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平等与效率》有感——11劳关
读《平等与效率》有感
Zhangliang
人生处处面临选择,平庸亦或有所作为?清廉亦或同流合污?市场同样是一个充满选择的矛盾体,平等与效率的平衡真的存在吗?
——题记
为了一句实现美国梦,令众多有志青年为美利坚前赴后继。美国的“人人平等”更是让曾经在中国饱受阶级歧视的人们对于美利坚投以羡慕的目光...美国的生活是否真的如此令人神往,在我心里打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这些疑惑我些许从奥肯的真知灼见中找到了答案。
书中一开始就指出,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经济是高效率的,但是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产生出许多不平等。他说:平等与效率是“ 目前最棘手的抉择问题”,“一种恐伯是更为困扰人心, 更为普遍的抉择, 而且它在社会政策的各个方面困扰着我们。”但与此同时,他也指出“美国家庭在生活水平与物质财富占有上的差距体现着一种奖惩制度,这一制度力图激发努力奋斗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引入社会生产活动中去。”1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当代美国社会结构是双层次的,其广泛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提供了广泛的权利分配,正如我们熟知的那样——所有公民人人平等。然而,奥肯也毫不掩饰的指出,美国当今的经济制度建立于市场决定收入的基础上。事实上,金钱可以“购买”更多的服务,即更多的权利。富人可以通关金钱获得法律上的偏袒,有权势的人可以通过金钱获得想要的政治地位,甚至这些人可以用金钱决定他人的生死...“权利的范围是不折不扣的对追求经济效率的侵犯”,人们的权利被看做为非效率的。单身处于一个稳定的社会,权利根植与各个方面,自由主义、多元主义和人道主义。这些无不揭示出平等是我们社会的一种价值,而同时金钱则是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巨大的不断增长的国民总产出的生产,也正是如此,平等与效率成为了一对隐形而尖锐的矛盾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因为平等与效率在同一个层面上是一对矛盾。“ 我们无法在保留市场效率这块蛋糕的同时又平等地分享它。”“ 因为平等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要做到平等实现收入均等化,就要牺牲效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要提高效率就要扩大收入差距。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制度下, 收入分配的基本依据是市场对个人贡献的评价和付酬制度。市场越起作用, 效率就越高,收入就越多,平等就要受到损害。相反, 实行有利于平等的收入均等化政策, 如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 人们就不愿增加工作量, 遗产税太重, 就不愿储蓄, 积累率可能下降, 这些都会使效率受到损失。政府规定最低工资率给低收入者补助。则被认为是对少干活者或不干活者的不恰当鼓励,,从而引起更大的效率损失。因而两者冲突显得不可兼得。
古人云:“事有先后,用有缓急。”对于平等与效率的先后顺序,各个经济学家亦持一家之言。现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哈耶克就持“效率第一”的观点。弗里德曼认为“效率第一”。平等只能通过市场竟争机制来实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人都有机会得到私有财产, 所以用政治或法律来限制一些人获得财产或减少一些人的财产的做法,,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哈耶克指出“ 由特殊干预行动对自发过程造成的分配状况的‘纠正’就一个原则同等地适用于每一个人 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第2页 而言, 从来不可能是公正的。”他们认为最大的平等是机会平等, 机会平等以自由为前提, 因而应当把市场竞争放在首位, 侧重经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罗尔斯认为把收入均等化放在首位,实行平等优先。“让平等居先”,对处于不利的群体中的个人, 尤其应当平等分配。如果听任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不仅收入不可能公平分配, 甚至资源也不可能有效配置。
对于先人开创的两条道路,你是否能够走出第三条路呢?奥肯正是那个走出第三条路的人——另开先河。他提出的“两者兼顾的观点”,即既不把优先权交给平等同时也不将优先权让给效率。他认为,平等和效率双方都有价值,其中一方对另一方没有绝对的优先权。因此,“在它们冲突的方面,就应该达成妥协。这时,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并且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他的具体思想主要是一下这几个方面:
(1)平等与效率必须兼顾。对于资本主义这样一个双重结构的社会,平等与效率必须齐头并进,但很多场合又是不可兼得的。因此奥肯认为,“如果平等和 效率双方都有价值,而且其中一方对另一方没有绝对的优先权,那么在它们冲突方面,就应该达成妥协。这时, 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并且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然而作为更多地获得另一方必要的手段,或者是获得某些其他有价值的社会成果的可能性,无论哪一方的牺牲都必须是公正的。尤其是, 那些允许经济不平等的社会决策,必须是公正的,是促进经济效率的。”(2)“兼顾的”关键在于“度”。“真正的问题通常在于程度。国家以什么代价 用平等来交换效率”——要恰到好处地增进平等。平等之所得正和效率之所失相 抵,保持社会效率的总和不变。
