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关盼盼和诗白居易有感

时间:2019-05-13 07:3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关盼盼和诗白居易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关盼盼和诗白居易有感》。

第一篇:读关盼盼和诗白居易有感

读关盼盼和诗白居易有感

霜露万点愁!别离只匆匆!

香魂掩黄沙。燕子楼梦空。

绝字已模糊,贞情不被同。

题记:

燕子楼,为余浩腕,贞情一梦你为谁守候?

半帘月色一影秋,香冷枝瘦暮啼就。雁过无声彷徨回顾,心思凭谁诉?

只托那寂雨倾城潺潺多少深情弦音碎!

闲翻诗笺,已是远去兰舟,粉堕香残红楼墨,一笔相思只为那良人一人长。

霓裳羽舞尽谁韵?阙了古今漫一案诗行。

暗雨潇潇敲打窗楹,飞雁它遥遥北去,曲寂日落,细数着天荒地老的距离!

那一春,花红了柳绿了,笑了拥了,和你浪漫了!这一秋,叶落了草枯了,我哭了傻了,和你离别了。

朝朝夕,夕夕朝!残阳里燕子楼只空锁沉默。

一十年,一十年!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一十年,一十年!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理剑履歌尘绝,红袖香消一十年。

一十年,一十年!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琴玉箫无愁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你只劝: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你只劝:

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

你只劝: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流年穿梭一曲离殇,肝肠寸寸断。

悲,悲,悲!

雪上加霜倍酸楚!佳人悲提笔,只漫把青泥汗雪毫。

我还问: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

悔,悔,悔!

临彼此身倦客才知悔,才知那香消玉损诗为过!

痛,痛,痛!

以死全节不被解。弥留翻飞:儿童不识冲天物!只淡,只淡!

叹,叹,叹!

舍人不会人深意!怎知我不相随来不成灰?

细水流,细水吟。流吟不尽那一枚夫妻情分深!

有来生,盼相依,莫别离!问尘烟,灵魂忧殇眼角涅磐美丽那瞬!

楼中燕,人已去!花影它移声寂寂。笑语何从觅?

浮生若梦,百转千回,好似还遥见那曾经……琴瑟相合景,霓裳曼舞中,对诗对奕会,赌书消酒时……

第二篇:白居易气死关盼盼了吗

白居易气死关盼盼了吗? 作者:白坤堂、白灵坤

关盼盼何许人也?她是唐代贞元年间徐州节度使张愔的妾。

白居易与关盼盼相识于贞元二十年(804年),当年春天身为校书郎的白居易东游徐州,在张愔为他举行的宴会正酣之时,张愔命盼盼歌舞佐欢。盼盼的精彩表演,使白居易非常高兴,于是当即赠诗给盼盼:“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这是两人仅有的一次相识,此后,二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到了明代,出现了白居易气死关盼盼的说法,有个叫陈彦之的人为此还写过一首诗:“仆射新阡狐兔逰,美人犹在水边楼。乐天才思如春雨,断送残花一夜休”,指名道姓说白居易的一首诗竟要了关盼盼的一条命。这些人把根本没有的事说得好像真的一样,编造了一个破绽百出的故事,大意如下:

张愔生前花重金买了几名美女,花大力气教她们唱歌习舞。关盼盼就是其中之一。她天生聪明美丽,在张愔的调教下能歌善舞,深得张愔的宠爱。可是好景不长,仅仅才过了两年,元和元年(806年)张愔染病不治身亡。张愔的其他妻妾随即各奔东西,唯独关盼盼独守燕子楼,为故主张愔守义不嫁。寡居的日子是寂苦的,她写了一首组诗共三首来倾诉他的哀伤和悲痛,名为《燕子楼》。诗是这样写的: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人思悄然。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消已十年。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瑟玉萧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张愔的堂兄弟名叫张仲素(字缋之),是张愔的幕僚。元和十年(815年)的一天,张仲素带着关盼盼写的《燕子楼》三首拜访白居易。是年,张愔已经死去八年之久。白居易看罢张仲素带去的诗,为关盼盼八年来对张愔的深情所感动,于是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满帘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泪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白居易写完这三首绝句,心想如果能为故主殉葬,岂不更好?于是又在这三首绝句的后面写了一首诗,取名《感故张仆射诸妓》(见《白居易集》第199页),全诗如下:

