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桃花扇》中经典语段(精)
1.公子侯生,秣陵侨寓,恰偕南国佳人;谗言暗害,鸾凤一宵分。又值天翻地覆,据江淮藩镇纷纭。立昏主,征歌选舞,党祸起奸臣。良缘难再续,楼头激烈,狱底沉沦。却赖苏翁柳老,解救殷勤。半夜君逃相走,望烟波谁吊忠魂?桃花扇、斋坛揉碎,我与指迷津
2.奸马阮中外伏长剑,巧柳苏往来牵密线; 侯公子断除花月缘,张道士归结兴亡案
3.乍暖风烟满江乡,花里行厨携着玉缸;笛声吹乱客中肠,莫过乌衣巷,是别姓人家新画梁。
4.孙楚楼边,莫愁湖上,又添几树垂杨。偏是江山胜处,酒卖斜阳,勾引游人醉赏,学金粉南朝模样。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
5.院静厨寒睡起迟,秣陵人老看花时;城连晓雨枯陵树,江带春潮坏殿基。伤往事,写新词,客愁乡梦乱如丝。不知烟水西村舍,燕子今年宿傍谁?
6.王气金陵渐凋伤,鼙鼓旌旗何处忙?怕随梅柳渡春江 7.仙院参差弄笙簧,人住深深丹洞旁,闲将双眼阅沧桑
8.废苑枯松靠着颓墙,春雨如丝宫草香,六朝兴废怕思量。鼓板轻轻放,沾泪说书儿女肠。
9.深画眉,不把红楼闭;长板桥头垂杨细,丝丝牵惹游人骑。将筝絃紧系,把笙囊巧制
10.香梦回,才褪红鸳被。重点檀唇臙脂腻,匆匆挽个抛家髻。这春愁怎替,那新词且记。
11.绫纹素壁辉,写出骚人致。嫩叶香苞,雨困烟痕醉。一拳宣石墨花碎,几点苍苔乱染砌。
12.生来粉黛围,跳入莺花队,一串歌喉,是俺金钱地。莫将红豆轻抛弃,学就晓风残月坠;缓拍红牙,夺了宜春翠,门前系住王孙辔。
13.短短春衫双卷袖,调筝花里迷楼。今朝全把绣帘钩,不教金线柳,遮断木兰舟。
14.园桃红似绣,艳覆文君酒;屏开金孔雀,围春昼。涤了金瓯,点着喷香兽。这当垆红袖,谁最温柔,拉与相如消受。
15.儿女浓情如花酿,美满无他想,黑甜共一乡。可也亏了俺帮衬,珠翠辉煌,罗绮飘荡,件件助新妆,悬出风流榜。
16.送到缠头锦,百宝箱,珠围翠绕流苏帐,银烛笼纱通宵亮,金杯劝酒合席唱。今日又早早来看,恰似亲生自养,赔了妆奁,又早敲门来望。龙舟并,画桨分,葵花蒲叶泛金樽。朱楼密,紫障匀,吹箫打鼓入层云。
17.龙舟并,画桨分,葵花蒲叶泛金樽。朱楼密,紫障匀,吹箫打鼓入层云。18.歌才发,灯未昏,佳人重抖玉精神。诗题壁,酒沾唇,才郎偏会语温存 19.飞花送酒不曾擎,片语传来满座惊,黄鹤楼中人哭罢,江昏月暗夜三更。20.江云山气晚悠悠,马走平川似水流,莫学防风随后到,涂山明日会诸侯。21.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 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笙歌西第留何客?烟雨南朝换几家? 传得伤心临去语,年年寒食哭天涯。
第二篇:桃花扇读后感
导语:其实读后感要解决的就是“怎样把读书后的思考,通过作文表达出来”。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桃花扇读后感范文3篇,希望有所帮助!桃花扇读后感
《桃花扇》是清朝孔尚任写的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显示了明末弘光小朝廷的兴亡变迁。全局情节跌宕起伏,剧中人物性格不一,大都人各一面。我非常喜欢这部戏剧。
在《桃花扇》这部剧中,秦淮名妓李香君是最耀眼的人物,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李香君身处当时社会的下层,可是她的高尚品格在剧中可以说是无人能及。
当她得知侯方域送自己的妆奁是阮大铖资助的,她毅然却奁,以一句“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斥醒侯方域,使阮大铖的卑劣用心落空。从中牵线搭桥的杨文骢说香君气性忒也刚烈,我却认为香君是气节颇高,堪比东林党人,就像侯方域的好友吴应箕说的,“只怕复社朋友还让一筹哩”,真是正气凛然、义薄云天。
阮大铖不满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却奁行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于是不失时机地陷害侯方域,在清议堂议事时说侯方域要联合左良玉里应外合攻占南京。杨文骢报信让侯方域快快躲避灾祸时,侯方域犹自犹豫不决,香君明知“生离苦”、“后会期无凭准”,却仍是力劝夫君快些离开去避难,不要踌躇舍不得自己。侯方域走后,香君立志为侯方域守节,决不再嫁。
香君是那么不畏强权,敢于当着马士英和阮大铖的面怒斥他们害民误国;面对一切迫害,她又那么坚忍不屈,被选入内廷作歌姬,她仍抱着一腔痴情,盼望有朝一日能出宫再会侯郎一面。
这样集正气与痴情于一身的女子,怎能不叫人心生佩服呢!
