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中:百岁之童 写意人生

时间:2019-05-13 07:4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育中:百岁之童 写意人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育中:百岁之童 写意人生》。

第一篇:李育中:百岁之童 写意人生

李育中:百岁之童 写意人生

左鹏军

(李育中家属提供)

图片来源:CFP

李育中手迹 书法诗

40年后重画鲁迅像

2013年6月28日,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育中先生走完了103岁的生命历程,在广州安详辞世。7月4日下午,在广州银河殡仪馆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许多人从各地赶来送先生最后一程。在送行的人群中,有来自各个方面的领导和知名人士,但人数最多也最引人注目的,是李育中在各个时期教过的学生们,其中年轻的二三十岁,年长的则已届八旬。这般场景,最为充分地体现了李育中作为一位知名教授的身份特点,也体现了他广泛的文化影响力。

李育中何以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和如此普遍的尊重?这还要从他一生的传奇经历说起。

传奇人生

在一个动荡的大时代,在反映和昭示时代先声的岭南地区,李育中生活了一个多世纪,似乎注定要书写许多人无法企及的生命历程与人生传奇。

李育中原籍广东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1911年1月出生于澳门。新会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由于人口密集、水路交通发达,是岭南文化较早发达的地区之一。明代哲学家、理学家陈献章,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现代史学家、教育家陈垣等,都是新会人。新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由于耕地较少,人们不得不向外发展,不仅海外华侨众多,是著名的侨乡,而且新会人也是较早向澳门、香港寻求生活出路的群体。

和许多在澳门、香港求生的广东人一样,李育中早年的谋生之路也备尝艰辛。因为读过一点书,有一定文化基础,李育中主要在报馆、杂志社从事校对、记者、编辑等职业,不得不从最艰苦、最底层的工作做起,以此换得生活的来源。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李育中从香港到了广州,积极投入抗战运动当中,担任《救亡日报》社论委员,参加广东文化界抗敌协会,并负责伤兵难民工作。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李育中转移到粤北地区从事新闻和教学工作,还参与创办粤北青年记者学会和粤北文协分会。后来又从粤北到桂林,一边在逸仙中学教书,一边编辑《中国诗坛》等报刊。1940年春天,正是全国的抗日战争最关键而艰苦的时期,李育中刚结婚不久,就以衡阳《大刚报》和韶关《大光报》战地记者的身份随军采访中国赴缅甸远征军,并担任杜聿明将军的英文秘书,以一介书生的身份开始了一段传奇的军旅生活。这段经历对李育中的影响很大,他自己对此也念念不忘,还写作并出版了具有战史价值的回忆录著作《缅甸远征记》。

新中国成立以后,李育中主要在大学里从事教育工作,战争年代的那些奔波经历、戎马生涯被平凡的日子所取代,一切归于平静。而在解放后到文革结束前的动荡时代里,思想改造、政治运动成为主题,教学秩序、科研条件多年无法正常化,同代的多位教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持续教学研究工作、连生活都失去了基本保障,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他虽然也明显受到了冲击,但仍然能够相对平安地度过那些荒诞而漫长的日子,并一直坚持到新时期到来之后。

李育中曾与多位著名人士相识或相交,比如郭沫若、茅盾、巴金、陈残云、秦牧、黄谷柳、康白情、梁宗岱、钟敬文、廖冰兄,等等。一直到晚年,与这些名人的交往都成为李育中难忘的记忆,他经常津津乐道当年的情况。在将近100岁的时候,他根据自己的记忆和一些老照片,加之其较好的美术修养,画了100多幅人物像,结集为《大家小画——百岁学者李育中漫像集》出版(香港书艺出版社,2011年2月)。这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一个侧面的形象记录,也是李育中广泛交往与人生传奇的写照。

记者作家

李育中笔名李航、韦陀,1929年开始在香港发表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通讯、政论、报告文学等多种文体。起初李育中从事文学创作主要是为了维持生计,后来,随着思想的逐渐成熟和时代的多端变化,他进行文学创作的思想目标和艺术意图也渐趋成熟,走向了与中国现代新文学与新文化运动,特别是民族文学、抗战文学声气相通的道路,并体现出岭南文学家特有的思想素质和艺术特性。

