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4
阅读《朝花夕拾》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
2、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
教学重点:
1、了解全书内容,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预习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鲁迅其人与时代背景
1、指名学生介绍鲁迅,教师视情况补充。
2、指名学生介绍《朝花夕拾》,教师视情况补充。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典型的江南水乡——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881——1936,先后在南京、日本、北京、厦门等地学习、教书;1927年10月到上海,直到逝世。肺病,55岁。几十万人自发为其送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一共10篇。后来又加了“小引”和“后记”。基本写于1926年。当时鲁迅在北京工作,北洋军阀政府镇压进步学生,发生三·一八惨案,鲁迅支持学生,受到通缉,四处躲藏,后来到厦门大学任教,备受保守势力的排挤。苦闷,愤懑,正如《小引》中所说:“浪迹天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于是便想起了往事。)
二、《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1、童年的温馨,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 ①《小引》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无限的趣味„„”
③《狗·猫·鼠》(喜欢小动物)
④《无常》对民间艺术、地方习俗充满兴趣。对连环画、花纸、民间故事、迎神赛会和目连戏等,都有着浓烈的兴趣与爱好。
2、童年的压抑与伤害
①《五猖会》中“背书”一段(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3、青年时代冲破家庭束缚,探求、抉择人生道路
①《琐记》学地学、矿物学(金石学)、赫胥黎《天演论》
②《藤野先生》 到东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从此走上文学道路,毕身以唤醒国民精神为己任,同反动落后作斗争。
4、怀念亲人师友
①喜欢的人(“无常”、长妈妈„„)
②敬重的人(藤野先生、寿镜吾)
③同情的人(范爱农)
5、作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鲁迅先生从来没有忘记过战斗。
①《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讽刺;
② 对中医的偏见:“绍兴几个名医,”借行医诈取病人钱财,痛恨迷信与落后;
③ 《琐记》衍太太:居心险恶的人;
④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还击、痛斥;
三、《阿长与<山海经>》导读
听录音,思考并做圈点标注,思考长妈妈是一个什么人?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我”对长妈妈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阿长,即长妈妈,绍兴东浦大门楼人,生于约1850年前,死于1899年4月。长妈妈是鲁迅儿时最熟悉最了解的一位农村妇女,鲁迅对她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这位“老年的女工”,是一位一向带领着鲁迅的保姆,鲁迅母亲和许多人都客气地称呼她为长妈妈,只有祖母叫她阿长,鲁迅平时则亲切地叫她“阿妈”。除本文外,在《朝花夕拾》《狗·猫·鼠》《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中也都写到过长妈妈,可见她对鲁迅影响之深。本文则是鲁迅比较集中地描写她的一篇散文。长妈妈的丈夫姓余,没有子女,过继来的儿子叫五九,是一个裁缝师傅。《阿长与<山海经>》正是写阿长这样一个淳朴善良而又迷信落后的劳动妇女给少年鲁迅心理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她的诚挚深厚的感情。全文最突出的的典型事件是:当我“渴慕《山海经》”到处寻找未见、“买罢,又没有好机会”的时候,并不识字而且把“山海经”听如“三哼经”的长妈妈,后来却把《山海经》买来了。“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在《狗·猫·鼠》中所计较的长妈妈一脚踏死“我”所喜欢的隐鼠那种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童 年》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 【教学准备】:
1、初步了解高尔基,了解《童年》写作背景
2、熟读《童年》一书,对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有自己的分析。(读这本书之前,我就要求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做批注,大胆地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再试着用学过的方法对书中人物进行初步的分析,为课堂的集体交流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就是让学生有目的地看书,用方法去看书。)
【教学尝试】: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描写方法等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了解作者高尔基,交流《童年》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梗概。
第二课时
一、畅谈童年,激情导入
师:有人说童年是蓝色的因为它值得回忆;有人说童年是红色的因为它美丽;也有人说童年是白色的因为它纯洁——你呢?你觉得童年是什么样的呢?——播放歌曲《童年》,背景为学生平时学习生活照片。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童年是怎样的?
