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眼中的国学经典
我眼中的国学经典 邱宝宁
作为一个从小在中华文化浓郁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国学两个字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相反,有一种类似好朋友般的熟悉感。小学,晨读时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这声音最熟悉不过,承载着满满的回忆。初中,课本上句句励志的《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文字充满了道理,是多少个迷茫夜晚的明灯。高中,这时的我已在国学的熏陶下成为一个翩翩少年,心里蕴含着多少大大小小国学经典。
我眼中的国学经典是有血有肉的,隔着上千年,也仿佛感受得到作者的情怀。就好似《论语》来说。孔子的很多言行都被弟子记录在《论语》里,得以流传千古。《论语》它是一部闪烁着理性光芒、包蕴着朴素道理的文化经典,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为世人推重,视为治世宝典。它阐述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的仁义道德,这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学派的主导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论语》提醒现代人要重德。道德一体,重德即是顺应天道,顺乎宇宙的规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孔子认为立志于仁德的人,他便有一个思想支持力量,积极地面对人生世相,逐渐的树立起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为政》篇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义即说国君若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已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这样便可体现出君主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论语》不但讲了治国的大道理,还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住内心的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
所以在我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从孔子的言行中悟出道理。不管外面的生活是多么的混乱或是多么的诱人,我们都应该克制住自己,保持一颗平静的内心,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成就更好的自己。不是有一句俗语说“先苦后甜”吗,我们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上人。现在的努力是为了以后的自己,努力一下得到的是便是以后的世界。
国学经典,是几辈人的心血。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就更应该利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我眼中的国学经典是无法用过多语言来形容的,但它却又让人为它着迷。
第二篇:小学语文论文我眼中的国学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我眼中的国学人教版新课标
什么是国学?第一次听说“国学”这个词语。我曾经模糊地理解:国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到底什么是国学呢?我从网上搜索才明确:所谓国学就是指以释道儒三家伦理、道德、哲学等学说为主干、以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饮食民俗礼仪等为枝叶的传统的文化体系。简而言之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国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精髓,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结晶。倡导少年儿童学习国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完善人格及道德修养,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举措。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复合型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人格培养,提升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
我们语文教师应以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参与国学教育,让语文教学与国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国学经典之六大特征
1、文化性国学的“国”,顾名思义,就是国家或国族,“国学”,就是这个国家族群的学问。为什么要讲这个国家的学问呢,一定还有其它国家的学问。所以“国学”就有一个类别的意思,它有些特色,凡是跟其它国家的表现有所不同的表现,都可以叫做国学,这是广义地说的国学,这是从外表上说,从量上说的。
如果从国学的内涵看,也就是从它的质上说,一个国家族群之所以有不同的表现,是因为其文化的不同,一般我们都说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所以必须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学问,才可以叫做国学,如果再进一步看,知道文化的核心在“哲学”,所以必须带着中国的哲思的表现,也就是带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在里面,才可以叫做“国学”,这是国学狭义的意思。
“中国的哲思”或“中华民族的智慧”,笼统一点讲,就是所谓的“中国的文化”,“文化”,轻松一点讲,就是“中国的文明”。由哲学、智慧,下降一层说文化,再下降一层而落实地看,说文明,就是各种人生的实际表现,包括文学的、史学的,甚至天文律历、医卜星相、衣冠服饰、语言音乐、烹调饮食,凡有特色者,皆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凡是被称作“家”的,绝大多数都有深厚的国学文化底蕴。钱三强、钱学森、苏步青、华罗庚、张大千、黄永玉、„„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能做匠,就算机缘际会,匠中的能工巧匠可能会成名甚至红极一时,但也还是匠。匠求技,家求道,庄子借庖丁的嘴说:“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说的就是这区别。
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美术学得再久、考的级别再高,也只是画匠,成不了画家。有人评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王维的画,画中有诗;郑板桥的画,绝大部分用的是自题诗;张大千、齐白石给自己的美术作品起的标题那么吸引人,那么雅致,这些都是“家”的范例。吹拉弹跳说唱,没文化的练得再熟、考级再高也多是配角或高级装饰品,更谈不上自己的创作。
