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阅读
阅读《伤仲永》,回答下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 .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 .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 .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 .
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余闻之/也久。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成语和典故必须不相同。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权劝学》精读精练
【基础积累与运用】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①当涂掌事: ②涉猎: ③才略: ④大兄:
3.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4.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A.卿今当涂掌事 B.孤常读书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自以为大有所益 5.(1)《孙权劝学》选自《 》,这是(朝代)主持编纂的一部 通史,记载了从 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 》《诗》《 》《 》《春秋》等书。
6.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另写的一段文字:
7.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运用了 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而《孙权劝学》则以 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精段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
3.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仿照下列语段中划线句子,再写两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与现代汉语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改变,或消失等。这类词在形体上与现代汉语相同,但在意义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如,文中的“博士”,在这里是“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而在现代汉语中是“学位的最高一级”的意思;;
。我们将这些文言词,叫做古今异义词。
4.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答:
(2)卿言多务,孰若孤 答: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6.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2)诣:(3)就:(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
《木兰诗》检测题
[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鞍鞯()胡骑()金柝()....策勋()赏赐()理云bìn()pèi头()..扑shuî()雄 chí()阿zǐ()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旦辞爷娘去()万里赴戎机()...著我旧时裳()安能辨()()...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4.填空。
1).《木兰诗》选自 朝(人名)编的《 》,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 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的女英雄形象。汉乐府中的“双璧”指的是《
》和《
》。
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3).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4).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5).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6).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7).诗中的“、”一句,用 和 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8).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一句诗文。9).描写木兰出征后思念亲人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
。10).木兰决定替父从军的原因是
。11).描写木兰回到家中的心境(归来后喜不自禁的激情)的句子
,,。
12).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
。13).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14).最能表现木兰做为中国女性淳朴(勇于献身,不慕荣华,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性格的句子是:
,;
。15).夸张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
。
16).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句子:
17).全诗中最富有喜剧色彩的句子
,:
。18)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 5.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6.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
①.爷娘问女来,出郭相扶将
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④.策勋十二转
[能力提升]
(一)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6.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7.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伤仲永》答案:
1、①隶属,属于 ②有人
③又、再
④感到奇怪
2、C
3、①从此(人们)指定物体让(仲永)作诗,他就能立马写好。
②(仲永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乡里人,不让(仲永)学习。
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方父是一个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人
我最想对他说:“略”。(合情又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6、①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不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②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韦编三绝》、《闻鸡起舞》 《凿壁借光》等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江泌伴月读书》、《苏秦刺骨》。《范仲淹划齑而食》等。《孙权劝学》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与运用】
1.卿qīng 涉shè 邪yé 孰shú 遂suì 岂qǐ 2.①当官掌权,②浏览群书但不作深入研究,③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④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3.①邪:表示疑问的语气,②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③乎:表示感叹的语气,同“啊”。4.C 5.(1)《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编年体 战国(2)《易》 《书》 《礼》 6.(1)吴下阿蒙(2)刮目相待 参考答案:刚从大学毕业的张老师,由于业务知识不熟,教学经验少,在教学中常常捉襟见肘,但是,他勤奋好学,不久,在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相待的成绩。人们谈起他时,都喜滋滋地说:“张老师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啦!”7.比喻 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对话。【精段阅读】
1.C(A 动词,掌握/能源动词,应当;B介词,用/动词,认为;C动词,了解、认清。)2.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或“好处”)。3.文中的“往事”在这里是“历史”,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过去的事情”的意思;文中的“但”在这里是“只”,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4.(1)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2)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5.B(正面)6.参考答案: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拓展阅读】 1.(1)经过,(2)到,(3)走近,(4)全、都。2.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3.(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5.此题为开放性题目。(1)勤奋好学;(2)勇而有谋略,识军计。(此答案仅在参考,只要说的有理即可。)