(3)大多数收入不平等的根源是机会不均等, 两者成正比例。“大部分对不平等来源的关注反映出一种信念源于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不平等,比机会均等时出现的经济不平等,更加令人不能忍受。”
(4)应采取协调平等和效率的政策措施。一是将大企业的一部分股票分配给工 人,让工人参与企业重大决策, 从而既扩大平等,又提高效率,二是实行负所税或有限工资津贴,从而既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又不损害效率,不影响企业投资和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三是增加国家的教育经费,使劳动者有受教育、接受培训的机会,纠正机会不均等,从而既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又有利于收入的均等化,四是实行“混合经济”结构,即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包括某些部门资本主义国有化在内的社会化的经济相混合的经济,从而使以利润为动机、关心效率的私人经济与不以利润为动机、关心社会福利,关心平等的公共经济两者相互补充。2
这表明,社会需要给公民提供“机会均等”的公民权利,但同时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别,这种差别一方面体现在天赋能力的遗传, 另一方面显然是家庭的地位,仍然会使人们收入产生差别。如果差别过大, 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情况, 这也会影响到社会平等, 同时也牺牲了效率, 这就需要在平等与效率之间作出抉择。可以说,“兼顾” 理论的确在处理该问题上是比较周全的。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解决平等与效率难题时应当以此作为重要借鉴,从而以较小的社会平等损失赢得更大的社会效率,以及以较小的社会效率损失赢得更大的社会平等。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的经济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社会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越来越大,短短一二十年,孟祥仲:《对平等与效率关系的再认识》 我国就进入了世界上社会差距最大的国家之列”。3“平等与效率”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现象体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因此,如何在平等与效率的协调中,既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能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在有效率的经济中促进平等”,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我国分配制度与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在平等与效率的权衡和协调中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公平中,政府和社会必须保障的、必须承担的责任的底线,就是所谓的“底线公平”。然而底线公平只是对基本生存权的保障,只是平等与效率的均衡的基础。要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实现平等与效率的均衡,必须注重发展权的平等,这就要求机会均等。“机会均等与收入平等成正比关系。机会的均等与收入的平等一般是互补的、成正比的,并非对抗的”,“更充分的机会均等会给一代代人带来更多的社会流动性。增进机会均等的努力和个人主义的、功名主义的、实行奖励和允许各种等级性的竞争性经济是能并行不悖的”,“更为广泛的机会均等不一定产生更多的挫折。只要人们从事于多方面的竞争,并以多种标准去评判自己的贡献,社会就可以继续竞争,同时又不伤害谁。衡量标准愈多,人们对自己的打分就愈高。这对于自尊是有好处的”。在政策层面上,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必须制定发展型社会政策,增加对涉及发展领域的转移支付,增加对农村教育和就业培训等领域的投入。这些政策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效率损失最小的、相对平等的增长模式。同时,政府还须增加医疗、失业救济及工伤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支出,以便保护和投资国家的人力资本。机会均等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参与的能力和积极性,有利于收入分配体系朝正常方向发展。4
面对贫富差距扩大,市场化过度,潜在社会风险,我们必须依据具体国情加以斟酌,制定和执行一些权衡平等与效率的再分配政策,尽力控制漏出效应,只有力求在“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并在效率里添加一些人性”,更好的将平等与效率兼顾,真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景天魁:《寻求公平与效率的均衡》,《求是杂志》,2005 年第23 期。
沈珊:《平等与效率视角下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
第二篇:平等与追求~读《简爱》
平等与追求
--读《简爱》有感
