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析朱自清散文《春》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
简析朱自清散文《春》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
一、结构美
严谨整饬如天裁———结构美《春》共十段,第一段内容写盼春,第二段至第七段从整体上集中笔墨绘春,第八段至第十段赞春。其中第三段从整体上描绘春天的景色,三至七段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勃发图、春花争妍图、春风和煦图、春雨润泽图、春早人勤图。文章结构严谨而整饬,首段如凤头,开篇点题,中间部分如猪肚,丰满圆润,结尾如豹尾,简洁有力,升华主题。其严谨整饬如天裁,无丝无缝,美轮美奂。具体如下:
首段写东风,扣住一个“盼”字,“来了”、“近了”,形象地展现了大寒过后,立春将临的情景,使盼春之状现于章首。二段总写“一切”,立春过后,万象更新。作者又把握住一个“起”字,写“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绘出立春、谷雨之间的景色,迎春之意跃然纸上。三段赞春草。这是谷雨惊蛰时令刚萌发的鲜嫩小草,作者工笔描摹,在细字上下功夫,先正面描写,后借助游春踏青者的动作侧面描写,写出小草的纤细、柔软、温厚的品质,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的脉脉深情,游春之悦溢于言表。四段咏春花。循着时序,惊蛰过后,百花已由萌发、含苞到盛开怒放,作者紧扣一个“闹”字,以动写静,闹春之乐力透纸背。五段赋春风。先从人的触觉起笔,“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然后攫住一个“系”字,巧妙地把风放在泥土、空气、花草、群鸟、流水以及牧童的笛声等事物的相互联系中精心抒写,真切地写出清明前后的感受。七段颂春雨、惜春时。时序翻过谷雨,雨则“像牛毛”,似“薄烟”,小草、树叶也都变得“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作者又扣住一个“惜”字,极写农民珍惜春光,不误农时。接着写天上的风筝渐多,十分典型地写出谷雨至立夏间的暮春景象。结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使惜春之情,洋溢于卷间。末段由实而虚,扣准一个“寄”字,把人类的憧憬寄托在象征春的“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身上,展示春天无限光明的前景,使颂春之情升于峰巅。二.语言美
1、大量运用叠音字
刘勰极力提倡用叠音字,他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风雪之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文心雕龙-物色》)叠音自然,能增加音乐美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令人目不暇接,各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
2、选用精当的动词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朱自清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在动词的使用上认真地推敲,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钻”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小草破土而生的挤劲,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如果用“长”字,就太俗了,只是一般的说明,表现不出小草的活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春》)“闹”既写出了嗡嗡的声响,又呈现出春天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的确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大量使用贴切新鲜的比喻
清朝学者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写到文章里,用活了,见新了。《春》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写地上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草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紧密、闪亮、细长的特点。春是空灵之物,属难写之景,但作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他说:“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作者抓住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他笔下的 春天给人以质感、实感。三个比喻句分别突出了春天的新鲜、美丽、有力度三个特点,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三.意境美
1.形象美。文学艺术作品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作为散文,特别是描写风物、寄托情怀的抒情散文,既要有情,又要有形,这就尤见作家的艺术功力。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不仅潜隐着一种缠绵、委婉、深沉的感情,同时,他凭借精妙的比喻艺术也为我们勾描出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以质实之物比质实之物,给人一种形象美,这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俯拾皆是。然而,他用质实之物比“空灵”之物,从而托出“空灵”之物的形象,却更是出神入化。在《春》的结尾,作家这样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她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难,而朱自清写出来了,写得如此美。他独具慧眼,敏锐捕捉主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作家写物附意,扬言切事,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
2.绘画美。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能绘出影像的是画,透出神韵的是诗。好的画和好的诗总是相辅相成、浑为一体的,朱自清写的虽是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在《春》中有这段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还眨呀眨的。(略)
春天的景象被朱自清描写得多么精彩呀!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品赏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远、近、上、下,浓、淡、干、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比。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了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
