公任去吊慰他道:“您快饿死了吗?”孔子说:“是的。”太公任说:“您厌恶死吗?”孔子说:“是啊!”太公任说:“我对你试言不死之道吧。东海有鸟,名叫意怠。这种鸟飞行得特别慢,好象一点本事也没有。飞行时要别的鸟领导,居住时夹在众鸟当中。进时不敢在前面,退时不敢在后面。吃食时不敢先尝,只吃众鸟所剩的。因此众鸟不排斥它,人们也终不能害它,所以免于祸患。直的树先被砍掉,甜的水井先被用干。都是因为有用,所以受害啊!您或者因为卖弄聪明,来惊骇世俗的愚人;修身立德,去显明别人的污浊;光芒外露,象挑着太阳和月亮在游行一般;所以不能免于祸患了。我听老子说过:‘自己夸耀就没有功劳,功成不退必遭倾覆,名声彰著的必然亏损。’谁能除去求功求名的心,恢复到和、众人相同呢?大道流行天下,而不居有道之名;上德流行天下,而不居有德之名。心地纯一,行为平常,外貌不加修饰,类似愚狂;屏除形迹,抛弃权势,不求功名。所以,我不求于人,人也不求于我。至人是不求声名的,您为什么喜欢显露自己而招祸殃呢?”孔子说:“说的好!”于是,他辞别朋友,离开学生,逃到旷野,穿粗衣,食橡栗,走进兽群中兽不惊乱;来到鸟群里鸟不惊飞。鸟兽都不厌恶他,何况人呢?
【原文】
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要义】
此句名言出自《庄子·山木》。其意是说:一物害一物,是彼此招引的啊。庄子反对“守形忘而身”,倡导忘却外在的事物干扰,尤其是放弃眼前的利益的追求,而保全其身。他认为人和动物之所以不能长久,或者遭到夭折,其原因在自己,即未考虑到物与物之间利害关系,过于关注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庄子本来是讲养生的,但对于我们今天处理社会和生活问题有重要的启发。下面的故事与《说苑·正谏》所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有类似的地方。【故事】
故事取自于《庄子·山木》。
庄子到雕陵栗园里游玩,看见一只从南方飞来的奇异的喜鹊。它的翅膀长达七尺,它的眼睛直径一寸,撞到庄子的额头上,又飞落在栗树林里。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那么大却飞不远,眼睛那么大却看不清。”于是撩起衣裳,疾步跟随而去,手持弹弓而等候机会。这时看见一只蝉儿,因为得到一点树荫感到适意而忘记自身;一只螳螂用树叶隐蔽自己把它捉住,可是由于见到猎物而忘记自己的形体;这只奇异的雀便随着捕获了它,雀是由于见到了猎物而忘记自己的真性。庄周见到这种情形便吃惊地说:“唉,一物害一物,是彼此招引的啊。”便赶快丢弃弹弓往回走,看守栗园的人追赶着骂他。
庄子回家后进入内室,三天没有走出门庭。弟子蔺且就问他:“先生最近为什么总是不出门庭呢?”庄子说:“我守护自己的形体,却忘记了自己的身躯;能在浑浊的水里观察,在清澈的水里反而迷糊。而且我听先生说过:‘到一个地方,就要随从那里的习俗。’如今我到雕陵游玩而忘记了自身,以致那怪异的雀撞到了我的额头;我在栗树林里游玩而忘记了自己的本性,看守栗园的人辱骂我,所以我不出门庭啊。”
《庄子·田子方》
【原文】
明乎礼仪,而陋乎知人心。【要义】
此句名言出自于《庄子·田子方》 【故事】
故事一:出自于《庄子·田子方》 楚国的温伯雪子到齐国去,途中投宿在鲁国客店。鲁国有人请求要来看他,温伯雪子说:“不行!我听说中原一带的君子,对于礼节仁义十分精通,而在认识人心方面十分浅薄。我不想见他。”
到了齐国以后,返回时投宿在鲁国客店,那个人又请求拜见。温伯雪子说:“过去请求见我,如今又请求见我,看来这人必定有什么话要来启发我。”于是出去见客,回到屋里就叹气。第二天,去见这个客人,回到屋里就叹气。第三天,去见这个客人,又是回到屋里就叹气。他的弟子说:“每次会见这个客人就叹气,为什么呢?”温伯雪子说:“我本来就告诉过你了:中原一带的人精通礼节仁义,而对于认识人心方面十分浅薄。刚才来看我的那个人,进来出去,处处规规矩矩;一举一动,令人眼花缭乱。他规劝我时,好像儿子对着父亲;他开导我时,好似父亲对待儿子,因此叹息啊。”
孔子见了他却没有说话。子路说:“先生想见温伯雪子已经很久了。见了他却不说话,为什么呢?”孔子说:“象他这种人,眼睛一看就知道他是有道的,就不必说话了。”
故事二:出自于《庄子·田子方》 庄子去见鲁哀公,鲁哀公说:“鲁国有很多儒士,但是很少有从事先生您的道术的。”庄子说:“鲁国儒士很少。”鲁哀公说:“鲁国所有的人都穿着儒士的服装,怎么能说少呢?”庄子说:“我听说过:儒士头上戴着圆形的帽子,表明他们懂得天文气象;脚上穿着方形的鞋,表明他们知晓地理;身上宽松地佩带着玉玦,表明他们临事能够决断。但是君子有那种道术的,未必穿那种服装;而穿那种服装的,未必懂得那种道术啊。您如果坚持认为不是这样,为什么不在国内下一道命令:‘没有儒者学养而穿儒服的,就处以死罪!’”于是哀公发布了这道命令。五天以后,鲁国上下没有敢穿儒服的了。只有一个男子,穿着儒服前来,站在朝廷门外。鲁哀公立即召见并询问国事,问题变化多端,但他应答如流。
庄子说:“全鲁国的儒者只不过一个罢了,能说很多吗?”
