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欣赏
浅析中华民族歌剧的发展及构成特点
摘要: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而中华民族歌剧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区别于西方歌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又被称为新歌剧。本文将从分析中华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时期的剧目,通过不同民族歌剧曲目的题材特点、创作元素选取、民族歌剧音乐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向您阐述中华民族歌剧的发展及构成特点。
关键词:中华民族歌剧;发展;构成;综合性艺术
一.中华民族歌剧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中华民族歌剧的探索
探索阶段:(1919--1944)的新歌剧,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或是为了适应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前者,如:黎锦晖的儿童歌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在倡导科学、民主精神上,在艺术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贡献。后者,如: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向隅的《农村曲》、冼星海的《军民大生产吧》等,都在反映群众革命斗争的内容上、在借鉴西洋歌剧的经验上、在艺术形式民族化的问题上作出了宝贵的尝试。
(二)中华民族歌剧的奠基
奠基阶段:(1944----1955)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新秧歌运动为起点的。那是,一大批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为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此后,《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又获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一步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继问世。
(三)中华民族歌剧的深入探索
深入探索阶段:(1956---1966)是遵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方针,进一步大胆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的。这批新歌剧大致有三个创作道路。
一、紧靠戏曲的创作道路,如:《红珊瑚》、《红霞》;
二、基本上坚持《白毛女》的创作道路,如:《洪湖赤卫队》、《江姐》;
三、音乐语言及风格都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在音乐形式创作手法上又借鉴西洋歌剧经验的创作道路,如:《阿依古丽》等。
(四)新时期的民族歌剧
新时期歌剧:(1976---)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1.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2.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二.中华民族歌剧的构成及其特点
虽然中华民族歌剧发展历史较短,但是其在发展中,在中华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格局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试图借助歌剧这种载体,通过外来的艺术形态来反映我国的社会动态、群众生活现实以及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主要的代表作有:三十年代的《扬子江暴风雨》;四十年代的《白毛女》;五十年代的《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六十年代的《刘三姐》《江姐》;以及后来的《护花神》《屈原》《原野》《党的女儿》等等。本文主要从歌剧题材、歌剧的音乐风格及民族歌剧演唱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表现,分析中华民族歌剧的构成特点。
(一)中华民族歌剧的创作元素特点
中华民族歌剧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从《白毛女》到《党的女儿》,在歌剧的题材选取方面都具备了各自的特点,但题材大多来源于生活,都共同的显现了中华民族儿女的斗争生活和现实写照的特质。具体表现为: 1.反映近代历史的革命战争