3.含蓄美。汪洋奔放、直抒胸臆的诗是美的;余味曲色,含蓄蕴藉的诗更不失为美。诗为什么要含蓄?这是由生活决定的。生活本身就存在着含与露、隐与现、曲与直的现象。同时,进行艺术欣赏的人们,是主观能动的,不希望作家、艺术家把话说尽,一览无余,而是要他们创造出“含而不露”的妙境,以便为人们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天地。含蓄非诗独有,散文亦然。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有余味,有余情,具有咀而“味之不尽”的含蓄美。这种含蓄美,同样也是用比喻艺术加以实现的。
第二篇:浅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着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练的语言,缜密真挚的情致。这些,无疑是构成他“文章之美”的因素。但是,主要因素正如郁达夫所说,是“贮满”着的“诗意”。
诗意,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作家把自己感到“动情的事”传递给人们,使之受到感染并产生共鸣,要求和方法是多方面的,创造诗意的艺术也是极为丰富的,其中之一就要看作家驾驭艺术技巧如何。如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其实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技巧,它对作品“诗意”的创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凡有艺术才能的作家、艺术家都素谙比喻技巧。难壮之声,难描之形,难绘之景,难传之情,一旦到了他们的作品里,就是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深受,出现一个潇洒幽深迷人的意境。究其底,多是比喻技巧使如此。
朱自清先生运用比喻艺术创作出散文的诗意,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
一、形象美
文学艺术作品必须具有可感的生动形象,唯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作为散文,特别是写景寄情的散文,既要有情,又要有形,这就是作家的功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仅潜隐着一种缠绵、委婉、深沉的情感,同时,他凭借精妙的比喻艺术为我们勾描出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
以质实之物比质实之物,给人一种形象美,这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俯拾皆是。在《春》的结尾,作家这样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她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一些人要描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难,而朱自清写出来了,把春天的美附丽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写物附意,扬言切事,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感情。
二、绘画美
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能绘出影像的是画,透出神韵的是诗。好的画和好的诗总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朱自清写的虽是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不过,后者是融于前者,耳自然流出来的。在《春》中有这样的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还眨呀眨的(略)读了这文字,你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欣赏一幅清新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远、近、上、下、浓、淡、燥、湿,虽是信笔点染,却尽得风流。
三、音乐美
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人的,从而获得艺术的美丽。好的音乐,总给人以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
四、含蓄美
汪洋奔放、直抒胸臆的诗是美的,余味曲涩、含蓄蕴藉的诗更不失为美。诗为什么要含蓄?这是由生活决定的。生活本身存在着含与露、隐与现、曲与直的现象。同时进行艺术欣赏的人们,是主观能动的。不希望作家、艺术家把话说尽,一览无余,而是要他们创造出“含而不漏”的妙境,以便为人们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天地。含蓄,非诗独有,散文亦然。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有段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叶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读这段文字,顿生一中隐约的朦胧的含蓄美,象交织着一首淡淡喜悦、淡淡哀伤的温柔的小夜曲,多么神秘的幽玄的情景啊~有余昧、有余情,具有咀而“味之不尽“的含蓄美。
总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明快细腻,给人以寻之不尽,身临其境的美感。
第三篇:美春散文(精选)
那年冬天,我偶遇初中同学C,聊起了初中时代的生活。尔后他说他们高中、大学里的同学经常聚会,为什么我们初中同学不聚一聚呢,何况初中的同学都是周边附近的——有的同学一毕业就再也没见到过。
我应付道:是该聚聚了。
在我看来,初中时代是有许多美好的记忆,但这么多年,时过境迁,再走在一起,不知是否还有共同的话题。
最后他说他有美春的电话号码,也有她的微信,她很有把同学聚一聚的意思。
美春是我们班女同学中成绩最好的一个。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孑。
没过几天,美春打电话来,都二十多年没见了,听到她的声音格外亲切。我们聊了许久。最后她怪我明知C同学有她的电话号码都不联系她,是不是忘记我们这些老同学了。
少年时代的我虽然不大与人接触,但每一个同学我都记忆犹新!
那时的我几乎不跟女同学说话,美春是我唯一有过接触的一个。也许是因为我们成绩都很好,而且她就坐在我后面的缘故。我们有时会讨论一些题目。每天听到她叮铃般的笑声,感受她的活泼,就觉得学习是那么舒畅。
等到同学们都联系差不多了,已到了年关。我对美春说,別搞了吧,年底每人都得办年货,还有送年礼什么的,都很忙。
美春说就简单地见见面吧,同学们大都在外面,也只有过年才集中。
我们定在腊月二十九,除夕的前一晚见面。同学们在外面都过得很好。读高中,后面读大学的,现在都有着自己的公司;有的初中毕业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也开了厂,当了老板;特別是那几个在外搞物流的,简直就是土豪,开的都是宝马、劳斯莱斯的豪车。
见面的那一刻比我想象的要热烈。男同学们都意外地欣喜,亲切地握手,热烈地拥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这些年跑哪去了,都见不着你影子!”