《庄子·知北游》。
【原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要义】
出自《庄子·知北游》。其意:天地有最好的美而却不言语,四时有明确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原理却不说明。圣人推原天地的美而通达万物的道理。所以至人无所作为,大圣不妄自造做。这是观察效法天地的缘故。这是庄子的天人之学,也是他的处世哲学,其核心是自然无为的思想。人与天(自然)关系,一方面天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在天面前,应当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人又有主观能动性,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可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庄子和老子一样,从人有为于自然和社会带来负面作用中思考和反省,提出了天地自然无为,有功而不夸伐,作为人为人处事当效法之,顺从自然,尊重规律,在规律面前不自作聪明,胆大妄为,更不能居功自傲,或者贪天之功为己功。否则,就要受到惩罚,遭到失败。虽然这种说法,抹杀人的能动性,但工业高度文明和物欲横流的今天仍有重要意义。【故事】
故事出自于《庄子·庚桑楚》,老聃的学生有个叫庚桑楚的,独得老聃的学问的真谛,后来他到北方住在畏垒山中。他的仆妾中,炫耀用智的,便把他们辞去;标榜仁义的,便使他们远去。只留下朴拙的一起生活,勤劳的供驱使。过了三年,畏垒获得大丰收。那儿的百姓便相互谈论说:“庚桑子刚来的时候,我们感到很惊奇,现在我们按日计算他的功绩感到不足,可按年计算却是有余。他大概是圣人吧,咱们怎么不以他为主,加以祝祷,立庙供奉起来呢?”
庚桑子听到以后,心里很不高兴。他的学生们感到奇怪。庚桑楚说:“你们对我有什么奇怪的呢?春气发动而百草丛生,秋天来临而各种果实成熟。春花和秋实,难道没有缘故就这样吗?这是天道运行的结果。我听说圣人,静居方丈小室,而百姓无拘无束不知所往。现今畏垒山的百姓都有意尊我为贤,我难道是榜样吗?所以面对老聃的教诲我实在愧不敢当。”
弟子们说:“不能那样。在小溪浅水里大鱼无法游动,小鱼却活动自如。在低矮的山丘上,大兽无法藏身,而妖狐却可以得意潜藏。况且尊贤授能,首先要择善施利。自古以来,尧舜就是这样,何况畏垒山的百姓呢?老师就听从他们吧!”
庚桑子说:“来,年轻人,我告诉你们:含车的大兽离开山林就不免遭到罗网的祸患;吞舟的大鱼因波流动荡而失掉了水,就会被蚁虫所伤害。所以鸟兽不厌高飞远走,鱼鳖不厌深入水中。全形养生的人隐身处世,也不过是不厌深居远处罢了。尧舜有什么值得称颂的呢?这是因为他们善于分辨,犹如胡乱穿凿城墙来种植蓬蒿一样。(尧舜时)把毛发梳成发髻,数米做饭,窃窃私语,他们有什么足以济世的!擢升贤能则人们互相倾轧,任用心智则人们互相欺诈。这些都不足以使人们纯厚。人们贪心严重,发生了子杀父、臣弑君、白日行盗、正午挖墙的罪行。我告诉你们,大乱的根源必定起于尧舜时代,而流毒延至千年之后。千年之后,必定有人吃人的现象。” 《庄子·徐无鬼》。【原文】
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要义】
此句名言出自于《庄子·徐无鬼》。在此篇中,记载了齐相管仲在病危时举人为国政之 事。他反对廉洁亢直不能与物混同的作风,提倡忘怀无心、谦虚恭让的临政态度,从而提出“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其意为:以贤人的身份,居高临下待人,没有能得人心的;以贤人的身份,谦恭待人,没有不得人心的。虽然,他否定了为官清廉正直,不可取。但他看到了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得人心;倡导礼贤下士、谦虚待人,却有现实意义。【故事】
故事一:出自于《庄子·徐无鬼》。齐国宰相管仲生病了,桓公来问他说:“仲父的病够重了!不能隐讳了,如果病危,寡人的国家政事交谁办理好呢?”管仲说:“您想交给谁呢?”桓公说:“鲍叔牙。”管仲说:“不可以。他是个廉洁的好人,对不如自己廉洁的人不和他们来往;另外听到某人有过错,总是忘不了。要是让他来治国,对上要违抗君主,对下要抵触人民。他得罪君主,便不是很久的事了。”桓公说:“那么谁可以呢?”管仲说:“如果不得已的话,只有隰朋可以。他的为人,在上能忘怀荣辱,不自逞意气;在下能靠近百姓。所以,他惭愧自己不如古代的圣人黄帝,而对不如自己的感到悲怀。用德感化若的便是圣人;根据人材来分工,以显示人们的才能的,便是贤人。以贤人的身份,居高临下待人,没有能得人心的;以贤人的身份,谦恭待人,没有不得人心的。他对于国事,不去闻听什么;他对于家事,不去察看什么。如果不得已的话,只有隰朋可以。”
故事二:出自于《庄子·列御寇》。
列御寇到齐国去,走到中途就返回来,遇到了伯昏瞀人。伯昏瞀人说:”你中途返回,是什么缘故呢?”他回答说:“我感到吃惊。” 伯昏瞀人问道:“为什么感到吃惊?”他回答说;“我曾到十家店里吃米汤,有五家先免费赠送给我吃。”伯昏瞀人说:“这样的情况,你为什么要吃惊呢?”他回答说,“内在的矜持如果不化释为真诚,就要泄露在外形上成为神采,用来对外镇慑人心,使人把我看得比显贵和年老的人还重,这样会造成自己的祸患。那些卖米汤的人,做点汤水食品一类东西,没有很多的赢余,他们获得的利很薄,他们所有的权很小,尚且这样对待我,何况是万乘的君主呢!君主为国事操劳,为事业竭尽心智,他会把重任交给我,要我为建功效力,我是为这个原因而吃惊的。”伯昏瞀人说:“你的观察很好啊,你这样来对待自己,人们就要来归附你了。”
