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
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
—以松尾芭蕉与王维作品为例 潘贵民 田少郁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张家界427000)
摘要:本文将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大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形式作一个对比,选取其意境美这一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以最具代表性的松尾芭蕉与王维的作品为例,着重介绍了意境美之寂静、余情、纤细之美,并对“空”“虚”之美作了简单的论述,以期对读者理解其文学作品有所裨益。关键词:
俳句
绝句
意境
前言
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也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唐诗的五言绝句,也其因小见大,以少总多,有平仄韵律,流传甚广,至今都还广为后人所传颂。这两种诗体,都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两国的文学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突出地位,尤其以其简短的字句,传达深刻、幽深的意境,为后人所尊崇。笔者在此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以加深对这种诗体的理解,体会其意境之美,也期望对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一定的参照。
1.俳句及唐诗的基本知识
俳句,为日本的一种格律诗,是诗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将其中的感动或感受,用语言凝结在17个音节中的诗作,其韵律为五七五,十分简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易于传唱。
唐诗的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五言绝句。亦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姊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出一种种真切的意境。
2.松尾芭蕉与王维 诗人的人生经历,对于其作品的创造,对于其作品的内容乃至情感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诗人人生经历的考究。探讨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日本的俳句和唐诗绝句的两位代表诗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对于加深我们对其作品意境美的把握很有帮助。
2.1松尾芭蕉(1644-1694)伊贺国上野人,本名宗房,初号桃青,后改芭蕉,又名钓月轩、泊船堂、天天轩、华桃园、栩栩斋、风罗坊。少年时事上野城代藤堂新七郎良精,作其嫡子主计良忠近待。良忠爱好文学,尝就安原贞室及北村季吟学俳谐,俳号蝉吟。年轻的宗房受了他的影响,也很早就对俳谐发生了兴趣。宽文七年(1667),蝉吟患病夭折,宗房当时二十三岁,感叹之余,辞别主家,赴京都投入了季吟门下。宽文十二年(1672),宗房二十八岁,又离开京都到了江户,据说曾在小石川关口町作开凿水道的役夫,备尝了生活的艰辛。然而他不顾生活的极端贫困,仍然不断钻研俳谐,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同时开始设帐授徒,宝井其角、杉山杉风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投入他的门下的。宗房在深川开始结庐(即芭蕉庵)隐居是他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具体年代众说纷纭,大致是在三十岁以后。宗房在此改名为芭蕉,过着相当简朴的生活,悉心于俳句一道,精益求精,艺术上也渐臻炉火纯青的境界。天和二年(1682)草庵失火烧毁,芭蕉迁居甲州。后来由于山口素堂等奔走集资,芭蕉庵才得以重建。芭蕉虽然回到了旧宅,但是几年的作客生活引起了他对旅行的强烈爱好,促使他把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四处云游上。贞享元年(1684)秋,芭蕉在门人千里陪同下出行,写下了《野游纪行》。在后来的出游途中,他著有《芳野纪行》以及《更科纪行》《奥州小路》等作品。元禄三年(1690)芭蕉小住于石山幻住庵,翌年又移居嵯峨落柿舍,相继写下了《幻住庵记》与《嵯峨日记》,同年十一月又回到了江户。元禄七年(1694),芭蕉在两年余的静居后又一次作长途旅行,经伊贺、奈良来到大阪,在园女亭的文会上发病,虽经门人厚加看护,亦无起色,延至十月十二日在大阪的客舍逝世。正是由于芭蕉“町人”的出身以及他的经历,成了他创作的源泉,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些素材贴近生活,符合俳句广为流传的要求,也培养出了他俳句中的优美意境的灵感。