女同学们手拉着手,围坐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聊开了。
同学相聚,免不了会说些那个懵懂年代的懵懂事。饭桌上,几个女同学都说那时美春是男同学们热追的对象。
那是确实,我也知那时有两个懵懂小子对美春缠得紧。
美春也毫不避讳。她说其他的同学都是胡缠,不过班长那时是真的写过信跟她表白过。
班长是个天分很高,学习特勤奋的人。现在已是上海复旦大学某研究院院长。遗憾的是,他因为工作原因没能赶回来。
在校时,我也耳闻过班长与美春的事,但那时我没想到班长会写信跟美春表白,我也不会去想。
据说那天正是一年中立春的节气。每个人都觉得同学间迎来了第二春,所以每个人都很尽兴。男同学们都喝了许多酒,好在开车的同学都各自带来了司机。
临別,同学们都感谢美春给了我们这次机会,都说以后会多聚的。美春说,同学就是我的亲兄弟姊妹,做这件事我自己也很高兴。
同学就是亲兄弟姊妹,美春这话说到我们心窝里去了!
除夕的夜晚,不时有同学在微信群里发来新年祝贺。那一句句祝福带来每一个同学浓浓的情意。
当我在外为女儿点燃烟花时,感觉那烟花格外的绚丽。我仿佛看到美春就在那华美的烟花中。如果没有美春的竭力,这个夜晚绝对没有这样祥和,这样温馨!
第二年的清明节,我跟美春等几个同学又小聚了一次。跟她私聊的时候,我们谈起了C同学。C同学那次在群里说他少年时很腼腆,心中有了女孩子也只有暗恋。读高中时他追了个彭美春的,追了三年没追到,直到现在都很惆怅。
C同学说的啥意思,大家都懂。
我对美春说,同学在群里就不要提那些陈芝麻了,我们只谈同学间的感情。
美春说,当时C同学追她追得紧,但也不是蛮缠的那种。
C同学追她追得紧?我这真是第一次听说。C同学是见了女同学就脸红的那种,我只道他真是暗恋。
我笑着说,可能是你那时太活泼,人见人爱。
她说,你那时一心只读圣贤书,我那时太贪玩,所以中考时没考起。
我说,我那时还不懂事。
其实,我那时也是给美春写过信的。但我的信大意是要她静心念书,別趟早恋这淌浑水。
毕业的那期,就在春暖花开的那个季节,我突然重病住院了。当我回到学校,发现我的物理课堂作业都给美春做好了。看着她娟秀的字迹,我觉得挺有意思。
那个春天里,虽然我身体虚弱,但我却感受到了她的热心肠,觉得春天依然那样美好!
尔后,我考上了师范,同时也开始了自己极为“悲惨”的生活。她中考落榜,念了重点高中。
在师范里我曾跟她有过一次书信往来,但那时我情绪很不好,我都不记得是聊些什么了。
以后我再也没见到她,直至聚会。
美春就是一个豁达、开朗、热情、真挚的女同学,我想班里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她的!
