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造园艺术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时间:2019-05-14 22:1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外造园艺术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外造园艺术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第一篇:中外造园艺术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中国园林艺术课程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0801404-1姓

舒洪波

指导老师

周小梅

所在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摘 要:中国美学中有一种西方美学未涉及的“意境”之说,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它首先是从诗与画的创作而来的。中国古典园林深受山水诗、画影响,构图布局讲究诗情画意。造园不仅要有优美秀丽的自然山水风景构图,更要像吟诗作画一样,讲求有隽永的深刻立意,使诗、画、园三位一体融于一炉。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是集建筑、山水、园艺、绘画、诗文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体,它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再现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1]。中国园林作为人类接触自然的场所,力求与自然和谐共生,师法自然,体现着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指导思想可以用“巧于因借,精在体宜”[2]来概括,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崇尚自然的同时,中国古典园林的独到之处,就是结合中国文化,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炉,创造出令人神往的美的意境。意境之说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从哲学——文学——绘画——园林的过程。可以说意境这一美学概念贯穿了唐以后的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成为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概念。一切艺术作品,包括园林艺术在内,都应当以有无意境或意境的深邃程度来确定其格调的高低,并以它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层次的艺术标准[3]。

何谓意境?历来众说纷纭。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4]这是说凭着人的智能,可以悟出佛家最高的境界。这里所谓境界,即后来所说意境。所谓意境,是由审美对象的表象在审美主体的心中所唤起的一种广阔自由的想象、情感、理性等心理因素的综合。意境是意与境、情与景、神与物互渗互融所构成的艺术整体。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变现无形,以物质变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变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真实实景与他所暗示的、象征的虚境荣为一体。意境被奉为评价园林审美的主要标志[5]。

一切蕴含着“意”的物象或表象,都可称为“意向”(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具有审美品格的意象,称为“审美意向”。其依照“象”的不同状态,可分为“艺术形象”和“内心图”[3])。形象与情趣的契合,是情与景的统一,景生情,情生景;情中景,景中情;虚实相生,弦外之音,味外之旨。意境的意蕴是深层的,它不停留于个别审美意象的局部、浅显、感性的层面,具有深邃的艺术底蕴;意境的意蕴是大容量的,突破有限进入无限,触发观赏者活跃的浮想联翩。“境无情不发,情无境不生”,意境要靠“悟”才能获取。中国人认为:从感情到语言符号再至体悟,对事物最微妙处的把握只能是超符号的心的体悟。这或许可以称为中国人对美的一种“潜美学”认识。意境的意蕴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就会引发具有高度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具有极为开阔、深远的领悟性。中国园林之意境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中国园林美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就是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园林造就的是一种意境,一种生命要体现自己勃勃生机的意境,它使人赏心悦目并与自然相通,使自然升华为富有诗意的境界。在艺术家的苦心经营下,造园成为一种有品位、有格调的园林意境的艺术创造。

2.1 与天对话——意境之起源

中国自古就有崇尚自然、喜爱自然的传统。作为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加上宜农的自然环境,使得祖先对自然的崇拜带有浓厚的感恩色彩。这种对农业感恩性的泛自然崇拜,经过漫长的历史而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怀有的强烈感情,反映着中国迎合大自然的传统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注重天地万物间的相互关系对人的显示作用,以及他们各自表现出的自然属性对人类精神的启示,崇敬天就是崇敬大自然和它对生命的滋养;获取天地生机来追求自身的繁茂,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万物生命同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生生不已[6]。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一种天地与人融为一体的美。“师法自然”的原则既体现在直接面对大自然的创造性生活劳动中,也体现在人们对社会关系的把握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中。中国园林作为一种同大自然关联的人为生活和游赏环境,是一种人工山水写意化的自然再现。园林环境注重天阳概念下的自然属性,以自由的方式造就建筑与山水花木动态交融的景观环境,体现生命勃发的自然之乐和人类之乐的多种含义,构成使人类精神合于自然的意境。与天对话,在自然秩序之外对自然生机的赞美和在社会礼教之外对乐的精神追求,构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深层含义和特有的园林文化传承基因。

2.2 自然山水意象——意境之体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园林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成为东方园林的代表,在园林艺术上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在园林意境中,山水意象是园林意境的强因子。园林意境的景观构成通常都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体。无论是在自然美、山水诗、山水画的欣赏中,还是在园林的审美中,山水意象都具有突出的意境内蕴。“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7],从大自然的生机天趣中,获得高雅的美的享受,具有很突出的情感性内涵。透过有限的景观表象,去感受意象内蕴的无限的“道”,从中领悟宇宙、历史、人生的哲理。山水意象的这种情感性的浓郁化和哲理性的深邃化,大大增强了它生成意境的潜能。而对意境的追求也使得自然审美意识达到直接从自然景物的观赏中获得“心怡神畅”的审美享受的高级阶段,这是对自然美自身审美价值的真正发现。

