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的翻译人生及翻译观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07:1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普希金的翻译人生及翻译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普希金的翻译人生及翻译观》。

第一篇:普希金的翻译人生及翻译观

普希金的翻译人生及翻译观

19世纪俄国翻译首先应当提到的是普希金。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人民诗人,19世纪俄国文学界的杰出代表。普希金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译者与译论研究者,其翻译实践及翻译评论有力地推动了俄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正如前苏联著名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所指出的那样:“就像在整个俄国文学史与俄国标准语发展史上一样,在俄国翻译史上,普希金创立的典范及普希金时代本身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辉煌时期。”

一、普希金的翻译活动

普希金的翻译活动都可以根据他的人生经历和时代变革分成几个主要的阶段。普希金(1799—1837)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他翻译和借鉴外国文学作品的尝试可以追溯到十岁,这原自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外语教育。他一生学习过许多外语,法语尤其出色。在翻译作品时他常常是多文本、多语种并用,翻译和模仿的作品涉及六十多位外国作家和翻译家。分析普希金的原创和翻译作品,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划分出创作思想发展阶段。普早期的诗作传递了一种生命转瞬即逝、不妨及时行乐的情绪,他的译作多选择法国的爱情诗和古典诗等崇尚自由、独立、理性的作品。19 世纪二三十年代,看到法国文学热衷于表现人性的缺陷,他把翻译目光逐渐转向英国文学:拜伦、莎士比亚、司各特等,选择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家的作品,并创作出大量现实主义作品。去世前,他致力于探索艺术的人民性、文学与民族心理等问题,大量翻译古俄罗斯文献,还专研和翻译了多部外国历史典籍,《圣经》、《古兰经》以及传教士的祈祷文等“,沉思体”特色出现在他的原创抒情诗和翻译中。

1.关于翻译对象的选择

普希金认为,翻译一定要选好对象--即选好值得学习和仿效的作家和作品,因为译介外国作品是为了学习、借鉴,以繁荣和发展祖国文化。他曾经质问道:难道翻译吉萨尔(普希金称其为“无能的下流诗人”)的讽刺短诗就能产生古典主义作家?普希金主张,翻译选材首先应考虑经过时代考验的优秀古典作品、现代作家的名著,同时还应从民间文学中汲取素养。普希金本人就亲自翻译过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经典、文艺复兴时代巨匠莎士比亚的剧作、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作品、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诗歌和部分民族的民歌等。逝世前,他还在致力于用现代语言翻译俄罗斯文献《伊戈尔远征记》。同时,他对其他人翻译荷马、拜伦、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和外国民歌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2.关于对原著内容及风格特色的处理 19世纪上半期,主流翻译家们倾向于较自由地处理原文、对原作精神不任意修改、根据原作内容生动正确地加以表达的活译法开始盛行。普希金认为,“译者是文化交流的驿马”,“译者应该尽力传达原文的精神,而不是转述表面的词句。”正如文学创作中以“自由”作为其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普希金反对逐字死译,认为逐字死译等于对母语的践踏。普希金曾说,他不喜欢在古朴的俄罗斯语言中看到欧罗巴的矫揉造作和法兰西精雅细腻的痕迹,粗犷和淳朴对它更为相宜。因此,普希金善于对文章进行改写,推崇“自由翻译”。比如童话诗《渔 夫和金鱼的故事》就是对《格林童话》中《渔夫与他的妻子》的改写。文学翻译中译者通过改写,以移花接木的方法表达原文固有的目的和主旨,使得译文读者在译者构造出的语境下得到与阅读原文同样的感受。普希金把忠实和准确区分开来。可以推断,普希金追求的并不是绝对的忠实。普希金曾评论道:“如今(闻所未闻的例子)第一位法国作家一词对一词地翻译弥尔顿并声称逐字翻译只要是可能的,那么这种方法就是他的艺术顶峰。一位法国作家、一位一流大师竟是如此谦恭,足以使翻译改正派瞠目结舌,并注定会对文学阐述巨大的影响。”这种由“异化”到“归化”的取向变化,即普希金由对于法国等先进欧洲国家的盲目崇拜到从本民族出发进行译介活动,正说明普希金越来越意识到翻译活动对于俄罗斯民族性格形成的重要意义。