生1:我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我的童年主要是在农村度过,那里有我很多的伙伴,也能玩到很多好玩的游戏。生2:我的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有喜,有忧,有哭,有笑„„ 生3:我觉得我的童年是灰色的,因为除了读书之外,还要上很多的补习班,都没有时间玩了。
生4:我觉得我的童年是幸福的,我有关心我的老师,有许多的好同学。
师:看来同学们对自己的童年都有不同的感受。前段时间,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一本书,这本书就叫《童年》。它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内容包括了高尔基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片断。作者着力刻画了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 生齐答: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
二、品读《童年》,分析人物
师: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对这三位人物进行初步的分析,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一下。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重点理解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师:谁来说说,这三位人物中你对谁的印象比较深?
生1:我对阿廖沙的外祖父印象比较深刻。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残暴的人。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1:我是从他经常打人看出来的。比如说这本书的第84页,外祖父连自己的老婆也打。
(师让学生展示自己找出的片断)师:这个片断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1:主要是运用了动作描写。
师:是的,作者在这里就是运用了动作描写来突出外祖父的残暴。对于外祖父,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2:我觉得阿廖沙的外祖父是个很冷酷的人。小茨冈死后,外祖父不但没有可怜小茨冈,反而只记着自己的生意,我觉得外祖父太无情了,而小茨冈死得太可怜了。
师:这位同学找的片断很具有典型性。这里作者主要是采用了语言描写,同时作者通过对小茨冈的死,来侧面烘托出外祖父的凶狠与贪婪,这种叫“侧面描写”。同学们可以继续抓住这样的描写方法来分析这三位主要人物。
生3:书本,作者就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写外祖母如何救火的,从这个片断当中可以感受到外祖母很能干。师:对于外祖母,你们还有什么评价吗?
生4:我觉得外祖母很善良,她好像对每个人都能尽量忍耐,而且对阿廖沙一直不错。
师:今天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片断,请同学们欣赏。(播放视频)同学们看完后,对这三位人物有什么样的看法?
生5:我觉得外祖父真是太吝啬了,也太无情了,对自己的亲人竟然说出这样的话。
生6:我觉得外祖母对阿廖沙很慈祥。
生7:我觉得阿廖沙很懂事,他把得来的钱都交给了外祖母。生8:老师,这本书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阿廖沙。他在这样不好的环境里成长,最后并没有变坏,我很佩服他。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8:书里的讲到他帮忙救了邻居的孩子。师:是吗?你能试着分析一下吗?
生8:我是抓住他的一些动作描写来理解的,还有这幅插图,从这插图可以看到他正在和其他两个小孩一起救落井的孩子,我觉得他是乐于助人的人。
师:真好,你们还觉得阿廖沙是个怎么的孩子? 生9:我觉得阿廖沙是个很坚强的孩子。师:是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9:我是书本看出来的。这一段中讲到他为了学习和生活,去捡破烂换钱。我觉得他很能干,面对生活的困境不会屈服,会想办法去克服。
师:这段找得好。同学们一起看看,这一段主要是通过阿廖沙的心理描写来体现,让我们知道了阿廖沙的经历与内心感受。像这样的心理描写同学们还可以找一找。
生10:老师,我找到了一个地方,当外祖父暴打外祖母之后,作者写出了阿廖沙的心理感受,表达了他对外祖父的恨。
师:很好,同学们,我们前面刚学过《南沙卫士》一文,文中作者用南沙的恶劣环境来反衬驻守南沙官兵们的高尚情操,那么同学们是否也能在书中找出些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形象呢? 师:请同学看书中阿廖沙在自己搭建的草棚睡醒以后的一段环境描写,这一段环境描写可以衬托出阿廖沙那段时光感觉非常愉快,而正是在这样美妙的感受中,阿廖沙对生活充满了自信与希望。生11:老师,我也找到了一段,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就让人有一种很安静的感觉,说明这时阿廖沙的心情还是比较高兴的。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我发现许多同学都知道要抓住描写方法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希望今后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也能运用这一点对人物进行分析。
三、对比童年,感悟生活
师: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看完这本书后,你觉得高尔基的童年是怎样的呢?