中华民族歌剧,特别是发展初期和中期,题材大都以民族战争为主,反映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力求解放和自由,要求推翻“三座大山”。这类歌剧革命色彩浓厚,意在激发民族斗志,表彰艰苦卓越和勤劳勇敢的的时代精神,给人民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和动人事迹。2.改编历史人物和传统民间故事
这类歌剧大多根据史料记载的英雄爱国历史人物或者广为传颂的民间故事为创作元素,从正面刻画中华民族淳朴、勤劳、勇敢、爱国的传统美德,借以弘扬传统文化,激发人民的民族气节。3.反映人民的内心生活和精神面貌
中华民族歌剧的内容有许多都是描写人民反对封建统治,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美好幸福的行为。如《小二黑结婚》,题材大多农村色彩明显,内容积极,都较深刻的反射出时代背景下人民的内心精神世界。
(二)中华民族歌剧音乐的风格构成
中华民族歌剧具有非常典型的音乐艺术特点。1.中与西的结合
从始至今,中华民族歌剧的音乐创作都一直处于中与西的交汇点上。一方面是因为人为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充分尊重民族歌剧本体特征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果始终建立在“以中为主,洋为中用”的原则上,充分显示出各自民族音乐的独有的民族特色。2.古与今的融合对接
一切文化都具有历史的传承性。中华民族音乐是一条历史长河,从先秦的“十五国风”、汉代的“乐府”到明清的“小曲”,民族音乐形成一条光彩夺目的艺术链条。中华民族歌剧的音乐充分继承了历史音乐文化的优秀素材,一方面,要具有古代民族音乐的艺术风格,以体现剧作的时代背景与历史风貌;另一方面,又要融入新时代的新的创作理念、新的音乐元素,真正做到古今一体。例如《王贵与李香香》就吸收了陕西民歌“信天游”的音乐素材。3.新与旧的交叉点
新旧交叉是现代中华民族歌剧音乐的创作比较鲜明的特点之一。一方面是旧民族音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大胆创新,引入现代化思维和多元化精华,包括美声的、通俗的、古典的。《苍原》的音乐创作在这方面可谓范例。它在充分吸收传统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广泛运用了美声、通俗等各种音乐手段,从而充分显示出新时代中华民族歌剧音乐的崭新风貌和崭新意蕴。
(三)中华民族歌剧的演唱风格和表现特点
在音乐的表现方面,中国歌剧区别于西方以个人高超的演唱为主的特点,中国歌剧大多通过表演者的演唱来塑造人物形象,带动故事情节发展,吸引观众视觉。这就要求歌剧的表演者除了具有扎实的演唱功底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表演功底,用形体动作配合演唱的效果。
在民族歌剧的演唱中,强调年做打中的唱功做功,即演唱和表演、音乐等服从于剧情。由于歌剧剧情的多样化,从而演唱风格也丰富多彩。因为每个演唱者都能博采众长、传承创新,并赋予时代感的原则,从而形成了独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演唱风格。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以抒情为主的唱段中,通常在真切感情的基础上,用纯净明亮的音色、口齿清晰的咬字、婉转的行腔音韵来抒发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三.结语
中华民族歌剧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经逐渐的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歌剧一直沿着“以创作促演唱,以演唱促创作,创作、演唱齐头并进”的道路不断前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歌剧题材创作的多元面貌、演唱过程中字里传情、戏歌唱法的多元融合,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
面对21世纪的今天,民族歌剧同许多民族艺术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民族歌剧也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汲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借“温故而知新”来实现顺应社会的蜕变。发展是建立在突破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总结中华民族歌剧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分析其结构特点。通过分析中华民族歌剧的多元特点,才能进一步发现新的突破口,借以指导现在和未来把民族歌剧带往一个新的巅峰。
参考文献:
[1] 马跃《中国歌剧的现状和发展》,《歌剧艺术》,1987.1 [2] 张雯雯.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微探[J].科教文汇,2009.7 [3] 李艳慧.中国歌剧“戏歌唱法”的美学品格[J].中国教师,2009.4
第二篇:音乐欣赏
摘 要:音乐欣赏作为高校教育里的一门艺术类必修课程,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教育目标是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学习,使学生的思想、情感、意识产生变化,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鉴别美丑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全社会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音乐欣赏 聆听 改革
音乐欣赏,顾名思义,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从音乐实践的总体来看,音乐欣赏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找到相应音乐来表达。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我喜欢音乐。恩……这么说似乎不太准确,应该是我喜欢听歌,唱歌,很单纯的喜欢。
我属于听歌能听着了,唱歌越唱越精神的那种。总的说来,我虽然算是对音乐一窍不通,却对音乐有着一种天生的迷恋,这是人性使然吧。
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故高洁的音乐与低价的音乐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
音乐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音乐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音乐从声波上分析它介于噪声和频率不变的纯音之间,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这在歌曲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
我,只希望做一个观众,用我诚恳的心去感知。感知大师们的艺术世界同时,自己的心仿佛也跟着变得澄澈。心因聆听音乐而愈益清澈,我相信,爱音乐的人可以做到。
经过上音乐欣赏选修课我 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以及音乐的发展史。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
我爱音乐,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食粮,那么音乐就是耳朵的食粮。激动时,它使你感到温馨;焦躁时,它使你安详,苦闷时,它使你豁达、开朗;悲伤时,它使你振作。我愿在音乐中成长,脱去一切的伪装,卸下繁重的行囊,洗尽铅华,依偎在她博大而温暖的怀抱中。往日,音乐使我远离孤独,摆脱空虚。每当一个人悠闲无事的时候,我喜欢安静地靠在椅子上,细细地聆听莫扎特的《小夜曲》、舒曼的《梦幻曲》……合上双眼,随着高高低低的音符放飞自己的思绪。每当一曲终了,心中早已填满了惬意和满足。我喜欢听古典的钢琴曲,那晶莹透亮的声音,清脆而又不单调,它饱含了人性的温暖和母性的慈爱,仿佛使我找到了心灵藉以避风的港湾。每一支精致的曲子,犹如山涧清溪潺潺流淌,总能令我感到心旷神怡,那种感受真能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来形容。以往我听音乐只是在那欣赏那乐器发出来的旋律和节奏,根本就不知道原来音乐里面还有着情节和感人的故事,听了老师的讲课后我才知道原来听一曲音乐里有这那么多的知识,上了几节课后我感觉自己现在听音乐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就感觉自己好像也是学音乐的专业学生一样,在欣赏上比普通人高一层境界。
热爱音乐,其实这是人类的通性,人们因音乐而产身产生共鸣。我一直在想,到底是谁发明了这神奇而又美妙的音乐呢?是谁奏出了第一个音符呢?他是最伟大的发明机发明家。无论你在何时何地,无论你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只要你懂得音乐,世界是属于你的。当然,我也属于爱乐人的一分子。