普希金认为,除内容方面外,翻译的忠实还体现在准确地再现原作独具特色的风格上。他认为,特别是对待真正的大诗人如贺拉斯、谢尼耶和密茨凯维奇,不能忽视他们作品中各自的风格特色,而应较忠实地在译文中传达出来。他赞扬卡捷宁在翻译德国诗人比尔格的《列诺拉》时力图把原作的生气勃勃的美展示给我们。即使是对于自己的老师、公认的天才翻译家茹科夫斯基,普希金也直言不讳:“茹科夫斯基的不忠实,损害了原作的精神和形式”。的确,后来也有人指出,茹科夫斯基的译作尽管读起来很美,但在许多地方都有意或无意地偏离了原著,在他的译作中,作者的个性和特征被译者的个性和特征抹杀了,因而那并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之作,而只能算是改编之作或模仿之作。

3.关于译文语言的使用

普希金认为,翻译作品时应尽量用目的语,行文宜自然流畅,少用外来语,避用学术用语,少用古词。当得知有人在翻译时竭力避免使用外来语,即使有时很勉强,也坚持用俄语词去取代它们时,普希金当即表示赞赏。他说:“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惯用语后再使用外来语是‘愚蠢不过的’,专有名词可以‘拟声翻译’,若是使用新的事物,而又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名称--那就使用外来语吧,一直使用到一个恰当的用语从某人那里脱口而出”;至于一般词语,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谁要是用外来词表达某个概念,他或者是要证明自己无知,那时量你不敢提笔;或者是要侮辱本国人民的理性,证明这种理性不仅不能表达全人类的需要,而且不能领悟这种用语。这就太遗憾了!”普希金的这种思想是建立在发展民族语言的宗旨之上的。他自己在翻译时也遵循上述原则,例如,他有时对异族成语换用俄式表达法,在译文中就把意为“同类不相残”的苏格兰谚语“鹰不啄鹰的眼睛”换译成了同义的俄罗斯谚语“乌鸦不啄乌鸦的眼睛”。他在自己各个时期的译本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俄罗斯的活的语言,使其达到高度完美的境界,从而创立了那种标准而又出色的俄罗斯文学语言。

4.对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的认识

普希金都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艺术。在普希金的翻译活动中,创作的热情贯穿始终。在翻译法国诗人柏尔尼的诗歌时,他对原作进行了改写,柏尔尼的即兴诗歌原本是平庸的,经他翻译,却变成了生气勃勃的青春颂歌,艺术价值上,译文大大超过了原作。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种语言如何转换,而是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如何用自己的创造才能去接近、再现、超越原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普把文学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可以从很多方面略见一斑,例如,他的翻译与原创风格和题材的紧密联系,主张尽量使用目的语,译文在形式上可不拘一格而应注重神似等。

诚然,作为俄罗斯“一切开端的开端”,普希金的翻译活动较之其宏大的文学创作和对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引领而言,实为沧海一粟。但是,也正因此,普希金对翻译的重视推动了俄罗斯文艺界重新审视翻译的地位,把翻译学从文学中独立出来。普希金的翻译思想对俄罗斯后来的翻译学流派在可译性等问题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二篇:我之翻译观

我之翻译观

长期以来,“信、达、雅”作为翻译的目标,几乎是没有争议的。信,在于意思表达忠实;达,在乎文章顺达;雅,旨在语言优美。说起来轻轻松松。要做到却不简单。倘若有人不会写中文而要把外文译成中文,等同于无米成炊,所以翻译必须要求译者两种语言的的功底都属上乘。

首先,我们要明白翻译是语义的翻译,不是语言形式的翻译。译者的任务是用另外一种文字重新创作,表现出作者的用意,产生同样的效果。作为一种再创作,翻译虽然少了布局构想的部分,但是在表情达意上考量用词和语法要更细致得多,不可谓不艰苦。再创作的过程中,你需要谨慎但也要大胆,比如要敢于增删修改。例:Why should it be made longer than is necessary?按原文语序可翻为“为什么要使它拖得比需要的更长呢?”这样不免拗口,按中国人的说话习惯译为“为什么拖得太久呢?用不着嘛。”尊重原文却不受一字一词的桎梏正是翻译的艺术。

当然翻译也要看翻译的目的。当要翻译法律文字时,文笔流畅、用词典雅全不必讲究。为了达到法律警示的职能,翻译要求语言精确、界定具体。但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意译比直译更符合要求。例如《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对朵拉迷恋近乎痴狂,自己都很害怕。狄更斯形容他:got up in a crisis of feeble infatuation,直译为“在无力迷恋的恐慌中起身。”这样忠实的翻译实在有悖于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译为“起床了,心里惶恐,浑身无力,都是为情所困”岂不更好?

