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

时间:2019-05-14 16:0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

第一篇: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

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哪种体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意境美”,朗读的意境是朗读者运用有声语言依据稿件再造的艺术形象(符号)和它们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他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幻想的总合。那么如何通过朗读者的再度创作,来表现这种意境美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

一、理解全面细致

二、情感真挚充沛

三、状态积极集中 气息与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声音技巧的综合运用,共同营造朗读的意境美。关键词:朗读 意境美 导言:

朗读是一种审美活动,这种审美是依据稿件二度创作而得来的。不同的人朗读同一篇作品,可以令人感到其文化气息、文化品位的不同。如何使朗读产生美感,创造出意境美,使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都获得审美愉悦,本篇试从实际操作层面上加以说明。同时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喜爱朗读的朋友,若想使你的朗读更大程度地感染受众,需好好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另外也想使更多的朋友们通过阅读本文激发出对朗读的兴趣,使大家明白朗读并非高深莫测,如果你掌握了朗读美感创作的规律,你同样能够得心应手的去进行创作。正文: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哪种体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意境美”,何谓意境,“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符号)和它们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他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幻想的总和。作品中特定艺术形象的意境常常是静伏的、暗蓄的、潜在的,只有在创造者、欣赏者的头脑中,意境才浮动起来,明现出来,生发出来。①

朗读作为有声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它是以文字语言为依据进行再创作,把文字语言转变为有目的、有思想、有感情、有对象的有声语言。文字作品的意境美正是通过朗读者的艺术再创作,才浮动起来,呈现出来,生发出来。这种创作并非只是简单的将书面语言发出声音,而是通过自己独特的有声语言形式使语言进入了民族化、风格化、意境美、韵律美的境地。试想,为什么同一篇作品,有的人朗读会使人觉得平淡无味,而有的人朗读就会使人沉浸其中,获得一种美感享受?对于朗读来说,朗读的意境是朗读者运用有声语言依据稿件再造的艺术形象(符号)和它们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他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幻想的总合。它在朗读创造与欣赏中表现为实境与虚境的统一。它的实境是有声语言再造出来的特定形象,即“一种真且美,虽少而精,导向力很强的画面,具有能感触和捉摸的品格”;它的虚境是“不确定的颇难捉摸的部分,”“是蕴含丰富间接形象、充满特定艺术情趣、艺术氛围的‘虚’”,②它是由特定形象引发出来的情趣、意味以及某种想象联想,具有一定的空灵性,能意会但难以言表。从朗读的需要来说,情与景合、心与物合、神与形合,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那么如何通过朗读者的再度创作,来表现这种意境美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

一、理解全面细致

既然朗读是以文字语言为依据,那么对于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就要全面细致。这不仅包括作品主题、基调、重点,还包括作品体裁、题材、结构、语言,直至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方法、创作特色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等等,都要充分认识和把握。

只有深入理解稿件,朗读时才能了然于胸,才有可能选择恰当准确的声音形式,将作品形之于声、达于受众。比如我们在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时,这篇文章要传递的仅仅是怀念母亲的一种情感吗?只有了解史铁生的生平经历,通读他的其他作品,才会对其人其文有很深刻的把握,这篇文章所要传达的是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让残疾的儿子懂得了去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所在。这正是此篇文章的美学特征,而有声语言表达就应该把握住这一点,而不仅仅停留在一种煽情的情感层面,这种属于人生哲学的意境美,不悟透文章是不可能用声音表达出来的。

很多优秀作品都是语言精练含蓄、以一当十,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是文字语言的内在语。内在语就是文章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和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③朗读时我们必须深入挖掘探讨语言的内在含义,反复推敲,找出那激发作者创作的真正意图。如果抓不住文章的内在语,表达时就会出现偏差,体现出来的感情就不准确、不真挚,文章的意境也就体现不出来。

