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研鲁迅
教学内容:六上第五单元——回顾 拓展五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积累鲁迅的名言,拓展阅读课外材料《给颜黎民》。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品质精神,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 学 过 程
一、交流平台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导入: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阅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3)汇报交流,师生评议。预设:
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劳动人民的人。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讲到他帮助黄包车夫的故事„„
鲁迅先生是一个爱书的人,我读过一篇文章,文中讲鲁迅一生藏书很多„„ 鲁迅先生是一个才思敏捷的人,在“趣味语文”中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集体读一读“趣味语文”中的故事。鲁迅先生是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搜集并积累鲁迅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门外文谈》 鲁迅先生视时间如同生命一样宝贵,他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时间。
„„
(4)教师小结:鲁迅先生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爱孩子,关心青年,他和蔼可亲,他受到了人民的爱戴,他又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有不屈的意志,鲜明的爱憎,他以笔做武器,战斗了一生,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他被人面誉为“民族魂”。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提出要求: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同学们不难发现,文中有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些句子表面一层意思,却暗含着更深的意义。大家找一找这些句子。
学生找出教材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自己的理解。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师: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些句子的?
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
(1)、联系上下文、结合中心思想。
(2)、联系生活实际。
(3)、结合时代背景。
(4)、展开丰富联想。
(5)、根据已有的知识。
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3、日积月累
过渡:鲁迅先生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很多至理名言一直激励着我们。在学习了《少年闰土》后,我们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在文章的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路是人走出来的。鲁迅含蓄地启发人们积极进取,开辟道路,开创美好的未来。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许广平《欣慰的纪念》
这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崇高品德的体现,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鲁迅先生关心青年一代,《一面》给我们讲述了他对一位进步青年的关心,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鲁迅的文章,这是一封写给一个进步青年的信。
阅读《给颜黎民的信》。要求大家边读边做批注。把在日积月累里见过的一段话画下来,联系上下文理解。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入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致颜黎民》
小结:在《致颜黎民》这封信中,你对鲁迅先生有什么新的认识吗?读后有什么收获吗?有不懂的地方吗?
预设:看桃花怎么回事?
预设:鲁迅先生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不只读一个人的书,不只看一类书,多看世界旅行记。一句话,那就是要博览群书。这段话鲁迅先生用形象的比喻方法,告诉青年人读书要博览群书,不要只读一种书。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一个写法就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总结:在本单元中,我们走近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对这位深受人民敬仰和爱戴的革命战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学到他的其他作品。