1936年5月21日,由于邹韬奋的倡议,并受到高尔基在苏联发起《世界的一日》的直接启发,茅盾主编《中国的一日》,向全国征集稿件,以纪念发生于1927年5月21日的“马日事变”,谴责国民党右派的反共行径。李育中积极响应,以一篇《我今天失业了》成为唯一入选的香港作家。这使他的名气明显扩大。在20世纪30—40年代,李育中写作了大量影评文章,成为香港著名的专栏作家,也是广州地区最著名的影评人。像当时的许多青年文学爱好者一样,李育中还积极进行新诗的创作,并于1941年出版了个人新诗集《凯旋的拱门》,受到关注。从创作实绩和文坛影响来看,可以说李育中对现代岭南新诗作出了积极探索和突出贡献。

作为一名作家,李育中始终对外国文学保持着关注的兴趣。因为通晓英文,也粗通葡文等外文,他还亲自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李育中以特有的敏锐眼光,利用接触外国文学与文化的方便,在香港最早翻译了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早期代表作《诀别武器》(今译《永别了,武器》),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还有《拿破仑之死》、剧本《伴父生涯》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渐趋深入细致,特别是港澳文学、岭南文学研究的兴盛,李育中在香港、广州等地的文学创作活动愈来愈多地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李育中的文学创作活动被写进了《岭南现代文学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等著作中,还有一些研究者在考察20世纪30、40年代的香港文学、岭南文学时,也经常论及李育中的文学创作成就与文学史贡献。

由于早年的文学创作成就和后来的读书写作活动,李育中于1979年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杂家教授

教师这一职业占据了李育中一生的大部分时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历任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教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他先是担任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教师,1953年,华南师范学院(1983年起改华南师范大学)成立不久,李育中起任教授,直至1991年退休。近40年,除了担任几个教研室的主任外,没有担任过更多的行政职务。他说过,自己的性格可能不大适合担任什么重要的行政职务。

李育中主要任中文系(今文学院)教授,但教学涉及的学科领域之广、讲授过的课程门类之多,可能是时人和后人都难以企及的。就大的学科门类来说,他讲授过的课程就包括中文、美术、英文三个学科。他还曾相当自信地说过,历史系没有请他上课,假如请他,也是可以去上的。在中文系的课程中,李育中讲授过的有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等。这对于兴趣广泛、知识广博、不为学科专业所限的李育中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反而是他自得其乐的一个方面。

李育中以自学成才,爱好广泛,经历丰富,见识广阔,职业多变,他一生的教学活动、学术研究自由灵活、感悟随性。李育中的学问不以精辟深邃见长,治学也不以刻苦执着取胜,他自己似乎也不想成为独守一隅、精专孤诣的专家型学者,而是以博览乐闻、周知多晓、灵通敏锐为主要特点。因此李育中一生涉猎的学术领域非常广泛,许多想法经常出之以感悟式、随意性表达,并不喜欢也不大擅长以纯学术方式、严谨的学问化方式表达。这一点,表现了记者编辑出身的李育中的思考特点和表达习惯,体现了一位杂家教授的知识结构和著作方式。

除了文学翻译,李育中对外国文学、哲学也一直保持着关注的兴趣并适时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他的这种习惯保持了一生。1938年他就曾撰写文章介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1946年以后又撰文介绍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大师毕加索。这些努力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政治局势的重大变化而中止。新中国成立后,在经过30年的对内文化专制、对外文化封闭、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政治经济百废待兴、思想学术界如饥似渴,李育中性情气质中对于新鲜事物、异邦思想的兴趣再次被唤醒。他在大陆首先介绍现代派大师卡夫卡,介绍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也是新时期以来为尼采翻案、提出正确评价尼采的第一人。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在对“文化大革命”的沉痛反思中,出现了多种文学探索和思想文化思潮,也引发了一些思想冲突和争论。“朦胧诗”就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种。在对朦胧诗这种新的创作现象褒贬不一的时候,李育中以其特有的敏锐感受和趋新意识,撰写文章明确支持这种文学探索与创新。也是在这一时期,海峡两岸政治对立、文化隔绝的状态“破冰”以后,台湾的一些文学艺术现象、思想文化观念传入大陆,台湾作家李敖及其作品就是。但是一直以来对于李敖的认识和评价却存在很大分歧。还是李育中首先对李敖的思想文章予以充分肯定,成为大陆高度评价李敖的第一人。

