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小报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东周末期春秋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含恨投江自杀。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臣屈原死去(投身于岳阳汩罗江),于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后,追至岳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和重视,它最早当应是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间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朔到公元6世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纪。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船的大小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中国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多在每年革等片状材料。
“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25名水手。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电子小报
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等;中国象棋、中国围棋等;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国画、山水画、写意画。
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四大名著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传统节日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春节、上元节
(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除夕等。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民间工艺 包括剪纸、风筝、皮影、刺绣、中国结等。“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
特艺术品种。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
第三篇:自办“节日小报”感受传统文化
中小学学生自办“节日小报”感受传统文化
从2009年开始,市中小学校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通过组织学生自办“节日小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种独特的教育形式,以趣味性浓、参与面广、简便易行、寓教于乐等特点,将传统文化教育物化为孩子们需要和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孩子们在创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好载体和新平台。
在采编中自成品牌、各具特色
“节日小报”活动开办之初,市文明办联合教育局首先在青羊区50所中小学校进行试点,逐步引导全市各校学习借鉴,并引导各学校在“节日小报”的采编中有机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自成品牌、各具特色。
市各中小学校纷纷结合自身特点,从课本开发入手,分门别类地编写了《国学堂》、《百韵金沙》、《童学堂》等传统文化教材,为学生创作“节日小报”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把语文、美术、体育、音乐、劳动等日常课程的内容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通过组织国学故事短剧汇演、古诗古乐鉴赏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他们在玩耍中逐渐学习书法、国画、篆刻等技能,并融入到“节日小报”的文字采编等各个环节当中。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各中小学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明确小报创作主题,进行前期策划,让学生了解报纸的基本构成要素,引导他们学会如何选题、如何编排和美化版面,在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乐趣的同时,进一步夯实了“节日小报”的工作基础。
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在“节日小报”创作中,市中小学注重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在“节日小报”创作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参与、多交流,以个人、小组、班级、家庭等为创作单位精心编排“节日小报”。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逐步形成了“老师指导、学生主创、家校互动”的小报创作模式。
在“节日小报”的版式设计、内容采编上,充分注重彰显学生的特长、喜好和个性,突出表现形式的多元性。采取“小学低年龄段学生以绘画展现为主、小学高年龄段学生以文字采集为主,中学生以表现自身感悟和创作技巧为主”的方式,鼓励中小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书法、国画、篆刻、剪纸等开展“节日小报”创作,涌现出了《草堂小报》、《金沙小报》、《文翁小报》等童趣盎然又不失地域文化特色的“节日小报”。
每个传统节日之后,各学校还统一组织开展“节日小报”的班级、年级、校内评选活动。通过“节日小报”展示周、PK赛等形式,评选出“办报小能手”、“优秀节日小报”等,并将优秀作品在学校的走廊、宣传栏、教室、校园网页进行集中展示,为中小学生搭建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引领学生践行传统美德
通过开展创作“节日小报”活动,市中小学生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文化积淀、道德素质、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等方面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活动中,他们要求学校不仅要组织学生参与小报创作,还要利用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引领中小学生践行传统美德,实现“知行合一”。九九重阳的“节日小报”创作,让学生们感悟“敬老、爱老、助老”,主动到社区空巢老人家中陪爷爷奶奶聊天。端午节,学生们主动向社区工作人员学包粽子,并将“节日小报”和粽子作为礼物送给援建灾区的叔叔阿姨。
第四篇:冬至小报二十四节气冬天饺子传统文化A4手抄报
冬至过后,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所谓“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传统习俗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我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烧腊,冬至这天,晒制好的烧腊就成为两广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寓意加菜添岁。冬至日,吴川人素有冬至“吃姜饭”的习俗。在江南尤,“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气象变化
冬至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第五篇:红色小报
· 董存瑞:做事是为了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幸福
· 向警予:人总是要死的,但要死得慷慷慨慨
· 高君宇:我愿生如闪电 死如彗星
· 瞿秋白:文明只待共产大同 ·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 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 刘胡兰:怕死不当共产党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以人为本 八荣八耻 · 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 · 服务型政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可持续发展· 和平发展· 统筹兼顾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人才强国·与时俱进
·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 三个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