黄金不惜买娥眉,捡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张仲素把白居易的诗交给了关盼盼,关盼盼看了后十分生气,她认为白居易羞辱了她,于是又写了一首诗严厉责问白居易: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见《全唐诗》卷八零二)。

意思是说,我关盼盼自从张愔死后独守空楼,形影憔悴得如同春后开败了花的牡丹枝,你白居易怎么会知道我的深意啊,竟然责怪我关盼盼不随张愔而去。

关盼盼又进一步责问白居易“儿童不识冲天物”,你白居易就像个不懂事理的小孩子,我关盼盼不随张愔而去,那是为了维护张愔的声誉,免得后人说他生前好色,死后还要妻妾陪葬。你白居易懂个啥?“漫把青泥污雪毫”,偏要把青泥抹在我身上,实在是侮辱死人了!关盼盼越想越生气,遂不食而卒。

以上就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情节。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弄清关盼盼那首责问白居易的诗“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这首诗第三句“舍人不会人深意”里的“舍人”,毫无疑问是指白居易。但是,什么时候才可以称白居易为“舍人”呢?白居易是在元和十五年(820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被授予主客郎中、知制诰的,第二年长庆元年(821年)十月十九日转任中书舍人,因此,要称白居易为“舍人”,最早不可能早于长庆元年。而长庆元年比虚构故事里的关盼盼那首“自守空楼敛恨眉.....”诗,在时间上已经晚了五六年。如果关盼盼真的是在元和十年写了那首诗,她怎么会知道白居易在五六年后能当中书舍人?世上根本就没有先知先觉者,因此,关盼盼决不可能在元和十年写诗责问“舍人”白居易。这就肯定了关盼盼那首责问白居易的诗“自守空楼敛恨眉„„”是蓄意编造的。

再看看白居易那首《感故张仆射诸妓》诗。白居易“感”的是“诸妓”,写作时间一定是在张愔死后不久、张愔的其他妻妾还没有各奔前程的时候。白居易绝不可能在元和十年、距离张愔病死已过去八年的时候才写《感故张仆射诸妓》这首诗。我国著名的白居易研究专家朱金成先生在他编著的《白居易家谱》中考证《感故张仆射诸妓》这首诗写于元和二年(807年),是在张愔死后两年,这是合情合理的。由此可以说白居易气死关盼盼这件事是子虚乌有。

以上是从白居易任职中书舍人和写作《感故张仆射诸妓》诗的时间来判断关盼盼那首“自守空楼敛恨眉....”诗的真伪。再看看张仲素拜访白居易时带给白居易的《燕子楼》三首诗到底是出自何人之手?

白居易在他的《燕子楼三首》诗的序言中是这样说的:“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眄眄作也(注:其它记载多作‘盼盼’)······予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白居易在序中说得非常清楚,《燕子楼》三首是“缋之新咏”,也就是张仲素作的。“为眄眄作也”,根据序的上下文的意思,应该是白居易“诘其由”,问张仲素作诗的原因,张回答说是“为眄眄作也”,就是写关于眄眄的事情,根本不是说《燕子楼》三首就是眄眄作的。

至此,真相已经大白,《燕子楼》三首是张仲素所作,并不是出自关盼盼之手;关盼盼更不可能写“舍人不会人深意.....”那首诗。说“白居易气死关盼盼”,纯粹是无稽之谈!至于白居易为什么要在元和二年写《感故张仆射诸妓》诗,那是因为他觉得他的朋友张愔生前有件事情没办好,没有在他“心力”还没“尽”的时候就把“诸妓”打发走,免得以后“诸妓”没法生活。实际上白居易是在暗责他的朋友,丝毫没有责怪“诸妓”的意思。

白居易对关盼盼给予了很大的同情和期待。他在《燕子楼三首并序》第三首诗中写道:“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意思是说,张愔墓上的白杨树已经长得像屋柱一样粗了,这么长的时间都过去了,盼盼还依旧笼罩在哀痛的阴影里。怎么样才能让盼盼走出阴影,也像这些白杨树一样健健康康地生活呢?“争教红粉不成灰”,这是白居易发自内心的呼唤,折射出的是白居易那颗善良的心。