《简爱》是小说家夏洛蒂.勃郎特的一部文学著作,虽然写于150多年前,但至今读来,依然让人觉得震撼而回味无穷。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简爱出身于父母双亡的一个不幸家庭中,从小,她被寄养在舅舅家中,更不幸的是,舅舅又不久于人世,她只能在舅妈的嫌弃中,表兄妹的侮辱蔑视中长大,所幸的是,她没有绝望,更没有自我摧毁,相反,她在这种逆境中,养成了坚强不屈的精神,追求平等,追求客服困难的人格力量。
文章中的简爱,从小就坚强不屈,在离开舅妈的家后,来到一个寄宿学校学习,在学校中,她依然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被学校的施主羞辱,但小小年纪的她,并没有放弃学业,也没有自暴自弃,她用更加发奋地学习来增强自己的自信,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赞许,并得以留校任教。
但留校任教并不能使他满足于现状,她愿意飞得更远,更高,去看看这个世界。她很快得到了罗切斯特家的家庭教师一职,故事正式进入了高潮。虽然,在那个时代,家庭教师身份比较低微,但她从小养成的坚强个性,并不使她感到自卑,相反,她觉得,只要她努力工作,靠能力生活,她依然追求平等,追求幸福的权利。而正是她的这种正直高尚的心灵,让城堡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对她另眼相看,其中简爱说的“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如此慷慨激昂、胸怀坦荡的话语,让一直玩世不恭的贵族罗切斯特先生自惭形秽,从此深深爱上了这位相貌平平的家庭女教师。
但生活似乎就是跟着简爱作对,当我们都庆幸简爱终于可以从此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以有一个安逸的家了吧,结婚当日,她又被告知,罗切斯特先生有一位精神失常的妻子,这对于一个沉浸在幸福爱情中女子来说,绝对是沉重的打击,她沉思之后,带在自尊,带着对爱情的专一性,她选择了离开温暖的城堡,悄然消失于寒冬之中。这实在让人敬佩,在简爱的心中,即便罗切斯特先生的妻子已经疯了,但她依然是这所城堡的女主人,她有着一位妻子应该有的尊严,应该有的地位,她有追求平等待遇的权利,所以,简爱选择离开,哪怕她心中的悲痛撕心裂肺。在她的眼泪背后,就是她那宝贵的人格魅力,也是因为她的这份勇气,赢得了所有读者的心。
因为她的这份决绝,让这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再次浪迹天涯,多年后,命运终于善待了这位善良的姑娘,她有了一份不薄的财产,她依然念念不忘自己深爱的城堡中罗切斯特先生,她来到了故地,而在她面前,呈现的是一片城堡的废墟,那位发了疯的城堡女主人,烧毁了城堡,也弄残了罗切斯特,虽然他不再是富豪,但简爱却回到了他的身边,没有温存的语言,没有火热的激情,但他们却紧紧相拥,平静地走向小木屋,他们终于找到了彼此。
《简爱》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正是因为女主人简爱那不屈不挠的独立个性,为所有女性展现出一种阳光的未来,不论贫穷富贵,不论美貌平庸,都应该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灵,追求平等的勇敢的心,只有这样,生活才会被阳光所照耀。
第三篇:关于关于集体协商与平等协商的关
关于集体协商与平等协商辩析
关于集体协商与平等协商的关系 作者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张喜亮 内容提要:
人们往往对集体协商和平等协商的关系混为一谈,但是,就法律而言,两者根本就是不同性质的。文章对集体协商和平等协商的法律规定进行了详实的分析,指出了混为一谈的原因及危害。从法律的规定和法理的角度做出了对工会代表行使职工的平等协商权进行了评析。澄清了集体协商和平等协商的关系。关键词:集体协商、平等协商、工会
按照劳动法律的规定,集体协商和平等协商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在法律上本来是十分清楚的。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发实施以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在1995年8月17日发布的《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这个办法把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平等协商权与集体合同制度中的集体协商混为一谈了。于是,工会方面在工作中往往把为签订集体合同而进行的“集体协商”一概称为“平等协商”,并提出了平等协商制度的观点。集体协商和平等协商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这个问题在推行集体合同制度的实践过程中,人们产生了一些误解和困惑。
劳动部在1994年12月5日颁发的《集体合同》第七条规定:“集体协商是指企业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企业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集体协商”这个概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是没有出现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条规定:“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无论是以前的劳动部颁发的还是现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集体合同规定》,都没有事的对劳动法规定“平等协商”这个概念做出界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到《集体合同规定》,我们清楚地看到,平等协商和集体协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平等协商是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劳动权益的组成部分,这项权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是与劳动者参与用人单位民主管理权利并列规定的;由此可见,平等协商也是劳动者的民主权利的一种形式。