巩固积累:
在积累本上,写下最能表现鲁迅斗争精神、爱憎立场的一句名言。摘抄一句课内或课外积累的鲁迅名言,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作业:
1、背默“日积月累”。
2、阅读同步阅读中《一件小事》。
附:
9.给颜黎民的信
颜黎民君:
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你说专爱看我的书,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不过我向来没有留心儿童读物,所以现在说不出哪些书合适,开明书店出版的通俗科学书里,也许有几种,让调查一下再说罢。
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说起桃花来,我在上海也看见了。我不知道你到过上海没有?北京的房屋是平铺的,院子大,上海的房屋却是直叠的,连泥土也不容易看见。我的门外却有四尺见方的一块泥土,去年种了一株桃花,不料今年竟也开起来,虽然少得很,但总算已经看过了罢。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
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我们不是没有说什么不能告人的话么?如果有,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
临了,我要通知你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你把自己的名字涂改了,会写错自己名字的人,是很少的,所以这是告诉了我所署的是假名。还有,我看你是看了《妇女生活》里的一篇《关于小孩子》的,是不是?就这样的结束罢。祝 你们好
鲁迅
四月十五夜
《给颜黎民的信》简析小学教案人教版
教案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不详
教案栏目:小学语文 收藏本页
肖宇《给颜黎民的信》是一篇言简意赅、语重心长的文章。这封信主要反映了鲁迅先生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认真指导青年读书,同时也表现了鲁迅先生鲜明的爱憎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于一九三六年四月二日、十四日、二十五日收到过颜黎民的三封来信,他则于四月二日和十五日的晚上写过两封回信。这两封信的原件都保存在北京鲁迅纪念馆里。课文选的是第二封回信。
一九三六年是鲁迅遭受反革命文化围剿空前残酷的年代。在斗争中,鲁迅先生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学习和新战士的培养。他一生写过几千封信,其中写给青年的就有一千多封。《给颜黎民的信》就是其中之一。
从鲁迅回答颜黎民的复信中,可以看出颜黎民的来信上提到这样一些事情:鲁迅寄给他的书已经收到了,他很爱看鲁迅的著作,而且专爱看文学书,希望鲁迅介绍一些儿童读物给他;当时是春天,提到了与桃花有关的事情;最后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可否发表他的复信。鲁迅的这封信是针对来信中提到的事情依次作答的。
开头称呼“颜黎民君”,“君”是一种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可见鲁迅对年轻人充满了热情。
正文分四段。
第一段是信的主要内容,分三层来写。
第一层,针对对方“专爱看我的书”,提出不要专看一个人的著作。指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因为这样“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接着用蜜蜂酿蜜打比方,从正反两面申述这个看法,形象地指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所得很“有限”,写出来的文章也“枯燥”,所以看书的面不宜过窄,要广泛一些。这一层开头提到的“放了心”不仅表达了鲁迅知道颜黎民已经收到他寄去的几本书“放了心”,而且表达了鲁迅对颜黎民和他通信可能遭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担心也放了下来。还有“常论事”,既是对方“专爱看我的书”的原因,也点明了对方是个要求进步的青年。
第二层,指出“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希望青年“不要放开科学”。这里用“也不好”与上文“不大好”呼应,使前后两节很自然地衔接起来了。接下来,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申述这一看法的。
第一个事实是用先前的文学青年的教训来说明“专看文学书”的后果不但是“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而且“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启发对方“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指出懂得一点科学的重要。