我对歌剧较为欣赏,我认为没有情感的音乐只是无痛呻吟,大家都知道,贝多芬的月光曲是有感而发,是送给一位盲人姑娘的。敝人的领悟能力有限,没法单独从音乐去看音乐,只好借助歌剧,因为有剧情,所以能够领略其中音乐的内涵。就拿老师给我们听的《歌剧魅影》来说吧,以前就如老师所说的就会听那段高潮部分根本就没在意那里面的内涵和动人的爱情故事。而现在就不一样了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相信我会有更多机会欣赏到世界各地的音乐,能够通过音乐了解到更多地域文化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步入音乐的创造的奇妙世界,感受音乐的神奇魅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他很早就有一个宏愿:用音乐表现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和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创作冲动的必然结果 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永远感谢冼星海,他是我们民族的戏骄傲。黄河大合唱是我们民族的音乐丰碑,毛主席为冼星海所作的评价恰如其份,作为民族英雄,毛主席最能理解黄河大合唱的真正意义和内涵。每次听到黄河大合唱,我的心灵就受到一次洗礼,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样的作品数十年来再未出现,现在的衮衮诸公,尸位素餐者有之,醉生梦死者有之,你们何时再有佳作奉献人民,有否感到愧对先贤?难道我们民族真永远逃脱不了在苦难中奋起重生,在安逸中堕落沉沦的轮回宿命吗?同胞兄弟们,真到了必须常常用黄河大合唱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争,为民族而牺牲的时候了
《红孩子》《共产儿童团团歌》是我们从小耳熟能像样的革命歌曲,这首革命歌曲让我们回想起了革命年代那些儿童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所作出的努力奋斗吗,激发起我们一代代人的爱国热情,让我们中国的青少年儿童时刻不忘赐予在自己身上的伟大使命,每当提起这首歌曲我们都能够想起那些英勇的童子军,每当唱起这首歌曲我们就会鞭策自己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时刻准备着,正是因为这首歌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因此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将其改编为器乐独奏曲,合奏曲,合唱曲等。其中干壁画改编的钢琴变奏曲更是其中的较胜者。
我喜欢轻一点的音乐,还有比较具有流行的节奏的音乐。当音乐拨动心灵的琴弦,感动,任何一种感动都会如潮般涌来。这样的感动,这片只有音乐带来的宁静渗透了内心深处的每一个角落,一股不知名的温暖便会不由的袭上心头。纵使你在风暴来临之前,在孤独之中或是失意之后,这股温暖总是深深的安慰了你的心。这便是轻音乐,这就是轻音乐的魅力。
它——安静、祥和,虽然没有Hip-pop富有时代感的调子,没有金属质感的打击乐,没有热力四射的节拍,但是它的魅力却绝不亚于流行于这个世界的任何一种音乐的形式。
也许你会诧异,真的有这么神奇的音乐吗?有的,那便是轻音乐。试试看吧,在某个心情被雨淋湿的夜晚,品味自己钟爱的咖啡,让音乐从CD中缓缓的溢出。片刻,你的心就被这种音乐一点一滴的征服,身体让音乐所支配,眼前渐渐展现出另一个世界,没有争斗,没有虚伪的世界,有的只是抚面的风,芬芳的花香,以及一望无垠的草地或者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星光闪烁的夜空中。蓦然间,你会惊奇的发现音乐竟陪伴你走过了漫漫长夜,也许你还会豁然开朗。
第三篇:音乐欣赏
欣赏《让世界充满爱》
一、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学唱及同主题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学生深入感受“让世界充满爱”的真挚情感。
2、能够以柔和、统一、真挚的情感及满怀深情的声音学唱《让世界充满爱》。并通过分析、实践,处理歌曲;加深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
3、了解《让世界充满爱》《我们同属一个世界》两部作品的曲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重点
用真挚的情感及满怀深情欣赏《让世界充满爱》
四、教材简析
《让世界充满爱》是一部由著名音乐人郭峰作曲的,献给1986年“国际和平年”的组歌,由四部分组成,介绍作曲者及歌曲创作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感受音乐,对于杰克逊的介绍引导学生,全面地,宽容地认识流行歌手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强烈的想欣赏歌曲的愿望通过朗诵歌词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作品的震撼力,并且认识到音乐作品地词曲结合的原则
通过分段欣赏,学生能明显地感受到词曲结合的巧妙通过视频欣赏,强化音乐对学生的听觉冲击,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歌手的热情及为帮助他们付出的努力,通过讲解及欣赏使学生对摇滚风格有所认识音乐无国界,表现爱的主题的作品更是如此让学生的情绪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深化本课主题——让世界充满爱,让我们学会给予。