2.2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附近)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徒家于蒲,遂为河东(今山西蒲县附近)人。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年十五以后,作诗存者甚多,如《题友人云母障子》《过秦王墓》《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开元七年(719年),他十九岁,赴京兆府试举解头。《李陵咏》《桃源行》《清如玉壶冰》等即作于当年。他精通佛学,擅长音乐和绘画。他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诗境,兴象玲珑。他一生创作良多,在后世广为传颂的作品也数不甚数,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终南山》)“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有《新晴野望》和《魏川田家》等都写出了深刻的优美意境。
3.意境之美
3.1寂静、余情、纤细之美 松尾芭蕉的俳句和王维的诗,都不同程度地描写自然,衬托自然,以动写静,以静制动,恰到好处,让人闲情逸致,回味悠长,余情浓浓,尤其其中的纤细之美,细腻生动,令人遐想与憧憬。当然,王维所处的年代在芭蕉之前,早了大概一千多年,也有的学者认为,松尾芭蕉是受王维的影响,在这里并不作过多的论述,但也丝毫不影响二者相同的意境之美。
基本上与字面意义相同,根据这个原则创作的俳句在芭蕉的作品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例如这一首:“古池や蛙とびこむ水の音。”(译为:静寂的池塘,青蛙蓦然跳进去,水的声音呀!)这是芭蕉集中最脍炙人口之作,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芭蕉也自认为是新调的第一句。正冈子规评道:“芭蕉独居深川草庵,静思世间流行的俳谐。连歌陷于陈腐,贞德俳谐遂兴,贞门亦陈腐后,谈林又另创意境。然谈林亦不过流行一时,终非万世不易者。于是徘运亦一变,采用了长句法,杂以汉语,渐渐摆脱了贞门的洒脱与滑稽。我门第等盛唱此道,我亦时而为之,然再三再四过奇之后忽生厌倦,甚厌此体。但是既不可复归谈林的鄙俗,也不应仿效贞门乳臭而蹈袭连歌旧套,必须另创一体才能安心。这样首先要减少聱牙的汉语,尽量使用平易的国语;然而国语音多意少,因此要在十七字中充分表达我之所思,就只得最大限度地省略无用的言语和事物。那么,究竟应该如何作句呢?芭蕉脑海中如起蒙蒙大雾,惘然而坐,非醒非眠。在万籁俱寂忘想全消的瞬间,窗外传来了蛙跃古池之声。这时既非自己所道,又非旁人所语,在芭蕉耳边响起了‘蛙跃入水声’的一句。芭蕉这才如梦方醒,在略为侧首沉思后抬起头来时不觉破颜一笑。”这段关于芭蕉作句时的心情的设想是很有趣的。下面与高滨虚子的评语作一比较:“以前的徘风或以滑稽或以忧伤为主花鸟倒是内蕴的,从这一句开始,花鸟才被提到表面上来。”又说“子规以为芭蕉由于‘古池’句而大彻大悟,对于把青蛙跃古池这样平凡的事也咏成俳句自己也感到惊奇。芭蕉领略自然之妙,而且工夫老到。他的兴趣之处皆在于自然,此后他的方针就是要着眼于自然。子规也想把俳句引导到描写大自然的道路上去。并且子规说这句题材平凡,实际上它暗示了芭蕉内心的感动,大地回春,樱花初绽,草木萌芽,正是所谓惊蛰之时,地中百虫都开始活动,青蛙亦然。静止的古池之水也温暖起来,于是乎青蛙跃入其中,这是四季变迁的一种表现。芭蕉常说自己以‘四时为友,而劳身心于花鸟之中’”又说:“我家院中有一小池,内养金鱼。冬季金鱼皆潜伏水底。某天我看到漆黑的东西在水面上游,仔细瞧去,原来是何止千万的蝌蚪。过了几天,我策杖来到金鱼池畔,忽听‘嘭’的一声,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只大青蛙跳进水里去了。我顿时感到了‘古池’句,同时开始真正理解了芭蕉的名作。”从正纲子规等的话语中,我们也看到了芭蕉俳句中幽深的意境之美。从中,也让人不禁联想到: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某地的一座千年古刹里,有一间千年的古池,池中的睡莲在皎洁的月光中,娇脆欲滴,而周围又是一片寂静,静得那么出奇,连风声也没有,这时,忽然有一只青蛙“扑嗵”地跳进那一口水池中,水面发出的声响是多么地让人心醉呢!就连水中的仙女也会被此情此景所感动,而被惊醒。这也许就是芭蕉的俳句的意境的精华之所在吧。于是,我对这一俳句的翻译为:“月朗星稀夜,幽静古莲池。忽闻田鸡跃,惊动水中仙。”再来看这一句:“枯枝に鳥とまりけり秋のくれ。”译为:“秋日今向暮,枯枝有鸟栖。”虽然乍一看为消极的秋暮之作,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而是吟咏春光,表现出在闲寂的天地中自有生意的,活泼泼的世界。另有:“鷹一つ見つけてうれし伊良古崎。”译为:“伊良古崎冬日到,喜见只鹰击长空。”为轻快之作,这一句表现了芭蕉在旅行途中愉快的心情,特别是伊良古崎(地名,在爱知县)一带,遍植松树,此句能令人联想到晴和的冬日,鹰飞盘旋于松林上空以及旅人观此精神为之一振的情景,意境非同一般。让人回味,观察十分细致。