比如《补旧》这篇文章,写彭德怀被组织上安排住到吴家花园,里面有几段与警卫员的对话,彭总说:“以前,什么活儿没干过,什么苦没吃过?如今住到圆明园,皇帝老子住过的地方啊!”仅从字面上理解就会得出,彭总说这番话时是一种很知足的心态,“皇帝老子住的地方,如今我能住在这里,能不知足吗?”如果这样片面理解,那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是有悖于人物真实感情的。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彭总因为说真话而被软禁在“皇帝老子住过的地方”,受到政治上的冷落,乃至最后被迫害致死。抓住了这个历史背景和文字背后的内在语,那么在表述这段话时就不应该是很知足的语气,而是一种无奈、一种自嘲、一种对中国百姓受浮夸风之苦又无从摆脱的痛惜。这么深入理解了作品之后,朗读时情和声与文章的内涵相吻合,就会细致地传达出这种韵味,听众就会明白为什么彭总会遭到“四人帮”迫害,说真话是多么难啊!联想到当今社会,这样,这种“真”又是多么难等可贵啊!就能够使观众产生共鸣,文章的意境也就自然呈现出来。

二、情感真挚充沛

理解得再深刻,而如果表达时感情冷漠、木然,这还算不上语言艺术的再创作。我们理解作品的目的是为了朗读,我们要把这种理解转为自己的播读愿望,产生跃跃欲试、非说不可的欲望。所以朗读者要让自己在深入开掘作品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的状态中,才可能使诸多感受、多层体验升华、飞动,并把种种技巧巧妙综合融汇到语流中去。如何调动自己的情感,使之随着作品而运动起来呢?个人的人生体验和阅历固然是一种积累,能够帮助朗读者更快地进入角色,但不是每一篇文章里所体现的情感都是我们所体验过的,在更多情况下,思想情感是需要采用一些手段和方法来酝酿的,较常用的就是情景再现。

比如在朗读《草地夜行》这篇作品时,开头写“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这是一个十几岁的红小鬼的视线所至。我们就要思考作品展现的是什么样一种意境?我们在朗读时该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红军长征的历史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我们无法去亲身体验爬雪山、过草地的真实情景,但可以设身处地的通过情景再现的手段,一点点把感情蓄积起来。在茫茫的草海里,一个可能还没有枪高的小鬼,正一个人一步一挨的往前走,又累又饿又困,但无论怎么走,这茫茫的草海还是一眼望不到边,只有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看不到尽头,从电视镜头景别来看,这是一幅远景,画面辽阔而又阴霾,天快黑了又要下雨了,一望无际的草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在移动。在这样一个场景,该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这么一再现,情感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我们既要表现出红军过草地的艰辛,但又不能是一种过于感伤的情怀,否则后面的赞美坚定的情绪就会被压制。尤其是开头基调得定准,是一种平缓的、叙述的语气,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

我们还可以以诗词为例,由于诗词的语言极度简练,往往把感情的变化和内容转换的过程省略,这就需要通过想象,把这些跳跃部分予以补充和丰富,把它衔接连贯起来,想到的内容应该比写出来的语句丰富得多,使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没有空白点,才能传达出深远的意境。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字面上是景物的描写,但却充分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在我们的脑海中呈现出的是这样一幅画面:船渐渐远去,最后连帆影也看不见了,只有浩浩江水向天际流去,送别人依依不舍的伫立遥望,目送神往。诗人的深情寓于景中,这幅画面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诗人与孟浩然的深厚真挚的友情,我们的感情也被调动起来了。

三、状态积极集中

在朗读中,朗读者的状态应该是积极的、集中的,这样才会有更强的感染力,使听者获得美感享受,否则再真挚充沛的感情也无法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我们在朗读作品时不只是要把文学作品原原本本表达出来,而是要切切实实的把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审美认知、独特体味融入作品中。通过朗读使文学作品内涵更丰富,意境更深远,甚至比听者自己去看这部作品能获得更多的东西。所以在深入理解稿件,调动起真挚充沛的感情之后,就要将其形之于声、达于受众了。而在形之于声的过程中,具体思想感情的进程和朗读意境美感表达主要是通过气息状态和声音状态来体现的。1.气息通畅、变化灵活

一定精神状态下的气息状态体现着具体思想感情的进程,而这种气息状态,应该是运动的通畅的,更重要的是气息要随着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需要有感而发,它不是一种松懈的气息状态,而是一种通畅自如、变化灵活的状态,不散不僵、有多有少、有快有慢。