与西方造园的“人化自然”的美学思想不同,中国造园的美学观念是自然的人格化。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注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将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强调因物喻志,托物寄兴,感物兴怀的比兴传统。

庄子美学强调“天和”。老庄学说注重个体人格独立,追求“忘物我、同天

一、超利害、无思虑”的境界,远远超越了儒家审美所强调的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升华到物我两忘、主客同体的高度,从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中求得超越的精神自由境界[8]。庄子提出的“天地有大美”,充分肯定和极力赞颂大自然的壮美,把自然美的欣赏提升到至乐、天乐的审美境界。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是两千年来士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趣味的结晶”。“师法自然”不单是在园林的形式上模仿自然的景观,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田园式的自然生活成为避世人士追求的隐逸生活方式。这种田园生活中的山水意象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和心理调节价值,经过岁月的积淀,渐渐地转化:从原先特定的,与避世归隐相联系的独特价值,转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趣味,高洁的潇洒心态的普遍性价值,使得园林的山水意象高雅化了。欣赏山水花木成了归隐生活的心理调节过程;逸居乐道,寄情山水成了傲王侯,轻功名,超越政治权势的高尚道德表现;林泉之乐,竹石之好成了情趣盎然的高雅的美的享受。“士”在审视大自然中领悟自然之道,以达到超越社会制约、返朴归真的自由完美人生[9]。

在园林艺术中再现虚幻的仙境,并非仅是指某种确定的景观形貌的追求,而是在满足人们对捕捉和陶醉幻梦的心理要求。模拟幻觉中的仙境,求得耳目间的愉悦,注重意境本身的高妙,并以此展示园主神仙般的飘逸风度及身在俗中、心在俗外的构思。琼楼玉宇、灵池瑶台,它虽然缘于自然对象的摹写,但也无疑渗透了古人对人生世俗图景的种种构想,或虚妄、或清幽、或俗艳,从客观上起到深化造园手法的作用,大大丰富了景观的内涵及外在表现力。

2.3 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意境之追求

中国园林的意境是同中国文化和艺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有人称中国园林为“文人园”, 是一门饶有书卷气的艺术。中国传统文人造园,重视神似与韵味,将其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与山水画、田园诗相生相长,展现一种朦胧、含蓄的美。造园艺术已远远超越赏心悦目的层次,极力追求诗情画意一般的艺术境界[10]。

意境首先就是中国古典诗画的美学范畴。诗画的指引既为园林的意境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蕴,又便于人们更深刻地领悟园林的意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园林内的匾额、楹联、诗文、碑刻不仅是一种能烘托园景主体,形成古朴、典雅气氛的装饰;同时又作为一种文学运用于意境鉴赏指引,记述典故、命名点题、抒情喻志,对园林景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留园“长留天地间”,怡园“可自怡斋”, 既传达出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又吐露出作者的心声和造园的匠意。黑格尔认为建筑艺术是物质性最强的艺术,诗(文学)是精神性最强的艺术。因此,建筑与文学的结合,实质上意味着在物质性最强的建筑艺术中,掺和了精神性最强的艺术要素。从“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意境中升华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人生观。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从有限到无限,再由无限而归之于有限, 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2.4 园林欣赏中的意境美——意境之品悟

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美与诗画的意境美相关,主要是指情景交融产生的审美感受,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经验[11]。景有尽而意无穷。优秀的园林风景洵美,有文化,有历史,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需要游赏者本身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生活体验,去细细品味和理解其中的无穷意境。从这一点上说,园林意境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创造的。

作为造园者,文人士大夫将自己的苦乐悲欢种种情感、志向、意趣投射在造园景物的塑造中,潜埋在景观的间架中,在创作时他得到了自我实现的满足,在观赏时他又重温了这种满足所带来的愉悦。作为游赏者,由于园林艺术特有的含蓄性、可塑性和对情感的宽容度,在其品鉴过程中,时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射于景物之中, 触景生情, 体悟出独有的审美境界。因此,园林欣赏既是一种观赏、领略园林美景的艺术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从接受美学的理论上说,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过程就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园林创作凭借联想和想像,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进行创造型的审美活动,欣赏者则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 凭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文字信号,在观、品、悟中丰富园林景象,参与园林景象的再创造和园林意境的开拓[12]。结语

彭一刚先生在谈及中西园林的不同美学思想时指出,由于对自然美所持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的追求上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然也注重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造园意在悦目,而中国造园意在赏心[13]。

好的意境要通过意匠去表现,意匠的形成贯穿园林意境创造的整个过程,也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它要求创作者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无比热爱,需要创作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加以体会和理解[14]。陈从周先生说:“若园林无水,无云,无影,无声,无朝晖,无夕阳,则无以言天趣,虚者实所倚也。”中国园林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意境美,造园格调是最终追求。理解分析园林意境的历史、创作手法、表达方式等,不仅是对园林景观创造者创作思路的梳理,也是提高景观观赏者欣赏水平的手段,对中国园林的发展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侯则红,陈展川.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N].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0-07(4).[2](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5.[3]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276-277.[4]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11.[5] 刘海燕.中外造园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7.[6] 王蔚,史箴.与天对话——略析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基因[J].新建筑, 1997,(2).46.[7] 刘勰.文心雕龙[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8] 李泽厚.庄子美学札记[A].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C]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6.[9] 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135.[10] 夏昌世.园林述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5.[11] 丁 静.论中国园林建筑中的意境美[J].青年文学家, 2011,(7).[12] 周武忠.城市园林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2.[13] 彭一刚.感悟与探寻[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4.[14] 韩雪.浅谈中国园林的意境美[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N], 2011-05-07(20).

