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一教学反思1.0
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郑琳凤
1.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常见的函数研究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不仅仅是通过对比总结得到指数函数的性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函数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教师可以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2.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可以很容易的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本课使用几何画板可以动态地演示出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观察底数对指数函数单调性的影响。
3.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得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思考问题。
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1.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就包括方程的根与函数的图象之间的等价转化问题。
2.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反思:
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和主动的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更为进一步的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才可能是成功的。为此,本节课在教学中着力于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体验,让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水平,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3.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反思:
教学设计的难点在于教师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认知形态的知识。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个性化特点,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要求。如何在一节课中把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本节课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其二,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其三,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其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其五,关注学生,及时鼓励,其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七,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其八,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用不一样的标准衡量学生,尽量做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本设计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来展开这部分的内容。第一步,从学生认为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入手,由具体到一般,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将其推广到一般方程与相应的函数的情形。第二步,在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过程中,通过函数图象和性质研究方程的解,体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第三步,在函数模型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建立函数模型以及模型的求解,更全面地体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逐步建立起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本节只是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建立的第一步,教学中忌面面具到,延展太深。
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本节的教学中应当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实际上,一些内容因为涉及大数字运算、大量的数据处理、超越方程求解以及复杂的函数作图,因此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学是不容易展开的。因此,教学中会加强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合理使用多媒体和计算器。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这节课既是一堂新课又是一堂探究课.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教学出发点,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去取得成功,顺应合理的逻辑结构和认知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重视思维训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溶入渗透,满足学生渴望的奖励结构.整个教学设计中,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训练了他们用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他们的转化类比思想.(2)注重将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方法与现实生活中案例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使他们“听”有所思,“学”有所获,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4)注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动,注重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提高.
第二篇:必修一教学反思
《沁园春 长沙》 教学反思:
从教学意图说,我上这一课的目的是想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欣赏词的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按照教材意图来教的话,是学不到多少东西的,空泛的人文很难内化为学生的东西,人文的东西必须通过语文来做实。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惯。
《雨巷》
教学反思:
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我尽可能地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诵读与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我在讲《雨巷》时一直希望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无形中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容易脱离学生,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
《再别康桥》 教学反思:
“诵读”是诗歌教学无可争议的最佳手段。《再别康桥》这堂课,我仍以诵读为教学的主线,通过初步诵读、品味赏析、情感诵读这样的步骤,再辅之以音乐渲染和剑桥的如画美景。使整体感官浸润在诗歌的优美意境中。在指导诵读和赏析要点的过程中,穿插介绍一些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与技巧。
诗歌往往有主旨隐逸、情感飘忽、意象朦胧和表达跳跃诸多特点,如果用太逻辑太条理的分析来代替用各自的心灵去生动感悟诗歌的整体美,最后得到的常常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性答案。我力图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将思想情感投入诗歌的意境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映照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反思:
1不能做到合理的取与舍
每到文言文板块,我就想把课文里涉及到的每一个字,词,句都讲到,讲透,恐怕学生落下哪个知识点,感觉处处都是肉,处处都舍不得扔掉,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本来可以三课时讲完的东西实际上却讲了三课半乃至于四课时,耽误了进度不说,学生听得也是云里雾里的,听得很多,但是消化的就还是那么一点点。
2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因为前面疏通课文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于是就开始把讲解课文的时间压缩,压缩的结果就是我提出一个问题,不等学生反应过来就开始提问。
3导入和背景介绍部分浪费的时间过多
对《左传》体裁和文学常识的介绍过多了些。另外对于本文的背景只是引申得过多。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只是看学生当时听得很专注,很感兴趣,随即就讲了起来,完全可以节省些时间的。
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要吸取这节课的教训,安排好一节课的重点问题,大胆取舍文本材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中逐步的学习,进而完善自己。《荆轲刺秦》 教学反思:
作为新课标指引下的语文课堂,此时应该更多的还权利于学生。但是在面对这样一篇刚刚开始接触的文言文的时候,我有些茫然。到底教师该不该有些引导,并且引导的度该如何恰当把握。
文言文,应该更多的给学生以朗读的时间,让他逐渐的形成对于文言文文字的语感,逐渐的学会句读停顿,逐渐的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注意。
关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开展,我依然有些迷茫,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建立起清晰的脉络分析,逐渐的清醒一些吧!