有些人硬要为“白居易气死关盼盼”的说法辩解,说什么元和十年白居易写《燕子楼三首并序》时还在太子左赞善大夫任上,赞善大夫是可以称作“舍人”的。这样说对吗?唐代在太子东宫设左春坊和右春坊,左春坊在左庶子之下设中允,右春坊在右庶子之下设中舍人,早在唐高宗(650„„.683年)时,就已经改中允为左赞善大夫,改中舍人为右赞善大夫了。退一步说,即使白居易当过右赞善大夫,那么要称他为“舍人”,至少在唐高宗以前才有可能。因此,把在唐宪宗时期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称为 “舍人”完全是不可能的。如此为“白居易气死关盼盼”的说法辩解也是徒劳的。

关盼盼是徐州名妓,如果白居易真的气死了关盼盼,当时还不是轰动全徐州的大事?徐州的地方志一定会大书一番。可是,《明统志·徐州府》这部徐州府的志书并没有这样的记载,这难道不是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说白居易的一首诗竟把关盼盼活活给气死了是胡说八道吗?

对于白居易气死关盼盼的说法,早在清代就有人提出了质疑。有个叫张宗泰的人就在他的《删存质疑》中说,这些说法出自前明,“不足征信”。

第三篇:读白居易《花非花》有感

读白居易《花非花》有感

白居易一生命运多舛,几次升迁,却又屡次遭到贬斥。他胸怀抱负,有一腔热情,却因生不逢时,才华而得不到施展。而正是因为这样,他在并不顺利的仕途生涯中写出了一首又一首的好诗,造就了唐诗中的一个有一个高峰,也有不少名句流传千古。如《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又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样出名的就是描写**与三郎爱情的《长恨歌》,“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些句子可谓是妇孺皆知,朗朗上口。

面对这一首又一首的好诗,我又怎能不爱这样的白居易?他多情而又有才华,这样的男子谁能不爱?然而在他的众多诗篇中,我最爱的不是同病相怜的《琵琶行》,亦不是多情含恨的《长恨歌》,而是迷离玄幻,只有三句话的《花非花》。

初读这首小诗的时候,我便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感。在这首诗中,不论是花还是雾,都是我很喜欢的意象。花是年轻女子的象征,花的盛开便是女子美好的青春,短暂而绚丽,皆是最美、最动人的年华。而雾则给人以朦胧之感,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虽然看不真切却实有朦胧之美,因为看不真切,所以愈加美好。当想象腾飞时,一切的美好便开始了。而朦胧则是想象的开始,作为一个女子,怎能不爱花,怎能不爱雾?

然而这整首诗都充满了一种玄幻的色彩,让人觉得似懂非懂,余味无穷。白居易说花非花,那又为何?雾又非雾,那又是什么?诗中所写的这种美好的意象,夜半时方来,天明时却又去了。试想,夜未央,红宵春帐,促膝长谈,共剪西窗烛。天空刚刚露出了鱼肚白,他却要离去。匆忙之间,竟将记忆留下。就如同灰姑娘留下了自己的水晶鞋,散发着妖娆的魅惑。引这人,去寻,去找。但又该到哪里去呢?读到这里不禁想,白先生写的这,莫非是梦?但这时作者却又说,他来时就像梦一样悄无声息,他去时又像早晨的云雾,散的无影无踪、不留痕迹。似乎这一切都只是诗人的一场梦,又仿佛这一切都是诗人自己的杜撰。原来是误会一场啊。写到这里,全诗结束。

除了这些美丽的意象之外,这首诗的语言也显示了白居易作诗的一贯风格。他的诗歌,语言一向通俗易懂,不刁钻,也不会像李商隐一样,在诗歌里用足了典故,让人读起来感觉生涩而又吃力,甚至因此给人以掉书袋的感觉。但语言的直白,却从未影响白居易诗歌的质量。在他的诗歌中,虽然都是白话,却因为语言奇特而又奇妙的组合让他的诗歌显得别有韵味。这就是白居易的风格,通俗易懂却依旧让人回味无穷,这才是真是的高手。而白居易也是当之无愧的诗界高手。