集体协商则是另外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特指的即为签订集体合同而进行的商谈行为。集体协商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活动,是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性的规定。集体协商是集体合同制度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有关“平等协商”的字样出现在劳动部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集体合同规定》中仅有几处。劳动部的《集体合同规定》第五条规定:“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新的《集体合同规定》第三条规定:“本规定所称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所称专项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集体协商的某项内容签订的专项书面协议。”新《集体合同规定》在行文表述中将原劳动部颁发的《集体合同规定》的通过“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修正为通过“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这个修正似乎在特意告诉我们,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是同范畴的概念,而“平等协商”则不是。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新《集体合同规定》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之间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以及确定相关事宜,应当采取集体协商的方式。集体协商主要采取协商会议的形式。”这两条的规定也说明,集体协商是有特定形式的,集体协商须采取“协商会议”的形式。根据劳动部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集体合同规定》的规定或所作规定的精神而言,集体协商是专门的概念,是特指为签订集体合同而采用特定形式的行为。在这个文件中没有关于“平等协商”的专门界定。其实这也就说明,平等协商并非集体合同制度范畴的概念。
平等协商概念的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第八条之规定,即劳动者就保护其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再则就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有关文件。中华全国总工会在1995年8月17日发布的《工会参加平等协商 2
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
《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的第三条规定:“平等协商是指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就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等事项进行商谈的行为。企业工会应当与企业建立平等协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就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这个文件,对平等协商这个概念做出了专门的界定,平等协商就是指就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等事项进行商谈的行为,并把平等协商确认为是企业工会与企业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如果仅仅从这条的规定来看,全总所说的“平等协商”与劳动法所规定的“平等协商”以及与《集体合同规定》所规定的平等协商,似乎是没有关系的全新的一个概念,一种制度。但是,全总《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的规定并未就此为止,该文件第四条就规定“集体合同是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平等协商订立的书面协议。”这里对集体合同的界定似乎与当时劳动部颁发的《集体合同规定》如出一辙。但是,前后两条的规定却用了同一个名词即“平等协商”。因为劳动部颁发的《集体合同规定》对集体协商这个概念做出了专门的界定,如果说在关于集体合同的概念界定时用了“平等协商”这个名词是无意与“集体协商”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全总的《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在专门界定了“平等协商”这个概念之后便在集体合同的界定中用上了“平等协商”这个概念,则不能不说是有意识的。当我们发现在全总的这个文件中自始至终都没有采用“集体协商”这个概念,就完全有理由说,全总是在有意地规避“集体协商”这个概念。