她那样深明大义,又那样执着于自己对侯方域的感情。她将离别之苦压在心底,将思念之情系于心间,矢志不渝,誓不屈节,甚至不惜以死来抗拒再嫁的命运,不愧是一个至情至性的好女子!
在我眼里,李香君是极其完美的。在动荡的社会中,权势的爪牙下,她依然抱定自己的信念,她不与魏党余孽同流合污,毅却妆奁;她不向奸臣贼子献媚,大胆骂筵;她不弃自己与侯方域的夫妻之情,撞破桃花面……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何况她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女子。
从香君那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一个人,再重的名利摆在眼前,也要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再大的困难挡住我们的路,也不能轻言放弃。只要做到这些,当我们在生命旅途上停下来回头看时,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我们为别人而感动,还会有我们发自内心的为自己而感动。
桃花扇读后感《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的主题的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剧中就像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两串缨络,以一白纱宫扇为结,难分难解;爱情的忠贞和民族的大义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画,纠缠出幻灭的悲剧命运。
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于旦夕之间倾颓覆灭,留下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典型的如吴梅村:“草间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诗人”二作结。即使剧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参加河北乡试,虽然高中副榜后并未出仕,但是留人诟病,为当时义士所不齿。《桃花扇》传奇是在清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为人宣泄家国巨变中的悲凉和幻灭所作,相信没有人在读完或者看完这一传奇后会只为侯李的爱情悲剧所感,最浓重的情绪当依然寄托在剧终时道士撕扇时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于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变突出,而是命运使然,不得不如此。
可以说戏到此出,所有当时的观众,心中都充满故国之思。所有人都在思索,这样一个有忠臣义士死死护持的国家如何败亡的呢?而他们所尽忠的那样的统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所以大家苦苦坚持的君国大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那些明朝遗民,或者汉民族的正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当明了这一“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的必然性之后,更加深了他们的人生幻灭之感。
最后《入道》一出中开始是道场致祭:“正坛设故明思宗烈皇帝之位;左坛设故明甲申殉难文臣之位;右坛设故明甲殉难武臣之位。”致祭篇幅之长占去此出大半,除去抒发神州陆沉之悲外,更要为侯李的爱情结局充分渲染国破家亡的悲凉气氛,所以张道士撕扇掷地,厉声喝断两人的互诉衷情时才有石破天惊。
桃花扇读后感《桃花扇》应该是几部古典戏曲中,观众最为陌生的一部,然而却是现代戏曲舞台的宠儿,在各种戏曲中变换着身姿,经久不衰,更被那些艺术名伶们反复吟唱。这部写于清初的戏曲著作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又像是作者的自述,“国破家亡风飘絮”面对山河动荡,朝廷更迭,几经国破家亡,最终勉强苟活了下来。生在清初的孔尚任与其他从旧时朝廷走出来的人们一样,自己的国已不国,委身外夷脚下,不胜滋味,只能寄情于诗赋。有时人们又不免窃喜,倘若没有这时代的更迭,又那里能得到这样一曲百唱不厌的戏曲佳作呢?国虽不在了,心依存,志犹在,古人们的辛酸成长起来是后人望尘莫及的志向。