第四篇: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一、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绘画美、音乐美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口语化是构成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基本因素。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语言的立体感
语言的立体感有首先得力于朱自清独特的艺术构思,其次它得力于朱自清对艺术辩证法奥妙的领悟和把握,对各种艺术手法的独到的妙用以及他遣使语言的精湛技巧。
例:《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像星星、还眨眨的。”这幅画,远、近、上、下,浓、淡、燥、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比。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入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例:《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荷花上„„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魅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看,作者从天上“月光”远处“远山、树影”近处“灌木”到荷叶荷塘,水里的蛙声。这两段从空间、时间,从上到下立体的呈现一片灰朦的夜晚色彩。
2.语言的色彩美
朱自清散文的色彩美因主观心理色彩的不同而体现出的不同色调,流露出的不同情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春》、《绿》为代表,显得明快简洁,富于亮色,是一幅幅赏心悦目的青山绿水画。一类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为代表,显得朦胧飘忽,呈现灰色,是一幅幅飘渺虚无的南朝楼阁图。
清朝学者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写到文章里,用活了,见新了。
《春》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写地上的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草花之多,而且描绘出散散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紧密、闪亮、细长的特点。
(二)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音乐美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音乐美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散文的意向性语言的描绘
朱自清极善于把意象化的画面转换同主观情绪、情感的变化有机揉和在一起,使读者感受到一股含蓄深隐的情绪、情感之流,听到源于作者灵魂深处的心灵之声。
例:《荷塘月色》中把荷叶比作婷婷的舞女的裙,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例:“沿路听见的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过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过来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断续的歌声,一“飘”一“度”,分出了远近,从而显示出不同情意。
2.抒情性语言
朱德熙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我想,他所最求的应该是词语的贴切、形象与生动,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绿》)作者深深的喜爱绿,感情已达到了高潮,忘乎所以,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拍打之,抚摸之,亲吻之,陶醉其中。
二、朱自清散文修辞手法和句法结构的妙用
朱自清散文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丰富多变的句法结构来营造一种音乐魅力,并且注意对字词的考究和锤炼。
(一)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喻、博喻、拟人、通感等等,比比皆是。
例:《绿》中的比喻有二十个之多。如把梅雨潭的绿比做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异。又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块融化了的蔚蓝的天,突出其鲜润。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文中还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侧面显示绿的特征,“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视觉、触觉、感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再现了绿的柔美、明亮、软嫩、纯净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威尼斯》第一自然段就连用了四个比喻: “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这些比喻把威尼斯河网之密充分显示出来,貌似陆地而实则水域,突出了此城的“别致”。
例:《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又把月光比作流水,无形的月光给人以有形的实感,月光不仅能看得到,而且能触摸得到。这里用了“通感”。文中还有一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以博喻、拟人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天生丽质。“袅娜”、“羞涩”本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用来写荷花的饱满盛开状和含苞待放,赋予物以人的生命力和感情。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高尔基语)。朱自清散文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他的语言修养是分不开的。他不矫揉造作,不雕章琢句;他取法天然,水到渠成。他的散文如出水芙蓉,清丽淡雅;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读他的散文,像欣赏一曲悠扬舒缓的轻音乐,像观赏一副清新明丽的风景画,给人以美不胜收的享受。
(二)字词的考究和锤炼