过了没有多长时候,伯昏瞀人到列御寇的住处去,看见来访者在门外脱下的鞋子已经摆满了。伯昏瞀人向北站着,用手杖拄着下巴。站了一会,没有说话就走出去。负责通报的人便把这情况告诉列子。列子提着鞋赤着脚追了出来,到了门口,说:“先生已经来了,为什么不给我发出药石般的良言呢?”回答说:“不用再说了,我曾经告诉你,人们要来归拊你,现在果然来归附你了。并不是你自己能使人归附你,而是你不能使人不归附你。你何必表现出卓异,用以取得人们的欢心呢!一定要去感动人们,就要动摇你的本性,那样是没有意义的。和你交游的人,是不把正确的话相告的,他们的巧佞的话,全是害人的毒药啊!对这些如果尚不能觉悟,对重大道理又怎能深思熟虑下去呢!有技巧的人不免辛劳,有智慧的人常要忧虑,无能的人没有索求,吃饱了饭随处游玩,像未系起来的船一样地漂流,这是内心虚静而随处游玩的啊!” 【原文】
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要义】
出自于《庄子·徐无鬼》。审,确定。其意为:水无土则无法寄托,影无人则无所自见,此物无他物也不能独立为物。在庄子看来,事物各有自己特性,自己的自然限度,这是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和区别他事物的原因。如果守住自己的本分和限度,事物就会长久;反之就会发生变故而灭亡。就人而言,也是如此,庄子说:“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 11 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至乐》)就是说,古来的圣人让各人具备不同的才能,使他们各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名义和实际相符,义理与性情相适。这就叫做:条理通达,受福持久。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自卑自贱。《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西方大哲强调“认识你自己。”可见,对自己有个较客观的评价,是多么重要。一个人对自己有较客观的人生定位,脚踏实地,步步落实,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如果不切实际,则难免“头撞南墙”,举步艰难。甚至招来杀身之祸。对于这一点,孔子体会得比较深刻。孔子在解释《周易》时说,“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说的就是道德浅薄而居尊位,智慧不足而图谋大事,力量微少而担当重任,就象鼎足被压断,整个鼎翻倒将其中食物洒出一样,其原因是不自量力。【故事】
下面要讲的故事亦出自《庄子·至乐》篇。颜渊往东要到齐国去,孔子脸上表现出忧愁的样子。子贡离开座位,上前施躬问道:“学生请问,颜回东往齐国,先生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你问得好,从前,管子有句话,我很赞赏,他说:‘小袋子不可以装大东西,短绳子不可以汲取深井的水’,这样说来,以为生命各有它生成的原因,而形体各有它适宜的地方,这不可改变。我担心颜回向齐侯谈论尧、舜、黄帝之道,再讲燧人、神农之言。齐侯听后要扪心自问而不理解,不理解就会疑惑,一旦疑惑就要把颜回杀死。你难道没有听说吗?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把它迎进太庙,献酒给它,奏《九韶》为迎宾曲,宰牛羊喂它。这只鸟看到这些,头晕目眩感到忧伤,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这是用养人的方法来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就应该让它栖息在森林里,遨游在湖中岛上,漂浮在江湖,吃泥鳅、小白鱼,随鸟群的行列停留,自由自在的生活。它们唯恐听到人的声音,为什么把它放到那嘈杂的地方呢?《咸池》、《九韶》的乐曲如果在洞庭旷野里荡漾,鸟儿听了要高飞,野兽听了要跑掉,鱼儿听了会沉入水底,但是人们突然听到了都要围上来观赏。鱼在水中才能生存,人掉到水中就会淹死。鱼和人的秉性是不同的,爱憎也就不一样。所以,先圣不强迫人们的才能都一样,不强求人们的工作都相同。名称的定立要和实际相符,义理的设立要和性情相适。这就叫做:条理通达,受福持久。”
《庄子·则阳》 【原文】
安危相易,福祸相生。【要义】
此句名言出自《庄子·则阳》。是大公调在回答少知提出问题时提出的,其原话是“安危相易,福祸相生,缓急向摩,聚散以成,此名实可纪,精之可志也。”大意是:安危相互转换,福祸相互生长,缓急相互摩擦,聚散因而完成,这些从事物的名称和实际中体现出来规律,精深的道理中作出记载。这里的“安危相易,福祸相生”是老子“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的”另一种说法。它告诉人们“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系辞》),具有忧患意识。
【故事】
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