第二篇: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中文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集艺术、文学、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特色。而园林中意境的营造,更使得这种艺术发挥至极致,它区别于绘画、诗词等需要借助于线条、语言等无形意境的创造,而是在有限定范围内通过特殊手法来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意蕴,使景传递出情,情与景交融,由此形成情绝风雅,神韵独高,蕴含哲理,耐人寻味的园林境界,进而体现出博大的中华文化及其精髓。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人类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主张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密切结合的观点与中国古典园林不谋而合,因此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对现代景观的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文化内涵,提出要点,并结合现代景观设计实例分析其营造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的传承与创新。明确现代景观实际事例应当以传统文化的蕴含为重,用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去剖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丰富的内涵,使之能够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思想和实践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意境美 景观设计 传承与创新

ABSTRACT As a part of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s a subject in integration of art,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nd has a high cultural value..“To write a quality suggestive of poetry or painting gardening art garden” i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cre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garden, but also makes the art of play to the extreme, it is different in painting, poetry and other need with the aid of in lines, language, and other intangible artistic creation, but in limited range through a special way to express the creator of ideas, meaning to make the scene conveys emotion, feeling and scene blending, thus forming the vast artistic, verve alone high, contain philosophy, intriguing Garden State, which reflects the breadth of Chinese culture and essence.On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s to realiz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harmony, advocate artificial landscape and natural landscape is closely combined with point of view and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coincide.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to modern landscape develop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ulture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points, and combines with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case to analyze its creation techniques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heritage and innovation.Clear practical examples of modern landscape should be in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with modern people'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o analyz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rich connotation,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role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dea and practice, find a feasible way for the Chines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1.意境之说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从哲学——文学——绘画——园林的过程。可以说意境这一美学概念贯穿了唐以后的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成为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概念。一切艺术作品,包括园林艺术在内,都应当以有无意境或意境的深邃程度来确定其格调的高低,并以它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层次的艺术标准[1]。

何谓意境?历来众说纷纭。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2]这是说凭着人的智能,可以悟出佛家最高的境界。这里所谓境界,即后来所说意境。所谓意境,是由审美对象的表象在审美主体的心中所唤起的一种广阔自由的想象、情感、理性等心理因素的综合。意境是意与境、情与景、神与物互渗互融所构成的艺术整体。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变现无形,以物质变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变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真实实景与他所暗示的、象征的虚境荣为一体。意境被奉为评价园林审美的主要标志[3]。

一切蕴含着“意”的物象或表象,都可称为“意向”(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具有审美品格的意象,称为“审美意向”。其依照“象”的不同状态,可分为“艺术形象”和“内心图”[4])。形象与情趣的契合,是情与景的统一,景生情,情生景;情中景,景中情;虚实相生,弦外之音,味外之旨。意境的意蕴是深层的,它不停留于个别审美意象的局部、浅显、感性的层面,具有深邃的艺术底蕴;意境的意蕴是大容量的,突破有限进入无限,触发观赏者活跃的浮想联翩。“境无情不发,情无境不生”,意境要靠“悟”才能获取。中国人认为:从感情到语言符号再至体悟,对事物最微妙处的把握只能是超符号的心的体悟。这或许可以称为中国人对美的一种“潜美学”认识。意境的意蕴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就会引发具有高度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具有极为开阔、深远的领悟性。

2.中国园林之意境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中国园林美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就是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园林造就的是一种意境,一种生命要体现自己勃勃生机的意境,它使人赏心悦目并与自然相通,使自然升华为富有诗意的境界。在艺术家的苦心经营下,造园成为一种有品位、有格调的园林意境的艺术创造。

3.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追求

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首先是对诗画意境的追求,其次是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 “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川因此,中国园林特别注重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第三,表现在空间的塑造,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而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则是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因此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1)人造美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造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人与自然处于对峙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造建筑也尽量顺应形势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所以我们常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来形容中国园林的自然意境。、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

中国园林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当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士大夫阶层经常因为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之间,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认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同时我们看到,虽然中国园林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园林,但实际在造园的过程中并非只是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特征,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将自然界的众多元素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且这种创造却并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

(2)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手法上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一种对完美构图的追求;中国造园虽然也同样重于形式,但追求的却是一种意境美。古希腊毕达格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以外,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创造意境美的做法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但不能因此否认以形式美为追求目标的西方园林,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是西方的,都应达到陶冶人的情操,赏心悦目的目的,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而已。(3)逻辑性与混沌性