《木兰诗》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zhù jiān jì tuî xūn cì 鬓 辔 朔 雌 姊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对着)昨夜见军帖(军中的文告)...旦辞爷娘去(早晨)万里赴戎机(战争)...著我旧时裳(穿)安能辨(怎么)(辨别)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4.填空。
1).《木兰诗》选自 宋 朝郭茂倩(人名)编的《乐府诗集》,这是 南北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代父从军 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不慕名利 的女英雄形象。汉乐府中的“双璧”指的是《乐府诗集》和《 孔雀东南飞 》。
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东„„西„„南„„北„„
3).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 4).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7).诗中的“将军„„壮士„„”一句,用 对偶 和 互文 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8).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诗文。9).描写木兰出征后思念亲人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0).木兰决定替父从军的原因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11).描写木兰回到家中的心境(归来后喜不自禁的激情)的句子 开„„.坐„„.脱„„ 著„„.当„„ 帖„„.六句。12).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 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
13).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14).最能表现木兰做为中国女性淳朴(勇于献身,不慕荣华,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性格的句子是: 可汗问所欲,„„送儿还故乡。15).夸张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16).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句子:
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
17).全诗中最富有喜剧色彩的句子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8)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C)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6.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
①.爷娘问女来,出郭相扶将
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④.策勋十二转
[能力提升]
(一)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木兰怀着喜悦的心情回家和亲人团聚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出 扶将 ②描写阿姊: 理
③描写小弟: 磨 ④描写木兰: 开 坐 脱 著 当 帖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用喜剧手法侧面表现木兰的聪明机智 6.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勤劳淳朴又坚毅勇敢,舍身报国又热爱家人,勇担重任又不慕名利 7.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赞扬古代劳动妇女的英雄形象,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二篇:文言文
(2011·温州)文言文阅读。(10分)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善回人主意 __________(2)故中辍耳 __________(3)外皆严装已毕 __________(4)上尝得佳鹞 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
(2011·梅州)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12分)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①:“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②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注释】①诘仆:质问仆人。②贾人:商人。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不可驭:驾驭
B.蹄啮伤人多矣:踢 C.汝为贵臣:你 D.而偿其直:直接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不见是马:没有看到这匹马。B.谏议遽招子:谏议马上召来儿子。C.贾人安能蓄之: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 D.戒仆养之终老:让仆人养它到老。
解析:警告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不准再卖出。3.对上面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陈谏议“急命人追贾人取马”是怕劣马“移祸于人也!” B.陈谏议的儿子陈尧咨处事为人淳朴、忠信、宽容。C.“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是对陈谏议的赞扬评价。
D.“陈谏议教子”这则短文印证了《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
(2011·苏州)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4分)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扩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肉可以吃。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或曰:“食菱须去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聊城)文言文阅读。(7分)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庄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庄跻:战国时楚庄王后裔,后降汉。1.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楚庄王欲伐越A.齐师伐我王之伐越,何也C.无丝竹之乱耳
此智之如目也
B.
其家甚智其子
庄王乃止 D.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自见之谓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后,你想到了与此文主旨相关的哪个成语或俗语?(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1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见夔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之则伤其足,曳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而走范蠡,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
2智伯欲袭卫,故遗(wèi赠送)之乘马,先之一璧,卫君大悦,酌酒。诸大夫皆喜,南文子独不喜,有忧色。卫君曰:“大国礼(送礼)寡人,寡人故酌诸大夫酒,诸大夫皆喜,而子独不喜,有忧色者,何也?”南文子曰:“无方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先兆)也。我未有往彼有以来,是以忧也。”于是卫君乃修梁津,而拟边城。智伯闻卫兵在境上,乃还。
3楚王急召太子。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天雨,廷中有潦,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廷理曰:“车不得至茆门,非法也。”太子曰:“王召急,不得须无潦。”遂驱之。廷理举殳而击其马,败其驾。太子入为王泣曰:“廷中多潦,驱车至茆门,廷理曰非法也,举殳击臣马,败臣驾,王必诛之。” 王曰:“前有老主而不踰,后有储主而不属,矜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乃益爵二级,而开后门出太子:“勿复过。”
4赵简子①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日:“谨识⑤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