初中音乐鉴赏之《通俗音乐》
一. 进入教学
1、[师]:通俗音乐,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的音乐,请同学们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最近喜欢的曲目。
2、[介绍通俗音乐]:通俗音乐一般指在社会中广泛流行的,适合现代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口味的,通俗易懂的抒情性、表演性、娱乐性较强的音乐。一般来说,其艺术生命力不长,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而新旧更替。
4、[师]:今天给同学们介绍几首比较有代表性的通俗音乐《绿叶对根的情意》、《好汉歌》、《吉祥三宝》 [介绍]:《绿叶对根的情意》
1987年11月,谷建芬携毛阿敏参加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音乐节。《绿叶对根的情意》获演唱奖。观众奖第三名,作曲奖第四名,这是中国通俗音乐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音乐曲式分析欣赏]: 全曲以优美深情的韵律表达了绿叶对根的、孩子对母亲的、游子对祖国的感恩报答之情。
欣赏歌曲。对歌曲风格评价。语言通俗,音乐具有时代性、抒情性。这是一首娱乐类的通俗歌曲。
5、[师]接下来我给同学们带来影视性的通俗歌曲,《好汉歌》 [介绍]:《好汉歌》是我国著名影视剧,水浒传》中的主题歌曲,歌曲粗犷、豪放、热烈很好的表达了水浒传中众多好汉的慷慨胸怀以及昂扬斗志。演唱者是谁? [生]略
[音乐曲式分析]音乐的引子用了两小节铿锵有力的和声,坚实脆亮,就像是巍峨的高山,也像是水浒好汉豪爽伟岸的英雄气概。接下来是歌曲的前半段抑扬顿挫的节奏,刘欢豪爽洪亮的高八度的开门嗓音,斩截有力的合唱与之对称呼应,如山呼海啸般的宽广磅礴,以少有的震山岳的气概震动了多少观众的内心,激发了人们的模仿与学唱。后半段增添了断句节奏,号子般的衬词,很好的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下面略显柔和的乐句,最后又以昂扬的气势结束。欣赏并模仿跟唱,对歌曲风格进行评价,歌曲具有时代性,同时还有河北的音乐风格。
6、最后给大家介绍介绍《吉祥三宝》歌曲。
[介绍]:《吉祥三宝》是由布仁巴雅尔一家演唱的《吉祥三宝》,已经成了各大网站彩铃下载排行的冠军。歌曲短小欢快,歌词蕴意优美,体现温暖的天伦之乐,有浓厚的民歌风格,和时下的流行歌曲相比多了一份自在,清新和亲切。从节奏上来说,也容易模仿学唱。因此受到人们的热爱。
7、通俗歌曲中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手段,用通俗易懂的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融思想性、情感性、生活性和哲理性于一体,可以使青少年学生欣赏者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受到美的启迪和陶冶,你们在课外要寻找内容健康优秀的通俗歌曲,自觉排斥内容庸俗,精神委靡的情趣低下的歌曲。
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一. 导语:让世界充满爱,歌声是美妙的,心愿是美好的,但所有的一切更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实实在在得伸出自己的手,奉献自己的爱心,在这方面有人给我们作了很好的榜样,让我们一同来走近他。
二. 介绍《我们同属一个世界》背景及作者
迈克.杰克逊(Micheal Jackson)是20世纪这100年间极具代表意义的摇滚歌手。但我们记住他不但但是因为他在音乐上杰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一直致力于世界的慈善事业,建学校,收养孤儿……《同属一个世界》就是他在得知非洲遭受严重旱灾,上亿人面临饥饿与死亡威胁时,为援助非洲难民而作的歌曲,歌曲在推出一周就卖出了几百万张的销售业绩,后来又在英国和美国举行了长达16个小时,通过7颗卫星向世界上20多亿观众直播了为非洲难民举行的大型赈灾义演,演出获得了8500万美元的赈灾款……。
三. 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1.完整欣赏
课件播放《我们同属一个世界》的现场MTV
2.演唱风格:典型的摇滚乐风格,自由、不拘一格,强调歌手的即兴发挥,和演员个性的张扬。因此,在长达5分钟的同一曲调反复时,没有一句是完全重复的
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一.教学内容
作品歌曲:《爱的奉献》
二.作品介绍
翁倩玉《爱的奉献》:是正大综艺的主题曲,一经推出,在国内广受欢迎,歌曲以清新流畅,婉转动听的曲调,用不同语言唱出人类共同的主题——爱。
三、作品欣赏
(在《爱的奉献》歌声中):爱,让世界大同;爱,带来和平;爱,带来欢乐和希望;那么请不要吝啬你的爱,献出你的爱让世界因为你而更加温暖。
用提问,谈话式导入使学生进入爱主题的环境