但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这首诗妙就妙在在结尾处作者似乎故意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让我们自己去思考。他所描写的到底是何物?虽然这首《花非花》只有这样短暂的几句话,但却丝毫不影响这首诗所创造的意境。白居易将这世间极美的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语言简单易懂,但终也没有让我们明白他所描写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如果将这首诗翻来覆去的读上几遍,便可以发现这其中的奥秘。

白居易为我们描写的这个意象其实并没有具体的所指,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既非花,又非雾。作者所描写的意象,是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而白居易也只是在感叹这世间美好的事物太过短暂,表达自己对过往的一切美好的怀念和追忆。而我相信作者也是在用这种独特的形式提醒我们要珍惜美好,而又易逝的东西。这些美好是那样的脆弱、短暂,一不小心便会消失不见。而等他逝去,我们再想去寻找时,就不能再找寻。

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白居易却用如此美丽的诗句让我们了解,并铭记在心。

当我静下心来,细细想起时,方才发现这世间的一切皆是如此。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就如与爱人在一起的时光,总是觉得那样的短暂,时间总是那样的不够用。我们快乐时,似乎就感觉不到时间在走,但其实它已经飞一般的逝去。

这样想来我们的青春亦是如此。我们的青春是那样的美好,而我们也总是依仗着自己年轻就为所欲为。还喜欢把人不轻狂枉少年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我们年轻,所以肆意的挥霍着青春。似乎我们永远也不会老去,可我们忘记了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青春也是短暂的。

现在回首时,方才发现原本我们以为不会结束的青春已被我们挥霍了大半。轻狂、不怕犯错的年纪已离我们老去。时光荏苒,我们都已经长大,而父母也不再年轻,我们已然失去了放纵的资本。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努力地长大了,不再任性,也不再放纵。

珍惜光阴,珍惜美好。毕竟他们总是“夜半来,天明去”。

第四篇:读《白居易诗选译》有感

读《白居易诗选译》有感

冯振

白居易诗很多都在小学及中学课本中学过,很多耳熟能详,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花费时间不多,看过之后感觉有四。

一、浅显易懂。传说他写的诗都是能让不识字的老太太听懂的。感觉很有道理,以我不高的古文水平,能不看译文和注释就能轻松读懂,验证了这一传说的正确性。白居易的诗没有晦涩难懂的句子,很多有如白话。感觉邓小平文选具有类似的特点,文章短小精悍,思想鞭辟入里,“短、实、新”。

二、思想性强。白居易出身小官僚家庭,27岁考中第4名进士。但他对社会弊病和民生疾苦都有自己的深刻认识。在《观刈麦》中写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深刻的体现了一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的仁爱情怀,有此情怀,就不大可能成为一个庸官、一个贪官。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与此有异曲同工之趣。不是常说,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僚尚能有如此的觉悟,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做到,但是实际上就有人做不到。

三、艺术性高。并非用典及高深文字才能体现作者水平。简简单单几个字,经大师排列之后,效果绝然不同。如“枯藤老树昏鸦、秋风古道瘦马”。作者17岁,相当于高二学生时写出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即成千古名句。其求教于的诗人顾况,因此事反而留名。此外作者笔落惊风雨,如《轻肥》,前面极力渲染内臣的奢靡生活,末句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有一落千丈之势,读来颇为震撼。

四、纪实性真。如初中时学的《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忠实记录了“宫市”的无赖行径。《新丰折臂翁》通过折臂翁年轻时为逃避服兵役自残的事迹,反映了唐玄宗征讨南诏的历史及人民的悲惨命运。此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上写帝王将相,下至贩夫娼妓,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现实。“文章和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把诗歌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社会职能,发挥了政治作用。

1200年后,白居易的诗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第五篇:我读白居易

我读白居易《长恨歌》

工商管理4班 黄嘉庆

【内容提要】:这篇文章前面主要是简单说了一下《长恨歌》的主题,而主要是从《长恨歌》中分析唐明皇的人物形象。从诗句和参考文献中解读唐明皇在《长恨歌》里的形象以及他的变化。从《长恨歌》中读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人物形象;唐明皇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长恨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长恨歌》是一首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该诗是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及天宝憾事时作的。