我们还以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为例,“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句话是此篇文章最富有感情色彩的地方,母亲在临终时还在牵挂有病的儿子能不能好好活下去,这句话的朗读气息就不能使用胸腹联合呼吸法,不能还像叙述语言那样平缓。读到“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时,按照一般的读法,可能会吸一口气,接着把剩下的句子读完,但如果这样处理,感情是平淡的,母亲那种临终对儿女的牵挂之情,母亲独自忍受病痛折磨,默默鼓励支撑着儿子坚强活下去的崇高的爱,以及作者有感于母亲为了自己用心良苦的揪心之痛,是无法表达出来的。那么我们在处理时,可以吸一口气读完“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此处不换气,而是丹田用力顶,用残存的气息,托着声音缓缓读到“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处,此处虽然气息用尽,但不要大口吸气,而是用胸式呼吸法,用口浅浅的微吸气,气息不断,接着读“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种气息状态是符合病痛中母亲的状况的,但又不是软弱无力的,而且还要有那种牵挂,那种想让儿子珍惜生命好好活的强烈愿望蕴含其中,这种意境的表现是通过气息调整和合理使用而表现出来的。

我们知道赵忠祥配音的《动物世界》是相当成功的,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他在气息运用上面所作的尝试,气息非常规的使用,吐字时更多地加入了气声、虚声,把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从声音造型上显示了人对动物的更多的关怀,营造了《动物世界》节目整体的意境美。2.声音热情生动

我们把平淡冷漠的声音叫“冷声”,把热情生动的声音叫作“暖声”,暖声就是一种满含着强烈表达愿望的声音。这种愿望使我们处于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下而“非说不可”,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就会投入到文字作品中,倾情表现于朗读作品中。

而在朗读时,气和声要形成互动互随的关系,在气随情动的同时,必须声随情转,气托声、声传情,达到情声和谐的美,我们刚才所说的朗读的意境美,就是意与境合,那么形之于声时,便为情与声合。这种声音的外部形式主要通过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方面来体现,而这四者在朗读中往往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它们的综合运用构成了朗读的意境美。就拿诗词来说,为了体现出诗词的韵律节奏,语言的速度要稍慢,音域要放宽,句中的一些音节有时要作适当的延长。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要把船越走越远、逐渐消失的情景表达出来,就需要用音节的舒缓延长的方式来体现才行,若读得太快,会给人造成一逝而过的感觉,诗的意境就完全被破坏了。

我们以方明老师为例,方明老师在朗读中对意境的再创造可以说是个典范,他的朗读描绘出的画面精细而又传神,有身临其境之感,抒发的情感真挚、细腻,而又感人肺腑。在这真情与真景的交融契合之中,一个可供听众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被创造了出来,给听众带来极大的审美满足。如他朗诵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很好的表现出了诗人那种不事权贵的品格和豪放飘逸的秉性,把诗人描绘的梦游仙境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进入梦境部分,他用多变的语气层层推出飞腾、登天、熊咆龙吟,雷电霹雳一幅幅迷离恍惚的画面,铺展了神奇背景。一定的目的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一定的思想是要通过一定的手法来表现的。要想做到语言清晰准确,语调抑扬顿挫,语言刚柔相济,语意褒贬分明,就要运用技巧对语言有所设计和处理,正确处理语言的轻重、断连、刚柔、快慢的辩证关系,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会富有表现力和音乐性,从而创造出朗读的意境美。小结:

本文沿着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达于受众这样一个过程,简单的介绍了怎样体现朗读的意境美,实际上在具体朗读时,涉及到的因素会更多,嗓音的甜美、口齿的清晰等,同样会对生发朗读美感带来重要的作用。朗读带给人的美感是无穷的,究竟怎样进行朗读,怎样才能朗读得好,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注释:

①《中国艺术意境论》,蒲震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4页 ②《中国艺术意境论》,蒲震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9页 ③《中国播音学》张颂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218页 参考文献:

1.《朗读学》 张颂 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年 2.《中国播音学》张颂 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 3.《朗读美学》张颂 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4.《中国艺术意境论》 蒲震元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5.《实用播音教程》第二册----语言表达 付程 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年 6.《广播电视语言艺术》张颂 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 7.《播音风格探》姚喜双 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 8.《播音主持艺术新说》曾致 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9.《艺术哲学》丹纳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第二篇:诗歌的意境美(范文模版)