春秋时有一个名叫子綦。他有八个儿子,一天,使他们排列在面前,把当时以相面著 称的确九方歅请来,对他说:“给我相一下我的儿子,看他们当中谁最有福,”九方歅说:“数着梱最有福。”子綦惊喜地说,“怎样的有福?”回答说:“梱将要和国君一同进食,这样过一辈子。”子綦听了,悲伤地流下眼泪,说:“我的儿子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九方歅说:“能够和国君一同进食,三族都要受到恩泽,何况是对于本人的父母呢?现在先生听到这件事却哭了起来,这是拒绝幸福,儿子是有福了,父亲是没有福。”子綦说:“九方歅,您怎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如果梱有福的话,也就是尽量喝酒吃肉,使口鼻得到享受罢了,您怎么能知道这是从哪里来的?这好比我没有从事牧养,在家中西南角却有了羊,没去打猎,在家中东北角却有了鹌鹑,你对这种情况不感到奇怪,这是什么缘故呢?我和我的儿子游处,是游处在天地之间。我和他们从天那里取得快乐,我和他们从地那里取得食物。我不和他们去做什么,不和他们谋划什么,不和他们做怪诞之事。我和他们顺遂天地的自然之道,而不和他们去搅扰事物。我和他们都顺遂自然,而不去做认为便宜的事。但现在世俗却给我们好处!凡是有奇怪的征象,一定会有奇怪的行事。危险啊,这不是我和我儿子的罪过,这是上天给的啊!我所以要哭。”没有多久,梱被派去燕国当使臣,在路上被强盗掳获。强盗觉得,保全他的身体而把他卖出为奴,很不方便,不如砍掉他的脚容易卖。于是砍掉他的脚到齐国出售,被渠公买去做看门的,因此便一辈子吃肉到死。
《庄子·外物》。
【原文】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要义】
饰,修饰。小说,短浅微小的言辞。干,求。县,高。令,通“名”。县令,即高名。出自于《庄子·外物》。其意为:,美饰微小的言辞来求取高名,距离明达大智也是很远了。按照庄子的说法,思考问题必须从大处着眼才可获得大道,付诸于行动才能有大收获的。从小处着眼不可能获得大道,更不可能有大的收获。这就告诉人们,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有博大的智慧,在具体工作中识大体,顾大局,积极进取,创造一番有意义的大事业。当然,在参与大的活动时,还应该尊重现实,量力而行,脚踏实地,切忌智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那样会适得其反。【故事】
故事一:出自《庄子·外物》。
任国公子制作了很大的钓钩,很长的黑色的钓绳,用五十头犍牛做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手执钓竿,甩向东海,每天都在钓鱼,过了一年,也没有钓到鱼。后来,一条大鱼吞了钓饵,牵动巨大的钓钩向水底沉没,又浮出!水面,扬起鳍尾,迅急驰动。白色的波浪像山一般涌起,海水猛烈震荡,发出鬼神般的吼声,威势惊震千里。任国公子获得这条鱼后,把它分割,做成干肉。这样,浙江以东,苍梧山以北地区的人,皆饱吃过这条鱼的肉。因此,后世那些才识浅陋、又好评论讲说的人,听到这件事,都吃惊而互相传说。要是拿着小竿细绳,跑到沟 渠那儿,守候着鲵或鲋,这样想钓到大鱼是很难了。同样的,美饰微小的言词来求取一点赏赐,距离大的道理也是很远了。所以,未曾了解任氏风度的人,距离能够对待世间大事,也很远了。
故事二:出自于《庄子·让王》。
春秋时楚国有一个人名叫屠羊说,专以宰羊为生。楚国昭王失掉国家后,他跟着昭王外逃。昭王复国以后,要奖赏跟从的人,便要奖赏屠羊说。屠羊说说:“大王失掉国家,我也失掉宰羊的职业,大王复国,我也恢复宰羊的职业。臣的爵禄已经恢复了,还说什么奖赏呢?”王说:“要强令受奖赏。”屠羊说说:“大王,失掉国家,不是臣的罪过,所以不敢接受 13 责罚,可是大王的复国,也不是臣的功劳,所以也不敢承当奖赏。”王说:“要予以表彰。”屠羊说说:“根据楚国的法规,必须有大功而受重赏,然后可以表彰。现在臣的智慧,不足以保卫国家,勇力不足以杀死敌寇;吴军进入郢都的时候,臣因害怕祸患而逃避敌寇,并不是特意随从大王出走的,现在大王要毁坏法规来表彰说,这种做法,臣在天下也没听到过。”王对司马子綦说:“屠羊说处在卑贱的地位,可所说的道理水平很高,你代我请他就三公的职位。”屠羊说推辞说:“三公的职位,我知道比宰羊的店铺要尊贵多了万钟的俸禄,我知道比宰羊的利息要富裕多了,但是怎么可以因为自己贪图爵禄而使我的君主得到随便施赏的名声呢?说是不敢承当的,还是希望回到我宰羊的店铺里去。”终于没有接受奖赏。
【原文】
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要义】
小智,小的智慧或者称小的聪明。此句名言取自于《庄子·外物》。在该篇中,此名言为孔子所说,但未必真实。在《庄子》中往往借儒家圣人的口说道家的话。其意为:去掉小的聪明,大的智慧才能显现:去掉向善之心,才能自然有善。按照庄子说法,无为无欲,处于自然状态,是大智;通过后天获得知识,人变的有为有欲,违背自然,是小智。只有去掉后天的知识和私欲,大智才显现。同样,人的善性也是如此,人为行善不是真善,真善是自然之善,后天的善掩盖了自然的善心,只有去掉后天的善才能保持真善。庄子看到了人运用后天知识有所作为而带来一些危害,并试图消除这些危害,应当说是积极的,但他把危害根源归结为人的知识和欲望,又是不正确的。从庄子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受到启发,即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当诚恳务实,不可自持小聪明,哗众取宠,骄傲于人。以下两个故事都以动物为例说明自持小聪明,骄傲于人,将致杀身之祸。【故事】
故事一:出自于《庄子·徐无鬼》。