西方园林对形式美的追求还影响到了园林的空间主次关系,例如凡尔赛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另外,西方人擅长思维逻辑化,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认识环境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中国私家园林的道路设置看出其中逻辑与混沌的区别,首先是园路的回环性,不走回头路;其次是道路疏密适度,游刃有余,充满着大自然的随意性;第三,园路与景相通,曲径通幽,园中道路因景而得,随地形和景物而曲折起伏,若隐若现,丰富层次关系,活跃空间气氛。(4)必然性与偶然性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有了原则,就会在运用当中遵循这些原则,达到实现形式美的园林意境。因此,就象解答数学方程式一样,西方园林由于遵循必然的标准规律而显示出形式的必然性特征。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园林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在造园过程中也十分重于造景,取材于自然,那么自然之大,变化之丰富就必定使造园无规律可循,所以中国园林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素材。(5)入世与出世

在许多西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圣经》中所描绘的伊甸园和中国古代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法国的古典园林表现最为明显。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超脱尘世的幻觉。

同样,想象中神仙生活的场景对中国古代的园林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数次派人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赢洲去获取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没有成功。因此,他就在自己的兰池宫中建蓬莱山模仿仙境来表达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汉武帝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上林苑建章宫的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自此,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传统。到了魏晋南北朝,滋生出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隐居于城市山林,啸傲泉石。因此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晶位,阖家欢聚,进行社交往来。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行公共活动。从这意义上讲,中国园林又是儒道互补,追求入世精神的典型展示。

不论东西方园林艺术有多大不同,但人们通过造园实现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是一致的。今天,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在向注重环境和生态方向发展,更深入的理解东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对我们在实际设计当中恰当的运用其中的精髓很有帮助作用。

4.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黑格尔曾经说:“凡是能够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过来的。”(《哲学史讲演录》)。他的这番话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的生命的最高价值,是在某个精神层面上能够得到“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不是凭空得到的,它必须凭借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建立,也只有具有这样的文化积淀,才能使人类文化跨越几千年的传承,而日久弥新。当我们在了解了中国古典园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后,似乎可以借用黑格尔的说法而得出相似的结论:中国园林所满足的,远不仅仅是人们游山玩水等享受的需要,更多地是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建立起一个能够使人们心灵得以诠释和升华的空间。

在现在这样一个似乎是越来越理性化和功利化的时代中,如何能够拥有像古人一样品味山水而乐在其中的意境,是我们作为景观设计者所首要考虑的。这种追寻景观意境的过程就是追寻一种修养的过程,这种修养,来源于社会和自然的结合。在众多的古典艺术中,园林因为它在功能和空间形态上的特点,以及它对众多文化艺术的包容度之大而首屈一指。也许造园的手法和要素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但它给我们的启发却是最为直观、生动和真切的。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和探求,以及对意境美的追求从未改变,因此对于意境美的追求在今天的景观设计中也应该有所体现。立足于人们对功能性、舒适性的要求以及对审美的趋向、对自由化和人性化的追求,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与风格,通过与人工美的巧妙结合,在人文景观、环境景观中达到师承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使现代景观设计的内涵得到极大的拓展与延伸。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11 [2] 刘海燕.中外造园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7 [3]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276-277.

第三篇: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读《园冶》有感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读《园冶》有感

内容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它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中国园林的美。的确,在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中,园林艺术和它的左右近邻——山水画和田园诗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这种特殊的关系使我国园林艺术的风景美中常常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意境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

关键字:园林艺术 古典园林 园林意境 诗画同源 融合与发展

引言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古典园林的定义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尤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意,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的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诗经》的记述中可以看出,早在周文王的时候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古典园林,在词典上的定义是流传下来的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在一定的时期内被认为是正宗或典范的。

古典园林分以下几个阶段:

1.利用自然山水、林木到人工造园的时期(公元前4000—公元前500年).造园艺术的萌芽时期,有了专门的园林—“昆明池”(公元前300—公元300的秦汉时期)。两汉时,私家园林也发展了起来,一公元些贵族、官僚在长安、洛阳两地建有园林。3.造园艺术的形成时期(公元265—公元589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再加之道教、佛教的流行与影响,这一时期,寺院园林极为兴盛。4.造园艺术的成熟时期(公元581—公元907的隋唐时期)。由于经济得恢复,城市和宫苑建筑又发展起来。唐代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建有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此外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贵族、官僚在京西筑园者甚多。

5.继成熟期后首次进入高潮的时期(公元960—公元1125的宋辽时期)。宋辽的中国虽远不是一个强盛的国家,但在填词和绘画艺术方面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也必然影响到造园艺术的发展。.古典园林的高峰期(公元1368—公元1911的明清时期)。继明后,清代的造园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尤以康熙、乾隆两个时期为盛。

7.自清末到民国,中国的社会现状异常严峻,营造园林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致使连续性中断。