第二是用古人和现代人对待“月缺花残”应该持不同态度,说明现代人不懂科学必然变成“糊涂虫”这一道理。鲁迅连用了两个判断句“„„是可恕的”和“„„是糊涂虫”,表达了自己对古今人的不同态度,前者可原谅,后者要批评,激励对方要学习科学常识。
第三是回答对方介绍“合适”的儿童读物问题。鲁迅准备推荐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通俗科学读物,让青少年扩大眼界,有所裨益,希望他们“不要放开科学”,以致“变成连常识也没有”。信中告诉对方推荐儿童读物要待调查后再说,反映了鲁迅指导青少年读书的态度是很慎重的。
第三层,一开头就用“其次”与上文第一、二段自然地联系起来,建议对方“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和有益的电影。信中强调自己不看“获美”、“得宝”一类的影片,意思是告诫对方,也不要看那些当时上映的描写冒险家怎样费尽心机得到美女或宝物,反映了资产阶级生活情趣的不现实、不健康的电影,划清了该看与不该看的界限。可见鲁迅对青少年学习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未必”和“只好”则启示对方:知识面要尽量地广一些,即使自己不能直接感受到的东西,也要想尽办法获得间接的知识。
第二段(第4节)谈在上海看桃花。这段先指出在上海栽培桃花是很困难的,作者即使在当时环境非常困难的上海还亲自栽种,乃至亲眼看到了桃花开的情况。“不料今年竟也开起来,虽然少得很,但总算已经看过了罢。”寥寥数语,却充分流露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显示了作者对桃花的爱好与兴趣。紧接着笔峰一转,鲁迅借不去龙华看桃花,来表示对被国民党反动派屠杀的青年朋友的永远的怀念,及对敌人的法西斯暴行的无比的仇恨。这“好几个青年朋友”指的是三十年代上海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中的五位烈士:柔石、白莽、胡也频、李求实(伟森)和冯铿。他们于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夜或8日晨被国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于龙华“警备司令部”。因此,龙华虽说是看桃花有名的地方,但一想到那几位惨遭杀害的青年朋友,作者哪有兴趣到龙华去看桃花呢!明明是“名所”,偏偏作了“屠场”。作者愤怒的心情,鲜明的爱憎,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第三段(第5节)说同意把信发表。作者既从侧面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禁止人民出版言论自由的法西斯白色恐怖,又从正面表白了自己和颜黎民通信的内容是光明磊落的真实话,因此可以同意发表,表现了作者顽强的斗争精神——面对着残酷的白色恐怖,他还是敢说敢做,没有丝毫怯懦。因为在当时白色恐怖的环境中,国民党反动派早就视鲁迅为眼中钉。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对于这封信的公开发表,鲁迅毫不犹豫地说“我可以同意”,“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这其中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第四段(第6节)指出写信人署的是假名。诚如前述,鲁迅对青年是十分热情的,哪怕写信人署的是假名,他还是很诚恳地给对方写了回信,真诚地指导他们应该怎样努力学习。至于颜黎民这个人,据许广平的回忆,颜当时可能是一个小学教员,他用“颜黎民”的假名,以孩子的口吻给鲁迅写信。1980年,《鲁迅日记》注释组的同志深入调查后,终于弄清了。颜黎民(1913-1947)原名邦定,四川梁平人。1934年时为北平宏达中学学生,次年因共党嫌疑被捕。出狱不久即以颜黎民署名与鲁迅通信。鲁迅在回信中提到《关于小孩子》一文的目的是赞扬颜黎民要求进步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苏维埃小孩子写信给高尔基,要求高尔基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要求寄书给他们,因儿童集体农场缺少一个图书馆;要求寄钱给他们,要为乡村里的贫儿孤儿开办个食堂。颜黎民用小孩子的口吻写信给鲁迅,是仿效苏维埃小孩子给高尔基写信,他也得到了同样热情的关怀和帮助。
从上所述,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里一共讲了四件事。其中,第一件谈应该怎样读书是主要内容,分三层叙述,逐步引申开来,详细说明理由。另外三件则是次要的,写得比较简略。所以说,即便是写信,鲁迅先生也是十分严谨、一丝不苟的,既写得言简意赅,语重心长,也写得主次分明,层次井然。
第二篇:校研会歌朗诵稿
情定校研会,缘来一家人
女1:激情四溢,我们摇曳起今夜的烛光
男1:薪火相传,烛光照亮每一张可爱的脸庞
合1:曾经的我们,期待在这样一个夜晚
“情定校研会”
女2:秋意微凉,我们相聚,济济一堂
男2:师生共欢,温暖你我,展开希望
合2:现在的我们,也将从今晚开始续写
“缘来一家人”
女1:难忘啊,那初入校园的时光,兴奋充溢脸庞
男1:难忘啊,那第一次的面试,心跳着紧张
合1:难忘那些兴奋,难忘那些失落难忘我们共同成长的日子
女2:期待着,舞动热情的笔墨书写豪放的青春
无论是灰暗还是绚丽
男2:期待着,跨越前人留下的足迹
无论在雨里还是晴天
男2:期待着,你我共同点燃团结的力量之火
女2:期待着,你我一起披荆斩棘迈向远方
合2:期待我们久藏的梦想能够展翅飞翔
女1:校研会就像一部历史
一部能记录我们喜怒悲欢的历史
男1:校研会也是一片土壤
一片孕育希望,成长栋梁的土壤
女2:在这部历史中,我们留下了坚实的脚步、理性的思索还有温情的瞬间 男2:在这部历史中,我们哭过笑过也成熟着
那些暖洋洋的过往
有谁舍得遗忘?