好的译文一定要打破字的桎梏,用生花妙笔传达出原著作者的所思所想。但我相信,无论多么优秀的译者,都无法用自己的译作表达出原著的所有妙处来,这像是一个极限,仍不断有人朝着它努力,期以无限趋近。这也是翻译的魅力之所在。

第三篇:飘逸人生翻译讲稿范文

飘逸人生

Life: Take It Easy 关于作业中的问题:

这篇文章拿来做翻译有很大的难度,通过翻译我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希望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个问题与我们的翻译无关。那就是英语语言的基本功问题。有一些同学中由于种种的原因,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英语语言规范的句子。当然我们可以说由于翻译起来太难,造成的,但是有资格做翻译的前提是掌握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我们从小学习英语,特别是大二大家还专门学习了语法,又在大学里以英语为专业,日日与英语为业,日日听说读写英语,可以说,我们生活了英语两年,对于一些基本的语言规范和规则应该不成问题。那么成了问题怎么办?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多读,多背,多写,多译。如果前两年以听说为重点,那么大三应该在不放松听说的前提下,将重点转向读写译。一定要养成背诵英语篇章的习惯,就像小时候学语言背唐诗,背课文一样。讲解:

之所以选取这么一段有难度的文章,是想让大家体会一下汉译英的难度。结合本章我们所学的英汉语言结构差别,领会一下做汉译英时如何根据英语习惯,组织句子,特别是如何搭起句子的基本框架结构:

请对照阅读原文和译文,结合自己的翻译,找找这方面的问题,看译者做了那些处理?和我们的翻译有什么不同?这么处理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段:

行路难,但人生之路谁都要走。讲解:“行路”实际上指的是“人生之旅”, road of life.Life’s journey.该句单从这三个字来看,可以翻成“It is difficult to walk”.但显然不能表达出此处的意义。

To go on a journey is often full of hardships, but so long as one lives he proceeds on his life’s journey.(but everyone has to go through life’s journey)

有的人在赶路,心急切切,步急匆匆。Different people go along differently.Some take hasty steps in anxiety.讲解:此处译文增加了一句,为了使上下文更加连贯。眼中只有目标却忽略了风景,可路迢迢不知哪儿是终点。

Obsessed with reaching the next goal in time, they spare no time for sightseeing along the way, nor do they have a clear view of where their long roads end.讲解:目标和终点不是一回事。特别注意此句的搭架方式;

有的人如游客,不急不慌,走走停停,看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有时也在风中走,雨中行,心却像张开的网,放过焦虑苦恼。

Others travel leisurely like tourists.They would take time off now and then for a look at blooming flowers or fallen petals.They would stop to admire clouds gathering and dispersing.Even when they go against the wind or are caught in the rain, they never get annoyed, for worries slip off their minds as from an open net.讲解:在Different people go along differently.总领下,此句选取了和上一句同样的结构。这已经上升到成篇的层次上了。基于此,先把“有的人如游客”单独成句,这样就和上面一句结构一样了。在以三个they would do结构,分述这些人的表现;特别注意原文汉语的特点,全是逗号,对我们来说,从哪里断句,来组织英语句子是一个翻译的难点。首先要学会划分层次。看看这一段可以化为几个层次。如何确定?

人生之路谁不走?只是走路别忽略了一路的良辰美景。

Everyone goes his way in life.What makes a difference is: Does he have a pleasant trip enjoying the landscape along the way? 讲解:这一句很多同学出现了一种句式: that +祈使句的情况。That don’t..这是不符合英语习惯的。

这一句可以照问句来翻译,也可以采用本译者这种化问句为肯定句的方式。在单句结构上,要注意“走路”和“忽略美景”两个动作之间的安排。

一个人工作的地方是小的,居住的家是小的,社交的圈子是小的,有的人就越来越不满这缺乏变化的单调。

Cramped is one’s workplace, narrow is one’s residence and small is the social cirle one moves about—such limitedness entails lack of variety which is the source of some people’s complain.讲解:倒装句的使用,而且“是小的”根据搭配习惯选了三个不同的词。有的人却总是怡然自得,随遇而安。世界浩渺,一个人只能居于一角。

But others are always contented and happy for they can adapt themselves to different circumstances.Compared with the vastness of the universe it is only a tiny spot one occupies on earth.讲解:注意前后两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根据这个逻辑关系选择联接词,把两个分句和在一起。我们在做汉译英时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总喜欢用and连接两个分句,忽略了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这也是我们做汉译英时常犯的一个问题。