吴王渡过长江,登上猴子聚居的山。众猴看见了,害怕地跑开了,它们逃进荆棘丛的深处。只有一只猴子,迂回跳跃,东攀西援,向吴王显示灵巧。吴王射去一箭,它敏捷地把箭抓住。吴王便命令左右助猎的人一齐放箭,猴子抱着树被射死了。吴王回头对友人颜不疑说:“这早猴子,卖弄灵巧,仗恃敏捷,傲慢地对待我,才有这一身死的下场。要引以为戒啊!唉,不要在颜色上对人显示你的骄傲啊!”颜不疑回去以后拜董梧为师除掉骄色,去掉声乐,辞谢荣显。过了三年,国内之人都称赞他。
故事二:出自《庄子·外物》。
宋元君半夜里梦见一个披散头发的人到旁门来偷看,对他说:‘我来自宰路那个深水,清江之神派我到河伯那里去,被渔人余且捉到了。”元君醒了以后,叫人占梦。回答说:“这是只神龟。”国君说:“有今叫余旦的渔人吗?”身旁的近臣说:“有。”国君说:“命令余且朝见。”第二天余且前来朝见。君说:“你捕到什么?”回答说:“我网到一只白龟,周圆有五尺。”君说:“把你的龟献来。”龟被送来了,国君一再想杀它,又一再想养活它,心里犹疑不定,便使人占卜。卜辞说:“杀掉龟,用来占卜,吉利。”便命人把龟的内脏挖空,用它占卜七十二次,没有一次不灵验的。孔子说:“神龟能给元君托梦,而不能逃避余且的网,它的智慧能占卜七十二次而没有一次不灵验,却不能逃避挖掉肚肠的祸患。这可以看出,智慧有困惑的时候,神灵有不到的地方。一个人虽有最高的智慧,但敌不过万人的谋略。鱼不知道怕网,却知道怕鹈鹕。因此,:去掉小的聪明,大的智慧才能显现:去掉向善之心,才能自然有善。婴儿升下来的时候,没有老师教导他便能说话,这是他和能说话的在一起的缘故。”
《庄子·让王》 【原文】
古者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要义】
此言出自《庄子·让王》篇。是孔子被围困在陈蔡之时,子贡向孔子请教“穷“与”“困”的问题。孔子认为省察内心在道上并不穷困,面对危难而没有丧失我的节操。子贡听了孔子解释后说出了这番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得道的人,困厄时也快活,显达时也快活。他们所快活的并不在个人的困厄和显达,而在于心中悟道。这种面对危难,能以持道为乐境界为后世仁人志士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这种理想不畏艰险而表现出乐观精神树立了典范。
【故事】
故事出自《庄子·让王》。
孔子在陈蔡之间处境困窘,七天没有生火做饭,藜叶汤里看不见一粒米,他一脸倦容,却仍在屋里吟唱弹琴。颜回择着野菜,子路和子贡凑在一起说道:“先生两次被鲁国赶出来,在卫国被削去车轮印,在宋国被砍掉曾讲学于其下的大树,在商周处境窘迫,如今又被困在陈蔡间,想杀先生的人却不被治罪,凌辱先生的却不受制止。而他依然吟唱弹琴,没有中断过歌咏之声。难道君子竟是如此的不以受辱为意吗?”颜回无法回答,只好进屋把这事儿报告了孔子。孔子推开琴而长叹道:“子路和子贡真是目光短浅啊!把他们叫来,我有话对他们说。”子路、子贡进了屋。子路说:“象我们这样可算是困厄不堪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通达大道叫作‘通’,不通大道才叫‘穷’。如今我固守仁义之道而身逢乱世之祸,这算什么困厄!所以我心中自省并不通大道,面对危难而没有丧失我的节操,严寒已经来到,霜雪已经降临,我由此才感悟到松柏的苍翠不凋。在陈蔡所遭的困厄,对我来说恐怕反而是件幸事吧!”说完,孔子又拿过琴弹唱起来,子路也威武地提着盾牌跳起了舞。子贡说:“我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啊!”古代得道的人,困厄时也快活,显达时也快活。他们所快活的并不在个人的困厄和显达,而在于心中悟道。那么个人的困厄或显达就好像寒暑风雨的循序交替那样自然了。所以许由快活逍遥于颖水之北,共伯怡然自得于共山之颠。《庄子·列御寇》
【原文】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要义】
此名言出自于《庄子·列御寇》。在这一篇中,是借孔子之口说出的。其意是说,人心比山川还险恶,比天还难以了解。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假借孔子具体分析了几种情况:“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钎。”是说有的人外貌朴厚而内心骄傲,有的人心怀特长而好象没有才能,有的人表面轻浮却通达事理,有的人看似坚强却内心软弱,有的人表面缓慢却内心紧急。固然,人心有险恶的一面,尤其古代的那些统治者为了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十分狡诈。当然人也有诚实、直率、善良的一面。庄子看到了战国时代世态炎凉、人情虚伪、变化莫测,揭露了人性丑陋、凶险一面,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人心是比较复杂的,要善于识别人,不要被人的表面假象所迷惑。【故事】
其一:出自于《庄子·列御寇》
有一个人去谒见宋王,宋王赐给他十辆车子,他便凭这十辆车子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说:“在河边上有一个家境贫穷、靠用芦苇编织器具吃饭的人,有一次他的儿子潜入深渊,得到一只价值千金的宝珠。父亲便对他的儿子说:‘拿石头来把它砸碎吧!价值千金的宝珠,一定在九重深渊底下的黑龙的下巴下面,你能取得这颗宝珠,一定是碰到黑龙睡觉的时候。15 假如当时黑龙醒了,你自身还能剩下一点吗?’现在宋国不仅像九重深渊那样深不可测,宋王不仅像黑龙那样凶猛,你却能得到车子,一定是碰上宋王在睡觉。如果当时宋王醒了,你就要成为粉末了啊!”