2、人文性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是人类的文化瑰宝,历经千百年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大浪淘沙的筛选、沉淀、凝集,其古老但不陈旧,与时俱进,经久弥新。中华民族长期领先于人类文明,以其悠久博大的民族文化系统屹立于世界民族强林。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我提倡孩子们读经典,是为了未来中国多出一些大思想家、大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确实,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在文化经典的教育下,中华大地涌现出不可胜数的政治家、思想家(秦皇汉武、毛泽东)科学家及文学家(郭沫若、鲁迅、老舍)等等。
国学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人文方面的综合素质。“哲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国学中的诸子思想都有独到之处的哲学思想,它能培养人的人文综合素质。
例如老子的《道德经》,不仅是中国的哲学名著、文化名著,也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化名著。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在被译成外文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除了《圣经》,就是《道德经》。从16世纪(1861年)至今,西方人就把《道德经》翻译成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现在,《道德经》的各种西文版本已有近300种,几乎每年都有1~2种版本问世。大多数西方人认为:《道德经》倡导的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它如同《圣经》为人们建立起西方的行为规范一样有用。英国的一家公司为了协条内部关系,谋取发展,偶然从《道德经》中获取了灵感,提出了以人为本、以企业文化吸引人才的经营理念,在短短几年中盈利激增百分之二百,引起了英国媒体的广泛关注,一时成为美谈。
3、经典性经典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经典一代传一代,就成为其民族的传统。我们所提倡的经典教育,是为中华民族子孙着想,首先推的是中华民族自己的经典。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绵延千纪,典雅厚重,泽被万民,自先秦至晚清,佳作华章浩如烟海,大家巨擘灿若群星,令人赞叹不已。严谨地说,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
人的生命方向的形成,是不一定的,是活的,这种活的东西是最难把握的。我们给它一些背景、一些基础——文化的背景、智能的基础,便可以有较多的期待。而那些文化的背景和智慧的基础又在哪里呢?就是人类文化、智慧的结晶,那是从人类的心灵发出来的东西。怎么给他呢?用教育来给他。什么时候给呢?——就是在他能够吸收的时候给他吸收,能够储藏的时候给他储藏,能够酝酿的时候给他酝酿。这是属于酝酿型的学问,酝酿就含有领悟的机会。酝酿一定是要经过长时间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酝酿的前提是储藏,储藏的前提是输入。
国学的经典诵读,就是安排我们人类在小时候的学习模式是以吸收和储藏为主,有了吸收和储藏,一个活的心灵必定能酝酿,有了酝酿,就有发酵变化透悟觉醒的可能性。所以我们要做教育,要在教育上反省、改革,就应该回归天理、人性。吸收、储存、酝酿、领悟的历程,便是合乎人性,顺乎天理的过程!而我们怎么让他吸收?吸收什么东西?应该是吸收智慧的东西,就是让他吸收经典,吸收国学,吸收智慧。
4、智慧性从总体上看,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中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华民族”和“中国人”这个概念,首先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如果没有了国学(中华文化),中国人也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了;中华民族也就不再是中华民族了。李白何以能“酒一斗诗百篇”呢?因为他满肚子都是经纶,他酝酿久了,所以吐嘱不凡,出口成章。现在我们周围的人呢,满肚子都是草包,一肚子都是酒精。酒两斗诗也没有一篇。
譬如写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有书卷气,怎么叫书卷气?有学问有品德,才有道德文章。又譬如学音乐的人,尤其弹古琴的人都知道,除了技巧之外,越是读书,心境越沉稳智慧越高的人,才有悠远的意境。
儿童正是经典教育的最好时机。学了经典,最直接的效能是语文能力提升了。语文能力提高了,就可以用语文自己学习其它的科目。现在我们老师一天到晚教教教,其实是在障碍学生。
我们如果能把握人性之要点,放手给天下,自然就百花齐放,人才辈出,通贯古今,融会中西。所以,教育是很自然很简单的事,依照人性,我们的教育就没有问题了,整个国家的教育就没有问题了。这叫做简易之道,所谓大道至简。
这样教育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生命日渐舒展,我们也从中得到莫大的喜悦,这是属于生命的喜悦,因为你以智慧的生命引导生命的智慧,而不是以你的生命引导生命,是以圣贤的生命引导沁润生命的圣贤。你在教他圣贤之道的时候,你也在学圣贤。所谓教学相长,我们共同以圣贤为师。
历史已经不能再等了,我们这一代人错过了小时候吸收、储藏、酝酿的年龄,我们要遗憾一辈子。这辈子没希望了,只好希望下一辈子不要再被欺骗了。我们做自己应该做的推广国学经典的教育,最重要的责任是推动下一代智慧的教育,不要再自己关起门来,要放眼世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5、民族性国学大师章太炎也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章太炎《国学概论导读》,第 6 页)所以,国学不仅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的遗产,而且也是我们今天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建设新文化的基础。任何一国的国民,对其本国的历史、文化,应抱有一种“温情和敬意”(《国史大纲》)。
国学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一个民族学问的源头与归宿——那不就是经典所记录与展示的吗?中国自尧舜三代春秋诸子以来,形成儒道两家的本统,从唐宋以后,说起中国文化,我们指的是儒释道三家。我们中华民族要负起为全人类文化做最大的综合,引领人类的心灵走向另外一个新阶段的责任。
英国哲学家罗素五四的时候来中国,中国的文化运动正到了沸沸扬扬的时候,他冷眼观察中国,对中国知识分子提出建议。他说:“请你们中国人不要这样子对待自己的传统,你们应该好好的保存你们的传统,或许将来西方人还有向你们学习的地方。”
国学是一门让学生充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中国文化魅力,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学科,对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重要,对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有重要的作用。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以学科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哲学为主流;国学是指以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总称。国学书籍包罗万象,涵盖了经、史、子、集等方方面面。有的高韬深远,有的意境幽深,有的言简意赅。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
6、基础性古人学了三年五年古文,就可以读五千年的书,经史子集都能读。现在我们从小学学到高中,最少学了十二年,又有多少能够读经史子集的么?不能读经史子集的人的语文程度,比那些能读经史子集的人好么?我看不仅文言文不行,连白话文也不行!简直是莫名奇妙!