李育中一生勤于笔耕,以写作为乐趣,年事很高也仍然保持着写作的习惯。关于这一点,有一件事情是最有代表性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发表了李育中的《对香港诗坛形成和发展的我见——举两个诗人的案例作说明》,文章发表时,作者李育中已经97岁,无论是对于李育中本人来说,还是对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来说,这一点都有特别的纪念意义。这是李育中发表的最后一篇学术论文。李育中也因此成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创刊以来健在作者中年龄最长的一位。这个记录在今后的许多年中可能都再难有人打破。

李育中性格随和,待人平易。晚年的李育中,最招牌的形象就是那习惯性略微左倾的身影、颇为浓重的广东口音和脸颊上、眉宇间的微笑。李育中也非常喜欢与年轻同事、青年学生交流,与他们交朋友,可以一起吃顿便饭、品尝各色小食,也可以一道逛书店,更可以一块儿谈读书,谈国内外、校内外的各种旧闻新闻,甚至可以谈各种流行的八卦。即便到了90高龄以后,与学生们交流仍然是李育中的生活乐趣,各个阶段、各种年龄的学生们也都觉得,与李育中交谈,是一种难得的乐趣。李育中与学生们交流畅谈,已经成为华南师范大学的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聚书读书 李育中是一位真正的爱书人,特别是到了晚年,除了读书之外他似乎对生活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据李育中自己说,多年来他养成了每天读书的习惯,除了休息以外,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直到90岁已过,他仍然每天坚持读书10个小时。在广州这种夏长冬短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每天如此之长的读书时间,不用说是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就是对于20多岁的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件难以做到更难以坚持的事情。

首先是他买书之勤之多。多年来,在华南师范大学校内和附近的书店里,甚至是在广州市内的书店里,时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认真选书的身影,那个人就是李育中。据李育中自己说,即便是到了80多岁以后,他每个月还是习惯性地花上500元左右用于买书,买各种新书、旧书、流行书。90岁以后他还时常一个人乘坐公交车去买书,让子女们着实为他提心吊胆。

其次是他读书之广之杂。李育中是一个可以读古今中外书籍的读书人,这缘于他突出的中外语言能力、广博的知识修养,更缘于他对书的痴迷。

再次是他藏书之富之久。李育中藏书并不讲究版本,过去许多藏书家向往的宋椠元刻、明清珍本、孤本秘籍,都不是他追求的目标;他也不大讲究书的收藏价值或文献价值。他的藏书中,虽然有一些线装古旧书,也有一部分岭南文献,但大部是新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及各种研究著作,新式平装书占据了他藏书的主体部分,而且多是他自己一本一本买回来的,当然也有一些朋友们、学生们赠送给他的签名本。李育中藏书的最大目的是供自己阅读,以自己喜爱与否为主要选择标准,带有非常明显的个人化色彩。因此,与其说李育中是在藏书,不如说是在聚书来得更准确一些。也是因此,有人亲切地称他为“书虫”。

1994年12月,佛山召开黄节诗歌学术研讨会,已经84岁的李育中全程参加并在会上做了发言。也是为了参加那次会议,李育中特地从家里找出一册珍藏多年的《蒹葭楼诗》线装本,那是黄节1935年1月去世之后刊行的最早的黄氏诗集版本。在前往佛山的汽车上,李育中就高兴地拿出那本书向大家展示介绍,还兴致勃勃地讲起黄节及其诗歌创作,以及那本诗集的来历。事情过去了近20年,但是至今想起,一位爱书读书的可爱的老人形象仍然跃然眼前。

不论是谁,只要一走进李育中位于华师北区一楼的住所,就立即被众多的书所包围,本来还比较宽敞的房子因为大部分空间被书占领,一下子显得很拥挤,人的活动不得不变得小心局促起来。在他的住所里,书架上、家具上摆满了书还不算,连茶几上、床铺边、过道里也都是书,能够利用的空间全都用上,这所房子已经完全成了书的天下!李育中家里有多少册藏书,恐怕连李育中本人也无法准确地说出。住在医院的最后日子里,李育中最惦记的仍然是他的那些书,书成了他最后的牵挂。最近据他的儿子说,父亲留下的书估计还有4万多册,准备开辟成小型图书室,供教师和学生们阅览。果真如此的话,李育中一生爱书读书的脾性就得到了嘉惠后学的机会。