刘勰极力提倡用叠音字,他说:“‘烁烁’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漉漉’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风雪之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文心雕龙----物 色》)叠音自然,能增加音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连绵词,令人目不暇接,自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春》中写道:“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钻”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小草破土而生的挤劲,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如果用“长”字,就太俗了,只是一般的说明,表现不出小草的活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既写出了嗡嗡的声响,又呈现出春天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的确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背影》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景感人至深。“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特写的镜头,给作者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蹒跚”写出了父亲的不灵便。“攀”显示了月台的高度,更显示出了父亲的吃力。“缩”写得细致,可以想见父亲那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如此费劲,父亲为什么还为我买橘子?因为爱子心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对父亲由衷的敬意。这一处动作描写,既细腻又简练。叶圣陶老先生对《背影》作了高度的评价:“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三、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口语化
托尔斯泰说:“文学的语言是一种话。”朱自清总是以平常说话的口气来写作,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以期把文章写得朴素自然些。
(一)自然、亲切的谈话风
在《内地描写》,他说: “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读他的作品,就像跟他面对面坐着谈话。用口语娓娓动听的表达生活感受,说之上口,听之悦耳,平稳清新,是一般书面语所达不到的。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绿》)作者用明白如话的现代口语写,可以看出对绿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作者也融进了绿色,读者也被感染了。
叶圣陶先生说朱自清写《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的时候,“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还带一点文言成分,但是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
(二)雅俗共赏的语言境界
《温州的踪迹》写道:“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色绿,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滴,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得娇娆了。这一段只八十字,却用了双声连绵词“玲珑、仿佛、掩映”,叠韵联绵词“扶疏、错落、娇娆”,叠音词“微微、历历、闪闪”,使人读起来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了。
朱自清先生还善于使用整句,整句形式上整齐匀称,语势连贯,琅琅上口,有一种对称美或复沓美或回环美。从修辞上讲,就是善于使用对偶、排比、反复、顶针、回环等修辞格。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把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目善睐了。”(《温州的踪迹》)两个假设句,将对景物的喜爱之情充分地透露了出来,同时两句结构大致相同,就像歌曲中的反复一样,有反复咏叹的韵味。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匆匆》)“徘徊”与“匆匆”间隔回环,起到突出作用。同时,叠韵词与叠音词往复呼应,造成很好的音乐氛围,烘托出惋惜的心境。
宋人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文字须有数行齐整处,须有数行不齐整处”。这是深得朴素辩证法的奥秘的经验之谈。朱先生在使用整句时常常配上散句,使文句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更富音乐性。
四、继承和发扬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风格
朱自清最早是以新诗步入文坛的,但是相比较而言,他的散文成就要大于诗歌成就。他早期的名篇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以及后来的《背影》、《荷塘月色》,《背影》情感的朴素、真挚,《荷塘月色》意境的幽雅、优美,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特别擅长使用叠字,不仅有形容词的重叠,还有数量词、动词的重叠,叠字的运用使他的散文语气舒缓、亲切自然,易于营造出雅致的氛围;另外,他喜欢用女性作为喻体,更增添了散文的柔美韵味。他的散文典雅、清新,是现代散文中极富感染力的佳作,颇见功底,耐人寻味,意味深长。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至今被演绎音乐歌曲“荷塘月色”,在全世界广泛传唱,好评如潮。我想,不久的将来,像《春》、《绿》、《背影》等也会被广泛的运用到音乐、美术作品中,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楷模。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作品讲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2】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散文——语文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3】 刘勰——《文心雕龙》
【4】 张自忠——《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第五篇: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摘要: 散文作品要感染和打动读者,既离不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更离不开表现内容的语言魅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准确地展示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味,具体可概括为简洁、精练而洒脱;朴素、淡雅而优美;清新自然,富于情韵;素雅恬静,尽显风致。关键词:诗意美 朴素美 口语美 音韵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按作品的题材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三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散文,如《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把情和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寄情于景,寄情于物。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下面就其散文的艺术特色,结合前人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一、诗意美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却文中有画,且充满了诗意。著名作家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一种诗意。”