师:把大家的童年与高尔基的童年比一比,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总结童年,珍惜拥有
师:是啊,阿廖沙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但没受不好风气的影响,最后还成为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比高尔基的童年后我们也发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可贵,希望大家珍惜拥有的一切。
五、感悟童年。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想在课后为自己布置点什么作业呢?
总结: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别让童年的欢乐就这样默默地走掉,让我们一起用心捧起童年的雨滴,一起用双手挽留童年的风,珍惜生活!
第二篇:朝花夕拾 阅读指导课
朝花夕拾 阅读指导课
【书目推荐】 《朝花夕拾》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略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多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积累及综合素养。【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课时安排】1至2课时(可根据教学情况自行调整)【教学步骤】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2.生: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1.简洁导入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3.教师点拨:读书三功:“诵”、“疑”、“评”。读书方法介绍:读书“三功”
大凡好文章都追求一种含蓄美──借物抒情,即事以明理。我们在阅读时如果只是一般地“看”一下,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作品的内蕴。要想精通作品内蕴,必须下以上三种功夫。
一是“诵”。文字是意象符号,单用眼看难以“意象全出”。诵把死文字变成活音调,创造出一种进入佳境的氛围和契机。诵把眼、口、耳、脑诸感官都调动起来,其感受自然比“看一下”更为深刻。诵读的过程,是一个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渐渐消化、默默吸收的过程。在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反复诵读几遍,其意便能了然于心。对美文佳句低吟长咏,会觉齿颊留芳,久之,便潜移默化而为写作的灵气。
二是“疑”。读书是一种融进了自己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的能动性行为。会读书者必会生疑。疑,可以消除误解,使真义得以从遮蔽中敞亮起来;疑,可以使思维触角深入“三昧”,从而逼近作者,产生共鸣。
读书是一种发现性活动。只有透过表层文字,对文章的意义作深层次的拓展延伸,才能见人所未见,感人所未感的问题或知识;才能打开增知获趣之门。
三是“评”。读书不是对文章原意的简单追索或还原,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深层探索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理性的判断,写出评价性文字,这是阅读能力的质性表现。我们读书时,常常徜徉在风光绮丽的世界里,只觉得它美,却说不出它为什么美,这说明还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在明白了文章原意之后,再探究一下作者对某一人生体验的表达底蕴和表达这种底蕴的艺术方式,将感悟到的奥秘转化为可供交流的语言文字,就会实现读书的优化效应。经过这样的转化,才能获得审美情感的同化、人格气质的升华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诵,不是看,而是声情并茂地念。疑,不是一般地想,而是追问作者,同作者探讨。评,不是复述,而是评价优劣得失,揭示艺术规律。具备了这三功才能读出智慧,读出境界,读出一个灿烂的自我。
4.掌握一些有关阅读散文的方法。
二、走近鲁迅了解创作风格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三、深入文本了解背景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1925年11月2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小学生要读经,自初小四年级起,每周一小时,直至高小毕业。北洋军阀竭力鼓吹那些所谓“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读物。上海出版了《男女百孝图全传》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用意,正如许广平在讲到关于鲁迅对待儿子海婴的态度时所指出的那样:“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尤其是普通的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成木头人一样,见了人都不敢声响的拘拘为仁”。鲁迅希望儿童“敢说、敢笑、敢骂、敢打。”(《欣慰的记念》第183页)因而,《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作品,是对封建教育制和封建家长制的无情鞭挞。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四、合作交流概括内容 1.阅读文本,把握整体内容;
《朝花夕拾》目录: ①小引 ②狗·猫·鼠 ③阿长和山海经 ④二十四孝图 ⑤五猖会 ⑥无常
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⑧父亲的病 ⑨琐记 ⑩藤野先生 范爱农 ⑿后记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再次学习探究它们。
2.小组讨论,畅谈喜爱篇目; 3.踊跃演讲,发表独到见解。
五、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讲述。人物形象简析: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分别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六、赏析自己所读过的文章精彩片断,针对以下问题思考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精彩片段之——《阿长与山海经》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4.通过拓读,学习感受生活,学会默读他人。(课下搜集寻找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阅读思考并比较)