百岁之童

对于许多年轻后辈而言,李育中从来就不是一个严肃的、难以接触的人;恰恰相反,他总是表现出一种洒落自在、平易亲切、自适自得的待人方式和生活态度,经常保持着一种难得的多乐少忧、风趣幽默的处世习惯,还有一种无可而无不可、与世无争的智者风范。这样的性格特点和处世方式,经常令许多人特别是年轻学生们觉得李育中是一个可爱的老朋友,是一个充满童趣童心的老小孩。

了解李育中的人经常会说起,不管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去请教他,古今中外的事情他好像什么都知道。还是二十五年前,笔者开始在华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业师管林教授、钟贤培教授都曾提醒我们,要注意向博学多闻的李育中先生请教,说他不仅了解近代文学特别是岭南近代文学的情况,而且通晓许多方面的知识和学问。二十多年来,笔者向李育中请教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前去拜访,他都显得很高兴,也很健谈,经常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晚年的李育中除了听力有一点不佳之外,说话、行动、思考都保持着很好的状态,他高兴时笑眯眯的样子,就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小朋友。

晚年的李育中经常高兴地谈起自己被评为广州市健康老人、广州市长寿老人的事,好像总是能从中获得很多的生活乐趣和信心。2007年9月,《羊城晚报》创刊50周年之际,在羊城晚报社、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当代岭南文化名人”50家评选中,李育中不出意外地当选。值得一提的是,按照评选规则,参评的条件之一必须是健在的人士,而在当选的那批“当代岭南文化名人”中,已经97岁的李育中是年纪最大的一位。晚年经常喜欢新奇、好争第一的李育中从中又获得了许多乐趣,好像一个玩童又一次得到了奖励。

近30多年来,如同中国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一样,中国大学也发生着非常显著的变化。在师生关系方面,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传道授业解惑也逐渐为平等宽松的友好沟通所代替。不仅仅是教师在评价学生,学生也在评价教师;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仅有正式的方式,更有自发自由、生动活泼的方式,而且后者通常更有影响力、更容易被广泛传播。比如学生们经常在教师中评出“四大名捕”“四大帅哥”之类,而且经常有更新变化的不同版本。晚年的李育中对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大帅哥”的说法很有兴趣,据说他被多届学生排在第四位或者第五位,也有传说他一直认为以自己的帅气当然可以与年轻教师争胜。李育中对于华南师范大学的独特价值和特殊魅力,也有人用“华师一宝,女生偶像”来风趣地表达。其实无论如何,这些明显具有野史掌故色彩的说法都在说明,李育中是一位很有童心童趣、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李育中的乡贤梁启超曾经在《少年中国说》中引用西方谚语说:“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在我看来,李育中就是一位充满神奇色彩而又率真风趣的百岁之童。从19岁开始写作,到100岁才搁笔,李育中的写作历程长达80多年!这实在是许多人无法企及的幸运,也是令人羡慕的命运的眷顾。在李育中将近百岁的时候,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地编辑出版了60多万字的李育中作品选集《南天走笔》(广州出版社,2009年11月),并于2009年12月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暨李育中教授百岁诞辰庆典。那天,李育中兴致很高,不仅发表了热情的讲话,而且向前来祝寿的朋友们、学生们赠送新书,又像是一个深受大家宠爱的孩子一般。那以后,由于身体原因,李育中就较少外出了。如今斯人已去,但是李育中先生读书精神的光亮和人生智慧的火花,一定会长留在许多人的心间,也会照亮未来的教育与文化路程。

第二篇:农家贵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李中育)

学习“农加贵”事迹心得体会

小湾中心学校

李中育

近期,我认真学习了农家贵老师的先进事迹,感触很深,受益良多,农老师的高尚品质深深感染了我。27年光阴飞转流逝,而如今农加贵老师依然坚守其位,不抛弃,不放弃,满身心投入自己的工作与岗位!