①当然,这流淌在朱自清散文中浓浓的诗意美,与他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不可分的。
1、朱自清的语言清新、自然、形象,注重情景交融,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如画般的诗境。
如:《绿》这篇散文,作者在梅雨潭所见到的景物是“微微的云”、“飞花碎玉的瀑布”、“小小的梅雨似的水花”,作者更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和感受,觉得那水花象
② 1 杨花,“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而且那水花似乎分外多情而逗人,“有几点送入我们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她不着。”
似瀑非瀑,似花非花,这是多么富有意趣的生动形象的一幅图啊。那巧夺天工的画笔,把梅雨潭写活了,给人以清新的美感。
作者不仅写出生动的画面,而且还把自己美好的幻想和志趣融入画意,把这个可爱的“绿”化为“有我之境”。“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用手拍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这是多么新鲜别致的名字:“女儿绿”!这名字又包含着作者多少美好善良的愿望!我们从这些描写中不仅叹服作者那生花之笔,也看到了他那如潭水般明澈明净的心。
又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朱自清先生把静态的菏塘写活了。“那田田的叶子中间,花儿有嬝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还送来了缕缕清香;忽而微风吹过,叶上呈现一道凝碧的波痕,加上叶下脉脉的流水,于是那菏塘‘却更见风致了’”。在作者笔下,花叶含情,流水有意,写真传神,臻于化境。
写到月色时,他写道:“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些地方,场景的移动都反映出作者心中微妙的变化,都是作者郁积于胸中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处处有画意,而时时曲笔写衷肠,怅惆郁闷之情融化于细腻的景物描写之中。
作者在“求静”中 “找”寻到了静,“阴阴的,隐隐约约,没精打采”,作者就不由得想到了《采莲赋》,紧接着又想起了《西洲曲》。其中作者获得了片刻的静,最终还是回到喧闹中去了。作者不仅写出了月光下荷塘的特有风韵,形容得极美,而且在蝉声与蛙声的衬托下,更突出了清净幽深的气氛,把人引到往古的遐想,从而表现出作者在此特定环境中的心情,真正做到了情与景、诗与画的自然融合。
③
总之,朱自清写景抒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掩饰,不造作,更不卖弄,不管是直抒胸臆还是曲笔流露;景中有情、物中有人,可看到作者是善于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妙手。
2、新奇的想象,形象的比拟,是朱先生散文创造诗意美的另一妙法。朱自清认为,事物的比喻“得新鲜”,“才能增强抒情的感人力量”,而“新鲜”“还得入情入理,这才能让读者消化。”这里,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①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绿》
②黄昏来了,屋子里的东西只剩些轮廓,暂时懒得开灯,也可以点上一支烟,看烟头上的火一闪一闪的,像亲密的低语,只有自己听得出。-------《论抽烟》
③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冬天》
第一句作者用展着翼翅的“苍鹰”比喻踞在岩石上的“梅雨亭”,一个“浮”字,一方面突出了“踞”在岩石上梅雨亭的险峻气势,另一方面又给静态的“梅雨亭”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化“静”为“动”,突出了梅雨亭跃跃欲飞的雄姿;第二句用“亲密的低语”比喻“一闪一闪的烟头上的火”,在新奇想像中,巧妙的表达出作者一种淡淡的愁绪,轻轻的孤寂;第三句首先用“鱼的眼睛”比喻在锅中翻腾的“豆腐”,又用一个“养”字承接前句中的“鱼”,紧接着用“反穿的白狐大衣”比喻“豆腐”嫩而滑的感觉,真给人无尽的回味。
3、朱自清善用女性意象来比喻景物,不但使他所描写的景物形象可感,而且使他的文章中弥漫着一种甜美的温馨。
在《绿》中,也有许多女性意象,如:“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用“舞女的裙”、“美人出浴”来比喻出水的“荷花”。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拟人化的手法也用的不少:如:“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也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电灯的光射到水上,婉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膊。我们的船已在她的臂膊里了;如睡在摇篮里了,倦了的我们便又入梦了。”
4、朱自清散文的诗意还表现在语言富有表现力,有些话简直就是一篇之警策,自然地点上几笔,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他的语言没有斧凿痕迹,不是刻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具有一种朴素美,平常之中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自己的心境,甚至还含有某种生活哲理。④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结尾奇崛,警策。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
5、通感的运用,使景物形象具有优美动人的风采,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通感”是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人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共同参与艺术的创作与欣赏的修辞手法。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用“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在月光薄雾笼罩下的荷叶和花,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通感手法的运用,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觉器官,因而引起了丰富的联想,使文章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
二、朴素美
朱自清早期写景抒情类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镂细刻的功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在写景抒情中达到了很深的造诣。后来,“年岁大了,经验多了,情感渐渐收敛,理智渐渐开拓„„心平气和,平正通达„„”于是,他也就“改掉了一些向来重视文字修饰的习惯”,“写得快些,随便些,容易些”,(《标准与尺度.自序》)更多的运用白描手法,素淡的色彩,因而使他的散文语言呈现出一种朴素美。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的代表作。且看“送行”这一段: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好”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再如对父亲“买桔子”的描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⑤