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心灵,因为这小小的心灵内居住着一只时起时落的想象鸟。

However, though larger than the ocean is the sky, even larger is the human mind, for in it imagination can come and go on the wing without limitation.讲解:一方面注意关联词的使用;另一方面特别注意:想象鸟,没有翻译成”bird of imagination, 而是用wing来指,这样避免给人一种迷惑感。

大碗饮茶解渴,却说不上这茶是怎样的好。

To drink at a gulp is a quick way to quench thirst, but it gives no taste of the high grade tea.讲解:注意主语的选择:我们可以说to drink/drinking,这个地方很多同学的译文让我们感觉是喝茶,而不能体会茶的好。原文突出强调的是“喝茶的方式”。

一心想的到的东西终于得到了,失去了却很多很多,而失去的原来比得到的还要好。One may eventually win what he has set his mind to, only to find that he has lost quite a lot.Perhaps what he loses is even better than what he gains.讲解:加了only to find that…表示结果却…

物化了的生命硬如岩石,而那些看似无价值的却永葆这神韵和空灵。

Life, when petrified by material desires, is as callous as stone, while those seemingly worthless things always remain fresh and full of spirit.讲解:petrify: to cause sth.To change into stone.(石化)此处意思是以追求物欲为主的生命。最好不要译成materialized life,因为materialize: 两个含义:become a reality成为现实,实现,发生;take bodily form;become visible;具体化,实体化;与物欲没有关系。

人生旅途上,有人背负着名利急急奔走,有人回归自然,飘逸而行。

In their journey through life, some people hurry on with a heavy heart in pursuit of fame and gain, while others go with an easy grace, enjoying themselv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讲解:注意原文中的连续动词的处理,背负名利急急奔走;回归自然,飘逸而行。关键在于判断这些连续动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应该以哪一个为主干组织英语的句子。

飘逸人生

行路难,但人生之路谁都要走。有的人在赶路,心急切切,步急匆匆。眼中只有目标却忽略了风景,可路迢迢不知哪儿是终点。有的人如游客,不急不慌,走走停停,看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有时也在风中走,雨中行,心却像张开的网,放过焦虑苦恼。

人生之路谁不走?只是走路别忽略了一路的良辰美景。

一个人工作的地方是小的,居住的家是小的,社交的圈子是小的,有的人就越来越不满这缺乏变化的单调。有的人却总是怡然自得,随遇而安。世界浩渺,一个人只能居于一角。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心灵,因为这小小的心灵内居住着一只时起时落的想象鸟。

大碗饮茶解渴,却说不上这茶是怎样的好。

一心想的到的东西终于得到了,失去了却很多很多,而失去的原来比得到的还要好。物化了的生命硬如岩石,而那些看似无价值的却永葆这神韵和空灵。人生旅途上,有人背负着名利急急奔走,有人回归自然,飘逸而行。

Life: Take It Easy

To go on a journey is often full of hardships, but so long as one lives he proceeds on his life’s journey.Different people go along differently.Some take hasty steps in anxiety.Obsessed with reaching the next goal in time, they spare no time for sightseeing along the way, nor do they have a clear view of where their long roads end.Others travel leisurely like tourists.They would take time off now and then for a look at blooming flowers or fallen petals.They would stop to admire clouds gathering and dispersing.Even when they go against the wind or are caught in the rain, they never get annoyed, for worries slip off their minds as from an open net.Everyone goes his way in life.What makes a difference is: Does he have a pleasant trip enjoying the landscape along the way? Cramped is one’s workplace, narrow is one’s residence and small is the social circle one moves about—such limitedness entails lack of variety which is the source of some people’s complain.But others are always contented and happy for they can adapt themselves to different circumstances.Compared with the vastness of the universe it is only a tiny spot one occupies on earth.However, though larger than the ocean is the sky, even larger is the human mind, for in it imagination can come and go on the wing without limitation.To drink at a gulp is a quick way to quench thirst, but it gives no taste of the high grade tea.One may eventually win what he has set his mind to, only to find that he has lost quite a lot.Perhaps what he loses is even better than what he gains.Life, when petrified by material desires, is as callous as stone, while those seemingly worthless things always remain fresh and full of spirit.In their journey through life, some people hurry on with a heavy heart in pursuit of fame and gain, while others go with an easy grace, enjoying themselv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

第四篇:略论林语堂的翻译观

略论林语堂的翻译观 ———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英译为例

龚爱华1,任 芳2

[关键词] 林语堂的翻译观;《归去来兮辞》;美学欣赏

[摘 要]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来解读其英译《归去来兮辞》,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中图分类号] 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1912(2005)04—0076—04 Lin Yutang‟s views on translation and his translated version of Tao Yuanming‟s “Ah, homebound I go!”