女1:在这片土壤上,我们将继之奋斗、允公允能,绘制华丽的篇章 男1:在这片土壤上,我们也将相亲相爱,共同迎接风雨的涤荡
那葡萄满架的未来
谁不想走进品尝
女2:让我的手拉起你的手
男2:让我的心聆听你的声音
男1:把信念传递
女1:把感恩传递
男2:把真情传递
女2:把祝福传递
女1:让我听见你的呼吸
男1:叫我感到你的心跳吧!
合2:让我们彼此靠拢,彼此温暖
合1:分享这最美丽的时刻,珍惜这最可贵的情缘
女2:这是一个棕色的夜晚,烛光之中,我们怀念过去
男2:这是一个绚丽的地方,欢笑声中,我们憧憬未来
女1:这里是家,只因你们的迟迟归来,我便热泪盈眶
男1:这里是家,只因你们的苦苦守候,我便不再流浪
女1:亲爱的兄弟姐妹们!
合1:让我们以茶代酒,举杯共庆
合3:让我们同舟共济,乘风破浪
合:让我们坚信---------明天会更好!
注:合1为女1和男1合诵,合2为男2合诵,合3为女
1、男1和女2合诵,合4为四人齐诵。
第三篇:校研室学期工作总结
富县沙梁中学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校研室工作总结
自开学以来,校研工作在教导处的领导和指导下,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以校本为主渠道,以打造富有我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为目标。以教研组为单位,聚焦课堂,在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方面做了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为了便于今后更加有效的开展工作,现就前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思路及研修主要内容
(一)、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二)、以岗位练兵为主线,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1、开学初,我们及时安排了新教师岗前培训,通过演讲陈述、业务学习培训、制度学习、上汇报课等各种形式帮助新调入教师及时适应沙中教育教学环境发现了赵瑞亮、范江丽、杜延丽等一批业务过硬、态度端正的新教师,并根据个人所长安排了合适岗位。
2、为了进一步扩大课改成果,第二周安排了七年级课改模式培训,通过教导处、校研室的通识培训和九年级三位互研组长的分科培训,教师转变了观念,了解了学研稿的备写和三环节导学式教学的组织办法,建立了理论思路。
3、结合县局室安排的双常规学习,教导处出台了《沙梁中学教学常规制度》、《教学常规考核办法》,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专题培训,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行为,渗透了一些业务新思想。
4、10月份组织开展了以促进老中青三类教师交流为目的的全员参与的赛教初赛工作,114名一线教师全部参与上课、听课、评课,达到了“以课代培”的目的。11月又安排了以引领示范为目的22名教师的复赛工作,一批教学进步明显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为骨干教师队伍的后续建设带来了希望。136节观摩展示课为教师研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5、安排了教研组、互研组层面的新课标培训学习,了解新旧课标的区别和新课标的特点,以便更好的贯彻新课标思想。特别是在配合教研室统一组织的课标培训后,教师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6、在双常规视导中,安排了90节汇报课,分组参与听课、评课,通过展示交流、专家指点,在理念上、课堂技术操作上大家均获益不浅。
7、经过一学期的精心筹备,各蹲组领导把关审核,教导处组织了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中考研讨通识培训,效果显著,后经校研室编审,开发了《聚焦中考,以“法”制胜》研讨教材。为教师向学者型转化提供学习资源。使全体教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学中提高,在做中反思,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8、安排语、数、英、物、化、体等科目25人外出培训、59人国培计划网上培训。通过多渠道较强教师的业务提升。
9、利用教师例会、教互研会对教师进行微型课题研究培训,在学校公开邮箱上传了《富县沙梁中学课题研究手册》、培训材料,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10、放假前,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教学常规”业务考试,以考促学,以学代培,让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明确业务要求,以便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
11、积极组织联片研修活动,就目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就中层管理策略进行了校际交流,还派刘霞、孟延萍、王吉凤、王晓霞老师到羊泉中学上示范课,带动兄弟学校共同发展。
(三)强化了五项工作:
1、师德研修,争做优秀教师。
除学校安排的创建无烟教学区活动和纪律作风整顿外、年级处也长期利用例会进行师德要求。后期将联合党支部安排一次师德专题培训。