王维的诗,如《山居秋暝》,写山村傍晚雨后的景色,在一派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幽静恬适之美。他的另一类山水诗,则借对远离尘嚣的大自然的寂静境界的描写,表现内心深处空寂禅意的体验和追求。如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在高度净化的意境中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其中《鹿砦》《竹里馆》《辛夷坞》等篇,无不体现诗人在寂寞中对大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细细感悟。他还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景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并且意境开阔,往往体现出景物给人的整体印象。在他的笔下,田园风光水色明净,峰峦碧翠,田家生活安详、悠闲,是一个闲适自得的诗人眼中的田园。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首诗,诗人以远处传来的人语声和夕熙在林中青苔上洒下的光影,来衬托山林的空寂幽静,有声有色,色是运用“反差”(光与暗),声是以动衬静,疏淡自然。“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向人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画卷:在密林丛中,透过树叶,一缕缕阳光,依旧那样静静地照射在绿绿的青苔上,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依旧那样安详与自然,这是多么平静的一种心态与感悟。其描写的细致入微让人回味,余情浓浓。再来看这一首:“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虽是一首送别的诗,但其中的“日暮掩柴扉”一句,暗示了当时的情景以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天色将近黄昏,周围十分寂静的世界。具有典型的农村田园气象,意境十分优美。
3.2“空”“虚”之美 二位诗人的诗中,不光描写了田园的寂静与纤细,也从另外一方面表现出了诗人的“空”“虚”之情,虽然有些消极,但也寄托了诗人置身于世外,向往清静自然的心情。也可以说是一种凄美。芭蕉的“古池”句,在幽美的意境中也透露出诗人的空虚、寂寞、无聊之情,他十分清闲,闲得发慌。其“枯枝”句,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实际上也衬托了芭蕉对秋暮的一种伤感,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描写出了一幅凄凉之画卷。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诗人自己心境的真实写照。
王维的诗中,也是如此,其“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句,也反衬出当时的“空寂”之意境,使人感觉到,好像只有太阳懒懒地照在青苔上,而没有别的更令人感动之物。其“日暮”一句,也通过描写傍晚的夕阳以及柴扉,表现出一种无奈之情,心情十分消极、低沉。
结
语
俳句与唐诗,都是两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诗体,影响也十分深远。本文仅从松尾芭蕉与王维的一部分诗作中来体会二者相同的意境之美。并且其“寂静”“余情”“纤细”之美与“空”“虚”之美不能够截然分开,互相包含,互相参照。从中,我们也许能够获得创作的灵感和美的享受,并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也希望为大家加深对两位诗人的了解有所裨益。当然,对二位诗人以及其诗作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10月。
[ 2](清)蘅塘退士选编 梁海明译注,唐诗三百首[M]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年9月。
[ 3]冯沅君、陆侃如、中国诗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 [ 4]叶维廉 中国诗学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1月 [ 5]彭恩华,日本俳句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7月 [6]谢六逸
日本文学史
[M]日本:东京堂,1991年
[ 7]彭恩华,日本和歌史
[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4月 作者简介: 潘贵民(1980.6—)男,湖南长沙宁乡人,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化、中日比较文学。
田少郁(1982.12—)女,河北石家庄人,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双学士,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湖南省张家界市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办公室 邮编:427000 电话:0744—8202123;*** 电子信箱:hankimin@163.com