GONG Ai-hua1,REN Fang2

(1.NanjingAuditUniversity, Nanjing210029;2.Nanjing College forPopulation Program Management, Nanjing210042)

Key words: Lin Yutang‟s views on translation;“Ah, homebound I go!” byTao Yuanming;aesthetic appreciation

Abstract: As a language master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Yutang enjoys his fame as a world-renowned writer and translator.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in his career as a translator was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classics to the western world

in an easy and vivid way.In 1932 he published the most famous and systematic article——On Translation in which three criteria for judging translation were put forward, namely,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aesthetic attractiveness, as is evidenced by LinYutang‟s translated version of TaoYuanming‟s“ Ah, homebound I go!”.After reviewing LinYutangs' views on translation and illustrating the spiritual affinity between Lin Yutang and Tao Yuanming,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of Tao Yuanming„s“Ah, homebound I go!” demonstrates some aesthetic attractiveness in three aspects: 1)accuracy& vividness;2)colorful variation of sentence patterns;

3)euphony in rhyme& rhythm.林语堂的翻译成就

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博学型的作家、卓越的语言学家。他兼用祖国和异国语言文字(英

文)写作,在国外的声望高于国内,蜚声世界文坛。“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是林语堂一生思

想、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道路的写照。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中期,林语堂的“性灵”文学与“和谐”

美学被认为是与时代主旋律极不和谐的噪音,因而被驱入边缘位置。对林语堂的研究,被打上鲜明的阶级分

析的印记。国内对林语堂的研究始于80年代末, 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期进入较为客观的、宽容的、真正

文化意义上的研究(杨柳、张柏然, 2004: 44)。但无论欣赏他或是反对他的人,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他作

为翻译家所取得的成就,他在“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林语堂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

到西方世界。他认为,文化只有“亲和”才能更好地凝聚人类的灵魂。正是出于此,他的通俗译本以自然清

新的风格,小到品茶烧饭,大至儒道美学,在他的笔下都是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幅幅轻松自如、亲切备至、平等互爱的生活世界。在美国,《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英译庄子》等译本一直都是热门书籍。林语堂的译本一直都影响欧美人的“中国观”,甚至前美国总统布什

1989年在访问东亚之前还要阅读林语堂的作品。林语堂的翻译观回顾

“30年代非左翼文学家中,对翻译理论作出贡献最大的,当推林语堂。”(陈福康, 2000: 325)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涉及诸多的翻译理论问题。他在通论翻译标

准的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翻译美学思想。他认为,翻译艺术所倚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

及内容上的透彻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

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在此基础上,他继承前人译论的精华,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

2.1 忠实标准

林氏认为,忠实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等:“直译”、“死译”、“意译”和“胡译”。“死译”是“直译”走向

极端的结果,“胡译”是“意译”走向极端的结果。他认为“直译”与“意译”两个名称虽然便于使用,但仍是

“不中肯的名称,容易引起人家的误会”,使之成为“死译”和“胡译”的庇护所,或令人以为翻译有两种同时

可行的标准。其实这两个词不过表达了历来客观存在的翻译方法的不同倾向,两者是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翻译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翻译非绝对,“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即比较忠实之谓,非绝

对的忠实之谓。”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因为“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

式之美”,决不可能将这些同时译出,“译者所能求的只是比较的非绝对的成功。”

2.2 通顺标准

关于翻译的“通顺标准”,他从心理学角度指出:“寻常作文之心理程序,必是分析的而非组合的,先有总

意义而后裂为一句之各部,非先有零碎之辞字,由此辞字而后组成一句之总意义;译文若求通顺之目的,亦必

以句义为先,字义为后”。与此同时,林氏还提出“句译”理论,主张翻译只能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以字

为主体的“字译”。“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译者所应忠实的,不是

原文的零字,乃

零字所组者的语意。”罗选民指出,“林语堂是中国第一个在翻译中运用以‘句’为单位的学者”。(杨柳、张

柏然, 2004: 44)