对于《长恨歌》的本事和主题,有多种说法,主要分为讽喻说,爱情说,双重说及其他学说。该诗的主题至今仍没有一个定论,但大多偏向于讽喻说。也有另辟新说的一派。像王新霞认为既然白居易把《长恨歌》划入感伤诗而不列入讽喻诗,那么“讽喻主题说”是值得怀疑的;李杨故事是诗歌题材,然则“爱情主题说”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诗人的世界观的矛盾性与作品的主题两重性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双重主题说”也不能成立。她认为《长恨歌》抒写的是“哀伤盛世衰亡的绵绵长恨”[1]。我更偏向于另辟新说的一派。我觉得从王新霞的解说看来《长恨歌》是一篇旨在抒发一种对盛世衰亡的感伤,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只是作为一个题材,是一个藉以抒发情感的载体。

我认为主题之争已经争辩了许久,而我的这篇文章更希望把写作重点放在人物形象上面。《长恨歌》里主要是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个人物。而我着重想要分析唐明皇的人物形象,找出唐明皇与唐朝的变化

在诗的以开头就是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城,御宇多年求不得”。[2]从诗作的开头一句看来,唐明皇是一个重女色的皇帝,他已经从当初的雄心壮志地开创开元盛世的皇帝变成现在享乐的皇帝。作为皇帝来说爱美人是正常的,自古皇帝后宫三千,所有美人都集聚在那后宫里。撇去皇帝这个特殊的身份不说,唐明皇作为一个男人,喜欢漂亮的女人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有哪个人不爱美丽的东西呢?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还有“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3]这两句可以看出,唐明皇老年的时候除了沉迷女色,不上朝之外还有点糊涂,凡是与杨贵妃扯得上关系的人都升官发财了。其实这也是古代的封建制度使然,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是一种被爱情冲昏头脑的表现。这也为安史之乱埋下伏笔。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唐明皇是一个懂得爱屋及乌的男人,所以他能让杨贵妃如此钟爱他,希望可以独占着唐明皇。“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4]单从这两句诗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唐明皇做了几十年的太平皇帝,虽然晚年沉迷女色,荒废政事,但到了最后关头,他还是选择牺牲贵妃,而保住自己,希望能保住自己的江山,忍痛放弃美人。他仍然清楚知道作为一个皇帝在面对外敌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什么更重要,虽然看起来他像是很负心,杨贵妃很无辜,但是这是他唯一的选择,他的出生决定了他只能这样做。他仍然保留着一个做皇帝应该具备的素质。这里也揭示了安史之乱的发生。诗的后部都在描写唐明皇在失去杨贵妃之后是如何的思念她,是如何的触景生情,又是如何派人去寻找他的爱妃,其实且不论皇帝与妃子之间的感情是否真实,又有多深厚。虽然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恋情很不正道,毕竟杨贵妃本来是自己的儿媳妇,虽然唐明皇因为终日与杨贵妃相伴,而把国家交给奸臣,导致安史之乱的出现,但是单纯从诗句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唐明皇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皇帝,在贵妃死后多年仍然想念他,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女人上身,他是皇帝,如果说他要找另外一个美人,那是绝对可以的,但他选择了沉浸在对贵妃的思念之中,可以知道其实他是一个性情中人。

此外,诗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5]这一句有一个小故事。贵妃死后,玄宗在雨中听见断断续续的铃声,因悼念贵妃有所感触,写了一首乐曲《雨霖铃》寄托自己的思念。这就是后来词牌《雨霖铃》的起源。当时有梨园乐工张徽在玄宗身边。玄宗将《雨霖铃》曲让他练习。回长安后,玄宗常叫张徽演奏此曲,听后想起往事,常凄然泪下。[6]从这句诗和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玄宗其实是一个懂得记住教训的一个人,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他希望记住她与贵妃之间曾经有过的,希望记住贵妃的死,就像当初他十分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皇位一样。