(一)教师归纳 1。“谋杀”我的隐鼠。2.“切切察察的毛病”。3.摆“大”字的睡相。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5.“长毛”的故事。
6.阿长与山海经。(重点)
(二)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三)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见课文的最后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七、指导阅读归纳手法
1.《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归纳:
⑪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⑫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
⑬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⑭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⑮运用对比手法。
《朝花夕拾》的艺术手法: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
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善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八、拓展思维勇于实践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文本、图片、音像资料,制作自己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美术绘画等;从中展现、表达自己的收获、情感及成长历程等等。
《爱的教育》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爱的教育》的作者、内容。
2、通过选文的学习,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启迪学生拥有爱心,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难点:
如何阅读《爱的教育》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指导阅读精彩的片断。
教学方法:
以人物为主线,从人物塑造,语言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阐述,启迪爱,发现爱,从而提炼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卡罗纳》一课,知道了这篇课文连同三年级时学的《争吵》一课都是选自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部全世界儿童、老师、家长必读的书——《爱的教育》。(板书书名)
2、这段时间,老师很开心经常能看到同学们手捧一本《爱的教育》,老师想知道,你们都读到哪儿,了解了一些什么内容?
二、介绍书名及作者
书名 爱的教育
作者(姓名、国籍、身份等)
(出示幻灯片,老师读)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德?亚米契斯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被译成数百种文学和方言,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爱不释手的读物,也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作品。书的原名翻译是“心”。我国最早由夏丏尊先生翻译,并定名为《爱的教育》。
作品以故事形式进行爱的教育,是一本写给儿童的做人的教科书。用孩子的日记讲述故事,仿佛事情就在我们中间。读书里的故事让我们做真正的人。
主要内容:这本书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学习。写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戒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主要人物:安利柯、卡隆、代洛西、泼来可西、可莱谛、克洛西、斯带地
三、学习故事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十月的几篇文章中,去感受,去体会,去接受爱的教育。
2、一个好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离不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人物变得鲜活了,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们读了十月的这几个故事,说说你最喜欢谁?师相机板书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洛贝谛 克洛西 爱国少年 母亲 根据学生说的随机选择。
3、谈洛贝谛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读,谈感受,师小结,引导性的语言:出示相关句子
正巧这时有一辆车向孩子急速驶来,眼看就要撞着他了。洛贝谛见此情景,勇敢地跳了过去,一把抓住那孩子,把他拖到一边,可他自己却来不及躲开,被马车的车轮碾在脚上……(第5页)
a 同学们,在这危急的时刻,洛贝谛挺身而出救下了小孩子,多么了不起呀,再指名读。
b 同学们,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在危难时刻洛贝谛不顾自己舍身相救,难道你还只是一点点感动,心灵只受到一点点震撼吗?再指名读。
c 你我他,我们无不为之感动,我们仿佛也围在了洛贝谛周围,听老师读第六页的一段话。
“校长抱着受了重伤的洛贝谛走出来。洛贝谛一声不吭,脸色苍白,双眼紧闭,头歪在校长肩上。人们一下安静下来,只听见他母亲的啜泣声。校长突然停下脚步,高高举起了洛贝谛,让大家能看得见。
老师们、家长们和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称赞着:“真勇敢,洛贝谛!”
“是个了不起的孩子!”(第6页)
d见义勇为的洛贝谛,大家都爱你。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还有什么话对洛贝谛说的?让我们满怀深情地叫一声---洛贝谛,带着敬佩轻轻地呼唤受伤的---洛贝谛。
e 爱在无声中流淌,在哭声中蔓延,在人们中间传递,面对抱着学生的校长,面对洛贝谛的母亲,面对这么多关爱他的人们,你又有什么话要说呢?(校长像爱自己孩子一样爱学生,母亲你养育了一个了不起的儿子你应感到骄傲,来自社会的人们献出一片爱,人间自有真情在)
f爱就在我们身边,爱就在我们心间,爱就在有形的文字,无声的字里行间,只要你用心去读,深刻体会,你一定会有更多发现!