2、课堂教学研修,改变教学方法。
写教学反思、各层次的质量分析、开通QQ论坛、领导包抓教研组已成为我校的教学常规特色。经检查,本学期教师在反思记写上明显有进步,流程记载几乎不存在,目光聚焦在了经验亮点的总结、教学设计的二次构想、课例失败的原因分析上。质量分析重心不再是简单的数据比较,而是转移到了根源的剖析和后期的培优转差上。
3、教育科研能力研修。
(1)配合教研室搞了试题入库工作,共收到各科试题104套,经互研组、教研组、蹲组领导层层审核把关,向教研室推荐了53套优质试题。从目前的月考命题(分层命题)来看,教师命制试题的能力已然在逐步提升。
(2)在教研室的培训指导下,安排了课题申报工作,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共申报微型课题33个,市级规划课题5个,引导教师以有效研究切入点、找准起点和归宿,把常规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将问题提炼成专题,开展短周期小课题的研究,发挥组内团体力量,应用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让老师体验研究的快乐。教师课题参与率进本达到了教学一线人数的100%。
(3)课题研究有序开展,各课题负责人能积极组织研究人员开展调查研讨,目前阶段性研究成果已汇编成册。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4)在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精心努力下,开发了内容丰富、主题鲜明、融国学文化与德育教育于一体的语文课间读本《读书点亮璀璨人生》。
4、现代技术应用培训。
作为城区学校,我校教师计算机应用基础好,都能上多媒体课、备写《学研稿》,今年的模块考试促进了教师的学习,90%的一线教师均通过了4个模块的考试。学校也能开通开通资源网站,鼓励教师通过网校学习交流,达到“以学代培”的目的。
5、骨干教师体系建设。
本学期,我们对骨干教师建设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修订,于9月底对35名骨干教师进行了初步考核确认,明确了职责要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四、研修方法与活动。
1、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每周交流学习一次优秀课例,参加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开展一次生活化的听评课活动,精读一篇教学文章,撰写2篇以上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或案例,做到以 ”学”代培。
2、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教学实际,针对我校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本学期重点研讨的是新课标和教学常规制度。
3、小组研讨:以教研组、互研组为单位,利用每周四教研活动时间研讨学习体会,研讨教学策略,研讨教学管理等。本学期着重放在“师生互动”、“小组学习激励机制”的研究上。
4、教学观摩:同学科,同年级教师之间开展“家常课”活动或“同课异构”活动,教研组组织教师观看名师录像等。
5、“走出去,请进来”:和兄弟学校联片教研,学习别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
五、存在问题:
1、指导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在课题研究的流程操作上。
2、研修意识和研修水平需进一步加强。还有少数教师搞课题只是为了上职称,所以在师德教育和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上要加强。
3、时间、工作矛盾有待解决。目前各类活动多,加之年龄结构老化,压力、精力等方面的原因,许多教师没有静下来心境钻研,这是一个最大的根本障碍。
4、网络培训的监督和管理相对滞后,有些教师不能按要求参加培训。
5、“家常课”观摩交流的风气和氛围不够浓厚,主动取长补短的意识不强。
6、研修结果性的东西疲于总结,对网络的依赖思想过于严重,借鉴过度,成果中已失去自我。大多是别人的光环,自己的影子模糊不清。
2012年11月1日
第四篇:鲁迅杂文的研1
鲁迅杂文的研究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要根根显示着与恶势力的不调和。每读完鲁迅的文字,眼前便会出现这样的一个面部特写。这形象与那不朽的文字一起,随岁月的增长由模糊而清晰,终于画出了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
在众多的作家群中,鲁迅是突出的一个,也是特殊的一个。与其他举世瞩目的文豪相比,人们不禁要发出疑问,仅仅写些短小的杂文、小说的鲁迅,何以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放出夺目的光彩?是的,鲁迅没有莎士比亚的累累巨著,没有卢梭的长篇自传,也没有屠格涅夫的清新,优美的诗一般的笔调,没有雨果那曲折动人的圣母情节。然而,一切的一切都能够证明,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他首先是位伟大的战士,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异常地清醒与敏锐,他不屈地战斗着,抗争着,以思想作剑、寸笔为枪,划破漫漫长夜,挑出些许亮色。