如果比较一下劳动部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实施的《集体合同规定》和全总制定的《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可以清查地看出,全国总工会试图把平等协商和集体协商统一起来并用平等协商这个概念取代集体协商以及劳动法中规定的劳动者的平等协商权。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集体合同规定》第八条规定:“集体协商双方可以就下列多项或某项内容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
(一)劳动报酬;
(二)工作时间;
(三)休息休假;
(四)劳动安全与卫生;
(五)补充保险和福利;
(六)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七)职业技能培训;
(八)劳动合同管理;
(九)奖惩;
(十)裁员;
(十一)集体合同期限;
(十二)变更、解除集体合同的程序;
(十三)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的协商处理办法;
(十四)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
(十五)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内容。”全总制定的《工会参 3
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第七条规定:“企业工会应当就下列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事项与企业进行平等协商:
(一)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续订、解除,已订立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履行监督检查;
(二)企业涉及职工利益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
(三)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职业培训及职工文化体育生活;
(四)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
(五)职工民主管理;
(六)双方认为需要协商的其他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则是“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比较分析这三个文件关于集体协商和平等协商的规定的精神,不难看出,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的《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其用意是十分清楚的,即故意将劳动法赋予给劳动者的“平等协商”权和工会代表职员为签订集体合同而进行的“集体协商”,混为一谈了。根据全总的这个文件,我们发现工会似乎想把集体协商和平等协商整合在平等协商制度之下,因为这里规定的所谓平等协商制度实际上包括了集体协商的内容,也涵盖了劳动者的平等协商权之内容。
这种混为一谈的作法,实际上是对实施集体合同制度极其有害的,更不利于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从法制的角度言之,这样的作法也有悖于法律的精神。把平等协商混同于集体协商,在主体上是把平等协商混同于集体合同了(参见《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的第四条关于集体合同的概念界定),即把集体合同的主体认定为是企业工会。所以在实践中往往集体合同把职工认为是企业工会和企业的签订的与职工无干,在一些企业管理者中也存在这样的误解;这就是集体合同制度在我国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就是中国工会在用极大的努力推行集体合同制度而收效有限的原因之一,因为职工在集体合同中的真实主体的身份被忽略了,工会没有真正把职工行使集体协商权利而签订集体合同的觉悟、意识和热情调动起来。全总关于平等协商制度的规定实际上是把劳动法赋予给职工的平等协商权转嫁成了工会的平等协商权,把职工的权利取而代之,是越俎代庖的行为,这既给工会工作增加了难度(因为工会尤其是企业工会往往是很难真正有效地在职工需要维权的时候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同时也淹没了职工依法行使平等协商的权利。按照工会法的规定,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而不能对职工权益取而代之。
集体协商和平等协商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目的不同:集体协商的目的是签订集体合同,平等协商的目的是维护 4
职工的合法权益;主体不同:集体协商的当事人是职工推举的代表或代表职工的工会指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方的代表,平等协商的主体是职工个人、群体或全体与用人单位--主要表现为与用人单位管理方面的负责人;内容不同:集体协商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劳动标准方面的事宜;平等协商则的内容是直指受到侵害的职工权益--并非泛泛的劳动标准;性质不同的:集体协商是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性规定,平等协商则是职工的劳动权益之一;形式不同:集体协商须采用协商会议进行,平等协商的没有严格的形式界定不拘一格;结果不同:集体协商的结果是以书目的形式签订集体合同草案,平等协商的结果是解决问题而不刻意追求最后的书面协议;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可见,集体协商有严格的法律限制--协商代表须按照法定程序产生;平等协商则没有严格的法定程序的约束。