第二篇: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
摘要: 本文将日本和中国两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形式――俳句和唐诗绝句作一个对比,选取其意境美这一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以最具代表性的松尾芭蕉与王维的作品为例,着重介绍了意境美之寂静、余情、纤细之美,并对“空”、“虚”之美作了简单的论述,以期对读者理解其文学作品有所裨益。
关键词:俳句 绝句 意境
前言
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也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唐诗的五言绝句,也以其因小见大、以少总多、有平仄韵律,流传甚广,至今仍广为后人所传颂。这两种诗体,都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两国的文学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突出地位,尤以其简短的字句,传达深刻、幽深的意境,为后人所尊崇。笔者在此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以加深对这种诗体的理解,体会其意境之美,也期望对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一定的参照。
1.俳句及唐诗的基本知识
俳句,为日本的一种格律诗,是诗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将其中的感动或感受,用语言凝结在17个音节中的诗作,其韵律为五七五,十分简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易于传唱。
唐诗的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五言绝句。亦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姊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出一种种真切的意境。
2.松尾芭蕉与王维
诗人的人生经历,对于其作品的创造,对于其作品的内容乃至情感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诗人人生经历的考究。探讨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日本的俳句和唐诗绝句的两位代表诗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对于加深我们对其作品意境美的把握很有帮助。
2.1 松尾芭蕉(公元1644―1694),伊贺国上野人,本名宗房,初号桃青,后改芭蕉,又名钓月轩、泊船堂、天天轩、华桃园、栩栩斋、风罗坊。少年时事上野城代藤堂新七郎良精,做其嫡子主计良忠近侍。良忠爱好文学,曾就安原贞室及北村季吟学俳谐,俳号蝉吟。年轻的宗房受了他的影响,也很早就对俳谐发生了兴趣。宽文七年(1667),蝉吟患病夭折,宗房当时二十三岁,感叹之余,辞别主家,赴京都投入了季吟门下。宽文十二年(1672),宗房二十八岁,又离开京都到了江户,据说曾在小石川关口町做开凿水道的役夫,备尝了生活的艰辛。然而他不顾生活的极端贫困,仍然不断钻研俳谐,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同时开始设帐授徒,宝井其角、杉山杉风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投入他的门下的。宗房在深川开始结庐(即芭蕉庵)隐居是他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具体年代众说纷纭,大致是在三十岁以后。宗房在此改名为芭蕉,过着相当简朴的生活,悉心于俳句一道,精益求精,艺术上也渐臻炉火纯青的境界。天和二年(1682)草庵失火烧毁,芭蕉迁居甲州。后来由于山口素堂等奔走集资,芭蕉庵才得以重建。芭蕉虽然回到了旧宅,但是几年的做客生活引起了他对旅行的强烈爱好,促使他把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四处云游上。贞享元年(1684)秋,芭蕉在门人千里陪同下出行,写下了《野游纪行》。在后来的出游途中,他著有《芳野纪行》以及《更科纪行》、《奥州小路》等作品。元禄三年(1690)芭蕉小住于石山幻住庵,翌年又移居嵯峨落柿舍,相继写下了《幻住庵记》与《嵯峨日记》,同年十一月又回到了江户。元禄七年(1694),芭蕉在两年余的静居后又一次作长途旅行,经伊贺、奈良来到大阪,在园女亭的文会上发病,虽经门人厚加看护,亦无起色,延至十月十二日在大阪的客舍逝世。正是由于芭蕉“町人”的出身以及他的经历,成了他创作的源泉,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些素材贴近生活,符合俳句广为流传的要求,也培养出了他俳句中的优美意境的灵感。