中国诗歌中审美意象对意境美的决定作用

12中本3 冯怡 2012014332 摘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对意境的探讨显然要重于对具体意象的分析,特别的白话文推广以来,意境的捕捉与语言表达更开放了。很多诗词,几乎无意境不成诗,而对意境的营造显然又受制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追求天人合一,这就决定了意象不可能是独立于意境之外的一个概念,它需要和意境互相阐释,另一方面,意境却是可以单独进行审美的,它非常符合汉语的整体思维。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审美意象对意境美的作用及其美学价值。

关键词:意境意象现代诗歌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和青年作家谈话》,《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可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也必有它自己的语言或艺术的表现行为。诗歌是渴望情感、感受和想象,是一种“摆脱散文的现实情况,凭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中国近现代诗歌与中国古典传统诗词的形式有了一定的差别,但诗本身所特有的意境还是一样的。

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一、意境就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融贯。

要把诗歌写得好,就必须把诗人所蕴蓄在心中的意境传达于语言文字,使一般人可以听到看到懂得。现代诗人海子的《亚洲铜》中写着“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它能让读者仿佛海子对于生活的无奈,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感受到海子对这地方所倾注的特殊情感。海子把他自己的感情和眼前的物象交融在一起,将他心中所蕴蓄的意境传达于文字表达出来,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他的悲伤,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的情趣与意象的契合融贯。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上半期关于创建新体格律诗的诗学思考,应该说是具有重要诗学意义的。其中,有关新诗意象的探讨,是他自觉建构新体格律诗的重要诗学内容。他批判《女神》中所用的典故(实际上也是物象类意义与比喻性意象),西方的比中国的多多了。“《女神》中底西洋的事物名词出处都是,数都不知从哪里数起。《凤凰涅槃》底凤凰是天方国低‘菲尼克司’,并非中华的凤凰。诗人观画观的是Millet低Shepherdess,赞像赞的是beethoven低像。他所羡慕的工人是炭坑里的工人,又不是人力车夫。他听到鸡声,不想到笙簧的律吕而想着orchestra低音乐。地球底自传公转,在他看来,‘就好象一个跳舞的女郎’,太阳又‘同那月桂冠儿一样’。他的心思分驰时,他又‘好象个受着磔刑的耶稣’。”闻一多所表达的,便是西方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情不够契合融贯,所产生的比喻不恰当的现象。朱光潜先生说过,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情景相生,景随情变。“以‘景’为天生自在,俯拾即得,对于人人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常识的错误。”由此可见,决定每首诗歌能否做到情景融贯,决定与诗人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一首好的诗,它必须要情景交融,才会有意境,或者说意境才能表现出来。任何一首好诗,它的出色之处都在于其意象的神奇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桥”“流水”等等,都是他的意象,他把感情与物象交融在一起,就成了一幅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再别康桥》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图。这就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融贯的表现。

二、意象在诗歌的意境中充当载体的角色。

有情感不一定可以写出优美的诗,它必须要有优美的语言承托,做它的情感载体,它才能够显现出来,没有意象的诗歌的意境无从表达。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是思维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反映的结果,是主观之“意”(意识)对客观之“境”(存在)的辨证统一;从美学角度来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的统一。比如诗人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歌有形象:我在黑夜里用黑色的眼睛寻求着光明;还有其思想: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社会处在一个极端迷茫的时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何在?诗人呼唤着人们要觉醒,要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要用我们的奋斗与努力,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光明。这首诗的“意”是虚隐的,境却是实显的。诗歌的“意”是主观的、想到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境”是客观的、看到的、浮动于诗歌表面的。但它们之间却是和谐的,像水与乳融为一体;是统一的,像血与肉不可游离。诗人把感情寄托在所选择的意象里,意象又把全诗的感情化为意境。有了意象才会有意境,如果一首诗里只空谈感情,空谈思想,没有物象,那么,那会是一首空洞的诗歌。每一首好诗都是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者是读者,他们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他们的内心都必定有一幅画境或者是有一幕意境,很新鲜并且及其动感地突现于他们的眼前,这些都需要意象来发挥作用的,用到恰到好处的意象能让读者头脑快速地构成一幅画。所谓“诗意”,根本就是一个很含糊的名词,其实真正的诗人没有一个会是哑巴,一般人的“诗意”只是幻觉和虚荣心的产品。诗不能自然流露,只能通过意象表达出来。