“如果心中没有一种信念、一份坚守、一片忠诚,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特殊村落教书27年,是绝对做不到的。”农加贵用27年的坚守,让那些饱受歧视的孩子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我无法用言语描

绘这样的感动,如果非要说他像什么,我觉得他像茶叶,而麻风村就是一壶滚烫的开水,农加贵是浸泡在开水里的茶。他在开水中不断地忍受煎熬,在沉浮间成全了孩子,也成全了自己。农加贵在沉浮中让自己的人格得到了舒展,岁月改变了他最初的颜色,他也把麻风村这一壶滚烫的开水变成了香喷喷的香茶。”

选择真的需要勇气。听说麻风病,人们总会不寒而栗,更别说“麻风村”了。在这种环境与人情的考验中,年仅20岁的农加贵没有放弃。“我也在边疆、在教育一线工作,我认为我也在播撒青春的希望。可当我读了农加贵的故事后,才发现我那点儿良好的自我感觉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只要需要,我还会在这里教下去!”从一人教3个班到一个人教完6个年级,农加贵用坚守诠释了奉献的内涵。原本以为我曾经在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语言不通的乡村小学任教,已经够艰苦了,现在各种繁重的工作让我感觉没有喘气的机会,然而比起农老师,我遇到的那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我为自己那不该有的想法感到内疚。

农加贵老师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民教师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时代精神,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用坚持和执着的奉献精神,传递时代正能量。

第三篇:读《童之伟:在人性和党性夹缝中挣扎的法学人生》

读《童之伟:在人性和党性夹缝中挣扎的法学人生》

所谓的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而人性就是在一个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我的理解是,人性是高于党性的,因为每个政党都有不同的性质,而人类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哪一种社会制度下,他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我们社会普遍认为,法律是人民的意志与执政党的主张统一,其中,宪法是人民的根本意志与执政党的最重要的主张统一。

这就是说,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是人性与党性的共同要求。面对践踏法律的行为挺身护法、面对颠覆公平正义的做法仗义执言,必然要不同程度地承担牺牲个人安全、自由和利益的风险。冒牺牲个人安全、自由和利益的风险表现出来的人性和党性,是最高境界的人性和党性。

1956年5月29日,《人民日报》登了吴家麟帮党整风提意见的发言,要点如下:人民代表大会制比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有无比的优越,但我们在运用政治制度的某些环节上有毛病,甚至有严重的毛病;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领导力量,但两者应有界限,要实现党的领导,但不能以党代政;有些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形式主义偏向;应作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但有些部门没有作到有法必依,中央最高领导机关法制观念不强,有不遵守法制的现象,应该坚决纠正。吴讲师最后提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建议中央领导机关首先在严格遵守法制方面做出榜样。那时的规矩,好像是不能对领导党的任何言行,表达半点异议,吴家麟居然说党的人大制度有形式主义偏向,且不仅要求领导党守法,还建议其中央领导机关在守法方面率先垂范。

他在那个敏感的时代敢于有这样的言论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是很勇敢的,但是除了他的妻子没有人支持他。而现在我们,55年后的现在,这些问题依旧悬而不决,我作为一个

学生,实在是无法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法学家人性与党性的最高境界是挺身护法,仗义执言。吴家麟1957年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的、导致他被打成右派分子的发言,就表现了挺身维护宪法的精神。当时他批评了执政党“在运用政治制度的某些环节上有毛病,甚至有严重的毛病。领导干部在对制度的运用中存在不少的问题”;认为“不能以党代政。以党代政就牵涉到政治制度问题”,“有些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没有按规定召开,开得也不及时。……没有真正起权力机关的作用”,“有些部门没有作到有法必依。中央最高领导机关法制观念也不强,甚至还有不遵守法制的现象。”为此,他还要求“加强对国家机关人员的民主和法制教育,中央领导机关首先在严格遵守法制方面作出榜样”。

吴家麟虽然做到宁夏大学校长的位置,但他仍然注重通过做兼职律师来体察社会,他代理的案子基本上都具有维护法制、仗义执言的性质,其中不少是免费的。在这些案件中,有四件影响较大:

1、支持工会抵制“假洋鬼子”侵占、维护广大工友切身利益的宁夏自治区总工会诉汇龙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

2、吴教授认为被告“欺人太甚”,因而义务代理的“银川市时新服装厂诉银川市经济委员会行政侵权案”。

3、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一个医疗责任案。

4、一个重大杀人抢劫案。程鹏、邵小旦、余大伟他们三个人虽然是同犯,但案件轻重不同,余大伟只参与了一件案件,而其他人却是不止这件,他们的判刑却相同,这是不公正的。只有及时把握和充分吸纳人性新因素的党性,才是强固的党性。才会真正被拥戴。