这里,作者通过朴朴素素地记叙,把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是过铁道时,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着真像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文中“朱红的桔子”,与全篇惨淡的情调形成对比,更衬托出家遭不幸、父子离别的凄凉景况。在朴素的文字中,表现出真切的意味。
在《儿女》《给亡妇》诸篇,也在朴素的描述中流露着至情。在《儿女》中他写到:
“从前只一味地责备孩子,让他们负起责任,却未免是可耻的残酷了!” 深深自责中表达了真爱。在《给亡妇》中,通过叙述妻子去世后儿女及自己的境况,以书信体,娓娓道出了对妻子的感怀之情。最后写到:
“你睡在祖父母的下手,想来还不孤单的。只是当年祖父母的坟太小了,你正睡在圹地下,这叫做“抗圹”,在生人看来是很不安心的;等着想办法吧。那时圹上圹下密密地长着青草,朝露浸湿了我的布鞋。你刚埋了半年多,只有圹下多出一块土,别的全然看不出新坟的样子......。我想告诉你,五个孩子都好,我们一定尽心教 养他们,让他们对得起死了的母亲-----你!谦(亡妻武钟谦),好好放心安睡吧,你。”
在这里,文章没做任何雕琢,一切均是平实而朴素的诉说,但深深的悼念之情如涓涓细流倾注于字里行间,一字一泪,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不灭之情,令人不忍卒读。据说《给亡妇》在《东方杂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被时人称为“至情人”写的“至文”。
三、口语美
朱自清主张文章语言要像“行云流水”一般自然,他曾说:“文章如果能达到行云流水的境地,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⑥这种谈话式的抒情方式,也正是他自己散文创作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正如叶圣陶所说:“现代大学生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文字特色,就在于全写口语。试读他《给亡妇》里的一段文字:
“后来你天天发烧,自己还以为南方带来的疟疾。一直瞒着我,明明躺着,听见我的脚步,一骨碌就坐起来。我渐渐有些奇怪,让大夫一瞧,这可糟了,你的一个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了!大夫劝你到西山去静养,你丢不下孩子,又舍不得钱,劝你在家里躺着,你也丢不下那份家务。越看越不行了,这才送你回去。明知凶多吉少,想不到只一个月功夫你就完了”。
这一段文字,全写的是口语,谈的是家常话,倾诉、安慰,好像在灯下和家人喁喁细雨。却是那样的一往情深。文字老老实实,自自然然,绝无一点矫揉之处”。
再如:在《儿女》、《谈抽烟》中的两段文字:
“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儿女》
“一块口香糖得咀嚼老半天,还是嚼不完,凭你怎么斯文,那朵颐的样子,总遮掩不住,总有点儿不雅相。这其实不像抽烟,倒像衔橄榄。你见过衔着橄榄的人? 腮帮子上凸出一块,嘴里不时地嗞儿嗞儿的。抽烟可用不着这么费劲;烟卷儿尤其省事,随便一刁上,悠然的就吸起来,谁也不来注意你。”——《谈抽烟》
第一例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一句,用“抹”字和“捧”字,而不用“擦”或“拭”,也不用“拿”或“端”,正是取“抹”和“捧”字作为口语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把孩子受大人训斥之后那种不敢放肆、老实就范的情态,•栩栩传神地刻划出来了。•再如第二例中的“•嗞”字,本是口语中的一个象声词,通过特殊的“儿化”之后,再重叠起来使用,就获得了动词的性质,浓化了口语的意味。“嘴里不时地嗞儿嗞儿的”,细细吟味,这个词不仅描写出吃橄榄的声响,而且可以想见那种口水流涎、不停咂嘴的动态,具有绘声绘形、声态并作的艺术效果。
不难看出,这两段话中的语汇,绝大多数从口语中来,作者并注意采用口语的句法重新进行组织与安排,赋予这些语汇以特殊的“达意”和“表情”的作用。如鲁迅所说,“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语言,更加有生气”。因此,读起来像作者与读者对坐,盘膝拉话,亲切有味。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是以口语为主要成分,适当的揉和一些欧化语与文言的分子,故而显得活泼、灵动、朴素。试读《伦敦杂记》里《房东太太》的一段文字:
“歇卜士太太(Mrs.Hibbs)没有来过中国,也并不怎样喜欢中国,可是我们看,他有中国那老味儿。他说人家笑她母女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但她承认她们是的,她不在乎这个。•她爱说话,也会说话,一开口滔滔不绝;押房子,买家具等等,都会告诉你。但只是高高兴兴的告诉你,至少也平平淡淡的告诉你,决不垂头丧气,决不唉声叹气。她说话诗歌趣味,我们听话也是个趣味(在她的话里她死的丈夫和儿子都是活的,她的一些住客也是活的);所以后来听了四个多月,倒并不觉得厌倦”。这些加了工的口语,完全自然的调和在口语之中。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同时期在语言文字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写口语却是他创作的基本追求。即使他比较注重修辞,被人们认为“不怎么自然”的文字,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在优美中也含有朴素的风味,而无过分雕琢、涂饰之感,恰恰相反,以口语为基础的各种语言冶于一炉的文字,似乎更别有韵味;朴素常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足以沁人心脾,这就是他“不自然”的文章却深受读者青睐的原因。
⑦
四、朱自清散文的音韵美:
朱自清的散文笔调委婉细腻,语言优美生动,颇具音韵美,如听柔和婉转的轻音乐一样。
首先,叠字叠词的巧妙运用,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独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叠字叠词,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一个字重叠后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语言的审美意义,创造出优美的诗情画意,而且在形式上也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故此,叠字叠词,在我国古典诗词歌赋中的运用就十分广泛,它或造成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或造成一种反复回环的抒情气氛。朱自清在长期的文学研究和创作实践中对此深有体会,他的散文中,叠字叠词也是随处可见。据统计,仅《荷塘月色》一文中就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
这里,笔者就节录《荷塘月色》中的几处叠字叠词,欣赏他散文语言所营造出的音韵美。