其二,出自于《庄子·让王》。
子列子很穷,容貌带饥饿的颜色。郑相子阳的门客对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的人,住在国都这儿,这么穷,岂不像您不关心士人吗?”郑相子阳立即派人送去粮食。子列子见到使者后,连拜两次予以辞谢。使者回去以后,他的妻子望着他拍着胸口说:“妾听说做有道人的妻子,都可以享受安乐,现在却面带饥色。相君意外地给送来吃的东西,你却不接受,这不是命该受穷吗?”子列子笑着对妻子说:“相君自己并不知道我,只是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食给我;将来他也许会因为听别人的话而加罪于我,这是我不接受粮食的原因。”后来,人民果然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其三,出自于《庄子·外物》。
庄周家中贫困,因此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到年底可以得到百姓的赋税,那时我借给您三百金,可以吗?”庄子生气地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在半路上听见叫我的声音。我回头看见车辙中有条鲫鱼。我就问它:‘鲫鱼啊,您在这里干什么呢?”它回答说:“我是东海里的水族之臣,您能不能用斗升的说让我活下去呢?’我说:‘行,我要到南方游说吴越的君王,让他们引发西江之水来迎接您,可以吗?’鲫鱼听了气得脸色大变,说:‘我现在失去了赖以生活的水,我没有安身之地了,我只要有斗升之水就能活命,您却说出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干鱼铺里找我吧!”
第二篇:《庄子》成语 故事 名言
《庄子》成语 故事
名言
相濡以沫:出处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 原文意为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
螳臂当车:出自《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意思是:螳螂鼓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胜任的,而是确实认为自己的这种举动是好的,是有益的。颜阖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戒备啊!慎重呀!
屠龙之技:出自《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意为: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尾生之约:出自《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
运斤成风:出自《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意为:有一位叫做郢人的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个石灰点,象苍蝇翅膀一样薄。他知道另一个叫匠石的人会耍斧子的绝活,便让他“运斤成风”,也就是把斧子舞得象刮风一样,咔嚓一下把石灰点削掉,鼻子不会受伤,郢人“立不失容”,一点也不害怕。后来有一个叫宋元君的人听了这事很稀罕,闲极无聊想找点刺激,便在鼻子上弄点石灰,也让匠石来“运斤成风”。匠石回答说,“我过去是会这个绝活的,但现在玩不成了,因为与我配合的那个郢人已经去世了。”
捉襟见肘:出自《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意为: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隐居不仕,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他住在卫国,面容憔悴,手脚都长满了茧子,衣服破烂不堪,生活十分困顿,有时连续三天不生火,十年没做新衣服,正一正帽子,帽上的缨绳就断,拉下衣襟,胳膊肘就露出来了。
一、魏王召见庄子
庄子贫困,靠编草鞋过日,向监河侯借过米。按理,他为了解决无米之炊,应当象孔子困于陈蔡一样,苟且就食,而在鲁哀公国宴上才讲究“肉不正不食”。但他没有这样做。魏王召见庄子,见他一身补丁,问道:“先生这么有学问,为什么这么狼狈呢?”他是一针见血地回答:“活在这种世道,怎么能够不狼狈呢?”言下之意,世道上昏下乱,衣锦玉食的人统统都是生疮流脓的家伙。
二、楚王聘庄子为相
楚王听说庄子很有学问,特意派了两个大夫(官名)去聘请他为相。两大夫在谈水找到正在钓鱼的庄子,说明来意。庄子听了,头也不回,答道:“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死了三千年,枯骨龟甲还被楚王珍藏着,你们说这个畜性多幸运呵!”两大夫还不太懂这个意思,还以为人说的是楚王敬贤之意。不料庄子冷笑道:“我呢,却宁可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爬行,因为至少还活着,活得自由自在,我可不愿意让楚王供奉珍藏。”两个大夫这才又羞又愧的退去了。
三、庄子论天地初,不信神鬼