《鸿门宴》 教学反思: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寥寥数字的人物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语文必修一模块中,只有《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于这样一个千古名篇幅,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斑而知全貌。进而感受到《史记》给后人带来的艺术魅力。
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同学们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从而也引发了大量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资料,可见课下下了不少功夫进行查找,最主要的是把查阅的相关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大收获,每位同学都想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表出来,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武断地阻止了这个环节的进行,造成了各别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些失落,打击了学生的热情,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现在回过头想一想,其实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充分地表现,哪怕是教学任务完不成,超码学生得到了锻炼,这也是一种收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吸取这样的经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反思:
教师应帮助解决学生对鲁迅文章的恐惧。鲁迅文章的难于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时代背景的隔膜。鲁迅的文章针对性很强,它往往是针对当时所发生的某件事,或针对当时社会上的某些政治或其他的社会现象。这些事件或现象在文章中根本就看不到,但是没有这些背景知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作者到底在讲些什么。更不用说稳中的有些话是含沙射影,暗指当时的某些人或事。这些知识虽说文中没有,但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编者往往都在注释中加议提示与介绍。解决这个问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提醒学生要重视注释。二是教师可以查阅资料对文章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给以更详尽的介绍。
第二,在阅读的方法上给以扶助与指导。鲁迅的文章更需要学生在阅读时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否则理解的难度就更大,连字面意思都理解不了,深刻含义就无从谈起了。我重点指导学生训练了阅读时首先要把握思路,然后要理顺每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除各部分之间的前后联系,明确每一部分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与作用。之后让学生自读文章,发现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事实证明,学生理解的难点也很少超出课后替所要求的那几句。我就抓住学生发现的难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着力强化了要把文句放到文段中,把文段放到全篇中。强调了要搞清楚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要清楚它从何而来又往何方而去。
《小狗包弟》 教学反思:
鉴于现代的学生对“文革”这段历史普遍缺乏了解,这就给他们深入理解小狗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情感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文本的研读上,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整体感知(说故事)——合作探究(品故事)——拓展探讨(讲故事)”。首先是我给他们讲一个文革中荒唐的故事,接着让他们研读文本,以复述故事的方式,认识小狗包弟,弄清它的遭遇,这样学生就抓住了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探究主旨,体验情感。再用一些类似的资料进行拓展延伸探究,研读了本文之后的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自己的一些过错,引发或喜或悲的情感是情理中事了。口头表达和课堂总结就会让他们受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还有点遗憾:那就是没能更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的主动性还不够;最后学生的自我反思不够深入,流于形式。这是以后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重点放在演讲稿的格式和细节描写上,通过文章的学习,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演讲稿,怎样写一片演讲稿,然后再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同学们发现作者在其中运用的细节描写,其实细节描写于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可是在作文里却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所以这节课重在知道,理解,运用上,在课文结束之后也布置了学生任务,先摘抄课外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然后仿照作者,自己尝试写一段,效果比较理想。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在奋飞杯教学竞赛上讲的内容,总结教学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课堂内容单薄,容量小,不能够旁征博引。
二、课堂语言要精练,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内容不是对学生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高屋建瓴的将内容拔高。
三、上课要有激情。本篇新闻,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题材,本可以借助这篇文章进行几分钟的激情演讲,课堂效果会更好。
四、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有启发的作用。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反思:
本文写于二战胜利后的第十四年,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远,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二战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多,对“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这样的概念还很模糊。于是在正式授课前,我布置学生观看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辛德勒名单》,并试着了解影片背后的故事。学生对那样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并在影片中已经和影片导演斯皮尔伯格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在学习本文时,学生就能将影片中观看到的内容和在预习本文时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也就有了探究本文主旨的兴趣,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探究的作用。于是我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查找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加深对纳粹罪恶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同学小组内交流材料,并选代表课上展示最让本组同学震撼的一张图片,体现了合作交流。这样,学生既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动的作用,也锻炼了表达、解说、合作、交流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能加深对文本学习的深刻性。
《包身工》 教学反思:
《包身工》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师生理解此文的难度因久远时间的间隔而增大,所以,我们在体味此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之前,首先要扫除时间障碍。