二、意境特征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古典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首先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就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

园林的意境完全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意境是精神境界之所在,是人类特有的东西,离开了人,意境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一意义上讲,园林意境自造园开始便赋予了造园的动机、目的,直至造园结束。园林能给游人感知,而由此产生共鸣,皆由园林意境的特定效果所致。

首先,造园者的思想情绪、世界观、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等,对园林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江南现存的私家园林中,不少园林的造园者,都是有文化、有抱负、有能力的人。由于其抱负在当时得不到发挥,便产生了寄情于山水、看破红尘、隐退山林的想法。如苏州四大名园的“拙政园”,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40年),园主王献臣,因仕途不得志,隐退苏州,借西晋·潘岳《闲居赋》中所说“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税是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以寄托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拙政园景点之中远香堂、荷风四面亭、与谁同坐轩等,便是当时造园者看破红尘,寄情于景物之中的具体体现。

其次,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在不同的园林景物中。如怡园的造园者顾子山在浙东做官期间,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怡园中的“锁绿轩”、“金栗亭”、“碧梧栖凤馆”等都流露出他期盼大富大贵的生活态度。

以上两例证明,园林的意境产生在造园前,也存在于园林景物的创造过程中,指导着景物的构筑。虽然意境和景物是两个不同方面,但园林景观的营造构筑,是以园林景点景物所要表达的意境为指导的。如园林景观中建筑的层次、石块的颜色、质地等;水系的曲直、开合;树木的高矮形态,均根据意境的立意要求,并为烘托渲染意境的气氛而确定。因此,园林意境存在于园林景物创造的全过程中。而在园林景物建成之后,它所带给游人的感受,是要游人通过身临其境的感悟,深刻体会景物本身之外所包含的时空。而达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感受。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三、中国的诗画同源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由于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林,因而中国园林可以说是山水画和和田园诗相生相长,并同步发展的。中国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写意,写意与写实的区别究竟在哪里?简单的讲,写实就是还自然的原貌,而不着重渗入人的主观感受。写意则不然,它虽然也要顾及到自然的原来面貌,但却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就象是绘画那样,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发法再现于园内。《园治》所说“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在《园治》中,像这种说法曾多次提及。

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王维中就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以诗情与画意总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但是从传递信息的角度来看两者又是不同的“画意”借视觉来影响人的感官,诗情不像画那么直观,不能单靠视觉来影响人的感官,因此我们把“观”改成“味”。古典园林借助听觉、味觉以及利用时令、气候的变化而赋予诗的意境美的见解在《园治》中也提到了很多。这种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以谋求诗的意境美的做法,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传统。

四、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在园林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园林都有其代表作。在历史的变迁中,一些手法得到延续,一些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园林的发展道路上,民族的融合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的经典作品必然是各个民族优秀精华集于一身。由于战乱和社会的动荡,我们的园林艺术曾停滞,这个断层是无法弥补的,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园林,究竟如何发展,是值得探讨的,也是我们这代人以至于几代设计师应该不断努力的。

《园冶》是讲艺术的,它凝结着中国美学、文艺学、诗品、画论的精华,强调的是虚无微妙,灵感顿悟,曲折委婉,传神写意。率性之谓道,高明的作者能创作千古绝唱,完全是纵情任性的自然结果。这里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园冶》是中国造园学的一本奇书,蕴涵哲理,充满激情,堪称中国文化的一个全息元,不可当一般吟风玩月的书来读,此但可

为悟者心传,不足为执斧斤者道也。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造园手法上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并且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意境是中国园林的内涵,赋予园林艺术以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我们只有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才能体会到,并运用到现在的园林设计之中,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只有提高自己才能提升当今园林设计的品位。读了《园说》和《园冶》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也有很多是自己看不懂的,陈从周先生的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余写《说园》,连续五章,虽洋洋万言,至此江郎才尽矣。半生湖海,踏遍名园,成此空论,亦自实中得之。敢贡已见,求教于今之方家。老去情怀,期有所得,当秉烛庚之。”是何等情怀,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似乎这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为了让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继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陈从周《说园》

2.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

3.彭一刚,1986《中国古典园林分析》1:1-6;3:10-12

第四篇: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读《园说》和《园冶》有感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读《园说》和《园冶》有感

0.引言中国园林艺术的渊源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亲密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呈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产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吐露为设计园林的领导思想,因而发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意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园林意境开创时期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代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代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景致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斥了诗情画意。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巨匠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

1.古典园林的定义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主要遗产,它被举世公以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寻求自然精力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标,从而到达“虽尤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意,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的造园艺术历史长久,源远流长。从《诗经》的记述中可以看出,早在周文王的时候就有了营建宫苑的运动。古典园林,在词典上的定义是传播下来的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景致区,在必定的时代内被以为是正宗或典型的。

古典园林分以下几个阶段:

0.1应用自然山水、林木到人工造园的时代(公元前4000—公元前500年)