回到书中,即便是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主人公的侯朝宗依旧踏歌江南,美人在怀,好不风流。却又写得文字,抒得豪情,广结有识之士,深受众人敬仰。奈何新婚的余温还未消散殆尽,遇上奸人陷害,身家唯恐不保,只得仓皇逃走。这一走便是此去经年,归期无望,这一走,只留得闺中美人独自饮泪,幸得盟誓之扇陪伴左右。国家的动荡终于连江南的乐土也被踏破了,本想偏居江南一隅的南明也在外敌的金戈铁马下渐渐倒下了。美人在命运的面前挣扎的抬起头,痴候良人归来,却有小人想得渔翁之利,将其推到那些徒有家财万贯的贼人之手。为表忠贞,美人自刎表之,血溅盟誓之扇,后有贤士顺着血滴画出一折桃花,至此《桃花扇》成忠贞之帅,流传后人,在夹缝中苟活下来的美人从此隐于山林。又是多少年的动荡,南明再也没有残存的余力,清兵的旗帜已经横扫中原,国终究是灭了,国也终究是另有了,只是,人事无常,昔日已不再。也不只是命运的捉弄,或是缘分尚存,男女主人公最后竟在出家的寺中重逢,纵使千言万语,竟也无语凝噎,只一折《桃花扇》能解衷肠。
戏的结尾带着悲剧的音韵,却也算的是最好的结局了。古人们在追寻爱情的时候总能表现出后人所不能想象的坚韧,换在今日,或许,命都将没有了,何谈追寻。往日的贞节烈妇之词早就被人们所摒弃了,我们的国家衰亡从来都不是靠着这一档借妇人之说来战斗的,那不过是男人们在国将不国的时候为自己找寻的借口罢了。但当我们坐下来冷静地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并非全然如此。国将不过之时,除了一派悲天悯人的氤氲之词,人们再也听不去其他,也看不得其他。因为国终究是灭了,纵有肝胆豪云,依旧不能修补这破碎的山河,世人总是看不见战败时的忠心义气,不是没有,而是人们不愿顾及了,因为国已经不国了。此时唯一能让人们聊以慰藉一下的恐怕也就是那些妇人们在面对侮辱面前所变现出来的贞洁情操罢了,或许也只是闲谈罢了。
《桃花扇》写的是国难家愁,唱的是情难腹水,表的是一己之志。或许有一句诗正恰如其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第三篇:《桃花扇》教案(范文)
《桃花扇》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2.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赏读曲词,分析抒情的表现手法是重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零年前后的秦淮河畔,杨柳依依,楼台隐隐,湿润的空气中飘荡着酒香和乐声。在这江南繁华之地,一些风尘女子经常和江南士林中的精英人物们举行集会,或饮酒赋诗,或寻幽探胜,或品茗赏花。赋诗联句中,这些女子往往不逊于那些男人,她们漂亮、聪明、活泼、诗、书、画各有所长,她们对人情世态有阅历,为人处事有主见,有胆魄,能自立,她们中的很多人都很大气,虽然身陷风尘,但是她们活得甚至比普通人更有尊严。她们善于生活,绝不放弃能够得到的幸福。
传奇剧本《桃花扇》便塑造了这样一位令我们自豪的女性——李香君
二、助读(略)
教师通过简单介绍孔尚任及其《桃花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三、自读
1、提示生字,学生结合课文注解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作品语言风格,体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教师巡视,随时和学生交流。
刍(chú)牧 蒿(hāo)莱 秣(mò)陵 长楸(qiú)阿监(jiàn)丹墀(chí)饿莩(piǎo)哰哰(liáo liáo)
四、朗读:
2、学生分角色朗读宾白
3、教师范读曲词正音
(1)从【北新水令】到【太平令】六支曲子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试用简练的语言(限7字以内)把这五支曲子的主要内容分别概括成一幅画。(对基础较薄的学生只要求圈点出具有表现力的景物)
郊外 废垒空壕夕阳道
孝陵 鸽翎满堂羊群跑
故宫 雀舞丹墀伴饿莩
秦淮 破纸坏槛无笙萧
板桥 秋水长天空溪桥
旧院 枯井颓巢砖台草
(2)作者在“宾白”部分又是怎么描写的?(速读)
宾 白 曲 词
江 南 孝陵 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驻马听] 皇城 墙倒宫塌,满地蒿莱 [沉醉东风]
秦淮 竟没一个人影 [折桂令] 长桥 已无片板 [沽美酒] 旧院 剩了一堆瓦砾 [太平令]
五、赏读
4、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些景物是以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一路写来,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灭亡后,曾是六朝金粉、华艳热闹的南京城的衰败、凄凉、残破、冷落的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表达了强烈的亡国之痛。
5、你是怎样体会到人物心情的?“宾白”部分哪句直接描写人物心情?曲词中哪些语句直接点明了全篇主旨?
明确:哀 恸死俺也 [离亭宴带歇拍煞] 直抒胸臆: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6、齐读最后一支曲子,思考:【离亭宴带歇拍煞】是画龙点晴之笔。这支曲子与前六支曲子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区别?