工会以文件的形式做出关于代表职工进行平等协商的规定,是缺乏法理依据的。工会的权利来自会员或职工的授权即会员或职工个人权利的让度;如果没有这样让度的形式程序,工会是没有对会员或职工合法权益取而代之之权的。即便是集体协商,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制度中也都有关于对工会代表权确认的程序性的规定,否则,工会也是无权代表员工与用人单位为签订集体合同而进行集体谈判的。在我国,工会代表职工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这是劳动法对工会的授权即法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职工的就维护其合法权益而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之权,无论是在劳动法还是工会法,都没有赋予工会取而代之的规定。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工会代表职工进行平等协商的行为缺乏法律依据,也缺少必要的授权程序。工会获得对为职工维护其合法权益平等协商权之代表权,必须经过一种法定的或合理的程序。按照我国的法律制度和工会章程的规定,工会通过会员代表大会或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这样的制度,经会员或职工代表表决通过,或者在《中国工会章程》中做出明确的授权约定,方可以合法地获得职工的委托,行使对职工为维护其合法权益进行平等协商权的代表权。你好哦啊,
第四篇:谎言中的民主与平等——读《美国人民的历史》有感
谎言中的民主与平等
——读《美国人民的历史》有感
美国,占世界经济总量四分之一的唯一超级大国,代表着发达、民主和文明。当然我们也会想起美国作为“世界警察”,不断宣扬要维护每个人自由的权益,打着“人权高于一切”的口号而不惜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参与的大大小小的军事行动,和每年发布的《世界人权报告》对世界各国人权情况进行批评。
美国仿佛是民主与平等的代名词。但是,美国真的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吗?读完霍华德津恩教授的《美国人民的历史》后,我对美国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有了更加现实的认识。
“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揭示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奴隶主和奴隶之间、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种族和性别压迫与被压迫之间尖锐的利益冲突。”所谓“美利坚合众国”,从来就不是一个代表着全体人民一致利益的共同体,而是统治阶级掌握的政府通过政治、文化手段,把人民笼络起来的一张大网。“政府的目标就是平息上层社会的争执,抑制社会底层的反叛,保持现行制度长期稳定。”[1]津恩教授的这段话说出了国家的统治阶层残酷却真实的道理,正如胡适所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许我们从历史书或是其他书本和报道上得知的,永远是当权者希望我们知道的,而真相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美国人民的历史》是一本非同寻常的历史书,它敢于讲述事实,大肆抨击美国的“伪民主”,让我看到了几百年间美国人民即原住民,黑人,奴隶和贫穷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使我感受到了另一个更加残酷也更加真实的美国。
一、人类史上的英雄?
《美国人民的历史》第一章便是《哥伦布、印第安人和人类的进步》,通读全文便知,这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题目。
书中所谓“人类的进步”[2]竟然是以哥伦布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为了满足对黄金等资本的贪婪与渴求,开始了对另一个种族的灭绝行为。这样的血腥与残暴被描述为“进步”,而且是“人类的进步”,足见作者内心对于这段历史的厌恶与愤慨。
美国历史学家在评述哥伦布时,总是把他对印第安人的屠杀一笔带过,认为那是小事,重要功绩为他发现了美洲大陆。然而,津恩教授站在印第安人受害者的立场,引用大量的例证及数据揭露了哥伦布及其远征军在马哈马群岛、希思潘尼拉岛及海地等地对印第安人的残酷暴行。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哥伦布双手沾满了印第安人的鲜血,是个地地道道的种族灭绝者。
从哥伦布踏上美洲大陆的那一刻起,欧洲人侵略美洲大陆印第安土著居民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这本是一部征服史,一部奴役史,也是一部死亡史。但在历史教科书里,它却被美化成一次不流血的英雄冒险行动,并把它一代又一代地灌输给美国的学生。它还被冠以“哥伦布日”的美名加以庆祝。[3] [1][2]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序2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2 [3]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9 内容详细描述了英国人入侵北美,对原始部族进行残暴的屠杀和掠夺的过程。欧洲侵略者以内心的贪婪和残忍为动力,弱肉强食,以怨报德,用印第安人的鲜血换来了美利坚的诞生。这样说来,美国不是“生来自由”的,而奴隶和自由人、主子和奴仆、佃农和地主、穷人和富翁的分别刻画在它的奠基石中。
在哥伦布到达北美的时候,居住在墨西哥北部的印第安人有1000万之多,可是战争的结果,却使得这一数字目前已不足100万了。[4]1972年,根据官方的统计数字,目前生活在康涅狄格的佩科特族印第安人仅有21人。人数如此剧烈的减少可以想象这是怎样一场残忍的行动,白人像饿狼一样强迫曾给予他们食物和住处的印第安人劳动、寻找黄金;给他们带来的只是瘟疫疾病和刀枪下的恐怖。哥伦布登陆到美洲大陆的那一天,对于如今的美国人来说可能是充满光明且值得纪念的一天,而对于过着淳朴平淡生活的印第安人,一定是噩梦的开始!