三、意象赋予了诗歌的生命,而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没有生命的灵魂没有什么意义。

由中国艺术审美范畴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从“形”、“象”、古典“意象”到“意境”的发展一直在强化着中国传统审美心理重意轻形的偏好,在强调“意”的基础上对主体的内在心理再作更深层的挖掘,进行更进一步的抽象、综合与内在超越。但是,从“形”、“象”、古典意象到“意境”再到“形象”的艺术审美范畴都只描绘了艺术审美心理的一个侧面,无法体现艺术审美心理的全貌,要考察文艺的审美特征就需要寻找一种能够完整论述艺术审美心理原貌的范畴。这一范畴被历史地选择为当代理论语境下产生的意象概念。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条件。但意境与意象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二者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象”是经过诗人思想、情感和想象重新把握与处理过的感觉,它是感觉材料的主观处理,是诗篇中最具体、最细小的形象单位。毛翰教授认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比如海子的《麦地》诗歌包含了由“麦地”这个词延伸开去的村庄、人民、阳光、月光、镰刀、树木、河流、汗水等的意象。麦地之于海子,已不是一般的栖居之地,而是他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他在《麦地》中这样写到:“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起没有声响” “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月亮下/有十二只鸟/飞过麦田”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 “收割的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 这里的麦地已不是一片具体的麦地,它其实是一方梦土,一方经诗人理想醇化了的古老农业文明的生活图景,它纯净、质朴、祥和、美丽,洋溢着醉人的浪漫气息。海子对承载他希望的麦地充满了感激之情,称它为“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他诗中的麦子就是诗的灵魂,贯穿全诗,用麦子写出他对这土地的不一般的感情,给了这首诗浓郁的思念、忧愁的意境。由于意境是分为主客统一和情景交融的,主客一致是意境最基本的内涵,而情景交融是由意境的主客统一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从根本上说,人的审美活动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其他活动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情感在审美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时空转换包含着虚实相生,而虚实相生、动静相生的根本实际是有无相生。而意象的有无相生这个哲学问题的思考,就回到了意象这个问题上。意象的产生和意境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四、“意象”本身进一步的抽象化和形而上化是随着“境”这个审美范畴的出现而开始的。

艺术审美范畴的历史由此进入了“境”与“意”合的阶段。诗歌的意境都是从混沌的、悠久的而且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个刹那,一个片段。这些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本只是一刹那,可由于艺术给它灌注了生命,它变成为终古常青的东西。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领神会的,便使得这些“刹那”和“片段”获得了一种超越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的后世人能不断地继续去心领神会。这些诗歌所写的本只是一个小片段,可经过艺术给以它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处独立自足的小天地。意境就是当时诗人眼睛所捕捉到的画面,所吸引他眼球的物象,从而赋予诗人当时的感情,成为或喜或悲的意境。一首诗歌的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嗨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意境。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将其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来看,那就肯定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中必须有一个“整一”的世界,实在有一个很深的道理隐藏在里面,那就是要使艺术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综上所述,跟艺术一样,诗歌也是对人生世相的观照,是对生活的写照,是感情的反映,因此诗歌当中所选取的意象就显得很重要了。诗歌当中的意象对意境的美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感情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意象的选取决定文字的优美,而意境的产生靠的是意象。我们常说某首诗的意境很美,其实是说它的意象选择的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记录诗人当时的感情,使读者能够“望诗生画”,是诗的意境得到升华。

参考书目:陈希《中国现代诗学范畴》、黑格尔《美学》、程帆《我听朱光潜讲美学》、谭好哲 程相占《现代文艺美学视野中的基本问题研究》、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朱立元《美学》

第三篇:浅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着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练的语言,缜密真挚的情致。这些,无疑是构成他“文章之美”的因素。但是,主要因素正如郁达夫所说,是“贮满”着的“诗意”。