前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铺叙描述,层层蓄势,最后则水到渠成,猛然迸发,动人心魄。前六支曲子主要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末一支曲子则直抒胸臆。(完成板书并总结抒情方法。)
六、拓展
7、改写:以“苏昆生游秦淮”为线索,将[折桂令]、[沽美酒]、[太平令]三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用上曲中意象,借景抒情。(或将你喜欢的曲子改写成歌词,注意抒情方法的运用)
七:总结扩展千古悲情。
历史,总是留给人深沉的、哲理的反思。历史巨变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切身体味;只有那些山崩地裂之巨变、繁华消歇之倏忽、人生变幻之无常的亲历者和目击者,才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局中之人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离亭宴带歇指煞]这支曲子,释放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民族的悲声。悲歌一曲恸山河,“只有兴亡触后贤”(哀江南)传达的这种悲剧精神,浸渍着千百年来志土仁人对道义的追求,熔铸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文明的求索,也渗透了千百年来志土仁人对历史的反思。这正是《哀江南》尾曲的美学价值所在。最后让我们以李煜的词结束全篇: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八、附练习:思考下列诗句的景情关系
(1)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2)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怅长。
(3)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5)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答案: 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哀情。
第四篇:《桃花扇》读后感
《桃花扇》读后感
“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或许晏几道在作这首《鹧鸪天》的时候也未曾想到六百多年后会有一部因此词命名的《桃花扇》传奇问世并名声大噪。读《桃花扇》我读出了爱恨别离,读出了家破人亡,读出了历史的悲剧,更读出了作者的悲痛之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但更是悲壮的历史,《桃花扇》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历史的写照,正如孔尚任所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作者生于1648年,刚刚经历明亡清兴的过程,桃花扇底写南明,作者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恨别离贯穿于短暂的南明朝的建立与灭亡之间,以二人的爱情做线索,实写南明历史。
作者身处清朝却书写了南明灭亡的往事,往事历历在目,处于满清的高压政治的统治下的汉人们看了有如何不伤心,感叹南明的灭亡,作者的历史观很明确,桃花扇一剧形象的刻画出南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中国各代王朝的灭亡实际和明代是如出一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康熙皇帝还专门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剧本,当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声色的情节时,常皱眉顿足说:“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康熙皇帝从中看到了昏君佞臣亡国的历史教训。将这部戏曲作为一本统治者的重要的历史教科书加以推崇。
我同意作者的历史观,哪怕是放眼21世纪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孔尚任的《桃花扇》传奇借儿女之
情抒兴亡之感,故要总结的是亡国的历史教训,这意味着经过改朝换代的**与变革之后,作者想借男女爱情故事来阐述其从对历史的反思中获得的教训和感慨。就教训而言他力图给清朝统治者提供政治之道。这一点,孔尚任多次强调说明他经世致用的抱负。
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历史观时,虽然说作者尊重历史,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但作者为了戏剧性更改了部分历史,在这个方面作者有一定的盲区。
在戏曲中的《沉江》部分是一个十分动人之处,《沉江》主要写的是史可法,一心爱国的史可法因被马士英等人排挤,失势之後自请督师江北,前往扬州统筹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江北四镇军务机宜。然而,四镇因定策之功而飞扬跋扈,各据地自雄,史可法与朝廷皆无力管束。四镇尾大不掉、各自为政,致使明军非但无力进取,连抵抗满洲建虏南下皆不得要领。崇祯皇帝煤山自杀后,在立谁为新君的问题上,史可法强烈反对拥立福王,无可奈何势单力薄,统领四镇有名无实,最后福王的登基宣告其命运悲剧的开始。
福王何许人呢?听听这一段的唱词就知道他是个多么昏庸的皇帝了,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一个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和一个整天只知玩乐的皇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明朝在短短的一年内便灭亡和这位皇帝不无关系吧。