除了哥伦布,在第九章《不甘屈服的奴隶,没有自由的解放》中还写出了美国南北战争和林肯的不为人知的一面。林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被视作美国人民的伟大英雄、维护人民自由和平等权益的使者,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十九世纪,奴隶的生存状况惨到了“不是亲身经历的人,根本无法形容它。”[5]但是奴隶制确实为美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奴隶渐渐开始发起小规模的起义和叛乱。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这样的一个联邦政府,从来不赞成奴隶用起义的方式来结束奴隶制度。在它看来,只能由白人负责结束奴隶制度,并且只能是北方的商业精英在政治和经济上需要的时候才能结束奴隶制度。”[6]当最富有者的利益和黑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林肯能够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又能将这两者和当时美国正在冉冉升起的中产阶级联系起来由此看来,林肯称得上是一位极具头脑的政客,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抨击奴隶制的道德基础。可是纵然如此,他也并不认为黑人与白人的平等地位,他的提案始终有一个不变的核心,那就是:给奴隶以自由,将他们送回非洲。[7] 即使林肯的初衷的一部分是为了黑奴,但是他也绝不是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反对奴隶制度的英雄,相较之下,他更像是一个有一些仁义道德的政客。1856年,林肯在竞选美国总统的过程中为了赢得选票,他在伊利诺斯州南北两次演讲中发表了完全相反的论调,林肯狡猾老练的政客形象的一面暴露在我们面前。
最终,南北方的矛盾在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后爆发了,美国南部几个省份要求独立而引发了内战。就是在这矛盾不可调和之时,林肯依旧发表了“充满调和色调”的演说,就像一只记录压力变化的灵敏的气压计。当激进派的压力增大时,他就倒向了左边。[8] 哥伦布和林肯也许真的如本书中一样有不为人知的行为和事件,透过谎言和伪装,我们看到了美国史上所谓英雄的真实一面。
二、先进文明的传播?
作为自由平等之邦的美国,建立道路竟是充满了杀戮和流血。印第安人、非洲黑人深受西方资本主义野蛮扩张的迫害。让我们不禁怀疑,西方文明传播的是先进还是落后,是发展和进步,还是原始和野蛮?
不仅是几百年前的近代,在现代美国发动战争的野蛮行径也让我们怀疑和深思。[4][5]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17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147 [6]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160 [7]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161 [8]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163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言而喻,短期内,超级强国的地位也难以撼动。但是,自认为国家制度最健全完善的美国,近年来以维护人权为名义,实则为了自身的利益入侵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掠夺而发动战争的情况却时有发生。同时,美国进行政治扩张,妄图通过扶植亲美政权把美国的制度照搬到其他国家,以巩固自己对全球的影响力。
但是从目前的结果来看,美国参与其中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似乎都事与愿违,国内外都怨声载道,内焦外困,最后给无数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美国政府不得不草草收场,“先进文明的传播”留下的只是一片废墟和数以万计的亡灵。
越南战争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写“胜利无望的越战”,描述了越战中美国军队的惨绝人寰的行径。
这一章揭露美军在越南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和美国国内人民的反战情绪及运动。津恩教授用一句话总结了越战:“在1964年至1972年,一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动用最大限度的军事力量,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武器,去镇压一个弱小的农业国里发生的一场民族主义革命运动,结果却失败了。”[9] 越战是一场现代技术对民众之战,结果人民赢了。但是越南人民赢得战争所付出的牺牲却是触目惊心。津恩教授怀着满腔义愤历数美军在越南的种种罪行:他引用了部分美国退伍军人的自述,把美军在越南如何奸淫妇女,割人耳朵;如何给囚犯通电折磨,剁下四肢,炸飞人体;如何往井里及储存的食品中投毒等令人毛骨悚然的罪行暴露于全世界的面前。不仅如此,越战期间,大块地区被宣布为“任意交火区”,所有的越南人,不论男女老幼都被看作是美军的敌人,可以自由进行射击。被怀疑藏匿越共的村民都要遭到搜查和消灭。达到可以拿枪打仗年龄的人统统被杀掉,他们的家都要被烧毁,女人、孩子及老人都被赶往难民营。