鲁迅的杂文很多,而我挑了一篇我最为的熟悉的《纪念刘和珍君》,欲在那一行一字中了解真正的鲁迅,哪怕是冰山的一角;希望从这一篇的杂文中赏析到鲁迅杂文的特点,哪怕是一点点。
一、杂文有很强的逻辑性,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而《纪念刘和珍君》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简单的几句,就可体现出鲁迅先生对杂文思想性、逻辑性的严格要求。
二、鲁迅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而且还有很强的时代性,每字每句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如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勺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三、杂文的感情很有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正如鲁迅先生认为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他抒发对社会的不满外,还流露出他对刘和珍等人的怀念与尊敬。如“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教者在充满激情的朗诵后,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四、鲁迅表达感情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限于形象和譬喻。他善于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以宣泄一种不可抑止的感情。《记念刘和珍君》描述刘和珍等牺牲的事实之后,写道:“但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种排比复沓的句式,有力地倾吐了作者的翻江倒海的激情,强烈地激起了读者对于反动派的仇恨。
五、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作为革命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对当时社会的改变。这也是鲁迅先生最令我尊敬之处。
读完鲁迅先生的杂文,其实是在了解他的为人。他敢骂,骂苟延残喘、阴险狡诈的“落水狗”,骂奴颜卑膝、貌似中庸的伪君子;他敢论,论国民众生的劣根本性,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悲剧之源;他敢抨击,抨击狂人眼中的“吃人”世界,抨击把孔已己推上绝路的封建礼教,他敢呐喊,为艰辛而麻木地生活着的闰土,为受四大权力压迫的祥林嫂,他嫉恶如仇,使那些反动御用文人们捉襟见肘,心惊肉跳,使病态社会的千疮百孔暴露无遗。而他又始终在刀光火色的衰微中渴求着光明,夏瑜的坟头,他放上一个红白相间的花圈;碎影依稀中,他追求着好个“美好的故事”……他笔锋幽默辛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却不是自命清高的冷潮热讽,他的幽默中闪烁出睿智与深刻,文字间的讽喻流露出忧国与忧民,内容中包含的是一颗沉甸甸而热烈的爱国之心!
第五篇:校研会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华科大研究生会一直是我所向往加入的学生组织团体,他们是由一个饱含热情及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研究生组成。从学生到老师每个人都充满着责任感来审视这个社会,感受这个社会,同时也为其他没能加入到这个学生组织的同学提供大量可以施展自己才能、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
今年我有幸能够加入到校研会这个大家庭,成为人力资源部的一名成员,这也实现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理想。部门里的成员一个个都是多才多艺,给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学生莫大的压力,也深感自身的不足。平时的我可能在事物繁多的时候很慌乱,做事没有足够的自信,同时又不是很懂得与他人进行沟通。但是这些不足并没有令我打退堂鼓,在部门其他成员的帮助下,这三个月以来的校研会生活使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5月初部门举办了“素质拓展”活动,这次活动充分的让我感受到了群众力量的伟大,也使得我自身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活动的策划到执行我都有幸参与其中,策划、制图、买礼物无一不需要参与人员的细致入微;在活动执行方面,要时刻与部门其他成员沟通协调,短短的活动使大家融为一体。同样,6月的 “喻英起航”活动,大家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大家各司其职,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
华科大校研会在这短短3个月当中就带给我这么多的宝贵财富,相信我会一直在实践部做下去,希望以后能为更多的人带来欢乐,为这个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