作品的播放,能极大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爱的激情,同时能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
学生讲述对作品的感受能增强学生对爱的理解,认识到爱的伟大力量,被平凡而又伟大的爱所感动,感染
欣赏《牧歌》
一、导入。从文学的角度入手,吟颂“天苍苍、野茫茫……”等关于草原的诗词,从歌词的意境中导入《牧歌》的欣赏。
二、向学生介绍《牧歌》的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
三、放歌曲录音,重点欣赏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欣赏中要把握住长调民歌的特点,它的曲调悠长、宽广,节奏舒展以及旋律中的下滑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加深感受,以免生硬地进行理论上的讲解。
学唱《牧歌》。在学唱过程中,让学生细心体会歌曲的意境和意味。学生跟随录音哼唱。
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一、欣赏前谈话:
劳动号子根据不同的劳动条件,又可细分为搬运、农事、作坊、捕鱼、工程等不同类别,船工号子就是劳动号子的一种。澧水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由于水流湍急、水情复杂,船工的劳动强度大且多有风险。一代代船工们在火热的劳动生活中共同创造了动人心魄的《澧水船夫号子》。
二、欣赏歌曲录音。
教师提示:号子时而节奏舒缓、曲调悠扬;时而节奏有力、语汇简洁;时而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准确生动地反映了船工们紧张、激烈的行船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提问号子的演唱形式、结构、节奏及风格特点。
三、小结:这套船式号子记述了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一个完整的行船过程。
第四篇:音乐欣赏
全校公选课中外经典电影艺术作业
《金陵十三钗》影评
班级 10模具1班 学号 105303140 姓名 仲冬冬 成绩
故事想来大家已知道。1937年12月,日本兵攻陷南京。南京天主堂内,有两拨女子躲在那里避难。一拨是教会学校女学生;另一拨是秦淮河上的商女。一个美国来的假神父约翰,代表教会与日本占领当局打交道。当日本兵要把女学生带走蹂躏时,商女们挺身而出,替下了女学生。
坐在影院里,感觉上,这几几乎就是一部美国电影了。编排和节奏是好莱坞式的,甚至男主角起用的都是洋人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大把的英语之外,汉语讲的是南京方言,从根上甩掉了央视腔。摄影很好,拍国军战士很酷,拍秦淮商女很美。片中的江南丝竹,也是老农爱听的音乐。张艺谋的一贯弱项是编故事,这次基本编顺了,看来刘恒和严歌苓起了作用。有些细节略为用力过度,过于巧合,比如贝尔的角色约翰“神父”之女儿在女学生书娟的年龄死去,头牌商女玉墨在这年龄被嫖客开苞,以此建立这两位与女学生的暗中感情联系。但这至少说明编剧尽力了。戏里甚至有黑色幽默。为日军作翻译的书娟父亲,见到被日本人拉走的“女学生”里没有自己的女儿,他很可能叫唤坏事,日本兵却没有给他机会。
中国第一部基本好莱坞化(说得好听点是全球化)的片子,在中国电影史上或许可算划时代,但要打开海外局面,却还得是上乘的好莱坞电影才行。可惜洋人不太买账,至少俺找到的几篇美国影评不太买账。我们中国人多少读过些武侠小说,商女们仅凭一腔侠情而代女学生去死,还觉得可以接受。美国影评人则认为整个故事不可信,当它纯为煽情之作。其实,就是侠义,多少也要点报恩成分的。
这里就看出张艺谋的局限了。这老小子也是老农德性,扎根乡土坚定不移,虽说表现不同。老农是自知土而拼命装,明明只是中学程度——英语算是勉强有英国中学程度吧,其他各科中国中学程度——却整天装得像是有点文化的样子;老谋子则跟俺老家的乡亲一样,坐田埂上聊天,三句里总有两句跟男性生理偏好有关。他在《南方周末》的采访(12月15日)中说:“在创作前期,我跟许多专家讨论,专家给我讲好多秦淮文化,因为电影讲的是秦淮女子嘛”——更严格地说,《城沦之花》讲的『只是』秦淮女子。电影里另一拨女子,书娟她们这些教会学生所受的基督教文化影响,则对不起,通忘记了。老谋子只对商女感性趣,他才不会想到要请专家给他讲讲基督教义。难怪电影里书娟她们祈祷完了,连个十字都不划。
书娟她们在电影中是 convent students,读的是修女院办的女校,在那个时代,是按准修女培养的。而且那时的十四岁也不是今日的十四岁,今日的十四岁还是傻的,那时已是准大人。她们不可能没有受过基本的宗教教育,不可能不受传 教 士活动的影响。当年传教士在中国做的一大好事就是收容失足女性,为她们治病。明年是赛珍珠一百二十周年诞辰,她因着写了描写中国农民的作品《大地》(The Good Earth),而成为诺X尔文学奖第一位女性桂冠作家。从小带她并教她汉语的王阿妈,就是赛珍珠的传教士父母从女支院赎出来的。但老谋子把这些学生拍得像是纯受旧式中国教育似的,她们看不起商女,不让玉墨她们用楼上的厕所。如果改为商女们逃难时受尽歧视,人们不准她们进入藏身洞所;倒是这些女学生将她们当作可以拯救的迷路羔羊,两拨女人间开始良性互动,那么后面的替死,是否有了点洋人能够理解的感情基础?