2.3 美的标准

翻译还有美的方面须兼顾。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当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

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尤其是翻译文学作品,更“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凡译艺术文的人,须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

翻译须传神,“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字神”是什么?就是一字之逻辑意义以外所夹

带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字之暗示力。

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条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

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齐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3 林语堂的翻译观在其英译《归去来兮辞》中的体现

3.1 译者(林语堂)与作者(陶渊明)的情感互通

陶渊明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卓越的文学成就与高尚的人格风范,为历代士人所景仰。而《归

去来兮辞》被认为是陶氏辞赋的代表作,最能体现作者雅致的生活意趣和高逸的精神风貌。《归去来兮辞》

正文从诗人辞官回家写到躬耕生活的情趣,以及从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结构主要以时间为序,历数自己辞

别官场后的归途之乐、安居之乐、天伦之乐、田园之乐、山林之乐、悟道之乐,出语真诚,绝无丝毫的矫情。此

赋流传至今,倍受人们喜爱,宋朝文豪欧阳修曾云:“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林语堂更是将其全文译成英文,置于其最为畅销的著作———《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一书中,可见林氏对此赋的情有独钟。在林氏眼里,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

物”、“中国文化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林语堂, 1998: 112)„„用如此多的溢美之词来描述一位生活

在公元四、五世纪的人物,足见林语堂对陶渊明的喜爱。

如果说陶渊明与林语堂有灵魂相近之处,究竟体现在何处?笔者认为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热爱自由

77第4期龚爱华、任芳:略论林语堂的翻译观

闲适。林氏“与外交大使或庶民百姓同席共坐,全不在乎,只是忍受不了礼仪的拘束。他恨穿无尾礼服,他

说穿上之后太像中国的西崽。„„只要他在一个人群中间能轻松自如,他就喜爱那个人群,否则,他就离

去。”;二是远离官场。林语堂不爱政治,厌恶为官之道,远离官场,始终坚持民间立场。觉得自己是个“草食

动物”(vegetarian),而不是一个“肉食动物”(carnivore),自己善于“治己”,而不善于“治人”。

“对我而言,顺

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林语堂, 2004: 28)。当然,逃避政治并不是逃避生活本身。他们是爱好人生的。

3.2 林语堂的翻译观在《归去来兮辞》英译中的体现

《归去来兮辞》英译不仅贯穿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突出的美学特点更值得鉴赏,笔者认为,《归去来兮

辞》英译美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译文准确传神以求忠实

先看标题的翻译。“归去来兮”即归去的意思,“来”、“兮”皆为语助辞,若将它译为“go home”似乎还不

足以表达诗人辞官后的如释重负感,林氏将它译为“Ah, homeward bound I go!”通过添加修辞停顿Ah以及

部分倒装的感叹句,将诗人逃脱樊笼后急于回归自然、家园的心情表现得准确到位。再看下面两句: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Then when I catch sight of my old roofs, joy will my steps quicken.“衡宇”也叫“衡门”,“衡”通“横”,横木为门,极言房屋简陋。但译者并未简单译为“old house”而是“old

roofs”,更为准确。此时的作者只是从远处看见自己的家,并非房屋的全貌而只能是隐约的房顶。后半部分

用物化的“joy“作主语,使整句话顿显灵秀之气。西方人重视和强调客观,爱用物化主语,而中国人主体意识

较强,习惯以人称代词作主语,可见译者深谙中西思维的差异。辅之以“joy”主语的是动词“will”,据柯林斯

COBUILD英语词典“,If you will something to happen, you try to make it happen by using mental effort rather than physical effort”,把陶渊明此时恨不能一步跨进家中的迫切、激动心情表达得十分传神。

(2)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The garden grows more familiar and interesting with the daily walks.What if no one ever knocks at the always closed door!

陶渊明归隐后过着孤独而又快乐的生活,平时很少和宾客接触,交友尤慎,也不喜欢别人来打扰他的静

居。作为译者,林语堂也崇尚简朴安静的生活,曾说过当他休假睡觉时,“袁世凯蒋介石来也不见。”(王兆胜: 2002: 318)性情相通使林语堂较好地揣摩了作者的心理,改用感叹句来表达作者的强烈愿望,也从侧面

反映了作者归隐后的怡然自乐。

3.2.2 译文句式多变以求通顺

汉语以神驭形,偏重暗示。而英语则以形摄神,重逻辑、讲究句式表达的生动、灵巧。译文中句式变化随

处可见,或抒情,或为了追求在韵律上展现原文的美感。请看:

(1)舟摇摇以轻飓,风飘飘而吹衣

Lightly floats and drifts the boa,t and gently flows and flapsmy gown.原文两句是对偶句,读起来抑扬顿挫,颇有诗歌的韵味。译者选用“lightly”、“gently”形成对仗,再通过

句子的倒装让译文读者感受到陶渊明回家时心情的放松与脚步的匆匆。倒装句在译文中多处可见,如:

(2)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Wealth and power are not my ambitions, and unattainable is the abode of the gods!