0.2造园艺术的萌芽时代,有了专门的园林—“昆明池”(公元前300—公元300的秦汉时代)。两汉时,私家园林也发展了起来,一公元些贵族、官僚在长安、洛阳两地建有园林。

0.3造园艺术的形成时代(公元265—公元589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统治阶级争取剧烈,国度处于决裂状况,再加之道教、佛教的风行与影响,这一时代,寺院园林极为兴盛。

0.4造园艺术的成熟时代(公元581—公元907的隋唐时代)。由于经济得恢复,城市和宫苑建筑又发展起来。唐代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建有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此外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贵族、官僚在京西筑园者甚多。

0.5继成熟期后首次进入高潮的时代(公元960—公元1125的宋辽时代)。宋辽的中国虽远不是一个富强的国度,但在填词和绘画艺术方面却取得了很高的成绩。这些也必定影响到造园艺术的发展。

0.6古典园林的高峰期(公元1368—公元1911的明清时代)。继明后,清代的造园又有了长足的提高,尤以康熙、乾隆两个时代为盛。

自清末到民国,中国的社会现状异常严格,营造园林的社会基本不复存在,致使持续性中止。

2.意境特点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到达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古典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气象更为深入、更为高等的审美范围。首先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出色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感情、意志品德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集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到达“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就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气象,暗示更为深广的优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限”。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华。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越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义相统一、相激发时,才发生园林意境。其特点可作如下说明: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光而演替变更。这种时序的变更,园林上称“季相”变更;朝暮的变更,称“时相”变更;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更,称“景象”变更;有性命植物的变更,称“龄相”变更;还有物候变更等。这些都使发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更。

在意境的变更中,要以最佳状况而又有必定呈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况的呈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光和特定的气象条件下,才是充足施展其沾染力的最佳状况。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况的呈现,从时光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美。

园林的意境完整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意境是精力境界之所在,是人类特有的东西,分开了人,意境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一意义上讲,园林意境自造园开端便赋予了造园的动机、目标,直至造园停止。园林能给游人感知,而由此发生共识,皆由园林意境的特定后果所致。

首先,造园者的思想情感、世界观、社会背景、生活阅历等,对园林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江南现存的私家园林中,不少园林的造园者,都是有文化、有抱负、有才能的人。由于其抱负在当时得不到施展,便发生了寄情于山水、看破红尘、隐退山林的想法。如苏州四大名园的“拙政园”,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40年),园主王献臣,因仕途不得志,隐退苏州,借西晋·潘岳《闲居赋》中所说“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税是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以寄托自己当时的思想情感。拙政园景点之中远香堂、荷风四面亭、与谁同坐轩等,便是当时造园者看破红尘,寄情于景物之中的具体体现。

其次,不同的思想情感反应在不同的园林景物中。如怡园的造园者顾子山在浙东做官期间,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怡园中的“锁绿轩”、“金栗亭”、“碧梧栖凤馆”等都吐露出他期盼大富大贵的生活态度。

以上两例证明,园林的意境发生在造园前,也存在于园林景物的发明进程中,领导着景物的构筑。虽然意境和景物是两个不同方面,但园林景观的营造构筑,是以园林景点景物所要表达的意境为领导的。如园林景观中建筑的层次、石块的色彩、质地等;水系的曲直、开合;树木的高矮形态,均依据意境的立意请求,并为衬托渲染意境的氛围而断定。因此,园林意境存在于园林景物发明的全进程中。而在园林景物建成之后,它所带给游人的感受,是要游人通过身临其境的感悟,深入领会景物本身之外所包括的时空。而到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感受。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发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后果,给予游赏者以情义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阅历的记忆联想,发生物外情、景外意。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入悼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大师所寻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3.中国的诗画同源

对于意境的寻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由于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林,因而中国园林可以说是山水画和和田园诗相生相长,并同步发展的。中国画的最大特色就是写意,写意与写实的差别毕竟在哪里?简略的讲,写实就是还自然的原貌,而不侧重渗入人的主观感受。写意则不然,它虽然也要顾及到自然的本来面孔,但却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就象是绘画那样,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发法再现于园内。《园治》所说“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在《园治》中,像这种说法曾多次提及。

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宋代有名文学家苏轼在评王维中就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以诗情与画意总是紧密接洽和不可分割的。但是从传递信息的角度来看两者又是不同的“画意”借视觉来影响人的感官,诗情不像画那么直观,不能单靠视觉来影响人的感官,因此我们把“观”改成“味”。古典园林借助听觉、味觉以及应用时令、气象的变更而赋予诗的意境美的看法在《园治》中也提到了很多。这种综合应用各种手腕以谋求诗的意境美的做法,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传统。

4.园林艺术的融会与发展

在园林发展的各个历史时代,中国园林都有其代表作。在历史的变迁中,一些伎俩得到延续,一些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园林艺术的融会与发展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园林的发展途径上,民族的融会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的经典作品必定是各个民族优良精髓集于一身。由于战乱和社会的动荡,我们的园林艺术曾停止,这个断层是无法补充的,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园林,毕竟如何发展,是值得探讨的,也是我们这代人以至于几代设计师应当不断尽力的。