5【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晏子春秋》)
6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7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8齐王①使②使者问赵威后③。书未发④,威后问使者曰:“岁⑤亦无恙⑥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⑦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⑧无岁何以⑨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第四篇:文言文
柳庆字更兴,小的时候非常聪明敏锐,很有器量,博览群书。大统十年,他被任命为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很快又以这个官位担任了雍州别驾的职位。
广陵王欣(这里不太清楚是应该断做“广陵王/欣”还是“广陵/王欣”,个人倾向于前者,但是这个人的姓氏也没有查到,姑且存疑)是西魏的至亲,他的外甥姓孟的,经常做一些凶恶强横之事。有人状告他偷盗牛,柳庆调查到是实情,很快就下令拘捕他。姓孟的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对柳庆说:“你现在要是给我带上刑具,以后你要怎么给我摘下来呢?”广陵王欣也派人给他分辩,说他无罪,姓孟的从此更加骄横。于是柳庆召集僚属和官吏,宣布姓孟的倚仗权势侵扰暴虐的样子,说完了就下令打死他,从此之后贵人的亲戚们都收敛了很多。又有一家姓胡的被抢劫,郡县的调查机关都不知道贼人在哪里,附近被囚禁起来的人有很多。柳庆认为这些贼人是乌合之众,可以诈他们一下,就写了匿名信,张贴在官府门前说:“我们一起抢劫了胡家,人有很多,害怕泄露消息,现在想要自首,害怕不能逃脱死罪,如果听说了先自首的人可以免罪,我们愿意来自首。”然后又公布了免罪的公文。过了两天,广陵王欣家的奴仆自己把自己捆起来到张贴的免罪公文下面自首,借这个机会把参与这件事的人一网打尽。柳庆的坚守正道,明察秋毫,都像这几件事一样。原文
黄仙裳幼赴童子试,为州守陈澹仙所知。后陈官给事中①,以事系狱,贫甚。黄售其负郭②田,得百金,尽以赠陈,与之同卧起囹圄中。陈后得释,两人同出白门③而去。陈殁后,黄赴桐乡④往吊之。至之日,正陈忌辰,举声哀号,感动行路。
泰州守田雪龛居官廉,黄仙裳与周旋,绝不干以私。后田落职在州不得去。黄自汝宁⑤归,囊中仅有二十金。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后语人曰:“是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亟,不得分以赠田矣。”
(选自《今世说》)注释
①给事中:官名。
②负郭:靠近城墙。
③白门:南京古称“白门”。
④桐乡:地名,是陈澹仙的故乡。
⑤汝宁:地名,在河南。
⑥囹圄:监狱 翻译
黄仙裳早年参加童子试,被州太守陈澹仙所赏识,后来陈做了给事中,因为犯罪被关押在牢狱中,很贫困。黄卖掉了他靠近城墙的土地,得到了一百两银子,把所有钱都给了陈,还和他一起在监牢里住。陈后来被释放,两人同时离开南京。陈死后,黄赶赴桐乡吊唁他。到的时候,正好是陈的忌日,大哭哀号,把过路人都感动。
泰州太守田雪龛为官清廉,黄仙裳与他打交道的时候,绝对不拿私事找他帮忙。后来田雪龛被罢了官,没有钱回不了家。黄仙裳正要回家,身上有二十两银子。于是先到了田雪龛的住所,把身上所带的钱的一半给了他。后来黄仙裳对别人说:“那天我如果先回到自己家里,由于我家里非常需要钱,就不能把钱分给田雪龛了。”习题解答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两项是(B)(D)(2分)
A.后陈官给事中(官场)因改为“做官” B.绝不干以私(谋取)
C.以事系狱,贫甚。(案件)因改为“监牢” D.与之同卧起囹圄中(监狱)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2分)
A.尽以赠陈(把)B.为州守陈澹仙所知(被)
C.乃先至田寓(就)D.分其半以赠(他的)指代“钱”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C)(2分)
A.黄售负廓田,(黄仙裳)得百金 B.黄仙裳与(田雪龛)周旋。
C.正陈忌辰,(全家)举声哀号 D.(黄仙裳)后语人曰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共4分,各2分)
①后陈官给事中,以事系狱。
译:后来陈澹仙官至给事中,因为受到牵连被关押在监狱里。
②是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亟,不得分以赠田矣。
译:那天如果我先到家,因为家中急需用钱,就不能分一半给田雪龛了。黄仙裳是一个怎样的人
1.从"以事系狱,贫甚。黄售其负郭田,得百金,尽以赠陈,与之同卧起囹圄中。陈后得释,两人同出白门“而去看出他是一个有恩必报与人同甘共苦的人。
2.“黄自汝宁归,囊中仅有二十金。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看出他是一个仗义疏财,为人两肋插刀的人。
3.绝不干以私 不徇私的人
第五篇:文言文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î,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译文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文言文启蒙读本答案
1.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直接继承人
2.翻译;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文言知识
焉。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这里。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惧有伏焉,即俱有伏与之,意为担心齐国在那里有埋伏
文化常识
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讲究礼制,家庭有礼,官府有礼,堂上更有礼,所以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孟子小时候在学堂里,除了识字外,还要学习揖让揖退,这些都是朝堂上的规矩,比作,姿势都有规定,不合礼制轻者斥责,重者处刑。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②。”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⑾也。
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彘(zhì):猪。
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不过,只是。
⑤戏耳:开玩笑罢了。
⑥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戏:开玩笑。他:孩子
⑦待:依赖。
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⑾烹(pēng):煮。
译文
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赏析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治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反思
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治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
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践,做。
3、绥:安,安抚。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侯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等称呼.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8、法:效法,仿效。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文中周武王的弟弟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敬:更加尊敬,益:更加
方言证古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老爸(父亲)、老母(母亲)。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谦词)。君(对他的尊称,谦词)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鉴赏
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ï)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6.履:鞋。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
17.乃:于是,这才。
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18.持:拿。
2.欲:将要,想要。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4.先:首先。
21.市罢:集市散了。
5.度(duï):测量。
23.遂:于是。
6.而:连词,表示承接。
24.曰:说。
7.置:放置,搁在。
25.宁(nìng):宁可。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26.无:不。
9.其:他的。
27.自信:相信自己。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8.以:用。
11.至:等到,直到。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12.之:到„„去,往
三声
13.操:携带。
【读音】度:duï 多音字,第二声
14.已:已经。
【读音】宁:nìng 鼻音,第四声
15.得:得到;拿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8)恶(e):害怕。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