津恩教授重点列举了最能反映美军在越南实行种族灭绝罪行的美莱大屠杀,向全世界展现了越战中最可怕和最惨无人道的一幕。1968年2月16日,一连美军开进迈莱四村。他们把全村人包括老人及怀抱婴儿的妇女赶进一个沟里,然后残忍地用枪把他们全部射杀死。据估计大约有450—500名村民在这次大屠杀中死于美军枪口之下。
军方力图掩盖事实真相。但是一个名叫罗恩·赖德诺尔的美国兵发出的一封信传播了这则消息。罗恩听说过这次屠杀。另一个名叫罗纳德·黑伯利的随军摄影师还拍下了有关这次屠杀的照片。后来供职于东南亚一家反战新闻机构文传电讯社的西摩尔·赫什也曾报道过这次屠杀。但是,当时的美国新闻界对这件事却只字未提。后来,好几名军官因“美莱屠杀案”受到审判,但只有卡利中尉被判有罪。他被判处终身监禁,但又被两次减刊。他服了3年刑后即获假释,因为尼克松签署命令说.他应当在家里而不是正式的监狱里接受监管。数千名美国人为其声辩,其中一部分人认为,从反对“共产主义者”的必要性的角度看,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爱国主义行为;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在许许多多的同类战争暴行中,单单把他当作替罪羊是不公正的。曾经对掩盖美莱屠杀提出指控的科·奥林·亨德逊在1971年初对记者说:“每一支部队在某个地方都有它们自己的美莱”。[10]犯下如此反人类罪行的刽子手们却只收到了这么轻的惩罚,美国政府的谎言掩盖了多少血的真相。
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越来越高,反战人士从学生到工人,覆盖了社会中的各个阶层。1969年10月15日,在波士顿公共广场抗议战争的集会人群已多达10万人。当天全国各地村镇举行反战集会的群众人数达到了200万人左右,这是史无前例的。[11]而军队中的反战情绪也在迅速蔓延,大量军人宁可服苦役,上军事法庭也不愿被送往越南战场。即使是这样,美国政府在1973年秋才因为感到胜利无望而撤军,但是仍然向北越房屋和医院发动了空袭,妄图迫使其投降,丝毫不在乎又有无数平民的伤亡。[9]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398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407 [11]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413 [10]美国或许是民主与平等之邦,但是从历史的事实来看,有太多的压迫和剥削自始至终地存在在美国人民的历史中。谎言中的民主与平等,从美洲的发现到三角贸易的盛行,从南北战争到越南战争,其中有太多被压榨迫害的普通人民的血和泪。
霍华德·津恩教授笔下的美国给我以极大的震撼,共二十二章的内容,每一章都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多角度还原了历史,让我看到了它隐藏一面。
第五篇:读《学习、做事讲效率》有感
读《学习、做事讲效率》有感
读了《学习、做事讲效率》这篇文章后,我得了不论学习还是做事,都要动脑筋,要掌握方法和技巧,要巧学、巧干,才能提高效率,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这一篇文章列举了革命先驱者李大钊先生教育子女的事情,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惜时如金的事例和毛泽东主席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的事例,说明了珍惜时间、提高效率的重要性。使我收益匪浅。
平时我对时间珍惜得不够。有一次,我做作业时,遇上了一道数学难题,怎么也算不出答案。我就在草稿纸上漫无目的的东涂西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还是算不出结果来。后来妈妈耐心的向我解释这一道题,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一看钟,已经过了两小时了,还有5道题还没完成。待我完成作业时都11多时了。今天我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才茅塞顿开,决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把科学文化知识学好。
读这一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珍惜时间,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