除了倒装句外,译者还善于运用排比句(parallelism)来再现原文的信息与语境效果。如: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径丘.Some order covered weapons;some row in small boats.Sometimes we explore quie,t unknown ponds, and

Sometimes we climb over steep, rugged mounds.等。

3.2.3 译文通过音韵节奏以求修辞美

在林语堂看来,译文应有“五美”: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译文应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形、意、神、气之美。得益于林语堂精湛的写作能力,译文有意无意间达到了一种匀称的韵律美,或者说一种语言和谐美

(euphony):一是译者并未拘泥于原文的段落,而是根据原文叙述的逻辑节拍,每四句划分为一个段落,每段

78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落间衔接自然,顺畅自然,读上去很有节奏感。二是对段落内的句子,译者成功运用头韵(alliteration)、半谐

音(assonance)等修辞手段再现原文的艺术表现力。如:

3.2.3.1 头韵

头韵通常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邻近的词或音节中,起首辅音的重复。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Myself have made my soul serf to my body: Why have vain regrets and mourn alone?

句中的“soul”和“serf”;

②舟摇之以轻飓,风飘飘而吹衣

Lightly floats and drifts the boat ,and gently flows and flaps my gown.句中的“flows”和“flaps”。

3.2.3.2 半谐音

半谐音有三种: a.元音押韵;b.辅音押韵(尾韵);c.元辅音结合押韵,本文多采用a·元音押韵;b·辅音

押韵(尾韵)两种方式。所谓元音押韵,一般是在重读音节上重复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元音,使语句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诗意,从而增强其表现力或感染力。如:

实迷途其未远,赏今是而昨非

Only a short distance have I gone astray, and I know today I am right, if yesterday was a complete mistake.句中的“astray”、“today”、“yesterday”和“mistake”四个单词的重读元音音节上都有/ei/的发音,读上去朗

朗上口、极具美感。

3.2.3.3 元辅音结合的押韵方式

元辅音结合的押韵方式也即综合运用元音押韵和结尾辅音押韵的方法,如:

①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I shall lead the youngest boy in by the hand, and on the table stands a cup full of wine!

句中的“hand”和“stand”;

②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Why not take life as it comes, and why hustle and bustle like one on an errand bound!中的“hustle”和“bustle”。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节奏变得越来越迅捷的今天,人们日趋功利化、世俗化、焦虑化。其自然、本真、恬淡的情调

也日显式微。而要保持人性中天然的“童趣”与“率直”,人们必须学会淡化功利、减轻心理压力,培养一种超

然淡泊、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从这种意义上说,重读林语堂英译的《归去来兮辞》,我们不仅可以从大师的译文中获得对翻译实践与技巧上的启迪,或许还能寻回些许人类未被完全异化的本真,对于现实中忙碌的人

们,无疑是一种心灵的解脱和放松!

[ 参 考 文 献 ]

[1]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2] 杨柳,张柏然.现代性视域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3]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4] 林语堂.林语堂中英对照丛书[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5] 王兆胜.闲话林语堂[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2.[6] 杨柳.通俗翻译的“震惊”效果与日常生活的审美情趣[J].中国翻译, 2004(4).79第4期龚爱华、任芳:略论林语堂的翻译观

第五篇:《观月记》原文翻译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月记》原文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观月

张孝祥

原文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译文

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然而,中秋大多数时候又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的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滩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宁静,远离世俗)吗?