传奇中,孔尚任将史可法改成是在听闻福王等已经弃城逃亡,正是“气撇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于是投江而死。查阅历史史可法是在南京死守扬州,经过激烈的交战后城破,多铎劝降,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因为攻城的满洲建虏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可见史可法是何等的慷慨激昂,相比之下剧本中所写似乎稍逊一筹,但是观众联系到剧中多多处所表现的南明小朝廷的君昏臣佞,只会油然在国破家亡的沉痛中兴起幻灭之感,皆因作都透过舞台上的一幕幕早已传达出南明王朝是不得不亡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总结。“国在哪里?君在哪里?”当知识分子和民族义士的生存支柱倒塌倾颓后,所有人都在哀唱:“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
除了史可法的结局不一样外,侯方域的结局也大不相同,历史上的侯方域在南明灭亡之后降顺了清朝,入清后参加科举,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晚年失悔此举,著《壮悔堂文集》明志,而剧中的侯方域投军史可法麾下则也无此事,事实上侯方域是隐藏于同为复社成员的好友陈贞慧家中,结局更不会是出家了,至于李香君的下落那就众说纷坛了。
虽然相对历史而言这些都是书写的盲区,但作者旨在表达他的历史观,用南明灭亡的教训来呼吁当下的政治清明,警戒君昏臣佞将会步入亡国的后路,作者这样的更改还是有他得道理的。
第五篇:《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的塑造
《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的塑造
摘要
李香君,孔尚仁《桃花扇》中女主角,她虽然身为秦淮名妓,但却有着崇高的理想。作者借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离别,写出南朝灭亡的历史,作者在剧中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其中李香君形象最为成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李香君
桃花扇;政治色彩
忠贞爱情;高尚情操
《桃花扇》清初剧坛“双壁”之一,作者孔尚仁,崇尚儒家思想与学术,曾多次担任朝廷官职,但仕途多不顺。任职期间,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与一大批南明遗民结交,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对南明兴亡的了解。康熙二十四年,奉命随工部侍郎往淮扬,协助疏浚黄河海口,在这里孔尚仁驻足于南明江北河防之地。在扬州登梅花岭、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过明故宫,拜明孝陵、游秦淮河,登燕子矶,他还特地到栖霞山白云庵,访问了后来被写进《桃花扇》的张瑶星道士。这时期,孔尚仁为《桃花扇》创作积极进行着实地考察,这四年,不仅是孔尚仁对现实认识的深化时期,也是创作《桃花扇》最重要的思想和素材准备时期,康熙三十八年六月,经过他十余年苦心创作的《桃花扇》脱稿。
孔尚仁笔下的李香君形象,虽与李香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来说,李香君形象所表现出的精神和政治色彩更为浓厚一些。作者塑造的这一妓女形象与其它文学作品中的辛瑶琴、霍小玉、赵盼儿等相比,李香君形象是对她们的升华与超越,与她人不同,她的爱情观具有浓烈政治色彩,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动荡、家破国亡时期,卑微低贱的妓女身上所闪烁出的可贵精神。她的形象塑造突出表现在剧中的多出场景中、如《却奁》、《拒婚》、《守楼》、《入道》等,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忠贞爱情信仰
明清时期,文人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以及受当时个性解放思潮影响,许多士人纵情声色,于是当时的士子娼妓剧就多写风流名士与青楼名妓之间忠贞不渝、生死与共的浪漫爱情故事,《桃花扇》中侯方域、李香君爱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从记载可了解,此时香君正值豆蔻年华,和其它妙龄的女子一样,这时的香君应该也是一个对生活满怀希望,对浪漫爱情有一种懵懂又热切的向往。而且相对当时社会中身处闺房的大家闺秀相比,香君妓女的身份,为她的这一理想的实现大大提供了方便之处。而且,她身处之地是当时的秦淮河畔,这里更是为无数士子娼妓提供了爱情的温床,而正值美好年华的李香君与温度翩翩的侯朝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了他们直接的爱情故事。
朝宗的慕名拜访是二人第一次相见,初见便一见钟情。香君对侯方域的一见倾心是有许多个人因素掺杂其中的,香君自身就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女子,她敬仰那些爱国之士,而在当时社会复社文人就是有着先进政治思想,并与当时魏忠贤阉党斗争,侯方域就是复社文人其中之一,所以见到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才华横溢且拥有进步思想的侯方域,在李香君心里这样的侯方域正是自己中意的对象,于是接下来的保婚、做媒、成亲就顺理成章。
但是二人新婚燕尔的日子没过多久,杨龙友前来告知,阮大铖因为李香君却奁一事欲除去侯方域,侯方域逃走后,阮大铖并没有善罢甘休,他设计让李香君嫁给田仰当小妾,可能在他们看来一个妓女,只要有钱、有权香君就会同意,杨龙友便再次去给香君说媒。可李香君决定为朝宗守节,足不出媚香楼。可杨龙友并没有放弃,他始终认为一个烟花之地的女子对待爱情不会这么的坚定不移,于是他先后派卞玉京、郑妥娘、寇白门等多人先后来给香君做思想工作,可不等他们开口说田仰之事,李香君预先就予以拒绝,李香君对待她与侯方域的这份爱情的态度,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对侯方域痴情守节,誓死不渝,坚持等候朝宗的归来。在众人来劝说之时,香君舌战“群媒”,不论来人是好言相劝,还是动手动脚,甚至是以吃官司、受刑罚相胁迫,李香君都是软硬不吃。可见香君主意已定,她要维护她的神圣爱情,她要坚守她对忠贞爱情的信仰。而后面那句
“朝朝楼上望夫君”更是写出了香君对侯方域的思念以及对他的矢志不渝。