J送走了洛贝谛,让我们继续寻觅爱的故事,你爱的人。
4谈克洛西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读,谈感受,师小结。(13页)
房间里空荡荡的,除了一张小桌子、几把缺腿的凳子和锅瓢碗筷外,一件值钱的家具也没有。在昏暗房间的一个角落里,一个孩子正跪在墙角的一把椅子跟前,背朝外,好象在那里写字。我心想,房间光线这么差,他怎么看得见呢?我走到近前仔细一看,只见椅子上摊着纸,地板上放着墨水瓶,那孩子的确在写字。这会把眼睛弄坏的啊!我正在这样想,忽然发现那孩子长着红头发,身穿粗布衣,他正是那个一只胳膊已残废的卖野菜妇女的儿子克洛西!
引导性的语言:条件艰苦依然刻苦学习,身患残疾却顽强努力,老师的心在颤抖,多么值得同情的孩子,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关爱他们?
5谈我的母亲 除了爱学习的克洛西,其实故事中我的母亲形象更加感人找一找,画一画文中描写我的母亲的句子。
A 世上只有一位最好的女性,她便是慈爱的母亲,母亲对孩子,不,不仅是对自己的孩子,对别人的孩子也一样关爱,我说母爱是世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女生齐读写母亲的句子)
B其实爱很简单,很平常,刻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里,你能仿照书中描写母亲的句子,说说你的母亲或者其他的人对你的关爱吗?
C母亲的气息是甜美的,母亲的爱温暖我们的心,继续寻找充满爱心的故事你爱的人!谈爱国少年 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读
“拿回去!你们的臭钱!”少年掀起床幔,愤怒地瞪着双眼,“你们侮辱我的祖国,你们的钱我一文也不要!”(18页)
谈感受,师小结,引导性的语言:
1)他是多么可怜,没有衣穿,他是多么令人心疼,没有饭吃,他更是多么需要钱,却把钱像冰雹一样砸向辱骂他祖国的人,他扔的仅仅是钱吗?不,他扔的是愤怒,是屈辱。人可以没有金钱但不可没尊严,在尊严和金钱上少年选择的是尊严,在爱自己和爱祖国上,他选择的是爱祖国!(男生齐读少年的话)
2)少年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大爱,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难道我们不能给少年来点掌声吗?
四、总结归纳
1、几个人带来几种不同的爱,书中还有同学之间的友爱,博爱的亲情以及无私的师生之情等等,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读这部书的人都将无法抗拒它的魅力,它所饱含的教益慰藉和激荡的情愫无不使人流下动情的眼泪。爱的教育还要延续,爱的故事将生生不息。
2、(出示目录,激发阅读兴趣)在书中100多个小故事中,作者描写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在这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身上发生了很多平凡而伟大的故事。
五、指导读书方法
1、归纳读书方法:
《爱的教育》
了解主要内容
读书方法 走近人物角色
交流精彩片段
读出自己感受
2、今天我们一起选读了几个故事,在以下的日子,你准备怎样读这本书呢?
(学生谈自己的阅读计划)
3、老师的提示(出示幻灯片):
(1)运用学过的方法,用心阅读,有计划地坚持每天读一部分;
(2)重视积累,及时摘抄精彩的语句,写下阅读的心得。
六、总结升华
1、《爱的教育》教给我们用一颗宽容的、真诚的、进取的、善良的心去爱祖国、爱家长、爱老师,爱同学、爱弱小。让我们用心阅读,在爱中受到了教育吧,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2、作业:对你最佩服的一个人物写几句话。
***,我想对你说……
走近三国人物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外阅读方法进行读《三国演义》,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2、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指导重点:
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
1、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赤壁之战、三顾茅庐)
2、课件。
四、指导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趣
师:老师想问一问大家,拿到书的第一件事你做得是什么? 师:看出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出示)
二、掌握方法,了解本书基本情况。
师:采用这一方法,你了解了这本书的哪些知识?