现在电影里,替死之前,两拨女人间几乎没有来往。其实可以让女生为商女作翻译的,当商女们要和约翰“神父”打交道时。与其编那种玉墨曾是教会学校高材生(所以能讲流利英语)的不可信桥段,还不如编书娟母亲曾经有恩于玉墨,这更符合中国人的侠义道。
张大导和编剧们似乎想通过为救援女学生而牺牲的李教官,将保护女学生的责任转移给商女们。但是,这一“转移”交代得既不清楚又不可信。
《城沦之花》的一大败笔,是让女学生们爬上教堂钟楼要自杀,从而引出商女替死之慷慨。问题是天主教徒能自杀吗?自杀相当于叛变上帝啊。至少也要让书娟她们争论争论吧?如果讨论后决定自杀,自杀前也该请求上帝宽恕:Lord, forgive me for being too weak to stand up to this evil。
至于决定替死后的来往,至少让老农觉得感情上很难接受。知道商女代自己去死,女生们怎么能带着笑将学生制服递过去?就算贝尔骗她们,说商女是 professionals,应付日本兵绰绰有余,女学生也该知道商女此去凶多吉少——对方都在托嘱后事了。面对救命恩人,在感情上是很难应对的,十四岁的女孩子处理不了。贝尔若是个懂事的,这时就该隔开两拨女子,不让她们再见面。制服可以由那个男孩乔治(电影里只有该角色是完全自然的)收齐了交给商女。当然,张大导是非要有这一幕的,以此引出商女们齐唱《秦淮景》。
张大导刻划商女的体态很到位,对女学生的心理发展则毫不在意。贝尔驾着卡车开出南京城,书娟的画外音说她再也没见过玉墨她们、甚至不知道她们名字,电影到此就完了。老农倒是很想问问书娟——她今年要有八十七岁了——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之后,what you did with your life, which was saved by a humble but noble woman?
《城沦之花》让人想起莫泊桑的名作《羊脂球》(Boule de Suif)。一个莫大师式的启人反思的结尾,或许是这样的:
书娟后来参加了抗战,为援助中国的美军教官作翻译。胜利后,她去美国继续求学,读下了博士学位,作了教授。待到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书娟回国寻找玉墨她们。她只找到玉墨的女儿。玉墨女儿告诉书娟:玉墨活下来了,1949后,屡次政治运动中她都是打击对象,说她是破鞋和汉奸(这是某些被迫做过“慰安妇”的女人们的真实经历),直至文革中不堪忍受而自杀。书娟将玉墨从未说过也无处可说的那段故事告诉了玉墨的女儿。书娟搂着玉墨的女儿说:Your mother and my father, they were not bad people.They just lived in bad time。
第五篇:音乐欣赏
我对音乐的认识和感想
有关于如何理解音乐的书都同意这一观点:读这样一本书并不能加强对这门艺术的理解。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音乐有浪漫和民族音乐等等,但风格各不相同,我们现在就浪漫和民族音乐谈谈,看他们各自有怎样的特点,我们可以去更好的把我它。那么对于早期浪漫乐派的音乐风格和感情体验更应该要准确、深刻、细致的去理解和欣赏。
一、准确、深刻、细致的倾听是音乐欣赏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即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呜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的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的倾听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情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凭借自己的感情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情上的直接体验。
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音乐主题:肖邦《C小调练习曲》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情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是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在为学生讲课的实践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为学生们放了一段舒伯特《降B大调奏鸣曲》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A.宁静、圣洁;B.美丽、梦幻、忧郁和伤感;C.充满了纯正的理想和大自然的庄严;D.悲哀、哀怨;E、远方的倾诉。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他同他的音乐一起成为音乐的化身,他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精录,他的音乐是一首永恒的歌,一首无穷的歌。
然而,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在课堂上放宋代郭楚望的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主题呈示段落的录音之后,照例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却作出了各种不同的回答。A.叙述某种痛;B.忧郁而充满一种力量;C.典雅而明快的情绪;D.喜悦;E.酒狂。
这里之所以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不同相反的感情体验,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很少接触古琴音乐,对古琴音乐还不能正确地进行感知,因此也就不能正确的体验乐曲的感情内涵。
二、直感式的感情体验和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的感情体验是欣赏音乐的基本方式。
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
当然,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即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