香君以坚定的立场“拒婚”后,但是那帮权贵们并没有真正放过她,在阮大铖、马士英传香君唱曲,香君托病拒绝,再加上香君拒婚一事,被彻底激怒的马士英,命令手下前去强娶李香君。而阮大铖更是因为“却奁”一事依然对香君怀恨在心,恨不得自己亲自去“折花损柳”一番。面对为了强娶一事前来说媒的杨龙友,这时的李香君更是态度坚定:
【摊破锦地花】举齐案,他是我终身倚,盟誓怎移。宫纱扇现有诗题,万种恩情,一夜夫妻……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仰。呸!我立志守节,岂在温饱。忍寒饥,决不下这翠楼梯……奴家就死不下此楼。
被逼无奈,李香君说完此话后,便倒头撞地,不仅把花容碰个稀烂,且在诗扇上都溅了没人血。以死来明志,这可能是许多人都不曾想过的行为,最后李贞丽的代嫁就是李香君激烈反抗的胜利之果。她用自己的真诚和生命换来了她对侯方域的忠贞,保住了无暇白玉。在这里,作者孔尚仁通过李香君与邪恶势力做斗争中香君的语言、动作,来表现李香君对忠贞爱情的坚守,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描
写,才使香君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李香君对侯方域的爱可以说是死心塌地,而那把定情宫扇就是李香君坚强的情感支持。在拒婚时,她可以舌战众人,可以以死明志,但是面对爱人遥遥无归期,她也有许多辛酸苦楚。正如在《寄扇》中所说:
【沉醉东风】记得一霎时娇歌兴扫,半夜里浓雨情抛;从桃叶渡头寻,向燕子矶边找,乱云山风高雁杳。那知道梅开有信,人去越遥;凭栏凝眺,把盈盈秋水,酸风冻了。
从香君的这段唱词可看出,李香君即使有着千重万种的苦楚,她也始终坚守着这份爱情,在面对邪恶势力及其钱财、权力时,也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心,保留自己对侯方域的那份爱。
这就是李香君,一个不怕消磨青春,不爱慕金钱,不畏惧权贵,至始至终都不改变她对侯方域的爱,始终坚持对爱情的忠贞和忠诚。而且换一个角度说,可能正是因为在与这些邪恶势力做斗争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李香君对美好爱情的执着与向往。在她对爱情坚守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细致入微描写中看出她的另一闪光点,有高尚品性节操。
高尚品性节操
在当时社会,女性地位本就低下,而李香君身为妓女,可以说她们这类女性算是社会最底层的形象,可正是这种最卑贱的人身上却具有同时代社会所缺乏的崇高精神和高尚情操。她轻金钱、重义气,不畏权贵,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可以说是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者孔尚仁通过李香君向我们展示出的正是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先进思想。
她虽为妓女,但也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理,发现妆奁的蹊跷之处,向杨龙友追其出处,果不其然,原来这些妆奁都是阮大铖资助,为的是与侯方域、进而同东林党的后继者们消除前嫌。可这时的侯方域在听了杨龙友这善言之辈的话后,感觉正中自己虚荣的下怀,便丢了原则。可在一旁认真听、细细品味的李香君却听出了言外之意,当场就不干了,这时的香君只是在言语上劝说侯方域,而作者为了使李香君这一形象的崇高理想和高尚品性更加突出,又给予李香君动作上的激烈描写,作者的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并不是因为香君年轻不懂人情世故,凭借一股方刚的血气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乱发一通脾气,这是香君品德高尚之所在。而且,作者在这一剧情安排中,将李香君和侯方域的表现进行对比,说明香君气性刚烈,品格高洁,甚至凌驾与儒生之上,也更加形象、具体、直观的表现出李香君的高尚品节,使人物刻画更具有代表性。
后来在马士英、阮大铖设计之下,漕抚田仰以三百金强娶她做妾,这时她的反应及其态度相比“却奁”之时更是强烈。不管何人来当说客,她都坚决不嫁,更是说出:“可又来,阮、田同时魏党,阮家妆奁尚且不受,倒是跟着田仰吗?”此时,这里的李香君她不肯“利其金”而“卖公子”,她不肯出卖自己的爱情和爱人,更不肯出卖自己的灵魂,她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坚守心中的那份信仰,坚决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坚决不在金钱和压迫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李香君这一人物形象不仅在《桃花扇》中是独一无二的,在整个戏剧史上也极具代表性。
除了“却奁”、“拒婚”两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品性高尚的李香君,在剧中其它地方,也无不向我们刻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虽然身为社会底层的秦淮妓女,但她却从没表现出对金钱的贪婪以及对权贵的阿谀奉承,她识大体、重气节、守贞洁……在她身上也闪烁的凛然正气和富贵不能移的品质,是当时社会多少人所缺乏的东西,而她这一女性形象也是我国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巾帼英雄。
(三)坚定政治抱负
《桃花扇》用一把纤细的定情宫扇,推动剧情的变化发展,组成了严整、精巧的戏剧结构。作者更是巧妙的把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政治化,融进了南明的兴亡斗争中,而李香君鲜明、坚定的政治立场更是作者在塑造李香君这一人物时着重塑造的部分。
在我国文学史上,曾塑造过大量的妓女形象,如霍小玉,赵盼儿,莘瑶琴……这些女性无不才貌双全,无不对忠贞爱情及幸福生活有着美好追求,而她们的共同点在于她们的爱情观只是单纯对爱情,对自己归程的考虑,她们的生活只是由一个部分组成,那就是爱情生活,并没有什么家国思想及政治色彩掺杂在其中。但《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形象却与她们不同,她的爱情观和她人有所不同,她的生活也是由两部分组成,感情世界和政治世界。在爱情中她也贞烈,但她的贞烈很难和那些为了某个男人守节的贞节烈女同日而语,她的爱情观中带有强烈政治色彩,在整剧中她政治立场鲜明,有极高的思想觉悟。