三、品味诸葛亮人物特性,小结学法。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提到诸葛亮,大家两眼放光。确实,诸葛亮是三国的核心人物,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诸葛先生的形象。(指名说)师:《三国演义》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出示)
3、过渡:谈到诸葛亮,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什么?
学生谈到《三顾茅庐》时师相机点评:对!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准备统一中国!刘备有了诸葛亮的辅助,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但是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却让张飞、关羽甚是不快。而后来的事情却改变了他们的看法。谁知道的?
(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师相机点评。小结:才华横溢 神机妙算(草船借箭)
师:正可谓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事前就料想到江面将会有雾、有东风,利于作战,真是料事如神。小结:料事如神(七擒七纵、空城计)
师:提起诸葛亮,人们必然会想到“空城计”这个故事。
(出示)明确与要求:同学小组讨论,找出写诸葛亮摆空城计原因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词概括这些原因。(在原版上描述了三次诸葛亮的笑。
5、有关诸葛亮的精彩故事可以说是如数家珍,诸葛亮的一生也是富有传奇的一生,有人用一幅对联生动概括了他的一生。
(出示对联)这幅对联中包括哪些故事呢?
6、相信欣赏到这里,原本诸葛亮这个单薄的人物现在已经开始有点血有点肉,变得稍微丰富些了。其实我们在品味书中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就应该像这样,从多方面从角度对体会,这样的人物才更形象更全面!
7、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在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时,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品味的?(相机出示: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品味精彩语言)
四、通过已学方法,体会其他人物
1、师:三国演义中提到的英雄人物有200多人,刚才同学们也提到了自己最喜欢的英雄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合作去品味其中的一个著名人物,准确分析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生合作学习。
3、学生交流,师相机评价。师小结。
五、总结本课,意犹未尽
这里我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出示)一本好书远不能满足于读一篇,每读一次你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与体会!
六、作业:
1、组织一次“三国人物交流会”,谈谈自己心中的三国人物。
2、用我们学到的方法继续研读《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外名著。最后让我们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优美旋律中再来回顾一些精彩画面。(出示)
第三篇: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案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案
主备人:郭颖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略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多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积累及综合素养。【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1.简洁导入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3.教师点拨:读书三功:“诵”、“疑”、“评”。读书方法介绍:读书“三功”
诵,不是看,而是声情并茂地念。疑,不是一般地想,而是追问作者,同作者探讨。评,不是复述,而是评价优劣得失,揭示艺术规律。具备了这三功才能读出智慧,读出境界,读出一个灿烂的自我。
4.掌握一些有关阅读散文的方法。
二、走近鲁迅了解创作风格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三、深入文本了解背景
四、合作交流概括内容
1.阅读文本,把握整体内容;
《朝花夕拾》目录:
(1)小引
(2)狗•猫•鼠
(3)阿长和山海经(4)二十四孝图
(5)五猖会
(6)无常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8)父亲的病
(9)琐记
(10)藤野先生(11)范爱农
(12)后记 2.小组讨论,畅谈喜爱篇目; 3.踊跃演讲,发表独到见解。
五、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讲述。人物形象简析: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分别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六、赏析自己所读过的文章精彩片断,针对以下问题思考并写出自己的感受。精彩片段之——《阿长与山海经》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4.通过拓读,学习感受生活,学会默读他人。(课下搜集寻找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阅读思考并比较)
(一)教师归纳
七、指导阅读归纳手法 1.《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归纳:
⑴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⑵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
⑶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⑷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⑸运用对比手法。
八、拓展思维勇于实践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文本、图片、音像资料,制作自己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美术绘画等;从中展现、表达自己的收获、情感及成长历程等等。
第四篇:《朝花夕拾》阅读指导新版
阅读指导《朝花夕拾》
教学目标:
1、能够梳理整合作品中交代的作者经历,并结合对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2、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能从不同的角度初步欣赏文学作品。教学过程:
1、出示新课标文学作品欣赏要求
2、导入新课:
我们读了《朝花夕拾》这一本散文集,老师想和大家来聊一聊《朝花夕拾》这一本书,来聊一聊鲁迅这个人。
“朝”早上,“夕”黄昏。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所以《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写的是鲁迅的少年和童年时期。
3、童年,是我们最难忘的时刻,同学们也刚刚才度过自己的童年,那么,同学们,现在回想起来你的童年,你的童年生活开心吗?