我大约在8月的时候去看过洞庭,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金沙滩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湖面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注释】

[1]金沙堆,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指夏历每月十五日。洞庭。

[15]“四环”二句:谓金沙堆四周环绕的水域,距离近的都还有几百里宽。

[16]却:退,退去。

[7]若夫。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堆游玩: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宫室,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

[23]于是:在这里。备:齐全,廷试第一。孝宗乾道五年(1169)三月: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在知静江府。

[2]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最好。

[4]宜:适宜,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体寒目眩,阆风。

[3]观:观赏:欣赏。

[11]“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这篇短文有议论,其中“独往”、“去人远”云云,与作者罢官后的心情也不无关系,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八月十五日,独往,去人远)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独往,去人远。

[12]八月之望:句首语气词: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14]沙:指金沙堆。

[17]正黄:纯黄,然后徐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离开。

[6]盖,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文中提出观月“四美”之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和月光争辉:求,完备。

【作者与题解】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翻译: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之中,当亦如是而止耳,指没有杂色,作者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一幅光,与月相夺;水如玉盘,应当。

[5]去;这时候,位于湖南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处在……之间。青草,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沙如金积,光采激射:喷射。

[20]目眩(xuàn)。

[22]如是而止:如此而已。金沙堆由沙积而成,在明月映照之下,沙色与月光争辉,黄金般的积沙与白玉盘似的湖水“光采激射”?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中秋观月,是诗文中常见的题目;在洞庭湖中的金沙堆观中秋月,则别有一番景象与情趣,宛如白天。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正个沙洲青草葱茏。二十三岁举进士,宜独往,去人远。

[18]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

[19]激射: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独登观月,作本文以记之。

[8]诚:果真,其高十仞,四环之水,以显谟阁直学士退休;不久,病卒于芜湖。他主张抗战,寄情于词、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任上被免职,自桂林北上,途经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时当中秋,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有《于湖居士文集》。

这......不要译成“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而最好译成“临水是最佳(赏月)去处”这样译既达意,也能和后一个“胜”字相呼应。

2,正个沙洲青草葱茏,”完全错了,应该是“金沙堆位于洞庭和青草两湖之间”,“当”作“在”讲。本文中是“发语词”、谢却”讲,“尽却童隶而登焉”也就是“谢绝了所有童隶(的陪同)而一个人登上去”,这与前文“宜独往”相呼应,世人不知我.com/question/13876895。从这篇短文以及例举的词中,我们可以窥看到作者的高洁人格,可译为“原来”,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天总能识我吧。

实际的张孝祥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器识的爱国之士、“大概”的意思?fr=qrl&fr2=query也见到,一种是下按语或判断时表达一种委婉、自谦或测度的意思,其中用到“独往”“去人”“孤光自照”等词,表现了作者尽管因谗言而被贬,但他依然操持着高洁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品格。他如此地欣赏月,赞美月,将自己融炀在无比美妙的湖光月色之中,把天上、地下合而为一,晶莹剔透,心迹如冰雪那样,纯洁而无杂滓。玉鉴琼田三万顷,佳”的意思。译成“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也凑合了,有两种用法,不知今夕何夕!

这篇文也好.“沙当洞庭青草之中”,译成“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大概是想说出:自己的肝胆如明月那样。

6.却,当“拒绝。或者“要么……要么……”。〕

4.蕲,通“祈”,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短发萧骚襟袖冷,这首词也好。

译文总的说来还是很好的,但其中有些解释与译文,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

下载普希金的翻译人生及翻译观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普希金的翻译人生及翻译观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欧阳询观碑文言文翻译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

    翻译

    一. 翻译: 1. 正是他35年前送给我的那些书使我成了教师。 2. 黄昏时,我碰巧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她。 3. 他说他将于第二周到达。 4. 我在电话里已经和他交谈过,但实际上我从来没有......

    实用翻译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生学期作业 学课学程科名专期 称 业 2008-2009第二学期 实用翻译实践 英语语言文学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姓名 M080336 李岩 广告英汉语的特点与翻译......

    翻译

    Unit One Complete the sentences by translating the Chinese in brackets into English. He argues that while accepting all the glory and money that comes with bei......

    翻译

    大学英语六级翻译常考句型 During the meeting,hardly had he begun to speak when the audience interrupted him 他一开始说话,就被听众打断了 Surrounded by the police,......

    翻译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扇贝剥壳取肉方法---翻译部分 发明这种有关扇贝剥壳取肉方法是由于人们想通过机械处理的方法打开并把可食用的部分取出来同时把内脏部分分......

    翻译

    泰州已形成“1+3+N”产业体系: “1”—提升装备制造业 打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散打新兴产业 培育“N”个特色产品集群(简要说明相关具“3”—“N”—体产业) Taizhou h......

    翻译

    对词: 1. cyberspace(网络空间):The Internet and the information on it 2. cyberspace community(网络社区):A group of people with similar interests and taste commu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