李香君作者极力塑造的形象,她的政治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环境的熏陶中慢慢形成,她从小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正面“清流”(复社文人、东林党人)和反面“浊流”(魏党之人)斗争的影响,使她在思想和政治认识上有别与其它的女性形象,她崇拜的正是那些在国家危难之时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站出来保家卫国的铮铮男儿。所以,后来和侯方域在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条件下结合,这应该可以说和她政治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李香君因其环境熏陶对魏党之人深恶痛疾,而侯方域更是“复社文人”的中坚力量,与魏党坚决对立,这样身份的侯方域,正是李香君心中所爱慕的对象。
在《却奁》一出中,因为助她妆奁的阮大铖是魏党,是奸佞的代表,是与她的政治立场完全相反的一类人。她的政治态度在这里更是显得明朗、直观:
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
此时的李香君,在政治、国家面前,就算是心爱的人儿,也是毫不客气的责备,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拔簮脱衣”更是进一步体现出李香君的坚定政治立场。因为李香君对侯方域的守节,往大往深一点说,可算是李香君对复社文人的守节,对当时社会拥有正义感、与奸佞作斗争的这一类人的守节。而且,从另一方面说,当时社会女子地位低下,就算李香君有一腔热血也无处安放,无法正面与敌人进行斗争,而拒绝妆奁,也是她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一个途径。
戏剧前面的情节,向读者传达了李香君的政治倾向,让李香君的政治态度浮出水面,而她的坚定政治态度集中体现的地方正是《骂筵》
之出。在那以荒淫御宇著称的弘光年代,弘光皇帝为排练《燕子笺》广选优伶,因李贞丽替香君远嫁田仰,李香君以李贞丽之名被强拉入宫。香君便乘此佳机
“骂筵”了,李香君骂完之后,他们把香君推到雪地里,要打她,但她毫不畏惧,仍然斗志昂扬地唱骂不已。此刻的李香君已经不在乎个人,以明确的态度表示站队东林、复社的队伍中,誓与邪恶势力抗争到底。这时候她已经作好了一死的思想准备,只是觉得自己像杜鹃啼血一样,心中的怨恨无法吐尽。
这里的李香君形象可以说达到了人生巅峰。她与人们口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不同,孔尚仁笔下的这位名妓,却是个有伟大理想、崇高政治抱负,时时刻刻将政治、国家放在心里的以为巾帼英雄。《入道》中的李香君更是在与爱人历经千辛万苦重逢之时,因听张道士一句话后,双双入道。他们的爱在这国破家亡之时彻底了断,正如《红楼梦》的结局一样,到头来,可谓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而这里我们也就可以断定在爱情这方面李香君是以悲剧的形式结尾,但是在政治立场上我们可以说她是伟大、坚定的,在爱情与政治面前她果断选择后者,在李香君眼里,可以没有爱情,但她不可以失去自己的本质,也不能没有国家,没国哪来家。
通过整部剧的赏析和品读,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李香君这一形象的与众不同之处,可以说李香君是对当时传统女性的一种突破和超越。在我国将近2400年的封建时期,“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思想深固人心,女人地位十分低下,在人们眼里女性应该是永远依附于男性的低贱社会地位,在文学作品中也大多如此。但是,《桃花扇》中李香君却大不相同,她有自己的政治立场,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她敢于与当时的社会黑暗势力作斗争,甚至不怕牺牲,并在丈夫出错之时,大胆指正出来。李香君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有抱负、有灵魂的全新女性形象,在整部剧中李香君的政治思想已然超越的书中的侯方域、陈定生等儒生,她这一形象的出现已经表明了女性不在只是处于依附男性的地位,这时的女性开始有了思想有了主见,开始要求自己的社会地位,这在其它作品中并不多见。
三、李香君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同其它著名形象比较
中国戏剧舞台上存在许多极具思想特色的作家,由于其各自不同的思想差异,为我们塑造出各具风格的文本形象,如李娃、霍小玉、杜蕊娘赵盼儿、李香君、杜十娘、辛瑶琴等具有反抗精神的妓女形象,这些形象的共同的点都是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是她们的反抗程度和性质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霍小玉传》中的女主公霍小玉,身处风尘之所,但内心却始终对爱情有着一份执着,与李益的结合,让她品味到了爱情的美好滋味,可是在当时封建的门第观念面前,她又感受到了迷惘和绝望,她的思想深度决定了她不可能对当时的婚姻制度进行反抗,她只希望能与心中的人儿过几年恩爱生活。可是,在当时社会,这点可伶的愿望也无法实现,心爱之人另攀高枝,给她致命性的打击,她只能在对自己的自哀和对李益的怨念中含恨而终。
杜蕊娘,虽身为妓女,但却倔强,有自尊,对欺骗自己之人深恶痛疾,追求有爱情的婚姻。与书生韩辅臣情投意合,老鸨将韩辅臣赶出去后,她执着要夺回心上人,但当她以为韩辅臣另有相好时却坚决断绝一切关系。在她看来,她和韩辅臣一样,谁也不比谁高贵,她在追求爱情是勇敢的也是自信的。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有着纯洁高尚的灵魂,渴望从良,追求一份完美的爱情和美好的婚姻。她为了自己的愿望,长期经营,在爱上李甲之后,仍然不断考验李甲,但是李甲在金钱和个人利益的诱惑下,毅然抛弃了杜十娘,面对这样的男人,她即没有委屈求全也没有苟且偷生,而是以投江来维护自己的崇高爱情理想,以死来表示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反抗。