在庄子的时候,上天神明是许多人都承认的事,特别是贵族,自认为他们的富贵命运都是他们亲爱的上帝所赋予他们的特权。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恍兮惚兮”,就已不承认天地神造论,老子还说“道象帝之先。” 到庄子进一步从逻辑上解释了这句话,他说“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能够生出物质的原始的东西一定是超越物质形式的更高级的东西,它不是物,所以不能认识,无法说他如何存在。所以他根本不使神鬼。他说“夫大块(天地)载我以开,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活着就是活着,管他死后,他老婆死了,他敲着装 的盆子,边敲边跳边歌边舞。朋友也是哲学家的惠施批评他不通人情,不会惋惜伤心。
庄子说:“人本无生死,形气相变,是正常现象,你懂什么!”真的,我们身上每时每分都在不断的生死代致,到一定时候,一个过程自然结束,有什么好悲喜的呢? 实际上,这是在挑战神鬼论的同时,揭示的极为高深的哲理呵。
四、与惠施论鱼
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庄子说:“鱼游来游去,多么快乐呵”
惠施是逻辑论辩的专家,马上抓住一点:“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一笑,以同样的逻辑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懂鱼的快乐呢?” 在逻辑学上,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说在逻辑上庄子有些诡辩。但实际上这说的是另一回事:庄子告诉惠施,不要把你的学说强加于人,因为你不能代替别人。惠施古称博学,出行时随带五车之书跟在后边,靠雄辩博学博取功名,所以庄子有此一说。
五、庄子论美女不美 庄子说,世界上的事没有绝对的真理。你说左传毛嫱、骊姬是大美女,那只是一些人的看法,至多是人的看法。如果普天下的万物唯其后最美的话,那么,鱼见了美女为什么根本不欣赏,反而掉头就跑呢? 他又进一步说,人睡湿地会得病,而泥鳅却以湿地为天堂。再进一步,泰山比秋毫之未大,但是泰山比之天地也不过是秋毫之米,则秋毫也可以为山„„
说这些干什么了?原来他的话中有话,他是说:你说某人美,我看不一定美;你说某人是圣贤,我看不一事实上是圣贤;你说他高贵,我偏说他在另一方面看是极其卑劣下贱„„
六、尧舜卑劣
尧舜是儒家奉为圣贤的榜样。庄子出于对封建社会残酷统治的极端不满,也一样拿这些人开刀。他编了个善卷的人对舜帝的故事,说明帝王之流为权杀人,窃国为侯,行事恶劣而貌为仁义,王法实际上是为牝害人性,束傅人民而设立的。
庄子歌颂的善卷是什么样的人呢?“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饬;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是标准的劳动自足的人,同时,也是对老子“民自富足”,最好是没有王官的道治社会的描述。所以说,尧舜卑劣,多余,有害无益。
七、庄子轻相位
惠施当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看他,因为两人虽然有些理论分岐,仍然是哲学上的学友。这时有人挑拨说:“惠子你要当心,庄子来了,他的学问名声比你高,对你的相位是个威胁。” 惠施果然下令提拿主子,搜捕三天没有提到,他才放下心来。不料第四天,庄子却从什么地方神不知鬼不觉的又来求见。惠施紧张的作了准备。庄子进来不久,悠然说道:“你听说南方奇鸟鸩的故事吗?鸩是凤凰一族,从南海飞到北海这么长的路程,不是梧桐不栖身,不是竹实不充饥,不是甘泉不钦用。有一天老鹰抓了只死老鼠,抓得特紧,生怕鸩抢了,你说,这时鸩会怎么办呢?”
惠施面红耳赤,不知说什么好。
八、庄子论儒士 许多人认为儒家和道家是势同水火,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庄子一日到鲁国见到了鲁国群哀公。鲁国本来就是儒学之国,哀公对庄子说:“我们这里没有人信奉先生你的学说,到处都是儒士,谈的是儒书。”
庄子说:“好呀。不过依我看来,鲁国儒士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怎么能说少了呢?”
“名符其实的太少。按理,儒服园冠方殿,园指天、方指地,应当知天文地理,有许多这样的讲究。便如你下一道命令,没有真才实学敢着儒服者死,就可以看到真实情况。” 鲁哀公果然下了一道命令,结果全国只剩下一个人敢着儒服上街。鲁哀公召见他,果然是个奇才。这才知道,世上名不符实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所以,道家论儒家,不是纯粹的攻击,其实就是类似这种情况。
九、庄子和果园主
庄子在一个果园里,拿着弹弓弹雀儿,也不知是为了好玩还是为了吃一回美味。这时果园主碰上了,怀疑庄子偷了栗子。
庄子说:“我刚才见到一个奇景。一只螳螂瞄准了一只蝉,迅速的伸出前足刚把蝉捕获,不料螳螂的背后早就伏着一只黄雀,趁螳螂不注意,一下子把它给吃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回事吗?”
“我怎么知道?”“告诉你吧,这和世上的人是一样的,只顾眼前的一点利益,却不知道背后有很多危机在候着他呢!”