在人类学语文最恰当的时机,六岁之内,或者十三岁之内,或者十八岁之内,总之,人类学语文,越早越好,越容易成就。在语文学习的最好时刻,你教他什么,他将来就一辈子会什么。我们应该教他们诵读国学经典,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基。
国学治本而非治标。国学教学应该注重基础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主动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成为有经典、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合格学生,承担起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时代不同,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道德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因为它所孕育的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精髓和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生命之源,涵盖了中国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根基和灵魂,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第三篇:我眼中农信社
我眼中农村信用社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已在信达分社锻炼了35天,这35天里,每一刻都有对农信社有更深的感悟,每一天都有新的成长。在各位领导及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探索着,努力着,感恩着,逐渐成长。现在的我越来越为自己身为一名农村信用社人感到骄傲!
考上农村信用社之前,我心中的农村信用社有一丝神秘,有一些期盼,更对在农信社工作的人充满羡慕。后来我了解到,农村信用社其职能始终是服务农民,经过60多年发展历程,从服务农民到服务农业、服务农村,“三农”成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根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60年的激情岁月里,浓缩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探索进程,记录了合作金融成长的艰难蜕变,透视着中国“三农”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农信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怎能让我对在这里工作不充满向往!
现在我幸运的成为了农村信用社中的一员,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我们的营业网点装修的明亮整洁,我们的办公环境优越舒心,高品质高效率的服务为我们带来储蓄存款的节节攀升。忘不了,我们新员工入职时培训的新鲜感;忘不了,-1-
拥有自己第一张金燕卡时的激动;更忘不了,在实习期间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工作学习上孜孜不倦的指导和帮助。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在这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的吸收着新知识,迎接着新挑战,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实习期间,我亲眼目睹了农信社的生机活力,目睹了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给农信社带来的巨大变化,对自身的责任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相信,如果愿意承担成长的责任,那么就会获得成长的收益;如果竭尽自己的才能,那么就会得到进步的机会。织网是为了多捕鱼;磨刀是为了多砍柴;播种是为了多收获;希望的种子决定了我,要用最努力的行为和最积极的态度,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尽心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新入职员工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告诫自己:与金钱打交道,对于贪心的人来说其险无比;与金钱打交道,对于无私心的人来说,却可以陶冶更高尚的情操。在工作中我始终谨慎小心,因为只要一个微小疏忽,就可能给客户带来很大的麻烦,只要一个微小失误,就可能给信用社带来巨大的损失。每当遇到工作难题时,是同事们帮我答疑释惑;每当工作上犯错误时,又是同事们对我教育启发;当我心情失落时,是同事们给我鼓舞;当我骄傲时,又是同事们提醒我以谦虚。我周围的农信
人正用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精神,为我树立了学习和工作的标杆!一路走来一路欢喜!能在这样一个团结互助、相互鼓励的环境中工作,我感到自己很幸运。感谢这个大家庭,为我提供学习的动力,使我不断成熟进步,在以后的道路上,无论是阳光灿烂还是风雨交加,我都会执着坚定地一路前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2014年我在农村信用社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我将用一生的勤奋去浇灌!
如果说农村信用社好比一艘前进的大船,目标任务是船头,它决定着船前进的方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是船身,它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构成部分;员工的素质以及绩效考核的办法是船桨,它决定着船行进的速度!工厂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急需资金支持时,出现了我们农村信用社人的身影,我们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涂上一抹亮丽的色彩;我们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为农民兄弟搭起了一座通往幸福与富裕的桥梁,我们宣传着信用社的新政策、新业务,不仅是送去了资金,更是送去了生活的希望与美好,我们不仅是在锦上添花,更多的时候是在雪中送炭!