4、我们大多数童年的回忆都是很开心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那么,在《朝花夕拾》里,鲁迅回忆起他的童年开不开心?从哪些事可以看出来?请结合作品内容说说。开心:百草园、看庙会、和小伙伴、长妈妈、看山海经
不开心:父亲、衍太太、名医、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刻板虚伪和残酷。《狗·猫·鼠》——讽刺“正人君子”并阐述作者仇猫的原因。
《五猖会》——对封建家长制阴影、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抨击。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阿长与〈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和社会对孩子们束缚。《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和对封建孝道的不认同。
《琐记》——介绍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的一段故事。《藤野先生》——思恋老师的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
《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鲁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5、本应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而鲁迅却要受到这么多的束缚,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人身上有没有什么共同的东西?
愚昧、麻木、迷信
6、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什么原因导致他们都会这样的呢?
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礼教和迷信(社会)
7、鲁迅小时候,就受到了这个黑暗、腐朽、愚昧的封建社会的束缚,鲁迅在小的时候就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这个社会有问题!那么长大了呢?长大的时候这个社会是怎么样的呢?在这本书里,也有2篇写作者长大后去日本留学的经历,一篇《藤野先生》,一篇《范爱农》,从这两篇里面能不能感受到作者长大求学时,当时的国民和社会是怎么样的呢?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麻木!愚昧!无知!正是因为这样,鲁迅才觉得医好一个人的身体没有用!关键是医好人的思想!所以鲁迅才会弃医从文,告别了藤野先生。
8、那现在呢?鲁迅写《朝花夕拾》的时候,这个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出示《小引》写作背景的交代
1926年“三一八”惨案①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后面又到了厦门大学任教,又遭受到当时顾颉刚、校长等人的排挤,后来又辗转到了广州,这期间,他也发表了很多针砭时弊的文章,所以又引来社会上一大批所谓的文人学者的攻击,在《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这两篇文章里面就提到了当时一些人对他卑劣的诋毁。比如陈西滢、顾颉刚之流。
那么,三一八惨案也好,还有这些所谓的学者们对鲁迅诋毁和抨击也好,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背后的社会变没变?没有!还是这样一个黑暗腐朽麻木的社会!
8、那么,同学们知道鲁迅为什么现在在这本书里要回忆起这些不开心的东西吗?
本来应该是快乐的童年,都免不了受这些东西的束缚和腐蚀,也就是说这些东西,连小孩子都不放过,简直就是吃人的社会嘛!(狂人日记)所以,他想通过梳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和回忆,来通过写自己童年的体验,来评说世态,剖析习俗。来解刨这个麻木腐朽的社会,来唤醒这些愚昧、麻木、无知的人们。
9、那么,可能有同学会疑问?那作品里面提到一些鲁迅开心的经历呢?知道为什么吗?
鲁迅写作此时的处境并不好,颠沛流离的生活,尖酸刻薄无耻的诋毁,鲁迅也通过寻找儿时的回忆,来温暖和慰藉自己,给自己前行的力量和勇气,但是,一回想起来,就看到了这个吃人的社会!痛苦的鲁迅!
10、面对眼前这个黑暗的、腐朽的残留着很多封建毒害的吃人的社会,鲁迅是什么态度?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当时宣传孝道的经典《二十四孝图》。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同学们如何看待中国特有的这个“孝”?鲁迅是如何来看待的呢?