第四篇:农村中学家校共育案例分析之四

农村中学家校共育案例分析之四

——一次特别的家访

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 戴直楷

【案例】开学一周了,仍不见何烈福、吴应宝到教室上课,正值普九验收之期,学校及相关老师也比较着急。班上同学说:“学生来校的,因没完成假期作业,被X老师不让他报名。”班主任联系其父母,家长迅速赶到学校了解情况。学生开学就带着相关费用和生活用品到学校报名,因没完成假期作业,没报到名,就在校外流浪。家长找到学生,带到班主任处说明情况并要求报名,仍被要求完成作业再报名。于是家长带着学生及其箱子被盖离开了学校。学校领导了解到该班仍有两学生没有报名入学,问明情况,决定派我这个任课教师与两学生同村的滕老师前往家访。

(注:这是1999年春学期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何、吴两同学住大昌镇合理村,当时交通很不发达,学生到校来了的,家长也到学校来了的,没报到名离开了学校,要去说服这两个学生返校读书,只得步行登门家访。)

【教育过程】

正值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都沉侵在节日的气氛中。早上,我与滕老师接受学校任务到何烈福、吴应宝家中家访。合理村比较偏僻,不通公路。我俩坐车到半路,再步行了4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合理村,了解到两学生的家。先到吴应宝家中,吴应宝与何烈福一道走亲戚玩去了,正月十六是民间外出务工的吉利日子,两学生准备与他人一路外出务工。吴应宝被家长托人喊回来,何烈福也一同来到。首先与两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究竟想读还是不想读,吴应宝家长随学生自己,吴应宝回答:“何烈福读书,我就读书。”我们心中有底了,学生还是想读书的。

何的父亲在当地很有名气,受人尊重,左邻右舍的红白喜事,都是他担任总管,能说会道。我们又从吴应宝家中来到何烈福家中,何的父亲被别人接去做客去了,这家主人第二天就要外出务工。何烈福喊回了父亲,待我们说明来意后,何的父亲说:“他不读了,明天和他姐姐一起外出打工,他自己也不想读了。”左说右说,反正不让他读书了,一再强调他自己不读了。我问何烈福:“你就究竟是想读还是不想读?”回答:“还是想把这学期读完,初中要毕业了。”我又与何的父亲说:“孩子还是想读,还是让他去把初中读完,也只有这一学期了。”何的 父亲表现出对学校的不满:“你们学校只要合格率,不要巩固率,他不读了。”似乎他很懂当时的教育政策,我们简直无从下口再说。于是我也只得以情触人了,说道:“何家长,孩子是你的,三年初中读了两年半了,就半学期初中就毕业了,我作为一个任课教师,尽到一份教育的责任,山远路远来劝他到校读书,你说他不读了,他刚才说还想把这学期读完,其实是你不想让他读,你对学校有意见,或者说是对某个别老师有意见,应该对我没有意见,更不应该拿你的孩子来赌气,至于学校有些事情我不太清楚,你的意见,我回去向学校反映,他只要到学校去读书,学校方面的工作我来做,请你考虑!”何的家长态度缓和些了,说:“X老师,你把话说到这份上,说实在的,我确实对X老师有意见,学生作业没做起,可以补嘛,你不让他报名,有道理吗?你们来劝我孩子读书,这么远,我很感谢,其他我也不追究了,学校那边的事,就请你帮忙说一下,我叫他明天就来学校读书。”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长谈,何家长终于答应孩子到学校读书了,并挽留我们在家吃饭,婉言谢绝。

返回学校,已是晚上7点半了,向学校领导汇报了情况并转述家长意见,提出了相关要求。第二天,两学生信守诺言,终于返回了学校。

【教育思考】

家庭教育是人生成长的启蒙教育,学校教育是人生成长的规范教育。本案例中,教师检查学生假期作业并提出严格的要求,无可厚非,但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值得思考。学生不在规定的地方尽力补作业,而到处闲逛,能收到何种效果?家长是否知道事情真相?家长到校了解后的态度如何?教师是否与家长善意的沟通?都值得教育者细致的分析与反思。