十、庄子借粮 我们前面说过,庄子很穷,没米下锅时,记得监河侯的小官和自己有一面之交,就向他借米。监河侯是个小气鬼,但也是个诡计多端的人。他推辞不掉,就说:“好呵,等些时候吧,我把封邑的租子收回来了,可以给你价值三百余的粮米,让你吃个痛快。”
庄子悠然坐下:“我刚才在路上听到一阵呼救的声音,找了半天,原来是一条小鲫鱼。它被什么人扔在车轮辗出的泥糟子里,它对我说它快要渴死了,先拿点水给它活命。我想呢,一点水只能救得一时,就答应它到南方游说吴越,让他们兴修水利,造一条渠把水引到这里来,你说我这个办法如何?”.监河侯也知趣:“那样还不如到干鱼滩上找它呢。好吧,我先拿点给你。”
忘了庄子拿了没有。不过庄子在另一个地方写道,大抵富贵圣贤们的接济穷人,都象个样子.《庄子。秋水》:秋水很大,河水涨满,于是河神很高兴,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身上了。当河水顺流东行,到了北海,河神才发现海水茫无涯际,比自己大多了。于是他望洋兴叹道:“唉!俗话说,听到了一些道理,就认为谁都不如自己了。我就是这样一种人呐!看起来宇宙间的‘道’是没有穷尽的„„”庄子用河神见海时的惊叹来说明一个人的见识有限,不应该骄傲自满这样一个道理。
《庄子》中的寓言《庖丁解牛》,写了一个解剖牛的厨师,在谈自己解剖整牛的经验时说:开始解剖牛时,看到的无非是一条整个的牛,技术熟练以后,就能辨认牛的肢体结构了。于是从牛的肢体空当处下刀,刀也就不用常磨,解剖出的牛也很有水平了。这则寓言启发人们———做什么事都要仔细研究,反复练习。
《坎井之蛙》也是《庄子》的一则寓言。寓言写了一只浅井中的青蛙,对东海的大鳖说:“我好快乐啊!我可以在井栏上跳跃,在井壁上休息;到水中,则水挨着腋窝,托着下巴;踩在泥里,泥水就埋没了足背。看看那些小孑孓、蟹和蝌蚪,谁能比得上我!我占有这样一个坎井,占有这井水,这种欢 乐是谁也不能相比的啊!你为什么不到我这儿来参观参观呢?”东海的大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呢,右脚已被绊住了。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鼠目寸光、骄傲自满的人。
《东施效颦》这则寓言,是写美女西施有心痛病,经常捂着胸口、皱着眉。邻居一位丑姑娘认为这样很美,便学着西施的样子,捂胸皱眉,可是谁也不去看她。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习别人时,不能只学外表,而应学习实质。
出自《庄子》及其注解的成语有:
扶摇直上、鹏程万里——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大相迳庭、不近人情——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肌肤胜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形如槁木——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大言炎炎——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朝三暮四——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四。』众狙皆怒。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
踌躇满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旁门左道——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盗亦有道——故跖之徒问跖曰:「盗亦有道乎?」
唇亡齿寒——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人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独来独往——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善始善终——善夭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莫逆之交——四人相视而笑,莫逆於心,遂相与为友。
唯命之从——父母於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冥冥之中——冥冥之中,独见晓焉。
勃然作色——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
虚与委蛇——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不徐不疾、得心应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
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间。
相濡以沫——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吐故纳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见笑大方——吾非至於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井蛙之见——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
夜以继日——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望洋兴叹——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何罪之有——然且不免於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
君子之交淡若水——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亦步亦趋——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哀莫大於心死——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失之交臂——吾终身与女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不知天高地厚——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化腐朽为神奇——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无所不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捉襟见肘——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分庭抗礼——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变化无常——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
大同小异——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之好龙,雕文画之,天龙闻而示之,窥头于匾,施尾于堂,叶公见
之,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其似龙非龙也。
对牛弹琴——庄子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 能者多劳——巧者劳而智者忧。
螳臂挡车——女不知夫螳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小巫见大巫——小巫见大巫,拔茅而起,此其终身弗如也。
支离破碎——夫支离其形者。
每况愈下——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也,每下愈况。
沉鱼落雁——毛嫱丽姬,人自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数米而炊”,“目无全牛”、“栉风沐雨”、“涸辙之鲋”、“得鱼忘筌”、“吞舟之鱼”、“管窥蠡测”
第三篇:庄子名言汇总
庄子名言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名人名言 mingyan.chazidain.com)《庄子人间世》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 论》
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1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13、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14、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5、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17、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2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21、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2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2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2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26、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27、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2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2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3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3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让王》
32、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33、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34、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35、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36、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37、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38、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39、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40、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41、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42、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4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4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46、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4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48、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4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50、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51、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52、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54、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55、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56、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57、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第四篇:庄子名言80句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庄子名言80句[1]
2.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
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4.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骈拇》
5.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
6.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骈拇》
7.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8.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庄子名言85句
13.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14.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15.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16.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17.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18.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19.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21.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23.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25.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27.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28.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2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 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30.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31.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32.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33.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 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34.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齐物论》
35.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 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36.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37.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
38.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 39.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40.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 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 41.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 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42.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43.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第五篇:庄子名言49句
1、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2、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4、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5、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6、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7、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8、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
11、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12、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13、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14、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15、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16、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17、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8、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19、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20、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2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22、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4、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25、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26、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2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8、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2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30、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31、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3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34、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35、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3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37、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38、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39、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0、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4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43、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44、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45、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46、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
47、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4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49、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