批判,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回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人们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
11、鲁迅一生都在用文字医治和唤醒这个麻木的民族,鲁迅的文字,似匕首,似投枪,非常的犀利和深刻,我们再来看一看鲁迅的文字。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12、同学们觉得这些清国留学生漂亮吗?为什么?
标致:外表、风度等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唤起美感上的极大享受 反讽,讽刺反讽的语言,让鲁迅的作品显得格外的尖锐和犀利。
13、那么,我们现在来读《朝花夕拾》,知道该注意些把握什么了吗?
深刻的思想-对愚昧、腐朽、麻木的民众,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批判
犀利的言辞,讽刺的语言艺术
14、那么再来读读《朝花夕拾》,应该会收获更大!我们现在就再来读一读他的《五猖会》,结合开始老师说的,欣赏文学作品,要有所收获。一会老师请同学谈谈你的收获。
15、去看庙会前,鲁迅开心吗?父亲让他背书的时候,他有什么感受?后来去看庙会了,鲁迅开心吗?那么同学们,鲁迅这一经历,父亲的这一做法,背后是什么? 同学讨论:封建家长专制和泯灭孩子天性的封建教育制度。
16、就这篇作品,谈谈自己的体会,可就这几点来谈谈。
17、板书设计:
朝花夕拾
开心:百草园、看庙会、和小伙伴、长妈妈、看山海经
温馨的回忆
(痛苦的鲁迅)
不开心:长妈妈、父亲、衍太太、名医、日本的中国留学生
腐朽的社会….理性的批判
(犀利的语言,深刻的思想)
第五篇:朝花夕拾 指导与练习
邳州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七年级语文辅导材料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与检测
班级: 姓名:
内容概要: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分篇简介:
⑴《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⑵《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⑶《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⑷《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⑸《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⑺《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⑻《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⑼《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⑽《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我的阅读体验:
《朝花夕拾》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朝花夕拾》是(作者)1926年所作的散文集,共10篇。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
4、《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让我感到痛苦。
5、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玩耍。
6、《二十四孝图》中,、、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7.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件重大的事。8.“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
9、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
10、“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篇。
11、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2、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
13、《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
14、《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这一人生中重要的转折。
15、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6、《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7、鲁迅在《》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18、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 ”之类。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19、作者在文中用“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的愤怒之情。
20、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中提及。
21、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
22、在《琐记》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的区别。
23、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24、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他的老师的照片。
25、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
二、选择题:
1、“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A、形象好看 B、活泼诙谐 C、能勾摄恶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3、《琐记》一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对衍太太的不满()A.一件 B.两件 C.三件 D.四件
4、《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个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A.迷信 B.不拘小节 C.马虎 D.朴实
5、阿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什么()A.一对蚂蚁 B.一对蟋蟀 C.一包苦菜 D.都不是
6、《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件后,她有没有散布流言()A.有 B.没有
7、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A、鲁迅写《范爱农》只为了回忆过去,记住以及想念范爱农。
B、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C、鲁迅记忆中的范爱农很坏。
D、《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8、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A、《风筝》 B、《无常》 C、《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
9、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
A、《五猖会》 B、《琐记》 C、《父亲的病》 D、《无常》
10、鲁迅早年留学学习医学的国家是()A、日本 B、美国 C、苏联 D、英国
11、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A、东京 B、北平C、横滨 D、绍兴
12、《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哪篇文章?()
A、《琐记》 B、《无常》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13、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A、《狗猫鼠》 B、《五猖会》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14、“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A、孔乙己 B、范爱农 C、藤野先生 D、寿镜吾老先生
三、简答题:
1、《朝花夕拾》具体的篇目是哪些?请写出来。
2、作者憎恨猫的哪些特性?
3、《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4、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
5、鲁迅写《无常》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
6、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7、鲁迅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
8、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
9、鲁迅为什么对范爱农是失足落水还是投水自杀表示怀疑?
10、《二十四孝图》里关于“孝”的典故有哪些?
11、《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2、《无常》中塑造的“无常”这个形象为什么会受到民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