2.2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附近)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今山西蒲县附近)人。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年十五以后,作诗存者甚多,如《题友人云母障子》、《过秦王墓》、《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开元七年(719年),他十九岁,赴京兆府试举解头,《李陵咏》、《桃源行》、《清如玉壶冰》等即作于当年。他精通佛学,擅长音乐和绘画。他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诗境,意象玲珑。他一生创作良多,在后世广为传颂的作品也数不甚数,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终南山》)“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新晴野望》和《魏川田家》等都写出了深刻的优美意境。
3.意境之美
3.1寂静、余情、纤细之美
松尾芭蕉的俳句和王维的诗,都不同程度地描写自然,衬托自然,以动写静,以静制动,恰到好处,让人闲情逸致,回味悠长,余情浓浓,尤其其中的纤细之美,细腻生动,令人遐想与憧憬。当然,王维所处的年代在芭蕉之前,早了近一千年,也有的学者认为,松尾芭蕉是受王维的影响,在这里并不作过多的论述,但也丝毫不影响二者相同的意境之美。
基本上与字面意义相同,根据这个原则创作的俳句在芭蕉的作品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例如这一首:“古池や蛙とびこむ水の音。”(译为:静寂的池塘,青蛙蓦然跳进去,水的声音呀!)这是芭蕉集中最脍炙人口之作,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芭蕉也自认为是新调的第一句。正冈子规评道:“芭蕉独居深川草庵,静思世间流行的俳谐。连歌陷于陈腐,贞德俳谐遂兴,贞门亦陈腐后,谈林又另创意境。然谈林亦不过流行一时,终非万世不易者。于是徘运亦一变,采用了长句法,杂以汉语,渐渐摆脱了贞门的洒脱与滑稽。我门第等盛唱此道,我亦时而为之,然再三再四过奇之后忽生厌倦,甚厌此体。但是既不可复归谈林的鄙俗,也不应仿效贞门乳臭而蹈袭连歌旧套,必须另创一体才能安心。这样首先要减少聱牙的汉语,尽量使用平易的国语;然而国语音多意少,因此要在十七字中充分表达我之所思,就只得最大限度地省略无用的言语和事物。那么,究竟应该如何作句呢?芭蕉脑海中如起蒙蒙大雾,惘然而坐,非醒非眠。在万籁俱寂忘想全消的瞬间,窗外传来了蛙跃古池之声。这时既非自己所道,又非旁人所语,在芭蕉耳边响起了‘蛙跃入水声’的一句。芭蕉这才如梦方醒,在略为侧首沉思后抬起头来时不觉破颜一笑。”这段关于芭蕉作句时的心情的设想是很有趣的。下面与高滨虚子的评语作一比较:“以前的俳风或以滑稽或以忧伤为主花鸟倒是内蕴的,从这一句开始,花鸟才被提到表面上来。”又说:“子规以为芭蕉由于‘古池’句而大彻大悟,对于把青蛙跃古池这样平凡的事也咏成俳句自己也感到惊奇。芭蕉领略自然之妙,而且功夫老道。他的兴趣之处皆在于自然,此后他的方针就是要着眼于自然。子规也想把俳句引导到描写大自然的道路上去。并且子规说这句题材平凡,实际上它暗示了芭蕉内心的感动,大地回春,樱花初绽,草木萌芽,正是所谓惊蛰之时,地中百虫都开始活动,青蛙亦然。静止的古池之水也温暖起来,于是乎青蛙跃入其中,这是四季变迁的一种表现。芭蕉常说自己以‘四时为友,而劳身心于花鸟之中’。”又说:“我家院中有一小池,内养金鱼。冬季金鱼皆潜伏水底。某天我看到漆黑的东西在水面上游,仔细瞧去,原来是何止千万的蝌蚪。过了几天,我策杖来到金鱼池畔,忽听‘嘭’的一声,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只大青蛙跳进水里去了。我顿时感到了‘古池’句,同时开始真正理解了芭蕉的名作。”从正纲子规等的话语中,我们也看到了芭蕉俳句中幽深的意境之美。从中,也让人不禁联想到: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某地的一座千年古刹里,有一间千年的古池,池中的睡莲在皎洁的月光中,娇脆欲滴,而周围又是一片寂静,静得那么出奇,连风声也没有,这时,忽然有一只青蛙“扑嗵”地跳进那一口水池中,水面发出的声响是多么地让人心醉呢!就连水中的仙女也会被此情此景所感动,而被惊醒。这也许就是芭蕉的俳句的意境的精华之所在吧。于是,我对这一俳句的翻译为:“月朗星稀夜,幽静古莲池。忽闻田鸡跃,惊动水中仙。”再来看这一句:“枯枝に?とまりけり秋のくれ。”译为:“秋日今向暮,枯枝有鸟栖。”虽然乍一看为消极的秋暮之作,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而是吟咏春光,表现出在闲寂的天地中自有生意的,活泼泼的世界。另有:“?一つ?つけてうれし伊良古崎。”译为:“伊良古崎冬日到,喜见只鹰击长空。”为轻快之作,这一句表现了芭蕉在旅行途中愉快的心情,特别是伊良古崎(地名,在爱知县)一带,遍植松树,此句能令人联想到晴和的冬日,飞鹰盘旋于松林上空以及旅人观此精神为之一振的情景,意境非同一般,让人回味,观察十分细致。王维的诗,如《山居秋暝》,写山村傍晚雨后的景色,在一派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幽静恬适之美。他的另一类山水诗,则借对远离尘嚣的大自然的寂静境界的描写,表现内心深处空寂禅意的体验和追求。如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在高度净化的意境中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其中《鹿砦》、《竹里馆》、《辛夷坞》等篇,无不体现诗人在寂寞中对大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细细感悟。