《园冶》是讲艺术的,它凝结着中国美学、文艺学、诗品、画论的精髓,强调的

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

(http://)

第五篇:诗歌的意境美(范文模版)

中国诗歌中审美意象对意境美的决定作用

12中本3 冯怡 2012014332 摘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对意境的探讨显然要重于对具体意象的分析,特别的白话文推广以来,意境的捕捉与语言表达更开放了。很多诗词,几乎无意境不成诗,而对意境的营造显然又受制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追求天人合一,这就决定了意象不可能是独立于意境之外的一个概念,它需要和意境互相阐释,另一方面,意境却是可以单独进行审美的,它非常符合汉语的整体思维。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审美意象对意境美的作用及其美学价值。

关键词:意境意象现代诗歌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和青年作家谈话》,《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可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也必有它自己的语言或艺术的表现行为。诗歌是渴望情感、感受和想象,是一种“摆脱散文的现实情况,凭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中国近现代诗歌与中国古典传统诗词的形式有了一定的差别,但诗本身所特有的意境还是一样的。

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一、意境就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融贯。

要把诗歌写得好,就必须把诗人所蕴蓄在心中的意境传达于语言文字,使一般人可以听到看到懂得。现代诗人海子的《亚洲铜》中写着“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它能让读者仿佛海子对于生活的无奈,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感受到海子对这地方所倾注的特殊情感。海子把他自己的感情和眼前的物象交融在一起,将他心中所蕴蓄的意境传达于文字表达出来,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他的悲伤,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的情趣与意象的契合融贯。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上半期关于创建新体格律诗的诗学思考,应该说是具有重要诗学意义的。其中,有关新诗意象的探讨,是他自觉建构新体格律诗的重要诗学内容。他批判《女神》中所用的典故(实际上也是物象类意义与比喻性意象),西方的比中国的多多了。“《女神》中底西洋的事物名词出处都是,数都不知从哪里数起。《凤凰涅槃》底凤凰是天方国低‘菲尼克司’,并非中华的凤凰。诗人观画观的是Millet低Shepherdess,赞像赞的是beethoven低像。他所羡慕的工人是炭坑里的工人,又不是人力车夫。他听到鸡声,不想到笙簧的律吕而想着orchestra低音乐。地球底自传公转,在他看来,‘就好象一个跳舞的女郎’,太阳又‘同那月桂冠儿一样’。他的心思分驰时,他又‘好象个受着磔刑的耶稣’。”闻一多所表达的,便是西方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情不够契合融贯,所产生的比喻不恰当的现象。朱光潜先生说过,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情景相生,景随情变。“以‘景’为天生自在,俯拾即得,对于人人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常识的错误。”由此可见,决定每首诗歌能否做到情景融贯,决定与诗人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一首好的诗,它必须要情景交融,才会有意境,或者说意境才能表现出来。任何一首好诗,它的出色之处都在于其意象的神奇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桥”“流水”等等,都是他的意象,他把感情与物象交融在一起,就成了一幅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再别康桥》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图。这就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融贯的表现。

二、意象在诗歌的意境中充当载体的角色。

有情感不一定可以写出优美的诗,它必须要有优美的语言承托,做它的情感载体,它才能够显现出来,没有意象的诗歌的意境无从表达。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是思维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反映的结果,是主观之“意”(意识)对客观之“境”(存在)的辨证统一;从美学角度来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的统一。比如诗人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歌有形象:我在黑夜里用黑色的眼睛寻求着光明;还有其思想: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社会处在一个极端迷茫的时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何在?诗人呼唤着人们要觉醒,要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要用我们的奋斗与努力,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光明。这首诗的“意”是虚隐的,境却是实显的。诗歌的“意”是主观的、想到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境”是客观的、看到的、浮动于诗歌表面的。但它们之间却是和谐的,像水与乳融为一体;是统一的,像血与肉不可游离。诗人把感情寄托在所选择的意象里,意象又把全诗的感情化为意境。有了意象才会有意境,如果一首诗里只空谈感情,空谈思想,没有物象,那么,那会是一首空洞的诗歌。每一首好诗都是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者是读者,他们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他们的内心都必定有一幅画境或者是有一幕意境,很新鲜并且及其动感地突现于他们的眼前,这些都需要意象来发挥作用的,用到恰到好处的意象能让读者头脑快速地构成一幅画。所谓“诗意”,根本就是一个很含糊的名词,其实真正的诗人没有一个会是哑巴,一般人的“诗意”只是幻觉和虚荣心的产品。诗不能自然流露,只能通过意象表达出来。

三、意象赋予了诗歌的生命,而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没有生命的灵魂没有什么意义。