上述可见,无论是霍小玉、杜蕊娘还是杜十娘,她们的反抗都是对爱情的反抗,都是在追求爱情之时与当时社会发生的冲突,她们的反抗仅仅局限于爱情婚姻观这一方面。可《桃花扇》中,李香君这一人物形象,却与她们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她也向往爱情,但是她的爱情是建立在相同的思想追求的基础上,她要求她的爱人和她一样,有相同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坚决与当时的黑暗势力作斗争。她的反抗不在拘泥与个人的爱情,她的身上有着明显的进步思想,她拥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政治、国家面前她可以牺牲自己的爱情,在她身上所体现的是家国危难之时,一个妓女身上所拥有的强烈民族正义感和炽热爱国热血。
(二)所寓形象意义
在《桃花扇》中作者孔尚仁塑造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但女主李香君是作者重点要表现的对象。李香君一个既有女子的美貌、女子的柔情,也有男子所具有的侠骨丹心和刚强果断,她这一形象乍一出现在戏曲舞台上,便超越了前人所塑造的其她妓女形象,李香君就好比一只半路杀出的黑马,以她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中国戏剧之坛,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塑造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女性形象之一。
自古以来,作家创作的目的便是通过作品中的人或事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或者是从书中人物所生活的背景来反映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精神面貌和社会政治。所以,作者孔尚仁把现实生活中的李香君经过加工处理,将其塑造成一个有独特魅力的文本形象,定有孔尚仁自己的思想掺杂在其中,也可以说作者孔尚仁迫于当时社会的管制,不能直接表露自己的心声,只能通过李香君这个形象来传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一种看法和思考。
要想了解孔尚仁寓以李香君这一形象的意义,首先要知道孔尚仁创作《桃花扇》时的背景。孔尚仁年少时期,正是明清交替变更之际,多事之秋,战争不断,此时他亲眼所见山河破碎,在这样的情景下,他对朝廷失去信心,打算从此隐居,不踏入官场,后来随着清朝政权的不断稳固,他又选择出仕。但是出仕之后,他的工作生活并不是在百姓安居乐业的京城中度过,而是多次被派遣外地,特别是他在康熙二十五年秋天到二十八年冬天这段时间的生活体验。这三年他凭吊过南京,扬州等处古迹,结识了一群明末遗民,思想上起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创作《桃花扇》。
《桃花扇》借“借离合之情,写伤亡之感”,作者通过写李香君的恋爱波折,来描写一个国家、一个名族的不幸遭遇,李香君形象可以说是国家遭遇的替身,作者孔尚仁来塑造她这一形象的波折及其经历其实也是从侧面写出了在奸佞当道,国君无能之时国破家亡的无奈与不幸。还有一点就是,孔尚仁其实也是对当时清朝执政者的不满,因为三年间他亲眼见到了人民生活的不易以及官僚的丑陋嘴脸,但当时大兴文字狱,社会背景并不允许他这样做,即使可能当时的他有反清之心,也只能迂回的战斗,只能通过李香君这一热舞形象在剧中的强烈、彻底反抗来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而且,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更是不惜弄些歌颂盛世的现象。
李香君这一形象是对传统女性群体的一个超越,也是对古代妓女形象的超越,她和前代及其同代的妓女有着极大的差异。妓女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她们的思想感情、处事原则、兴趣范围都表现出了很大的趋同性。当时大多戏曲、杂剧中的妓女,作者都是把她们写成是爱的化身,作者特别强调的都是她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她们所关注的是自己的情感生活,把希望寄托在爱人的身上,盼望有一天能脱离苦海,这时沦落沦落风尘后又不甘下贱的妓女的共同心愿。但李香君的出现极大地颠覆了这个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妓女群像。因为她所追求的绝不是温暖安全的从良归宿,而是更高的精神目标。她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她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社会、政治联系在一起。李香君身上所萌发出来的这些新的因素和新的理想是在以往的女性形象上难得一见的,这正说明,那个时代女性正在逐渐地完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蜕变,思想上已经逐步觉醒,女性也开始不断的自我完善。
她这一形象代表的是在当时社会,那些与邪恶势力作斗争,虽然他们的力量十分渺小,理想只能是破灭,命运注定是悲剧,但他们并不放弃自己的国家,也不随波逐流,始终坚持自己心中的信仰和保家卫国之心。李香君这一形象,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斗争、坚持、忠贞的精神。
四、结语
李香君,《桃花扇》女主人公,一个别样的妓女形象,与同时期或其它时代塑造的妓女形象截然不同,她的出现打破的男尊女卑这一思想传统,使女性形象开始变得有思想、有意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才貌双全、德勇兼备的创新女性形象。
在剧中作者孔尚仁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向我们展示了李香君这一个性鲜明的形象。从对爱情的忠诚、对个人节操的坚守、以及她自身所具有的强烈政治色彩,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性格多样,有独特魅力的封建社会时期另类妓女形象。剧中她敢于和奸佞作斗争,她的家国意识甚至超过了书生,这正是女性意识开始觉醒,要求提高社会地位的体现,在我看来,全剧故事情节也是随着李香君的变化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变化。综上所述,孔尚仁所笔下的李香君形象是对当时女性形象塑造的一个创新,李香君这一形象有着独特、伟大的艺术力量,不仅对当时的剧坛有重要作用,对后世创作也有着深远影响。