他还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景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并且意境开阔,往往体现出景物给人的整体印象。在他的笔下,田园风光水色明净,峰峦碧翠,田家生活安详、悠闲,是一个闲适自得的诗人眼中的田园。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首诗,诗人以远处传来的人语声和夕熙在林中青苔上洒下的光影,来衬托山林的空寂幽静,有声有色,色是运用“反差”(光与暗),声是以动衬静,疏淡自然。“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向人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画卷:在密林丛中,透过树叶,一缕缕阳光,依旧那样静静地照射在绿绿的青苔上,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依旧那样安详与自然,这是多么平静的一种心态与感悟。其描写的细致入微让人回味,余情浓浓。再来看这一首:“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虽是一首送别的诗,但其中的“日暮掩柴扉”一句,暗示了当时的情景以及诗人所处的环境:一个天色将近黄昏,周围十分寂静的世界,具有典型的农村田园气象,意境十分优美。
3.2“空”、“虚”之美
二位诗人的诗中,不仅描写了田园的寂静与纤细,也从另外一方面表现出了诗人的“空”、“虚”之情,虽然有些消极,但也寄托了诗人置身于世外,向往清静自然的心情。也可以说是一种凄美。芭蕉的“古池”句,在幽美的意境中透露出诗人的空虚、寂寞、无聊之情,他十分清闲,闲得发慌。其“枯枝”句,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实际上衬托了芭蕉对秋暮的一种伤感,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描写出了一幅凄凉之画卷。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诗人自己心境的真实写照。
王维的诗中也是如此,其“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句,也反衬出当时的“空寂”之意境,使人感觉到,好像只有太阳懒懒地照在青苔上,而没有别的更令人感动之物。其“日暮”一句,也通过描写傍晚的夕阳以及柴扉,表现出一种无奈之情,心情十分消极、低沉。
结语
俳句与唐诗,都是两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体,影响也十分深远。本文仅从松尾芭蕉与王维的一部分诗作中来体会二者相同的意境之美,并且其“寂静”、“余情”、“纤细”之美与“空”、“虚”之美不能够截然分开,而是互相包含,互相参照。从中,我们也许能够获得创作的灵感和美的享受,并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也希望为大家加深对两位诗人的了解有所裨益。当然,对二位诗人以及其诗作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第三篇:水墨唐诗300首—杜甫《绝句三首》
水墨唐诗300首—杜甫《绝句三首》
唐诗内容简介
此三首绝句写蜀中战乱的情景。其一写群盗甚於虎狼;其二通过难名的诉说,写人民的苦难;其三写官军对人民的掠杀。
前年渝洲刺史被杀,今年开州刺史被杀。盗贼四起比虎狼还凶,虎狼食人尚肯留下妻子。
一家十一口逃难到蜀地,只剩下一人离开骆谷。说到两个女儿被掠时生离死别的情景,不禁向天嚎啕大哭。禁军兵马可称骁雄,施暴大略和党项羌、吐谷浑差不多。听说在汉水杀了很多人,把妇女留在军营。
唐诗欣赏
前年渝洲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第四篇:唐诗园林山水意境
唐诗园林山水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意境产生于具体的三度空间的境域的这一基础,园林以植物、地形、山石、水体、道路、建筑等为物质实体,其形象又随气候、时间、季节等因素而变动而影响作用于人的感觉感官,唤起游人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在游赏园林的过程中,人的欢乐、意愿、失望、忧虑等情绪不在客观对象上,其根本在于游人自我的内心活动,人的心理精神是可以突破身观局限,游于天地,以致无穷尽。造园者通过整体环境的创造,并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的感官的因素以获得园林的意境,包括人的触觉、味觉、听觉、视觉,从而形成园林的一种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自然景观的美,不仅表现为外在形貌的雄奇幽旷,而且以它缤纷的色彩多样的姿态悦耳的声音和诱人的香气愉悦于人。”【36】唐代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价值所特有的深刻认识与深切体验,使得唐代山水诗别具“畅神之山水”“感怀之山水”“人化之山水”三种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诗人们寄喻山水,或体现个性,或感怀身世,或畅神适性,或抨击黑暗,或避世隐居,或陶冶情操,唐时期将山水诗的表现的发展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胜境,同时园林主人直接把这种山水素材和诗人自由往来的精神家园运用到园林建设和园林欣赏这中。表现出园林离不开山水,山水塑造了园林;唐诗离不开山水,山水孕育了唐诗;唐诗、园林、自然山水的丰富内涵,实即“天人合一”思想在唐代得到最为突出的体现。如孟贯《过王逸人园林》:
谷口何时住,烟霞一径深。水声离远洞,山色出疏林。雪彩从沾鬓,年光不计心。自言人少到,犹喜我来寻。
“中华民族将与自然山水亲和统一感应交融视之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中华哲人很早就开始了对自然宇宙的观察” 【37】这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感应交融首先表现为山水的生态价值。如李约瑟说“在许多方面,风水对于中国人民是有益的,如它提出植树木和竹林以防风,强调流水近于房屋的价值。虽在其他方面十分迷信,但它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成份,遍中国农田,居室,乡村之类,不可胜收。”【38】这种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山青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的和谐风貌,形成良好的心理空间和景观画面,反映了中华先人的摄生智慧。同时也体现在文化价值时代意义上。“„„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它希求人间的环境与自然更进一步的联系,它求人为的场 1 所自然化,尽可能与自然合为一体„„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39】 1负杖入山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孔子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后,儒家以山水作为志士仁人的精神拟态。山同时成远离人世喧嚣的象征,最初是隐士高人栖身的理想选择,正如贯休《题某公宅》一句“楼无一面不当山”一样,他的《山居诗二十四首》中我们选择其中几首中同样体现着山中居住的心理和意境:
休话喧哗事事难,山翁只合住深山。数声清磬是非外,一个闲人天地间„„幽深有径通仙窟,寂寞无人落异花。„„白石桥高吟不足,红霞影暖卧无厌。居山别有非山意„„五岳烟霞连不断,三山洞穴去应通。石窗奇支枕疏疏雨,水碓无人浩浩风。„„千岩万壑路倾奇支,杉桧濛濛独掩扉。劚药童穿溪罅去,采花蜂冒晓烟归。闲行放意寻流水,静坐支颐到落晖„„露滴红兰玉满畦,闲拖象屣到峰西。但令心似莲花洁,何必身将槁木齐。古堑细烟红树老,半岩残雪白猿啼。虽然不是桃源洞,春至桃花亦满蹊„„石垆金鼎红蕖嫩,香阁茶棚绿巘齐。坞烧崩腾奔涧鼠,岩花狼藉斗山鸡。
文人在为自己创设的园林之中,磊山,借山,以拳石象征山林。山水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标志,几乎无园不山,无园不水。山水成为园林最基本的抒情性物质建构,园林山水写意色彩越浓,体量越来越小,但其所蕴涵的思想,却越来越丰富。齐己《闻尚颜上人创居有寄》:
麓山南面橘洲西,别构新斋与竹齐。野客已闻将鹤赠,江僧未说有诗题。窗临杳霭寒千嶂,枕遍潺湲月一溪。可想乍移禅榻处,松阴冷湿壁新泥。齐己同样也写出“窗临杳霭寒千嶂”邻山借山之景,而储光羲 《安宜园林献高使君》更为直接地表述出“小山宜大隐”逍遥情怀:
直道已三出,幸从江上回。新居茅茨迥,起见秋云开。十里次舟楫,二桥交往来。楚言满邻里,雁叫喧池台。鱼鳖乐仁政,浮沉亦至哉。小山宜大隐,要自望蓬莱。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在这些诗中强调了情,并把情体现在自然之中,形成对山的描写做到情景交融自然天成,这其中的意境自然显出。
2开畦分白水
水是生命之源,故园必有水。水的作用生活上藉以取水排水,生态上调节小气候,造景上可以养鱼禽、种莲藕,既能控制视距,又能如镜映景,给园林增添活力。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白居易《泛春池》:
白蘋湘渚曲,绿筱剡溪口……霜竹百千竿,烟波六七亩。泓澄动阶砌,澹泞映户牖……波上一叶舟,舟中一尊酒。酒开舟不系,去去随所偶。或绕蒲浦前,或泊桃岛后。未拨落杯花,低冲拂面柳……天与爱水人,终焉落吾手。
中国传统思想中提倡就是“上善若水”,我们从以上两首诗上看园林中“清泉石上流”、“ 莲动下渔舟”、“ 烟波六七亩”、“ 波上一叶舟”给人以清新平静,有沁人肺腑的美感,这种洁净、虚涵、淡泊、流动之美引以联想之后,还有水声潺潺,真水无香感觉升华。这些诗中真挚地把握水的尺度,促使每一个读者必须认真思考选择对待水的态度,影响着对意境的创造。“水是园林的血脉,无水不成园,它不仅具有形态美,虚灵美音乐美色彩美动态美等外在美,更重要的具有意境美。小小水面,象征的是十里风荷,悠悠烟水,寄托的是回归江湖之情。园林理水,水形有池沼溪涧泉源渊潭等,源于自然界的江湖,溪涧泉瀑,与真水无二” 【40】 3身依片石休