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的进行艺术表现,他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想结合,这种做法早在音乐发展原始时代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中就已经开始了。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的融合在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欣赏者再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里素质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情的内涵体验。为了更深入的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的去体验乐曲的感情体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社会经历,创作艺徒,艺术风格等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的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和欣赏。
对于民族音乐我们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要想我国的民族音乐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必须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加强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和研究
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把我国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要保护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我们必须从学校教育入手,大力加强各级学校中的民族音乐教育,使它成为传承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还必须重视后继教育和民族音乐的研究工作,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学习和各种层次的研究,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和理论研究,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和民族音乐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例如举办民族音乐基础知识的培训学习、民间音乐的采风学习、开展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研讨活动等。
二、要加强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力度
我们民族的音乐是极其丰富的,它有赖以自豪的音色特质、混响特质、语言特质和结构特质。要使国人普遍了解民间音乐丰厚的文化底蕴,提高民族文化素质,除了通过媒体的宣传和导向外,还需要大家共同参与的大环境的支撑。我们可以通过由上而下、由普及到提高、由专业到非专业、由学校到社会团体开展民族音乐的推广普及活动,通过普及达到提高。通过媒体和文体活动传播民族音乐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社区和学校都可以开展。例如校园的广播、文艺汇演等活动,目的是让接受民族音乐熏陶的人数更多,参与的面更广,教育更深入。时间长了,机会多了,孩子们、老师们的兴趣、能力就培养起来了。在低龄儿童和中小学教育中普及艺术教育,这是从根本上提高国人修养的办法。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现在的教育系统中,这种没有直接功利性的改变是不可能实现的——看看那些教育部、教育厅的官员们所制造的越来越糟、越来越不公平的高考和中考我们就可以知道,以他们的智商和道德水平,是绝对不可能去动脑筋思考这样的百年大计的。然而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庭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长们都不再把艺术教育当成进学的台阶,而是把艺术当成是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必要营养,那一切都会有希望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样的家长正越来越多。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只是注意到民间音乐这一本体,而没有重视它的重要载体——民间乐器。除了人声,音乐的重要表达方式都是通过乐器传达的,乐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乐器本身所特有的音乐物理信息,可以更快地让学生进入声音与音乐本体,激发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兴趣。我国民族民间乐器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同时又大多制作简易、演奏容易,这些都非常适合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普及要求。目前流行的笛子和箫,需要演奏者较好地控制气息才能吹出声音,在中小学教学中大面积普及有一定难度。现在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大量使用竖笛,正是利用它容易吹奏的特点。但这一乐器既没有我们的民族音乐元素,也不能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来调动学生学习、了解民族文化和音乐的积极性,只是一种音乐学习的简单工具。如果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吹管乐器,既可以充分了解民族音乐所使用的音阶、音域,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使其充分了解乐器的发音原理与不同音高之间的关系,认识到音高与管长、开孔之间的关系,明白基音与泛音之间的关系,在兴趣中进入民族音乐,打破音乐的神秘性,一举而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