《长恨歌》一诗除了揭示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和结束外,其实还暗示了玄宗的地位的变化。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到“又有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7]这十八句暗示了玄宗的地位的变化。这十八句描写了玄宗回到长安后,宫殿的景色让他想起贵妃,其实也是借写思念贵妃描述了玄宗孤寂凄凉的心情和处境。这时的唐玄宗其实已经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即唐肃宗。而此时的他与唐肃宗之间的矛盾不少,所以玄宗其实是有名无实的太上皇,还过着像软禁一样的生活。面对物是人非的宫殿,除了思念死去的爱人外,还有就是几时自己当初的丰功伟绩与现在的失去权力与对自己造成的安史之乱的内疚的对比后对现在的感伤。众多的感觉纠缠在一起,让玄宗有这种凄然的心情。所以诗人其实是用诗句来暗示玄宗的变化以及对这件憾事的感伤。而后文的寻找贵妃的过程,其实也是玄宗想做些什么来让自己的心里好过些,以此来排遣自己内心的感觉。

当然以上对唐玄宗的分析其实也只是对于《长恨歌》的诗作而言的,对一个人物的分析还是要结合现实生活来全面看待的,我们不能只从一首《长恨歌》就对唐玄宗的形象做出一个定性的结论。我们不能否认玄宗做出的努力与成绩,也不能忽视因为他而造成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这篇文章也只是对唐玄宗的一个简略分析。

注释:[1]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诗歌卷》,黄霖主编,羊列荣著,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第337页

[2] 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立志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当国多少年哪,一直没找到

[3]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春宵太短!太阳升起老高天子才睁眼,从此再不早早上朝去和那些大臣见面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姐妹弟兄都封了大邦,好羡人呀,一家门户尽生光彩

[4]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六军不肯前进可怎么办?宛转蛾眉竟死在皇上马蹄前

[5]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离宫看见月光是伤心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声息。

[6]王曙《唐朝故事》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53页

[7] 总算有一天,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间找不着了,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君臣互相看看,眼泪洒衣襟,向东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掖池芙蓉未央宫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见花见柳怎叫人不落泪。怎不感触啊,在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在这秋雨打梧桐落叶的时候!梨园弟子头上白发初生,当年椒房间监青眉已老。晚上萤虫飞过宫殿,太上皇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睡不着。只听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天快亮,还不亮!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年,从不见你的魂魄进入我的梦

参考文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诗歌卷》,黄霖 主编,羊列荣 著,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唐朝的故事》,王曙 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版

下载读关盼盼和诗白居易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关盼盼和诗白居易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平等与效率》有感——11劳关

    读《平等与效率》有感 Zhangliang 人生处处面临选择,平庸亦或有所作为?清廉亦或同流合污?市场同样是一个充满选择的矛盾体,平等与效率的平衡真的存在吗? ——题记 为了一句实现......

    读 有感

    今天我有一次读了.丑小鸭---它一生下来,因为长得很丑,人们和动物都不喜欢它.寒冷的冬天,它在森林里手尽折磨,后来它靠自己的努力,终于飞了起来.成为一只美丽,自由的天鹅!丑......

    读有感

    读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说的是唐三藏为普渡众生,踏上了西天取经的道路。在路上,他收下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位法力高强的徒弟,他们一路上为唐僧降妖除魔,尽心尽力保护唐僧西取真经,......

    读 有感

    贪心的人,通常的下场是惨不忍睹的,善良的人,总会得到一些好的回报;而受人唆摆的人,都是虚度人生,就像自己没有做过任何事一样,结局一般都不会提及这类人。《渔夫和金鱼》便是一个好......

    读有感

    读有感 人们都知道有许多向命运挑战的人,比如说张海迪,爱迪生,奥斯特洛斯基,海伦凯乐,吴运铎等.其中,霍金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我读《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后,使我对霍金有了更多的......

    读《》有感

    读你,就像逛超市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高龙中小学肖九生 今天上午上班时,乡邮递员小赖送报纸来了,我心里有点兴奋地问:“小赖呀,有没有教师报?”“有哇,它都是你的老情人了,一日......

    读有感

    读《昆虫记》有感 日照港中学2017级四班魏佳瑞 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是出于无聊,那天,我翻阅了《昆虫记》这本书。我发现,我面对的不是枯燥无味的汉字,而是那神奇美妙的大自然,......

    读 有感

    我读了一篇作文名叫.看了这篇作文后,我才知道藏羚羊总是为了生存而四处逃避人类与狼的追杀.文章描写了一只名叫可里的藏羚羊,它刚出生不久,就看见一只晚它出生的同胞活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