我们面临着农行的重返、邮政银行和各种村镇银行、民间借贷与我们争夺市场,要怎样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壮大?我们不能畏畏缩缩,瞻前顾后。因为雄鹰是在风雨中练
就坚实的翅膀,梅花只在严寒中绽放扑鼻的芬芳。我们将在竞争中学会生存,在逆境中谱写人生的乐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工作中,坚持多一点坚韧,少一点浮漂;多一点勤奋,少一点机巧;选择农村信用社,便以农村信用社为家,敬业爱岗、开拓进取,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更美好的明天!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滴水穿石;不求闻达于世,只求无愧于心。也许我并不能做到完美,也许并不能做到优秀,但我一定会努力的去做!我会用点点滴滴的奉献为农村信用社和祖国的“三农”建设发展添砖加瓦。我坚信,我们追求的不是艺术,而是为民服务的理念;追求的不是荣耀,而是默默奉献的精神;追求的不是金钱,而是热爱事业的豪情;追求的不是地位,而是农信事业的永恒!
今生与农信社相伴,一路携手同行!我无怨无悔!
第四篇:我眼中的京剧
我眼中的京剧
物电113班
尤明海
11223240
京剧(Beijing Opera)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种类,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粹”之称。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一直以来京剧在我眼中都是一种难以理解、驾驭的艺术。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锣鼓、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声腔为主的“三庆”,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有唱、念、做和打四项表演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非常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 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
京剧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通俗的讲就是——唱腔节奏。通常有四类:一眼板,三眼板,无眼板,散板。在各种声腔中,原板是变化的基础。除原板外,还有慢板,快板,导板,摇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 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同时也相应地减弱民间乡土气息,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其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 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2010年11月16日,经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想这就是对京剧最大的肯定!
第五篇:我眼中的范仲淹
我眼中的范仲淹
(一)一千多年了,多么遥远的岁月,足以让沧海化作桑田。又是多么短暂,就像光阴的火,一闪一灭的距离。历史的时空风云浩荡,曾经显赫辉煌的北宋王朝也不过是在史册上做了一场春秋大梦,多少盛极一时的帝王将相,也只是在北宋的天空上闪烁过的一颗流星,稍纵即逝的璀璨,瞬间灰飞烟灭。
曾经富丽堂皇的宫城,如今是一座寂寥的遗址,白天有摩肩接踵的过客,夜晚却是亡灵的影子在徘徊;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也只能在自己专有的那片天空,君临天下。而一代又一代的文武百官、后宫嫔妃,以及太监宫女更是渺小如粉尘。但我们依旧可以在皇城,闻到他们微弱的呼吸;在那片曾经属于北宋的土地上,感受到他们余留的温度。北宋王朝,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深邃的孤独,一种高贵的寂寞。
时光仍在,是我们在飞逝。推开北宋朝关闭的重门,封尘的记忆如同冰河破裂,在历史的河道奔涌。退隐在岁月帷幕后面的,是无数风流帝王,金戈铁马、逐鹿中原的故事;无数折腰的英雄,驰骋疆场、碧血黄沙的故事;甚至还隐藏着许多儿女情长,肝肠寸断、催人泪下的故事。有这样一个人,用他旷世才华、傲然风骨、坚韧意志,拨动了北宋朝那根冷韵冰弦,在庆历年间弹奏一曲人间绝响。
他,范仲淹。公元989年8月2日,一个酷暑的时节,降生在徐州。这么一个幼小的生命,与生俱来就好似有着坚强的意志。
仲淹两岁便没了父亲,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无奈抱着两岁的仲淹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仲淹虽是朱文瀚的继子,但继父仍是对他关爱有加。但当他得知抚养自己多年的父亲竟是自己的养父,毅然离去,不顾朱家与母亲的阻拦,血浓于水,骨肉之情不可磨灭。这样一个被后世称为传奇的人物,一个才华横溢、风骨傲然的政治、思想、文学、军事家,他的成长历程,必定有着不同凡响的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两句诗,是他一生的写照。每个人都有双重性格,仲淹也不例外,他耿直、坚毅、多愁善感,无疑,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因为他雷厉风行的去除贪官污吏,他被贬做了知州,可他并没有因为被贬谪而颓废,从他在那些年中写的一篇文章《岳阳楼记》就可以看出,他忧虑国计民生,爱国爱民,虽在偏远的小城中,仍然没有使自己高尚的品德沦落,无论身处何方,总会心系国家与人民,始终如一的保持着自己高尚的品德,不会因外物的改变而改变什么。
我喜欢范仲淹,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探究他。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朱熹评说:“范文正杰出之才。”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物,在他仙逝后,在历史文坛上,留下了他浓浓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