学生对那段历史陌生,有距离感,认为此文在现实生活中已过时,所以一翻开课文心理上便有排斥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此课之前,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上课时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其了解成文时的社会现状,明白此文应时而生的迫切性以及成作的艰难性,感受《包身工》的历史价值,而且通过图片和文字来展示当时工厂和工人生活的情况,可以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封建买办势力的痛恨,以及对被剥削工人的无限同情,如此以来便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本文应具备的情感上来,这样进入本文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在领会到此文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得让学生认识到它的现实意义,紧贴实际,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让学生在每堂课上不仅学到知识,更提升思想认识,这样才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现实生活中还有“黑心砖窑”和“非法用工煤矿”的存在,其中这些工人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与“包身工”是否相同?我们是否也可以借助报刊网络手段搜集资料,写份如今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与现实紧密相联,便培养起了学生的社会忧思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片典型的新闻报道,可以让学生按照新闻的结构来整体 把握并提取信息概括内容。以学生为主题教师辅助点拨。通过图、文、视频,让学生把握新闻主题中几个重大意义的时间,直观生动地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我过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史,体会民族自豪感,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成就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在激动和兴奋之余,要想到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第三篇:2014必修一地理教学反思
我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课中
——《山地的形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正值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新课改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平日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本着“起点低一点、讲解少一点、训练精一点、落实紧一点”的原则,设计了我的课堂。下面是《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我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精心导入、引人入胜。
本节课主要阐述常见山地的类型、成因、特点等,与实际联系密切,因此我精心挑选图片(如五岳独尊——泰山、世界第一高山——喜马拉雅山脉、窄峡夹青天的华山、风景秀丽的黄山、叹为观止的“猫咪山”等),并制作视频播放,寓教于情于景,既给予学生直观的美的享受又凸显课堂内容,可谓一举两得、美不胜收。
二、注重衔接、一脉相承。
山地的形成是第一节内容内力作用的代表,常见的褶皱山、断块山属于地壳运动的典型地貌,而火山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密不可分。因此在系统讲授山地前,我首先让学生思考,小组完成表格(只填第一节相关内容),完成如下:
实践证明表格形式不仅较好较快的巩固了第一节内容,而且帮助学生建立起前后内容的联系,长远看有助于学生自觉建构知识体系,因此体现了地理学科内容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三、模具动画、任我所用。
如果说山地美在其雄伟、险峻的外观,那么山地的骨架(地质构造或岩层形态)则晦涩难见。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等),我采用模具演示,用一本厚书(每一页代表岩层,页码越大,岩层形成的年代越老)分别演示背斜及向斜的形态、受力分析、地貌类型等,并让学生前后桌两人进行演示和提问,强化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难度大的地形倒置成因分析,我采用启发式讲解与动画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并当堂背诵记忆,较好的破解了本节的重难点。
四、课堂活动、兴味盎然。本节课不仅理论知识繁多,而且应用范围广泛。在学以致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要求下,我由浅至深设计了3个课堂活动,分别是野外判断地貌和地质构造类型、石油天然气及地下水的勘探以及隧道、大坝的选址问题,特别是隧道、大坝的选址问题,尽可能的逼近工程论证场景,将全班同学分为A、B两大组,组内分为若干小组,两大组分别论证隧道、大坝的最佳选址,最后各大组派一名工程师代表上台陈述理由,经过激烈论证,最终确定隧道在背斜修建、而大坝在向斜修建的结论。
本节课采用的多种教学手法诚然有可鉴之处,但也存在维纳斯断臂般的遗憾,即讲解褶皱山浓墨重彩,而轻描淡写了断块山,有头重脚轻之嫌;一般地形与地形倒置的成因分析,未点拨前者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而后者以外力作用为主导成因。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在教学这片广袤的天地里,吾将上下而求索,体味探索赐予的智慧与惊喜。
第四篇:高中英语必修模块一教学反思
高中英语必修模块一教学反思
在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地学完了模块一的课程。现结合教学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总结以下几点反思:
一、靠持续不断的语言知识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
英语模块一的对于新高一的学生来说单词量较大,语法架构也比较高级,课文内容相对复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养学习能力,也难减轻学习负担。所以学生还是应当认真进行语言学习。
二、英语应用能力需要相应的词汇。
“不学习语言规则、不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英语应用能力就是空中楼阁”。(包天仁语)俄罗斯通常在初中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相当于我国的小学5年级),每周3节课,第一学年即要求掌握约1300个英语词汇,学生到高中毕业时要掌握1万以上词汇,基本可以读懂英文原著。而我国现在对高中毕业生的要求是掌握2000词汇(包括词组),新研制的'课程标准'要求掌握4000个左右的词汇。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解决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状。
三、中学英语教师应有发展意识
一向以来,人们认为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认为中学英语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英语作为人们最广泛的交际用语之一,更是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像模块七的一些内容就很新。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
我们的英语教师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现代英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那么,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会发现他们所学的英语是多么bookish(书呆子气)。而教师自己则可能甚至连小学生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些常用语也可能会出现理解性的错误。
四、中学英语教师应有文化意识
模块一的课程内容涉及了很多英美文化的信息,这些对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视野,熏陶学生的情操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主要浓缩。对英语词汇的准确理解,和对语言环境的认识和创设和把握,需要对文化的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对该族文化历史的研究和学习,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了解。而读原版英语经典著作的学习,是达到这三条的捷径。
五、中学英语教师应有情感意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近几十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和
态度等对英语学习的效果乃至成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如何将素质教育理论引入外语教学是当前外语教学战线的一大课题。英语学习成功的因素中,除了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呢,还是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事实证明,认为自己“民主、开放、平静、友好、体贴、乐于助人、聪明、富于逻辑性和快乐”的人,一般来说,其学习英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与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极大的学习者。另外,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尤其是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英语教师要培养对学生的亲近感。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十分尊重学生,注意激励学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2016年11月
第五篇:化学必修一必修二教学反思
必修一教学反思:
1.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中,有关实验仪器使用、药品存放、未学过的药品的使用暂时不讲,这些知识在后续在逐步学习,即使讲了会给学生增加负担,总体说记忆性的实验知识较简单,无需提前讲。
2.离子反应的知识对高一学生有难度,不可讲的太深。应逐步学习。
3.胶体知识不可讲的太深,考试大纲对这些要求很低。
必修二
4、原电池这里要给学生多复习,鼓励学生多看几遍课本,才可能对原电池知识理解好。
5、有机知识不可讲的深,学生初次接触有机知识觉的不可理解,所以到选修5再加深学习。选修4
6、化学反应方向可以采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再讲的办法。也可以直接讲,但要讲的简单。选修5
7、知识讲的时候要注重实验题,因为高考这几年很注重有机实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