诗意,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作家把自己感到“动情的事”传递给人们,使之受到感染并产生共鸣,要求和方法是多方面的,创造诗意的艺术也是极为丰富的,其中之一就要看作家驾驭艺术技巧如何。如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其实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技巧,它对作品“诗意”的创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凡有艺术才能的作家、艺术家都素谙比喻技巧。难壮之声,难描之形,难绘之景,难传之情,一旦到了他们的作品里,就是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深受,出现一个潇洒幽深迷人的意境。究其底,多是比喻技巧使如此。

朱自清先生运用比喻艺术创作出散文的诗意,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

一、形象美

文学艺术作品必须具有可感的生动形象,唯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作为散文,特别是写景寄情的散文,既要有情,又要有形,这就是作家的功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仅潜隐着一种缠绵、委婉、深沉的情感,同时,他凭借精妙的比喻艺术为我们勾描出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

以质实之物比质实之物,给人一种形象美,这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俯拾皆是。在《春》的结尾,作家这样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她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一些人要描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难,而朱自清写出来了,把春天的美附丽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写物附意,扬言切事,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感情。

二、绘画美

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能绘出影像的是画,透出神韵的是诗。好的画和好的诗总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朱自清写的虽是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不过,后者是融于前者,耳自然流出来的。在《春》中有这样的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还眨呀眨的(略)读了这文字,你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欣赏一幅清新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远、近、上、下、浓、淡、燥、湿,虽是信笔点染,却尽得风流。

三、音乐美

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人的,从而获得艺术的美丽。好的音乐,总给人以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

四、含蓄美

汪洋奔放、直抒胸臆的诗是美的,余味曲涩、含蓄蕴藉的诗更不失为美。诗为什么要含蓄?这是由生活决定的。生活本身存在着含与露、隐与现、曲与直的现象。同时进行艺术欣赏的人们,是主观能动的。不希望作家、艺术家把话说尽,一览无余,而是要他们创造出“含而不漏”的妙境,以便为人们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天地。含蓄,非诗独有,散文亦然。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有段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叶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读这段文字,顿生一中隐约的朦胧的含蓄美,象交织着一首淡淡喜悦、淡淡哀伤的温柔的小夜曲,多么神秘的幽玄的情景啊~有余昧、有余情,具有咀而“味之不尽“的含蓄美。

总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明快细腻,给人以寻之不尽,身临其境的美感。

第四篇:感受《春晓》的意境美

感受《春晓》的意境美

张家港德积小学:方惠英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小时候念这首诗时只知道这是老师叫背的,全无半点喜欢。那时脑子里尽是些鸟啊,花啊,蝴蝶什么的。若是上课时,有只花蝶打窗前飞过,那眼光就被那扑扇的翅膀牢牢的吸了去,一个劲儿的冥想那美丽翅膀上的花纹是否意味着一个藏宝图?油菜花蕊里的密汁是否都被它吮尽了?那边的豆耳是不是又婷婷玉立了?如果我也能穿上那漂亮的衣服小朋友们指不定怎么羡慕我呢!如果我也能像它那般自由该多好啊!就这样一路想开去,有时还会暗暗发笑。放学了,田野就成了我们孩子的天堂:挑马兰的,采野花做花球的,割野菜的,赶泥鳅的„„纵横的阡陌上留下了一串串活泼的小脚丫,芬芳的泥土气息中飘来一阵阵清脆的笑声„„ 一直到懂得回忆的时节才知道这段时光与我是多么的珍贵,而伴随这段美好光阴的《春晓》也由此记忆深刻起来。多少个“不觉晓”的“春眠”被急促的闹铃惊醒;多少群展转歌喉的“啼鸟”被飞驰的汽车、摩托惊走。一年之计在于春啊,行走在路上的人们哪个不匆匆!聆听“夜来风雨声”的诗情画意早已被“灯红酒绿”所取代,闲看“落花流水”的雅兴亦在“荣华富贵”的追逐中被搁置于记忆深处的角落。忙忙碌碌的人们也许只有在回味《春晓》这首诗时方会回到那曾经闲适、快乐的生活中去了。

一直到自己也教孩子《春晓》这首小诗,才感到它初读似觉平淡无味,写的只是春眠之感、鸟鸣之美,而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不觉晓”的春睡香甜、“处处”鸟鸣的动听乐章,字里行间,无不流荡着春天的气息。整首诗既无奇特构思,也无惊人警句,然一切都如行云流水那般平易自然、悠远深厚、独臻妙境。“风、雨、花、鸟”这等普通景物,经过近口语化的有机组合,竟巧妙地展现了耐人寻味的春晓图。“迎风户半开”,读此诗令人如饮春茶,回味无穷啊!想当年正直豆蔻的我又如何能领略各种风味,幸好如今又将它拾起,未为晚矣。

“情在词外曰隐,伏溢目前曰秀。

第五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大班诗歌学习

梦来过了

我一睡觉,梦就来了。

我一醒来,梦就走了。

梦从哪里来?