这件事虽过去十多年了,仍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学校教育离不开学生作业对教育效果的检验,教室布置作业是否精心设计,值得我们去分析。普天下的家长,在平时对子女的教育及学习管理中,都重视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城区中小学学校老师,要求学生家长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签字确认,农村学校则不可能,但家长偶尔与老师接触沟通时,不会忘记询问学生的作业是否完成的现象,同时诸多农村学生家长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往往流露出自己无能辅导的无奈。这次到学生家中走访,家长“学校只要巩固率,不要合格率”的话语,既是对学校教育管理的一种批评,又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满,看来家长对当时教育政策还是有所关注的,尤其是在教育惠民政策普及的当下,社会高度关注学校教育,家庭更寄重于学校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压抑着学校教育。如何把握教育的现状,理清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三大主阵地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更是至关重要。

【教育途径】

人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进入一定阶段的学校教育,但也不是说人进入学校教育就完全脱离家庭,还必须生活在家庭,依赖于家庭,所以说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合作,才能对学生起到真正意义教育的作用。为此,家校共育的基本途径是务必建立在理解与信任、情感相融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则,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行动。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子女、教师与学生等之间,均应相辅理解与信任、情感相融,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方法】

家庭走访法:家庭走访法,即教师到学生家中登门家访的方法。此法可以实地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家长对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更能增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以及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但要注意的是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少揭或不揭短板。善意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不要让家长、学生认为教师家访就是告状,否则就失去了家庭走访的实际教育意义。现在通讯飞速发展,家访已失去了它真正的教育意义,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电话通知家长;家长偶尔关心学生,给老师打个电话问问情况等等,这种电话家访,对学生的了解仅是皮毛。家庭走访不仅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状况,家长的希望和要求,从学生家庭生活、环境卫生、家庭家长学生的行动语言等细节,可以分析家庭教育状况、学生的行为习惯等,探寻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

以情触人法:以情触人法,即以情感触及对方的心灵,让其接受相应道理感悟,实现教育策略的方法。此法对家长、对学生以及家长对学生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悟作用。在当今社会,学生家庭经历十分复杂,孤儿、单亲、留守儿童、父母离异等等,不免导致对家长、对学生心灵的偏差,加之社会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尤其是农村家长认为的诸多不公不平现象,更容易引发相应矛盾,造成教育的负面影响。无论怎样,任何人都应该相信情感是抚平心灵创伤的良药。

总之,作为农村学校,家庭走访应该是落实学生有效教育的最佳良方,也是 任何家长会、家长学校、电话家访等不可替代的家校共育的教育方法,不仅关注学生家庭的生活状况,家长的希望和要求,从学生家庭生活、环境、卫生习惯等等方面,探究学生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挖掘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理解与信任的情感基因,促成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和情感相融,落实学生的有效教育。

第五篇:暑期社会实践兴化行之兴化李中水上森林公园

暑期社会实践兴化行之李中水上森林公园

孙书剑

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有一项比较特别的行程——参观兴化市水上森林公园。

这次出行同学们都很兴奋,去公园玩嘛。虽然我以前去过很多公园,但水上森林公园还是第一次去,迫不及待地想一睹水上森林的风采。到达景点后,我们遇到了经理,由于是大学生,他给了我们半价优惠。在进入景区前,我们每人分发到一顶造型奇特的纸质帽子,我们都很好奇,干嘛要带帽子呢。经理告诉我们,这帽子是防止“中彩”的(鸟屎落到头上)。我们恍然大悟,水上森林嘛,鸟多,免不了“中彩”。

有人抱怨虫子多,经理一席话却说的我们开怀大笑,也很值得我们反思。他说:“虫子多,鸟屎多,这是我们这儿的特色,说明我们这儿环境好,鸟都不拉屎的地方环境该有多差。”这番话听起来挺搞笑的,好像在自吹自擂,但是好好一想,却一点也没说错。这样一个巨大的水上森林给多少鸟儿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家园啊,俨然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

进入景区,我们看到了一片片高大树木组成的绿荫,洁白的鸟儿从森林中成群飞过,走在林间小道上,有一种置身世外桃源的享受。踏上竹筏,感觉截然不同,飘于水面之上,穿于林荫之中,我感受到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的美妙。是啊,待在城市里太久了,与自然隔绝的时间长了,回到自然的怀抱中,当然有一种舒心的感觉。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我们上了岸,离开了森林公园。这次参观,让我与大自然来了个亲密接触。了解了湿地生态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我越来越体会到良好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也认识到人类活动已侵犯了很多生物的生存空间。对环境的保护工作十分紧迫。我也希望大家和有关部门一起对环境的保护,生态的恢复做出努力。

下载李育中:百岁之童 写意人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育中:百岁之童 写意人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