由中国艺术审美范畴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从“形”、“象”、古典“意象”到“意境”的发展一直在强化着中国传统审美心理重意轻形的偏好,在强调“意”的基础上对主体的内在心理再作更深层的挖掘,进行更进一步的抽象、综合与内在超越。但是,从“形”、“象”、古典意象到“意境”再到“形象”的艺术审美范畴都只描绘了艺术审美心理的一个侧面,无法体现艺术审美心理的全貌,要考察文艺的审美特征就需要寻找一种能够完整论述艺术审美心理原貌的范畴。这一范畴被历史地选择为当代理论语境下产生的意象概念。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条件。但意境与意象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二者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象”是经过诗人思想、情感和想象重新把握与处理过的感觉,它是感觉材料的主观处理,是诗篇中最具体、最细小的形象单位。毛翰教授认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比如海子的《麦地》诗歌包含了由“麦地”这个词延伸开去的村庄、人民、阳光、月光、镰刀、树木、河流、汗水等的意象。麦地之于海子,已不是一般的栖居之地,而是他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他在《麦地》中这样写到:“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起没有声响” “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月亮下/有十二只鸟/飞过麦田”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 “收割的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 这里的麦地已不是一片具体的麦地,它其实是一方梦土,一方经诗人理想醇化了的古老农业文明的生活图景,它纯净、质朴、祥和、美丽,洋溢着醉人的浪漫气息。海子对承载他希望的麦地充满了感激之情,称它为“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他诗中的麦子就是诗的灵魂,贯穿全诗,用麦子写出他对这土地的不一般的感情,给了这首诗浓郁的思念、忧愁的意境。由于意境是分为主客统一和情景交融的,主客一致是意境最基本的内涵,而情景交融是由意境的主客统一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从根本上说,人的审美活动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其他活动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情感在审美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时空转换包含着虚实相生,而虚实相生、动静相生的根本实际是有无相生。而意象的有无相生这个哲学问题的思考,就回到了意象这个问题上。意象的产生和意境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四、“意象”本身进一步的抽象化和形而上化是随着“境”这个审美范畴的出现而开始的。

艺术审美范畴的历史由此进入了“境”与“意”合的阶段。诗歌的意境都是从混沌的、悠久的而且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个刹那,一个片段。这些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本只是一刹那,可由于艺术给它灌注了生命,它变成为终古常青的东西。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领神会的,便使得这些“刹那”和“片段”获得了一种超越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的后世人能不断地继续去心领神会。这些诗歌所写的本只是一个小片段,可经过艺术给以它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处独立自足的小天地。意境就是当时诗人眼睛所捕捉到的画面,所吸引他眼球的物象,从而赋予诗人当时的感情,成为或喜或悲的意境。一首诗歌的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嗨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意境。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将其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来看,那就肯定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中必须有一个“整一”的世界,实在有一个很深的道理隐藏在里面,那就是要使艺术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综上所述,跟艺术一样,诗歌也是对人生世相的观照,是对生活的写照,是感情的反映,因此诗歌当中所选取的意象就显得很重要了。诗歌当中的意象对意境的美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感情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意象的选取决定文字的优美,而意境的产生靠的是意象。我们常说某首诗的意境很美,其实是说它的意象选择的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记录诗人当时的感情,使读者能够“望诗生画”,是诗的意境得到升华。

参考书目:陈希《中国现代诗学范畴》、黑格尔《美学》、程帆《我听朱光潜讲美学》、谭好哲 程相占《现代文艺美学视野中的基本问题研究》、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朱立元《美学》

下载中外造园艺术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外造园艺术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

    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哪种体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意境美”,朗读的意境是朗读者运用有声语言依据稿件再造的艺术形象(符号)和它们......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着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练的语言,缜密真挚的情致。这些,无疑是构成他“文章之美”的因素。但是,主要因素正如郁达夫......

    感受《春晓》的意境美

    感受《春晓》的意境美 张家港德积小学:方惠英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小时候念这首诗时只知道这是老师叫背的,全无半点喜欢。那时脑子里尽是些鸟......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大班诗歌学习梦来过了 我一睡觉, 梦就来了。 我一醒来, 梦就走了。 梦从哪里来? 又到哪里去?我多么想知道, 想把它们找到! 在枕头里吗?我看看——没有。......

    浅谈如何挖掘古诗的意境美

    浅谈如何挖掘古诗的意境美 漳浦县官浔中心学校何小敏 诗歌有意境是诗人想像的疆域,感情的领土,形象的王国,艺术的境界。读诗,如果能进入意境,就会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

    播音主持的意境美

    浅论播音中的“以情感人 在广播电视行业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某某播音员因为播音时间长而形成了“播音腔”。“播音腔”是因为播音员在播音时无生气、无感情色彩而形成的......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深远意境的创造(写写帮推荐)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深远意境的创造摘要 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园林大概最能说明问题(最能说明什么是意境)。那么什么是中国园林的意境呢?就是突破小空......

    中外美史真题

    美术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一) 中国美术史试题1 一、填空题(40分) 1、中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 ---------- 时代的美术。 2、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堪称马家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