又到哪里去?

我多么想知道,想把它们找到!

在枕头里吗?

我看看——没有。

在被窝中吗?

我看看——没有。

关上门也好,关上窗也好,只要一合眼,梦就又来了。

这是一首意境优美、富于童趣的小诗。语言简洁、生活化,就像是随口说出的。很担心孩子会“笑场”。因为大班的孩子们从认知的角度清楚地知道梦“不存在”。因此进行了设计。

我的设计有效果。我拉上了窗帘,把教室的光线变暗了。一开始,用轻柔的语气导入。“夜晚来到了,大地一片漆黑,安安静静的。许多人进入了梦乡,做起了梦。”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告诉孩子,今天我们教室的布置是因为我们一起要来说说梦。并要求幼儿用轻柔的声音来讲述自己的梦。孩子进入了这样的氛围,于是缓缓、轻轻的讲述着自己的梦境。我,则为孩子的梦小结:甜甜的梦、美丽的梦、有趣的梦、奇怪的梦、可怕的梦。从梦的内容,我们一起探讨:为什么会有梦?戴文婷说:是因为白天想的事,晚上就会做梦。我告诉她,科学家也是这么解释的,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她非常自豪。戈义轩说:梦是不存在的。徐俊杰说:梦是一种幻想;薛佳伟说:梦是自然现象;非常想要的东西会在梦里出现;在梦里我会变得特别厉害;在梦里我有变身机器„„看,孩子们对梦解释得多么透彻。

诗歌的学习,对大班孩子来说不具挑战性。重点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一说到诗歌的内容——找梦。陈家伟就说:不用找,眼睛一闭就有了。马上就点题了。但孩子们没有因此笑场。他们感受着诗歌的趣味,就像刚才述说着对梦的理解一样。因为诗歌,就是孩子们的心声。虽然在认知层面清楚地知道梦境的不存在性。但,梦的神秘、梦境的有趣,又是孩子喜欢与向往的。我自己就一直喜欢与人讲述自己的梦境。诗歌中找梦的情节,天真有趣。孩子们非常喜欢。在尝试用轻柔的声音朗诵诗歌的基础上,我们一起还对找梦的情节进行了仿编。“在衣柜里吗?我看看,没有。”“在洗衣机后面吗?我看看,没有。”“在鞋子里吗?我看看,没有。”“也许乘着飞机到天上去找,能找到呢?”多么有趣的仿编活动,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展开了。飞进了诗歌的意境里。

下载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挖掘古诗的意境美

    浅谈如何挖掘古诗的意境美 漳浦县官浔中心学校何小敏 诗歌有意境是诗人想像的疆域,感情的领土,形象的王国,艺术的境界。读诗,如果能进入意境,就会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

    播音主持的意境美

    浅论播音中的“以情感人 在广播电视行业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某某播音员因为播音时间长而形成了“播音腔”。“播音腔”是因为播音员在播音时无生气、无感情色彩而形成的......

    从朗读中感受美

    从朗读中感受美 XXXXXXXXXXXX校 张韬 摘要:自古以来,朗读就是人们学习语言,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当然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古语云“......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中文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集艺术、文学、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是中国造园艺......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体现“严谨美”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体现“严谨美”“美能激智,美能冶情,美能育德。”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在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实验、准备实验材料、教师课堂用语的表述以及科学概念、实验结果......

    在朗读中感受语文美

    在朗读中感受语文美 金东区孝顺镇中心小学张莹悦 语文是美丽的,教材中的语文则是文质兼美的典范。她汇聚了古今中外语言文字的精华,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符合语文能力形......

    浅淡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浅淡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摘要: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诗词整体的美学价值在于意境。意境美是诗词美的最高体现,是鉴定一首诗好坏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