爱石、品石、咏石、赋石于人格,以石为友,是文人风雅之所在,石是文人寄情抒情之物。刘商《画石》有“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之说,“石令人古”,具有太古的历史意蕴,中国文人对石的崇拜,实际上反映了文人们对史前文化的一种恋旧心理。喜为五律,刻意求工以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诗人姚合用石置于山建成庭,并有诗《题金州西园九首石庭》:“布石满山庭,磷磷洁还清。幽人常履此,月下屐齿鸣。药草枝叶动,似向山中生。”唐诗中有“穿池叠石写蓬壶”的句子,白居易是最善理石的诗人,在他的《北窗竹石》:
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况临北窗下,复近西塘曲。筠风散馀清,苔雨含微绿。
有妻亦衰老,无子方茕独。莫掩夜窗扉,共渠相伴宿。
羊士谔《永宁小园即事》:
萧条梧竹下,秋物映园庐。宿雨方然桂,朝饥更摘蔬。
阴苔生白石,时菊覆清渠。陈力当何事,忘言愧道书。
牛僧孺《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梦得、乐天》
胚浑何时结,嵌空此日成。掀蹲龙虎斗,挟怪鬼神惊。
带雨新水静,轻敲碎玉鸣。搀叉锋刃簇,缕络钓丝萦。
近水摇奇冷,依松助澹清。通身鳞甲隐,透穴洞天明。
丑凸隆胡准,深凹刻兕觥。雷风疑欲变,阴黑讶将行。
噤痒微寒早,轮囷数片横。地祇愁垫压,鳌足困支撑 „„ “怪石虽是大自然的产儿,但经过人工改造以后,就带有社会的印记,特别是经过园林艺术的点化以后,就富于艺术美的风采,成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41】 4风泉有清音
李中在《宿韦校书幽居》 “溪上高眠与鹤闲,开樽留我待柴关。园林月白秋霖歇,一夜泉声似故山。”泉是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水源,不单用于生活饮用,岑参《寻巩县南李处士别业》:
先生近南郭,茅屋临东川。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有时著书暇,尽日窗中眠。且喜闾井近,灌田同一泉。
还可飞泉观瀑,流泉听琴。裴迪《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不远灞陵边,安居向十年。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
韦应物《蓝岭精舍》:
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佳游惬始愿,忘险得前赏。崖倾景方晦,谷转川如掌。绿林含萧条,飞阁起弘敞。道人上方至,清夜还独往。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所嗟累已成,安得长偃仰。
泉可给人视、听、触、味等综合感觉,使园林在静态之中体现出动态之美,鸟儿歌唱,泉水叮咚,无论是心闲落照,还是嗟累已成,都可洗涤心灵,静气养生。
第五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大班诗歌学习
梦来过了
我一睡觉,梦就来了。
我一醒来,梦就走了。
梦从哪里来?
又到哪里去?
我多么想知道,想把它们找到!
在枕头里吗?
我看看——没有。
在被窝中吗?
我看看——没有。
关上门也好,关上窗也好,只要一合眼,梦就又来了。
这是一首意境优美、富于童趣的小诗。语言简洁、生活化,就像是随口说出的。很担心孩子会“笑场”。因为大班的孩子们从认知的角度清楚地知道梦“不存在”。因此进行了设计。
我的设计有效果。我拉上了窗帘,把教室的光线变暗了。一开始,用轻柔的语气导入。“夜晚来到了,大地一片漆黑,安安静静的。许多人进入了梦乡,做起了梦。”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告诉孩子,今天我们教室的布置是因为我们一起要来说说梦。并要求幼儿用轻柔的声音来讲述自己的梦。孩子进入了这样的氛围,于是缓缓、轻轻的讲述着自己的梦境。我,则为孩子的梦小结:甜甜的梦、美丽的梦、有趣的梦、奇怪的梦、可怕的梦。从梦的内容,我们一起探讨:为什么会有梦?戴文婷说:是因为白天想的事,晚上就会做梦。我告诉她,科学家也是这么解释的,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她非常自豪。戈义轩说:梦是不存在的。徐俊杰说:梦是一种幻想;薛佳伟说:梦是自然现象;非常想要的东西会在梦里出现;在梦里我会变得特别厉害;在梦里我有变身机器„„看,孩子们对梦解释得多么透彻。
诗歌的学习,对大班孩子来说不具挑战性。重点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一说到诗歌的内容——找梦。陈家伟就说:不用找,眼睛一闭就有了。马上就点题了。但孩子们没有因此笑场。他们感受着诗歌的趣味,就像刚才述说着对梦的理解一样。因为诗歌,就是孩子们的心声。虽然在认知层面清楚地知道梦境的不存在性。但,梦的神秘、梦境的有趣,又是孩子喜欢与向往的。我自己就一直喜欢与人讲述自己的梦境。诗歌中找梦的情节,天真有趣。孩子们非常喜欢。在尝试用轻柔的声音朗诵诗歌的基础上,我们一起还对找梦的情节进行了仿编。“在衣柜里吗?我看看,没有。”“在洗衣机后面吗?我看看,没有。”“在鞋子里吗?我看看,没有。”“也许乘着飞机到天上去找,能找到呢?”多么有趣的仿编活动,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展开了。飞进了诗歌的意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