散文一开头就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是表示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心里颇不宁静”。“月亮渐渐地升高了”,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渐渐”,真是“居欢惜夜促,在感怨宵长”。“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迷迷糊糊”写作者的感受。“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悄悄”表面上是修饰披大衫这个动作的,实际也是写“我”当时的心境。“悄悄”不能只是寂静无声,而多少还带有“忧心悄悄”那种思绪,语意双关,意味深长。
再看作者着力写荷塘的第四自然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曲曲折折”表现出荷塘的广度,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田田”的叶子,这是用“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语。此处一方面表现出荷塘的广度,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另一方面,与“曲曲折折”相承,“层层”的荷叶中间,又像“一粒粒”明珠、如碧天里“星星”的荷花。“一粒粒”这是接在数词“一”后的物量重叠,是相当多的意思;“星星”是单音名词的重叠,正好是“一粒粒”明珠的进一步描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缕缕”近于“一 ⑧丝丝”,给人以飘渺的感受,恰与“渺茫的歌声”吻合,视觉、嗅觉、听觉交织成心头的感觉。
其次,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使文章摇曳多姿,鲜活生动,给人一种灵动、妩媚的感觉。从而构成了朱自清的散文音韵美的特点。
朱自清写作散文,“注意文字的修饰,语句的层次和词义,句式。”“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话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都要“用心较量”。觉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安排最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样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再说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我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再有,不从景物自身而从游人说,例如‘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⑨正因朱自清如此精心安排句式,推敲文字,他的散文语言才呈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旋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亲爱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吧:哪又是谁呢?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匆匆》
在这篇散文中,大部分句子只五六个字,常常形成排比,问而不答,飘忽即过。句中词语的色调也极婉转,轻盈的燕子,婀娜的杨柳,娇艳的桃花,组成一幅多美的画图,“去——来”、“枯——青”、“谢——开”既有词义上的对比,又有音韵平仄上的变化,再加上以“了”“呢”等的语气词缀在句尾,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朱自清的语言朴实、真切,常在明晰的层次中追求一种回还往复的音韵美。“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子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候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看花》
这一段,作者围绕“花盆——架子——架子——院子——花盆”的顺序,清楚 的将一般家庭“爱花”的方式列举出来,层次清楚,又使文章有形成一种回还往复的音韵美。
纵观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腴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而他的语言则更有极深的造诣:早期,清丽朴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多用叠字叠词,富有绘画美、音韵美,诗意美;后来他极力提倡文章的“谈话风”,大量吸收口语体的语言,语言呈现出朴素美、口语美的特色。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注释:
(1)、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集〉导言》[M].上海: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第65页
(2)、朱自清.《朱自清散文名篇》[M].上海: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第32页
(3)、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M].西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48.第78页
(4)、晦庵.《朱自清先生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16页
(5)、朱自清.《〈背影〉序》选自《朱自清序跋书评集》[J].西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9.第42页
(6)、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1981.第86页(7)、扬州师院.《朱自清研究论文集》[M].扬州:扬州师范版社.第79页(8)、李广田.《朱自清先生的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57页(9)、王瑶.《念朱自清先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25页
参考文献: [1]王瑶.《念朱自清先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M].西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48.[3]朱自清.《关于散文写作答〈文艺知识〉编者问》[J].上海: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4]李广田.《朱自清先生的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晦庵.《朱自清先生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朱自清.《〈背影〉序》选自《朱自清序跋书评集》[J].西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9.[7]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集〉导言》[M].上海: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8]朱自清.《朱自清散文名篇》[M].上海: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9]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1981.[10]扬州师院.《朱自清研究论文集》[M].扬州:扬州师范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